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坦克怎麼發展

義大利坦克怎麼發展

發布時間:2023-03-23 11:11:05

A. 義大利M系列坦克的坦克簡介

M13/40及其改進型M14/41「中型」坦克,是義大利陸軍在二戰時期的主要坦克裝備。該坦克曾在北非、南斯拉夫、希臘作戰中廣泛使用。義大利的坦克劃分標准明顯偏低,「卡羅·阿瑪托」M系列的四種坦克都被定為中型坦克,而相對於其他國家的當時標准,M系列實際只能算輕型坦克。同樣,義大利的重型坦克P-40(26噸)實際上比若干中型坦克還要輕(豹式45噸,T-34/85型32噸)。至於義大利發展自英國的卡登·洛伊德的L系列輕型坦克,實際應該算作超輕型!(註:L=輕型,M=中型,P=重型)
1940年義大利生產出第一輛M13/40樣車,同年開始投產。M13/40相對於較早的M11/39,主炮安裝在了旋轉炮塔上,有利於火力的發揮。車內成員4人,包括車長、裝填手、駕駛員和前機槍手,車長還要負責火炮操作。從M系列的設計上看,義大利坦克很重視機槍火力,這從單獨配置前機槍手卻沒有配炮長可以看出。意軍的坦克運用明顯傾向於支援步兵作戰,還沒有把坦克交戰擺在更重要的地位上,相對於當時德國的作戰思想還是很落後的。和義大利數目眾多但性能極其低下的L系列超輕型坦克相比,M系列在當時的義大利可稱得上是有「現代」水準的裝備。實際在北非戰場上,義大利也只有M13/40和M14/41可勉強用於坦克戰。
同M13/40相比,M14/41主要改進了發動機,功率增大到了125馬力,裝有用於沙漠作戰的空氣濾清器。兩種坦克共生產了將近1900輛,是戰時義大利產量最大的坦克裝備。

B. 請告訴我義大利的公羊C1主戰坦克的性能與研究過程。

義大利是一個老牌的汽車大國,汽車工業相當發達,從高性能「方程式」賽車到豪華跑車,到幾十噸的大型載重汽車都能生產。雖然戰後有幾十年沒有研製過坦克,但技術基礎雄厚,研製新型坦克的困難相對而言並不大。為了降低開發成本,義大利將技術重點定位在坦克的電子和火控系統上,並且讓在研的C-1主戰坦克與另外兩種陸軍主力作戰車輛VCC-80步兵戰車和B-I「半人馬座」坦克殲擊車共享相同的火控系統,其他部件則大量借鑒和採用成熟的技術。
「公羊」的研製得到了國外的技術援助。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聯邦德國就向義大利出口了120毫米L44滑膛坦克炮的技術,奧托•梅萊拉公司隨後製造出120毫米滑膛炮和彈葯。

「公羊」坦克在研製中吸取了很多OF-40的設計方法,兩者在底盤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坦克整體布置在很大程度上參考了德國的「豹」1與「豹」2。從其底盤尺寸和炮塔方正的外形就可以看出,坦克車體前部的布局幾乎是「豹」2早期原型車的翻版。

此外,義大利還將「公羊」主戰坦克的一些零件以承包方式轉由國外企業生產。如「公羊」的傳動系統就採用了德國ZF公司設計的LSG3000全自動傳動裝置。由於自身底子厚,外加盟國的技術援助,「公羊」的研製過程基本順利。

1986年底,奧托•梅萊拉公司製成了第一輛樣車。1988年,全部6輛樣車組裝完成,並開始了漫長的測試。1992年6月,「公羊」主戰坦克通過了行駛和火力等一系列測試,正式定型。同年,義大利軍方和奧托•梅萊拉公司簽訂了生產200輛C-1「公羊」主戰坦克的合同。不過,由於奧托公司還需要時間改造廠房和生產線的設備,因此直到1995年,正式生產型「公羊」主戰坦克才走下生產線,交付給義大利陸軍。

在近幾年的國際武器組織的「世界坦克排行榜」中,「公羊」主戰坦克大多在第8-10名徘徊。這說明「公羊」與M1A2、「豹」2A5等大牌主戰坦克相比,性能上還有差距。雖然排名總是靠後,但這種義大利的國產貨能在前十名佔有一席之地,說明它還是一種性能不錯、有一定戰鬥力的第三代坦克。

與當今最新型的主戰坦克相比,「公羊」的各項性能一點也不突出,只有戰斗全重比較小,為48噸左右,堪稱西方第3代主戰坦克中最輕型的一員了,因而其機動性能較好。不過,先進坦克該有的東西,如熱成像夜視儀、穩像式火控系統、復合裝甲、120毫米滑膛炮、自動滅火抑爆裝置等等,「公羊」身上一個也不少。就憑這一點,「公羊」仍可以躋身先進坦克行列。

義大利原本並不是坦克研製的強國,自己軍隊用的也一直是進口產品,所以在「公羊」的研製過程中,盡量採用成熟技術和工藝,以縮短研製進度和風險。這些措施使義大利一下子站在了世界坦克工業的前列,並為今後研製更先進型號打下基礎。事實也正是如此,前不久,義大利軍方推出了「公羊」的出口型號,整體性能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具備了在國際市場上參與激烈競爭的能力。

