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17世紀義大利文學是什麼

17世紀義大利文學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3-20 13:17:38

『壹』 17世紀文學是什麼

17世紀的歐洲歷史舞台上,揭開了近代史的帷幕。

1640~1648年的英國革命,動搖了封建主義的寶座,建立了最初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典範。革命後,英國的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成了歐洲最先進的國家。

在法國,胡格諾戰爭(1562~1598)已經結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強大君主專制國家,到17世紀中葉路易十四當政初期,達到了鼎盛時期。17世紀法國的君主專制政體是在資本主義成長,足與貴族勢力抗衡的條件下形成的。君主則「作為表面上的調停人」從中操縱,實際上是兩面依靠。靠貴族的傳統勢力作為封建政權的基礎,靠資產階級殷實的錢包,維持龐大的軍隊和入不敷出的宮廷豪華開支。王權為了獲取資產階級的支持,採取了重商政策、殖民政策和獎勵民族工業政策,而且通過賣官鬻爵等辦法,向資產階級開放一部分政治權利。大資產階級也向貴族化方向努力,成了長袍貴族。

但是在英、法兩國之外,歐洲的封建勢力卻加強了它的反動統治,在某些國家還出現歷史倒退現象。天主教會利用宗教裁判所來反對改革,統治人們的思想;開列「禁書目錄」,扼殺一切進步的出版物;用火刑等極其殘酷的刑罰來迫害新思想家。天主教還利用耶穌會這樣的機構;以新教會的面目出現,操縱教育系統和文化思想。

封建宗教的反動勢力在西班牙和義大利為害尤甚。西班牙在15、16世紀曾是歐洲最富強的漏喚國家。但是不久,便一蹶不振,日趨衰落。王權依靠軍隊和天主教會的支持,加強反動統治。天主教反動勢力更猖獗一時。義大利原是歐洲資本主義發達最早的地區,文藝之盛況達到空前的地步。但世界貿易航路的改變給了它的經濟以致命的打擊,又長期遭受外來侵略,致使義大利民生凋敝,文化衰落,天主教反動勢力之大更甚於西班牙。

德國的命運和義大利有許多相似處。毀滅性的30年戰爭(1618~1648)給廣大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戰爭結束時,德國已是四分五裂,滿目瘡痍,全國陷於癱瘓,長期處於經濟文化的落後狀態。

17世紀天主教反動勢力的猖獗,給歐洲的思想界和文化界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在17世紀初期歐洲文壇上,人文主義文學還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文藝復興時期的現實主義思潮仍在繼續發展。莎此鬥士比亞和塞萬提斯這2位文藝復興時期的大文豪森搜磨,都死於1616年,維加死於1635年。

莎士比亞的後繼者本·瓊生寫了大量現實主義的劇本。維加學生和追隨者們如吉連·德·卡斯特羅(1569~1631)等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現實主義的風格。

但出現在17世紀歐洲文學史上的新現象是巴羅克風格和古典主義的興起。封建天主教會的反動勢力的反撲雖然沒能毀滅文藝復興的基本成就,卻引起人們意識上的混亂、精神上的消沉。歐洲文藝中的巴羅克風格就是這種精神意識的具體表現。「巴羅克」原是葡萄牙語,是珍奇和奇妙的意思。在文學上是指誇張、繁艷的藻飾,神殿靈光,花團錦簇的風格。巴羅克風格文學慣用的主題是宗教的狂熱,人類在上帝的殘酷威嚴面前無能為力;慣用極端混亂、支離破碎的形式,表現悲劇性的沮喪,用誇張、雕琢的詞藻,謎語似的詞彙來玩弄風雅。

巴羅克文學從義大利、西班牙傳到英、法等國。義大利巴羅克文學的代表是馬里諾派。馬里諾(1569~1625)博聞強記,把古典作品中的詞句引用在作品裡,以詩句輕松簡練,韻律鏗鏘著稱,其作品的不足之處,是以誇飾的詞句散布人生的悲哀情緒。

西班牙巴羅克文學的代表流派是貢哥拉派。貢哥拉(1561~1627)貴族出身,為宮廷神父。他提倡一種與晦澀思想結合的華麗雕琢的詩歌語言。後來在法國有矯揉造作的文學,由義大利的馬里諾傳入,經蘭蒲綺夫人的沙龍的鼓吹而風行一時。在英國有玄學派,以神秘主義詩人約翰·多恩(1571~1631)為代表。他把神秘的宗教情緒和色情、好戰交織在一起。

