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米蘭-比可卡大學
一般般的大學,和國內二本質量差不多。義大利的大學本來就不是很好,數得著的也就排名前幾的學習
這是義大利大學的排名:
University of Roma-La Sapienza(羅馬La Sapienza大學)
Milan University(米蘭大學)
University of Pisa(比薩大學)
University of Paa(帕多瓦大學)
University of Turin(都靈大學)
University of Bologna(博洛尼亞大學)
University of Florence(弗羅倫薩大學)
University of Genova(熱那亞大學)
University of Naples Federico (那不勒斯大學)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Milan(米蘭理工大學)
University of Cagliari(卡里亞里大學)
University of Ferrara(費拉拉大學)
University of Palermo(巴勒莫大學)
University of Pavia(帕維亞大學)
University of Perugia(佩魯賈大學)
University of Roma Tor Vergata(羅馬 Tor Vergata大學)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Turin(都靈理工大學)
University of Bari(巴里大學)
University of Parma(巴爾馬大學)
University of Trieste(的里雅斯特大學)
這是學校的介紹
在1902年成立的米蘭-比可卡大學於義大利高等學府之中只能稱得上"後輩",但它的學術水平和聲望卻位列全義大利的前茅,乃義大利年青學子夢寐以求進入的大學之一。
米蘭-比可卡大學是義大利米蘭首所頒授經濟學和商業行政學位的大學,以培訓商業專才聞名國際。在其校友中,有銀行總裁、時裝大王、橡膠大亨、鋼鐵企業主席、紡織業巨子等重要人物,其餘活躍於歐洲的貿易、金融、大企業、公共行政、工商管理、法律等專業的畢業生也多不勝數,所以,比可卡大學有"經理搖籃"的美譽。義大利人稱拿到比可卡大學的學位,就等於拿到一把國際認可的就業"萬能鑰匙",不愁沒出路。
米蘭-比可卡大學的成功全憑三大因素:
(1) 限額收生,貴精不貴多,吸收成績最好的高中畢業生,保證學生的素質;
(2) 維持優質教學和從事最新商業項目的研究;
(3) 與國內外的企業保持緊密的聯系。
故此,比可卡大學的學生在實習期間已被公司賞識,很多學生未畢業便與公司簽定僱用合約。
學院的靈魂是:文化與傳播(宣傳),並由此劃分成兩個系:現代語言、文學和文化系,傳播與表演(娛樂)系。以這兩個學科範圍為參考所劃分出來的本科與高級本科(專業本科)課程,以及碩士、博士等本科後培養課程界定並完成了學生在校的培養路線。
課程介紹
本科
企業經濟(CLEA),,一般管理(GMLS),國際健康管理、經濟及政策(MIHMEP),公共管理(MPM),金融與風險管理(MAFINRISK),環境經濟與管理(MEMA),展覽與活動管理(MEXBM),演出管理(MASP),企業戰略(MISA),貿易管理(MBA),時裝與設計管理(MAFED),,經濟學,企業經濟與管理,統計學等
藝術和文化市場的管理和傳播學、翻譯與傳媒學、公關系與廣告、公關系與廣告 (Feltre)、傳播科學與技術、旅遊學管理、文化與地域、藝術、遺產與市場、品牌與消費者的戰略與傳播、消費、商業發行與企業宣傳、文化產品和活動的戰略、管理與宣傳、電視、電影和多媒體產品、文學翻譯與科技翻譯
碩士
國際關系交流-MICRI、食品、文化和營銷、新聞、會議翻譯、創作進程管理、義大利製造、消費管理和時尚、設計與奢侈品宣傳、旅遊管理MMT、社會、政治和政府宣傳管理
2. 維多利諾的概述如何
維多利諾(VittorinodAFeltre,1378-1446)是文藝復興早期著名的義大利人文主義教育家。1423年,維多利諾應孟都亞公爵之邀,開辦了一所宮廷學校,他稱之為「快樂之家」。維多利諾認為良好的環境利於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因而將學校設於環境優美之處。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精神、身體和道德都充分發展的人,因而學校注重智、德、體、美諸育的普遍實施;他認為教育應利於發展兒童個性,因而教師應注意學生的興趣,在教學中多運用直觀與練習;他為學生安排了廣博的課程,核心為古典文字和古典著作,也包括數學與自然學科。維多利諾學校教育的指導思想是,兼顧身心發展,德育與智育並重,兒童個性、人格的發展與他們的政治、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相結合。文藝復興時期,維多利諾最早把人文主義教育理想付諸實踐,因此他被稱為「第一個新式學校的教師」。
