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說義大利是貧窮的帝國主義
1.義大利的資本主義程度遠差於同時期的英國美國法國等資本主義強國,本國的資本主義未形成壟斷,原始積累遠不如其他國家。
2.義大利王國直到1861年才完成亞平寧半島的統一,在此前的幾個世紀中,亞平寧半島上只有若干相互廝殺的小王國。義大利在統一前沒有統一的國內市場,也缺乏整體認同感,而這種積弊也非十幾年就能解決的,因此,它的資本主義工業文明不如英法美那樣發達。不僅如此,在對外擴張上面也不順利,1896年在阿杜瓦戰役中慘敗給衣索比亞,沒有完全取得原定的殖民地。在世界市場中,義大利的工業品缺乏與老牌工業國家的競爭力,資本輸出額也遠遠不及後者;在殖民體系中,它缺少殖民地。
『貳』 新航路開辟後,從15到16世紀,為什麼義大利從長期以來的強國地位滑落,而西班牙卻
因為新航路是從歐洲西部出發的,古代航海技術尚不夠發達,需要盡可能經常靠港。西班牙、葡萄牙位於伊比利亞半島,歐洲南部的最西端,可以直接進入大西洋,而且控制著直布羅陀海峽,因而義大利航海家們要走新航路必須先經過西班牙,這就使西班牙在航海業的地位越來越高,而義大利越來越低。
『叄』 據說義大利是歐洲最窮的國家,事實果真如此嗎
說義大利是歐洲最窮的國家,其實也並不完全正確,因為義大利雖然在歐洲處於中下水平,屬於貧窮范圍。並且在2018年的數據中義大利有500萬貧困人,但是和保加利亞比,他不是最窮的國家。
其實按歐洲評定貧困的標准,讓我們來說是羨慕的,因為他貧困的標准不僅要有房有車,還要定期去旅遊,這與我們認識到的貧困其實是不相同的。我們都知道歐洲比較發達,這也是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吧。
我聽說摩爾多瓦是歐洲最窮的國家,有25%的人口都出國打工,與此相比,義大利並不是歐洲最窮的國家。我認為義大利是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國家,無論它的對立平衡姿態還是濕壁畫,甚至暗繪風格等等,都可以證明,即使他在物質上面比較貧窮,他在精神方面仍然是非常豐富有的。這就是我的想法喜歡的可以點贊哦!
『肆』 義大利留學的利弊
可以考完本科研究生再去義大利,在義大利拿到碩士學位留在義大利的機會還是比較多的。下面是利弊:
優勢之一:入學容易,學制短
義大利有大批的世界一流美術學校,音樂學院和綜合類大學,教育資源多,和國內教育不同,無高考制度,入學容易。本科3年制,研究生2年制。
優勢之二:公立學校免學費
到目前為止,義大利公立大學仍保留原有傳統,不將教育作為可以盈利的產業看待。不收取學費,留學生一年的注冊費為人民幣0.8-1.5萬元(辦理助學金可以減免大部分,大部分人都辦理了助學金),過基礎3科基本就能拿到獎學金10000-50000萬人民幣(相當於貧困補助,同時得到免費宿舍機會,食堂卡等補助)。
優勢之三:生活費用比較低 相當於國內一線城市
義大利留學的生活費可以說是歐洲較低的!每人每月僅需400-1000歐元,摺合人民幣3000-7800(區間表示義大利一二線城市生活費不同)。
優勢之四:注冊自由 門檻較低
義大利各大學均有獨立的行政權,實行自由注冊入學制度。大學入學條件要求低,學生只要有高中文憑和同等學歷,均可在義大利任何一所大學注冊入學。
下面來看看義大利留學弊端吧。
1、手續繁瑣
通常情況,中國學生必須在每年的五六月份向義大利駐華大使館提出預注冊申請;同時,學生郵寄留學計劃和申請表格,向學校提出入學申請,並參加語言考試;等待入學錄取通知書並准備簽證材料;領事館收到後通知學生面試和簽證。
2、渠道不暢
由於義大利剛開放留學市場,加上語言隔閡,中國學生了解義大利教育信息的渠道並不通暢。今年義大利幾所高校提供了500個名額給中國申請者,因為大部分學生不了解而被白白浪費。
3、語言門檻
義大利高校絕大多數課程是用義大利語教授,各高校對外國學生設置了入學語言測試。絕大多數中國學生義大利語基礎薄弱。義大利推出「馬可波羅計劃」,為期7個月的「零起點」語言培訓及預科學習將為中國學生解決語言問題提供方便。
以上內容參考:鳳凰網--義大利留學(基本認知篇)
