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義大利議會不會唱國歌
您想問的是義大利議會開會前會不會唱國歌嗎?會。
新華社關於2021年6月8日,義大利議會開會前的視頻報道中有開會前議員們唱國歌的畫面。
義大利共和國,簡稱義大利,歐洲國家,主要由南歐的亞平寧半島及兩個位於地中海中的島嶼西西里島與薩丁島所組成,土面積為301333平方公里,首都羅馬。
❷ 八國峰會的歷史
【簡介】
八國首腦會議[1](G8 Summit)由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演變而來,其成員由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羅斯組成,又稱八國集團。
【概況】
所謂八國集團(group 8),指的是八大工業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日本,加上俄羅斯。嚴格地講,它並非一個嚴密的國際組織,以往被稱為「富國俱樂部」。在8個國家裡,除俄羅斯之外的7個國家是核心成員國,也就是以前的七國集團(G7)。20世紀70年代,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形勢一度惡化,接連發生的「美元危機」、「石油危機」、「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和1973—1975年的嚴重經濟危機把西方國家弄得焦頭爛額。為共同解決世界經濟和貨幣危機,協調經濟政策,重振西方經濟,1975年7月初,法國首先倡議召開由法國、美國、日本、英國、西德和義大利六國參加的最高級首腦會議,後來,加拿大(1976年)、俄羅斯(1998年)分別加入。八國集團成員國的國家元首每年召開一次會議,即八國集團首腦會議(簡稱「八國峰會」)。
【成立】
1975年,當時的法國總統德斯坦邀請德國、美國、日本、英國和義大利領導人到巴黎郊區的朗布依埃城堡開會。按照法國總統的設想,這是一次小型委員會的非正式會晤,目的是討論當時正受石油危機影響的世界經濟。參加會議的領導人一致決定這一會議將每年舉行,並邀請加拿大與會。這樣1976年便形成了七國集團。1998年的伯明翰峰會上俄羅斯正式加入,從而形成了如今的八國集團(簡稱G8)。
【組成】
八國集團的成員國包括德國、加拿大、美國、法國、義大利、日本、英國和俄羅斯。歐盟也派歐盟輪值主席國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參加八國集團的會議。八國集團向其他國家長期開放尚未提到議事日程。不過,自1996年起八國集團的成員加強了與其他國家、國家集團或機構,尤其是南方國家的對話。一些國家被邀請出席會議,如卡納納斯基斯峰會期間一些非洲國家應邀出席有關「非洲發展新夥伴計劃」的會議,2003年以來,在歷次首腦峰會中都會穿插舉行八國集團與發展中國家領導人非正式對話會議。
【作用】
有人認為八國集團什麼事都能管,也有人認為正由於八國集團管得太寬,因此八國集團實際上毫無作用,因為八國集團並沒有任何實際的決策權。不過,八國集團的作用是實實在在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八國集團首先具有強大的協調和促進功能,尤其是在經濟領域。另外,八國集團成員國之間的默契是許多國際機構正常運作的必要條件。
(一)縱觀八國集團近30年的發展歷程.其對內部成員的約束力和對外部世界的影響力均在增強。
(二)從橫向的功能領域比較.八國集團影響力最大的是在經濟領域.其次是社會領域.而在政治安全領域內的影響為最弱。
八國集團在不同功能領域的影響力大小,取決於各成員國的利益整合程度的高低。八國集團的成員在經濟領域的利益整合程度最高,而在政治安全領域的利益整合程度最低。
【發展情況】
20世紀70年代初,西方國家經歷了二戰後最嚴重的全球性經濟危機,經濟形勢嚴重惡化。為共同研究世界經濟形勢,協調各國政策,重振西方經濟,在法國倡議下,1975年11月,法、美、德、日、英、意六國領導人在法國巴黎郊外的朗布依埃舉行了首次最高級經濟會議。 1976年6月,六國領導人在波多黎各首府聖胡安舉行第二次會議,加拿大應邀與會,形成七國集團,也被稱為「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此後,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作為一種制度固定下來,每年輪流在各成員國召開一次。1977年起,歐洲共同體(後改名為歐洲聯盟)委員會主席亦應邀參加會議。
