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福樓拜為什麼寫義大利歌劇

福樓拜為什麼寫義大利歌劇

發布時間:2023-01-14 08:57:51

Ⅰ 福樓拜的創作特點

反映現實生活,要敢於揭露醜惡現象。

福樓拜的「客觀的描寫」不僅有巴爾扎克式的現實主義,又有自然主義文學的現實主義特點,尤其是他對藝術作品的形式——語言的推崇,已經包涵了某些後現代意識。新小說作家極力推崇福樓拜對現實主義的創新,並進一步加以發展。

他們對藝術形式的追求已呈現出後現代文學特有的「崇無趨勢」,從這個意義上說,新小說作家正是繼承了福樓拜的現實主義,才可能大大地跨越了一步。

(1)福樓拜為什麼寫義大利歌劇擴展閱讀:

福樓拜從小生活在父親工作的醫院里,親眼目睹病痛、死亡、屍解,這種生長環境給他幼小的心靈罩上了沉重的陰影。從社會大環境來看,法國革命者們對於「理想國」的憧憬被現實的殘酷徹底打碎,人們留戀夢境、依賴幻想,用以抵抗真實生活的不幸。

在這種家庭、社會環境中成長的福樓拜從懂事時起就喜歡躲進洶涌澎湃的內心世界、擁抱夢想,而對現實表現得無比冷漠、悲觀,他將一切情感都宣洩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因此,福樓拜天生就是一位浪漫主義者,他的每個毛孔都散發著浪漫主義的氣息。

但是,在現實的重壓下,福樓拜無法逃避,他不得不直面當時社會狀況,用自己的筆客觀、細致甚至是殘酷地把他生活的時代描寫出來。

Ⅱ 福樓拜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福樓拜,生於1821年12月17日。他的父親是魯昂市立醫院院長兼外科主任。他的幼年是在醫院里度過。青年時他在巴黎學法律,23歲時因病中斷學習。父親在1844年去世,留下田產,平分給他和他的哥哥。福樓拜之所以能有相當安定的寫作生涯,顯然是依靠他的地主收入。父親死後,他陪他的寡母住在魯昂遠郊克魯瓦塞,一直住到母親去世和本人去世。福樓拜終生過著獨身生活,曾教養過晚輩作家莫泊桑。

