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義大利海軍二戰時有什麼軍艦
一、維內托級戰列艦
維內托級戰列艦(英文:VittorioVenetoclassbattleship,全稱:維托里奧·維內托級戰列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義大利建造的一型戰列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940年5月1日,「維內托」戰列艦號入役義大利海軍。此時距義大利正式加入戰爭只有40天的時間。
「維內托」的建造周期相當長,這與義大利造船業缺乏經驗和技術裝備有關。如果「維內托」能夠早些服役,那麼該艦或許能夠在參戰前就擁有足夠數量訓練有素的艦員,從而獲得更出色的戰斗表現。
「維內托」號(VittorioVeneto)在1941年3月馬塔潘角海戰中,被一枚空投魚雷命中舷側,導致進水4000噸。1942年之後由於燃油危機,維內托號及其姊妹艦一直呆在拉斯佩齊亞直到義大利投降。
該級2號艦「利托里奧」號(Littorio)在英軍空襲塔蘭托時被三條魚雷命中,入塢修理至1941年3月。義大利投降以後2號艦改名為「義大利」號。1943年9月9日駛往盟軍控制的馬爾他,至撒丁島附近海域時,被德國空軍使用無線電控制的制導炸彈重創。
同行的該級3號艦「羅馬」號(1942年6月完工)被兩顆無線電制導炸彈命中,彈葯庫發生爆炸,艦體斷裂沉沒。該級4號艦「帝國」號尚未完工,義大利投降後,落入德軍之手被當作靶艦擊沉
二、義大利「利托里奧」號戰列艦:
該艘戰列艦,排水量41000噸,裝有9門381毫米主炮,12門152毫米副炮,航速30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用於地中海作戰,火力猛,航速快,是義大利海軍性能最先進、參戰較多的戰列艦。
三、義大利海軍「塔蘭托」級重型巡洋艦:
義大利海軍「塔蘭托」級重型巡洋艦。首艦「塔蘭托」號,由奧蘭多造船公司里窩那造船廠建造,1929年4月建成服役。同型艦1艘,為「的里亞斯特」號。
「塔蘭托」號1942年6月參加馬爾他海戰,15日,「塔蘭托」號在克里特島以西被英國海軍飛機擊中,失去航行能力,次日被英國海軍「陰影」號潛艇擊沉。
四、「扎拉」號重巡洋艦:
1929年7月4日始建,1930年4月27日下水,1931年10月20日完工.1941年3月29日在CapeMatapan馬塔潘角海戰中被英國皇家海軍的戰列艦HMSWarspite,HMSValiant和HMSBarham的主炮在近距離(2700-3000m)擊傷,最後被英國驅逐艦的魚雷擊沉。
五、「阜姆」號重巡洋艦:
1929年4月29始建;1930年4月27日下水;1931年11月23日竣工,1941年3月29日在CapeMatapan馬塔潘角海戰中被英國皇家海軍的戰列艦HMSWarspite,HMSValiant和HMSBarham的主炮在近距離(2700-3000m)擊傷,最後被英國驅逐艦的魚雷擊沉。
(1)義大利為蘇聯設計了哪些軍艦擴展閱讀
扎拉級重巡洋艦作為探索重巡洋艦概念的先驅,義大利海軍在1925年設計建造了世界上首批重巡洋艦之一的特倫托級(英語:Trento-classcruiser)。
特倫托級擁有八門203毫米(8.0英寸)主炮和高達35.65節的高速,足以抗衡法國海軍的杜肯級重巡洋艦(英語:Duquesne-classcruiser)。但特倫托級還未下水,義大利海軍已開始質疑其設計的合理性。為強調高速航行,特倫托級的船體過於修長,造成凌波性和復原性較差。
更為關鍵的是,特倫托級的防護設計嚴重不足,其主裝甲帶僅70毫米(2.8英寸)厚,生存性堪憂。為糾正這些缺陷,意海軍司令部提出,下一代重巡洋艦設計應更加平衡,尤其需重視裝甲防護。側舷裝甲帶厚度應達200毫米(7.9英寸),火力保持八門203毫米艦炮不變,極速則至少達到32節。
義大利海軍首席設計師菲利普·邦菲萊蒂(義大利語:FilippoBonfiglietti)經研究認為,這一指標與華盛頓海軍條約10,000長噸(10,160公噸)的基準排水量限制將無法兩全。對此,意海軍司令部作出批示,允許新設計超過排水量限制,同時要求盡量精簡艦載裝備以減輕重量。
再三權衡後,側舷裝甲帶的厚度略有削減,魚雷發射管也被去除,甚至原本特倫托級上的四軸推進為了減重也改成了兩軸推進。盡管做出了種種努力,新設計仍比海軍條約規定的上限重至少1,500長噸(1,524公噸)。
1928年,新重巡洋艦設計方案定型,義大利海軍司令部批准建造四艘,全部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割讓給義大利王國的城市命名:前兩艘扎拉號(英語:ItaliancruiserZara)和阜姆號(英語:ItaliancruiserFiume)納入1928~1929年建造計劃;
三號艦戈里齊亞號(英語:ItaliancruiserGorizia)預定1929~1930年建造;而四號艦波拉號(英語:ItaliancruiserPola)計劃於1930~1931建造年度開工。
② 義大利海軍二戰時有什麼軍艦
戰列艦7艘:
「維托里奧.維內托」級3艘------「維托里奧.維內托」,「利托里奧」,「羅馬」。
標准排水量超過40000噸,航速31節,主炮為三座三聯裝381mm炮,副炮為四座三聯裝152mm炮
「康特.迪.加富爾」級2艘-------「加富爾」,「凱撒」
標准排水量28000噸,航速28.5節,主炮為10門320mm炮(前後各一座三聯裝和一座雙聯裝主炮塔),副炮為6座雙聯裝120mm炮
「卡歐.杜伊里奧」級2艘,-------「杜伊里奧」,「安德列婭.多里亞」,系「加富爾」級改進型,排水量,航速,主炮火力相當,但副炮布局進行了改進,為四座三聯裝120mm炮
重巡洋艦7艘:
「塔蘭托」級2艘-------「塔蘭托」,「的里雅斯特」,排水量一萬噸出頭,航速35節,主炮是四座雙聯裝203mm炮,該級巡洋艦追求高航速,而適當降低防護能力,裝甲厚度才76mm。攜帶兩架艦載偵察機,從A號主炮塔前面的甲板下機庫內提升到前甲板再彈射升空,比較怪.......