『伍』 作為西方七大工業國之一,義大利經濟為何最先衰退
這一切可能源於義大利糟糕的經濟現狀,該國經濟正加速進入萎縮狀態,2018年第4季度,義大利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下降0.2%,連續第二個季度下降,即正式邁入技術性衰退, 並成為2013年以來首個進入經濟衰退的歐盟經濟體。
在經濟增速,持續下滑的同時,義大利還面臨龐大的債務違約風險,其債務規模在歐元區僅次於希臘。據義大利官方的數據,2017年義大利的政府債務為2.3萬億歐元,佔GDP比例達131.2%, 該比例不僅高於歐盟規定的60%的標准,也超出了通常發達國家90%的公共債務警戒線。
顯而易見,義大利的經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隨時有可能爆發大規模經濟衰退的風險。對於義大利而言,經濟尋求對外合作可能是當下挽救經濟的唯一方法,釋放與中國經濟合作的信號也就不難理解了。
相信很多人會發現,義大利的經濟處境似曾相識,彷彿是當年引發歐債危機的希臘。不過,與希臘相比,義大利的經濟實力明顯強得多。 義大利不僅是西方七大工業國之一,還是歐洲第四大、世界第九大經濟體。按理來說,義大利抵抗經濟衰退和償還債務風險的能力應該很強,那麼為什麼義大利會陷入今天的困境呢?
這樣的結果可能與義大利的企業組織形態有關。義大利的中小企業十分發達,數量占企業總數的99.8%以上, 該國一度被譽為"中小企業王國",而且企業運作模式大多以家庭為核心。 據歐盟委員會的中小企業跟蹤報告,95%的義大利企業員工人數不足10人。
由於規模較小、家族式管理,義大利企業在經營管理方面存在不足,難以與國外成熟大企業相比。 身處同樣的行業,規模較大的企業往往在研發創新、生產製造、現代化升級等各方面投入的成本較多,能夠發揮規模經濟的優勢,整體生產效率要比義大利企業高得多。 此前經合組織的數據就顯示,義大利企業的勞動生產率水平低於國外同行。
除此之外,義大利的勞動生產效率提高緩慢,甚至還出現過下降的勢頭。 數據顯示,1995年至2015年,義大利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0.3%,而同期歐盟的年均增長率達1.6%。其中,2015年義大利勞動生產率下降0.3%。
這樣的結果可能與當地民眾厭惡就業競爭的文化有關。在義大利,年輕人不學習、不就業的現象非常普遍。據歐盟審計法院公布的數據,截至2016年底, 義大利30歲以下的尼特族(特指不升學、不就業、不參加就業培訓,整日無所事事的人)總數高達220萬,占年輕人總數的24.3%,該比例為歐洲最高 ,而歐盟平均水平為14.2%,德國僅有8.8%。
不得不說,中小為主的企業形態以及低效的勞動生產效率,對義大利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制約作用。資料顯示,義大利各類中等技術的產品在世界市場上佔有相當份額,但高技術產品相對較少。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 科技 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國家走向了工業現代化、規模化,它們對義大利許多技術壁壘不高的行業帶來了很大競爭壓力。
以往,在勞動生產率低下的情況下,義大利還可以通過貨幣貶值的形式,維系自身的出口競爭力。但在加入歐元區之後,義大利的這一"法寶"徹底失效。由於使用統一貨幣歐元,歐盟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只能使用歐元, 義大利無法再使用貨幣里拉貶值來獲取出口優勢,這使得義大利勞動生產率低下的經濟弱勢徹底暴露,經濟活力也隨之下降。
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17年,義大利經濟平均每年增長0.15%,接近"零增長",在歐元區國家中墊底,這與其上世紀60~70年代4.8%的年均增長、以及80-90年代2%的年均增長形成了鮮明對比。
