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讀《那不勒斯四部曲》有感
讀這部書還緣於一部偶然看到的美劇《我的天才女友》第一季,當時就被畫面里那個黑瘦的有著一頭臟亂的短發和黑漆漆瞳孔的倔強女孩所吸引,於是購入整套一氣呵成全部讀完。作者埃萊娜·費蘭特只是一個筆名,作為義大利最神秘的作家,她的真實身份至今是個謎。這也是讓我更想看這部書的理由之一。記不清是有多久沒有看過這么大部頭的書了,居然沒有跳行桐舉跳頁認認真真的看完。它有讓你停不下來一直想看下去的「蠱惑力」。整部書沒有太多跌宕起伏懸念叢生的情節,也沒有華麗辭藻的堆砌,故事雖沒能免俗,但它卻也沒有流於膚淺。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尖銳又深刻的刻畫出各層人物的真實心理活動,這里景物是動態的,每個人物都那麼鮮活。讓讀者彷彿遊走在舊時光里,置身於那條通往海邊的暗黑隧道中;和每天都在生存線上掙扎的各色人們;一起嗅著那個特殊年代燥熱的、空氣中彌漫著塵土卷雜著海水咸腥味兒的那不勒斯老街獨有的味道 ......
「 那不勒斯四部曲」是由《我的天才友》、《新名字的故事》、《離開的,留下的》、《失蹤的孩子》這四部情節相關的小說組成。 它拋開了義大利在人們心中的羅曼蒂克形象,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是生活在二戰後的那不勒斯貧困舊街區雜沓的、暴戾的、焦慮的、掙扎的、分裂低俗的社會底層世相。當時的那不勒斯還處於戰敗的余溫中,到處充斥著政權紛爭和社會運動,在動盪的男權主導的社會里,生存在夾縫中的女性在成長過程中長期處在和命運抗爭、和出身對抗與撕扯中,卻始終逃不過循環往復的社會不平等、貧富分化、性別分層、地位不對等的階級差異。她們只能作為男性的附庸永遠處於被支配的地位中。整部作品的主線始終沒有脫離老城破敗社區里一同長大的小夥伴們,多角度的圍繞著他們的愛情、友情和親情及彼此間互撕、背叛、糾纏、相愛相殺有些混亂的一生,作者從人性和情感上做了深度的剖析。書中還隱喻了一點就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像烙印一般深刻,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宿命。作品從女性的視角完整的構建了兩個女孩萊農和莉拉之間帶著相互妒忌、審視、攀比、較勁歷經半個世紀撕裂又重合不能割捨的友誼。這部小說特別是能讓女性讀者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感同身受。
「我從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能感受到莉拉身上散發出的氣息,漸漸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這種氣息,不僅誘人,而且很危險。」 這一部主要講述了在那個舊街區兩個出生和成長環境相近卻性格迥異的女孩,從童年開始直至青春期之間所發生的故事。 鞋匠的女兒莉拉,天賦異稟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非凡智慧,堅定勇敢超世俗;門房的女兒萊農,勤奮乖巧,自卑又偶爾內心有些小反抗。只要莉拉在萊農就永遠第二。她們是通過一次交換彼此的布娃娃結下了友誼。她們因為一起看了一本《小婦人》的書而共同立下一個志向:以後要成為一名作家。而莉拉在十歲時就寫下了一本帶插畫的「小說」《藍色仙女》,在別人還在玩耍的階段,她就提前完成了她的作家夢。(後來萊農之所以能成為一名作家,我想也是莉拉、是童年時的《小婦人》和《藍色仙女》賦予了她創作的力量。)莉拉因為得不到家人的支持被輟學,不得不在爸爸鞋店打工的她,卻經常偷偷去圖書館看書,為了借到更多的書她用家人的名義辦了幾個圖書證,借閱量一直保持著圖搏豎書館前三名的她卻從來沒去領過獎。她不僅自學了拉丁語和希臘語,居然還自己設計出款式新穎的鞋子,她真的是個有超能力的女孩。然而這一切在16歲那年,她們的人生第一次走上戲劇性的岔路,莉拉選擇了婚姻,嫁給了肉食店的老闆斯特凡諾;而萊農則選擇繼續求學。情竇初開的她一直對曾經生活在老街里的英俊修長、聰明羸弱卻思想大膽前衛的少年尼諾暗生情愫。
「假基輪大如沒有什麼能夠拯救我們,金錢不行、男人不行、學業也不行,那還不如馬上毀掉這一切。」 這一部講述了她們青年時期的故事。也可以說是伊斯基亞島的那個夏天,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莉拉對婚後的生活很失望,她以調理身體為由,讓萊農陪她一同前往伊斯基亞島上度假休養。在這里竟機緣巧合的遇見了尼諾,萊農從小一直暗戀著的那個憂郁大男孩。這讓那個夏天浪漫又充滿期待。萊農每天都期望能與尼諾有所發展,甚至以為他們已經在「戀愛」的時候,她發現了令人難以接受的事實:莉拉和尼諾竟然雙雙墮入了愛河。這讓三人之間的關系突然變得非常的復雜微妙。一心想擺脫庶民身份的萊農,經過努力終於要離開那不勒斯去上大學的時候,莉拉將自己裝有日記本的盒子交託給她保管,並再三請求她發誓在任何時候都絕不打開盒子。然而萊農並沒有信守承諾,在登上火車的那一刻打開了它。她窺探了莉拉的所有秘密並在橋上將日記連同盒子一起扔進冰冷的河中。後來她把在莉拉日記里得到的靈感寫成了第一本小說,並有機會結識了一位著名的古希臘文學教授的兒子彼得羅與之訂了婚。她想竭力試圖擺脫莉拉對她的所有影響,想和自己的出身徹底的決裂,她想永遠逃離那不勒斯。
