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義大利為什麼在兩次
人類歷史上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可以看到義大利的身影。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中途倒戈,投向了協約國一方,雖然被列入了戰勝國一方,卻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二戰初期,德國和日本法西斯軍隊曾經橫掃一片,唯獨義大利的軍隊屢戰屢敗。首戰法國,佔有絕對優勢的意軍竟然沒有能使法軍後退一步,再侵希臘,卻被打得丟盔卸甲,搶佔北非,幾乎是每戰必敗。義大利為何屢戰屢敗,本文將從經濟、軍事、政治、外交等幾個方面探析兩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屢戰屢敗的原因。
關鍵字: 兩次世界大戰 義大利 法西斯
義大利作為帝國主義國家,它是兩次世界大戰的參與者,在激烈的戰爭中義大利軍隊屢戰屢敗,與其他國家的軍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什麼因素導致義大利在戰爭中如此的軟弱無力,不堪一擊那。本文試圖通過對兩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自身的因素結合當時的國際環境來詮釋義大利屢戰屢敗的原因。
一、經濟因素---經濟落後,資源匱乏
現代戰爭中,能否保證戰略物資的供應是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戰略物資來源一旦枯竭,軍隊就會喪失行動能力,法西斯義大利的致命弱點,恰恰就是經濟基礎薄弱和資源的匱乏。軍事工業所需要的一切原料幾乎都要依賴進口。
20世紀初期的國際上,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早已經開始在各地的殖民擴張了,其勢力范圍迅速蔓延開來。他們掠奪大量的財富用於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此時的義大利國內真正的經濟發展區不過集中在北部極小的范圍內,南部廣大的農業區不僅人口較多,生產力水平較低,而且成了北方的銷售地,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國內的統治者不僅沒有採取措施,還把多年戰爭造成的財政困難轉嫁給勞動人民。社會動盪出現且日益加劇。義大利國內的商業自由資產階級不僅想把產品從狹隘的市場推向國際市場,更想從廣闊的海外獲得原料以發展資本主義,義大利以經濟利益為借口,開始了殖民擴張,但是義大利的經濟實力不如英、法等。義大利的致命弱點恰恰就是經濟基礎薄弱和資源匱乏,在沒有做好經濟准備便踏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必然會力不從心遭到挫折。第一次世界大戰, 義大利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但在巴黎和會上, 英法等不願加強意在地中海和巴爾乾的勢力, 拒絕履行許諾。在「威爾遜總統的仲裁」會議上(奧蘭多語) , 大部分的戰利品為英法等攫去, 義大利總共獲得10 萬平方英里的土地,而英國的是250 萬, 法國的是100 萬。【1】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經濟衰退,政治混亂,中央政府近於癱瘓。1929年-1933年的經濟危機,使義大利雪上加霜。義大利為了擺脫經濟上這種被動的情況,早在1937年就決定實施「自給自足計劃」但是這一計劃的實施未能縮小義大利原料生產與其他大國之間的差距,以煤炭、鋼鐵和石油等重要戰略物資的生產為例,l938年義大利僅產劣質煤148萬噸,而同年美,英、法、德四國的煤炭產量分別為4.06億噸,2.3億噸、4600萬噸和1.59億噸;當年的銅產量,義大利為237.7萬噸.美、英、法、德則分別為5000萬噸、1400萬噸,600萬噸和2300萬噸。【2】義大利的石油生產情況就更糟。l938年它僅產原油l53265噸,而平時每年消耗石油400萬噸.戰時800萬噸.所消費的石油幾乎全部都要從國外進口。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同年美國的原油產量則為1.7億噸,英、法都因逐步形成有儲量豐富的油田,因而原油產量也很高。此外,義大利的銅、鎳、鉛.錫等有色金屬資源也很缺乏。其中情況較好的銅.1938年也僅產2963噸,而同年美國的銅產量為58萬噸。【3】
原料的不足使義大利的工業化水平遠遠落後於其他歐美大國。例如,1938年,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為了實現軍隊的機械化和快速化,採取各種辦法增加汽車的產量,從而推動了義大利汽車業的發展,但仍然無法同上述國家的汽車產量相比。l939年9月1日二次大戰全面爆發時,義大利的主要戰略物資儲備己經告竭。當時,鋼材還夠用14天,煤炭只夠用50天,情況好些的鐵礦石也只夠用180天為了解決戰略資源短缺問題.
總之,到1940年6月參戰時.義大利的經濟遠沒有為戰爭做好准備.這從義大利外交部長齊亞諾的日記中可以得到證實。l940年4月7目.在義大利負責軍工生產的法瓦格羅薩將軍的陪同下,齊亞諾察看了戰略物資儲備情況。齊亞諾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我與他一起走馬觀花式地調查了我國金屬儲備情況。結果令人十分沮喪」。但更加令他不安的是法瓦格羅薩報告說.「義大利正在失去它所有的國外市場.即使動用我們少得可憐的黃金儲備也買不來我們所需要的金屬」。另外,從國內情況來看義大利的「資源極其缺乏.破銅爛鐵的收繳也已達到極限。一切都完了」。並且說,「就物資儲備而言,我們現在的處境實際上比去年9月份還要糟.現有的物資也只夠打幾個月的仗」。在聽了法瓦格羅薩的上述這番話之後,齊亞諾在日記中寫道:「我們處於這樣一種狀況,怎敢參戰呢!?」【4】義大利國內的資源匱乏,經濟基礎薄弱,在國際上與英、法等國家無法相提並論。在沒有做好准備的前提下便匆忙的參加到戰爭中這是致使義大利在戰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
二、軍事因素----裝備落後,軍隊素質低下
戰略物資的缺乏和經濟的虛弱使義大利的軍事力量受到很大影響。二戰開始後,納粹德國閃電般的軍事勝利給了墨索里尼無限的希望,他將二戰視為獲得權利的良機。1940年6月,德國進攻法國,6月10日,墨索里尼不顧美國的多次警告,對英、法宣戰。意軍32個師向法軍發起了進攻,法國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當中。
雖然義大利國防大臣吹噓可以動員1000萬人.但因武器裝備不足,到1940年6月l 0日義大利參戰時,其陸軍總數僅為45萬人,編為74個二二制陸軍師。據當時任意軍總參謀長的巴多里奧元帥事後說:「法西斯義大利參戰那天,74個二二制陸軍師中。只有19個師人員滿編,武器裝備齊全」。【5】當時。步兵是義大利陸軍的主體。約占陸軍總教的80%.但其武器裝備的落後令人吃驚。士兵手中拿的還多為第一攻世界大戰時使用的9l式步槍。自動步槍雖然已開始生產,但數量極其有限。步兵的落後還表現在缺少機動車輛上。士兵按條例規定每人背負一個重達35公斤的背包.因而行進速度十分緩慢,平均每天只能前進30公里。義大利決定參戰後,步兵師開始實施所謂的「小機械化」,即給每個師配備少量汽車和自行車作為「補充裝備」。自行車用來運送背包,士兵輪流坐汽車行軍。這樣一來,行軍速度雖然略有提高.但卻增加了團隊間的矛盾,渙散了部隊的紀律。步兵師配備的主要武器裝備是:34門100毫米野炮、30門81毫朱迫擊炮.8門47毫米反坦克炮。這些火炮有相當一部分是一戰時從奧地利人手中繳獲來的。其餘部分也多半是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生產的老式部件所組裝。由此不難看出.義大利軍隊使用的大炮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化戰爭的要求了。武器裝備最差的是工兵。當時工兵部從的主要裝備是功能落後的老式探照燈.士兵手中拿的就是鍬和鎬。陸軍中裝備略為好些的是那3個坦克師.總共擁有坦克1200輛。其中的近1100輛是3噸重的13輕型坦克.裝甲很薄.步槍子彈也可穿透。其最大特點是沒有安裝火炮,攜帶的主要武器是一挺機槍。士兵中有人戲稱這種早已被英法德淘汰的袖珍坦克是「胭脂盒」,也有人群之為。「沙丁魚罐頭盒」,事實上它不能用於作戰。只能作為戰時運送彈葯的輔助工具。另外有大約100輛6噸重的16中型坦克.這種坦克一時還不能開赴前線,因為其火炮瞄準器有毛病,需要檢修。當時英國坦克部隊配備的多半是13噸以上的中型坦克,由此看來這幾個坦克師也是徒有虛名。1939年格拉齊亞尼元帥被任命為陸軍總參謀長,發現陸軍裝備和作戰水平極差。墨索里尼叫他不要擔心,並且說,在戰場上陸軍不過是做做樣子,擺擺陣勢,打仗不靠陸軍。【6】義大利海軍和空軍的情況與陸軍有所不同。墨索里尼上台後十分重視擴充海軍和空軍,所以經過法西斯宣傳機器的大肆吹噓。義大利民眾認為其海空軍都是世界一流的。墨索里尼把海軍看成是實現其擴張野心的一個重要工具。他說,義大利是一個伸入地中海的半島。稱霸地中海是意的要求,負責軍工生產的法瓦格羅薩將軍說,從武器裝備情況來看,義大利只能打得起二至三個月的戰爭。【7】
三、政治因素----墨索里尼好大喜功,指揮無能
義大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之一,但它在大戰中的地位卻遠遠不及德國納粹集團甚至軍國主義的日本,義大利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野心頗大而實力有限。喜歡耀武揚威實戰能力又相當空虛,剛愎自用又少謀寡斷,墨索里尼的指揮無能是義大利戰爭失敗的重要因素。
1923年,墨索里尼確定擴張步驟,把大而弱的衣索比亞作為擴張的首要目標,叫囂必須征服埃國,以建成一個名副其實的殖民帝國。但是,直到1935年,做事猶豫不決的墨索里尼才決定作戰。10月2日,墨索里尼在威尼斯宮宣布戰爭總動員,囂張地宣稱:「我們已經忍耐了13年了……不能再忍了!」【8】裝備精良的義大利軍隊在南北兩線投入20多萬軍隊、數百輛坦克和大量飛機,准備一舉拿下埃國。當時的埃軍的武器只有步槍、數千挺機槍和幾百門老式輕型火炮,根本沒有坦克和能作戰的飛機。兩國實力相差懸殊。然而,事情卻超出墨索里尼預想。意軍在迅速攻佔幾個城市後,就連連受到埃國軍隊的阻擊,以至於當時意外交大臣齊亞諾都悲觀地說,「要打勝這場戰爭是不可能的。」1936年5月,瘋狂的義大利法西斯竟用瓦斯彈、芥子氣彈等化學武器,向埃國河湖和田野里傾撒毒物,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佔領埃國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建立了短暫的「東非帝國」。
1939年9月,納粹德國「閃電」襲擊波蘭,歐洲戰爭全面爆發。義大利先是以國內經濟困難和軍事准備不足為由,等候有利的作戰時機。還沒等墨索里尼緩過神來,納粹德國的「閃電」作戰已橫掃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1940年5月,德國軍隊迅速攻入法國並逼近巴黎。6月10日,墨索里尼認為時機已到,命令西方集團軍群司令翁貝托親王指揮32.5萬軍隊駐扎在意法邊界待命。17日,新組成的法國貝當政府要求停戰,希特勒邀請墨索里尼前往慕尼黑會晤。墨索里尼很順利地得到法國部分割讓土地。 然而,墨索里尼覺得這樣的勝利有失尊嚴,又突然決定在停戰協議正式簽訂前的21日和22日向法軍發動閃電戰。結果,在阿爾卑斯山地區,意軍的閃電進攻非但沒有讓勢單力薄的6個法國師後退一步,反而遭到法軍迎頭痛擊,損失慘重,631人被打死,5206人受傷,626人失蹤,翁貝托親王被迫宣布停戰。
1940年6月,英國20多萬遠征軍在敦刻爾克丟盔卸甲、敗退英倫三島。此時,墨索里尼認為搶奪英國非洲殖民地的時機已經到了。當時,英國軍隊的主力在歐洲,駐非洲和中東的英軍只有10多萬人,而義大利在非洲駐軍近60萬人。意軍企圖以東非的軍隊進攻英屬索馬里,控制紅海南部的出海口;以北非的軍隊進攻埃及,奪取蘇伊士運河。一旦實現目的,地中海便可能成為「新羅馬帝國的內湖」。然而,墨索里尼卻完全高估了自己。不到半年時間,駐守北非的數萬英軍憑借幾次漂亮的戰役俘虜意軍達30多萬人,包括百餘名將軍。北非戰場失利後,墨索里尼非但沒有自省,反而責備德國救援不及時,大罵「他們(德國人)應記住是他們使我們失去了一個帝國」。【9】