3. 在今天的角度,如何理解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
首先是人權
其次和諧(文化)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過分自由又藐視社會法則,個人主義
4. 維多利諾的介紹
維多利諾(Vittorino da Feltre,1378-1446)是義大利著名的人文主義教育家。
5. 米蘭比可卡大學
米蘭-比可卡大學<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Milano-Bicocca>
學校介紹
在1902年成立的米蘭-比可卡大學於義大利高等學府之中只能稱得上"後輩",但它的學術水平和聲望卻位列全義大利的前茅,乃義大利年青學子夢寐以求進入的大學之一。
米蘭-比可卡大學是義大利米蘭首所頒授經濟學和商業行政學位的大學,以培訓商業專才聞名國際。在其校友中,有銀行總裁、時裝大王、橡膠大亨、鋼鐵企業主席、紡織業巨子等重要人物,其餘活躍於歐洲的貿易、金融、大企業、公共行政、工商管理、法律等專業的畢業生也多不勝數,所以,比可卡大學有"經理搖籃"的美譽。義大利人稱拿到比可卡大學的學位,就等於拿到一把國際認可的就業"萬能鑰匙",不愁沒出路。
米蘭-比可卡大學的成功全憑三大因素:
(1) 限額收生,貴精不貴多,吸收成績最好的高中畢業生,保證學生的素質;
(2) 維持優質教學和從事最新商業項目的研究;
(3) 與國內外的企業保持緊密的聯系。
故此,比可卡大學的學生在實習期間已被公司賞識,很多學生未畢業便與公司簽定僱用合約。
學院的靈魂是:文化與傳播(宣傳),並由此劃分成兩個系:現代語言、文學和文化系,傳播與表演(娛樂)系。以這兩個學科範圍為參考所劃分出來的本科與高級本科(專業本科)課程,以及碩士、博士等本科後培養課程界定並完成了學生在校的培養路線。
課程介紹
本科
企業經濟(CLEA),,一般管理(GMLS),國際健康管理、經濟及政策(MIHMEP),公共管理(MPM),金融與風險管理(MAFINRISK),環境經濟與管理(MEMA),展覽與活動管理(MEXBM),演出管理(MASP),企業戰略(MISA),貿易管理(MBA),時裝與設計管理(MAFED),,經濟學,企業經濟與管理,統計學等
藝術和文化市場的管理和傳播學、翻譯與傳媒學、公關系與廣告、公關系與廣告 (Feltre)、傳播科學與技術、旅遊學管理、文化與地域、藝術、遺產與市場、品牌與消費者的戰略與傳播、消費、商業發行與企業宣傳、文化產品和活動的戰略、管理與宣傳、電視、電影和多媒體產品、文學翻譯與科技翻譯
碩士
國際關系交流-MICRI、食品、文化和營銷、新聞、會議翻譯、創作進程管理、義大利製造、消費管理和時尚、設計與奢侈品宣傳、旅遊管理MMT、社會、政治和政府宣傳管理
6. 維多里諾的介紹
維多里諾(1378~1446)Vittorino da Feltre,義大利教育家。生於費爾特。18歲入帕多瓦大學,畢業後任私人教師,教授文法、數學和哲學。後任帕多瓦大學修辭學教授。1423年應曼托瓦的貢扎加公爵邀請,創辦了一所宮廷學校,稱歡樂之家,他在此執教22年。
7. 有第一個新式學校的教師之稱的人是誰
文藝復興時期,許多人文主義者都十分重視教育問題,關心教育改革,提出了反映時代特徵的教育理論。他們的教育理論雖不成熟,卻閃爍著人文主義進步思想的光芒,推動了文藝復興時期教育改革的進程。這一時期產生了較大影響的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家有維多利諾、拉伯雷、蒙旦、伊拉斯莫、莫爾等。
維多利諾(VittorinodaFeltre,1378—1446)是文藝復興早期著名的義大利人文主義教育家。1423年,維多利諾應孟都亞公爵之邀,開辦了一所宮廷學校,他稱之為「快樂之家」。維多利諾認為良好的環境利於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因而將學校設於環境優美之處。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精神、身體和道德都充分發展的人,因而學校注重智、德、體、美諸育的普遍實施;他認為教育應利於發展兒童個性,因而教師應注意學生的興趣,在教學中多運用直觀與練習;他為學生安排了廣博的課程,核心為古典文字和古典著作,也包括數學與自然學科。維多利諾學校教育的指導思想是,兼顧身心發展,德育與智育並重,兒童個性、人格的發展與他們的政治、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相結合。文藝復興時期,維多利諾最早把人文主義教育理想付諸實踐,因此他被稱為「第一個新式學校的教師」。