性能數據
義大利公羊主戰坦克型號 C1
乘員 4人
戰斗全 48000kg
單位功率 18.4kW/t
單位壓力 83.4kPa
車長(炮向前) 10.540m
車體長 7.595m
車寬:
帶裙板 3.545m
不帶裙板 3.420m
車高(至炮塔頂) 2.46m
火線高 1.910m
車底距地高 0.44m
履帶中心距 2.802m
公路最大速度 65km/h
公路最大行程 550km
潛水深 4m
爬坡度 60%
側傾坡度 30% 義大利公羊主戰坦克發動機:
生產公司 菲亞特•依維柯
型號 MTCAV-12
類型 12V渦輪增壓中冷柴油機
功率 882kW
傳動裝置:
生產公司 聯邦德國ZF
型號 LSG3000
類型 液力機械
前進檔/倒檔數 4/2
主要武器口徑/類型 120mm/滑膛
並列武器口徑/數量 7.62mm/1挺
防空武器口徑/數量 7.62mm/1挺
煙幕彈發射器總數量 2-4具
彈葯基數:
炮彈 40發
機槍彈 2500發
炮塔驅動方式 電液/手動
炮塔旋轉范圍 360度
車長超越控制 有
火炮俯仰范圍 -9°~+20°
火炮穩定器
水平向 有
高低向 有
三防裝置 有
電氣系統電壓 24V

義大利公羊主戰坦克 - 型號演變
C-1「白羊座」的改進型為「白羊座」MK-2型。MK-2型將換裝1500馬力(1102.95KW)的渦輪增壓柴油機和液壓懸掛系統,以及自動裝填系統和更先進的火控系統,並將繼續改進裝甲防護。

MK-2型將最終淘汰老舊的「豹」1型和M60A1坦克。按計劃,C-1「白羊座」MK-2型主戰坦克將裝備500輛。加上200輛MK-1型,C-1「白羊座」系列將達到700輛

C. 二戰的噴火坦克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給人類帶來災難的如型同時,也促進了武器裝備的更新發展。在二戰中有很多新型裝備被研發出來,例如突擊步槍、導彈、原子彈等等。噴火坦克也是在二戰中出現了一種新型裝備,最早的噴火坦克是義大利人發明的。提到二戰中的義大利軍隊,很多人都要忍不住要笑出聲來,二戰中的義大利軍隊打仗水平三流,逃跑水平二流,投降水平一流。在實戰中德國的這些坦克大部分被摧毀在了沖鋒的路上,只有少數僥幸沖到了敵方的陣地上。因為表現不佳,噴火坦克最終沒能成為德國軍隊的主要裝備,假如希特勒真的一門心思的去建造噴火坦克,二戰恐怕能夠提前一年就結束了。看到德國擁有噴火坦克之後,蘇聯人也沒能耐得住性子,蘇聯在二戰後期生產了大量噴火坦克。在蘇德戰場上這些噴火坦克同樣沒能發揮出來作用,但是在蘇聯攻擊日本關東軍的時候,這些噴火坦克卻讓日本人吃盡了苦頭。

日本關東軍最擅長的作戰方式就是挖地道修碉堡,而噴火坦克剛好是地道和碉堡的剋星,躲藏在堅固工事中的日本侵略者,往往被噴火坦克燒的體無完膚。噴火坦克作為二戰的一種非主流裝備,已經無法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現在的噴火坦克射程能夠超過200米,主要用途是用來清掃雷區,在各國都不是主戰裝備。