為了改變自己在法西斯軸心國當中的配角地位,1940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動用8.7萬兵力、163輛坦克、686門火炮和380架飛機,向希臘發起了全面進攻。可是,意軍未能達到墨索里尼的預期。11月4日,希臘政府僅集結了15個師,花了一周時間就把意軍趕出邊境。21日,墨索里尼臨時換指揮,增派14個師,發動新的一輪總攻。希軍巧妙地利用地形,頑強抗擊,意軍始終沒有扭轉敗局。墨索里尼心急如焚,一面把慘敗的責任歸罪於總參謀部,進而更換總參謀長,一面又通過希特勒要求希臘停戰。可是為時已晚,希臘軍隊已全線發動進攻,意軍死傷慘重,王牌師全部被殲,5名將軍被俘,1名將軍被打死。義大利人全都被打蒙了,他們不知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墨索里尼急切地跑到德國,像犯了錯誤的小學生惴惴不安地坐在希特勒面前,請求救兵。希特勒同意出兵,並用了兩個小時的時間向墨索里尼傳授戰略戰術。墨索里尼回國後,仍然希望搶在德國之前靠本國的力量打敗希臘,挽回面子。他下令急征新兵,組建一支50萬人的增援部隊。1941年3月2日,他以最高統帥的身份親自督戰,但還是以失敗告終。墨索里尼怎麼也想不通,人數和武器都占優勢的義大利軍隊為什麼攻不破希臘的防線。希臘一戰進一步暴露義大利法西斯政權的虛弱和無能,也使義大利淪為軸心國集團中的二流國家,只能作「配角」隨德軍進行從屬戰。蘇德戰爭爆發後,希特勒本想「單干」。墨索里尼認為德軍必勝,如協同作戰還可以分到戰利品,於是,苦苦哀求希特勒答應意軍參加對蘇作戰。結果,派往蘇聯的22萬義大利精銳部隊同樣不堪一擊,一半士兵被打死打傷或被俘,另一半則早早就逃回義大利,各種武器損失大都達80%以上。
義大利軍隊在戰場上的連連失利使國內出現了嚴重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危機,人民反戰和反法西斯情緒異常高漲。1943年7月25日,義大利發生政變,墨索里尼被捕,法西斯政權倒台。關押中的墨索里尼始終不承認自己的錯誤,而把失敗歸於「義大利人的軟弱」。實際上,號稱「世界上最精銳的殖民軍」的意軍屢戰屢敗的主要原因在於義大利領導人的無能。墨索里尼剛愎自用,優柔寡斷,缺乏指揮才能,不信任軍隊指揮,也不聽取作戰問題的建議與勸誡,卻常以最高統帥身份剝奪了總參謀部的軍事決定權,常突然改變軍事計劃,獨斷專行。除此之外,意軍將軍們庸碌無能,。這樣,義大利法西斯過早垮台是可想而知的。
四、民眾因素----民心士氣低落,普遍厭戰
墨索里尼認為義大利軍隊的失敗是由於「義大利人軟弱.不喜歡大膽的行動」.說「他們不是古羅馬人的後裔,而是外藉奴隸、農奴和混血兒的後代」。實際上,失敗的主要原因並不是義大利民族素質的低下.而是民心和士氣的低落.他們早已厭倦了這場戰爭。正如希臘雅典《芟斯諾斯》報所評論的耶樣:「斷言義大利軍隊不擅長打仗是不正確的。他們是往日的戰士,但或許是這場戰爭沒有激起他們的熱情。「美國國際問題專家薩姆納??韋爾斯。1939年冬曾經作為羅斯福總統的私人代表訪問羅馬。他注意到.在義大利。很少有法西斯首領。一切有影響的力量幾乎都反對戰爭。這固然主要是由於對納粹德國普遍感到恐懼和仇恨,同時也由於普遍相信.不論義大利同英國和法國的人為摩擦有多大。很大一部分輿論反對戰爭.因為他們認識到這場戰爭甚至鑄成大錯.不論誰勝誰負.義大利是都將一無所得,並會喪失一切。1940年6月10日.墨索里尼宣戰後,義大利廣大老百姓卻深最感到不安。這一夜的羅馬市內,有如已經預知了即將來臨的劫難.大街上沉靜得異平尋常,一到傍晚.家家門面緊閉,委實叫人恐怖。在阿爾巴尼亞前線與希臘軍趴作戰的義大利部隊處境悲慘,意軍鬥志消沉.士氣促落。一個被俘的義大利軍官在日記中記錄了這種狀況。這個軍官盡管是法西斯分子,但他在日記中對義大利軍事翠¤表達了強烈的不滿和憎恨。他抱怨說意軍被告知希臘人都是膽小鬼,只有喝了白蘭地之後才敢打仗。部隊對外界的情況一無所知,宣傳機器聲稱意大剎軍隊正在向南斯拉夫勝利進軍.希臘已經發生了革命.但事實上根本不是那麼回事。一種致命的情緒逐漸地滋生開來:我們不是敵人的對手.抵擋他們是不可能的」。【10】
五、外交因素---外交立場搖擺不定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政治地圖發生了巨大變化英國失去了過去的仲裁能力,俄國十月革命使歐洲和世界出現了兩種社會制度體系的對立;由於奧匈帝國的瓦解、德國的戰敗和俄國的被排斥,傳統的歐洲大國均勢已無法重建;東方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首先沖擊了傳統殖民主義的歐洲老牌帝國;美國和日本這兩個非歐洲強國的崛起,使列強的爭霸更顯尖銳和復雜。【11】
世界正在崛起。然而,戰勝國列強在與戰敗國締結和約時卻只是利用自己經過戰爭仍然存留下來或通過戰爭而獲得的某種優勢地位,殫精竭慮地試圖建立起一種有利於自己的戰後結構,而不去考慮這種結構是否適合變化了的世界形勢。他們之間勾心鬥角,激烈爭斗:英國帶著復雜的均衡考慮,企圖維護原有的世界霸權,主宰歐洲,努力做到既削弱德國又保留一個未被肢解的德國;法國企圖爭奪歐洲領導權而迫切希望一勞永逸地解決德國問題;威爾遜的「十四點計劃」是要利用美國的經濟優勢爭奪世界領導權;義大利希望確立其在地中海周邊地區的優勢地位;日本的目標是獨佔中國,稱霸亞太。凡爾賽格局中的義大利是一個既想維護現狀又欲修正現狀的特定力量, 歐洲列強在新的一輪爭奪世界霸權與維護霸權的斗爭中都希望把它拉到自己的陣營中去, 義大利在國際舞台上成了一個似乎左右逢源的被選擇的對象。另一方面, 義大利國力相對薄弱, 屬於二等國家, 沒有獨立的實力去實現其霸權目標, 而只能傍依某一強國集團, 利用列強爭霸破壞穩定所帶來的裂隙以實現自己的野心。《倫敦條約》允諾了它的全部野心: 取得蒂羅爾和伊斯特利亞以完成「民族統一」, 在亞得里亞海獲得主宰地位, 在近東及殖民事務中的強國地位得到承認。【12】但是, 以戰勝國身份出席戰後分贓會議的義大利, 在巴黎卻被作為一個無足輕重的二等角色來對待,《倫敦條約》未獲承認。盡管義大利通過《聖日耳曼和約》得到了伊斯特利亞、的里雅斯特、特蘭提諾、達爾馬提亞沿岸的一些島嶼和南蒂羅爾, 意奧邊界也向北移到勃倫納山口,兌現了義大利在歐洲的大部分領土要求, 【13】 但英法並沒有滿足義大利對東地中海和非洲的願望: 在小亞細亞, 義大利一無所獲; 在非洲, 沒有一塊前德國的殖民地委任給義大利統治。【14】 凡爾賽因此在義大利人心目中成了「欺騙」的代名詞和一種痛苦的回憶, 他們感到義大利獲得的是一種「殘缺不全的勝利」【15】「義大利贏得了戰爭, 但卻失去了和平。義大利, 盡管有所獲, 出現在和會上仍是一個不滿意的國家」【16】凡爾賽帶給義大利的是一種奇恥大辱般的失落感。
墨索里尼正是利用義大利人的這種失落感, 打著修訂主義的旗號, 做著洗雪凡爾賽之恥的許諾攫取政權,凡爾賽體系促成了義大利這種兩面性政策選擇, 而整個20 年代凡爾賽體系的相對穩定則又決定了義大利無須作什麼新的選擇。這種特殊的、矛盾性的兩面政策一直貫穿在20 年代的義大利外交之中。
20 世紀20 年代末30 年代初, 整個世界遭受了經濟危機的劇烈振盪, 凡爾賽和平結構因此而搖搖欲墜。20 年代相對穩定時期潛伏著的民族主義力量又以新的精力復活了, 尤其是德國。德國政府在裁軍會議上提出了與其他大國享有平等權利的要求, 重整軍備的呼聲與日俱增, 隨後的希特勒上台及其所推行的毀約擴軍政策更是讓凡爾賽體系下的歐洲惶惶不安。相對穩定的凡爾賽格局中, 義大利只不過是一個二等角色, 不足為列強所注意, 但是動盪的凡爾賽格局卻使它成了一個為列強所爭取的對象。希特勒早在《我的奮斗》和《第二本書》中就已把義大利作為爭取的對象和有用的同盟者。英國認為,「在這個階段, 義大利似乎不是一個主要威脅」, 比起「德國的納粹統治來, 還不那麼咄咄逼人, 還不那麼無孔不入」,【17】 應予爭取, 甚至還有一些英國政客看中義大利跟自己一樣超脫於法德沖突之上, 稱它是「歐洲和平的關鍵」【18】。法國雖和義大利有矛盾, 20年代兩國關系一直互不融洽, 但是面對德國咄咄逼人的毀約擴軍, 也想爭取義大利。法西斯義大利在歐洲舞台上似乎左右逢源。
在國際舞台的風雲變幻中,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義大利由於本國的實力所限,始終傾向避免與其他大國直接交手,它最擅長的是仔細選擇同盟夥伴以從中漁利。正如義大利外交政策的研究專家保羅??克雷莫納在1938年所說的:「義大利的外交政策從未受抽象的理念所支配,沒有哪個地方比他的祖國更廣泛地將馬基亞維利的警句應用於單純的政治術。」這種騎牆外交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實在是被義大利演繹得淋漓盡致了。這種政策也是義大利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無法確定自己的立場,最終失敗乃至退出戰爭的重要原因。
❷ 現代大國間的博弈方式為什麼大部分都是經濟博弈,它比軍事戰爭好在哪裡對敵國危害更大嗎
為什麼是經濟博弈而不是軍事戰爭?因為任何一個有智慧的國家從來都不會把戰爭作為自己強大的首選項。
俗話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如果一個國家經濟薄弱、國庫空虛,連自己的人民都養活不了,那麼它又有什麼資源去進行軍事戰爭呢?這就好比你的鄰居家境殷實,全副武裝到牙齒開著裝甲車,而你就穿一條褲衩,手持一根鐵棍去跟人家打架,最後吃虧的肯定還是自己。
另一方面,戰爭的花費是巨大的,一枚導彈的成本可能就有十幾萬上百萬,一場戰爭下來如果沒有深厚的家底,戰爭進行到一半這個國家早就被拖垮了。
古語有雲,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上策。而經濟博弈,則是上策中的上策,打掉敵人賴以發展的經濟基礎,對方自然就會國家衰弱。貧賤夫妻百事哀,對於國家也是一樣,國家衰弱會引發內部的動盪,這樣在對付這個國家時,就容易得多了。
❸ 關於義大利
【國 名】 義大利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Italy, la Repubblica Italiana)。
【面 積】 301318平方公里。
【人 口】 5768萬(1999年)。主要是義大利人。講義大利語, 個別邊境地區講法語和德語。大部分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 都】 羅馬(Roma), 人口264.4萬(1999年底)。
【國家元首】 總統卡羅· 阿澤利奧· 錢皮(CARLO AZEGLIO CIAMPI), 1999年5月13日當選。
【重要節日】 解放日:4月25日、國慶日:6月2日。
【簡 況】 位於歐洲南部,包括亞平寧半島及西西里、撒丁等島嶼。北以阿爾卑斯山為屏障與法國、瑞士、奧地利、斯洛維尼亞接壤,東、南、西三面分別臨地中海的屬海亞得里亞海、愛奧尼亞海和第勒尼安海。海岸線長約7200多公里。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平均氣溫1月2~10℃,7月23~26℃。
義大利系文明古國,經歷羅馬共和(前509~前28年)和羅馬帝國(前27~476年)時期後,962年受神聖羅馬帝國統治。11世紀諾曼人入侵南部並建立王國。12~13世紀分裂成許多王國、公國、自治城市和小封建領地。16世紀起先後被法、西、奧佔領。1861年3月建立義大利王國。1870年王國軍隊攻克羅馬,完成統一。1922年10月31日墨索里尼上台,實行長達20餘年的法西斯統治。1946年6月2日成立共和國。戰後意政府更迭頻繁,但政府的內外政策具有相對穩定和連續性的特點。
【政 治】 在2001年5月舉行的全國大選中,以貝盧斯科尼為首的中右聯盟「自由之家」擊敗連續執政五年的中左「橄欖樹聯盟」。6月,組成了以貝氏為總理的意戰後第59屆政府。新政府著手在司法、稅收、勞動保障等一系列領域進行較大幅度改革,同反對黨和工會的關系趨於緊張。外交上,意更加密切同美國的關系,在歐盟事務中強調保護本民族利益。
【憲 法】 現行憲法於1947年12月22日由立憲大會通過。憲法規定義大利是一個建立在勞動基礎上的民主共和國。總統對外代表國家,由參、眾兩院聯席會議選出。總理由總統任命,對議會負責。
【議 會】 議會是最高立法和監督機構,由共和國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兩院權力相等,可各自通過決議,但兩院決議相互關聯。參、眾兩院分別有315個和630個席位,參、眾議員均由普選產生,任期5年。總統有權在任期內任命五位終身參議員。議會的主要職能是:制定和修改憲法和法律,選舉總統,審議和通過對政府的信任或不信任案,監督政府工作,討論和批准國家預算、決算,對總統、總理、部長有彈劾權,決定戰爭狀態和授予政府必要的政治決定權力等。本屆為戰後第十四屆議會,於2001年5月選出,參議院議長馬爾切洛·佩拉(Marcello Pera,義大利力量黨),眾議院議長皮埃爾·費爾迪南多·卡西尼(Pier Ferdinando Casini,天主教民主中心)。中右和中左兩大陣營及其各黨派在兩院所佔席位如下:
眾議院 參議院
自由之家(執政聯盟) 367 173
義大利力量 189 82