Ⅲ 福樓拜簡介

[編輯本段]福樓拜介紹
全名:Gustave Flaubert 古斯塔夫·福樓拜
出生年代:1821-1880
法國重要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19世紀中葉法國重要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古斯塔夫·福樓拜,1821年12月17日出生在盧昂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家庭。其作品反映了1848-1871年間法國的時代風貌,揭露了丑惡鄙俗的資產階級社會。他的「客觀而無動於衷」的創作理論和精雕細刻的藝術風格,在法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 著名短篇小說家莫泊桑就曾拜他為師,所以福樓拜是莫泊桑人生中的恩師,他們的寫作風格也很相似。
生平創作
他青年時在巴黎攻讀法律,因病輟學。父親去世後,他陪寡母住在魯昂遠郊克魯瓦塞,靠豐裕的遺產生活,專心埋頭於文學創作。他常在各地旅行,有意識地考察社會,了解農村生活。他生活在法國資本主義上升發展時期,但對資本主義的繁榮有比較清醒的認識。
1852年起,福樓拜花了4年多時間寫成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小說以簡潔、細膩的筆觸,再現了19世紀中葉法國的外省生活。女主人公愛瑪在修道院度過青年時代,受到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成年後,嫁給平庸的市鎮醫生包法利。失望之餘,為紈絝子弟羅道耳弗所惑,成了他的情婦。但羅道耳弗只是逢場作戲,不久便對她心生厭倦,遠離而去。愛瑪遂又成了賴昂的情婦。為了滿足私慾,愛瑪借高利貸,導致破產,最後服毒自盡。小說一問世便轟動文壇,福樓拜獲得盛譽,但遭到當局控告,認為他誹謗宗教,有傷風化。此事對他壓力很大,因此,創作轉向古代題材。5年後,福樓拜發表了第二部長篇小說《薩朗寶》,描述公元前在迦太基發生的雇傭兵和民眾的起義。作者以現實主義筆觸再現了當時激烈的社會斗爭的廣闊場面。
1871年的巴黎公社起義對福樓拜的創作並未產生很大影響,他潛心修改舊稿《聖安東的誘惑》。小說敘述了中世紀埃及的一個聖者克服魔鬼種種誘惑的故事,表達作者對社會貪欲的極端厭惡。1875~1876年,福樓拜與喬治·桑發生文學論爭。喬治·桑責備他過於客觀,缺乏感情,促使福樓拜寫出了《三故事》。所寫3篇故事各具獨特的格調和題材。《聖·玉連外傳》根據宗教傳說改寫而成;《希羅底》描寫中世紀近東基督教內部的紛爭;《一顆簡單的心》是其中最為傑出的短篇。它寫一名女僕平凡而感人的一生。作者通過日常生活細節,塑造了一個朴實動人的勞動婦女形象,展現了她美好善良的心靈和勇敢機智的品質。高爾基盛贊這個短篇「隱藏著一種不可思議的魔術」。
福樓拜的最後一部小說《布法與白居謝》差一章沒有完成,它可以說是《情感教育》的姐妹篇。主要描寫1848年革命在法國外省引起的反響。布法和白居謝是兩個抄寫員,白居謝得到巨額遺產後,便同他的莫逆之交布法到鄉下定居,兩人對農業、化學、地質學、史學、文學等加以研究,然後又逐一摒棄。1848年2月革命消息傳到鄉間,他們又轉向哲學、神學、教育學、法學的研究,但最後一事無成,又回到他們的老本行。
藝術成就
福樓拜認為藝術應該反映現實生活,要敢於揭露醜惡現象。在精確地再現社會現實方面,他是位傑出的現實主義大師。但是,他主張文學應嚴格、細致、忠實地描繪事物,文學可以將丑惡的生活現象照實描繪,這又為19世紀後期的自然主義開辟了道路。
他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塑造典型上。他善於在篇幅不很大的長篇小說中塑造一系列個性突出的典型人物,為此,他十分注意觀察事物,搜集材料,注意細節的真實。他在塑造典型人物同時又注意環境的描寫。他經常進行廣泛調查和實地考察。在描寫上,他通常用白描手法,運用簡潔的語言抓住特徵,烘托氣氛。他特別強調語言的重要作用。為了錘煉語言和句子,常常反復推敲。他認為,「沒有美好的形式就沒有美好的思想,反之亦然」。因此,他用詞精粹、明晰而准確。他曾是莫泊桑文學上和精神上的導師,也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同行們公認的語言藝術大師。
福樓拜的代表作
福樓拜的代表作是《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是法國著名福樓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簡潔而細膩的文筆,通過一個富有激情的婦女愛瑪的經歷,再現了19世紀中期法國的社會生活。《包法利夫人》的藝術形式使它成為近代小說的一個新轉機。從《包法利夫人》問世以後,小說家知道即使是小說,也要精雕細琢。這不僅是一部模範小說,也是一篇模範散文。但是,《包法利夫人》也為作者帶來了麻煩。許多人對號入座,批評福樓拜這部書「破壞社會道德和宗教」,他還被法院傳了去:原來是有人告他「有傷風化」。這時許多讀者紛紛向福樓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連一向反對他的浪漫主義作家也為他辯護。法庭上,經過一番激烈的辯論,作家被宣告無罪——由此可見《包法利夫人》的影響。
藝術貢獻