拉伯雷(Rabelais,1494—1592)和蒙旦(Montaigne,1533—1592)是16世紀法國兩位著名的人文主義文學家,他們通過自己的文學作品,對舊式教育進行了激烈的批判,並提出了新的教育理論。拉伯雷的名著《巨人傳》講述的是一個在經院主義者的教育下變得規矩、愚蠢、痴呆的王子高康大,通過接受人文主義者的教育而成為一個智慧、勇敢、健康的巨人的成長過程。在《巨人傳》中,拉伯雷辛辣地諷刺了中世紀的經院主義教育,提倡尊重兒童的人格,提倡啟發誘導,重視兒童的興趣和求知慾。他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博學多才、活潑健康、道德高尚的新人。蒙旦的代表作是《散文集》,其中《兒童教育論》一文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觀。蒙旦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通達人情世故、善於處理公私生活、掌握生活藝術的貴族紳士。他大力抨擊經院主義學風,提出教育應注重培養兒童的思考力、判斷力和理解力;教學中要注意啟發,發展兒童的自動性和好奇心,使他們可以從觀察、活動中獲取知識;注重智育和體育的密切聯系,使兒童成為身心都得到充分發展的人。
伊拉斯莫(Erasmus,1469—1536)是15世紀末16世紀初最具國際影響的人文主義學者之一。伊拉斯莫重視教育的作用,認為只有教育能給人以知識,養成人的善良行為與高尚思想;他初步探討了一些教育理論問題,提出教育的三因素是自然(兒童的稟賦)、教導與練習,並正確地指出後兩者的主導作用;伊拉斯莫主張兒童身心的均衡發展,重視體育的作用;在智育方面,伊拉斯莫重視古典文和古典文獻的學習,並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教學建議;在教學方法上,他特別注意培養兒童的記憶力,主張採用直觀教具進行教學;伊拉斯莫曾親身從事教學工作,並發表了很多教育論文,還編寫過拉丁文教材,這些教育實踐促進了歐洲中等學校教育的發展,加強了人文主義的影響。
莫爾(ThomasMore,1478—1535)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傑出的人文主義思想家,西方第一個空想社會主義者。莫爾所著的《烏托邦》一書是空想社會主義的代表作之一,其中關於教育的描述反映了他的教育觀。莫爾主張普及教育,認為無論男女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權利;提倡希臘和羅馬的文學與哲學,他為普通學校安排的教學科目包括讀、寫、算、幾何、天文、音樂、辯證法和自然等,其中尤為突出了自然科學的地位;他重視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提出要發展成人教育;在教學方面,莫爾主張廣泛地採用直觀的方法。莫爾的教育思想雖然僅是空想而未曾付諸實踐,但其歷史進步性是顯而易見的。宗教改革時期的教育
16世紀,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國興起,這是繼文藝復興後歐洲出現的又一場反封建的文化運動。提倡改革的新教各派大多重視教育的作用,因此努力將各自的教育理念付諸實踐,這對歐洲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8. 義大利哪個大學的管理學好
當然是米蘭可比卡大學啦,雖然是義大利高等學府之中只能稱得上"後輩",但它的學術水平和聲望卻位列全義大利的前茅,乃義大利年青學子夢寐以求進入的大學之一。
米蘭-比可卡大學是義大利米蘭首所頒授經濟學和商業行政學位的大學,以培訓商業專才聞名國際。在其校友中,有銀行總裁、時裝大王、橡膠大亨、鋼鐵企業主席、紡織業巨子等重要人物,其餘活躍於歐洲的貿易、金融、大企業、公共行政、工商管理、法律等專業的畢業生也多不勝數,所以,比可卡大學有"經理搖籃"的美譽。義大利人稱拿到比可卡大學的學位,就等於拿到一把國際認可的就業"萬能鑰匙",不愁沒出路。
米蘭-比可卡大學的成功全憑三大因素:
(1) 限額收生,貴精不貴多,吸收成績最好的高中畢業生,保證學生的素質;
(2) 維持優質教學和從事最新商業項目的研究;
(3) 與國內外的企業保持緊密的聯系。
故此,比可卡大學的學生在實習期間已被公司賞識,很多學生未畢業便與公司簽定僱用合約。
學院的靈魂是:文化與傳播(宣傳),並由此劃分成兩個系:現代語言、文學和文化系,傳播與表演(娛樂)系。以這兩個學科範圍為參考所劃分出來的本科與高級本科(專業本科)課程,以及碩士、博士等本科後培養課程界定並完成了學生在校的培養路線。
課程介紹
本科
企業經濟(CLEA),,一般管理(GMLS),國際健康管理、經濟及政策(MIHMEP),公共管理(MPM),金融與風險管理(MAFINRISK),環境經濟與管理(MEMA),展覽與活動管理(MEXBM),演出管理(MASP),企業戰略(MISA),貿易管理(MBA),時裝與設計管理(MAFED),,經濟學,企業經濟與管理,統計學等
藝術和文化市場的管理和傳播學、翻譯與傳媒學、公關系與廣告、公關系與廣告 (Feltre)、傳播科學與技術、旅遊學管理、文化與地域、藝術、遺產與市場、品牌與消費者的戰略與傳播、消費、商業發行與企業宣傳、文化產品和活動的戰略、管理與宣傳、電視、電影和多媒體產品、文學翻譯與科技翻譯
碩士
國際關系交流-MICRI、食品、文化和營銷、新聞、會議翻譯、創作進程管理、義大利製造、消費管理和時尚、設計與奢侈品宣傳、旅遊管理MMT、社會、政治和政府宣傳管理
9. 國外哪裡有古老美麗別具風情的小鎮
首推荷蘭啦~絕不會讓你失望的!