民族聯盟 96 46
「白花」 40 29
北方聯盟 30 17
新社會黨人 2 1
「火花」-社會運動 - 1
獨立參選人 10 -
橄欖樹聯盟(在野聯盟) 24 117
左翼民主黨 138 62
「雛菊」 76 42
「向日葵」 18 16
共產黨人黨 9 3
獨立參選人 7 5
大區黨派 4 3
價值義大利 - 1
歐洲民主黨 - 2
重建共產黨 11 3
【政 府】 本屆政府於2001年6月11日宣誓就職,是意戰後第59屆政府。內閣成員如下:總理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 副總理兼外長詹弗蘭科·菲尼(Gianfranco Fini),副總理馬爾科·褔利尼(Marco Follini),內政部長朱塞佩·皮薩努(Giuseppe Pisanu) , 經濟和財政部長多梅尼科·西尼斯卡爾科(Domenico Siniscalco),國防部長安東尼奧·馬爾蒂諾(Antonio Martino), 生產活動部長安東尼奧·馬爾扎諾(Antonio Marzano),環境和國土保護部長阿爾泰羅·馬泰奧利(Altero Matteoli),司法部長羅伯特· 卡斯泰利(Roberto Castelli), 基礎設施和交通部長皮埃特羅·盧納爾迪(Pietro Lunardi), 農業和森林政策部長焦瓦尼·阿萊馬諾(Giovanni Alemanno) , 勞動和社會政策部長羅貝爾托·馬羅尼(Roberto Maroni),文化遺產部長朱利阿諾 ·烏爾巴尼(Giuliano Urbani),通訊部長毛里齊奧·加斯帕里(Maurizio Gasparri) , 衛生部長吉羅拉莫·西爾基亞(Gerolamo Sirchia),革新和技術部長盧齊奧·斯坦卡(Lucio Stanca) , 體制改革和權力下放部長羅伯托·卡爾代羅利(Roberto Calderoli), 與議會關系部長卡洛·焦瓦納爾迪(Carlo Giovanardi),大區事務部長恩里科·拉·洛基亞(Enrico La Loggia),政府計劃實施部長克勞迪奧·斯卡約拉(Claudio Scajola), 機會均等部長斯特法尼亞·普雷斯蒂賈科莫(Stefania Prestigiacomo,女),海外僑民部長米爾科·特雷馬利亞(Mirko Tremaglia),歐盟政策部長羅科· 布蒂利奧內(Rocco Buttiglione),公共職能部長馬里奧·巴奇尼(Mario Baccini),教育、大學和科研部長萊蒂齊亞·莫拉蒂(Letizia Moratti,女),總理府副部長加尼·萊塔(Gianni Letta)和保羅· 博納依烏蒂(Paolo Bonaiuti)。
【行政區劃】 全國劃分為20個行政區,103個省,8088個市鎮。20個行政區包括十五個普通自治行政區:皮埃蒙特、倫巴第、威內托、利古里亞、艾米利亞-羅馬涅、托斯卡納、翁布里亞、拉齊奧、馬爾凱、阿布魯佐、莫利塞、坎帕尼亞、普利亞、巴西利卡塔、卡拉布里亞和由少數民族、歷史和邊遠地區等原因而設立的五個特別自治行政區瓦萊·達奧斯塔、特倫蒂諾-上阿迪傑、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亞、西西里島及撒丁島。
【司法機構】 最高司法委員會是最高司法權力機構,擁有獨立司法體制和任命法官的權力,有法官的任命、分配、調遣、提升和規定措施等項權力。由33人組成,總統任主席,最高法院院長和總檢察長為當然成員。其他成員由議會選舉的10位委員(律師和司法教授)和全體法官選出的20位法官組成,任期4年,不得連任和兼職。憲法法院主要是檢查和監督法律條文是否符合憲法,由15名法官組成,任期9年,不得兼職,享有豁免權。憲法法院院長萊那托·格拉那塔(Renato Granatta),最高法院院長維托里奧·斯格羅伊(Vittorio Sgroi)。
此外,還依次設有地方調解法官、初審法院(輕罪)、法庭、初審法院(負責民事和刑事案件)、上訴法院、審計院(主管公共賬目和養老金)等。
【政 黨】 意主要政黨有:
(1)義大利力量黨(Forza Italia):1994年1月由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 ( Silvio Berlusconi ) 創建。該黨於1994年3月全國大選前組建,其主要力量來自貝盧斯科尼領導的菲寧韋斯特集團和原傳統執政黨衰落後分化出來的部分力量。取得了同年3月全國大選(得票21%)和6月歐洲議會選舉的勝利,成為意政壇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在1996年的大選中力量有所下降,得票率僅為20.6%;在2000年4月意地方選舉中力量明顯加強。在2001年全國大選中獲勝,得票率高達29.5%,成為全國第一大黨。2000年黨員登記人數30萬人。
(2)義大利左翼民主黨(Partito Democratico della Sinistra Italiana):前身為1921年成立的義大利共產黨,1991年改為此名。該黨1947年之後一直為意主要反對黨,具有完整的組織機制和比較廣泛的群眾基礎。在1996年4月的大選中,該黨得票21.2%,成為執政聯盟的中堅力量。1998年2月該黨率先倡議並推動建立了在暫不解散各自組織前提下,由左民黨、工黨、共和黨左翼、團結共產黨人、基督教社會運動等五支左翼力量組成的「左翼民主人士黨」(Democratici di Sinistra)的新政黨。黨員67萬人(2000年)。2000年1月,該黨在都靈召開一大,選舉韋爾特羅尼(Walter Veltroni)全國書記,達留任主席。在2001年全國大選中,左民黨僅獲16·6%的選票,跌至歷史最低點,失去執政地位。同年11月,該黨在佩薩羅召開二大,選舉法西諾(Piero Fassino)為總書記,達萊馬留任主席。
(3)「雛菊聯盟」(Margherita)由義大利人民黨(PPI)、民主人士黨(Democratici)、義大利革新黨和歐洲民主聯盟(UDEUR)等中左陣營的中間黨派組成。在2001年全國大選中獲選票14.5%。領導人為原羅馬市長、中左聯盟的總理候選人佛朗切斯科·盧泰利(Francesco Rutelli)。
(4)民族聯盟(Alleanza Nazionale):前身是成立於1946年的原義大利社會運動—國家右派,因其極右色彩而處境較為孤立。1993年底啟用現名。改革後以較溫和的面孔出現,其力量迅速擴大。1994年3月大選中得票13·5%,並首次入閣參政。1998年2月召開綱領大會,明確宣布割斷與法西斯歷史的關系,致力於樹立新右翼政黨形象。2000年黨員登記人數53.2萬。在2001年6月大選獲得12%的選票,重返執政地位。該黨領導人姜佛朗科·菲尼出任副總理。
(5)義大利重建共產黨(Partito della Rifondazione Comunista Italiana):1991年12月在原義大利共產黨部分力量基礎上重新組建。該黨堅持傳統的左翼意識形態,強調維護廣大勞動者、特別是中下層群眾的利益。1996年大選中獲得8.6%的選票,成為中左聯盟議會多數不可缺少的力量。2000年重建共黨員人數為9萬。2001年大選中,重建共退出中左聯盟獨立參選,得票率為5%。總書記法烏斯托·貝爾蒂諾蒂(Fausto Bertinotti)。
(6)北方聯盟(Lega Nord): 原名倫巴底聯盟,成立於1984年4月,該黨代表廣大中小企業的利益,主張聯邦主義和地方自治,其力量和影響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在1996年大選中,得票率高達10.1%。後由於該黨把聯邦制主張推向極端,大搞分裂義大利的活動, 因而受到意政府、議會及廣大公眾輿論的強烈反對,影響力和支持率有所下降。該黨在2000年地方選舉時放棄分離主義。在2001年大選中得票率僅為3.9%,但由於加入中右聯盟而入閣參政。書記翁貝托·博西(Umberto Bossi)。
(7)「白花聯盟」(Biancofiore)是由天主教民主中心(CCD)和「團結基督教民主人士」(CDU)兩個右翼陣營的中間黨派組成,領袖分別是皮埃爾·費爾迪南多·卡西尼(Pier Ferdinando Casini)和羅可·布蒂利奧內(Rocco Buttiglione)。該聯盟在1996年和2001年兩次選舉中分別獲得5.8%和3.2%的選票。
【重要人物】 卡羅·阿澤利奧·錢皮:總統。1920年出生。畢業於比薩大學文學系和法律系。意知名經濟學家和金融專家。無黨派人士。1979年出任意央行行長,1993年至1994年曾任政府總理。1996年出任國庫部長。1999年當選總統。
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總理。1936年出生。意著名企業家,擁有財富約15億美元。他創辦的菲寧韋斯特集團年營業額達70億里拉,掌握著全國最大的三家私營電視台、著名的AC米蘭足球俱樂部、蒙達多里出版社、《時代》和《全景》周刊有《日報》等大報刊以及金融、保險、商業等部門公司企業共300家成為意國內僅次於菲亞特集團的第二大私營集團。1994年,他創建「義大利力量」並在當年大選中獲勝,出任戰後第53屆政府總理。七個月後下台。2001年5月,貝領導中右聯盟「自由之家」再次贏得全國大選勝利,6月出任第59屆政府總理。
【經 濟】 受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2001年意經濟增長緩慢,低於政府2%預期。中右政府上台後推出振興經濟的「百日計劃」,包括鼓勵投資、增加就業、取消遺產和贈予稅、減輕企業負擔、促進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改革勞動用工制度、減少醫療開支、提高養老金最低額度、逐漸取消地下經濟和採用高新技術等內容,受到企業主的歡迎,但勞資矛盾有所加劇。2001年意主要經濟指標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12165.83億歐元(約合10949.25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1091.94萬歐元(約18983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1.8%。
貨幣名稱:里拉、歐元。
匯率:1歐元=0.9美元,1000里拉=0.621歐元。
通貨膨脹率:1.4%。
失業率:9.5%。
【資 源】 礦產資源貧乏,僅有水力、地熱、天然氣、大理石、汞、硫磺等資源,還有少量鉛、鋁、鋅和鋁礬土等。
【工 業】 四分之三的能源供給和主要工業原料依賴國外進口,而產品的1/3以上供出口。歷史上意國家參與制企業比較發達。伊利、埃尼和埃菲姆曾是三大國營財團,在全國工業產值中約佔1/3,經營范圍涉及鋼鐵、造船、機械、石油、化工、軍火等部門。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政府加快了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中小企業在意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在製革、製鞋、服裝、紡織、傢具、廚房設備、瓷磚、絲綢、首飾、釀酒、機械、大理石開采及機械工業等領域有較大優勢,具有專業化程度高、適應能力強、產品出口比例大等特點。意原油加工能力居世界第六,年煉油量約1億噸。2001年粗鋼產量為2670萬噸,塑料和拖拉機產量均居世界第六,發電量居世界第九。近幾年,意注意開發以電子工業為主的新興科技產業。目前,信息和通訊技術行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6.2%。近年來工業主要產品的生產情況:(1995年=100)
1998 1999 2000
能源產品 107.4 109.4 112.4
金屬、有色金屬礦 99.9 91.6 98.9
非金屬礦 104.9 109.3 114.9
化工產品 105.9 106.1 107.7
金屬產品 106 105.1 106.8
農業、工業機械 103.7 101 107.5
辦公設備 101 92.9 103.8
機電產品 98.7 98.1 98.8
運輸設備 111.1 110.8 116.4
食品、煙草 104.4 107.5 109.7
紡織、服裝、皮革 99.9 95.1 95.6
木業、傢具 104 111.9 121.3
造紙、出版業 107 111.5 112.5
一般指數 104.3 104.4 107.7
(資料來源:義大利銀行2000年年度報告)
【農牧漁業】 2000年農業產值為52.8萬億里拉,占國內生產總值2.4%。由於多山和缺乏肥沃土壤,農業可耕地面積僅佔全國總面積的10%(1995年),1995年主要農業產值如下:農作物36065億里拉,牲畜22431億里拉,林業7330億里拉,漁業2307億里拉。2001年意蔬菜、豆類、水果的進出口為19.40億歐元和28.53億歐元,分別比上年增加20.7%和10.7%。意是繼法國之後世界第二大葡萄酒生產國,2001年葡萄酒產量為51億升,比上年減少5%,約佔世界總產量的五分之一,其出口贏利2000年為20億歐元,2001年頭9個月為18億歐元。除水果和蔬菜外,意是農產品的純進口國。近幾年主要農產品的總產量如下(單位:噸):