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最初主要討論經濟問題。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首腦會議除討論經濟問題外,把世界重大的政治問題也列入了議程,諸如如何面對「蘇聯戰略的挑戰」問題、核裁軍問題、東西方關系和人權問題等。
1991年原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1992年和1993年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先後應邀與七國首腦在會後舉行會晤。1994年第20次會議期間,俄羅斯作為正式成員參加政治問題的討論,形成「7+1」機制。1997年在美國丹佛舉行的七國首腦會議時,柯林頓總統作為東道主邀請葉利欽以正式與會者的身份「自始至終」參加會議,並首次與七國集團首腦以「八國首腦會議」的名義共同發表「最後公報」。從此,「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演化為「八國首腦會議」,「7+1」的模式結束,八國首腦會議體制形成。但在經濟問題上,八國首腦會議依然保持七國體制。
1991年7月,西方七國首腦會議在倫敦舉行。時任英國首相的梅傑作為東道主邀請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在峰會後同七國首腦舉行會談,即「7+1」會談。1992年7月,西方七國首腦會議在德國慕尼黑結束後,七國領導人與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舉行了會談。從此,每年的正式會議後,俄羅斯領導人都要參加「7+1」會談,且參與程度逐步提升,1994年俄羅斯獲准參加政治問題的討論。
1997年在美國丹佛舉行的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上,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應邀以正式與會者的身份「自始至終」參加會議,並首次與七國首腦以八國集團首腦會議的名義共同發表「最後公報」。自此,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演化為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八國集團格局形成。
1998年5月,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在英國伯明翰舉行。這次會議完成了七國集團向八國集團的轉變。俄羅斯成為八國集團的完全成員國,參與八國集團的所有討論。但是,七國集團仍然客觀地存在著。
2002年6月,在加拿大舉行的八國集團首腦會議上,俄羅斯被接納為八國集團的正式成員。八國領導人在此次會議上就繼續打擊恐怖主義、中東局勢、世界經濟形勢、援助非洲等問題達成共識。
2003年6月,八國首腦會議在法國的埃維昂舉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應希拉克總統的邀請,出席了八國集團在峰會前與11個發展中國家舉行的南北領導人非正式對話會議。
2005年7月,八國集團峰會在英國格倫伊格爾斯(也稱「鷹谷」)舉行 ,會議將著重討論非洲發展和氣候變化等問題。在這次峰會上,胡錦濤主席應布萊爾首相邀請,出席了八國集團與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5個發展中大國領導人舉行的南北領導人對話會。
近兩年來,八國集團首腦會議除討論有關國際政治、經濟問題外,氣候、環境保護等也成為會議的議題。
每屆情況】
屆次 舉行日期 主辦國 主辦國首腦 主辦城市 官方網頁及備注
第1屆 1975年11月15日至17日 法國 瓦萊里·吉斯卡爾·德斯坦 朗布依埃
第2屆 1976年11月27日至28日 美國 傑拉爾德·魯道夫·福特 聖胡安 註:首次G7峰會
第3屆 1977年5月7日至8日 英國 詹姆斯·卡拉漢 倫敦
第4屆 1978年7月16日至17日 西德 赫爾穆特·施密特 波恩
第5屆 1979年6月28日至29日 日本 大平正芳 東京
第6屆 1980年6月22日至23日 義大利 弗朗切斯科·科西加 威尼斯
第7屆 1981年7月20日至21日 加拿大 皮埃爾·特魯多 蒙特貝洛
第8屆 1982年6月4日至6日 法國 弗朗索瓦·密特朗 凡爾賽
第9屆 1983年5月28日至30日 美國 羅納德·里根 威廉斯堡
第10屆 1984年6月7日至9日 英國 瑪格麗特·撒切爾 倫敦
第11屆 1985年5月2日至4日 西德 赫爾穆特·科爾 波恩
第12屆 1986年5月4日至6日 日本 中曾根康弘 東京
第13屆 1987年6月8日至10日 義大利 阿明托雷·范范尼 威尼斯
第14屆 1988年6月19日至21日 加拿大 布賴恩·馬爾羅尼 多倫多