D. 義大利半人馬座坦克殲擊車的實踐及改進

義大利陸軍對「半人馬座」輪式裝甲戰車提出的要求是:不僅要具有當代戰斗坦克的火力,還要具有戰略機動性,它必須能夠依靠自身動力在義大利半島的各種地形上高速機動。為了滿足義大利陸軍的這一需求,依維柯公司防務車輛部(DVD)與奧托梅拉拉聯合展開研發工作,即為8×8「半人馬座」輪式車裝備一門能夠發射北約標準的105毫米坦克炮彈。義大利陸軍1989年從依維柯菲亞特-奧托梅拉拉(CIO)公司定購的400輛「半人馬座」輪式裝甲車將成為迄今為止第一種裝備高膛壓105毫米坦克炮輪式裝甲車。
在首批「半人馬座」裝甲車交付部隊僅一年後,即1993年,20輛「半人馬座」裝甲車便被用於聯合國的索馬里維和行動。隨後,「半人馬座」成為義大利參加在波斯尼亞、阿爾巴尼亞、科索沃及最近在伊拉克的維和部隊的主要裝備。
由於「半人馬座」的出色表現,西班牙陸軍也在1999年定購了22輛並在2002年追加了62輛該型裝甲車。第三個裝備該型裝甲車的部隊是埃及陸軍,但他們裝備的是義大利陸軍過剩的「半人馬座」裝甲車。2000年,美陸軍向意大含早利陸軍租借了16輛「半人馬座」裝甲車以用於其裝備機動火炮系統前的訓練。租借合同從最初的兩年延長至2004年。
1994年,DVD採取獨立風險投資方式在「半人馬座」裝甲車底盤的基礎上成功研製了一種步兵戰車的演示車。隨後,義大利陸軍決定將這項計劃繼續下去,並在1999年定購了3輛這種步兵戰車的原型車,這就是後來的「半人馬座」VBC。隨後,義大利陸軍決定裝備安裝有奧托梅拉拉「打擊拳」炮塔和25毫米OerlikonKBA自動機關炮的步兵戰車型「半人馬座」;義大利陸軍將購買200輛該型車。其變型車中的指揮車正在評估,而救護車和迫擊炮運載車野老寬正在開發中。另外,CIO公司正計劃與法國地面武器系統工業集團合作研製工程車。
CIO公司在1998年再次牽頭以獨立風險投資方式研製一種動力性更強的「半人馬座」車。新型車輛採用120毫米滑膛坦克炮代替了原有的105毫米線膛炮。當該車的原型車在2002年一問世即成為世界上第一種與最先進主戰坦克具有相同火力的輪式戰車。
新車所裝備的火炮能夠發射與「公羊」主戰坦克(及同時代坦克)相同的120毫米炮彈,與它們不同的是新型車輛的火炮為45倍口徑而不是44倍口徑。其炮管採用了最新型高硬度炮鋼,張力屈服值為1300兆帕,達到了最現代化坦克炮的用鋼水平。炮管為自緊式並進行了鍍鉻處理,配備有抽煙筒和熱護套。
為了降低後坐力,火炮安裝了新型胡椒罐式炮口制退器(代替了105毫米火炮的槽式制退器),將制退效率提高了25~30%。火炮的後坐距離為550毫米,少於105毫米火炮的750毫米,其25千牛的後坐力與整車的質量協調一致。
120/45毫米火炮安裝在有奧托梅拉拉公司研製的新型HITFACT炮塔上。炮塔的整體布局與早期「半人馬座」相似,但將車長的位置移至火炮左側,裝填手位於炮長後面,炮長在火炮右側(這一設計與大部分西方坦克相類似)。這一與眾不同的布局來自於早期的「半人馬座」設計,最初設想為採用雙人炮塔和自動裝彈機。但是為了簡化結構並降低成本最終取消了自動裝彈機。載彈量為火炮彈架9發,車體內26發。
除主炮外,炮塔還配備了7.62毫米並列機槍和一挺安裝車長艙口的相同口徑機槍。炮塔正面兩側各有4具80毫米加里克斯(Galix)煙幕彈發射器。
車長配備有伽利略公司的穩定式全景觀瞄鏡和用於側面觀察的6具潛望鏡;炮長配備有一具帶第二代熱成像儀和護眼激光測距儀的獨立穩定式瞄準鏡。主炮採用縱向穩定而炮塔為橫向穩定,火炮和炮塔均採用無刷電動機驅動。
與早期「半人馬座」不同的是,新型車輛採用鋁裝甲代替了原有的鋼裝甲,並加入了鋼板和復合裝甲面板。這使得基本的HITFACT炮塔重量僅為5.8噸。而早期炮塔的重量為7.5噸。在加裝附加裝甲後,新炮塔的重量也不超過6.6噸。然而,其安裝尺寸,特別是炮塔座圈保持不變,因此新炮塔只需經過些許調整即可替換原有炮頌亮塔。
在採用基本配置的情況下,「半人馬座」加上HITFACT炮塔的重量為25.5噸,能夠抵禦14.5毫米重機槍在近距離內發射的穿甲彈。其基本裝甲還能承受6千克TNT炸葯在任何一個車輪下面爆炸以及3千克TNT炸葯在車底部爆炸所產生的沖擊。加裝附加裝甲後,整車的重量增加到28噸,能夠抵禦從車首60度正面弧形區域內射入的25毫米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甚至能夠抵禦更大口徑穿甲彈葯的打擊。同時每個車輪能夠承受8千克TNT炸葯的沖擊,車底部能夠承受6千克TNT炸葯的爆炸。炮塔後部安裝有裝甲炮塔籃。
新型車的底盤基本與早期「半人馬座」相同,這意味著發動機艙和駕駛艙都位於車體前部的一側。發動機仍採用依維柯公司的6VTCA發動機,這種發動機相當於「公羊」主戰坦克V-12柴油發動機的一半,許多零部件均能夠與其通用。6VTCA發動機的功率維383千瓦(520馬力),但是研製新型6V柴油發動機的工作仍在進行中,新型發動機將增加一種通用軌道噴射系統,預計能夠將功率提高到440千瓦(598馬力)。
發動機與採用許可證製造的ZF自動變速箱和一套帶有單一中央差速器的H式動力傳動系統相結合,變速箱有5個前進擋和2個倒擋。車輪採用帶梅賽爾液壓彈簧的麥克弗森式懸掛獨立定位。轉向機構採用常規的兩個前橋轉向,但在低速時,第4橋也能實現轉向,這將能夠較少磨損輪胎並將轉彎半徑減至9米。車輪採用14.00-20泄氣保用輪胎,並配有中央輪胎充氣系統(CTIS)。
所有這些使得裝備有HITFACT炮塔的新型「半人馬座」裝甲車具備輪式裝甲車的作戰機動性能,同時其120毫米火炮也能與任何一輛主戰坦克的火力相匹敵。
變型車
VCB--「半人馬座」的裝甲人員輸送車車型,採用了包括裝備25mm機關炮,60mm火炮和12.7mm機槍在內多種炮塔
指揮車
搶救車