17世紀西歐著名的巴羅克風格文學家是卡爾德隆(1600~1681)。曾為宮廷戲劇家和宮廷神父,得過詩人桂冠。其劇作200餘種,以《人生如夢》為代表作,劇中表現對人生的藐視,對宗教的狂熱,是典型的巴羅克風格的作品。《人生如夢》的序幕描寫在暮色蒼茫中,陰暗的荒山,不毛的懸崖上,陰暗的塔樓里的囚人,發出沉重的嘆息:人生就是罪,生在世上就是罪過。囚徒本是波蘭王子,因為星相家說他長大後會成為殘暴不仁的君主,而被父王囚禁在塔樓里。後來父王懷疑星相家的說法,把他放出來一試,王子的行為使國王認為他確是殘暴不仁,便再次囚禁他。最後,他省悟到人生的一切就是一場幻夢。當群眾破獄,放他出來時,他對那嚴厲看守他的獄吏,並不記仇。因為看守執行國王的命令;對解放他的革命戰士反加嚴懲,因為他們違反國王的命令。卡爾德隆在劇中,不僅鼓吹基督教教義,而且宣揚對國王的忠誠,體現了西班牙巴羅克的特點。

17世紀的德國,文化落後,文學作品極少,還帶有巴羅克色彩。其中比較傑出,且獲得世界聲譽的作品,要算格里美爾斯豪森(1622~1676)的《痴兒西木傳》。這是一部自敘體的流浪漢小說,主人公西木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在長期的戰爭中受盡苦難和屈辱。小說在敘述現實生活之外,還穿插了幻想的情節,如妖魔的舞會,狂人朱庇特的故事,以及上天下地的離奇情節。最後,主人公西木皈依上帝,安然和這個苦難的世界告別。

巴羅克文學的影響很廣,17世紀最傑出的法、英大作家如高乃依、拉辛、彌爾頓、馬維爾等的作品中也有巴羅克的痕跡。

17世紀歐洲最主要的文藝思潮是古典主義。它產生於本世紀初期的法國,影響到歐洲其他各國,持續到19世紀初。

法國古典主義是君主專制制度的產物,其首要特徵是具有為君主專制王權服務的鮮明傾向性。法國是當時歐洲最強大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國家,專制王權為了牢牢掌握統治權,要求文武百官和老百姓都奉公守法;也要求文學語言規范化,文學樣式程式化或格律化。

亨利四世時代的詩人馬來伯(1555~1628)首先提出詩歌要為王權服務,語言要明晰、合理,創作要有嚴整的格律。法國政府更推波助瀾,通過設獎金、賜年俸等辦法,籠絡文人為王權服務。路易十三時期,還設立「法蘭西學士院」,作為國家的機構來推行它的政策。法蘭西學士院的主要任務是制定並控制語言的法規和各種文體的格律,如「三一律」等。

古典主義文學的第2個特徵是注重理性。古典主義的立法者布瓦洛(1636~1711)說:「首先必須愛理性;你的文章永遠只憑理性才獲得價值和光芒。」當時法國的大哲學家笛卡兒(1596~1650)的唯理主義為古典主義提供了哲學基礎。笛卡兒認為理性就是良知,人人都有。他肯定人的理性,主張用理性克制情慾。

17世紀的法國,中央集權已經形成,專制君主便要求人們克制個人慾望,遇事以理性為重,以國家民族為重。但他們的所謂國家,只是指君王的國家,路易十四就說「朕即國家」。進步的作家則不願受這樣的限制,對王權提出公正的要求,對它採取又擁護又斗爭的態度。

古典主義的第3個特點是模仿古代,重視格律。近代西歐年輕的民族國家,文化根底淺薄,為了建樹自己的古典文學,只能把古希臘、羅馬的文學奉為楷模。從16世紀後半葉起,一部分作家在創作上採用古典文學的題材和體制,學習古代的創作方法。到了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者的理論和創作中,便全面以古典作品為最高典範,並從其中找出寫作的規則和格律。實際上這些規則不完全是從古典作品中總結出來的,有些是為了當前的需要而託名古典的。例如最著名的戲劇「三一律」就是如此。三一律是指時間、地點、情節三者的單一,就是說一出戲只演一件事(情節單線索),劇情必須發生在同一地方,一晝夜之內。古典主義的維護者說這一格律來源於希臘,是亞里士多德規定的。其實不然,亞里士多德只提到劇本中的動作或情節要一致,不可枝蔓,並未對劇情的時間、地點作什麼規定。正如馬克思所說:「路易十四時期的法國劇作家從理論上構想的那種三一律,是建立在對希臘戲劇(及其解釋者亞里士多德)的曲解上的。但是,另一方面,同樣毫無疑問,他們正是依照他們自己藝術的需要來理解希臘人的。」

