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蘭西,義大利,德意志3個國家的由來
由查理曼帝國分裂而來。
查理曼帝國(Charlemagne Empire)是中世紀西歐早期的封建帝國。因建立者查理大帝(即查理曼)而得名。查理原是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國王,故又稱加洛林帝國。
查理大帝統治時期(768-814),版圖西南至厄布羅河,北臨北海,東至易北河和多瑙河,南麵包括義大利北半部。定都亞琛。查理死後,帝國陷於內戰。
843年,根據《凡爾登和約》,帝國分裂為三部分:萊茵河以東地區稱東法蘭克王國;斯海爾德河、默茲河以西地區稱西法蘭克王國;
中法蘭克王國北起北海,循萊茵河而南,包括羅訥河,直到中部義大利,其國王洛泰爾一世承襲神聖羅馬皇帝稱號。大體奠定了德意志第一帝國、法蘭西王國、義大利王國三國的雛形。
(1)義大利為什麼只有三國擴展閱讀:
帝國的沒落:
查理統治了46年,他死於814年。他的兒子路易成為皇帝。
查理在806年就已經規定了他死後王國按日耳曼傳統由他的兒子瓜分,但路易決定不顧這個遺囑而欲保存帝國的統一。
817年他發布了一個法令來防止帝國的分割,他的理由是皇帝的名稱是不可分的,他指定兒子洛泰爾為副皇帝。他在他的法令中規定皇帝的長子繼承皇帝位。
他的這個決定獲得了教會的支持,教會認為帝國的統一與教會的統一是一樣的。這樣一來帝國的主教介入了政治:他們成為皇帝兒子的對手。這些兒子們當然希望分國。
從829年開始,皇帝與他的兒子們之間發生武裝沖突。路易死於840年,他的兒子洛泰爾一世成為唯一的統治者,但是843年他的三個兒子還是在《凡爾登條約》里決定三分法蘭克帝國。
帝國後來在855年的普呂姆分割、870年的《墨爾森條約》和880年的《利貝蒙條約》中又多次被細分。此後法蘭克帝國再沒有被統一過。各個不同的帝國部分發展出不同的習俗、民風、語言,成為了獨立的國家。
有一段時間里,人們還稱分開的國家為東法蘭克帝國和西法蘭克帝國,但約一百年後這些稱呼也都消失了。只有西部的「法蘭西」繼續使用法蘭克這個名字,而東法蘭克王國則演變為神聖羅馬帝國,繼續維持著羅馬皇帝的傳統。
⑵ 為什麼第二次世界大戰法西斯方只有德意日三國
因為納粹黨的首領希特勒有著征服世界的慾望,所以他上台後變開始了納粹集團的告讓統治,義大利當時市場經濟危機嚴重,義大利元首夢想回復古羅馬的疆域稱霸世界,所以義大利便於德國結盟,日本當時也有社會危機,當時日本已經軍國主義化,而且早在清朝時就夢想政府中國(那時日本有個清國征討計劃)所以德日意三國結盟辯友禪形成攜塵了法西斯軸心國,出現了柏林―羅馬―東京軸心開始了一場空前絕後的世界大戰(純手打,望採納)
⑶ 為什麼說一戰中的同盟國三心二意
這個「三心二意」,主要是指的義大利。
首先,我們看一下義大利在一戰中的立場。
一戰中,義大利是歐洲大國中最弱的一個,它必須與交戰各方討價還價。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一樣,義大利也積極對外殖民擴張,但由於本身力量的薄弱,其擴張企圖只能利用大國爭霸來實現,這就註定了義大利外交政策的動搖不定。誰對它爭霸擴張有利,它就靠向誰。以便在捲入沖突時獲得可能的、最好的待遇。說白了,義大利在當時就是個投機主義者。
實際中,它也確實在倒向同盟國還是倒向協約國的選擇中搖擺不定。一戰前,義大利是三國同盟的一員。但它跟英、法、俄有更多的共同利益,比如,義大利漫長的海岸線經不起英國強大海軍的攻擊,跟英國開戰對它沒有好處;再比如,法國給義大利優惠條件的貸款,緩解了它的財政困難;又比如,俄國默許義大利在北非的擴張,換來了義大利對俄國在黑海海峽擴張的「理解」等等。
一戰爆發後,同盟國和協約國都拉攏義大利,誰都不想讓義大利倒向對方。協約國滿足了義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別是答應給義大利的土地比德國許諾給義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再加上英國還借給義大利一大筆債款,義大利也看到英、法擋住德國最初的進攻後,認定德國與奧匈帝國無法贏得戰爭,而義大利同奧匈帝國又有邊界糾紛。於是,1915年5月,義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正式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⑷ 一戰和二戰時期,為何義大利都會成為戰勝國
義大利這個國家是非常神奇的一個國家,我平常的時候聽到最多的就是義大利在打仗的時候經常會投降,他的士兵非常的有個性。我曾經聽到過很多關於他們的事情,打仗的時候沒有食物了就會投降,並且自己給自己建立俘虜集中營,而且看過他們只需要五六個人就能夠看管他們一個排的兵力,並且義大利的士兵也不造反。還有一件事情就是在打仗的時候沒有帶開啟彈葯箱的專屬工具,他們就直接投降了並沒有選擇任何的對抗。但是這個奇怪的國家是一戰和二戰兩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我們來分析一下他們成為戰勝國的原因。
總結:義大利之所以會是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贏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家臉皮夠厚,能夠及時懸崖勒馬並且倒打一耙。
⑸ 為什麼義大利要參加三聯盟