1998 1999 2000
小麥 8460.9 7947.2 7641.8
玉米 9127.3 10127.9 10196.3
土豆 2320.7 2155.8 2108
西紅柿 6076.4 7498.1 7594.2
葡萄 9400.2 9599.6 9186.5
橄欖 2664.9 3888.4 2927.4
柑桔 1422.3 1912.7 1852
蘋果 2201.5 2383.7 2283.1
(資料來源:義大利國家統計局2000年年度統計)
【旅遊業】 旅遊業發達,旅遊收入是彌補國家收支逆差的重要來源。2001年,外國遊客在意消費約2877.9萬歐元,減少3.8%;義大利遊客去國外旅遊消費1568.1萬歐元,減少7.9%;全年旅遊純贏利額為1309.8萬歐元, 略高於上年的1289.3萬歐元。意旅遊資源豐富,氣候濕潤,風景秀麗,文物古跡很多,有良好的海灘和山區,公路四通八達。旅館多為中小型,包括賓館、露營地、旅遊村和農業旅遊住所等在內全國共有11.5萬處,2000年接待本國遊客4453萬和外國遊客3459萬;留宿人次分別為本國人19481.3萬,外國人13754.5萬。主要旅遊城市是羅馬、佛羅倫薩和威尼斯。
【交通運輸】 國內運輸主要依靠公路,公路擔負客運量的2/3,貨運量的70%。1989年的高速公路費收入大約為3萬億里拉,1998年為67980億里拉,收益增加了一倍多。
鐵路:1995年總長19527公里,其中國營鐵路佔80%,其餘為私營鐵路。2001年國家鐵路公司首次贏利2000萬歐元。該集團現有10.6萬員工,保障著每天7500輛火車的運行;年客運量為4.74億人次,貨運量8700萬噸。該集團在長達16000公里的鐵路上擁有80000輛機車車輛,還負責去撒丁島橫跨麥西納海峽的輪渡。
公路:1995年總長為307771公里;全國機動車為3030萬輛,商用車為280萬輛,摩托車和機動腳踏兩用車620萬輛。1996年公路運輸為1755億噸公里。1999年意高速公路總長6453公里,並決定出售國有高速公路的股權,還將長達3萬公里的公路交由地方大區管理。
水運: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船運一直是貨物運輸的主要手段。1986年有商船、漁船2031艘,總噸位為806萬噸;1995年抵港貨物2.94億噸;離港貨物1.08億噸(其中5100萬噸運往國外);全國有熱那亞、那不勒斯、威尼斯、的里雅斯特、塔蘭托、里窩那、錫拉庫扎等19個主要港口,由於在港口採取設立自主的管理機構、實行私有化和港口服務自由化等措施,所以其港口比地中海中部其他港口更具競爭力。
空運:1998年國際抵達為1790萬人次,其中乘義大利航空公司飛機的旅客為660萬人次;出發為1980萬人次,其中乘意航為690萬人次。主要機場有羅馬的菲烏米奇諾,米蘭的利納特、馬爾奔薩,都靈的卡塞萊等。
【財政金融】 巨額赤字和公共債務一直是意經濟的兩大難題。1992年開始,意加大私有化力度,先後對國民勞動銀行(BNL)、義大利信貸銀行(1993年12月)和義大利商業銀行(1994年3月)以及伊利、埃尼、國家保險公司(INA)、國家電力公司、高速公路公司等大型國有企業採取出售股份的方式實施私有化。同時削減公共開支,並進行社會福利體制改革,財政狀況不斷改善,1999年首批加入歐洲經貨聯盟。2001年政府財政赤字為176.14億歐元(34.3萬億里拉),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國債約為12240億歐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09.4%,外匯儲備47201億美元,其中黃金儲備21635億美元。近幾年的財政收支情況如下(單位:億歐元):
1999 2000 2001
財政赤字 -194.17 -62.63 -176.14
占國內生產總值(%) 1.8 0.5 1.4
公共債務 2457 2493 13300
占國內生產總值(%) 114.9 110.6 109.4
註: 1999年和2000年的公共債務單位為萬億歐元
(資料來源:義大利國家統計局2001年經濟形勢報告)
主要銀行情況如下:聖保羅銀行(San Paolo Imi),原名為都靈聖保羅銀行,1563年成立,資產990億歐元(2001年); 2000年接管那不勒斯銀行,包括其16.2%的政府股份。義大利聯合銀行(IntesaBci),由倫巴第省儲蓄銀行1998年與安布羅威內托銀行合並後,於1999年兼並帕爾馬儲蓄銀行和佛里烏利亞德里亞銀行,繼而於2001年與義大利商業銀行(BCI)合並而成,總資產為963億歐元(2001)。 (UniCredito ),是意首家銀行集團,1998年10月義大利信貸銀行、羅洛銀行和都靈合並為義大利聯合信貸銀行,1999年再次兼並特倫多和羅維雷托及的里亞斯特儲蓄銀行,資產7322億歐元(2001年)。羅馬銀行(Banca di Roma),1880年3月9日成立,資產254億歐元(2001年);1997年收購了伊利集團33%的股份,1999年底購買意最後幾家國有銀行之一的中央中期信貸銀行(Mediocredito Centrale)。國民勞動銀行(BNL),1913年8月成立,資產198億歐元(2001年)。
【對外貿易】 對外貿易是意經濟的主要支柱。傳統產品為出口創匯的主體,主要是製造業占總產值的四分之一,占產品和服務業出口的四分之三。盡管服務業產值是製造業的兩倍,但多數服務業均與製造業產品營銷或供應有關。專業化工業區和政府鼓勵出口政策有效地促進了出口增長。意外貿連年順差,是繼日本、德國之後世界第三大貿易順差國。由於石油漲價和歐元貶值,2001年意貿易順差高達98億歐元(19萬億里拉);其中進口幾乎同上年相同,總額為4954.990億里拉(2601.79億歐元),比上年增長0.6%,出口額 4982.010億里拉(2697.01億歐元),比上年增長3.6%,主要是增加了對俄羅斯、中國、中東歐和中東等新東方市場的出口。近幾年的外貿情況如下(單位:億歐元):
2000 2001
總 額 5139 5298.8
進口額 2559 2601.79
出口額 2580 2697.01
差 額 21 95.22
(資料來源:義大利國家統計局2001年經濟形勢報告)
進口以石油、原料和食品等為主,出口以機械設備、化工產品、家用電器、紡織、服裝、皮鞋、金銀首飾等輕工產品為主。意國外市場主要在歐洲。2001年意外貿區域分布和進出口額等情況如下:(單位:億歐元)
進口額 同比增長率 出口額 同比增長率
歐 盟 1469.44 0.3% 1448.14 0.3%
歐盟成員國 1284.40 1.3% 1220.28 0.4%
EFTA 107.32 14.8% 110.32 13.5%
俄羅斯 85.34 2.4% 35.39 40.4%
其他歐洲國家 33.73 25.1% 49.02 17.2%
歐盟候選國 159.20 19.7% 221.32 10.5%
歐佩克國家 181.13 -12.6% 102.68 20.7%
美 國 127.78 -5.5% 262.12 -1.7%
MERCOSUR 34.55 -5.6% 37.49 -1.7%
中 國 74.81 6.4% 32.72 37.5%
日 本 62.77 -2.2% 47.04 8.4%
亞洲經濟體 63.50 -5.9% 98.80 4.4%
其他國家 202.22 0.3% 251.96 3.3%
注:EFTA:歐洲自由貿易區國家;MERCOSUR:南方共同市場,主要指巴西、巴拉圭、烏拉圭和阿根廷等國;亞洲經濟體指: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和台灣及香港地區。
(資料來源:義大利國家統計局2001年經濟報告)
近幾年主要項目的進出口貿易情況:(單位:百萬美元)
1998 1999 2000
出口(總額) 245.7 235.2 238.3
機械、運輸設備 110.0 105.0 110.0
紡織、服裝、皮革 38.5 37.0 41.0
金屬產品 14.2 14.8 16.8
進口(總額) 218.4 220.3 236.6
機械、運輸設備 74.5 83.0 93.5
化工產品 32.5 36.0 39.5
能源產品 18.5 19.5 22.3
金屬、有色金屬 19.0 20.0 22.0
(資料來源:義大利國家統計局2000年新聞發布)
【著名公司】 幾家著名大公司簡況如下:
(1)菲亞特集團(Gruppo Fiat ),全稱義大利都靈汽車製造廠,1899年創辦,1906年正式用現名。由阿涅利家族控制的企業,經營范圍包括:各種形式的汽車及零部件、商用車輛、農用和建築機械、冶金產品、生產系統、飛機和船用發動機、出版和通訊、金融和保險及商務服務等業務。 2000年,菲亞特集團營業額超過570億歐元,在全球64個國家擁有1064家公司,共計22.3萬名員工,其中11.1萬多名分布在海外公司。其242家生產廠中有167家設在國外,131家研發中心有61家在海外。2000年菲亞特汽車公司共生產汽車243.9萬輛,營業收入達250多億歐元,占集團總收入的45.5%。2001年集團虧損7.91億歐元。
(2)國家碳化氫公司(Ente Nazionale Idrocarburi, ENI),亦稱「埃尼集團」。1953年2月10日由國家控制的石油、天然氣、石油化工企業合並而成。經營范圍包括:原油、天然氣、化學品和石油化工產品、核燃料、煤、機械設備、紡織原料和服裝、采礦業與冶金,並承包工程建築及貿易。2001年集團純利潤高達774.5萬歐元,比上年增加197.4萬歐元,約為34.2%。
【人民生活】 2001年全國就業總人數2151.4萬,新增就業崗位43.4萬,同比增長2.1%。其中農業人口112.6萬,同比增長0.6%;工業人口684.1萬,同比增長1.1%;建築業人口170.7萬,同比增長5.5%;服務業人口1354.8萬,同比增長2.7%;失業人數206.1萬,佔9.5%。目前,平均每3.4人有一台電視機,每3.9人有一台收音機,每1.7人有一部電話,每千人有154份日報和565輛汽車。多年來,意人口出生一直呈零或負增長;2001年出生嬰兒為54.4萬,死亡人數54.41萬,人口增長率為零,但人均壽命較長,男性的平均75歲,女性平均82歲。
【南方問題】 南方地區包括阿布魯佐、莫利塞、坎帕尼亞、普利亞、卡拉布里亞、巴西利卡塔大區,以及西西里島和撒丁島。南部面積為12.3萬平方公里,佔全意的40.8%,人口2085萬,佔全國人口的36%。意雖然是歐盟的第四大經濟強國,但由於歷史原因,意南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嚴重滯後,南北差距較大。某些省區甚至是歐盟中經濟最落後的地方。1995年以來,盡管歐盟機構和意政府不斷對該地區實行多種優惠政策,其發展變化仍不明顯,已成為意的老大難問題。1999年意南方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是中北部地區
❹ 有關義大利經濟
2003年,在全球經濟增長2.7%,國際商品和服務貿易增長4.5%,美國、日本經濟直線上升,中國、印度和俄羅斯等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大形勢下,歐元區的經濟,尤其是義大利的經濟發展始終在谷底徘徊,持續低迷。一年來,從持續不斷的能源危機到突然爆發的帕瑪拉特財務丑聞,從居高不下的歐元匯率到困難重重的社會福利制度改革,無一不對義大利的家庭消費信心、對企業的投資熱情和對消費者投資金融市場的決心產生負面影響,使本來就危機四伏的義大利經濟更加雪上加霜,使本來就不景氣的國內市場需求就更加乏力,進出口更加萎縮,使固定資產投資大幅下降,使政府一再調低原來確定的經濟增長目標2.3%,最終只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GDP)0.3%的增長率。
一、經濟發展持續減緩,國內生產總值繼續下跌
義大利的經濟發展從2001年下半年開始減緩。2002年,受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義大利的經濟已完全進入停滯期並一直持續到2003年。因此,2002年義大利的國內生產總值僅增長了0.4%。到2003年,在第一和第二季度連續下跌,出現技術性經濟衰退以後,第三季度才開始回升,達到0.4%,但到了第四季度,經濟又進入新一輪的停滯期,增長率僅為0%。實際上,根據義大利國家統計局最近出版的《2003年義大利年度經濟報告》公布的數字,2003年義大利的經濟在進一步惡化,加上當年實際工作日比2002年少兩天的因素,經濟發展最終僅實現了0.3%的增長,但值得安慰的是,比歐元區的另兩個大國法國(0.2%)和德國(-0.1%)的經濟增長率還略高一些,而美國、日本和英國的經濟分別都增長了3.1%、2.7%和2.2%。
二、國內需求更加乏力,固定資產投資大幅下降