非常的Beautiful..童話一樣的國家
10. 外國哪個教育家倡導職業教育啊
外國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集萃
吳志紅 (教研負責人) 2009-01-10
1、蘇格拉底(Sokrates, 公元前469-前399)是希臘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教育家。在西方教育史上,蘇格拉底第一個提倡用問答的方法進行教學,為後世啟發式教學法的先導。
根據他的這種觀點,蘇格拉底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通過"認識自己"而獲得知識,最終成為具有完美道德的人。他主有美德,"美德即知識"。
在教育史上,蘇格拉底獨特的貢獻在於他傳授知識和道德的方法,他不直接地向學生傳授他認為是真理的科學知識,也不直接地向學生講述現成的科學原理和結論,而是用"問答法"進行教育,啟發聽眾自己去尋找正確的答案。他經常先向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引導學生作出回答。如果答案錯了,也不立即給予糾正,或指出錯誤之所在,而是根據不正確的答案提出補充的問題,使對方的答案顯出荒謬,或迫使對方承認自己的無知。蘇格拉底為了向聽眾和交談者宣傳自己的觀點,他就運用相互答問、交相爭辯的方法,誘導交談者從自己的暗示中得出他認為正確的答案。這就是"蘇格拉底法"。蘇格拉底曾說:"我不是授人以知識,而是使知識自己產生的產婆。"所以,人們也稱"蘇格拉底法"為"產婆術"。
蘇格拉底運用這種方法進行談話,往往從對方所熟知的具體事物或現象開始,進而喜慶得結論。因此亞里士多德稱他為歸納法之父。現代教育學上所稱述的啟發式談話法要求教師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提出一連串總是讓學生思考作答,逐漸導向預定的結論,這樣來促進學生思考,主動地獲取知識。
2、德謨克里特(Demokritos,約公元前460-前370)是古代希臘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古代進步教育家。
他說:"天性與教育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後者可以改化人……創造第二天性。"這就是說,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本性。他還談到教育與人的素質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承認人生來具有一定的天賦,但只有某種天賦並不能決定這個人就一定能成為一個有才智的人,而必須在具有天賦的條件下再給以適當的教育和訓練,才能增長才智,使人"聰明"起來。所以,他說:"適當的教育和天然稟賦'才能'教會人思想。"
德謨克里特主張用說服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反對用強制的辦法。他認為?quot;用鼓勵和說服的語言來造成成一個人的道德,顯然比用法律和約束更能成功。……說服而被引上盡義務的人,似乎不論私下或公開都不會做什麼壞事。"他認為,勤奮出智慧。德謨克里特說過,"應該盡力想得更多,而不是知道行更多";"事先多想想比事後想事好得多"。兒童要掌握知識,就要多下功夫學習。
3、柏拉圖(Platon,公元前427-前348)是西方古代大哲學家、客觀唯心主義的奠基人和教育家。柏拉圖哲學的本體論被稱為"客觀唯心主義"。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奠基人。
心靈和靈魂過去是在理念世界裡的,後來才跟肉體結合。它有各部分:
(一)理性部分,這是靈魂的基礎,是從理念世界來的;
(二)意志部分;
(三)感情部分。
這靈魂的三個部分在柏拉圖的倫理學中恰恰順應三種德行:理性部分順應智慧,意志部分順應勇敢,感情部分順應節制。這靈魂的三個部分及其相順應的三種德行在柏拉圖的社會構造上恰恰順應三個社會集團。
不過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也還有些積極的因素:他第一個指出教育的偉大政治意義,提出公共的學前教育思想及其內容,確定了心理構成的基本部分,規定了在當時看來廣泛的學科範圍,指出每門學科對於發展抽象思維的意義,主張女子應與男子受完全平等的教育。他設想的培養人?quot;篩選"制度,為後世借鑒。
4、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前322)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家。指出他在唯心論和唯物論之間的動搖,並在某些問題上接近了唯物主義。他確認物之本質寓於物的本身之中,"離開個體的普遍物是不存在的"。說人身上具有肉體和靈魂兩部分,它們象物質和形式一樣,是不可分離地存在著的。他把靈魂分為三部分:植物部分(身體生理);動物部分是低級對高級,物質對形式的關系。教育就是要發展靈魂的高級部分----理性部分。順應靈魂三個部分的三種教育:體育,為了身體及生理;德育,為了動物靈魂(即意志的靈魂);智育,為了理性靈魂。他認為體、德、智三者象物質和形式的不可分離,是互相聯說,亞里士多德是最早論證和諧發展教育的思想的。