『貳』 十七世紀文學

學習目的與要求:了解17世紀文學的主要成就。領會古典主義文學、巴羅克文學和清教徒文學的特徵。

第一節概述

1.時代背景: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吵散,把國王查)理一世送上斷頭台,建立以克倫威爾為首的資產階級政權。法國被稱為「太陽王」的路易十四,建立了歐洲最強大的君主專制國家。文藝復興時期的動盪紛爭已過去,代之以相對安定的生活,人心思定,遵循理性與秩序的思想占據上風,從而形成了新的歷史文化氛圍。

(一)古典主義文學產生的背景:從政治角度,法國路易十四從哲學角度,笛卡爾理性主義哲學是古典主義的哲學基礎。

(二)、古典主義文學的特徵:1.在政治上,擁護中央王權,歌頌賢明君主。(虛碰告這一特點反映了資產階級發展資本主義的願望,他們希望結束封建割據的局面,主張國家統一)2.在思想上,宣揚理性,要求克制個人情慾。(理性是古典主義作家創作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布瓦洛在《詩的藝術》中指出:「首先必須愛理性,願你的一切文章,永遠只憑著理性,獲得價值和光芒。」拉辛的悲劇《安德洛瑪刻》是這個原則的代表作。)3.在藝術上,摹仿古代,重視藝術法則。(@創作題材:古典主義悲劇大都取材古希臘羅馬題材,以古代文學為典範。@文學體裁:古典主義理論家把戲劇體裁分為高雅的和卑俗的兩種。悲劇是高雅藝術,語言高尚典雅,喜劇是卑俗藝術,語言俚俗。@創作規則:強調服從古代的法則,戲劇必須遵從「三一律」。)

【名詞解釋】三一律:三一律亦稱「三整一律」,它是17世紀古典主義的劇本創作規則。規定劇本情節、地點、時間三者必須完整一致。即每劇只能有單一的故事情節,事件發生在一個地點並在一天之內完成。

了解:三一律是君主專制思想要求一切事物規律化、秩序化,在文學藝術上也要建立規則的體現。(對典雅和語言的要求)

(三)、法國古典主義文學

《古典主義文學以法國成就最大。法國古典主義悲劇代表作家是高乃依和拉辛。他們的悲劇代表正統的古典主義。

高乃依:高乃依古典主義悲劇的創始人,一生寫過30多個劇本。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劇《熙德》、《賀拉斯》、《西拿》和《波利厄克特》《熙德》被看作古典主義悲劇的莫基之作。

英雄悲劇《熙德》:男主人公羅迪克,女主人公施曼娜。高乃依的悲劇表現悲劇英雄理性與感情的沖突,責任與愛情的沖突。

布瓦洛:古典主義美學的代表是布瓦洛 (1636- -1711) 。布瓦洛是古典主義的總結者和立法者,他在文藝理論方面總結了古典主義作家的經驗,寫成了詩體的理論著作 《詩的藝術》(1647) 。這本書經路易十四親自過目,成為古典主義的法典。

布瓦洛的美學原則:1、理性原則:要求文章要有理性,情節要合情合理,文藝作品要體現普遍存在的真理。2、自然原則:要求故事要逼真,性格要相稱和一貫,人物要顯示人性的善惡。3、道德原則:要求文藝必須有社會教育意義。

讓.拉封丹(1621- -1695)

拉封丹是法國古典主義詩人、傑出的寓言家。其《寓言詩》共12部,239篇。用動物影射人間社會,生動地揭示出統治階級的專橫暴虐、黑暗王朝的黑暗腐敗,具有鮮明的民主傾向。

二、巴洛克文學

巴洛克文學的名字是從巴洛克 藝術而來,「 巴羅克」:詞來源於西班牙文barruco,在16世紀用在首飾行業中,指「一顆不圓的珍珠」,含有不整齊、扭曲、怪誕的意思。

巴羅克文學產生於16世紀下半葉,在17世紀.上半葉達到鼎盛,。它與 巴洛克藝術風格致,內容上帶有 宗教神秘色彩,藝術上借鑒中古文學象徵、寓意、夢幻手法,語言雕琢,表現出華麗纖巧的風格。巴洛克文學屬於貴族文學,它在各國文學中都有反映。

(一)、義大利巴洛克文學

義大利是巴洛克藝術的發源地,馬里諾詩派 是巴洛克文學的代表。馬里諾( Marino, 1569-1625)是義大利詩人,他的成名作長詩《阿多尼斯》取材於羅馬神話,他的詩歌反映了17世紀義大利貴族階級的趣味。以後,秉承這種風差明格的「馬里諾詩派」在義大利風行一時。