據該經濟報告提供的數字顯示,義大利2003年的國內市場低迷,需求更加乏力,因此,義大利全年的國內需求僅增長了1.2%,比不景氣的2002年(1.3%)和2001年(1.4%)都進一步下降。
此外,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項指標,即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出口需求的增長也不盡人意。按1995年不變價格計算,盡管國內的最終消費需求增長了1.5%,其中家庭消費增長了1.3%,政府和公共行政機構的消費增長2.2%,但固定資產的投資在2002年增長1.2%以後,在2003年卻直線下降了2.1%,貨物與服務的出口甚至大幅下降了3.9%,進口下降了0.6%,雙雙都創下了十多年以來最糟的歷史記錄。由於投資需求和出口需求對義大利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基本為零,因此,義大利經濟的微幅增長看來主要靠國內的最終消費需求拉動。
三、消費價格指數上升,通貨膨脹率繼續上揚
在一路攀升的石油價格、持續的熱浪和乾旱等嚴重的自然災害以及堅挺的歐元匯率等負面因素干擾下,義大利2003年的通貨膨脹率還是突破了政府當年制定的預期目標1.9%,最終上升到2.7%。據該報告提供的數字,2003年義大利的消費價格指數為122.0(1995=100),比2002年上升3.2個百分點。通貨膨脹率為2.7%,比2002年的2.5%增長0.2個百分點。
義大利過去3年的通貨膨脹率一直高於歐元區的平均標准,2001年的通貨膨脹率為2.7%,2002年的為2.5%。
四、就業人數增加,失業率持續下降
2003年歐元區就業處於停滯,而義大利的就業形勢和失業率都有很大的改觀,成為義大利經濟發展的新亮點。義大利的就業人數不但比前一年增加,而且長期困擾義大利經濟發展的高失業率有了明顯的改觀。勞動力市場的回暖預示著義大利經濟將有可能在新的一年邁出更大的步伐。據該報告公布的數字,2003年,義大利的就業人數增長了1.0%,增加了225,000人,其中中老年人的就業增長最快。據統計,50-64歲的就業人數在1999年在就業總人數中所佔的比例為19.4%,到2002上升到20.2%,2003年的比例達到20.8%。特別是50-59歲的就業人數在去年一年就增加了15.3萬人,占當年勞動力人口增長總數的三分之二。盡管如此,2003年義大利的就業率仍遠未達到歐盟2002年的平均就業率64.2%,也就是說,義大利的就業人數在全國15~64歲勞動力人口中所佔的比例為56%。法國的平均就業率為60%,德國的為65%,英國的為70%,美國的為75%。
失業率在2003年已從2002年的9%降到了8.7%,降到歐元區平均失業率8.8%以下,為1992年以來的歷史新低。義大利在1998年的失業率曾達到近10年來的最高記錄,為11.8%。在經過一系列改革,在加強社會保障的同時重點解決青年和南方失業問題之後,義大利的失業率才開始逐年下降。
五、財政赤字增加、公共債務略有下降
義大利的財政長期入不敷出,高額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一直是意經濟急需解決的兩大難題。2003年,義大利的公共財政赤字達到了318.32億歐元,在其國內生產總值所佔的比例為2.4%,比2002年增加了0.1個百分點。雖仍控制在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3%的上限以內,也控制在歐元區平均水平以下,但是,義大利去年的公共財政赤字狀況比2002年(284.03億歐元)惡化。
在公共債務方面,據義大利中央銀行提供的數字,義大利2003年的公共債務達到13,815.74億歐元,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從2002年的108.0%降到106.2%。雖然這一比例近幾年已連續下降,但義大利的公共債務仍然是歐盟最高的。2002年義大利的公共債務總額為13,606.84億歐元,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108.0%,在歐盟15個成員國中最高。
此外,義大利2003年的稅收壓力略有增長,從2002年的41.9%增長到42.8%。
六、工業生產連續三年下滑
由於國內外市場需求疲軟,經濟增長乏力、企業投資信心指數下挫,因此,義大利2003年的工業生產已連續第三年下滑。2003年,義大利工業生產的指數為97.0(2000年=100),同比下降了0.8%。全年四個季度的工業生產指數增長率分別為-0.9%、-2.6%、-0.1%、0.3%。而在實際工作日相同的情況下,義大利去年的工業生產指數比2002年下降0.4%。從義大利國家統計局公布的這些數字分析,義大利2003年最後一個季度的工業生產有回升的趨勢。
2003年,義大利工業生產增長最快的行業有水、電、煤氣,達到4.8%,采礦業增長4%,石油精煉工業增長2.4%。降幅較大的是其它工業製造業,下降6%(其中傢具製造業下降4.1%),製革與皮鞋製造業下降5.5%,電力設備和精密機械設備製造業下降4.9%、運輸工具製造業下降3.8%、機械設備和服裝紡織品行業均下降3.6%。
此外,據義大利經濟研究及分析研究所(ISAE)進行的調查表明, 2003年義大利製造業的設備利用率不高,4個季度的情況分別是75.7%、76.7%、75.8%和76.8%。義大利2001年的工業生產下降0.8%,2002年下降1.4%。
在工業生產值方面,除建築業的產值增長以外,其他各個主要行業的生產產值都在下降。
義大利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是國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發展工業所需的能源和原料主要依賴進口,工業生產的最明顯特徵是加工出口。主要工業部門有機械製造、石油化工、食品加工和汽車製造以及紡織、服裝、製革、製鞋、傢具等。
七、外貿進出口下降,順差大幅減少
義大利2003年的進出口貿易額均比2002年下降,其中出口下降的幅度達到了近年來的歷史最低點。義大利2003年外貿進出口總額為5,152.79億歐元,其中出口為2,581.88億歐元,同比下降4.0%;進口為2,570.91億歐元,同比下降1.6%;貿易順差為10.97億歐元,比2002年順差減少67.42億歐元。義大利進出口貿易盈餘雖然從1993年以來已連續十一年實現順差,但2003年的順差額為十一年以來最少的一年。
八、國際收支逆差大幅增加,狀況嚴重惡化
據義大利國家外匯管理局年初公布的數字顯示,義大利2003年國際收支狀況進一步惡化,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逆差高達200.35億歐元,比2002年增加了近3倍。經常項目逆差在2003年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據分析是由於貨物貿易順差減少,收益項目逆差增加和經常轉移逆差增加所致。義大利國際收支資本和金融項目的收支狀況在2003年都是順差。其中國際收支資本項目順差為5.23億歐元,比2002年的順差額減少3.17億歐元,減幅為37.74%。國際收支金融項目順差為185.03億歐元,比2002年增加99.65億歐元,增長一倍多。此外,2003年義大利的凈誤差與遺漏項目為10.09億歐元,2002年同期是-20.42億歐元。
關於義大利的國際儲備資產,據義大利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數字:截至2003年12月31日,根據當年12月底的價格和匯率計算,義大利的國際儲備資產達到了500.89億歐元,其中黃金儲備為260.42億歐元,特別提款權(SDR)1.23億歐元,在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為32.89億歐元,外匯儲備為206.34億歐元。2004年7月10日(詳見2004年期 《國際市場導刊》-- 專題報告欄)
❺ 採用進口替代型貿易政策的國家有哪些成功哪些失敗了
實施進口替代的國家地區 進口替代政策是指一國採取各種措施,限制某些外國工業品進口,促進國內有關工業品的生產,逐漸在國內市場上以本國產品替代進口品,為本國工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實現工業化。又稱進口替代工業化政策,是內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產物。一般做法是國家通過給予稅收、投資和銷售等方面的優惠待遇,鼓勵外國私人資本在國內設立合資或合作方式的企業;或通過來料和來件等加工貿易方式,提高工業化的水平。為使國內替代產業得以發展,就要使用提高關稅、實行數量限制、外匯管制等手段,限制外國工業品進口,以使國內受進口競爭的工業在少競爭、無競爭的條件下發育成長。 目錄 [隱藏]1 概述2 限制條件3 主要缺陷4 實際影響5 發展導向6 相關詞條7 參考資料進口替代-概述 進口替代是指用本國產品來替代進口品,或者說,通過限制工業製成品的進口來促進本國工業化。 進口替代進口替代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依據兩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學家普雷維什和辛格提出的,之後亞非拉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實行了進口替代戰略。在國際市場上,發展中國家生產的農、礦初級產品價格不斷下跌而發達國家生產的消費品價格不斷上升,不平等貿易關系日益突出。為了克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不平等貿易,發展本國的民族工業,因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努力發展一些原來依靠進口的貨物的生產以供國內少數富裕階層的消費從而實現進口替代。 進口替代一般要經過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先建立和發展一批最終消費品工業,如食品、服裝、家電製造業以及相關的紡織、皮革、木材工業等,以求用國內生產的消費品替代進口品,當國內生產的消費品能夠替代進口商品並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時就進入第二階段; 在第二個階段,進口替代由消費品轉向國內短缺的資本品和中間產品的生產,如機器製造、石油加工、鋼鐵工業等資本密集型工業。經過這兩個階段的發展,進口替代工業日趨成熟,為全面的工業化奠定了基礎。 進口替代-限制條件 進口替代戰略的實施需要實行貿易保護政策,主要包括3個方面:進口替代第一,關稅保護,即對最終消費品的進口徵收高關稅,對生產最終消費品所需的資本品和中間產品徵收低關稅或免徵關稅。 第二,進口配額,即限制各類商品的進口數量,以減少非必需品的進口,並保證國家扶植的工業企業能夠得到進口的資本品和中間產品,降低它們的生產成本。 第三,使本國貨幣升值,以降低進口商品的成本,減輕外匯不足的壓力。其中關稅和配額是進口替代戰略中最重要的保護措施。 進口替代-主要缺陷 進口替代政策必然是以犧牲國內消費者為代價,而且由於其降低了該國與世界市場的聯系程度,造成國內市場相對狹小,生產成本高,經濟效益低,產品質量差,競爭能力不夠。因此,實行進口替代政策的發展中國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內輕工業的發展,工業增長速度有所加快,但這只是短期現象,並不能長期保持。這就迫使它們不得不進行調整,甚至加以放棄,轉而實行出口替代工業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原先推行這一政策的拉美發展中國家進一步積極推行,新獨立的許多亞非發展中國家也先後把進口替代作為工業化的途徑,一度出現進口替代的高潮。推行這一政策,首先要正確選定作為替代對象的工業品種類,即決定哪些工業作為進口替代工業。一般是選擇哪些國內市場雖有需求卻經不起外國競爭的工業,然後通過保護措施使這些國內進口競爭工業變為進口替代工業,以加快工業進程。 進口替代-實際影響 實施進口替代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工業中消費品工業的發展,加強了發展中國家獨立發展經濟的能力,能夠進口替代減少經濟的對外依存度,一些專門技術人才和熟練勞動力也培養出來了,政府部門從中也獲得了管理經濟的經驗和知識,因此許多拉美、南亞、中歐國家選擇了進口替代戰略,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經濟發展目標。但是這一戰略對刺激民族工業的發展是有限的,因為它並不能完全消除對外的依賴性,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它只是改變了進口商品的結構,從成品進口改為進口國內不具備的原料、技術專利、機器設備、中間產品與資本等。