E. 各國陸軍主戰坦克的發展與現狀

坦克自20世紀初問世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在近代戰爭史上,它們作為各國陸軍中最重要的作戰兵器,始終主宰著地面戰場,也是衡量各國軍隊戰鬥力水平的重要標准。

第三代主戰坦克唱主角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世界各國陸軍由摩托化向裝甲機械化發展的歷程中,坦克也隨著時代的變遷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經歷了不斷改進和更新換代的演變過程。上世紀80至90年代,各國陸續研製出第三代主戰坦克,如美國的M1A1和M1A2、俄羅斯的T-80/T-90、德國的「豹」2、英國的「挑戰者」2和法國的「勒克萊爾」。它們以廣泛採用計算機電子技術、光電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為顯著特徵,火力控制、通信和裝甲防護性能較之早期的坦克取得了飛躍式的進步。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它們更加如虎添翼,對傳統的作戰樣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在海灣戰爭和本世紀初的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的M1A1、M1A2和英軍的「挑戰者」主戰坦克憑借技術優勢和空中支援,縱橫戰場,攻城拔寨,對戰爭的最後結局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各國主戰坦克的主要武器普遍採用了120毫米口徑滑膛炮,射程遠,殺傷力大。俄羅斯的T-80、T-90主戰坦克裝御岩高有更大口徑的125毫米火炮,除發射常規坦克彈葯外,還能發射激光制導炮彈,射程達到了5000米,具有對低空飛行的武裝直升機的交戰能力。數字化計算機火控系統和熱像觀瞄設備得到普遍應用,夜間作戰對車輛目標的識別距離達到近5000米,賦予它們優越的全天候、全天時精確打擊能力。

在防護能力方面,第三代主戰坦克廣泛採用了先進的復合型材料裝甲,車體和炮塔還可加裝爆炸式反應裝甲,並裝有滅火抑爆系統,對動能和化學能反坦克彈葯具有較強的抗毀能鎮尺力。俄羅斯的T-90和最新型「黑鷹」主戰坦克還分別安裝了光電對抗系統和主動防護系統,能幹擾、壓制和對抗多種反坦克制導武器。

對主戰坦克進行數字化改造,為今後陸軍武器裝備的信息化、網路化發展奠定了基礎。美國的M1A2主戰坦克採用了先進的數字化通信設備、車際信息系統和定位導航系統,坦克車長配備了獨立式熱像瞄準鏡和綜合式顯示器。德國的「豹」2、英國的「挑戰者」2和法國的「勒克萊爾」主戰坦克也安裝了先進的作戰管理系統和導航系統,大大改善了通信和作戰指揮能力,耳更聰,目更明,提高了作戰效能。

持續改進,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

為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世界各大國在加緊發展未來新型作戰系統的同時,也在繼續尋求對主戰坦克的更大改進。提高武器棗塌系統性能,增強戰場生存能力和信息化作戰能力是各國主戰坦克今後一個時期的主要改進方向。

發展重量更輕的火炮系統和新型彈種,進一步增大射程,提高精確打擊能力。法國最近為「勒克萊爾」主戰坦克研製的新型制導炮彈,裝有慣性導航儀,可間接瞄準超視距發射,最大射程達到8000米,從頂部攻擊裝甲目標;另一種榴彈裝有延遲引信,射程達到5000米,在目標上空爆炸,攻擊建築物、步兵和裝甲目標。另外,激光和電磁能量武器技術的發展也取得了實用性的成果。德國已研製出一種中等能量激光武器,可用來作為坦克的輔助武器和防空武器,在近、中、遠距離上對硬、軟目標實施精確打擊,在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區使用可以對人員產生非致命殺傷作用。美國針對城市作戰的特點研製出了非致命高能微波武器,近期將安裝在輪式裝甲車上。

提高戰場生存能力,是主戰坦克改進的另一個重要技術領域。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動能穿甲彈和大口徑破甲彈已能穿透1000毫米厚的鋼裝甲,最新型的RPG-7VR火箭筒能穿透600毫米的鋼裝甲。在近代的局部戰爭中,尤其是在城市作戰中,坦克乘員遇到的一個最頭痛的問題就是對隱蔽的武裝人員在近距離上使用的火箭筒和反坦克導彈防不勝防。增強裝甲防護,提高戰場生存能力,已成為各國陸軍必須解決的一個急迫課題。今後坦克裝甲防護的改進將採用更新型的裝甲,如一些國家目前正在研製的鈦合金、納米材料復合裝甲和電磁感應裝甲,均能大幅度提高對反坦克武器的抗毀能力。能瞬時探測、干擾和對抗動能和化學能反坦克彈葯的主動防護系統已開始廣泛應用於坦克裝甲車輛,使它們能更有效地對抗種類日益繁多的反坦克武器。