(三)、英國玄學派詩歌

17世紀英國玄學派詩歌具有巴洛克風格。 玄學派詩人的代表是約翰.多恩( John Donne, 1572- 1631) ,他的詩 歌從科學、哲學、神學中攝取意象,充滿奇喻,格律多變。多恩長期受人爭議,直到20世紀才被公認為大師。

三、清教徒文學

【名詞解釋】英國在16世紀實行宗教改革。它是由國王自上而下推行的,很不徹底。17世紀資產階級主張純潔教會,清除國教中天主教的影響,因而有「清教徒」之稱。代表作家彌爾頓和班揚

約翰-彌爾頓:《失樂園》魔鬼撒旦《復樂園》 耶穌 《力士參孫》(作者 自喻)。

思想意義:表現革命者堅定的革命信念和堅韌的意志。

班楊:《天路歷程》

彌爾頓:彌爾頓創作的主要成就就是長詩《失樂園》、《復樂園》和詩劇《力士參孫》等。《失樂園》(1667) 的故事取村於《1 約創世紀》。夏娃和亞當歷受撒旦的引1誘,違背了上帝的旨意,偷吃了知識樹上的禁果,被逐出樂園。長詩揭示了人類不幸的根源。人共由於感情沖動,喪失理智,經不起外界 的影響和誘感,因而喪失了樂園。《復 樂園》 ( 1671 )則寫耶穌勝利地經受了撒且的考驗,替人類恢復了樂園。詩人以此暗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慘遭失敗,是由於資產階級道德墮落、驕奢濕逸造成的。

《力士參孫》( 1671)是一出悲劇,取材於《舊約士師記》。參孫是以色列的民族英雄,被妻子大利拉出賣給非利士人。敵人挖掉了他的眼珠,使他痛苦不堪。非利士人在祝捷大會上逼迫他表演武術,他乘機撼倒了演武大廈的支柱,與敵人同歸於盡。這出悲劇反映了王朝復辟後資產階級革命者身受的迫害及內心的痛苦,表現 了堅強不屈的革命精神。《力士參孫》 是 一- 部宏偉的劇體詩。他採用崇高嚴肅的題材,運用質朴有力的語言、活潑有節的韻律,抒發了洶涌澎湃睥革命激情。

17世紀英國戲劇:一派是以本.瓊生(1572-1637)為代表的具有民主傾向的的進步作家,其喜劇鞭撻貴族的腐朽沒落,嘲諷資產階級的貪婪,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另一派是以約翰。弗萊契( 1579- 1625) 等為代表的貴族派戲劇家,他們宣揚君權神授,維護封建貴族特權。

莫里哀喜劇《 偽君子》

莫里哀(1622-1673) 法國17世紀古典主義時期劇作家,法國現實主義喜劇的首創者。出生富商家庭,10歲喪母。外祖父常常帶他看戲。莫里哀酷愛戲劇,自願放棄繼承權,21歲參加了劇團,取藝名莫里哀。從當喜劇演員到做劇團領導人,自己動手創作劇本。1673年2月17日,抱病演出《無病呻吟》,卸裝後咯血而死。終年51歲。

莫里哀的創作

莫里哀從事喜劇創作和演出30年,創作喜劇近30部。

一、風俗喜劇(1659-1663)

嘲笑社會浮誇風氣,抨擊封建道德和夫權思想。 代表作:《可笑的女才子》 、《婦人學堂》

二、諷刺喜劇(1664-1669)

諷刺宗教偽善和拜金主義。

代表作:《偽君子》 、《慳吝人》 。

偽君子第一次上演/禁演:1664年5月12

第二次略

第三次演出 1669.2.5

《偽君子)又譯(達爾丟大)成《達爾杜弗》。

(建議: (《英里袁戲劇六種》,李健吾譯,上海譯文2008年版本。

三、舞劇喜劇與滑稽劇 (1670-1673)

嘲笑貴族資產階級惡習,贊美下層人民的智慧。風格輕松揶揄

代表作:《貴人迷》、《沒病找病》 ( 《無病呻吟》)、《史嘉本的詭計》

偽君子情節:爭吵、毀婚、降館、反目、報復

達爾杜弗人物形象:貪食貪睡貪財

小結:答爾丟夫是一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偽裝的教會虔徒和地道的貪欲惡徒,他的主導性格是欺騙和偽裝,他的性格的本質特徵是陰險狠毒,他集一切虛偽之大成,是個作惡多端毫無人性的惡棍騙子。