總體來看,在這17年裡,義大利的GDP增長了2.6個百分點,遠遠落後於歐元區其他經濟體,尤其是落後於增長21.7個百分點的法國,增長23.7個百分點的德國和增長31.3個百分點的西班牙。
除了歐元統一帶來的影響,政府和公共服務效率不高也為拖累義大利經濟出了不少力。在全球經濟自由度指數排行中, 義大利名列全球第64位、歐州第29位,也是歐元區的最後1名。
根據世界司法項目衡量,義大利的民事司法系統在35個高收入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二。歐盟司法效率委員會公布的數據顯示,義大利平均每起法律訴訟需要近3000天才能等來終審結果,而司法效率最高的瑞士僅需約400天,歐洲國家的平均水準也只要600天左右。
如此低下的司法效率顯然對義大利的經濟產生了負面效應。此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研究顯示,如果將解決勞動爭議的時間縮短一半,就業機會將增加約8%,還將降低信貸成本和吸引投資。
由於經濟大環境變得糟糕,義大利的就業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嚴重了。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義大利畢業生就業率不斷惡化,從2006年最高點的66.2%不斷下滑,2013年跌至50%以下,近幾年一直低於50%。相比之下,西班牙的畢業生就業率為65%,法國為72%,德國為90%。
另據歐盟委員會此前的一項調查,義大利選民最擔心的問題就是飆升的失業率。 早前有當地媒體報道稱,2017年義大利銀行宣布招聘30個初級員工,結果竟收到了8萬多份申請。
面對經濟增長壓力和嚴重就業問題,義大利政府一直都沒有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反而長期維持高福利的 社會 開支。義大利屬於高福利國家,2017年 社會 福利支出佔GDP 的比重達20%,遠高於其他歐洲國家。
現任政府上台後,義大利執政計劃中對原先福利政策的態度仍然保持不變。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義大利向歐盟委員會提交的2019年財政預算案顯示,財政赤字佔GDP的比例達到2.4%,遠遠高於2017年2.1%的赤字率,後遭到歐盟反對,才被迫降至2.04%。
經濟疲軟使得義大利財政收入增長緩慢,疊加過高的福利支出導致財政支出一直過大,這些都加劇了義大利政府的債務壓力 ,這也是開頭提到義大利政府債務問題嚴重的原因。
目前,資本市場幾乎喪失了對義大利經濟增長的信心,也隨時擔心其陷入經濟衰退。這種情況下,義大利政府只能靠自己想辦法刺激經濟增長,而寬松的貨幣政策似乎是義大利唯一的方法。 然而,受制於歐元區國家的身份,義大利沒有獨立的貨幣決策權,既無法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也不能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
對於義大利而言,拯救經濟復甦好像走進了"死胡同"。 但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義大利靈機一動,將視線轉移到了正在擴大對外投資和開放的中國身上。 資料顯示,中國是義大利在亞洲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是義大利第三大進口來源地,2018年中意雙邊貿易額突破了500億美元,同比增長9.1%。
中國與義大利兩國的經濟互補性很強,還有巨大的合作潛力,比如在金融、衛生、藝術、 旅遊 等領域都有較大的合作空間,利益契合點很多。 通過這次合作,義大利經濟將迎來新的增長機遇,而義大利能否利用好這次重要契機,實現經濟的重煥新生,我們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