保持與未來新型作戰系統相適應的信息化水平,是使它們能繼續稱雄地面戰場的重要前提條件。美國的M1A2SEP、德國的「豹」2A6和法國的「勒克萊爾」S3等最新型主戰坦克已安裝了帶高解析度電子地圖的指揮控制系統和定位導航系統,可顯示戰術態勢。2004年,美國陸軍又計劃將為「未來戰斗系統」開發的「系統中之系統」的開放式計算機環境應用於M1系列主戰坦克和「布雷德利」步兵戰車。這些系統將通過先進的通信系統在協同戰術信息網路中實現互通互聯,提高聯合作戰能力。

立足未來戰場,發展全新的作戰系統

20世紀90年代,東西方冷戰結束,世界進入新的政治和軍事格局時代,高技術局部戰爭成為各國軍隊面臨的主要戰爭形態。在全球范圍的新軍事變革浪潮中,各國軍隊都在調整改革自己的作戰理論、軍隊編制和武器裝備發展思想。自上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美國已先後五次調整了陸軍發展規劃。

從全球快速部署和局部戰爭中對特殊作戰對象作戰的特點來看,各國目前的主戰坦克存在著遠程戰略機動遲緩和難以發揮火力性能優勢的缺點。因此,立足未來的作戰需求,經過縝密的論證,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本世紀初開始重點發展面向21世紀戰場的新型作戰系統,以「網路中心戰」為新的起點,尋求發展繼續稱霸世界所需要的陸軍武器裝備。

美國目前正在研製的「未來戰斗系統」具有以下四個主要特徵:

一是以C4ISR為核心,利用空中和地面感測器網路信息資源,實時感知戰場態勢,增加戰場透明度,壟斷戰場信息權,在諸軍兵種聯合作戰中實施快速、准確有效的指揮控制和精確打擊。

二是擯棄多年來各軍兵種發展自己的單一作戰裝備、裝備品種日益繁雜的做法,發展多種作戰功能高度集成的系列化作戰平台,通過網路集約形成陸軍的整體聯合作戰能力。「未來戰斗系統」將由18種有人和無人操縱的地面和空中平台組成,包括步兵輸送車、車載戰斗系統、間接瞄準火炮系統及迫擊炮系統、指揮控制車、偵察車、維修搶救車、救護車及無人操縱偵察車、突擊車和後勤保障車等地面平台和多個級別的無人機,由指揮控制車通過無線電通信網路對它們實施指揮和控制。

三是採用新型的火炮和導彈系統,提供直射火力和超視距遠程支援火力,實施精確打擊。車載火炮系統除發射常規彈葯外,還能發射中程動能和化學能彈葯,射程達到2至12公里。「箱裝式」導彈可精確制導和巡航攻擊目標,由通信網路遙控垂直發射,在戰場空域精確布撒,作戰距離分別為20公里和40至50公里。

四是地面作戰平台的重量限制在18噸左右,可由C-130運輸機空運,實施快速戰略和戰役機動。美國陸軍計劃在2014年正式裝備「未來戰斗系統」,形成全新的協同作戰能力。「未來戰斗系統」是美國陸軍有史以來發展的最為復雜、昂貴的武器系統,是對傳統作戰兵器設計理念的一次革命性創新,因此從論證階段開始就受到廣泛的高度關注,並已對各國軍隊的作戰理論和裝備發展研究產生了牽引性影響。

F. 求二戰義大利p40坦克資料

義大利的P40重型坦克是從早期的M系列坦克,諸如M 13/40, M 14/41和M 15/42進化發展而來.在研製期間,它最初是被稱為P26/40代表重型坦克(P = pesante, heavy; M = medio, medium);26表示它最初的重量,後面的40表示的是項目開始的時間(1940年).1942年夏,26被撤消,設計被簡單的稱為P40.

P40的研製工作從1941年起一直到1942年春才完成.研製速度的緩慢是由於軍方要求的改變和各種的技術困難所造成.1943年9月8日休戰的時候,僅完成了一輛原型車交付給了Regio Esercito(義大利皇家陸軍),另外的三輛還在在熱那亞(Genoa)的菲亞特(FIAT)安薩爾多(Ansaldo)工廠躺著.盟軍對義大利北部的轟炸造成了電力短缺,使得裝甲板的加工變得時斷時續,影響了生產.義大利人反水後,德國人立即佔領了工廠並訂購了75輛坦克(11月訂購了另外75輛).其中的一半沒有發動機和傳動裝置被用做防線上的碉堡.

德國人也不能解決P40設計上遇到的技術難題.新設計的FIAT柴油機發動機被證明不是很可靠.1943年9月末,德國人把一輛完整的樣車送到了德國進行測試,同行另一輛車沒有安裝發動機和武備.第二輛車上打算安裝一門德國的L/24 75mm炮和四號坦克上的Maybach HL 120發動機.1943年10月20日,P40和其他的一些新型裝甲車輛在希特勒面前進行了展示.