「我的整個生命,只是一場為了提升社會地位的低俗斗爭。」 這一部講述了她們的中年。兩個女人因為愛上同一個人而產生對愛情的迷戀與覺醒。 婚後的斯特凡諾很快就褪去了溫和的外衣,顯出了他的「惡」來。莉拉在背叛了丈夫後,也發現了丈夫的背叛。當她意識到自己選擇的丈夫是個沒有擔當的懦夫,正准備帶著兒子逃離這個家時,就在此刻,那個十一月的午後,莉拉家的電話響了。她聽到: 「再過十分鍾,我就到你那裡了。」 「好吧——恩佐。」 看到這,我的眼睛竟然有些濕潤了......書中對恩佐的描述並不太多,但已經向我們暗示了後來故事情節的走向。印象最深的還是在小學時,恩佐幫媽媽賣水果的時候,會經常送莉拉幾個果子或他自己編的花揪果花環,他應該是在那時就非常喜歡莉拉。他不能容忍別人詆毀莉拉對她說三道四,他一直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表達對莉拉的愛。這讓後來恩佐的出現一點不顯突兀我認為還很及時。他陪伴莉拉度過最艱難的歲月。他無條件的包容她的一切,尊重她的選擇,給她足夠的自由和空間,默默守候不求回報。恩佐就是這樣的男人!他無疑才是最愛莉拉的那個人。他雖平凡又清貧,但他聰明好學、堅忍自律,有著超強的韌性。他引導莉拉一起學習計算機,並成為當地最早的一批碼農。他為了莉拉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他的愛執著又深沉,他是她的黑騎士。 「總會有一個人的出現,讓你原諒之前生活對你所有的刁難。」
萊農努力想改掉那不勒斯口音,努力學習,努力逃離那條街區。在未婚夫一家的幫助下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說,並走上了成為一名作家的道路。彼得羅也在佛羅倫薩一所大學謀到一份工作,萊農婚後和丈夫搬到了佛羅倫薩,生下兩個可愛美麗的女兒。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好。然而平靜的中產階級式婚姻沒有給萊農的創作帶來靈感,「書獃子」彼得羅也希望她回歸家庭,做個賢妻良母。還有即便大學畢業,也無論如何擺脫不掉的原生階級讓萊農很壓抑。她一邊「逃離」一邊還要忍受著跨越邊界的屈辱。正當這種平淡乏味的生活讓她感覺厭倦的時候,尼諾「適時」的再次出現在她的生活里,萊農因此做出的選擇也改變了她的一生,尼諾註定是她一生都戒不掉的毒葯。
「成熟意味著停止展示自己,並學會隱藏自己。」 最後這部講述了是她們的壯年及老年。 為了「愛情」與「創作」背離家庭的萊農帶著兩個女兒又回到了那不勒斯,此時她又懷了尼諾的孩子,而莉拉也懷了恩佐的女兒。她們的關系再度變得親密起來。她們一起經歷了大地震,她們又在同一年生下了女兒。而尼諾呢,他「完美的」繼承了他父親輕浮、濫情的基因,用他自認為很擅長很有說服力的謊言和極具欺騙性的外表,游刃有餘地在各種女人間轉換角色。他每一次的職場提升都有一位女人在背後為他助力。他沒有底線,沒有原則,游離於規則之外。他曾經對父親所作所為的鄙夷和憎惡也慢慢地泡爛在歲月里。他終究還是活成了他最厭惡的模樣。 「他們一摸一樣,簡直就像兩滴水一樣!」 看到第二部的時候,我還再擔心詹納羅會不會是第三滴水呢?看到這部時發現:還好,是我多慮了。命運似乎對莉拉更殘酷一些,莉拉弄丟了蒂娜,那個她和恩佐的古靈精怪的女兒,孩子失蹤了。恩佐不光失去了心愛的女兒,莉拉也放棄了他,他失去了一切,因為她們是他的全部。內斂的恩佐內心的傷痛不比莉拉少,他選擇離開也可以看成是他對莉拉的最後一次成全。 「愛情是無形的,隱藏在歲月背後、視野之外,安居在人們心上……」
終於帶著很多疑問看完了這部書。我很想知道莉拉的女兒蒂娜到底哪去了?當年是被誰抱走了?還是?希望她還活著。索拉拉兄弟又是被誰殺害了?莉拉也消失了,她又在哪裡呢?她從世界上徹底把自己刪除了,就像從來沒存在過!萊農一生都在逃離 → 擺脫 → 階級跨越中掙扎;而莉拉從未想離開那不勒斯。她想從根本上能改變她生長的地方、改變現狀、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她和當地邪惡勢力作斗爭,並為此一直在做出努力。萊農看到莉拉站在香腸廠的篝火前,親手燒掉了《藍色仙女》。灰燼在院子里的篝火上方飛揚......莉拉是懷著怎樣的心情親手燒掉了她童年時的夢想?她是和童年的自己做個告別嗎?萊農用文字的形式把她們一生所經歷的都記錄了下來,算不算是替莉拉實現了作家夢?其實萊農想成為的一直都是—莉拉!莉拉之所以迷人、是她的腦洞像個盲盒,開啟時總能給人帶來意外的驚喜!她總有各種奇奇怪怪不符合她年齡的想法,只要她想,就能把它們變成財富。半條街的男孩都喜歡她不是沒有道理的。她輟學後設計的鞋子以至於很久都還熱銷;她經營肉食店時可以讓金錢裝滿那個神奇的抽屜;她的婚紗照經過她的手就變成了一幅前衛的藝術品;她裝修的鞋店可以成為當地闊佬們聚會的沙龍;她自學計算機就可以輕松的成為程序猿里的佼佼者。她可以影響任何人,讓別人都圍著她轉,只要她想。她總能在雜亂無章、混亂不堪、是非不斷的有限空間里留有一線生機。她不屑於利用自己的美貌和才智去攫取不當的利益,永遠那麼堅定,不為權益所屈服、不向世俗妥協和讓步。她可以打破所有界限,無視規則,她拒絕對她任何形式的救贖。即便是在當一名卑微的肉腸廠的女工時,她具有濃烈個人英雄主義的精神內核都從未改變。她依舊是那個莉拉,那個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的莉拉。 「一個人如果遵照內心去活,要麼成為瘋子,要麼成為傳奇。」 她們是互相依賴、相互成就又互補的兩個獨立個體,她們都視對方為自己隱秘的鏡子,形影不離又暗暗角力。莉拉是一個始終被模仿無法被超越的傳奇。是她一直在「推」著萊農前行,而萊農努力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拉進和她的距離。 「我們所有人都做出讓步了,經過考驗、失敗和成功,這種讓步重新塑造了我們。只有莉拉、沒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改變她。我們恨她的同時,又害怕她,會對她充滿敬意。」