在教育史上,他最先按照兒童身心自然發展的順序來確定教育年齡分期。"體育應先於智育","軀體之注意應先於心靈之注意"。
對道德品質教育,他把重點放在道德習慣的形成上,主要通過練習,例如通過勇敢行動的多次練習,培養勇敢的品質。
在教育問題上,亞里士多德首先論證和諧發展教育思想;提出教育適應自然,發展兒童天性;依據兒童身心發展順序劃分年齡階段的嘗試,都為文藝復興時代資產階級進步教育家所重視。
5、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公元106-前43)是古代羅馬共和後期的一個政治家、雄辯家、文學家,同時也是一個有影響的教育家。
西塞羅把自己的教育理想總結為"人道"兩字。所謂"人道"是指為人之道。他認為人之所以為人的特點,要以"人道"相處,以同情、仁愛、禮讓相待。這樣的人必須具有人道之學的文化修養。所謂文化修養,就是指上面所列述的那些普遍文化學科和高級文化學科的修養。他講的"人道"不是什麼抽象的超階級的人道。
6、昆體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公元35-95)是西班牙籍的羅馬化公民,羅馬著名律師、教育家皇室委任的第一個修辭學教授。
昆體良對兒童的天賦才能有很高評價,這是他教育理論體系中的精華。他肯定兒童發展的可能性。指出兒童一般都生而具有智力活動與理解能力,愚純和低能只是一種反常現象,是稀有的。
他把小學教育看作全部教育的基礎。他不贊成羅馬7歲入學的傳統習慣,主張兒童應提早入學,但學習不能負擔過重,教學中應多滲入游戲的成份。他相信游戲可以增強兒童智慧,培養兒童的道德品格,不過不能讓兒童游戲過度。
主張學校課程不宜單科獨進,而應該多科並進,對學生的精神是一種調劑,可以減輕疲勞,提高學習質量。他認為課程門類多,不致造成學生負擔過重,因為青年的接受性強,接受量大,而且在學校學習的時間長。
昆體良認為,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於教師。他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認為教師應該是有學識的,他們應該熱愛兒童,耐心地教育兒童,注意研究兒童,講究因材施教。他提出一個極有意義的願望,要求高等學校的教師抽出一些時間到初等學校去授課,以便研究兒童、研究教育兒童的方法。他強烈反對當時流行於羅馬學校中的體罰,認為學生不學好,那是教育的過錯,應該用競賽、獎勵、教師的關懷愛護和學科本身所引起的興趣去保證學童學習好。
"沒有什麼東西象記憶那樣,由於努力而加強了;也沒有什麼東西象記憶那樣,由於懶惰而減弱了"。
7、維多利諾(Vittorino da Feltre,1378-1446)是義大利著名的人文主義教育家。
維多利諾認為,學校應當是自然而歡樂的地方。他主持的學校設在孟都亞湖濱一所郊外的宮殿里,附近里田野和公園。這樣,維多利諾就實現了"自然學校"的理想。由於學校廟優美的自然環境之中,所以他把自己創辦的這所學校稱為"快樂之家"。他認為,優美的學校環境是有利於學生學習的。
維多利諾提出的教育目的是培養精神、身體、道德都得到發展,能為國家服務的青年。他不僅重視德育,而且重視體育鍛煉,重視智育和美育的陶冶。這種教育觀點反映了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特徵。他把體育與智育聯系起來,認為健康的身體是學生智力發展的基本條件。他經常讓學生練習騎馬、擊劍、角力、射箭、游泳和各種游戲。在教學方法方面維多利諾反對機械背誦,注意啟發兒童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提倡運用直觀教具,加強練習,以便使學習做到生動、有趣,從而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個性。維多利諾對有特殊才能的學生實施因材施教。
8、托馬斯 莫爾(Thomas More, 1478-1535)是英國傑出的人文主義思想家、卓越的空想社會主義教育家。
他宣揚了普及義務教育的原則,要求男女都受同等的教育;除了智育以外,還重視體育和勞動教育。他提出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互相調劑的思想,提出廣泛的自學和成人文化教育的思想,第一個試圖消滅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之間的對立。他要求對學生用本國語教學,擬定了廣泛的學科範圍,並且以自然科學為中心。
9、揚 阿姆司 誇美紐斯(德文為Johann Amos Comenius;捷克文為Jan Amos Komensky, 1592-1670)是十七世紀傑出的捷克教育家、近代資產階級教育學的奠基人之一。1657年,荷蘭元老院出版了他的《教育論著全集》。1670年11月15日,誇美紐斯在阿姆斯特丹逝世,終年79歲。
《大教育論》一書,集中反映了誇美紐斯的教育思想與教育主張,是近代資產階級的一部比較有系統的教育著作。195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加以修改,用《大教學論》的書名重新出版。