米蘭·昆德拉有一句流傳很廣的名言,大意是,直到福樓拜的出現,小說才終於趕上了詩歌。眾所周知,歐洲的小說最早是從敘事長詩中分化出來的。也就是說,敘事詩中描述事件進程的部分被剝離出來,漸漸成為一種專門的說故事的體裁。小說的誕生使詩歌失去了「敘事」的天然權利,而較多地從事抒情。然而,與詩歌這種古老的藝術相比,小說的幼稚是毋庸置疑的。它長期以來遭受冷落與歧視也就不足為怪了。在我看來,小說的不成熟,除了它作為一門專門的藝術尚未得到充分的發育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與詩歌的關系十分曖昧,沒有擺脫對於詩歌母體的依賴。它自身特殊而嚴格的文體上的規定性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未能形成。早期小說的故事性到是大大增強了,然而詩歌也可以講故事,而且一度講得很好,那麼小說與敘事詩的差別究竟在哪兒?甚至就連小說藝術的評價尺度,也是從詩歌那裡借用過來的。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直到今天,我們在評價一部偉大小說時最常用的語匯仍然是「這種一部偉大的史詩」。「史詩」的風范依舊是小說的最高評判標准。這就好比說,在小說的園地里獲得成就,卻要到詩歌的國度去領受獎賞。
關於《包法利夫人》
福樓拜的出現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而《包法利夫人》更被認為是「新藝術的法典」,一部「最完美的小說」,「在文壇產生了革命性的後果」。波德萊爾、聖伯父、左拉等人紛紛給予這部作品極高的評價。由於這部作品的問世,福樓拜在一夜之間成為足可與巴爾扎克、司湯達爾比肩的小說大師,舉世公認的傑出的文體家。福樓拜的巨大聲譽在相當程度上是因為《包法利夫人》無懈可擊的文體成就。到了本世紀初,福樓拜的影響與日俱增,現代主義的小說家也把他奉為始祖與楷模,尤其是50年代後的法國「新小說」,對福樓拜更是推崇備至,他們認為正是福樓拜使小說獲得了與詩歌並駕齊驅的地位。新小說的重要代表阿蘭·羅布-格里耶為了進行所謂的文學變革,將福樓拜看成敘事藝術上真正的導師和啟蒙者,甚至把福樓拜視為巴爾扎克的對立面,對巴爾扎克似的「過時的」寫作方式展開徹底地批判和清算。那麼,《包法利夫人》在文體和敘事上究竟取得怎樣不同凡響的成就,對於小說的發展又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
《包法利夫人》上卷的第一小結是採用第一人稱來敘事故事的。從第二小結開始直至作品結束用的是第三人稱。這部作品的第一行出現了這樣一個句子:「我們正上自習,校長進來了,後面跟著一個沒有穿制服的新生和一個端著一張大書桌的校工。」
在這里,「我們」這個詞可不是隨便寫寫的,它的意義非同一般。諸位不妨回憶一下巴爾扎克的小說通常是如何開頭的。比如說:「路易·朗貝爾於1797年生於旺代省的一個小鎮蒙特瓦爾,他的父親在那裡經營著一所不起眼的製革廠」(巴爾扎克《路易·朗貝爾於》)。有人曾針對這個開頭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誰在講述這個故事呢?是作者嗎?作者的語調為什麼那麼不容置疑?他為什麼會無所不知?當然,並不是每一位小說讀者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但是這種堅定、明確、無所不知的語調顯示出作者凌駕於故事、讀者之上,當屬沒有疑問。而且這種口吻尚未完全擺脫口頭故事的講述形式。如果有人針對《包法利夫人》提出同樣的問題:誰在講述《包法利夫人》的故事?答案是「我們」;講述者是如何知道的?答案是 「我們看到了」;而且敘事者在「看到」的同時,讀者也看到了。故事展開的時間與讀者閱讀的時間是同步的(在巴爾扎克那裡,故事早就發生過了),這樣一來,作者一下子把讀者帶入到事件的現場,相對於巴爾扎克,這里的故事顯然更具有逼真的效果。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類似的第一人稱敘事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玩藝兒,可在當時,福樓拜所跨出的這一小步,其意義卻不同尋常。而且我認為福樓拜在文體上的貢獻當然不只是人稱的變化。在這種變化的背後,一種完全不同於雨果、司湯達、巴爾扎克的敘事方式真正確立了起來,在福樓拜的筆下,以往全知的敘事視角受到了嚴格的限制:作者不再站在無所不知的立場,模仿上帝的口吻說話;不會隨時從敘事中「現身」,對作品的人物、主題展開評述,提供意義;不再擁有將自己的思想和傾向強加給讀者的特權。
福樓拜是歐洲文學史上最早的要求作者退出小說,並開始在實踐中成功實現這一信條的作家之一。他要求敘事排除一切的主觀抒情,排除作者的聲音,讓事實展現它自己。他認為作者的意圖和傾向,如果讓讀者模模糊糊地感覺和猜測到,都是不允許的;文學作品的每一個段落,每一個字句都不應有一點點作者觀念的痕跡。正如他的學生莫泊桑所說的那樣,福樓拜總是在作品中「深深地隱藏自己,像木偶戲演員那樣小心翼翼地遮掩著自己手中的提線,盡可能不讓觀眾覺察出他的聲音」。福樓拜在給喬治·桑的信中也曾這樣寫到:「說到我對於藝術的理想,我認為就不該暴露自己,藝術家不該在他的作品裡露面,就像上帝不該在大自然里露面。」法國學者布呂納曾敏銳地指出,「在法國小說史里,《包法利夫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說明某些東西的結束和某些東西的開始。」我們從後來的羅蘭·巴特、德里達等人的敘事理論中都可以清晰地聽到福樓拜的聲音。如果說歐洲小說文體變革的歷史,可以像布思所描述的那樣,被看成是作者的聲音不斷從作品中消退的歷史,那麼福樓拜無疑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關鍵性人物。