好吧,就先劇透到這里吧!如果你能耐心地看到這里,那麼我很想把這部書安利給你。它是一部值得花時間去讀的著作。如果你沒有大塊的時間去讀原著,建議你可以去刷劇。它前兩部已被一貫以出品高質的HBO改編成了連續劇。劇中運用沖擊力很強的鏡頭語言,以大塊的灰色調為背景,給觀眾很強的代入感。導演選角精準,演員演技一直在線,他們在情感的深度、人性的厚度和時間線的廣度間拿捏的准確到位,並找到了一個完美的平衡點,最大限度的還原了原著,使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與觀看體驗高度契合。盡管這部劇拍的很不錯,但我還是建議讀者去看書,因為畢竟你的閱讀感受誰也替代不了。
⑵ 那不勒斯四部曲
呼……我讀完了四部曲中的最後一部。
合上最後一頁,我的心情是沉重和復雜的,是細碎的心痛。這種情緒在主人公莉拉的女兒蒂娜丟失後就已經開始了,我不知道作者為什麼要這么安排,回過頭來才發現這一部的名字是《失蹤的孩子》。我想,莉拉女兒失蹤,也許是作者想展現莉拉在命運面前的無助?莉拉在萊農的視角里基本上是一個被誇張化甚至神化的角色,她可以通過不同的人達到自己的目的。通過萊農寫的文章打擊索拉拉兄弟,通過阿方索報復米凱萊……那不勒斯四部曲從頭到尾所有角色都在因為命運妥協屈服,但莉拉一直都沒變過,她是堅韌的,面對命運的安排,她是鞋匠莉拉,是裝修設計師莉拉,是屠宰場工人莉拉,是程序員莉拉。可是,再怎麼樣,在那樣一個環境里,莉拉畢竟只是貧民區的一個女性罷了,在命運面前她同樣渺小,面對女兒的失蹤,她一點辦法也沒有。
《那不勒斯四部曲》 講述的是義大利的那不勒斯從20世紀中下葉到21世紀初背景下兩個女孩的成長與糾葛,描述了兩個在那不勒斯窮困社區出生的女孩持續半個多世紀的友誼,尖銳又細膩,她們是彼此最重要的朋友,在長達50餘年的友誼歲月中,她們共同見證彼此所有的努力與蛻變、瘋狂和妥協,見證身邊童年好友的追尋與歸途,見證那不勒斯乃至整個歐洲的發展與變革。
盡管作者是義大利人,盡管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那不勒斯距離我是如此的遙遠。但當我讀這本書的時候,這裡面有很多東西我都能感同身受,作者費蘭特在這個故事裡所傾注的情感跨越了國界,隱隱的切中了我的生活體驗。
這套書共有四部《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離開的,留下的》《失蹤的孩子》。我看書很快,可是這套書,從剛開始看到看完,經歷了三個多月。並不是它對我沒有吸引力了,而是奇怪的,看到最後一部時,我捨不得打開這本書了,就像是擁有稀罕的美食,一點點吃,怕太快吃完。終於,今天我讀完了這套書,可是心情卻無法平復。它帶給我很多思考,友誼、命運、母女關系、女性獨立、家庭環境。
我特別喜歡這套書。有的人懦弱,有的人善妒,有的人不堪,有的羨枯人虛偽,但卻都那麼鮮活真實。那不勒斯的故事裡,感覺總是陰沉沉的。兩個女孩之間友情與較量貫穿了整個人生,談不上所謂傳奇,只是時間線足夠長,戲劇性就得以體現。富人也會變成窮人,反目的家人會重歸於好,害羞的公子哥會變成粗魯的老闆。莉拉和萊農靠盡管她們一直在嘗試脫離對方,卻又被對方深深地影響著。看著看著,好兄襲洞像我在破敗禪山、熱鬧陰沉沉的那不勒斯陪她們生活了一段人生。
⑶ 《那不勒斯》四部曲作者是誰
義大利作家埃萊娜·費蘭特。
《那不勒斯四部曲》是義大利作家埃萊娜·費蘭特創作的書籍,由大塊文化出版發行,那不勒斯四部曲是一套叢書,共有4冊,分別是《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春銀的故事》,《離開的,留下的》和《失蹤的孩子》。
埃萊娜·費蘭衫森特,義大利當代匿名作家,1992年開始發表小說,從2011年開始發表「那不勒斯四部曲」引起轟動,成為國際暢銷書。2016年入選「當今世界100個最具影響力的人物」榜單。由於埃萊娜·費蘭特從來不出席活動,沒人知道他(她)的性別和真名。
人物簡介
埃萊娜·費蘭特的小說全都發生在義大利那不勒斯,2016年「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四部英文版《The Story of the Lost Child》獲提名布克國際文學獎。同年入選的「當今世界扒塌宴100個最具影響力的人物」榜單。
⑷ 我們的一生—《 那不勒斯四部曲》