《大教學論》以約三分之一的篇幅,論述"教與學的一般要求","教與學的便利性原則","教與學的徹底性原則","教學的簡明性和迅捷性原則"和各門具體學科的教學法。後人把誇美紐斯提出的教學原則,歸納為直觀性原則,自覺性原則,系統性原則,鞏固性原則和量力性原則。
班級授課制,是誇美紐斯的一大創見。《大教學論》還提出了統一學制的設想,按照人的成長發育,把學制分成四個階段,每階段6年。這就是以前的母育學校,即學齡前教育;6歲至12歲的國語學校,即小學教育;12歲至18歲,拉丁學校或文科中學,即中學教育;18歲至24歲,大學或高等學校教育。這就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學校教育體系。
10、約翰 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是十七世紀英國著名資產階級教育家。他在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從新興資產階級的階級立場出發,提出了德、智、體和諧發展的新教育體系,寫下了世界教育史上的新篇章。
他說:"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健全的精神","我們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須先有健康"。
洛克認為,德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性格,鍛煉意志,養成高尚的道德和嚴守紀律的習慣,在教育方法上,他非常重視兒童的年齡特點,強調示範和環境的教育作用,反對單純的說教。他說:"無論給兒童什麼教訓,無論每天給他什麼樣的聰明而文雅的訓練,對他的行為能發生最大影響的依然是他周圍的同伴,是他監護人的行動的榜樣?quot;他主張一定要用溫存的語言,耐心熱情的態度,和顏悅色的勸導,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兒童的習慣,切記不可聲色俱厲、簡單粗暴地責備和訓斥他們,以免傷害兒童脆弱幼嫩的心靈和正在成長中的自尊心。習慣的培養不能急於求成;而且只有當一種良好的習慣已經形成之後,才能再培養另一種習慣。幾種習慣同時培養,會造成夾生飯,反而給以後的教育帶來困難。對兒童的不合理要求,懶惰和任性,教師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能姑息、遷就。
對智育,洛克主張: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通過教育發展學生的獨立思維,發展論證概括的能力和系統思考的能力。他認為?quot;正確的思考,比多知道一些更有價值"。值得重視的是洛克關於設置手工勞動課的意見。他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木工、園藝、農業等實際操作本領。
11、讓 雅克 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反封建的勇敢戰士,又是偉大的民主主義教育家。
他認為,只有靠自己勞動生活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教育的目的應是培養"能保持人的本性"的"自然人"。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天賦人權"的哲學和政治思想出發的。他認為,自由、平等是人在自然狀態下普遍享有的天賦的權利。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奴役和特權是人類進入文明狀態後的產物。教育的任務就是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他主張對兒童施以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他認為,對兒童所教育應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兒童的身心自由自在地發展,其手段就是讓兒童用自己的親身實踐,用自己的眼、耳、鼻和各種感官的實際感受,去獲取他需要的知識。教師應當用實物進行生動的直觀教學,使孩子們生動、活潑地進行學習。他反對呆讀死記、嚴酷紀律體罰和摧殘兒童個性的經院式教育。
12、德尼 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1784)是法國十八世紀傑出的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和教育理論家。
"茅舍和其他私人住宅的數目跟宮廷的數目的對比,就如同一萬跟一的對比一樣,而依照這一點,我們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天才、才能和美德,出自茅舍里的要比出自宮廷里的多得難以計算。"他承認教育具有巨大的解放作用。他說:"教育使人發現自己的尊嚴,就是奴隸也能夠很快地感覺到他不是生而為奴隸的。" 初等教育應該是免費的義務教育。