當發展中國家用高關稅保護民族工業時,發達國家也用各種措施破壞或打破關稅保護,抵制發展中國家的進口替代,所以進口替代戰略常常出現無能為力的狀態,在實踐中逐漸暴露出許多缺陷。一些學者在研究中認為,進口替代戰略的核心問題是它違背了比較利益原則。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進口替代戰略受到許多學者的批評。 1970年,利特爾等人考察了巴西、印度、墨西哥、巴基斯坦、菲律賓等國家及中國台灣地區的工業化發展經驗後認為,進口替代戰略嚴重降低了經濟效率、抑制出口、加劇失業、導致國際收支惡化。因此,實際上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一些國家和地區就開始轉向更加開放的貿易戰略,特別是亞洲的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及中國的台灣地區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進口替代工業化過渡後,採取了不遺餘力的出口導向戰略。 <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中國就致力於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當時之所以轉向外向型經濟增長,是因為看到了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以出口導向帶動經濟增長的成功經驗。那以後的20年是外向型經濟發展占統治地位的時代,在人們心目中,以出口增長來帶動經濟發展成了唯一正確的經濟發展戰略。而進口替代則被看成是一條錯誤的經濟發展道路。無論在經濟學界還是在媒體上,都把為促進進口替代而實行的經濟政策說成是發展緩慢以致停滯的根源。這樣,出口導向是高速經濟發展的根源,進口替代則是導致經濟發展失敗的罪魁禍首,似乎已經成了定論。 而在實際上,這樣的一般化結論沒有任何靠得住的根據。出口導向戰略不是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能帶來比進口替代戰略更高的經濟增長,對於大國來說,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更不一定優於進口替代的經濟發展。 實際上,最近150年來經濟發展失敗的外向型經濟體有許許多多,實行出口導向而又真正成功地高速發展了經濟的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亞幾個國家和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以增加出口帶動經濟增長,一度取得了高速的經濟增長和成功的經濟發展。它們的成功經驗確實值得其它國家和地區考慮和借鑒,但是正如國際貿易理論的權威克魯格曼所指出的,把東亞經濟增長的奇跡歸因於出口導向的經濟增長戰略並沒有充分的依據。東亞國家的高速經濟增長可能另有其根本原因,而出口的高速增長很可能是反過來由整個經濟的高速增長推動的。 把進口替代說成是造成經濟停滯和落後的禍害,將外向型經濟看成是對外關繫上唯一成功的經濟發展戰略,這是當代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編造出來的謊言。在編造這種謊言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現任的副總裁克呂格爾是最細心的一個。她主持了一系列的研究項目來論證進口替代的經濟發展戰略是如何無效率。可是這些項目無論作得如何仔細,也不過是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20幾年間十多個國家的經驗資料來立論,而且使用的是不合乎實際的新古典生產函數。就以這樣涉及范圍極為有限的材料來否定進口替代的經濟發展戰略,這本身就是在學術上極不嚴肅的草率作法。 進口替代的經濟效益 真正的歷史事實充分肯定了進口替代的經濟發展。工業化時代以來的經濟強國多多少少都實行過進口替代,進口替代甚至是產業革命的促成者。在19世紀初,英國的棉紡織工業遠遠落後於印度和中國,但是英國卻禁止東方的棉紡織品進口,從而鼓勵了本國生產棉紡織品以替代進口。正是在這樣繁榮起來的棉紡織業生產中發生了「產業革命」,從而使整個人類進入了工業化時代,也使英國成了很長時期中的世界第一經濟強國。 當今世界的3個經濟上最強的國家 美國、德國和日本,也無一不靠進口替代而致富。 美國和德國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分別趕上和超過了英國,從此就成了兩個經濟上最強的國家。而在它們趕超英國的最關鍵時期19世紀下半期,它們是兩個典型的以進口替代來發展經濟的國家。按照劉易斯的估算,在1883年以後的30年間,德國製成品進口的增長慢於製造業的增長,從而在整個時期中都在搞進口替代;而美國19世紀80年代的經濟繁榮也靠的是國內需求而非出口的拉動。美國在1873年到1899年間的進口增長率一直遠遠低於其實際GDP的增長率,原因之一是那些年的美國是一個以高關稅保護國內產業的國家,其總體關稅率往往在30-40%左右,到1912年還平均為18%。可以說,沒有那一時期的進口替代型經濟增長,就不會有今日美國和德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領導地位。 今日世界中的另一個經濟大國,日本,是在第2次世界大戰後的高速經濟增長中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通常人們強調日本靠出口導向取得了高速經濟成長,卻忽略了日本的經濟增長中一直有很強的進口替代因素。日本從來就以國內市場對外不開放著稱,直到現在,日本的進口也只佔其GDP的10%左右,而中國的進口在最近6年中一直佔GDP的20%甚至更多。日本經濟的這種不開放必然導致在很多產業中實行進口替代。也正是由於日本一方面致力於以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又不斷在國內實行進口替代,才造成了日本在許多年中出口一直遠遠大於進口的對外貿易格局。 進口替代-發展導向 中國的進口替代加工基地 一個最明顯的事實時:在同樣的人均生產水平上,一個國家越小,其對外貿易依存度勢必越高。象德國那樣大小的國家,其整個對外貿易佔GDP的比例在50%以上,但是對歐盟國家的貿易卻佔了整個對外貿易額的50%多。這樣,如果以歐盟為單位計算歐盟對非歐盟的貿易占整個歐盟的GDP的比例時,對外貿易的依存度就會降到只有20%多。這個事實說明,一個國家越小,經濟上的對外依存度就越高,其經濟就越是外向型,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就越是有效率。 但是這個事實也反過來說明,「東亞四小龍」這樣小的國家和地區可以通過出口帶動完成經濟發展,整個中國卻不一定能靠同樣的作法實現高速經濟發展。實際上,一個國家越大,其完成工業化時的內向性程度就越大。英國進行產業革命時經濟的外向型程度,比美國19世紀末超過英國時經濟的外向型程度要高,其原因首先在於美國比英國大得多。美國至今仍是發達國家中對外貿易依存度最低的國家之一,近20年來美國對外貿易額佔GDP的比率大大提高,但是現在這個比率也只在25%左右。 更重要的是,日本和亞洲「四小龍」能成功地以出口帶動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靠了戰後最初幾十年特殊的國際經濟環境。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西方國家達成了使國際貿易自由化的共識,各國彼此大大降低貿易壁壘。這種貿易自由化的政策沖擊使國際貿易急劇增長,其增長速度在25年中大大快於世界經濟增長率。80年代以前西方國家又普遍實行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政策,整個世界經濟的總需求是相對充足的。在這種國際環境下,落後國家增加出口比較容易,出口導向的經濟增長相對於進口替代戰略就有了相當大的優勢。 時過境遷,國際經濟環境已經與那時大為不同了。現在發達國家的貿易壁壘已經相當低,更沒有多少削減的餘地,削減貿易壁壘的鋒芒指向的是發展中國家。西方各經濟大國都被嚴重的財政和社會開支赤字所困,又害怕引起通貨膨脹,從而不敢採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來擴大總需求。這兩點都使發展中國家不再有很容易地急劇增加出口的國際環境。出口導向的經濟增長戰略已經陷入危機,這其實是東亞金融危機發生的最深層原因。
❻ 二戰當中,義大利為什麼戰鬥力那麼差
首先,毋庸置疑,義大利是有一定實力的。作為世界第六強國,義大利自然不會弱。義大利是老牌列強,其實力長期領先於日本,直到1936年日本的經濟和工業才超過義大利。實際上,二戰時義大利和日本的實力仍然在伯仲之間,只是日本更狂熱,表現的更為搶眼而已。不過義大利的強大也只是相對而言,和其他歐美列強相比,義大利的實力仍然顯得非常單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工業的碰撞,是一場國力的較量。和周邊的幾大工業強國相比,義大利的實力明顯不足。義大利是所有列強中最弱的一個,工業基礎和國力都和英法蘇德這些頂級強國有很大的差距。義大利的工業產值約佔世界總份額的2.9%,僅僅是英國的三分之一,是法國的一半多一點。此外,資源不足的問題嚴重困擾著義大利的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義大利是個資源匱乏的半島國家,資源嚴重依賴進口,二戰爆發後,由於原材料進口受阻,義大利工業幾乎處於半停產狀態,只能等待著德國的接濟。義大利本來工業就不如其他幾大強國,又沒資金沒資源,無法進行有效的工業生產,所以和其他列強的實力差距拉的更大了。
實力不足是義大利表現差的一個原因,義大利人不願意打仗是義大利表現差的另一個原因。由於義大利人對戰爭不感興趣,所以義大利從國民到軍隊厭戰情緒嚴重,特別是義大利軍隊,在戰爭中出工不出力,往往一觸即潰。當然,這並不是說義大利戰鬥力不行,義大利軍隊認真起來連他們自己都怕。在古比井戰役中,由於英國人拒絕義大利人投降,憤怒的義大利人就跑去和英國人拚命,結果把裝備精良的英軍第22裝甲旅打的落花流水,不禁讓人大跌眼鏡。此外,義大利在地中海、烏克蘭等戰場打的也非常出色,特別是在遇到逆境的時候。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義大利人是第一個從蘇軍的重重包圍中沖出來的,而且突圍出來的人數比德國人多一半。所以,不是義大利不能打,是義大利不願意打仗。實際上,整個二戰中,義大利一直沒有處於戰爭狀態。如果義大利和德國、日本人那樣狂熱,盟軍就真有苦頭吃了。
義大利實力弱,又不願意打仗,所以義大利在二戰中表現的非常差。不過,更讓義大利人無奈的是,義大利的對手一個比一個強,其中最讓義大利人頭疼的就是英國人。實際上,義大利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和英國人作戰。英國人是世界屈指可數的幾個強國,是盟軍的三大巨頭之一,特別是海空軍格外的厲害,別說義大利人,連德國人都拿英國人沒辦法。更可氣的是,英國人竟然把大部分軍隊都用來對付義大利,把義大利按在地上使勁的摩擦。二戰後期
❼ 義大利國家特點
國名: 義大利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Italy, la repubblica italiana)
獨立日:3月17日(1861年)
國慶日:6月2日(1946年)
全國解放日:4月25日(1945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相連構成,從左至右依次為綠、白、紅三色。義大利原來國旗的顏色與法國國旗相同,1796年才把藍色改為綠色。據記載,1796年拿破崙的的義大利軍團在征戰中曾使用由拿破崙本人設計的綠、白、紅三色旗。1946年義大利共和國建立,正式規定綠、白、紅三色旗為共和國國旗。
國徽:呈圓形。中心圖案是一個帶紅邊的五角星,象徵義大利共和國;五角星背後是一個大齒輪,象徵勞動者;齒輪周圍由橄欖枝葉和橡樹葉環繞,象徵和平與強盛。底部的紅色綬帶上用義大利文寫著「義大利共和國」。
國歌:《馬梅利之歌》
國花:雛菊
國石:珊瑚
國家政要:總統卡洛·阿澤利奧·錢皮(carlo azeglio ciampi), 1999年5月就職;總理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 ,2001年6月任職。