德國資料稱一共生產了101輛P40:1943年完成了13輛整車和11輛沒有發動機,1944-45年有48輛整車和29輛無發動機.40輛沒有發動機的坦克被被擺放在沿著托斯卡納(Tuscany)和哥達文防線(Gothic Line)的要塞.一些被埋在土裡,其餘的被放置在後牆或河流路基上.

1943年秋,德國人決定把61輛可以移動的P40交付給四個裝甲炮兵團(Panzerartillerie).1943年10月,5輛被交給了Southern front裝甲訓練營(Southern front Armoured training battalion). 1944年4月,5到6輛送到了亞得里亞海海岸裝甲營(Panzer Abteilung Adria).

接受P40最多的一支部隊是第24黨衛軍山地旅(24 Waffen-Gebirgs-Brigade der SS Karstj�0�7ger).1944年10月,這支部隊接受了20到22輛坦克.旅屬裝甲連可以半自給,包括一個完整的維修工場.被用來打擊義大利北部的義大利游擊隊和鄰國南斯拉夫打擊鐵托的游擊隊.1945年5月初在Tarvisio Pass附近和英國部隊交戰,損失了2輛P40.當戰爭結束的消息傳來後,剩餘的坦克被拋棄在菲拉赫(Villach)的一條路上.這些P40上繪有標準的德國戰術標記.

1944年11月中期,13輛P40坦克交給了第15德國警察裝甲連(15 Polizei-Panzer-Kompanie),主要在義大利西北部執行安全保障任務.戰爭結束後,坦克連向義大利游擊隊投降,坦克被拋棄在Novara.1944年12月,15輛P40坦克部署在第10警察裝甲連(10 Polizei Panzer Kompanie),在維羅納附近的重要地區進行巡邏.1945年4月末,移防到了奧地利邊境附近的波爾查諾(Bozen),後來向美軍投降.唯一使用P40的義大利部隊是R.S.I. (義大利社會共和國[Repubblica Sociale Italiana], Mussolini's Italian Social Republic),其中的三輛在米蘭地區使用.

從技術上講,P40和德國人的四號坦克相類似.由於缺乏柴油,發動機問題,缺乏車長指揮塔和薄弱的裝甲防護,P40被德國人主要用在二線.但不管怎麼說,P40是義大利在二戰中威力最大的坦克.

G. 坦克的發展經歷了哪些歷程

坦克,就是在這樣的一片爭議聲中,逐漸成長起來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各國對坦克的發展做了各種各樣的探索,研製裝備了多種類型的坦克。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初期,坦克的樣子千奇百怪,形態各異,有的用現在的標准來看簡直就是「畸形」和「怪物」。輕型、超輕型坦克盛行一時,還出現了能用履帶和車輪互換行駛的輪胎——履帶式坦克、水陸兩用坦克和裝有兩個以上炮塔的多炮塔坦克。但是到了30年代末期,坦克的樣子趨於了統一,逐漸接近了現代坦克的模樣。

這一時期,各國坦克的發展,直接與他們對坦克作用的認識和作戰理論相關。法國人拘泥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十分強調坦克對步兵的支援作用,因此就製造了一些速度低、防護較強的「步兵伴隨扮昌悔坦克」,如雷諾FT-17坦克。這一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曾讓法國人大吃苦頭,法國行動緩慢的坦克,根本不是德國坦克的對手。英國作為坦克的發祥地,有軍事理論家、軍事史學家富勒等一大批鼓吹集中使用坦克的軍官,盡管他們的理論沒有被當局採納,但他們的機械化戰爭思想卻對坦克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使英國人比較看重坦克的機動性能。於是英國人按照陸軍分為步兵和騎兵的傳統觀念,同時受到坦克出生於海軍的影響,別出心裁地將坦克分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也稱為騎兵坦克)。前者突出裝甲防護,後者則突出機動性。德國人初期因不重視發展坦克,在一戰戰場上吃過大虧,又因為戰後被禁止製造坦克,民族自尊心受到傷害,反而更加重視發展坦克,對坦克的作用也認識得更加清楚。以德國裝甲兵的創建者古德里安為代表的一批青年軍官提出了將坦克集中編組使用,並與俯沖轟炸機相配合,實施深遠突擊的「閃擊戰」理論,被當局所採納。因此在坦克的發展上,德國十分注重機動性同火力相結合,使他們的坦克性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古德里安後來還晉升德國陸軍上將。德國30年代末期製造的A7V型坦克,就是當時坦克中的佼佼者。該坦克重20噸,火炮口徑05毫米,時速達到了40千米/時。