義大利的孱弱和對外擴張政策所決 定的。1871年,長期四分五裂的意大 利實現了統一,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 了有利的條件。但統一是自上而下完成 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這又嚴重 阻礙了義大利經濟進一步發展,造成意 大利的落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 一、農業落後,糧食產量極低,每年三 分之一的糧食靠進口。第二、重工業不 發達,遠遠落後於其它帝國主義國家。 第三、人民生活極端困難,大量貧民逃
因此,義大利有「貧窮的
往外國謀生。
帝國主義」之稱。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 一樣,義大利也積極對外殖民擴張,但 由於本身力量的薄弱,其擴張企圖只能 利用大國爭霸來實現,這就註定了意大 利外交政策的動搖不定,誰對它爭霸擴 張有利,它就靠向誰。
2、義大利的國家利益所決定的。意大 利和英、法、俄三國有更多的共同利 益,表現在:義大利對英國得罪不起, 因為其漫長的海岸線經不起英國強大海 軍的攻擊,所以一開始就表示不參加 任何對抗英國的行動。義大利這個「貧 窮的帝國主義」在財政上對「高利貸帝國 主義」的法國有所依賴,特別是1887年 和1895年兩次對衣索比亞的都以失 敗而告終,被迫無條件承認其獨立,並 賠款1000萬里拉,這使義大利財政經 濟出現嚴重困難,這時,法國乘機以貸 款為條件,並施展靈活的外交手腕,使 義大利與法國簽定條約,雙方對各自在 非洲擴張范圍和已取得的利益達成一 致。義大利為了順利地在非洲擴張,也 與俄國達成協議,雙方簽約表示,共同 抵抗奧匈帝國在巴爾乾的擴張,意對俄 在黑海海峽的擴張持「善意態度」,俄對 意在北非的擴張表示理解。
可以看出,一戰爆發前,義大利由於利 害關系,實際上已經從三國同盟中分化 出來,靠向了協約國一方。
3、協約國對義大利領土方面要求的許 諾。一戰爆發後,義大利借口奧匈帝國 對塞爾維亞宣戰沒有同義大利磋商,宣 布「中立」,企圖以參戰為條件,與交戰 雙方討價還價,以便獲得更多的好處。 後來,協約國滿足了義大利的全部要 求,特別是答應給義大利的土地比德國 許諾給義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國 還借給義大利一大筆債款,於是, 1915年5月,義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 正式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⑹ 為什麼在一戰時,義大利從三國聯盟退到三國協約
1 義大利認為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實力不足以同時2線對抗英法聯軍和俄國.應該說義大利低估了德國和奧匈的實力,在後面的戰斗中吃了很大的苦頭
2 英 法 俄三國與義大利簽定秘密條約,保證義大利在加入協約國作戰後將得到非洲的殖民地和部分奧匈帝國的土地作為補償.由於義大利在整個大戰中的拙劣表現,協約國方面沒有完全兌現之前的領土承諾.
⑺ 義大利在一戰中到底是同盟國還是協約國
先是和德國、奧匈帝國結盟成同盟國,又先後對奧匈帝國、德國宣戰加入了協約國一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不折不扣的投機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義大利是「三國同盟」的簽字國,當時同盟國有三個國家: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1914年奧匈帝國在東線的挫折,使德國不得不去支撐其盟國,以對付即將沖過喀爾巴阡山山口和掃盪匈牙利平原的俄國人。由於奧匈帝國屢戰屢敗,義大利人顯得不大想再持中立了,義大利本身就對奧匈帝國懷有仇恨,奧匈帝國曾多次侵略義大利,佔領了部分義大利領土,義大利人對奧匈帝國宣戰有合適的理由。此時的德國極力主張要求義大利中立,以歸還領土為誘餌,而奧匈帝國堅決不歸還它佔領的義大利領土,與此同時,義大利正在秘密同協約國談判。義大利人發現,他們在奧地利垮台之前正式加入協約國,就能參與對它的瓜分。義大利人於1915年5月22日對奧匈帝國開戰。由於懼怕德國,暫時沒有對德宣戰,到了1916年8月28日,德國的戰敗已成定局,義大利人覺得安全了,不怕報復了,義大利落井下石,對德宣戰。
綜上,我們看出義大利是明顯的重利益、輕盟友,為了得到領土背信盟約,它的臨陣倒戈直接導致了奧匈帝國的滅亡,德國只能腹背受敵,加速了一戰結束的進程。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爭霸性質的掠奪戰爭,除塞爾維亞等少數國傢具有民族解放和自衛的正義性質外,其他都是非正義的。在這場非正義的戰爭中,不應過多譴責義大利的「背信棄義」。
⑻ 義大利先是三國同盟成員國為是又倒戈這牆頭草行為說明了什麼
說明了義大利人就沒有戰斗到最後一人的意識……英法德三強,一個海軍加殖民大國,況且獨立了近千年,有民族意識和訓練傳統;法國是傳統陸軍大國,拿破崙帶出來的陸軍意識一直支撐法軍到一戰;德國雖然長期分裂,但日耳曼民族生來就有守序、堅韌的品質,所以花十幾年就培養起了軍國主義,戰鬥力迅速上漲。義大利就不一樣,幾乎和德國同時統一不說,由於是文藝復興的策源地,軍事傳統基本沒有(1、歷史上教皇基本都從瑞士僱人充當教皇國的軍隊,而不是在本地訓練;2、德國的紅鬍子兩次入侵亞平寧半島,都把義大利諸國打得慘兮兮;3、加里波第的千人紅衫軍就拿下了整個西西里島),再加上統一後仍然實行寬松的軍事政策,導致義大利的軍事一直硬不起來。就算墨索里尼上台後沒命地搞宣傳,義大利國民依舊忙著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