歷史(社會)意義:答爾丟夫的虛偽襯托出了教會的虛偽荒淫,暴露了宗教騙子的社會危害性,顯示出作品強烈的反宗教傾向。

現實意義:高度概括了不同時代的偽君子特徵,暴露了偽 善的道德危害性。答爾丟夫成為「偽善」、「偽君子」 的同義 語。斯坦尼說:「答爾丟夫是全 人類答爾丟夫的總和。

[作品評析]藝術特色

1、成功的問接描寫。2.結構嚴謹,情節曲折,沖突集中,層次分明3.人物塑造集中誇張,具有高度概括性。4.喜劇中插入悲劇因素,使喜劇沖突更加緊張尖銳5.表現手法既嚴謹又靈活。

缺陷: 1.遵守古典主義「三一律」,無法展示廣 闊的社會風貌。2.人物性格類型化、單一化,不豐富。3.結尾比較勉強,不是情 節發展的必然結果。

『叄』 第四章 17世紀文學

17世紀文學主要包括:古典主義文學、巴羅克文學和反映清教徒思想的文學。

古典主義是17世紀歐洲的主要文學思潮,形成並繁榮與法國,隨後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
古典文學思潮是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在政治上妥協的產物。
勒內·笛卡爾 的唯物主義是古典主義的哲學基礎。

古典主義文學的思想特徵:
1.受到王權的直接干預,在政治思想上主張國家統一,反對封建割據,歌頌英明的國王,把文學和現實政治結合得非常緊密。
2.宣揚理性,要求克制個人情慾。
3.尖銳抨擊貴族的奢侈淫逸、腐化墮落,同時也批判資產階級的愚頑、附庸風雅和想成為貴族的心理。
4.古典主義悲劇多以帝王將相、宮闈秘事為題材,繼承了古希臘悲劇的傳統。

古典主義文學的藝術特徵:
1.從古希臘古羅馬文學中汲取藝術形做銷式和題材。
2.有一套嚴格的藝術規范和標准。
3.主張語言准確、精練、華麗、典雅,表現出較多的宮廷趣味。
4.人物塑造類型化。

古典主義文學發展到後期,暴露出明顯的局限性,引發了「古今之爭」——一次對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發起的挑戰。這場爭論在19世紀得出了結論。
代表人物:夏爾·貝洛(激進派)/布瓦洛(保守派)

古典主義文學的開創者:弗朗索瓦·德·馬萊布

古典主義悲劇的創始人:皮埃爾·高敬桐乃依
古典主義悲劇的第二個代表人物:讓·拉辛

讓·德·拉封丹,代表作《寓言詩》

古典主義的理論家:尼古拉·布瓦洛 ,代表作《詩的藝術》

巴羅克文學起源於義大利和西班牙,興盛於法國純稿游。
【義大利】代表詩人:賈姆巴蒂斯塔·馬里諾 長詩《阿多尼斯》
「馬里諾詩體」
【西班牙】代表詩人:貢戈拉·伊·阿爾戈特 《萊爾馬公爵頌》《波呂斐摩斯和加拉特亞的寓言》 「誇飾主義」 ,又稱為 「貢戈拉主義」
代表詩人:佩特羅·卡爾德隆
【德國】
【法國】

『肆』 義大利文學的文藝復興時期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曙光最先在義大利出現。第一個代表人物但丁。以其代表作《神曲》成為意大毀閉塌利和歐洲文學史上繼往開來的偉大詩人。另外兩位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彼特拉克和薄伽丘分別以《歌集》和《十日談》,開歐洲近代抒情詩和短篇小說的先河。
14世紀下半葉至15世紀中葉,最重要的詩人是波利齊亞諾(1454~1494),他的詩歌反映了態好人文主義者對田園詩世界的嚮往。而浦爾契(1432~1484)、博亞爾多(1441~1494)分別以長篇騎士傳奇敘事詩《摩爾干提》、《熱戀的羅蘭》,載入義大利文學史冊。
文藝復興晚期的代表是阿里奧斯托(1474~1533)、馬基雅維利(1469~1527)和塔索(1544~1595)。阿里奧斯托的《瘋狂的羅蘭》,承接博亞爾多的《熱戀的羅蘭》,為歐洲敘事詩的發展開拓了道路。馬基雅維利和阿里奧斯托、阿雷蒂諾(1492~1556)的喜劇作品對於後來的義大利喜劇的發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塔索的敘事長詩《被解放的耶路撒冷》閃耀著文藝復興的最後光芒。
17~18世紀文學 17世紀,義大利因異族不斷侵入,政治動亂,喪失了在歐洲經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文學呈現衰敗的景象。以馬里諾(1569~1625)為代表的形式主義文學馬里諾詩派和阿卡迪亞詩派應運而生。
18世紀下半葉,義大利獲得了相對穩定的局面。自然科學、唯物主義哲學和啟蒙思想廣泛傳播。出現了啟蒙主纖圓義文學。最有成就的啟蒙主義作家哥爾多尼(1707~1793)革新長期流行的「假面喜劇」創建了「風俗喜劇」,體現出鮮明的民主思想,為義大利現實主義戲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伍』 18世紀義大利文學是什麼