那不勒斯四部曲——《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離開的,留下的》、《失蹤的孩子》,主線似乎是講了兩個女人從小到大的友誼,這友誼包括了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扶助,也包含了互相嫉妒、互相傷害、互相蔑視。但在這個關於友誼的故事背告羨後,其實更是講了人的一生 ,這兩個女人的一生,她們身邊眾多人的一生。兒時的出身和天資,接受的教育,感情和婚姻的經歷,事業和理想的襪宏拍選擇,很多不可預知和偶然,最終畫出了一個人一生的軌跡。
《我的天才女友》講了從6歲到16歲,埃萊娜和莉拉是一對同樣出生和成長在那不勒斯貧民區的好朋友,莉拉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是個天才兒童,不僅智商超群,而且膽識過人、生性倔強。但是,同樣是貧窮的底層家庭,同樣好學的兩個女孩,埃萊娜只因為家裡稍微富裕一點點,有機會上了初中、高中,而莉拉小學畢業就再也沒有機會讀書,16歲的時候嫁給了肉食店老闆的兒子。從《新名字的故事》開始,兩個女孩開始了完全不同的人生歷程,莉拉婚禮和之後不久就發現丈夫只是個自私勢力的商人,爆發出與生俱來的破壞力,於是經歷家暴、愛上了別人、離家出走、又被拋棄。埃萊娜則一路讀到大學,遇到了生於書香門第的未婚夫,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名利雙收。可是,這兩個女孩註定都無法安定下來,延續那個時代那不勒斯一般人那樣結婚、生子、然後庸俗的老去的軌跡。《離開的,留下的》,《失蹤的孩子》是她們的中年和老年,也是她們終於認識自己、看清彼此的過程。埃萊娜愛上了莉娜之前瘋狂愛過的尼諾,為他不顧一切,拋夫棄子。最終卻因為親眼目睹尼諾和醜陋的保潔女工在衛生間做愛,才相信尼諾是個自私、濫情、毫無原則的人絕畝,從此開始獨立的生活。莉娜的聰明才智給她帶來了財富和地位,卻還是不能讓她像一般人那樣安定下來,安享晚年。
讀這個故事時,感覺自己有時是莉娜、有時是埃萊娜、有時又是那許多眾人中的一個。或許因為同樣出生在小城市的一般家庭,只因為學習上小有天賦,就稀里糊塗的來到大城市讀了大學,並且定居於此。所以,對埃萊娜那種既驚喜自己能擺脫出身階層,又時時害怕一不留神漏出原型的心情感同身受。隨著年紀的增長,也常常回想起小時候的很多同伴、同學,因為沒有考上大學,或者因為有一顆留戀家鄉的心,最終留在了家鄉,過著各自不同的生活。但是無論怎樣,我們都無法擺脫那個原生的自我,他們常常會在不經意間跳出來,嚇我們自己一跳。
埃萊娜愛上尼諾,隱約覺察到他是一個不值得愛的人,卻沒有勇氣直面真相,只是得過且過的沉溺在情慾之中。這樣的經歷,我們自己、我們身邊的人都曾經有過, 只是當作為讀者,從上帝視角看到埃萊娜那麼脆弱、那麼自欺欺人,才知道在情和愛中,一個人原來可以如此的低微。相對應的,埃萊娜的丈夫彼得羅是個有教養、正直的人,但是在埃萊娜的感情世界裡卻顯得那麼蒼白無力,隨意可以放棄 。書里沒有寫,年老之後的埃萊娜是否曾經後悔自己當年的荒唐。
我們無法評判,在這些人的一生中,莉娜是否浪費了她的天賦,埃萊娜是否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尼諾是否無恥卻成功,他們那許多兒時的夥伴是否都求仁得仁……我們看到的只是每個人都渡過了獨一無二的人生。
⑸ 那不勒斯四部曲幾天能看完
那不勒斯四部曲,是義大利一位神秘的作家埃萊娜.費蘭特寫的關於兩位生於貧民窟的女孩的一生的。之所以說是神秘的作家,因為作家本人是何人,是男是女均不知,其本人從未公開露面,作家姓名也只是筆名而已。
四部曲分別為《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離開的,留下的》、《失蹤的孩子》。四本書,貫穿一生,文字較長,我斷斷續續看了一個多月。准確的說,是第一本看了一個月,第二三四本是一口氣看完。
初識是因為知道美國HBO改編成劇,想著看劇之前先看書。開始是作為睡前讀物每天幾頁幾十頁,後來一祥正發不可收拾,利用一個周末一口氣讀完,很四部曲已經完結,且國內全部有翻譯,否則恐怕會一口氣上不來。
劇版莉拉和萊農童年與青年
四部曲主要說的是兩個小女孩莉拉和萊農,她們出生於上世紀40年代那不勒斯的貧民窟。她們從出生到成長,從出走到回歸,時間上跨越了她們的一生。
文章以萊農的自述的方式呈現。萊農是市政門房的女兒,乖巧、聽話,性格較為溫順;莉拉的父親是鞋匠,莉拉有著超越同齡人的洞察力,學習能力超強,總是通過現象看到本質,是萊農一直想超越卻一直超越不了的天才女友。
這是一部關於女性成長的故事。我個人最深刻的理解四,她告訴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同樣的出身,不一樣的成長,讀書的那位總是最幸運的。
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讀書可能就變成了你唯一的出路。
超越愛情的友誼
莉拉太聰明了,她通過自學就會拼寫,她覺得寫作很簡單,就像腦子里有一個藏著所有單詞的桶,你需要做的就是把你需要的單詞拿出來而已。但是因為父親不願意讓她讀書而失去繼續讀書的機會。
即便如此,當莉拉得知上中學的萊農在學拉丁語,她可以通過自學就學會拉丁語,甚至還教中學生萊農學,當她在修鞋鋪只能打掃衛生的情況下,可以自己設計鞋子,並且還設計得很好。
而萊農是幸運的,父親雖然也不願意繼續讓她上學,因為這會加重家庭的負擔,但最後還是選擇讓她繼續讀書。她甚至成為社區的唯一的大學生,這對於那個時代出生於貧民窟的她來說是多麼的不容易。
