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現在哪個國家最接近羅馬正統
羅馬正統==,羅馬人是拉丁人,興起於義大利羅馬,現在的義大利最接近羅馬正統。
B. 羅馬正統是什麼梗
因為眾所周知,羅馬帝國後來分成了東西羅馬,西羅馬早早落幕,東羅馬(後來又叫拜占庭)堅持了1000年。
事情發展到這里其實還沒什麼可說的,問題就是拜占庭沒了之後,出了一堆啼笑皆非的事情。
神聖羅馬帝國,又名德意志第一帝國,這是教皇封的羅馬人的皇帝
法蘭克王國(查理曼帝國),原因類似神羅。
沙俄,自稱第三羅馬帝國
羅馬尼亞王國,自稱主上就是羅馬的後裔
希臘,說自己繼承自拜占庭,那當然就是羅馬的正統。歷史上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後當地的伊庇魯斯專制國就自稱過,現代希臘則直接打著拜占庭的旗幟在歐盟里招搖……
保加利亞,保加……那我們就是保加利亞和羅馬人的皇帝!
塞爾維亞,我比保加利亞更進一步,是塞爾維亞,希臘人,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共同的皇帝!
奧斯曼土耳其,因為拜占庭是我幹掉的,我當然就是羅馬的正統
法西*義大利,這個是墨索里尼說的
另外還有2個現在已經湮滅於其他政權,較少提及的,一個是十字軍東征短暫留下的特拉布宗國,另外還有一個是塞爾柱旁支建立的羅姆蘇丹國,你細品羅姆是嘛。
當然,羅馬正統客觀反應了廣大群眾,尤其是現今歐盟,渴望一個統一,合作國家地區集合體的心聲,這和我國戰國時期開始越來越高的統一呼聲是一致的(能不能實現是別的故事)。所以他們嚮往曾經強大,統一的羅馬,是十分正常的。但是人人都自稱正統,都想當精神繼承者這事,卻讓這事變得無比滑稽。直至有人直接用一堆其實完全站不住腳的論證直接得到羅馬正統在我國張家口這樣瞠目結舌的結論,但這已經脫離歷史,純屬於整活的范疇了,事實上只要你願意,你可以繞十幾輩,最後瞄定你就是羅馬正統。
C. 義大利和羅馬帝國的關系
義大利基本上繼承了羅馬帝國,但現在的義大利確沒有羅馬帝國強大
但本人覺得沒有關系。只不過都是同一民族、一個國家不同階段的統治者不同。
就好像你說過去漢武帝劉徹時的漢朝和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什麼關系?是一樣的道理
自從德王奧托一世加冕稱帝之後,中古德國作為一個整體在政治上的存在是同神聖羅馬帝國這一政治體制密切相關的。到15世紀,這一帝國被人恰當地稱為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但這個帝國只是一個空名,和中古早期的法國、英國一樣,德國並不是一個政治上統一的國家。而且在英法王權走向強大的時候,德國皇帝的地位反而變得虛弱,致使這一時期德國歷史的發展道路明顯呈現不同於英、法兩國的某些特點。
皇帝和諸侯 羅馬皇帝的名號,在中世紀西歐一直發生著影響,起初有查理曼的稱帝,後來又有奧托的稱帝。和英法國王一樣,德王原擁有君主的權力,並以封君身份同各地封建主結成封君封臣關系。稱帝雖使德王同時又成了皇帝,但並未授予他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實力,德國王權的發展反而因此增加了一個不利因素。為了實現從羅馬統治基督教世界的理想,德國皇帝經常入侵義大利,干涉羅馬教廷事務,同教皇正面沖突,從而分散統治德國的力量,最終受制於德國各大諸侯。這是歷史上政治理想影響現實政治的一個實例。
德國皇帝為虛構的帝國所承擔的義務終於導致在腓特烈二世(1211—1250年)統治時期確立了德國的割劇分裂狀態。從此,德國教會開始同諸侯攜起手來對抗皇帝,教俗大封建主領地實際上成為合法的獨立國家,德國的城市以後只好組織城市同盟來求生存、求發展。腓特烈二世和教皇展開長久斗爭,用很大力量經營西西里和義大利,取得一些成績,但在這里也逐漸被勢力日益強大的法王所排擠。