也許會有同學提出這樣的觀點:既然小說都是虛構的,在作者與讀者之間早就達成了一種默契,也就是說,讀者在閱讀小說之前早就預先接受了小說的虛構性這樣一個事實,那麼作者如何講述這個故事(是客觀化還是主觀化的敘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能否打動讀者,更何況,作者故意在作品中隱藏自己,並未完全放棄對讀者的「引導」,只不過這種「引導」更為隱蔽、更為機巧。對一種修辭的放棄就必然意味著另一種修辭的確立,說到底,「客觀化」也只能是一種修辭手段而已。我認為這種觀點是很有意思的,也很合理。坦率地說,我也是從修辭學的角度來理解福樓拜文體變革的意義的。實際上,福樓拜將自己從敘事中隱藏起來,其目的只是為了更好地「顯露」;對敘事視角進行限制,其目的正是為了讓敘事獲取更大的自由。
在全知視角的敘事中,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交流是公開進行的(在古老的說書的場合,聽眾甚至還可以直接向講述者提問,或者進行討論):作者講述,讀者閱讀。但福樓拜不滿足於這種公開的交流,因為交流的效果受到限制。他更喜歡一種暗中交流,也就是說,作者並不告訴讀者自己的見解和傾向,而讓讀者通過閱讀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一來,讀者與作者之間交流的疆域一下子就擴大了。
福樓拜的客觀化敘事並沒有完全放棄了自己「引導」讀者的權利。因為從《包法利夫人》這個作品來看,作者本人的傾向、立場和意圖仍然可以在閱讀中被我們感覺到。另外我也不同意「純客觀」這樣的說法。因為這個概念把一些本來很清楚的事實弄得一團糟。況且,《包法利夫人》並不是一個「純客觀」的作品,它與後來「新小說」的羅布-格里耶等人所謂的「物化小說」、「純客觀敘事」有著本質的不同(我也不是說羅布-格里耶的作品就一無是處,至少他的《嫉妒》相當不錯),但羅布-格里耶把福樓拜在修辭上的一些趣向極端化之後,緊接著就出現了一個他本人也始料不及的問題:「非人格化敘事」也好,純客觀、物化敘事也好,作者又如何能做到這種「純客觀」呢?一個明顯的事實是,作家寫作當然不能離開語言文字這一工具,語言文字本來就是「文化」的產物,它既不「純」,也非「物」,「純客觀」如何實現呢?它不是神話又是什麼?後來羅布-格里耶乾脆不寫小說(據說最近他又從重操舊業),去搞電影了,因為他覺得攝影機更接近他的「物化」要求。在我看來,這仍然不能自圓其說。攝影機固然是物,但操縱攝影機的人當然也是「文化」的產物,他(她)有著自己的特殊的價值觀和感情上的喜、憎、哀、樂,如何能夠「純客觀」呢?
就《包法利夫人》而言,福樓拜的變革並未拋棄傳統的敘事資源,也沒有損害作品文體的和諧與完美,以及最為重要的,敘事分寸感。我們在以前曾說過像列夫·托爾斯泰這樣的作家是不太可能輕易模仿的,他巨大的才華本身就是一個奇跡(茨威格說他比偉人還偉大),而福樓拜的身上更具有匠人的特點。毫無疑問,他是一個卓越的巧匠。《包法利夫人》是一部精心製作出來的傑作,自從問世以來,即成為「完美」的象徵。福樓拜對語言和文體十分敏感,創作態度更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在《包法利夫人》這部作品中,作者並未隨意處理任何一個細節和線索,力圖做到盡善盡美。敘事的節奏,語言的分寸,速度和強度的安排都恰到好處,作品中的每一個人物的出場次序,在故事中占的比重,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的關系都符合特定的比例。比如說,愛瑪首先與萊昂相遇,但在愛瑪與萊昂的關系急劇升溫的時候,作者卻讓他去了巴黎,萊昂離開後留下的巨大情感空缺使她飛蛾撲火地投入魯道爾弗的懷抱,而當愛瑪與魯道爾弗的情感冷卻之後,萊昂又從巴黎回來了。這樣的安排不僅使情節的發展合情合理,而且敘事亦出現跌宕和變化,避免了平鋪直敘的通病。再比如,子爵與瞎子在作品中都是象徵性的人物,雖然著筆不多,但他們每次出現都會有特定的意味,似乎都預示著故事進程的某種微妙變化。愛瑪的「失足」(她與魯道爾弗墜入慾望的河流)在小說的故事中十分重要,但作者所挑選的地點既非魯道爾弗的木屋,也非他們散步的樹林和花園,而是別出心裁地安排在一次農業展覽會的會議廳里。其間,魯道爾弗對愛瑪發動的語言攻勢常常被大會主席的講話所打斷。虛偽的愛情誓言和表白與公牛、種子、獎章、糞池一類的話語完全並列在一起,作者未加任何說明。整個調情過程看上去既滑稽,又荒謬,而字里行間卻到處彌漫著被壓抑的、急不可待的慾火。不同類型話語的陳列所形成的張力使這個場景令人十分難忘。事實上,這也是我所讀過的有關「調情」的最美妙的篇章。
關於語言
福樓拜在小說中有過這樣一斷描述:我們敲打語言的破鐵鍋,試圖用它來感動天上的星星,其結果只能使狗熊跳舞。看來,福樓拜對語言有著特殊的敏感,對於語言在表述意義方面的巨大困難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福樓拜把語言的准確性看成是作者表述上的唯一使命;也可以理解作者對語詞的甄別和取捨為什麼會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有人將《包法利夫人》視為學習寫作者的最好教科書,這樣的評價並不過分。
福樓拜的作品
《包法利夫人》 《薩朗寶》 《情感教育》 《聖安東的誘惑》 《聖·玉連外傳》 《一顆簡單的心》 《布法與白居謝》