她努力,上進,不停地的吸取知識,擺脫了深陷於那不勒斯貧民窟的暴力與混亂,與有知識的人在一起,有優秀老師的推薦,有優秀男孩的追求,妥妥的躋身於上流社會。
但同時在對兩位女性之間的關繫上又是那麼的深刻,崇拜、嫉妒、暗地裡在較勁,萊農知道不管自己飛多高,莉拉都是自己的燈塔,自己永遠都在仰望莉拉。而莉拉即便依然在貧民窟與生活作斗爭,依謹輪悔然會關注萊農的動向。
幼年莉拉和萊農
我個人實在不能太愛莉拉,她的一舉一動都太高調太張揚;她目中無人,獨斷專行;卻也很心疼莉拉,因為她的每一次歇斯底里,在我看來都是為了向這個世界宣戰,想要沖破這個牢籠卻一次次被打回去。
也一次次讓作為讀者的我去猜想,如果她繼續讀書,那該多好。
同時我又和萊農感同身受,即使我和那些所謂的上桐賀流社會的人一起接受教育,一起聚會,一起討論政治,我依然沒辦法成為他們。我接受著他們給我的方便,就像接受他們的施捨一樣。套用萊農的話「我的整個生命,只是一場為了提升社會地位的低俗斗爭。」我們何嘗不是。
包括時下的現在,人們依然習慣於把女人當成男人的附屬品,女人依然只是負重前行,無法像男人一樣奔跑,即使不願意承認,這確實是社會現實。就如同上世紀40年代的莉拉一樣,依然在斗爭。
如開頭所說,HBO已將此故事改編成劇,劇名取自第一部,《我的天才女友》,目前已出兩季,質量非常高,居中選角沒讓我失望,莉拉就是我想像中的樣子。強烈建議,先看書在看劇,書中有大量的心理描述,不看書的話,你很難理解演員的表達,可能會把莉拉當瘋子。
⑹ 那不勒斯四部曲之一:我的天才女友
「那不勒斯四部曲」包括:《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離開的,留下來》《失蹤的孩子》, 它是以史詩般的體例,描述了兩個那不勒斯窮困社區出生的女孩持續半個世紀的友誼。
四部曲出自一個神秘的義大利作家埃萊娜·費蘭特。作者的身份至今成謎,沒有關於她的報導,更沒有照片,甚至她從未公開自己的性別,僅是由於這本書強烈的自傳色彩才將作者定義為「她」。
讀完這本小說,真的很震驚於作者的才華和對女性心思的觀察敏銳,她將兩個小女孩內心的種種情緒:關愛、羨慕、嫉妒、比較,描述的淋漓盡致。你彷彿能在她們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想起自己兒時的那個「天才女友」。這本小說也被拍翻拍成了同名電視,豆瓣評分9.3分,目前已經出了第二部,後面也會來繼續關注。
《我的天才女友》是第一部,講述兩個女主人公莉拉和埃萊娜的少女時代。故事一開始,已經功成名就的埃萊娜接到莉拉的兒子里諾的電話,說他母親徹底消失了。埃萊娜想起莉拉對自己命運的語言,於是她寫下了她們一生的故事。
莉拉和埃萊娜一起成長於那不勒斯一個破敗的社區,從小形影不離,彼此信賴,但又都視對方為自己隱秘的鏡子,暗暗較量。
莉拉聰明,漂亮。她可以毫不畏懼地欺凌自己的男生對質,也可以去找人人懼怕的阿奇勒・卡拉奇要回被他奪走的玩具;埃菜娜既羨慕莉拉的學習天賦和超人的決斷力,又一直暗暗模仿莉拉。
在那不勒斯的這個貧窮落後的社區,男權當道,父親兄長可以隨意打罵女人,家長並不認為讓孩子讀書有什麼用,更別說是女孩子。回家幹活才減輕負擔才是重點。
盡管如此,在奧利維耶羅老師的多翻勸解之下,埃萊娜得到父親的支持,得你繼續學習。但莉拉盡管她更加聰慧,卻得不到父親的支持,一心想支持她的哥哥也有心無力,而這樣的環境是莉拉無法改變的宿命。
老師曾跟埃萊娜進行一場隱晦的談話:
「你知道什麼是庶民嗎?格雷科。」
「是的,羅馬帝國的平民,當時有庶並羨民的民權保衛者。」
「當庶民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是的。」
「假如一個人想一直做庶民,那他的孩子、孫子,都會命若草芥,不值一提。」
莉拉休學以後,曾經痴迷於父親的主業——製鞋,設計出精美的圖紙。她也去圖書館借閱了許多書,包括許多名著和拉丁語、希臘語的語法書。憑借驚人的天分,她甚至比留在學校的埃萊娜更加優秀。
「我能成為第一名僅僅是因為她不在。 」每當埃萊娜獲得了進步而為自己高興時,莉拉的存在總會提醒她, 「我不過是個普通人。」 很多時候,莉拉影響著埃萊娜的軌跡:她是因為莉拉而非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努力,因為她害怕趕不上她,或被她笑話。因為莉拉,她才常常因自卑和向美之心而懊惱、努力,如果不是莉拉,絕空拍她永遠無法跳出那個圈子,成為和父輩不一樣的人。
可是莉拉呢?最終還是向世俗和現實妥協。她曾經說過「 我不會愛上任何人,我永遠不會為任何人寫詩」,卻在十六歲時決定嫁給肉店老闆的兒子(斯特凡諾虧薯) ,小鎮上最富有的青年。她的美貌像拭去灰塵的寶石愈發奪目,可是她的心卻好像黯淡了。她不再願意讀她們曾經讀的東西。奧利維耶羅老師評價她說:
「賽魯羅小時候頭腦的智慧沒有找到出口,格雷科,最後她的美都展現在臉蛋和胸上,還有大腿和屁股上——那些美在這些地方都會曇花一現,就像從來沒有擁有過一樣。」
莉拉去給奧利維耶羅老師送請帖,但老師沒有讓她進門,說: 「賽魯羅我是認識的,但這個人我不知道她是誰」。
莉拉結婚那一天的早晨,埃萊娜去幫她梳妝。莉拉想起了她們的小學老師,為什麼不讓她進家門。她沉默了一會兒,對埃萊娜說,「不論發生什麼事,你都要繼續學習。」埃萊娜不安地笑,莉拉說,「 你不一樣,你是我的天才朋友,你應該比任何人都要厲害,不論是男生還是女生。」
「我的天才女友」從始至終一直是由埃萊娜在述說,從她的視角展現關於莉拉的一切。但在莉拉的心中,埃萊娜才是那個天才女友。莉拉似乎不再想要走到圍牆外,可是她將希望寄託在了埃萊娜的身上,她也是她心中特別的存在,是那個與眾人不同的人。