第15屆 1989年7月14日至16日 法國 弗朗索瓦·密特朗 巴黎
第16屆 1990年7月9日至11日 美國 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 休斯敦
第17屆 1991年7月15日至17日 英國 約翰·梅傑 倫敦
第18屆 1992年7月6日至8日 德國 赫爾穆特·科爾 慕尼黑
第19屆 1993年7月7日至9日 日本 宮澤喜一 東京
第20屆 1994年7月8日至10日 義大利 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 那不勒斯
第21屆 1995年6月15日至17日 加拿大 讓·克雷蒂安 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
非正式 1996年4月19日至20日 俄羅斯 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葉利欽 莫斯科 註:核子安全特別高峰會議
第22屆 1996年6月27日至29日 法國 雅克·希拉克 里昂
第23屆 1997年6月20日至22日 美國 比爾·柯林頓 丹佛
第24屆 1998年5月15日至17日 英國 托尼·布萊爾 伯明翰 註:首次G8峰會
第25屆 1999年6月18日至20日 德國 格哈德·施羅德 科隆
第26屆 2000年7月21日至23日 日本 森喜朗 沖繩
第27屆 2001年7月20日至22日 義大利 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 熱那亞
第28屆 2002年6月26日至27日 加拿大 讓·克雷蒂安 卡爾加里http://www.g8.gc.ca/
第29屆 2003年6月2日至3日 法國 雅克·希拉克 埃維昂萊班 http://www.g8.fr/
第30屆 2004年6月8日至10日 美國 喬治·沃克·布希 喬治亞州 http://g8usa.gov/
第31屆 2005年7月6日至8日 英國 托尼·布萊爾 格倫伊格爾斯 http://www.g8.gov.uk
第32屆 2006年7月15至17日 俄羅斯 弗拉基米爾·普京 聖彼得堡 http://en.g8russia.ru
第33屆 2007年6月6日至8日 德國 安格拉·默克爾 海利根達姆 http://www.g-8.org
第34屆 2008年7月7日至9日 日本 福田康夫 札幌市洞爺湖町
第35屆 2009年7月8日 義大利 貝盧斯科尼 拉奎拉市
八國首腦會議中的一些成員國希望把中國、印度等五國加入,但是日本認為中國參加可能會影響他的地位,不同意中國和印度的加入。
八國首腦高峰會議-G8峰會
屆次 舉行日期 主辦國 主辦城市
第35屆 2009年 義大利 薩丁尼亞拉馬達萊納
第36屆 2010年 加拿大 安大略省亨茨維爾
第37屆 2011年 法國
第38屆 2012年 美國
第39屆 2013年 英國
第40屆 2014年 俄羅斯
第三十四屆行程
• 7月7日:八國首腦將與非洲7國首腦進行3個小時的討論,主要就糧價高漲問題、衛生保健、供水、以及教育等領域的援助方針開展討論。
• 7月8日:上午的議題為油價飆升,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等全球經濟問題。在接下來的午餐會上,八國首腦將討論地球溫室效應對策問題,然後在下午商討非洲與發展問題。八國首腦還將利用晚餐會的時間,就朝鮮核問題等交換意見。
• 7月9日:8國首腦將與俄羅斯、巴西、印度、南非、中國5個新興經濟體首腦舉行會談。
• 7月9日下午:峰會結束後,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將舉行新聞發布會,發表主席聲明。
❸ 2019年G20峰會是在什麼時候召開
2019年的G20峰會將在日本大阪舉行,為期兩天。具體舉辦時間是:
1、2019年6月28日(星期五);
2、2019年6月29日(星期六)。
此次參會的G20成員國有:中國、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法國、德國、印度、印度尼西亞、義大利、日本、墨西哥、韓國、南非共和國、俄國、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英國、美國、歐盟(EU)。
❹ 西方行政制度 西方國家的議會會議一般有哪些會議
議會議事規則主要是指議會會議制度、議會議事程序以及應遵守規則的規定。有些國家在憲法和法律中規定了議會議事的基本條款。大多數國家為了保證議會的平穩運轉和工作效率,都制定了 議事規則,對議會會議的召開,議案的提出、審議和通過,議會的表決,議會組織機構及其工作程序等作出具體規定。議會由兩院組成的,議事規則通常由議會的兩院各自製定,一般情況下對每屆議會都適用;也有的國家每屆議會都制定相應的議事規則。由於各國的具體情況不一樣,議事規則的內容和繁簡程度也有所不同。現將國外一些主要國家議會的議事規則介紹如下:
一、會議制度
議會舉行會議是議會議事、行使職權的基本方式。議事規則通常都對議會會議的會期、會議的召集、會議的形式以及法定人數作出規定。
議會會議的種類及會期。議會會議的形式主要有:議會例行會議、議會非常會議、議會兩院聯席會議、議院會議、議會委員會會議、議會小組委員會會議。例行會議又稱例會或常會,是議會會議的主要形式,按法律規定在固定時間內召開。有的國家規定每年召開一次,如美國、日本;有的國家規定每年召開兩次,如法國、義大利。例行會議往往有相對固定的會期,會期的長短各國有所不同,如法國議會每年的兩次例會,第一次例會從10月2日開始,會期80天,主要討論預算問題;第二次例會從4月2日開始,會期不超過90天,主要討論立法問題。俄羅斯國家杜馬會期分為春秋兩季會議,春季會議從1月12日至6月20日;秋季會議從9月1日至12月25日。日本國會一般會期為150天,韓國國會的常會會期為100天。議會例會期間,議員並不是每天開會,實際上是宣布議員正式工作的開始和議會內部機構的工作時間。在此期間,議員未經議會准假,不得離開舉行會議的城市,不得出訪或進行其他與開會無直接關系的活動。議會非常會議又稱特別會議、臨時會議,是在議會例會之外,國家遇到關系全局的重大事件而必須召開的會議,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一般作出決定即算完成當次會議的任務,因此這種會議的會期較短,一般只有幾天。非常會議的召開需要有關人員或機構提議,由議會指導機關或議長作出決定。有權提出召開非常會議的人員或機構一般包括:國家元首、政府、議會指導機關、聯邦制國家中的一個或若干組成部分、一定數量的議員、選民團體等。但因西方國家的議會正常會期比較長及對提起召開非常會議的動議作了比較嚴格的規定,因此議會非常會議較少召開。
會議的組織。議會會議由議會指導機構主持。指導機構可以是一個人(議長),如英國、美國;也可以是一個集體(執行局或主席團),如法國、德國。指導機構的主要職責是召集和主持會議、安排議程、主持會議的辯論、主持會議的表決等。指導機構通常由選舉產生,作為指導機構的執行局或主席團,一般由議長、副議長、各議會黨團主席、議會秘書長等組成。集體指導機構也由一位議長主持工作,決定由集體作出。
議事日程的安排,是議會工作中的關鍵部分。在多數國家,議會的議事日程由議會指導機構排定。但有些國家的政府對議會有相當大的控制權,由政府決定議會時間表;德國、義大利等國,政府可派代表參加制定議事日程的機構。議會的議事日程一經確定,一般不做隨意改動;如有特殊情況,可按規定的法律程序變動。如法國,議事日程確定後,只有涉及到法律規定優先列入的問題時,議程表才能修改。日本規定,議長認為有必要,或議員提出修改動議時,議長在徵求議院的意見後才能修改議事日程。
會議的公開制度。多數國家規定議會的會議一般公開舉行。公開的內容包括:議會會議公開舉行;議會議程和日程提前公布;准許公民旁聽;報道自由;議會議事記錄和簡報登載在公開刊物上。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議會網站已經成為議會公開的重要渠道,還有些國家設有專門轉播議會活動的電視頻道。但在實踐中,各國對議事公開的理解和公開的程度是有區別的。
不少國家的議事規則還規定可舉行秘密會議。秘密會議一般討論外交、國防、公共安全等涉及國家機密;不宜公開討論的問題。秘密會議除議員外,其他人不得出席旁聽或報導,議事記錄作為秘密文件保管。為了不破壞公開性原則,規定秘密會議只有在特殊情況下,由一定的機構或一定數量的議員提議才能召開。美國、英國等國家議會召開秘密會議時,需要關門進行,無關人員必須清出會議場所,所以秘密會議也被稱為「閉門會議」。
西方各國議會一般都允許公眾旁聽。議會設有專門的旁聽席,願意參加旁聽的公民,只要到議會大廳領取一張旁聽證,即可參加旁聽。旁聽證按先來後到,發完為止。有的國家也把一部分旁聽證發到有關部門,邀請有關部門派人旁聽。還有的國家,每一名議員都可以掌握一部分旁聽證,由議員送給有關人員。旁聽人員都要遵守旁聽秩序。
開會的法定人數。無論是召開例行會議還是非常會議,多數國家議會議事規則都有法定人數的規定。大多數國家規定為全體議員的過半數,也有的國家規定為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四分之三、五分之三。當開會時間已到而法定人數不足時,各國議事規則規定可以將開會時間適當推遲,推遲後仍不足法定人數時,則宣告休會。
為了保證議員能夠出席會議,多數國家的議會實行請假制度,如芬蘭、瑞典,規定議員不能出席會議時,必須請假並經批准;對無故不出席會議的議員,規定了制裁的辦法。也有少數國家沒有規定請假制度,如法國、荷蘭,但有其他相應的督促措施。
二、議事程序
(一)議案的提出