Ⅳ 福樓拜和莫泊桑的寫作秘訣

莫泊桑和契科夫、歐亨利並稱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寫出了《羊脂球》等300多篇短篇小說,還寫了六部長篇小說。短篇中的《菲菲小姐》、《米龍老爹》、《歸來》,長篇中的《一生》、《漂亮朋友》等都聞名於世。

莫泊桑為什麼取得這么高的藝術成就呢?這得益於他有一個很厲害的老師福樓拜,對他的嚴格指導訓練。

有一次,福樓拜對莫泊桑說:「你去巴黎第九大街,在第二個十字路口向左拐,看看路右邊的第一個人是誰?」莫泊桑來到路口,遠遠看到一座老婦人的雕塑,就回來告訴老師:「是一個老太婆。」老師搖搖頭說:「你看到的別人也能看到,你再去瞧瞧是一位什麼樣的老太婆。」莫泊桑又來到路口,這次走得更近了,回來說:「那個老太婆很臟,滿臉灰塵,頭發亂得像雞窩。」

福樓拜聽後微笑說:「有進步,但你看到的東西別人還是可以看到,你應該用你的第三隻眼睛去看,看到別人沒有看到東西。」莫泊桑再次來到路口,看得非常認真,回來後說:「老師,我看到了那個老太婆的鼻子是世界上最蹩腳的木匠隨便拿了一塊木頭削了一塊安在她臉上的。」福樓拜聽後苟高興地說:「你今天的作業完成得很好,可以得滿分了。」