正如多年前她們逃學的那天的情況——
後來我們的態度發生了神奇的轉變: 盡管天開始下雨,我還是想繼續走下去,覺得自己遠離了所有人和事,去遙遠的地方——這是我第一次發現的東西,這讓我忘記了所有擔憂;但莉拉返回了,那本是她的計劃,但下雨之後,她放棄了大海,決定回到我們居住的城區。
在莉拉漫長的婚禮上,埃萊娜在擁擠喧鬧的酒席間,在歡慶的人群間,她突然更清楚了什麼是庶民,要比幾年前奧利維耶羅老師問她時更加清楚。
「我們就是庶民,庶民就是爭搶食物和酒,就是為了上菜的先後次序、服務好壞而爭吵,就是那面骯臟的地板——服務員正在上面走來走去,就是那些越來越粗俗的祝酒詞。」
故事在莉拉的婚禮上戛然而止。當莉拉十六歲步入結婚禮堂,原本嚮往的婚姻的生活卻發現了丈夫的謊言,而埃萊娜的內心也陷入了極度的痛苦。
>>>>>>>>>>>>>>>>>>>>>>>>>>>>>>>>>>>>>>>>>>>>>>>>>>>>>>>>>>>>>>>>>>>>>>>>>>
小說推薦:
《殺死一隻知更鳥》:克服偏見,尊重他人
《外婆的致歉信》:要大笑,要做夢,要與眾不同
《老人與海》: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簡愛》:勇敢獨立,不卑不亢
⑺ 「那不勒斯四部曲」
三個月間,零零散散卻一刻不忘。通勤碎片、午餐碎片、睡前碎片,最終拼成了《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離開的,留下的》以及《失蹤的孩子》的四個「全書完畢 100%」
漫長的時間線以至於情感深度融合,期間時而覺得自己便是其中一角,時而又覺是在俯瞰一切。這種不斷契合又抽離,混淆又清醒的體驗感,實在難以言喻、喜愛至極。所以大部頭閱讀在我心中一直穗喚是「拓展生命維度」的極佳方式。這三個月,我彷彿是那不勒斯的一部分。
從這跨越將近半個世紀的故事裡出來,我才發現,除莉拉和萊農之外,整個四部曲里我對於索拉拉兄弟的關注最多,似乎可以說,這對莉拉眼中十惡不赦的兄弟,我其實並不討厭,尤其是馬爾切洛。
他們開著「菲亞特1100」,庸俗浮躁,但也是他們在馬爾蒂里廣場上捍衛朋友,沖動義氣。那不勒斯01中馬爾切洛耐心追求莉拉,而莉拉盡一切可能無視、拒絕、羞辱,那時候我其實一時間不太能理解莉拉對馬爾切洛毫無餘地的痛恨和排斥。現在覺得,或許是因為莉拉的鋒利與愛憎分明,對於索拉拉兄弟,從一開始就沒有改變偏見的餘地。
那不勒斯04末,關於馬爾切洛再次無意拉斷萊農手鏈的這一段描寫,加之最後索拉拉兄弟被槍殺,我的心更是揪了揪:
【忽然有一天,一個十五歲左右的男孩給我送來了一個包裹,是蒙泰桑托的一家首飾店送來的。我並沒有馬上明白裡面放的是什麼,讓我驚異的是,那個袋子上寫著埃萊娜·格雷科收,裡面是一個紅色的盒子。我看了上面的紙條,才明白那是怎麼回事兒。馬爾切洛用費力的筆跡在紙上寫了一句:「對嫌冊不起」。後面是他的簽名,寫得很工整,像小學老師教給我們的字體。盒子里是我的手鐲,打磨得鋥亮,就像新的一樣。】
未多受教猜者凱育的馬爾切洛,端正工整地寫著署名。其實馬爾切洛與米凱萊,他們是有其血性但缺乏文化的暴力頂端,「壞」在表面,在後期是可以感受到他們自一套的紳士與界限,並非絕對意義上的壞人。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人物,都太立體多面又鮮活。
2019年10月15日,我聽埃萊娜說完了這個故事,我會一直記得他們的故事。
⑻ 那不勒斯三部曲順序
那不勒斯四部曲有四本書,閱讀順序是《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離開的,留下的》和《失蹤的孩子》。
《那不勒斯四部曲》是輪老義大利作家埃萊娜·費蘭特創作的書籍,由大塊文化出版發行。
作品簡介
艾琳娜與莉拉出生在二次戰後的那不勒斯貧窮郊區,兩人的友誼從六歲時交換娃滑大娃開始,充滿活力的莉拉有時走在前頭,帶著艾琳娜去冒險;個性內斂的艾琳娜則加倍努力,讓自己永遠可與莉拉匹敵。
在重要的時刻相挺,但誰先達標時又不甘落後;這種互相啟發,又視彼此為可敬對手的狀態,是她們六十年友誼的基調。
但兩人六十六歲那年,莉拉突然消失了。莉拉從來沒有出走或改變身分的念頭,也沒想過要自殺。但她曾說過,想要身上的每信桐豎一個細胞都消失,化為無形,讓人再也找不到她。
如今,莉拉要把人生抹除殆盡,且已經付諸行動。艾琳娜決定寫下還留在記憶里的一切,不讓莉拉消滅人生的痕跡,看看這一次誰是贏家……
叢書信息
那不勒斯四部曲是一套叢書,共有4冊,分別是《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離開的,留下的》和《失蹤的孩子》。
⑼ 那不勒斯四部曲——漫長而痛苦的救贖之旅
最近剛剛看完了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最後一本——《失蹤的孩子》,說起來這套書是我難得看過的長篇小說之一(排除掉那些被長輩斥為「快餐文化」的玄幻、武俠、言情、耽美小說)。作為一個代入感很強的人,我特別怕看長篇小說,情緒很容易隨著主角的境遇而起伏,並且嚴肅小說又不像「爽文」那樣會大開金手指,時代變遷、現實際遇、性格弱點等等都決定了結局不太會是童話中的happily ever after,而更多是唏噓和悵惘。之所以會對這樣一部長篇小說產生興趣,完全是出於對「女性友誼」、「成長小說」、「女性史詩」這類稀缺題材的好奇。