狄德羅認為,俄國學校應該向一切兒童廣開大門,沒有任何等級的差別,初等學校應是強迫的、普及的和免費的。應給初等學校畢業的學生有直接升入大學的可能性。他提出的學校體系是初等學校畢業升入中等普通教育的文科,文科畢業後就可以升入醫科、法科及神學科去完成高等教育。同時他主張設立多種高等專門學校,諸如軍事、工程、航海、農業、商業、藝術等學校,以及訓練文官的政治學校。在各類學校中都要加強數學課的教學,同時增設自然、物理、化學等科目。
13、克勞德 阿德里安 愛爾維修(Claude Adrien Helv tius, 1715-1771)是法國十八世紀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教育家,也是一個教育萬能論者。
在教育問題上,愛爾維修是一個"環境決定論"和"教育萬能論"者。他認為人身上的精神、美德和天才只是教育的產物。他說:"要是我證明了人果然只是他教育的產物,那就毫無疑問是向各國昭示了一項重大的真理。它們將會知道,自己手裡掌握著偉大和幸福的工具,要使自己幸福和強大,問題只在於改善教育的科學。"他還說:"教育是萬能的,它甚至還能夠創造天才"。
關於教育開始的時刻,愛爾維修說:"兒童獲得運動和生命的時刻,就是獲得最初教育的時刻?quot;他認為,"兒童的真正教師是他們周圍的對象,他們的全部觀點都是從這些教導者得來的。"他說:"人們在生下來的時候,或者是根本沒有任何傾向,或者是帶有各種趨於一切對立的罪惡和美德的傾向。因此,他們只是他們的教育的產物。如果說波斯人根本沒有自由的觀念,野蠻人根本沒有為奴的觀念,那是他們的教育不同所致"。
關於道德教育,愛爾維修認為:做人的道德准則應該使人們認識自己對祖國擔當的義務。應該把公共的福利----最高的法律當成信條。他認為只要能夠按照這一準則去做,"每個人都會以比較特殊的方式,按照自己所從事的行業,認識自己國家的風俗、法律、習慣的明智或荒唐;越是經常地使那些衡量法律的明智與公正的偉大原則呈現於精神面前,就越能對法律下正當的判斷。"
愛爾維修宣布說:一切人的接受教育能力是一樣的,因為人生來都有同樣的精神能力。
14、約翰 亨利赫 裴斯泰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是瑞士卓越的民主主義教育家,曾以"貧苦者之友"稱譽世界。
他認為教育必須成為所有人的財富,學校是改造社會的最重要的杠桿之一。教育的主要原則是"遵循自然","掌握兒童的生理和精神的本性的發展規律"。家庭,特別是母親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對兒童的教育必須在家庭里開始,在學校里繼續進行。
他認為,體育是成人合理影響兒童發展的首要形式。他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認為勞動能"教會人蔑視那些跟事實脫節的語言",幫助形成精確、誠實等品質。合理組織的勞動能促使兒童智慧和道德力量的發展。智育的目的在於幫助學生積累知識和發展智力。教學必須在嚴格的順序中進行,方法必須簡化。
裴斯泰洛齊極重視道德教育,認為整個教育的中心問題是形成人的道德,形成"對人們的積極的愛"。道德教育最簡單的因素是兒童對母親的愛。教師應當父親般地愛兒童。兒童道德的形成,要靠發展他們的道德感情和形成道德傾向,教他們練習道德行為,這種行為要求兒童有自製和忍耐的精神,並能形成他們的意志。
裴斯泰洛齊在教育史上第一個建立了初等教育的理論和分科教學法。他認為知識的基本要素是數、形和詞,初等教學要以發展兒童的測量、計算和說話能力為目的。他比較詳盡地擬定了國語、測量、算術、地理等科的教學方法。同時,他還非常重視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15、約翰 哥特利勃 費希特(Johann Gottileb Fichte,1762-1814)德國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著名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和教育家。
他說過:任何人如果認為自己是別人的主人,那麼他自己就是奴隸。
費希特教育思想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強調國家利益高於一切。他主張依靠教育的力量,國家的力量,團體的力量把人民組織起來。為了從小培養學生具有為國效忠的觀點,他主張兒童從很小開始就把他們組織起來,使他們過比較嚴格的集體的意志,為集體犧牲個人利益。如果兒童的行為違反了團體的意志和利益,應予懲罰。為了團體的利益,可以強行推行一些必要的紀律措施。
費希特認為教育的目的是使整個人類都成為完全的人。而培養國民的愛國心是教育的第一要務。他說:"如果事關國家民族的獨立,那麼個人雖死也在所不辭。如果為國民的生活幸福而死,則雖死猶生"。
教育方法要以直觀性和親身實踐為基礎。他說:"感覺為教授及認知的真正的基礎,當兒童聽人之言而自用之時,宜使知其精確的內容而善導之。"他很強調順從兒童之性以教之。他說:"兒童有愛好明了及秩序之自然性,宜順其道從其性而行之。"
16、羅伯特 歐文(Robert Owen, 1771-1858)是偉大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有影響的教育家。