又有一次,福樓拜對莫泊桑說:「咱們今天出去走走,不過不是走著玩,你要好好注意觀察。」

福樓拜帶著莫泊桑走到一家雜貨鋪,在忙忙碌碌的鋪主跟前停留了一會兒。接著走到一個深宅大院門口,在一個吸著煙斗的守門人前又停留了一會兒。

觀察完後,福樓拜對莫泊桑說:「剛才我們在雜貨商和守門人那裡停留了一會。現在,請你給我描繪出這兩個人的姿態和他們全部的身體外貌。你不僅要用畫家的手腕寫得逼真,而且要用文學大師的手法,傳達出他們的精神活動。」

莫泊桑這才知道他老師帶他出去走走的用意。正在努力回憶著那兩個人的容貌,老師又提出新的要求。

「青年人,請注意:你寫的這個雜貨商和守門人,不能同任何雜貨商和守門人混同起來。」

福樓拜不僅要求莫泊桑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而且要求他具有準確的文字表達能力。有一次他對莫泊桑說:「你所談到的任何事物,都只能用一個名詞來稱呼,只能用一個動詞來表示,只能用一個形容詞來描述。你所用的詞兒,應該是別人沒有用過的,甚至還沒有被人發現,而決不能用似是而非的概念和模糊不清的語言戲法來逃避困難。」

在福樓拜的嚴格要求下,莫泊桑不知疲倦地進行寫作。1870年,法國和普魯士之間爆發戰爭。那一年他20歲,在軍隊里服務,普軍入侵法國後,他心裡非常難受,把所有見聞都記了下來。戰事結束後,他到了巴黎,先後在海軍部、教育部工作。

1880年,莫泊桑已經30歲了,可是他在文壇上還是默默無聞。這一年,他寫了篇題為《羊脂球》的短篇小說,並把它送給福樓拜請求指點。

福樓拜讀完這篇小說後,興奮地向他的學生道賀說:「這篇小說寫得太好了,說明你的作品已經成熟了,完全可以見世面了。」

不久,《羊脂球》正式發表。這篇小說一問世,就震動了法國文壇,使莫泊桑一舉成名,人們爭相傳頌莫泊桑的名字。

原來,莫泊桑在中學時代經常寫詩,他的老師布耶看到他的練習本上有幾句詩:「人的生命,有如船在海上駛過的水痕,慢慢兒遠,慢慢兒淡。」雖然這幾句詩多少表現了消極情緒,但有詩意,文句很優美。布耶覺得他有寫詩的才能,便不斷引導他,啟發他。為了更好地培養他,布耶決定請福樓拜來幫助他。正巧莫泊桑的舅父也是福樓拜的朋友,因此莫泊桑萌發了拜福樓拜為師的心念。就這樣,他隨同布耶來拜訪福樓拜了。從此,莫泊桑受到了兩位老師的指點。

中學畢業後,莫泊桑正式以福樓拜為自己文學上的導師。他時常帶著自己寫的詩歌、劇本、小說等,請福樓拜指正。福樓拜也不厭其煩地加以指點。

有一天,福樓拜看了莫泊桑的幾首詩,嚴肅地對他說:「我不知道你有沒有才氣。在你帶給我的作品裡面,表現出你有某些聰明。但是青年人,你永遠也不要忘記布封(法國博物學家、作家)的話:才氣就是長期的堅持不懈。你好好努力吧。」

「才氣就是長期的堅持不懈。這就是說,要有足夠的時間和足夠的注意力來觀察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並從中發現鮮為人知的現象。一切事物中都包含著未知的東西,它們之所以未被發現,是因為我們總是習慣於用前人對某一事物的固有見解來觀察這些事物。再微小的事物也會包含未知的東西。把它們找出來吧!如果想描寫一團正在燃燒的火焰或是原野上的一棵樹,就要面對著這團火焰和這棵樹仔細觀察,直到它們在我們眼中與任何其他的樹或火焰不一樣才行。」

「只有這樣,才能具備獨創性。」

此外,福樓拜還告訴莫泊桑,世界上絕對沒有兩顆沙粒、兩只蒼蠅、兩只手或兩只鼻子會完全相像,並要求他用寥寥數語來描寫一個人或一件物品及其與眾不同的特點。

「當你經過一個坐在自家鋪子門前的雜貨商時,」他對我說,「或是經過一個抽著煙斗的守門人面前時,或者路過一個驛站,請你把這個商人和守門人的姿態、外表和性格用畫家的手法描寫出來,讓我不會把他們同別的商人或守門人混淆起來,並且用一句話告訴我,一匹驛馬同它前後五十匹驛馬之間有什麼不同。」