議案是指被授予專門許可權的機構和人員向立法機關提出的法律或決議草案等議事原案。為了保證議案的質量,許多國家議會議事規則對議案的提出都作了詳細而嚴格的規定。
提案主體。哪些人可以提案通常由憲法和議事規則規定。多數國家議會議事規則規定,一定數額的議員、國家元首、議會的兩院及各種委員會或政府擁有提案權。在責任內閣制國家,政府的提案在議會討論中占優先地位。聯邦制國家中,有些規定聯邦的組成部分擁有提案權。有的國家規定,一定數量的選民也可以提案。俄羅斯憲法規定,聯邦憲法法院、最高法院和最高仲裁法院在由其管轄的問題上也享有立法動議權。
議案一般需附有說明,寫明提案理由,議案要在會議召開前一定時間內提出。議案在列入議會的議事日程之前,通常先交由一定的機構審查。議會的領導機構在通過議事日程之前,必須把它所收到的議案情況向議會全體會議匯報。
議案撤回。有的國家規定,議員要撤回已經提出的議案和動議時,必須由提案者請求。在成為委員會的議題後,撤回須經委員會准許;在成為會議的議題後,撤回須經議院准許。
(二)議案的討論
委員會討論審查。一般議會收到議案或決定將議案列入會議討論後,通常先將議案交有關議會委員會討論。委員會會議在聽取提案起草者或起草單位的代表就起草問題及有關事項所作說明後,委員會成員充分發表意見,最後要對所討論議案進行表決,形成決議向議會或議院會議作匯報。決議以報告形式寫出,獲得委員會簡單多數贊同的意見、建議和修正案均列入報告,作為委員會的集體意見。
「三讀制」。西方國家對議案的討論一般實行「三讀制」。「三讀制」是指任何議案都必須經議會三讀審議後才能通過。「三讀」議事程序是在英國形成的,後來被美國、德國、丹麥、紐西蘭等主要西方國家所仿效。一讀階段,是在議會全院會議上宣布議案的名稱和要點,然後把議案送到有關委員會進行審查。二讀階段,是宣讀議案內容,在專門委員會審查和修改的基礎上進行辯論,再行修改。三讀階段,即進行表決。在一院制的議會,議案經過三讀通過後,即完成了在議會的立法程序。在兩院制國家,議案在一院三讀通過後,要送到另一院按照同樣程序三讀通過。如果議會一院批準的議案在另一院獲得通過,或者經過兩院聯席會議的協調獲得通過,那麼這項議案的「三讀」過程就告結束。
辯論。辯論是議會主要的、最常用的議事方式。一般議會或議院在聽取了委員會對議案的審議報告或提案者的報告後,議會或議院會議便開始正式討論,進行大會發言或辯論。許多國家的議事規則都對辯論的程序、辯論的規則作了規定。辯論要求辯題集中、態度分明、限定時間。辯論程序一般分幾個步驟:即動議——雙方首席先後發言——雙方其他議員輪流發言——雙方代表總結——表決。
議員的發言。外國議會議事規則中一般都對議員的言論免責和發言時間限製作出規定,前者旨在保護議員的言論自由,後者旨在約束個別議員漫無邊際的發言和利用言論自由阻撓討論的行為。議員在議會中任何會議上的發言只要不使用誹謗、侮辱性語言,不泄露國家機密和揭露他人隱私,且遵守發言程序規則和會場秩序規則,發表任何言論均受法律保護。違者議長可行使處罰權,如禁止其發言、驅逐出會場等。對於議員的發言,大多數國家對發言次數和發言時間有所限制,一種辦法是限制每個議員的發言次數和時間,另一種辦法是限制每個議會黨團的發言次數和時間。對發言時間的規定從不超過10分鍾到不超過30分鍾不等,法國、義大利、德國、日本等國對發言時間按該議會的議會黨團所佔議席比例分配。議事規則通常還規定,就同一問題的第二次發言時間應少於第一次發言,如表達反對意見,發言時間可適當延長或不加限制。如發言人超過規定時間偏離議題,主持人可令發言人停止發言或言歸本題;對不聽勸阻者,主持人有權取消其發言權。
議員在辯論中的發言,不論在哪一個國家,都由指導機構負責安排。通常的做法有兩種:一種是議員可以(或必須)預先向每一場辯論的主持人登記;一種是在辯論過程中,議員可隨時向主持人請求發言。議員發言,有些國家不準議員照稿宣讀,有些國家允許使用發言提綱或宣讀有關技術性材料和引文。極少數國家不對發言加以任何限制,如芬蘭等國,只要議員願意,想講多久就講多久,想講幾次就講幾次。
「一事不再議原則」。這一原則是議會議事的傳統和慣例,即對於議會已經議決的事項,在同一次會期中不得再次審議和做出決議;如確有必要討論,也只能在下一次或以後的會期提出和審議。這一原則的目的是為了保證議會意見的一貫性,保持議會決議的權威,也有利於提高議事效率,尤其是防止議會內少數派阻撓議事過程的正常進行。
(三)表決
表決是代議機關作出決定的重要法定程序。各國根據方便實用、公正合理、烘托氣氛等原則,並從自身的歷史傳統和習慣出發決定採用何種表決方式。各國常用的表決方式有:口頭表決、舉手錶決、起立表決、分組或分門列隊表決、唱名表決、投票表決、擲球或作記號表決、鼓掌歡呼表決、使用表決器表決、無異議表決。在議事過程中,議會所採用的表決方式不限於一種。電子表決技術因其准確、方便、快捷的優點,在各國議會表決中得到廣泛應用。