1823年,他以全部財產在美國印第安納州建立了一所"新和諧村",進行共產主義"勞動公社"的實驗。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歐文對人類教育理論寶庫的一大貢獻。他認為,要培養智育、德育、體育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必須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起來。
為了普及教育,歐文主張建立教育制度,實行教育立法。歐文認為,"教育下一代是最最重大的問題","是每一個國家的最高利益所在",是"世界各國政府"的"一項壓倒一切的緊要任務"。為了使每一個孩子特別是勞動人民出身的孩子,從出生起就受到最好的教育,歐文主?quot;應當立即為勞動階級安排一種國家教育制度","通過一項聯合王國全體貧民與勞動階級教育法案"。歐文還詳細地列舉了教育法案的具體條款,如教育部門的領導人選、教師的培養,經費的開支;教學內容、教學計劃、教學方法的確定;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等,並論證和闡述了立法的理由。
17、約翰 菲力特力赫 赫爾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是十九世紀中葉和末葉"赫爾巴特學派"的創始人,是第一個試圖把教育建立為一門科學的理論家。
赫爾巴特是近代資產階級教育家中第一個試圖把教育建立為一門科學的人。古代社會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及後來的誇美紐斯、洛克、盧梭、裴斯泰洛齊等人,都曾提出過自己的教育體系。但都沒有形成科學規律的形式。赫爾巴特試圖在倫理學的基礎上建立教育目的論,在心理學基礎上建立教育方法論;他不僅指明了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指出了它同其他學科的相互關系,而且提出了科學的術語、定義和分類。
關於教育目的。赫爾巴特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的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而這種道德是由五種永恆不變的觀念,即內在自由的觀念、完善的觀念、善意的觀念、法權的觀念和正義的觀念組成的。赫爾巴特還把兒童未來的目的分為兩部分,即希望達到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謂希望達到的目的是一個人有時可以根據自由選擇而給自己提出的目的,或者說與職業選擇有關的目的。為達到這一目的,教育就必須發展人的多樣的、各方面的感受性,培養人的多方面的興趣。所謂必要的目的就是道德的目的,這是一個人在任何活動中都必須達到的目的。赫爾巴特認為教育的本質就是以各種觀念來豐富兒童的心靈,把他們培養成具有完美的道德品格的人。
赫爾巴特把整個教育過程分為管理、教學和道德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他說:"如果不堅強而溫和地抓住管理的韁繩,任何功課的教學都是不可能的。"管理的方法,他認為第一是威嚇;第二是監督以及與此相連的命令和禁止;第三是包括體罰在內的處罰。他還把威信和愛作為兩種輔助的管理方法。
赫爾巴特發展了前人關於教育性教學的觀點,把教學作為教育的最主要和基本的手段。他說,沒有教學,就沒有教育,他認為教學都要發生教育作用的?quot;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他把人們的興趣分為六類:經驗的興趣、思辨的興趣、審美的興趣、同情的興趣、社會的興趣、宗教的興趣。為發展學生的興趣,他認為首先必須培養學生的自動精神,因為"津津有味地學習的東西,能夠很快地學會鞏固地掌握"。
赫爾巴特以統覺來闡明教學過程,提出了教學階段的理論。這就是把教學過程分為明了、聯想、系統和方法四個階段。明了就是向學生明確地講述新的教材;聯想就是通過教師和學生談話,使學生把新舊觀念聯合起來;系統就是學生在新舊觀念聯系的基礎上,去尋找結論、定義和規律;方法就是把已學得的知識應用於實際,培養學生有邏輯地、創造性思維的技能。赫爾巴特所規定的這些階段,由他的學生齊勒(Ziller)修改為預備、提示、比較、總括、應用五段,稱五段教學法。
他認為道德教育不僅直接影響兒童的心靈,而且能指導他們的感情、願望和行為,形成他們的性格。道德教育的方法應該依靠學生已有的美德。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長處,找到學生的善良特徵,甚至學壞了的學生的善良特徵。用一個火花燃起另一個火花。道德教育的方法,他認為包括以下幾種:約束學生;限定學生;規定明確的行為規則;使兒童心靈保持"寧靜和明朗";以獎勵和譴責去"鼓舞"兒童的心靈;勸告規律的生活方式,家長要保證兒童合理的生活秩序,同時,還要幫助學生分辨是非,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襲。赫爾巴特所建立管理兒童的制度曾經廣泛地推行著,這種制度的缺點在壓抑兒童的創造性,使他們絕對服從成人的權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