無論敍述什麼事情,都只能用一個名詞來稱呼,用一個動詞來表達,用一個形容詞來修飾。這就需要我們開動腦筋找出這個名詞、這個動詞和這個形容詞,直至找到為止。絕不能滿足於「差不多」;絕不能藉助於投機取巧的方法,即使這個方法用得很巧妙也不行;也絕不能玩弄文字游戲來避開難點。

為了熟悉生活,了解社會,莫泊桑在發表《羊脂球》的那年,開始了他的旅行生活。他去過非洲,到過歐洲的義大利和英國,一路上體察風土人情,搜集創作題材。正是在福樓拜老師嚴格地訓練下,他長期堅持不斷地文學觀察,使他具備了敏銳的觀察力,能夠一眼看出每一種事物的獨特性,包括外表和本質,物質和精神,加上有意識地深入體驗生活,莫泊桑終於成為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文學遺產。

Ⅳ 有關於福樓拜的資料

居斯塔夫·福樓拜,法國著名作家。1821年12月21日出生於法國盧昂一個傳統醫生家庭。福樓拜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對19世紀法國社會風俗人情進行真實細致描寫記錄的同時,超時代、超意識地對現代小說審美趨向進行探索。

福樓拜的「客觀的描寫」不僅有巴爾扎克式的現實主義,又有自然主義文學的現實主義特點,尤其是他對藝術作品的形式——語言的推崇,已經包涵了某些後現代意識。

新小說作家極力推崇福樓拜對現實主義的創新,並進一步加以發展。他們對藝術形式的追求已呈現出後現代文學特有的「崇無趨勢」,從這個意義上說,新小說作家正是繼承了福樓拜的現實主義,才可能大大地跨越了一步。

19世紀自然主義的代表作家左拉認為福樓拜是「自然主義之父」;而20世紀的法國「新小說」派又把他稱為「鼻祖」。

(5)福樓拜為什麼寫義大利歌劇擴展閱讀

一、福樓拜早年經歷

1821年12月13日出生。其父是法國西北部諾曼第地區魯昂市一位著名的外科醫生他從1818年起任魯昂市立醫院院長。福樓拜從小在醫院的環境中長大對解剖屍體習以為常這種環境培養了他對宗教格格不入的思想。

1830年福樓拜9歲入學時剛剛認識字母。

福樓拜是個特別靦腆的人特別是在女士面前。易於害羞的特質仍然困擾著他。

福樓拜的父親是香檳人、母親是諾曼底人他具有這兩種民族的特徵性格開朗同時具有北方民族的冷漠性情快活。同時福樓拜本性之中卻隱藏著憂愁嚮往一種追尋不到的理想。

最早把他引向這個綺麗世界的是女傭人玉莉。她是一位講故事的能手。小福樓拜在她旁邊一坐就是一整天從小就受到浪漫幻想的熏染。

在常人眼裡福樓拜智力低下卻顯露出文學天賦。他自幼喜歡文學大量閱讀名著。

1834年福樓拜編輯了一份手抄小報《藝術與進步》。

1835年在福樓拜14歲那年在特魯維爾海濱度假時與音樂出版商、《音樂報》創刊人施萊辛格的妻子艾麗莎Élisa Schlésinger相遇並對她一見鍾情。福樓拜第一次見到艾麗莎羞怯之情使他整個人僵在這位漂亮女人的面前。

1840年福樓拜按照父親的希望和安排在巴黎大學法學院注冊入學但他從小便偏好文學對法律絲毫不感興趣所以大部分時間仍住在魯昂很少去課堂上課。

在巴黎文藝界他結識了仰慕已久的雨果。但他把大量時間花在閱讀文學作品和結交文人。1843年他在法科考試中失敗。

1844年突發神經官能症類似癲癇從此中斷學業常年住在父母的克魯瓦塞庄園。此後便專心致志從事文學創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福樓拜