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被選為皇帝(1273—1291年)以後,為他的兒子們奪取了奧地利、斯提里亞和法國東部作為領地,所以他死後,對他不滿和猜忌的諸侯不再選他的兒子為皇帝。這時皇帝由選舉產生的原則已經牢固確立,並且形成了七個大選侯選舉皇帝的制度。七大選侯是德國最有勢力的大封建主,他們是萊茵地區三個大主教區美因斯、特里爾和科倫的大主教以及萊茵的宮廷伯爵、薩克森公爵、勃蘭登堡邊地侯和捷克國王。法王和教皇也不時干預德國皇帝的選舉,使覬覦皇位的德國封建主和七大選侯的關系更加復雜,王權的鞏固和強化更加困難重重。1273年以後,哈布斯堡家族和盧森堡家族的封建主長期是皇位的候選人,然而皇帝始終未能制伏諸侯。通過削弱皇帝,諸侯變得日益強大,甚至全德封建主的大會帝國議會皇帝也不出席(1338、1344年)。在1338年的大會上,七大選侯申明,他們所選舉的皇帝即使不經教皇認可也是合法的。德皇查理四世為了穩定德國政局,防止教皇干涉皇位選舉,於1356年發布「黃金詔書」,表示同意諸侯的意見
D. 古羅馬那麼強大,為什麼二戰義大利那麼弱
第一,雙方民族構成不同。
羅馬的主體民族是羅馬城人(希臘移民,按傳說是塞普勒斯上的特洛伊餘孽),而非什麼亞平寧人更不是什麼義大利人。
按羅馬正統思想來看,只有羅馬城附近的居民才算是真正的羅馬人,往遠一點的地方比如那不勒斯、亞雷提恩都只是殖民地,神馬米蘭阿波羅尼亞甚至更遠的高盧迦太基埃及小亞細亞就更不用說了。不能簡單的將義大利人等同於羅馬人,羅馬城在帝國末期和滅亡之後數次慘遭屠城之禍,又被教皇國佔領了一千多年,早就從五湖四海拉信徒和傳教士來充實人口了,和羅馬不是一個民族。
第二,越有錢的人越怕死,而相當長一段時間(大約一千年)義大利地區都是全歐洲最有錢的地方。因為教皇的原因,這么有錢的義大利果然在歐洲中世紀得到了與其經濟地位相匹配的軍事垃圾的榮譽。除了米蘭稍微強一點,能和神羅法國西班牙打出一個敗多勝少的局面之外,另外幾個的外戰記錄簡直就是一把辛酸淚。由於相當長時間內義大利人太有錢,缺乏尚武精神,更缺少擴張慾望(怕佔領一堆農村還要去扶貧),而更喜歡花錢買僱傭軍去打代理人戰爭。
第三,另一方面義大利更大的悲劇在於他隊友太猛,不僅士兵猛,將軍更猛,於是就顯得他特別坑,畢竟人是需要對比才能分出鮮花野草的。要是他搭夥的不是元首而是佛朗哥,你就會發現各種秀下限搞笑的是西班牙,而義大利擔任救火隊員了。
E. 羅馬帝國是被義大利吞並的嗎為什麼義大利的首都是羅馬呢
西羅馬帝國應該是在國內動盪,奴隸起義的背景下被外族日耳曼人的分支西哥特人滅亡的。你說的義大利首都羅馬城市來源已久,傳統認為是在公元前753年建立的。由於較好的地理條件,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被各個帝國和王朝立為首都。就象北京是各個朝代首都現在又被定為中國首都一樣。
首先,古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在公元1世紀左右達到全盛時期,這時它的版圖包括現在的義大利,埃及,希臘,法國,突尼西亞,土耳其,馬其頓,英國、西班牙、德國、奧地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等地,東達西亞的幼發拉底河,南麵包括非洲的北非地區和蘇丹。古羅馬帝國在公元39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即以君士坦丁為首都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城為首都的西羅馬帝國。你所說的應該是西羅馬帝國。公元5世紀,日耳曼民族的分支西哥特人在羅馬城內奴隸的配合下一舉佔領了羅馬城,476年9月4日,日耳曼人首領奧多亞克廢羅馬皇帝羅慕洛,自立為王,從此西羅馬帝國滅亡。
F. 簡述羅馬統一義大利的過程和統治政策
過程:
1、維愛戰爭,維愛城與羅馬隔第伯河相望,是羅馬宿敵,羅馬公元前366年攻克維愛,統一義大利北部
2、高盧之役,這場戰役中,羅馬慘敗於高盧,被圍困七個月之久,且被勒索黃金千磅,此戰役後羅馬改革了軍事組織和武器戰術,此後羅馬城再也沒有被外族攻克過,直到滅亡
3、薩摩奈戰爭,此次戰爭後羅馬統一了義大利中部地區
4、拉丁戰爭,羅馬本是拉丁的分支,隨著羅馬的崛起,與拉丁的同盟關系逐漸變為臣屬關系,拉丁由此與羅馬戰爭,後羅馬雖然將拉丁擊敗,但是依舊給與拉丁一定的自治權,和優厚的待遇
5皮洛士戰爭,羅馬在此次戰爭中一度失敗,後來在羅馬的頑強抵抗下,扭轉了戰局,公元前272年,羅馬統一南部,統一了除波河流域以外的整個義大利。
統治政策