17世紀義大利在西班牙佔領下,政治分裂,經濟衰落,天主教宗教裁判所壓制思想言論,文學嚴重脫離現實,極端形式主義的馬利諾詩派盛極一時。

18世紀初葉,奧地利代替了西班牙的統治,在新的外族壓迫下,義大利仍然是一個分裂衰弱的國家。從17世紀末年到18世紀中葉,在詩壇上占統治地位的是阿爾卡底亞詩派,這個詩派和它所反對的馬利諾詩派同樣嚴重地脫離現實,它所提倡的田園詩是一種缺乏思想性的、形式主義的文學。從18世紀中葉起,義大利出現了將近半世紀的和平局面,奧地利統治者和義大利的公侯們在政治上作了一些改革,經濟有了發展。資產階級較前壯大,民族意識日益覺醒,法國啟蒙思想傳播到進步的知識分子中間,義大利文學出現新的繁榮。啟蒙思想在義大利被看作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的繼續和發展,但是人們對待社會現實不採取革命態度,而採取溫和的批判態度,這反映了當時義大利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例如,詩人帕利尼(1729~1799)就在他的作品中以溫和的嘲諷筆調去描繪貴族生活的空虛無聊。他的詩里也顯示出舊的阿爾卡底亞詩派的形式和新的啟蒙思想內容之間的矛盾。義大利民族意識的覺醒、政治熱情的高漲,最鮮明地反映在阿爾菲愛里(1749~1803)的作品中。

此外,他還對悲劇進行了改革,用古希臘、羅馬和《聖經》的題材以及簡練有力的語言寫出了富有思想性的劇本,對19世紀義大利民族復興運動起了推進作用。但義大利18世紀的主要文學成就是哥爾多尼的喜劇。

卡爾洛·哥爾多尼(1707~1793)出生於資產階級家庭,以律師為業,30年代即開始創作劇本。1748年放棄律師業務,成為劇團的編劇家。他一生寫了267個劇本,其中有150多個喜劇。當時舞台上流行義大利的獨特劇種——即興喜劇,這種喜劇沒有固定台詞,由演員臨時想出對話和獨白。

劇中滑稽人物戴著假面具,因而又名假面喜劇。它原來具有社會諷刺性質,但是到了18世紀卻變得庸俗鄙陋,缺乏思想內容。哥爾多尼作為啟蒙的編劇家,要求戲劇對觀眾起教育作用,為此必須改革即興喜劇,使之成為有固定台詞的現實主義喜劇。

為了尋找新型喜劇的方向,他研究了本國和外國的經驗。他青年時受過馬基雅維里的喜劇《曼陀羅花》的啟發,但對他影響最大的是莫里哀和英國18世紀的劇作家。他在《喜劇劇院》(1750)這一劇本里闡明了自己的喜劇觀點。他要求喜劇忠實地反映生活,反對三一律和盲目崇拜亞里士多德,提倡性格喜劇,強調正面性格和反面性格的鮮明對比,使喜劇能起更大的教育作用。

哥爾多尼在喜劇改革和創作中貫徹了這些觀點。他對當時的即興喜劇進行了合理而且可行的改革,他的劇本還保留了一些傳統的假面人物,但他們不再是定型的,而是具有現實內容的形象。哥爾多尼稱自己的喜劇為性格喜劇,劇中人物性格的確是鮮明生動的。劇情多方面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因而又是風俗喜劇。其中社會背景雖然主要是威尼斯,卻具有更廣泛的社會意義。

他把諷刺揭露的鋒芒指向貴族階級。《封建主》(1752)一劇描寫腐化墮落的侯爵引誘農家婦女,遭到毆打,農民聯合起來,決定同貴族作斗爭。但劇本最後讓一個農家女子和侯爵結婚,造成階級調和的結局。