Ⅵ 介紹一下「福樓拜」

福樓拜

居斯塔夫·福樓拜(1821-1880)是19世紀中葉法國現實主義作家。生於法國諾曼底盧昂醫生世家。童年在父親醫院里度過,醫院環境培養了他細致觀察與剖析事物的習慣,對日後文學創作有極大的影響。福樓拜在中學時就熱愛浪漫主義作品,並從事文學習作。早期習作有濃厚浪漫主義色彩。1840年,他赴巴黎求學,攻讀法律,期間結識雨果。1843年放棄法律,專心文學。1846年,回盧昂,結識女詩人路易絲·柯萊,隨後有近十年的交往。定居盧昂期間,他埋頭寫作,偶爾拜會文藝界朋友,直到生命最後時刻。晚年,他曾悉心指導莫泊桑寫作。
1857年,福樓拜出版代表作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轟動文壇。但作品受到當局指控,罪名是敗壞道德,毀謗宗教。此後,他一度轉入古代題材創作,於1862年發表長篇小說《薩朗波》。但1870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情感教育》,仍然是一部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作品。小說在揭露個人悲劇的社會因素方面,與《包法利夫人》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外,他還寫有《聖·安東的誘惑》(1874)、未完稿的《布瓦爾和佩居謝》、劇本《競選人》(1874)和短篇小說集《三故事》(1877)等。小說集中的《一顆簡單的心》,出色地刻畫了一個普通勞動婦女的形象,是他短篇中的傑作。
福樓拜主張小說家應像科學家那樣實事求是,要通過實地考察進行准確地描寫。同時,他還提倡「客觀而無動於衷」的創作理論,反對小說家在作品中表現自己。在藝術風格上,福樓拜從不作孤立、單獨的環境描寫,而是努力做到用環境來烘託人物心情,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他還是語言大師,注重思想與語言的統一。他認為:「思想越是美好,詞句就越是鏗鏘,思想的准確會造成語言的准確。」又說:「表達愈是接近思想,用詞就愈是貼切,就愈是美。」因此,他經常苦心磨練,慘淡經營,注意錘煉語言和句子。他的作品語言精練、准確、鏗鏘有力,是法國文學史上的「模範散文」之作。

Ⅶ 福樓拜的經典名著《包法利夫人》的寫作背景是什麼如何賞析這部作品

《包法利夫人》寫作背景是在19世紀40年代,西歐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的時期,法國資產階級在「七月革命」後也取得了主導地位。而且隨著工業革命的逐步推進,法國資本主義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這一時期的工業和農業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小說描寫了1848年資產階級全面勝利後法蘭西第二帝國的社會特徵。這部小說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鄉村醫生的妻子服毒的案例。

此外,小說還解釋了人生中一個普遍存在的困惑,人們在追求完美、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往往陷入慾望與現實的沖突中,就像被束縛或困住,無法自拔,最終可能導致失敗或毀滅。雖然在奮斗的過程中可能會有暫時的成功,但他們總是要付出高昂的代價。在小說中,露白客觀地揭示了潘金蓮自殺的因果關系,闡明了社會不可推卸的責任。艾瑪的墮落是註定的,不是她自己的錯,而是當時的社會。艾瑪自殺後,郝邁獲得了十大世界勛章,而逼迫艾瑪自殺的奸商高利貸樂樂卻賺了一大筆錢。

閱讀全文

與福樓拜為什麼寫義大利歌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國為什麼要打伊朗的將軍 瀏覽:943
印尼黃檀傢具怎麼樣 瀏覽:285
印尼什麼節日會放炮 瀏覽:942
在越南怎麼可以玩微信 瀏覽:461
越南國土如何管理 瀏覽:462
為什麼中國沒有雇傭兵 瀏覽:739
印度青年葯房怎麼買葯 瀏覽:633
如何自己去越南打工 瀏覽:53
中國第二個經濟體在哪個省 瀏覽:676
伊朗為什麼造不了戰斗機 瀏覽:829
義大利有哪些運動項目 瀏覽:184
謝謝伊朗文怎麼寫 瀏覽:702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版權多久下證 瀏覽:404
伊朗是講什麼語言 瀏覽:18
越南香水怎麼辨真假 瀏覽:340
印尼的外匯監管力度怎麼樣 瀏覽:734
中國到伊朗火車有多少趟 瀏覽:304
伊朗為什麼要扎耳洞 瀏覽:93
越南gdp為什麼不能修改 瀏覽:170
中國市場的保健品多少是假的 瀏覽: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