「那不勒斯四部曲」講述了二戰後來自義大利那不勒斯貧窮社區的兩位女孩——莉拉和埃萊娜(萊農)的成長史,從第一部《我的天才女友》中暴力的童年、混亂的少年,《新名字的故事》里躁動不安的青年,《離開的,留下的》里虛無困惑的中年,最後到沖並《失蹤的孩子》里頹唐疲憊的中老年,不僅時間跨度大,也涉及了女性教育、戀愛、婚姻、生育、家庭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以四卷、一千多頁的體量尖銳又細膩地探討了大環境下女性命運的復雜性。
《那不勒斯四部曲》——《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離開的,留下的》、《失蹤的孩子》
書中兩位女孩之間的友誼,絕非簡單意義上的互幫互助或是嫉妒背叛可以概括,就像作者埃萊娜·費蘭特在書信(散文集)Frantumaglia里描述的那樣:「 在莉拉和埃萊娜(萊農)的生命中,有很多事件顯示了一個人如何從另一人身上汲取力量。但要記住這一點:不僅僅是在她們幫助彼此的層面上,同樣也體現在她們互相洗劫,從對方身上竊取情感和知識,消耗對方的力量。」
這樣難以言喻的情感體驗,相信很多女性在成長過程中都多多少少經歷過。在我們自己的「主體性」不明確或是發生動搖時,時常需要一個對照物來確認自己的位置,而這個對照物與我們的關系並不是穩固的一成不變,而是處於動態的「博弈」平衡之中,既親近、欣賞,又獨立、警惕,在親密無間的同時,也暗藏著許多苦澀的瞬間。
《我的天才女友》德文版
在初看那不勒斯四部曲第一本、第二本的時候,悄判滑我們往往對莉拉有著不一般的敬畏和欣賞,因為在兩者的關系中,莉拉往往占據著主導、強勢的地位,她聰慧、果敢、粗俗但又直接,就像造物主那樣,「有洞悉復雜性的天賦,擅長製造戰爭和變革」。而萊農呢,大概因為第一人稱敘述的關系,她表現出的是脆弱、自卑、逃避、虛榮,是友誼中處於從屬和弱勢的一方。
然而,越看到後面越會發現, 即使是在一段關系中處於弱勢地位的那一個也可能從自身的從屬位置中獲得某種才智,轉而令強勢的一方頭暈目眩。 有人說這是一部關於become,becoming (「生長」)的成長小說,萊農不斷地在莉拉身上追認著這種力量,用她小說家的敏銳觀察力,一點一點地構建自己的主體性。在很多瞬間,我們能感覺到莉拉其實也很嫉妒萊農象徵的知識界的這種「生長」的力量,比如她從未稱贊過萊農寫的小說,甚至會貶低萊農的作品,但在與本地黑幫分子的斗爭中,莉拉又不自覺地想要藉助萊農文字的影響力,去為己方爭取利益。
雖然我們會被莉拉造物主般的洞悉和神秘所吸引,但也擔心會被她的暴虐和無常所灼傷,而萊農則因為她的彷徨和脆弱顯得真實,就像每一個普普通通的我們, 對外貌和能力的不自信,對原生家庭和落後社區的厭惡,對所處階層的無力和痛恨。
「『你知道什麼是庶民嗎?』
『知道,老師。』
在那一刻,我更清楚什麼是庶民,要比幾年前奧利維耶羅老師問我時更加清楚。我們就是庶民,庶民就是爭搶食物和酒,就是為了上菜的先後次序、服務好壞而爭吵,就是那面骯臟的地板——服務員正在上面走來走去,就是那些越來越粗俗的祝酒詞。庶民就是我的母親,她喝了酒,現在整個背都靠著我父親的肩膀上。我父親一本正經,我母親張著大嘴在笑,因為佛羅倫薩的古董商人講了一個淫穢的段子。所有人都在笑,包括莉拉,她看起來像要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到底。」(《我的天才女友》)
2017年4月,HBO宣布將那不勒斯四部曲改編成系列電視劇,上圖為演員定妝照
比起莉拉,萊農對於自己的本源——母親和家鄉有著更深的迷失和掙扎。 在小說里,她一直為自己母親的瘸腿、粗俗、沒有文化、勢利而自卑,在她心目中理想的母親形象是她的老師和她婆婆阿黛爾那樣的人,穿啟臘著體面、說著標准義大利語、文雅得體。只有當阿黛爾斥責萊農「經常失控、不理性」,並拒絕讓兩個孫女與她多接觸時,萊農才會意識到自己在阿黛爾身上的自我映射是多麼可笑。
「這么多年裡,我一直覺得,你是我想要的那種母親,但我錯了,我母親要比你好得多。」(《失蹤的孩子》)
當母親快去世之前,萊農看著母親曾經肥胖而笨拙的身體在病床上日漸枯萎,才終於達成與母親的和解。她第一次心平氣和地直面母親的瘸腿,不是基因缺陷,而是在戰爭中留下的創傷。母親臨終前對她所說的最後一番寄語,也激勵著她在遭遇背叛、失去之後,重新依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不被任何東西摧毀。
「『萊農,我現在真的很高興,我唯一放心不下的人是你,但你是你,我知道,你能讓事情按照你的想法來,所以我相信你。』」(《失蹤的孩子》)
埃萊娜(萊農)
故事雖然發生在那不勒斯,卻很少描寫旖旎的風光、悠久的歷史,更多地是將鏡頭對准郊區那破敗的房屋和骯臟的街道。自從16歲,萊農在莉拉的婚禮上意識到「庶民」的命運之後,她就產生了要逃離的念頭,她渴望藉助知識的力量逃離貧困落後的社區,逃離循環往復的「悲慘母親」的命運。
「她們(母親們)都很焦躁,同時又聽天從命,她們薄薄的嘴唇緊閉,背彎曲著,或者用很難聽的話責罵那些折騰她們的孩子。她們的身體都非常消瘦,雙眼凹陷,顴骨凸起,或者是屁股非常肥大,腳踝水腫,胸部下垂,拿著沉重的購物袋,最小的孩子都扯著她們的裙子,想讓她們抱。」(《新名字的故事》)
曾經破敗的那不勒斯社區