這一時期,除了上述三個坦克製造業最發達的國家外,還有一些國家加人了研製「水櫃」的行列。這中間以蘇聯發展最快。1921年8月31日,第一輛蘇制坦克「爭取自由的戰士列寧同志」號進行了行駛試車,它的外形很像法國的「雷諾」坦克。可以明顯也看出,早期蘇制坦克的設計思想深受法國人影響。進入30年代,蘇聯有一個叫做圖哈切夫斯基的元帥,提出了大縱深乍戰理論,主張將坦克集中編組為坦克師、坦克軍,在其他軍、兵種的配合下,對敵人昀防禦陣地進行連續、大縱深地突擊。這一作戰理論徹底改變了蘇聯的坦克設計思想,使蘇制坦克變得十分重視火力、裝甲防護和機動性三者的有機結合。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入侵前,蘇聯設計製造了迅銀多種型號的坦克,使它一下子成為坦克生產大國。到1939年,蘇軍已經擁有15000輛坦克。在蘇聯研製的眾多坦克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12月開始裝備蘇軍的T-34坦克。這種坦克代表了當時坦克技術的最高水平,在世界坦克發展史上居於十分顯赫的廳正地位,被公認為現代坦克的先驅。T-34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做過多次改進,出盡了風頭,打得德國人聞風喪膽。

這一時期的坦克,特別是凹世紀30年代後期的坦克,與早期的坦克相比,早已脫胎換骨,不可同日而語。從外觀上看,坦克再不像蠢頭蠢腦的「水櫃」了——雖然它仍然叫「水櫃」,而是有了比較看得過去的模樣和非同一般的「本領」,首先是「塊頭」大了,最重的坦克已經超過50噸,最輕的也將近10噸;第二是「拳頭」硬了,普遍裝有37~47毫米口徑的火炮,有的還安裝了75或76毫米口徑的短身管榴彈炮,發射的穿甲彈能穿透40~50毫米厚的鋼甲,並出現了火炮高低穩定器;第三是「身體」壯了,裝甲厚度達到25~90毫米,普通的步槍機槍很難穿透它,為了對抗反坦克炮。還設計布置了傾斜裝甲,並按照各部位中彈的概率分配裝甲厚度;第四是「眼睛」亮了,開始採用望遠式和潛望式光學觀察瞄準儀器;第五是「耳朵」長了,安裝了坦克電台;第六是「腿腳」快了,最大速度達到20~43千米/小時,並普遍採用了平衡式懸掛裝置。總之,坦克再也不是「丑小鴨」了,它的王者風范已經初露端倪。

H. 坦克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出色表現,奠定了其帝王的基業。桐山碰因此,戰爭結束後,坦克的發展不但沒有停止,反而掀起了一個新的高潮,各國的陸軍不約而同地走上了裝甲機械化的道路。時至今日,坦克「王朝」的江山仍然穩固,已經傳了三代:20世紀50年代是陸戰之王一世統治時期,20世紀60~70年代由陸戰之王二世統治,20世紀80年代以後就是陸戰局談之王三世的天下了。

二戰後直到20世紀50年代未,各國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驗,設計生產了新一代的坦克,這些坦克與它初登「王位」時相比,顯得更為成熟,首先是火力有了很大的增強,中型坦克火炮的口徑達到90~105毫米,重型坦克則達到120~122毫米,能夠發射各種穿甲彈、破甲彈和碎甲彈,並開始採用火炮雙向穩定器、紅外夜視儀、光學側距儀、機械模擬彈道計算機,大大提高了射擊精度。其次是防護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裝甲更厚,車體前部裝甲厚76~127毫米,炮塔前部裝甲厚110~200毫米,有的達到220毫米,並且更加重視形體防護,也就是把坦克的外形設計得不易被擊穿,比如,把炮塔設計成半球形,車體前裝甲設計成呈55~°60°的傾斜角,當炮彈不是垂直的命中坦克時,只能在裝甲板上滑一道傷痕,而不會擊穿。有的坦克裝了三防裝置。自動滅火裝置也開始採用。防護能力提高了,坦克的重量也有所增加,中型坦克達到36~47噸,重型坦克達到50~60噸。另外,坦克的機動性能有了很大的發展,普遍採用坦克高速柴油機,發動機功率達到382~596千瓦,坦克最大速度達到50千米/小時以上,最大行程達到500千米。這一時期,比較著名的坦克有:蘇聯的T-54、T-55中型坦克;美國的M48中型坦克,M103重型坦克和M41輕型坦克;英國的「百人隊長」中型坦克,「征服者」重型坦克;法國的AMX-13輕型坦克。

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後,「陸戰之王」開始受到反坦克武器的挑戰,其中有兩次最為嚴重,大有逼其「退位」之勢,最終導致了改朝換代。