自然地理:301277平方公里。位於歐洲南部,包括亞平寧半島以及西西里島、撒丁島等島嶼。北以阿爾卑斯山為屏障與法國、瑞士、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接壤,東、西、南三面臨地中海的屬海亞德里亞海、愛奧尼亞海和第勒尼安海。海岸線長約7200多公里。全境4/5為山丘地帶。有阿爾卑斯山脈和亞平寧山脈。意、法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居歐洲第二;有著名的維蘇威火山和歐洲最大的活火山——埃特納火山。最大河流是波河。較大湖泊有加爾達湖、馬焦雷湖等。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年平均氣溫1月2~10℃,7月23~26℃。年平均降水量500~1000毫米。
人口:5883萬(2000年7月)。94%的居民為義大利人,少數民族有法蘭西人、拉丁人、羅馬人、弗留里人等。講義大利語,個別地區講法語和德語。大部分居民信奉天主教。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20個行政區,共103個省,8088個市(鎮)。20個行政區是:皮埃蒙特、瓦萊達奧斯塔、倫巴第、特倫蒂諾上阿迪傑、威尼托、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亞、利古里亞、艾米利亞-羅馬涅、托斯卡納、翁布里亞、拉齊奧、馬爾凱、阿布魯齊、莫利塞、坎帕尼亞、普利亞、巴西利卡塔、卡拉布里亞、西西里島、撒丁島。
簡史:公元前2000至前1000年,不斷有印歐民族遷入。公元前27年至476年為羅馬帝國時期。11世紀諾曼人入侵意南部並建立王國。12-13世紀分裂成許多王國、公國、自治城市和小封建領地。從16世紀起,意先後被法國、西班牙、奧地利佔領。1861年3月建立義大利王國。1870年9月王國軍隊攻克羅馬,最終完成統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義大利先中立,後站在英、法、俄協約國一邊對德奧宣戰,並取得勝利。1922年10月31日,墨索里尼組成新政府,開始推行法西斯統治。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義大利起初中立,及至德國在法國取勝,乃於1940年6月 加入德國一方向英、法宣戰。1943年7月墨索里尼被推翻。同年9月3日,由國王任命的巴多利奧內閣同協約國簽定停戰協定,義大利無條件投降,10月對德宣戰。1946年6月2日舉行公民投票,正式宣告廢除王國,成立共和國。戰後意政府更迭頻繁,但政府的內外政策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連續性的特點。
政治:現行憲法是1947年12月22日由立憲大會通過。憲法規定義大利是一個建立在勞動基礎上的民主共和國。總統對外代表國家,由參、眾兩院聯席會議選出。總理由總統任命,對議會負責。議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兩院具有同等權力,各自可通過決議,但兩院決議相互關聯。除少數終身參議員外,參、眾議員均由普選產生。議會的主要職能是:制定和修改憲法和法律,選舉總統,審議和通過對政府的信任或不信任案,監督政府工作,討論和批准國家預算、決算,對總統、總理、部長有彈劾權,宣布戰爭狀態等。在總統選舉和宣誓就職等特殊情況下,兩院舉行聯席會議。
司法:最高司法委員會是最高司法權力機構,擁有獨立司法體制和任命法官的權力,由33人組成,總統任主席,最高法院院長和總檢察長為當然成員。其他成員由選舉產生,任期4年,不得連任和兼職。憲法法院主要是檢查和監督法律條文是否合乎憲法,由15名法官組成,任期9年,不得兼職,享有豁免權。
軍事: 總統為武裝部隊最高統帥。最高國防委員會為國防決策機構,總統任主席。國防部為最高軍事行政機關,國防參謀部為全軍最高軍事指揮機構。國防體制是以國防部長(文官)為首,國防參謀長和國防秘書長分別主管軍事和後勤管理的雙軌制。實行義務兵和志願兵相結合的兵役制度。義務兵服役期陸、海、空軍均為12個月。義大利是北約成員。北約南歐盟軍5個司令部均設在義大利境內。美國在意還設有許多軍事基地、設施和駐軍,美第六艦隊司令部設在那不勒斯附近的加埃塔。撒丁島附近的馬達萊納島為美國的核潛艇基地。
經濟:同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義大利存在著資源貧乏、工業起步較晚的劣勢。但義大利注意適時調整經濟政策,重視研究和引進新技術,促進經濟發展。礦產資源僅有水力、地熱、天然氣、大理石、汞、硫磺等資源,還有少量鉛、鋁、鋅和鋁礬土等。工業主要以加工工業為主,所需能源和原料依賴外國進口,工業產品的1/3以上供出口。國家參與制企業比較發達,伊利、埃尼和埃菲姆三大國營財團掌握著經濟命脈,在全國工業產值中約佔1/3,經營范圍涉及鋼鐵、造船、機械、石油、化工、軍火等部門。中小企業在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在製革、製鞋、紡織、傢俱、首飾、釀酒、機械、大理石開采及電子工業等部門均占優勢,具有專業化程度高、適應能力強、勞動力安排富於伸縮性和產品出口的比例大等優點。以家庭式微型企業為主的「地下經濟」十分繁榮,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農業可耕地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0%。義大利旅遊資源豐富,氣候濕潤,風景秀麗,文物古跡很多,有良好的海灘和山區,公路四通入達,旅館多為中小型。主要旅遊城市是羅馬、佛羅倫薩和威尼斯。旅遊業發達,旅遊收入是彌補國家收支逆差的重要來源。2000年在旅館住一夜以上者達2.27億人次,旅遊業營業額達150萬億里拉(約合714億多美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凈收入約53萬億里拉(約合252億多美元)。對外貿易是義大利經濟的主要支柱,外貿連年順差,是繼日本、德國之後世界第三大貿易順差國。進口主要以石油、原料和食品等為主,出口以機械設備、化工產品、家用電器、紡織、服裝、皮鞋、金銀首飾等輕工產品為主。國外市場主要在歐洲,進出口主要對象為歐盟和美國。
新聞出版:主要報紙有:《晚郵報》、《共和國報》、《新聞報》、《體育報》、《24小時太陽報》、《信使報》、《今日報》、《小報》。另外,還有一些地方報和主要政黨的機關報。主要綜合性期刊有:《展望》周刊、《快報》周刊、《時代》周刊、《歐洲人》周刊和宗教性期刊《基督教家庭》。安莎通訊社於1945年建立,是意最大的通訊社。義大利廣播電視公司屬國營伊利集團,向郵電部負責。廣播電台有3套節目,年播音1. 8萬多小時;有3個電視台,年播節目6000小時。此外,意還有大量私營廣播電台和電視台。
外交:意對外政策的基本點是立足西歐,積極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主張歐洲應有共同的外交和防務政策;依靠北約,重視同美國的傳統關系;強調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主張世界多極化和加強地區性合作;認為聯合國應在世界新格局中發揮主導作用。
與中國關系:1970年11月6日,義大利與中國建交
❽ 關於15世紀的義大利
中世紀末期的義大利,仍保持了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復雜的等級關系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義大利也是如此。從西羅馬帝國滅亡,義大利地區分裂成多個小城邦國,這一格局一直持續到拿破崙入侵。
1 文化上正是文藝復興在在佛羅倫斯,羅馬等城邦產生積極影響的年代,可以查到關於文藝復興的資料很多,不寫了
經濟上即使是在文藝復興的聖地佛羅倫薩,底層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沒有什麼和中世紀不一樣的地方。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園式自然經濟。後世影響巨大的地中海貿易圈和手工業工廠基本上還沒有出現。
2 婚姻上,貴族彼此之間保持著一夫一妻制度,但是領主們對領民有著佔有權。教士們禁慾,不許結婚。
3 王權基本上談不到,極多的城邦基本上都受到教皇國的強烈影響,或者說,教皇國可以視為以教皇為最高領主的封建城邦或小國的鬆散組合,類似於其他西歐國家中封建國王與自由市之間的關系。由於沒有世俗君主與之競爭,教會成為這些城邦的最高權威。
4 是由許多的小國,比之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還亂
5 戰爭在15早期是不多的,內戰發生的時候總是伴著外國勢力的影響。等到15世紀末期,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與法國為爭奪義大利而進行的「義大利戰爭」爆發,義大利主要城邦都被捲入,從1494年一直打到1559年。
6 官職上,各個國家(城邦)不一樣,沒法說啊
貼一個文章,講的是義大利戰爭之前義大利諸城邦的形式,可以看看
義大利諸邦
義大利於1494年15世紀正經歷著文藝復興洗禮的義大利是一個經濟繁榮發達,文化輝煌燦爛的富庶之地,然而它在政治上卻是四分五裂,殘破不堪。羅馬教廷、威尼斯、佛羅倫薩、那不勒斯和米蘭是五個旗鼓相當的國家,盡管規模和性質有很大差異,但大致上維持著政治勢力上的均勢。除此以外,略遜一籌的小國,如埃斯特家族的費拉拉,貢薩加家族的曼托瓦和羅韋雷家族的烏爾比諾,以及波洛尼亞、佩魯賈、錫耶納等共和國,地位也都不盡相同,各有自己當地的特色,都對豐富多彩的義大利文明作過貢獻,實際上也都是義大利孱弱的根源,統一的障礙。更致命的是,義大利諸國的統治者們在發生內爭時總是習慣尋求外國的支持,使得國外列強對義大利事務越來越感興趣。與此同時,川流不息的新知探求者從歐洲各地匯集而來,其中不僅有窮苦的學者,而且有在本國地位顯赫有權有勢的人物。此外還有前往各主要宮廷的外交人員和商務客人。所有這些人都在他們自己的國家製造了一種印象:義大利是一個藝術的寶庫,它富庶而分裂,軍事力量薄弱——是不難擊敗又獲利頗豐的戰利品。
[編輯] 教宗國
自從天主教大分裂結束,教廷從阿維尼翁遷回羅馬之時起,它就不遺餘力的試圖將在教皇宗主權之下的所有義大利土地置於教廷直接控制之下。文藝復興的光輝也讓這里為之眼花繚亂,從尼古拉五世開始,教廷進入了一個世俗的榮譽和藝術的光輝使宗教信仰黯然失色的發展過程。教宗們專心致志於塵世的尊榮,甚或更加卑鄙的一味追求擴大家族勢力,即使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年)也未能改變。到「教會三惡魔」西克斯特四世、諾森八世和亞歷山大六世的時代,這些文藝復興舞台上的偉大人物均不能掩蓋羅馬日益衰落的現實,寡廉鮮恥的任人唯親、巧取豪奪和橫征暴斂,以及羅馬涅一次次遭受的蹂躪,預示著基督教即將到來的分崩離析。
[編輯] 威尼斯共和國
15世紀,威尼斯共和國在亞平寧半島上不斷取得土地,它的疆域由阿爾卑斯山直至波河,由阿達河直至伊松佐河,成了義大利政治的重要因素。它在國內的統治穩定而健康,各個階級都能從繁榮的對外貿易和工商業中獲利。由於財富殷實,總能按時關餉,供養雇傭兵擴充國防的方針也很成功。但威尼斯作為新興國家,不免引起鄰國的嫉妒,它的利益是以侵害其他國家為前提而獲得的。羅馬教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米蘭、曼托瓦和弗拉拉都因它的興起損失大量財富,對它貪得無厭的領土慾望感到不安。威尼斯的海外利益又不免使它與奧斯曼土耳其對峙,爭奪東地中海的控制權;而隨著繞好望角到印度的航線的開辟,出現了打破它香料貿易壟斷的致命前景。盡管如此,15世紀末,威尼斯從外表上看,還是一個富麗堂皇,奢侈糜費,政治清明,公民團結的城市。
[編輯] 佛羅倫斯共和國
佛羅倫薩共和國的大權在15世紀後期,逐漸落入美第奇家族的一小撮人手裡。統治階級中大多數人自願接受「僭主」統治,大多數市民對此也無異議。事實證明,與大金融銀行家合作,對工商業者很有利。第三代「僭主」洛倫佐·德·美第奇治下,佛羅倫薩進入黃金時代,成為文藝復興的典範。城市糧食供應充足,慈善事業興旺,娛樂享受人人參與,藝術家和學者得到慷慨贊助,美第奇府邸成為各地遊客嚮往的寶庫。洛倫佐晚年是義大利和平的保護人,他國爭端都請求他調解仲裁。與外交上的天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佛羅倫薩軍事上的軟弱。美第奇家族的政治資本就是巨大的聲望,至少在形式上保持了佛羅倫薩的獨立和自由,但是他們的地位自始至終是不穩固的。
[編輯] 那不勒斯王國