萊農一度成功了,她決絕地抹去自己的那不勒斯方言,有意識地用標准義大利語去交談、學習。她發奮讀書,考上了比薩高等師范,在那裡結識了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出生的彼得羅·艾羅塔,並與之組建家庭,開始自己的作家生涯,過上了人人艷羨的上流社會生活——體面的婚姻、到處旅行、有學問的交談、豐富的藝術展覽和沙龍,干凈整潔的城市居住環境。
然而婚姻生活中的苦悶,丈夫機械式的性愛、身為全職母親的崩潰、個體價值的迷失、社會生活的匱乏,都讓萊農深受精神空虛和肉體困頓的折磨, 她所以為的「文明」只是另一種形式的禁錮。 而她所仰仗的知識也存在著局限,很多時候它只是一種習得的傳統男性權利構建下的語言,70、80年代社會動盪之下,人人談論的解放、革命、政權與民主,也只是一種身份的選擇或虛泛的理論,沒有多少人真正明白自己在說什麼,對於現實生活也並無實質性的幫助。
當萊農看到莉拉拋棄那些屬於理論的、政客的虛無宣言與口號,選擇用最粗俗、直接的方式與那不勒斯本地黑惡勢力搏鬥時,當萊農不自覺地用家鄉的種種人與事來闡釋面臨的變革與挑戰時, 她才終於意識到「故鄉給予自己的這種醜陋滋養是自己前進的所有動力」, 她放棄了與故鄉的刻意隔離,回到那不勒斯,與故友們重塑友誼。
HBO系列劇路透照
正是因為萊農與母親農奇亞之間的那些耳光、撕扯和毫不留情的批判,萊農對那不勒斯的一次次厭棄、逃離和回歸, 她比莉拉多經歷的這些掙扎和歧路,幫助她無比曲折地找到了自己的本源。 某種程度上萊農比莉拉更為勇敢,在遭遇恐怖殘暴的大地震時,莉拉會因為「界限消失」、平穩生活的分崩離析而恐懼害怕、不停發抖,而萊農則能堅強地照顧莉拉、安頓災後生活。
大概就像莉拉和萊農母親農齊亞所相信的那樣,萊農身上有一種「生長」的力量,溫和、緩慢但堅定,絕不是像尼諾那樣投機取式、沒有根基的聰明, 而是不斷地自省與自洽,不斷地打散又重組,「那些曾經把她往下拉的東西,後來都成了她向上走的根基」。
「我吃了多少苦啊,經歷了多少事情啊!每一步都好像要跌倒,但我都挺住了。我離開了城區,又回到那裡,我又成功擺脫了。沒有任何東西會把我和我生的幾個女兒拉下水去,我們都得救了,我沒有讓她們任何一個沉淪下去。」(《失蹤的孩子》)
《那不勒斯四部曲》英文版
就如這套書的翻譯陳英老師所評價的那樣,對於萊農而言,在經歷了困頓與貧瘠、選擇的岔路口、大環境的變動,她都沒有沉淪、沒有倒地不起,她沒有像「少年時的夥伴吉耀拉一樣,在破敗的城區倒地而死,也沒有像家境優裕的美少女娜迪雅那樣,成為紅色旅恐怖分子,甚至不像有思想、有文化的瑪麗亞羅莎那樣陷入毒品和虛無。 這無疑是一場漫長、痛苦的救贖之旅。 」
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關於那不勒斯四部曲還有太多太多可以領悟和談論的。不管怎樣,一川無比慶幸這套書的出現,它重新塑造了女性小說,不只是聚焦閨閣、婚戀或是「升級打怪」,也不刻意要追求雄性氣概、將自己虛構成一個男性,而是將大事件、大變革編織進一個個生活場景和微妙的心理之間,沒有上帝視角、沒有金手指, 有的只是在命運的裹挾之下,如何去選擇和重塑,如何去認識、接納、超越自己的性別。
希望每個人都能從這套小說中收獲啟示或者力量。祝閱讀愉快。
Sarah Wilkins為《紐約時報》采訪埃萊娜·費蘭特所繪的插畫
⑽ 「那不勒斯」四部曲,遇見少年的你
義大利作家埃萊娜費蘭特成名作,描述了兩個女主萊農和莉娜從1958年開始,少年,青年,壯年和晚年在那不勒斯經歷和發生的事情。
四部小說分別是《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離開的,留下的》和《失蹤的孩子》。最令人難忘的是莉娜,小學老師從來沒有遇到過的最聰明的學生,一學就會,倔強,不向任何人低頭和屈服。
在閱讀的路上,一邊深深為莉娜糟蹋和浪費自己的天賦感到惋惜,也為她遭受的罪感到心疼。中年的時候,她回憶起年輕的時候,為了擺脫馬爾切洛,抓住了斯特凡型姿諾,為了擺脫斯特凡諾,抓住了尼諾,為了擺脫尼諾,抓住了米凱萊,為了擺輪陸脫米凱萊,抓住了恩佐。當生活走上了正軌,有錢,也和恩佐有了聰明的孩子時,孩子卻失蹤了。
你年少的時候,是不是也有一個聰明而又有天賦的同學。你深深的被她崇拜,被她吸引,和她成為了朋友。而她中途因為各種原因,停止了讀書,未滿20歲的時候走入家庭,開始生兒育女。你獨自一人往前走,心想前行的路上如果有她,那該有多好。
如果她繼續讀書,她的人生也許是另外一番模樣。
也許在城市裡打拚,遇到一個年齡相仿的男子,家境殷實,婆婆疼愛,有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兒。
也許一直在城市打拚,一直未婚,口袋滿滿,內心篤定,這個城市的男子可以隨意挑選,父母一直在催婚,而心中有詩有理想。
也許在城市打拚,滿滿傷痕,依然有選擇生活的權利。
而你的同學,和莉娜一樣,選擇留在那不勒斯城區,用年少時候的臘租頃倔強,勇敢和這個城市最大的勢力做斗爭,用莉娜的方式來解決。
在書中遇見了少年的夥伴,也遇見了少年的你。你努力學習,努力往上走,向更好的生活邁進。就像萊農一樣,在城市裡結了婚,生了兩個可愛的女兒,卻並不愛老公。是別人眼裡的成功者,享受鮮花和掌聲,卻在忙亂中迷失了自己。
少年的你,中年的你,和老年的你。無論選擇什麼樣的路,前方都需要披荊斬棘。悠悠的歷史長河中,我們是不留名的過路者。人生匆匆,生活中的爭執,和不悅,都留不下一絲痕跡。穿上鎧甲,一路向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