王政時代的羅馬實行的是「軍事民主制」:
(1)勒克斯(王,rex),他是軍事首領、最高審判官和最高祭司,要注意的是王沒有行政方面的權力;
(2)庫里亞大會(民眾大會),由全體氏族成年男子參加,有權決定本氏族的一切重大問題。
(3)元老院(長老議事會),相當於庫里亞大會的預決機構;
羅馬帝國建立後,羅馬的政體從共和制轉變為軍事獨裁的君主制。羅馬的君主制分為兩種,帝國時代前期實行普林斯制,後期實行多米那特製。
"普林斯制"一般稱為元首制,它表面上依然保留共和時代的民眾大會和元老院,但這些國家機構的職能被大大削弱,而帝國元首集軍事、行政和宗教大權於一身,並且可以不斷連任,成為實質上的王。可以說,普林斯制是從共和制向君主的過渡階段,它以共和制之名,行君主制之實。
多米那特製意為君主制,從字面意思不難看出,後期的羅馬帝國政體終於除去了表面共和制的偽裝,實現了公開的君主專制。國王自稱為多米那斯,宣揚君權神授,其命令有法律效力,掌握民眾的生殺大權,並且採用東方的君臣之禮,所有官員都必須效忠國王。國王不但採用分封同姓王的方法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而且還利用基督教鞏固統治。
G. 羅馬和義大利有什麼關系羅馬原來不是一個國家後來羅馬滅亡了羅馬怎麼滅亡的
羅馬本來是一個城堡始建於公元前8世紀,後來擴張成地跨歐、非、亞三洲的大帝國。公元4世紀分裂成東西兩個帝國。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到8世紀法蘭克人統一了中西歐,又分裂成三個國家——法蘭西、德意志和義大利。此後戰亂不休,義大利僅成為一個地理名詞,代表亞平寧半島及附近地區。19世紀中葉,義大利統一完成,羅馬這個古老的城市變成為統一的義大利的首都。
羅馬(Rome)為義大利首都,也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羅馬也是古羅馬和世界燦爛文化的發祥地,已有2500餘年歷史,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帝國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而被昵稱為"永恆之城"。城市位於義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是義大利佔地面積最廣、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游覽地之一。
羅馬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心,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是天主教教皇和教廷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薩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歷史沿革
羅馬城市建立的日期並不確定,傳統認為是在公元前753年,這已經廣泛地為考古發現所證實,盡管可能此前已經有一部分人早就居住在那裡。傳統上,羅馬人把羅馬城的建立歸功於英雄羅穆盧斯。他和他的孿生兄弟瑞摩斯是英雄埃涅阿斯的後代。埃涅阿斯是希臘女神阿佛洛狄特(羅馬神話中稱納維斯)的兒子,他在希臘人佔領特洛伊城之後來到義大利。
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這里已有羅馬人居住。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悠久歷史。羅馬人驕傲地稱它為"永恆之城"。
相傳羅馬的創建人羅慕洛是母狼喂養大的,古羅馬的城徽圖案是母狼哺育嬰兒。
羅馬城是羅馬帝國的發源地和首都。公元1-2世紀羅馬成為西方歷史上最大的帝國,羅馬城進入全盛時期。
在羅馬長達約2800年的歷史上,曾經歷了東羅馬帝國、西羅馬的輝煌時期。
1870年,義大利王國軍隊攻佔羅馬,義大利統一事業完成。
1871年,義大利首都由佛羅倫薩遷往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