那不勒斯在15世紀還是一個封建王國,保留著諾曼征服留下的烙印。法國安茹家族在西西里王國的統治已宣告結束。阿拉貢的阿方索五世和費蘭特以卓越的才能建立起權威,他們改革財政,靠佛羅倫薩資本擴大貿易。對立的安茹派貴族遭到無情鎮壓,安茹的勒內的領土要求也被抵制。但阿拉貢王室治下的那不勒斯,始終是義大利政治中的不安因素。在宗主權問題上,那不勒斯國王與羅馬教廷摩擦不斷;威尼斯和那不勒斯在亞得里亞海上競爭激烈,威尼斯竭力想取得阿普里亞的幾個港口。這些局部的沖突很容易引來外敵干涉,威尼斯和羅馬一直在鼓勵安茹家族重申對那不勒斯的要求,國內外的安茹派也不斷請求法國出兵。即使在這樣的隱憂之下,費蘭特之子,好戰的野心家卡拉布里亞公爵阿方索仍然不顧一切的擴充勢力,其女婿吉安·加萊亞佐·斯福爾扎的米蘭公國就是他的目標。
[編輯] 米蘭公國
米蘭公國在維斯孔蒂家族斷絕後,轉入雇傭兵領袖弗朗切斯科·斯福爾扎手中。他的繼承權來自與末代維斯孔蒂公爵私生女的婚姻,更多是出於民意而非法律。有維斯孔蒂血統的奧爾良家族的對米蘭似乎擁有更充分的權力,這就為日後路易十二的入侵埋下伏筆。15世紀後半葉,米蘭在歷代斯福爾扎公爵統治下,繁榮昌盛起來,大興水利灌溉,農業、絲綢業迅速發展。它還擁有優於義大利除那不勒斯外的任何一個國家的軍事組織,控制著法意之間幾條主要通道,是抵禦外國侵略的屏障,也是對威尼斯領土擴張的鉗制。盧多維科·斯福爾扎(摩爾人)當權(1480年)以後,米蘭進入它最鼎盛的時期。但年輕的公爵夫婦對凡事都得聽從這位叔父攝政非常不滿,阿拉貢的伊莎貝拉一再向父親,那不勒斯王儲卡拉布里亞的阿方索抱怨。有此良機,阿方索更適時宣稱菲利波·馬里亞·維斯孔蒂曾指定阿拉貢王室為米蘭公國的繼承人。他的進攻似乎即在旦夕。
為建立一個抵抗無論來自義大利本土還是外部強國侵略的防禦體系,義大利各國曾制定一套復雜的機構,但從未得到實現。15世紀後半葉半島的和平主要依靠米蘭、佛羅倫薩和那不勒斯之間的密切諒解,和洛倫佐·德·美第奇的不懈努力。正當米蘭和那不勒斯關系急劇惡化的時候,洛倫佐於1492年4月去世,這加速了戰爭的到來。
❾ 義大利建立法西斯專政的背景
義大利的法西斯主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當時,義大利國內出現了嚴重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危機,各階級和各階層都對現狀極度不滿;工人運動有了廣泛的發展,然而缺乏強有力的領導,未能採取正確的策略,還沒有力量奪取革命的勝利;而以壟斷資產階級和封建王室為主體的統治階級又軟弱無力,不能有效地控制局勢,因而迫切需要一個能夠吸引群眾、壓製革命力量的政治組織及其領袖人物來執掌政權,以維護它們搖搖欲墜的統治。正因為有了客中適宜的土壤和氣候,法西斯主義才得以滋生和泛濫起來。
第一,巴黎和會期間,英法等背棄為爭取義大利參戰而簽訂的倫敦密約,拒絕履行原已同意的滿足義大利領土要求的許諾,引起義大利國內的強烈不滿,發生多起武裝沖突和流血事件,出現了政治危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法、俄三國於1915年4月26日在倫敦同義大利簽訂秘密條約,答應戰後將南蒂羅爾、特蘭提諾和達爾馬提亞等大片領土(1)並入義大利版圖。這就樣,義大利於5月24日倉促對奧匈帝國宣戰。
在戰爭的進程中,義大利帝國主義的弱點—它的腐朽性、資源貧乏、物力和財力枯竭等等,很快就暴露出來。為了這次戰爭,義大利動嘰了五百萬人,死亡達六十萬,傷殘一百萬,另有六十萬當了俘虜。(2)當時一年的國民總收入僅為二百億里拉的義大利,在戰爭中竟消耗軍費六百五十億里拉。其中二百億是借外債,四百五十億名義上從國民收入中支出,實際上有三百五十億是借的內債。(3)盡管付出如此代階,但義大利壟斷資產階級侵佔領土的野心仍然未能如願以償。
大戰結束後,義大利作為四大戰勝國之一,派首相奧蘭多和外交大臣索尼諾率代表團參加了在巴黎舉行的和平會議,代表團在會上提出,「根據1915年4月26日的倫敦條約,義大利要求得到阿爾卑斯山水文線義大利一側的領土,包括誇爾納羅灣的沃洛斯卡,達爾馬提亞的一部分和對面的大部分島嶼。」除此之外,還要求「阜姆與義大利統一。」(4)但是,英、法、美三國不願加強義大利在地中海和巴爾乾的勢力,拒不履行倫敦密約的許諾。義大利代表團由於不滿這個決定而退出會場。
巴黎和會的分贓情況傳到義大利後,各階層對會議的有關規定都感到非常憤慨。全國出現了一股「愛國熱」和懷念「古羅馬」的情緒。他們指責政府無能,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採取軍事行動實現義大利的領土要求。墨索里尼和反動的民族主義分子借機鼓吹義大利有權進行擴張;頌揚古羅馬的遼闊版圖和尚武精神。墨索里尼提出,「要麼修改(凡爾賽)條約,要麼進行新的戰爭」。(5)羅科更加露骨地叫嚷,義大利「完全有理由要求生存空間」,「向祖國的領土以外去擴張」。(6)
1919年7月7日,居住在阜綠的義大利人民與法國人之間爆發了嚴重的流血事件。民族主義者鄧南遮利用人們的不滿意情緒,乘機組建了一支二千五百名退伍軍人和民族主義分子參加的義勇軍,並親自率領該軍於9月12日佔領阜姆城,宣布阜姆與義大利合並。
鄧南遮的行動在義大利受到熱烈歡迎。正如義大利前首相博諾米所說,這次行動在「全國(居民)的心理上產生了無法估量的影響」。(7)各地紛紛舉行集會,遊行歡呼勝利,要求修改凡爾賽條約。這種民族主義的情緒成了法西斯主義在義大利產生的溫床。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除由於工廠大批倒閉造成九十多萬工人失業外,對於義大利來說,一個嚴重的問題是戰後一百萬退伍士兵的安置問題。這是義大利當時發生動亂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這些人入伍前多數是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王國首相曾向他們許諾,「在退役時分土地給他們」。(8)而且據埃納烏迪(9)在1933年出版的《義大利戰爭的經濟方針和社會後果》一書說,「在戰壕里以及在每次大的戰役前夕,農民們都聽到宣傳鼓動家們、有時是頗有名氣的議員們鼓動他們為使自己的子女能擁有土地去犧牲自己的生命」。(10)戰爭結束後,「當農民回到他們的家園時,自以為有權分得土地。」(11)但是,政府沒有兌現戰前的許諾。退伍軍人對現政權不滿,為生活、土地而焦慮,他們要求改變現狀,期望能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或俯視人物來實現他們的迫切願望。這時墨索里尼一面為軍人歌功頌德,一面積極支持他們去奪取地主的荒地,這使他贏得了廣大退伍軍人的擁護。當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組織時,他們成了該組織的主要成員。
戰後,農民渴望得到土地,在城市工人舉行大罷工和佔領工廠的時候,他們在鄉村開展了佔地運動。1918年8月24日,拉齊奧地區的大約四十個村鎮的農民蜂湧而起,佔領大地主的土地。隨後這一行動擴展到全國各個地區。1919年農村參加暴動的人約有五十萬,1920年達一百多萬。(12)墨索里尼積極支持農民舉行的暴動。
當社會黨提出「土地社會化」、農民擔心失去土地時,墨索里尼提出「給農民以土地」,廣大貧苦農民把墨索里尼視為自己利益的保護者,許多人轉到法西斯運動一邊,成為法西斯主義的群眾基礎。
第三,一次大戰把義大利的工人運動推向一個新的階段,特別是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以及德、法等國西歐其他國家革命運動的蓬勃發展對義大利的工人運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群眾的斗爭情緒日益高漲。革命斗爭的目標不再是單純要求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而是建立蘇維埃政權;斗爭的方式也不再僅限於舉行罷工,而是佔領工廠,甚至地方政策。
1919年,義大利有記載的罷工達一千八百七十一次,參加者五十五萬四千人次。(13)這年的7月4日,為要求降低糧食及食品的價格而舉行了全國總罷工。在艾米利亞—羅馬涅、馬爾凱和托斯卡納等幾個大區的許多市鎮,工人們紛紛建立「糧食蘇維埃」。到1920年,罷工斗爭的聲勢更加浩大。這一個全國舉行罷工二千零七十次,參加者達二百三十一萬四千人次,(14)其中影響最大的一次是9月份震驚世界的六十萬冶金工人佔領工廠的運動。
1920年8月30日,米蘭羅米歐冶金廠廠主對要求增加工資而舉行罷工的工人進行了報復,他聯合其他工廠主實行所謂「同盟歇業」。這一行動激怒了廣大工人群眾。第二天,義大利冶金工會為抗議工廠主的這一行動,決定佔領工廠。當天,羅米歐冶金工廠的工人首先採取行動。接著,義大利北部地區其他工廠的工人,特別是米蘭和都靈的工人,也都起來仿效羅米歐工廠的做法,佔領各自的工廠,並建立護廠赤衛隊和工廠蘇維埃。米蘭、波洛尼亞和佛羅倫薩等城市的工人還一度佔領市政府。資產階級被這聲墊浩大的工人運動嚇得驚慌失措。各廠廠主紛紛逃離工廠。在眼看統治權有可能被革命運動沖跨時,「統治階級已不再把希望寄託在你們(政府)的能力、力量和權威上面,而寄託於你們(政府)之外的某種東西上面,這就是法西斯武裝所造成的恐怖」。(15)這說明法西斯主義的興起是統治階級對革命運動的反動。
但是,社會黨的多數領導人沒有認清業已出現的法西斯運動的危險性及其作為壟斷資產階級鎮壓工人運動的工具的實質。沒有把法西淇擋成危險的敵人來對待。
社會黨的失誤使得業已形成的革命形勢並沒有轉變為勝利的無產階級革命。首先,在群眾革命情緒高漲的時候,它不是積極組織與引導群眾運動,而是把主要力量放在爭取議會選舉的勝利上。甚至在1919年10月5日波洛尼亞舉行的社會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的決議中還幻想通過「到選舉陣地上去,到資產階級國家機構中去,廣泛宣傳共產主義的原則,促進資產階級統治機構的滅亡」。(16)結果忽視了對革命運動的領導。
其次,盲目而頻繁的罷工影響了城鎮正常生活,引起中、小資產階級分子的不滿,為法西斯黨人爭取他們提供了方便。1922年8月1日,鐵路、電車、郵電和清潔工人宣布舉行總罷工。墨索里尼立即派遣法西斯分子去接替罷工者駕駛火車和電車、清掃街道和從事其他公共服務活動。這一舉動深得中、小資產階級的歡迎。有人甚至自願拿出錢財作為發給接替罷工工人勞動的法西斯分子的獎賞。
第四,義大利資本主義的發展失天不足,階級的統治比較軟弱,王室和其他封建殘余勢力還有很大影響,資產階級的議會民主制並沒有真正牢固確立。在社會發生嚴重危機、革命形勢出現的時候,統治階級需要有強有力的工具來維持它們的統治,保護他們的利益。
義大利1870年才歸於統一,國內的統一市場形成較晚。當英、法、德、美等國的大工業已有了很大發展的時候,義大利的大工業還剛剛興起,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很不徹底,國內,特別是南方與島嶼地區還保存著想 大量的封建殘余。本國資源極度匱乏,缺少大工業所需要的一切主要原料。這樣,義大利經濟一直相當落後,國內市場狹小,絕大多數居民的收入及消費水平很氏,經濟發展大大落後於西歐其他大國。據義大利民族主義協會(即通常所說的「國家主義黨」)1914年出版的小冊子說,「當法國的財富是三千億里拉,英國是三千五百億里拉,德國是四千億里拉時,義大利僅有八百億里拉」。(17)
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促進了義大利軍事工業以及與此有關工業的發展,但是,這並未能加強義大利資產階級的統治。在義大利壟斷資本從戰爭中獲得發展,並具有更大的帝國主義擴張慾望同時,義大利的革命運動也在蓬勃發展,社會黨的威望日益提高。1920年全國八千三百二十七個市鎮議會選舉,它在其中的二千一百六十六個獲得絕對多數席位。(18)波洛尼亞等許多城市已由工人擔任市長。當時的動盪形勢已使資產階級政權岌岌可希,不能有效地控制全國的局勢。這促使義大利的壟斷資產階級決心選擇一種能夠維持其在國內的統治並能實現它的領土野心的政治力量,藉以鎮壓革命人民,強化資產階級統治。這就為法西斯主義在義大利的興起和奪取政權開辟了道路。
❿ 二戰義大利失敗的主要原因
義大利的工業水平在主要參戰國中是算地下的 低水平的工業提供了質量性能都欠佳的裝備 地面的坦克 火炮 運輸卡車等技術裝備和自己的德國盟友差距很遠 只比日本稍微強些 飛行器雖然30年底義大利航空工業曾經輝煌過 但是在2戰中義大利裝備的軍用飛機要麼性能尚可但產量底下 要麼是陳舊落後但是是空軍主力機型 義大利海軍建設是三軍中最現代化的,但是義大利本土沒有油田,燃料需要從外國進口,大戰末期因為沒有燃料,義大利艦隊已經不出海進行大規模作戰了。 雖然義大利輕武器水平尚可,但是在2戰中輕武器無法決定戰爭的進程。 因為缺乏資源,自身工業水平也很低下,義大利部隊甚至無法給去蘇聯的遠征軍配齊供應品。 這樣的軍備水平自然無法指望軍隊有多少戰鬥力。哪怕是紙面上的戰鬥力。
意軍指揮也極其糟糕,墨索里尼上台後依靠的將領要麼年老古董,毫無現代化戰爭知識,要麼急躁冒進,空有勇氣卻沒才幹。 墨索里尼在執政期間也一直沒有切實掌握國家政權,空有野心但是沒有能力。
從各方面看,這樣的國家,在全面戰爭中想打敗任何一個過得去的對手,都是天方夜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