第一次挑戰是反坦克導彈誕生,它導致了「陸戰之王」二世的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1944年,德國法西斯為了對付蘇聯的坦克,由其陸軍武器局制定了代號為「X-7」的反坦克導彈。但它的誕生確實紿剛剛戴上「王冠」的坦克帶來了不祥之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反坦克導彈得到迅速成長,終於在1974年爆發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給了坦克一次狠狠的打擊。「陸戰之王」一世的寶座受到嚴重的震撼。於是「陸戰之王」二世勇敢地迎接了這次挑戰,促使它的本事不斷增長,並用新的技術和唯姿招數來武裝自己,這就是60年代出現的戰後第二代坦克,也就是第一代主戰坦克,它的火力和綜合防護力達到或超過以往的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時還具備中型坦克機動性強的優點,在作戰中可以同時發揮兩種坦克的作用。這樣一來,發展傳統意義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就失去了價值。於是在坦克的家族中,不再有中型和重型之分,出現了坦克兄弟的「新老大」——主戰坦克,從此,坦克步入了「現代社會」。主戰坦克具有和重型坦克差不多的體重,達到36~57噸,有的甚至達到60噸,但並不像重型坦克那樣笨重,這是因為它的裝甲雖厚,但卻機動靈活,而且外加了許多其他的防護設施。而且,主戰坦克的火力變得更為強大,普遍採用105至120毫米的線膛炮。除了火力的強大之外,更重要的是射擊的精度更高了,因為,主戰坦克普遍採用了現代化的火力控制系統。這種火控系統以火控計算機為中心,由火炮雙向穩定器、各種感測器,測距儀、觀瞄儀等組成。主戰坦克雖然重,卻很靈活、敏捷,最大時速已達50千米/小時,從靜止起步加速到每小時32千米的速度只需12~16秒,這表明現代坦克不僅跑得快,而且爆發力好,能夠急起急停,這樣可以使坦克做出各種復雜的動作,擺脫反坦克導彈的追蹤,減少被擊中的機會。這一代主戰坦克代表有:蘇聯的T-62、美國的M60系列、德國的「豹」1系列、英國的「奇伏坦」、法國的AMX-30等。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反坦克武裝直升機的崛起,又對坦克構成了新的更大的威脅。特別是80年代以後,反坦克導彈的新產品——自動制導式導彈裝上了武裝直升機,使武裝直升機對地面裝甲目標的攻擊能力大大提高,而且還出現了專用的反坦克直升機。反坦克直升機在火力、射程、精度、視野等方面,都明顯優於地面坦克。於是,又有人對坦克的「王權」提出質疑,預言「坦克作為陸戰主要兵器的地位將會讓位給直升機」。這時,「陸戰之之王」二世只好讓位於「陸戰之王」三世,也就是第二代主戰坦克。它的總體性能有了顯著提高,大多採用120毫米或125毫米的高壓滑膛炮。有的坦克炮有自動裝彈機,發射彈種較多,甚至可以發射反坦克導彈。一般都可擊穿500多毫米厚的優質鋼裝甲。直射戰距離1800~2200米。作為最先進的主戰坦克,它們普遍裝備了以電子計算機為中心的火控系統。同時,防護力大大提高,除盡量改善防彈外形,降低車高和加大前裝甲傾角外,幾乎都採用金屬與非金屬復合裝甲。機動性能與上一代也不可同日而語。代表型號有:蘇聯的T-64、T-72、T-80系列、「黑鷹」,美國的M1A1、M1A2,德國的「豹」2系列,英國的「挑戰者」系列,法國的「勒克萊爾」系列等。

I. 二戰期間義大利的裝甲車輛都有哪些

提到義大利和二戰,小油瓶就會腦補這樣一幅畫面,一群義大利軍人扔掉了武器,興高采烈的舉著白旗投降,反倒是在慶功。

連他們的盟友德國人都說,義大利若是我們的敵人,我們只需要5個師去對付他們,義大利若是保持中立,我們需要10個師去防範他們,義大利若是我們的盟友,我們得需要20個師去支援他們。

圖17 AB41輪式裝甲車

點評:二戰期間義大利為數不多的亮點車輛,由於其4輪驅動的特性在速度和不平整路面行駛都很很好滿足前線需要。

總的來說,義大利人在坦克裝甲車方面設計能力有限,薄弱的裝甲、方正的外形、羸弱的火力根本無法與主流陸軍強國相比,半履帶裝甲運輸車也沒有、8X8重型輪式裝甲車、自行高炮這些陸軍主流裝備對於義大利來說更是奢侈品。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坦克怎麼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核工業二二公司電話號碼多少 瀏覽:871
印尼新冠疫苗什麼時候能結束 瀏覽:338
為什麼義大利總是拖到加時 瀏覽:694
義大利著名汽車有什麼 瀏覽:146
外國學生留學中國哪個城市好 瀏覽:217
印尼打馬來西亞電話加什麼 瀏覽:57
伊朗航母怎麼出口 瀏覽:120
中國首例新冠肺炎是什麼時候 瀏覽:404
中國派怎麼做 瀏覽:34
印度有多少皇後 瀏覽:680
電話怎麼打到伊朗 瀏覽:528
中國八大名鴨都有哪些 瀏覽:385
一萬越南盾幣相當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940
印度窮人的原因有哪些 瀏覽:819
為什麼義大利人不如愛爾蘭人 瀏覽:420
中國口罩哪個網站有 瀏覽:216
中國工地網上找工作哪個平台好 瀏覽:545
義大利面配什麼面好吃 瀏覽:800
中國哪個銀行有賣華為 瀏覽:908
古羅馬同時代中國是哪個朝代 瀏覽: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