在《女店主》(1753)中,作者通過侯爵和伯爵的形象,諷刺了沒落貴族和購買貴族爵位的暴發的資產者。女主人公在耍弄了這兩個顯貴人物之後和一個僕人結了婚。許多生動的生活場面、民主的思想內容和女主人公動人的形象,使這個劇本成為一部傑作。

哥爾多尼也揭露批判了資產階級的惡習和缺點。《老頑固們》(1760)一劇以老一代和新一代人之間的矛盾為主題,反映了18世紀威尼斯社會的危機。

劇情是在典型的威尼斯商業資產階級環境中展開的。一個商人的女兒想在結婚前和素不相識的未婚夫見一面,這違反了當時威尼斯的習俗。一位聰明熱情的太太幫助她,使她如願以償。兩家的父親都是頑固的家庭暴君,因為這件事解除了他倆的婚約。那位太太仗義執言,終於成全了這一對青年男女。

劇本在描繪威尼斯的生活特色和刻畫各個頑固人物性格的細微差別上,都較為成功。

在哥爾多尼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劇本中,最出色的是《喬嘉人的爭吵》(1762),它描寫漁民爭吵打架的場面,一位年輕律師使大家言歸於好,並幫助他們辦理了幾件婚事。

劇本是由一系列鮮明生動的現實生活場景組成的,通過爭吵的形式卻描繪出勞動人民的一些優良品德,同時也流露了作者對人民的同情。

哥爾多尼的喜劇改革引起以哥齊為首的反啟蒙的批評家的猛烈攻擊,他不得不於1762年離開祖國,僑居巴黎一直到死。

『陸』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文學是什麼

義大利是歐洲資本主義誕生的搖籃,也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在14、15世紀,義大利北部許多城市手工業已相當發達,商業和銀行業都發展迅速。例如威尼斯的商船隊就定期在歐洲、亞洲、非洲一些大城市航行,佛羅倫薩的銀行也在歐洲許多城市設有分行。新興資產階級的實力一天天強大。他們為了在意識形態領域內取得勝利,便積極提倡文藝,網羅大批人才。這就使義大利文壇出現一派繁榮景象。

但丁是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的新舊交替時代的偉大詩人,在這過渡時期的著名作家還有彼特拉克和薄伽丘。他們是文藝復興的先驅。到了15、16世紀,又涌現了一批人文主義作家,比較著名的有安琪羅·波利齊亞諾、路易其·浦爾契、馬德奧·博亞爾多、雅科波·桑納扎羅、盧多維科·阿里奧斯托、托誇多·塔索。後兩位作家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弗蘭齊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是義大利傑出的人文主義詩人。他出生於佛羅倫薩一個貴族之家。父親是公證人,與但丁一同被流放。彼特拉克早年學過法律,曾到歐洲許多地方旅遊,搜集古代希臘羅馬文物,認真研究古羅馬名家作品。他熱愛古典文學,反對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和教會的禁慾主義。他最先提出「人學」來與中世紀神學相對抗。這位詩人用拉丁文和義大利文寫過許多優美動人的抒情詩,曾被元老院推舉為桂冠詩人。他所獨創的十四行詩對歐洲詩歌產生了重大影響。

彼特拉克用義大利文寫的《歌集》是他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這是一部出色的抒情詩集。它分上下兩冊。作品的主要內容是寫詩人對女友勞娜深摯的愛情。上冊寫1327年詩人初次見到騎士之妻勞娜時的內心洶涌的熱情。勞娜有花朵一樣的嬌美的容貌,也有高尚的道德。詩人對她一見傾心,終生愛慕。當時勞娜20歲,已婚3年,詩人23歲。下冊寫於20年之後,當時勞挪已死於瘟疫。詩人抒發了勞娜死後自己深深的痛苦與哀傷,詩句悲切感人。在勞娜身上寄託了詩人的美好理想,但詩人對她的愛情表現了人文主義者對現實生活中個人幸福的熱烈追求。

《歌集》是彼特拉克內心生活的真實寫照,也反映了詩人世界觀中的矛盾。他一方面熱烈追求現世生活中的愛請和幸福,一方面仍受中世紀宗教觀念的束縛;一方面用火一樣的詩句表達他熾烈的愛國熱情,一方面又輕視和脫離人民。在他身上表現了人文主義者的積極的一面和時代的階級的局限。

安琪羅·波利齊亞諾(1454~1494)是一位有才華的作家。他認真學習了維吉爾、莫維德、但丁、彼特拉克等人的作品,從前人的創作中吸收藝術營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代表作是八行體敘事詩和聖劇《俄耳甫斯》。