關於表決的法定人數各國規定不一,主要取決於議案的重要程度。例如對憲法的表決,通常要求有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絕對多數票才能通過,而對一般法律案的表決,過半數即可。對同類別法律的表決,各國規定亦有差別,二分之一以上贊成即可通過法案的國家最多,其他還有三分之二、三分之一等。在表決議案出現贊成票與反對票相等的情況下,通常有兩種解決方法:一是由議長或其他主持會議的人投票決定。在美國國會中,議長不進行投票,但在贊成票與反對票相等時,議長的一票就是決定性的。二是提案被視為否決。例如,法國國民議會議事規則規定「贊成與反對票相等,付諸表決的問題算不通過」。關於法定票數的計算基準,主要有「出席表決比例制」、「出席會議比例制」和「全體成員比例制」。
整體表決和逐條表決是表決法律案的兩種主要方法。就各國的慣例而言,逐條表決為常規方法,而整體表決則為例外。美國在表決時分兩步進行,先對議案的各種修正案進行表決,然後對整個議案進行表決。
在議員因故不能參加投票的情況下,有些國家議事規則中設計了委託投票規則,允許議員將表決權委託他人代為行使,但也對這種委託投票的操作做了嚴格的限制,如委託他人投票的議員必須出具書面的表決委託書。在允許委託投票的國家中,法國兩院的委託投票規則是比較完備的。
一般情況下,各國議會的表決都是公開進行,只有個別人事選舉或有關個人權利的表決等極少數情況例外。例如,在德國,秘密投票這種投票形式專門用於選舉聯邦議院議長、副議長,聯邦總理和議會國防專員。
(四)議事記錄
議事記錄是議會會議的重要文件,幾乎所有國家的議會都記錄議員在各種問題與事項上的辯論發言、一切動議。會議暫停或結束後,向議員提供議事記錄,議員有權利也有義務審閱本人的發言記錄。如發現所記內容與發言有出入,可以向會議主席提出校正要求。如議員在規定時間內沒有就記錄提出異議,就被認為批准了記錄。有的國家允許議員將未講過的資料或未能完成的發言增補進記錄中。議事記錄付印後由議長或有關負責人簽署,存入議會檔案室備查。一般國家的議事記錄要在會後公開發表,有的是完整記錄的發表,有的只發表記錄概要。當會議發生爭執時,會議主持人可以根據議事記錄作出決斷,公眾也可以通過議事記錄了解立法意圖以及各種審議意見。
三、委員會工作程序
各國議會大都根據需要設置若干委員會,就各種問題向議會提出意見、報告或者議案。議會的各種活動,特別是法律的制定和審議大都在委員會中進行,委員會實際上是議會活動的中心。
根據外國議會議事規則,委員會分常設(或稱專門)或臨時(或稱特別)兩種。常設委員會是根據立法需要,以管轄范圍劃分的委員會。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出於議會自身活動的需要而設置的,如日本參、眾兩院設有議院運營和懲罰兩個委員會,美國參議院的規則和行政委員會;後一種委員會的具體設置有的與政府部門對口、有的按專業領域設置。常設委員會下面還可設小組委員會。委員會的成員都是對委員會管轄事務具有專長的議員。特別委員會是為處理特定問題而設置的,任務結束、向議會提出報告後,即告終止。
委員會的活動主要是審議議案。議案提出後,議長或議會主持人將議案送交有關常設委員會審議,委員會應對與議案有關的問題進行調查。它可以派員到各地巡視了解情況,也可以通過召開征詢意見的會議或舉行聽證會收集材料。經過調查後,委員會根據調查結果對議案逐條審議,向議會提出審查報告。在以美國為代表的總統制國家,委員會可以通過議案,也可以修正議案,對於它認為不成熟的議案,委員會可以將其擱置。在以英國為代表的責任內閣制國家,委員會也有權修改議案,但無權否決議案,而必須將自己的意見連同被審議議案交付議會,由議會最後定奪。委員會對於傾向通過的議案應在報告中說明議案的目的、范圍以及推薦的理由,經委員會審議的議案即列入議會會議的議事日程。
❺ 在義大利首都羅馬召開特別峰會.簽署了什麼協議
2017年3月25日,紀念《羅馬條約》簽署60周年歐盟特別峰會在義大利首都羅馬舉行。本次峰會以「歐洲:我們的共同未來」為主題,會議期間,除英國以外歐盟27個成員國的領導人和歐盟機構領導人共同討論歐洲和歐盟的未來,簽署了《羅馬宣言》。
1957年3月25日,「歐洲煤鋼聯營」6個成員國(比利時、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和盧森堡)在羅馬共同簽署《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統稱《羅馬條約》),自此邁出歐洲一體化進程關鍵一步,為建立今天的歐盟奠定重要基礎。
❻ G7 G8 G20分別代表哪些國家,召開峰會的周期是多少時間,多少時間一屆,主要討論的是否關於經濟合作
即西方七國集團首腦會議(或七國集團),西方七大工業國美、英、法、德、意、加、日組成。是現在八國集團首腦峰會(G8)的前身。 G7會議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加拿大為研究經濟形勢、協調政策而舉行的首腦會議,開始於...
八國集團首腦會議 (G8 Summit)由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演變而來,與會八國也被稱為八國集團。八國是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羅斯。
20國集團成立於1999年,成員包括中國、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法國、德國、印度、印度尼西亞、義大利、日本、韓國、墨西哥、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南非、土耳其、英國、美國和歐盟以及作為特邀方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迄今為止已舉行過六次部長級會議。
一年
一年
經濟問題不一定經濟和座很多還有時事政治....熱點問題i等
❼ 特蘭托會議分三階段召開的內容分別是什麼
1545年12月13日,會議正式開幕。這次會議持續18年之久,先後經歷5個教皇。特蘭托會議分三階段。第一階段先在特蘭托開會(1545年12月13日至1547年3月11日,第1~8次會議),後改在博洛尼亞(1547年4月21日至6月2日,第9~10次會議),主要討論聖經、原罪和稱義問題。與會代表多是義大利主教,形成義大利人左右會議局面。皇帝的支持者,特蘭托主教馬德魯佐發言強調改革教會,建議邀路德派代表與會陳述意見,遭拒絕。不久,施馬卡爾登戰爭爆發,米爾堡一仗(1547年4月)皇帝大勝,薩克森選侯被俘。皇帝的勝利5起教皇的擔心,他以特蘭托有瘟疫(確有代表患病)為借口,要求南遷博洛尼亞開會。皇帝聯合西班牙抵制,結果以38票贊成和14票反對,決定南遷。結果,只有部分代表去博洛尼亞,特蘭托會議陷於分裂。1549年10月,新教皇朱利亞三世上台,徵得皇帝、法王同意,重開特蘭托會議,是為會議的第二階段(1551年5月1日至1552年4月28日,第11~16次會議),主要討論聖禮問題。會議進行期間,一度倒1皇帝的薩克森公爵莫里斯,暗中與法王亨利二世簽訂尚貝條約(1552年1月),共同反對查理五世皇帝。奠里斯帶兵北上,差一點活捉查理五世。在這種情況下,會議難以繼續進行。1555年8月,查理五世委託腓迪南簽署奧格斯堡宗教和約,路德教在神聖羅馬帝國范圍內取得合法地位,實際上使特蘭托會議決議成為廢紙。長於外交和法學的新教皇庇護四世,為穩住陣腳,聯合皇帝腓迪南、法王法蘭西斯二世和西班牙王腓力普,決定重開特蘭托會議,是為會議第三階段(1562年1月18日至1563年2月3日,第17~25次會議)。有人認為,第三階段會議不是特蘭托會議的簡單繼續,而是一次新宗教大會。皇帝和法王建議採納新教的一些儀式,邀請新教徒與會,均被教皇拒絕。
天主教會稱特蘭托會議為第19次會議,在教會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會議往往是教皇親臨主持,或由耶穌會頭子操縱,籠罩著狂熱的天主教精神。會議不斷發布決議和教令,重申天主教的一切原9,譴責一切與此不符的言行。1564年11月,庇護四世根據特蘭托會議決議發布信仰綱要,即《特蘭托會議信綱》,天主教會認為,它是繼《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亞大納西信經》之後最重要的文獻,信徒必須服從。
❽ 1935年4月11日英法意在斯特雷薩召開會議,參加會議的首領有哪些
1935年4月11日,三國在義大利北部的斯特雷薩召開了討論三國互相保障歐洲和平問題的會議。參加會議的有義大利的墨索里尼,法國總理弗蘭亭和外長賴伐爾,英國首相麥克唐納和外交大臣西蒙。
❾ 德黑蘭會議、開羅會議、波茨坦會議、雅爾塔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參加國、內容、影響分別是什麼
一、開羅會議
1、時間:1943年11月27日
2、與會國:中華民國、英國、美國
3、內容:宣言指出,「此次進行戰爭之目的,在於制止及懲罰日本侵略」。「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佔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華民國」。
4、背景:1943年6月初,美國總統羅斯福向中華民國政府表達了擬約丘吉爾、斯大林、蔣介石會談的意願。
5、影響:開羅會議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100多年中第一次以世界大國身份參加的會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確立了中國在世界的四強地位。
二、德黑蘭會議
1、時間: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
2、與會國:蘇聯、美國、英國
3、背景:1943年7月,美國總計羅斯福建議斯大林籌組雙邊會晤。8月7日,英國首相丘吉爾也致函斯大林,建議在英國奧克尼群島的斯卡帕灣籌辦三方會晤。斯大林把自己要「將兩國代表會議……變成三國代表會議」的想法告訴了羅斯福和丘吉爾。
4、內容:會議討論了分割德國,建立維護和平的國際組織,巴爾干、法國、遠東、芬蘭以及波蘭疆界等問題。通過了東西方盟國聯合打擊希特勒德國的一致作戰計劃,為1944年在歐洲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決定性勝利奠定了基礎,從而對大戰的進程和結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其次,這次會議解決了美英蘇三大國長期以來存在的一些主要矛盾和分歧,
5、影響:德黑蘭會議和《德黑蘭宣言》是反法西斯聯盟主要國家在戰爭後期建立有效軍事合作的重要步驟,對加強盟國團結、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徹底打敗德意日法西斯產生了重大作用和影響。
三、雅爾塔會議
1、時間: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
2、與會國:美國、英國和蘇聯
3、戰後處置德國問題、波蘭問題、遠東問題、聯合國問題。必須使德國非軍國主義化、民主化和肅清納粹主義;蘇美英法四國總司令分別在各自的佔領區內行使管理權;英美承認波蘭臨時政府並與流亡政府斷交.