作品以希臘神話故事作為題材;寫的是歌手俄耳甫斯的歷險故事。這本是個世俗異教寓言故事,作者卻將它塗上夢幻神秘色彩,在藝術手法上有所創新。

馬德奧·博亞爾多(1441~1494)也是義大利著名的人文主義詩人。他的代表作是《熱戀中的奧蘭多》,該作品中的主人公奧蘭多是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查理大帝的貼身衛士。

作品描寫他和東方公主安傑麗嘉的愛情故事,富有傳奇色彩。

雅科波·桑納扎羅(1455~1530)也是義大利有名的人文主義作家。他的代表作是自傳體散文作品《阿卡狄亞》。

小說主人公辛契洛愛上了一個美麗的少女,但又沒有勇氣向她表白自己的愛情。為了減輕自己的痛苦,他遠離故鄉,到風景清幽的阿卡狄亞去生活。作品主人公離開城市,投入大自然的懷抱的情節對後世歐洲作家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盧鄉維科·阿里奧斯托(1474~1588)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作家。他在戲劇和詩歌方面都有較大成就。他寫了5部喜劇,是義大利風俗喜劇的奠基人。著名的喜劇有《列娜》和《妖術》,在歐洲許多國家流傳很廣。他的最負盛名的作品是敘事長詩《瘋狂的奧蘭多》。從情節看這是博亞爾多《熱戀中的奧蘭多》的續篇。由於博亞爾多沒有寫完作品就已陣亡,阿里奧斯托便繼續寫下去。以原有的3條情節線索作為框架,突出奧蘭多對東方公主安傑麗嘉熱烈的堅貞的愛情。他為尋找這個美人,走遍天涯海角,歷盡了艱難困苦。後來安傑麗嘉愛上了伊斯蘭教徒梅多洛,並和他結了婚。奧蘭多在這沉重的打擊下瘋狂了。這部作品取材於民間文學,在藝術方面表現了精湛的技巧,結構嚴密,情節生動,心理描寫細膩而有分寸,詩句清麗而有韻味。

長詩寫的雖是傳奇色彩濃厚的故事,但卻貫穿了時代精神,宣傳了人文主義思想。作品既有對愛情和大自然的歌頌,也表達了作者反對封建割據、實現祖國統一的願望。它在義大利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托誇多·塔索(1544~1595)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後一位詩人。他出生於宮廷詩人家庭,攻讀過法律,但他的興趣是在文學方面。曾認真研究過古希臘詩人的賦詩法。他一生道路坎坷,曾因精神抑鬱得了癲狂症,被關入瘋人院7年。一生寫了敘事詩《利那爾多》(1561)、田園劇《阿明達》(1573)和長詩《被解放的耶路撒冷》(1575)等。由於他詩歌方面有較大成就,1595年羅馬教皇曾授予他「桂冠詩人」稱號。

塔索的代表作是《被解放的耶路撒冷》。作品的內容是描寫1096到1099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事件。十字軍首領弗萊多·底·布留尼在最後幾個月中帶領十字軍攻克了聖城耶路撒冷。作者選擇這個題材在當時有現實意義,因為在寫作長詩的年代,歐洲正面臨土耳其的威脅。

長詩中既描寫了十字軍英勇搏鬥、驚心動魄的戰斗場面,也穿插了許多富有傳奇色彩的愛情故事。情節有張有弛,疏密相間,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作品語言高雅而有文采,抒情色彩濃厚。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反映在長詩中,他想要歌頌基督教,但實際上他所寫的世俗愛情故事和非基督教精神的人物給讀者的印象更深,藝術感染力也更強。

閱讀全文

與17世紀義大利文學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產香料哪裡最多 瀏覽:497
伊朗國旗代表什麼 瀏覽:244
義大利為什麼有三個名字 瀏覽:894
印度衛星比中國早多少年 瀏覽:244
中國哪個考察站離南極點最近 瀏覽:596
義大利六和弦怎麼調 瀏覽:621
印尼titan多少歲 瀏覽:893
阿根廷比英國落後多少 瀏覽:553
從柳州到越南芽庄要多少時間 瀏覽:364
中國現在特區有哪些 瀏覽:489
伊朗背靠什麼海域 瀏覽:979
義大利與法國哪個國家強 瀏覽:393
在越南三十萬能買什麼車 瀏覽:470
印度口語有哪些 瀏覽:339
伊朗的將軍是怎麼被美國打死的 瀏覽:273
印度手機流量多少錢 瀏覽:819
中國元素手錶怎麼樣 瀏覽:149
伊朗為什麼稱為沙特王儲 瀏覽:346
印尼哪裡海馬多 瀏覽:610
我們中國有哪些民間小調 瀏覽: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