波蘭西部邊界問題由和會最後決定;設立外長會議討論對德國和義大利等戰敗國的和約問題;認為關於海峽的《蒙特勒公約》應予修訂;哥尼斯堡及其附近地區劃歸蘇聯。
4、背景:1944年,整個世界的反法西斯戰場的形勢,無論是在歐洲大陸、亞洲大陸還是在太平洋戰場上,都促使美、英、蘇三大盟國召開的一次重要的會議「積極」地准備著。
歐洲戰場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蘇聯紅軍和美英聯軍正從東西兩面夾擊德軍,一步步地把戰爭推進到納粹德國的本土。
6、影響:雅爾塔會議基本上解決了戰後和平與安排的問題。1945年7月17日~1945年8月2日蘇美英三國首腦的波茨坦會議實際上是對雅爾塔會議的決議和規定作了進一步的補充和修繕。會議主要討論了德國問題、波蘭問題、對義大利等戰敗國的基本政策和黑海海峽問題等「。
四、波茨坦會議
1、時間:1945年7月17日到1945年8月2日
2、與會國:美國、英國、蘇聯
3、內容:對戰後德國的處置問題和解決戰後歐洲問題的安排。
4、背景:波茨坦會議的背景是1945年5月8日德國法西斯無條件投降,歐洲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但在遠東對日作戰還在激烈進行。為了商討對戰後德國的處置問題和解決戰後歐洲問題的安排,以及爭取蘇聯盡早對日作戰。
5、影響:波茨坦會議是三大國首腦在戰爭期間召開的最長的一次會議,也是最後的一次會議。這次會議對於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具有重大意義,並就戰後許多重大問題達成了協議,從而確立了戰後世界的政治格局。
(9)義大利什麼時候開會擴展閱讀:
開羅會議對中國的意義
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使中國成為世界四大強國之一。會議還同意日本在戰爭結束後歸還所有被侵佔的中國領土,但未具體指出是哪些領土,只是確定包括滿洲地區,台灣島和澎湖列島。
促成此次會議的主要因素是羅斯福總統對於在日本壓力下中國軍隊士氣衰退的擔心,害怕其崩潰或退出抗日戰爭。與此同時美國戰場司令史迪威將軍與蔣介石的矛盾也使聯盟面臨問題。
此外,蔣介石通過美國空軍指揮官陳納德向美國提出的援助需求未得到滿足,美國也沒有履行它全面空為了構建戰後亞洲設想,羅斯福在會議期間舉行了多次會見,希望中國成為四大強國之一,能夠充當地區警察的角色。
羅斯福的想法是,四強中的每個國家都能夠成為所在地區維護和平的軸心。雖然比起其他三個盟國,中國力量較弱,但它仍然是亞洲地區的主要國家。曾經設想中國能制止日本新的侵略,為阻止日本的任何擴張和瓦解日本殖民主義,建立託管制度提供幫助。
羅斯福曾希望能阻止蘇聯和英國利用戰後局勢動盪之機在亞洲擴大自己的存在。他還極力主張日本戰敗後在印度支那地區建立託管制度,而不是將其交還於法國。蔣介石曾承諾羅斯福中國不會擴張領土或者控制殖民地國家。
羅斯福則承諾中國歸還日本竊取的包括滿洲地區,台灣島和澎湖列島在內的中國領土。襲的承諾,這加劇了中美兩國軍方領導人之間的緊張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德黑蘭會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開羅會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雅爾塔會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波茨坦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