「扎拉」級4艘---------「扎拉」,「阜姆」,「波拉」,「戈里齊亞」,排水量12000噸,航速31節,火力等同「塔蘭托」級,但該級巡洋艦艦體較短,防護好,裝甲厚度達150mm,算是二戰防護最好的重巡洋艦型。攜帶偵察機兩架,也是從艦艏甲板彈射起飛。
「博爾扎諾」級一艘,系「塔蘭托」級改進型,照舊是高航速,低防護。火力與排水量等同,但艦載偵察機的位置由艦艏甲板下改到了艦體中部,這樣不影響主炮射擊。
輕巡洋艦:
「朱桑諾」級4艘,艦名略,標准排水量5600噸,航速35節,主炮為四座雙聯裝152mm炮,能攜帶兩架艦載偵察機。
「卡多納」級2艘,系「朱桑諾」級改進型,其實還不如「朱桑諾」級........排水量減小了一點,火力等同,航速等同,這兩級輕巡洋艦規格太小,裝甲太薄,幾乎形同虛設.......
「蒙特庫科里」級2艘,標准排水量加大到近8000噸,防護能力大大加強,火力還是8門152mm炮,被譽為義大利輕巡洋艦走向成熟的里程碑。
「奧斯塔」級2艘,系「蒙特庫科里」級防護加強型,排水量進一步加大,火力航速不變,完全可以與列強其他型號輕巡洋艦相抗衡!
「阿布魯奇」級2艘,標准排水量過萬噸大關,屬於大型輕巡洋艦范疇了!火力為10門152mm炮,前後各一座三聯裝和一座雙聯裝152mm主炮塔。防護能力也極強。被譽為義大利最精銳的巡洋艦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級艦的第二艘「朱塞佩.加里波第「號,一直服役到戰後70年代,並接受了美國的導彈化改裝,加裝了四枚射程接近3000公里的」北極星「A-1戰略彈道導彈,當真是世界上最強的導彈巡洋艦了!
另外還有共計12艘小型的「羅馬尼」級輕巡洋艦在大戰爆發後開工,戰爭期間完工3艘,標准排水量才4700噸,裝備四座雙聯裝135mm主炮,航速高達37節。該級艦算作小型偵察巡洋艦。
③ 義大利海軍二戰時有什麼軍艦
1、「利托里奧」號戰列艦:
該艘戰列艦,裝有9門381毫米主炮,12門152毫米副炮,航速30-35節左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用於地中海作戰,火力猛,航速快,是義大利海軍性能最先進、參戰較多的戰列艦。
2、「塔蘭托」級重型巡洋艦 :
義大利海軍「塔蘭托」級重型巡洋艦 。首艦「塔蘭托」號,由奧蘭多造船公司里窩那造船廠建造,同型艦1艘,為「的里亞斯特」號。
3、「扎拉」號重巡洋艦:
1929年7月4日始建,1930年4月27日下水,1931年10月20日完工,1941年3月29日在Cape Matapan馬塔潘角海戰中被英國皇家海軍的戰列艦HMS Warspite,HMS Valiant 和HMS Barham的主炮在近距離擊傷,最後被英國驅逐艦的魚雷擊沉。
4、「阜姆」號重巡洋艦:
1941年3月29日在Cape Matapan馬塔潘角海戰中被英國皇家海軍的戰列艦HMS Warspite,HMS Valiant 和HMS Barham的主炮在近距離擊傷,最後被英國驅逐艦的魚雷擊沉。
5、「戈里西亞」號重巡洋艦:
第一次戰斗參加了1941年12月的錫爾特海戰,第二次在1942.3的戰斗,1942.6參加了護航到亞歷山大港返航的Harpoon/Vigorous行動。但是夜間又被英國皇家海軍的HMS Formidable「可畏」號航空母艦的艦載機的魚雷擊沉。
④ 誰知道這艘軍艦是哪國的哪一級軍艦
這是前蘇聯海軍的「基洛夫」級輕巡洋艦(該級艦僅2艘)。
「基洛夫」級輕巡洋艦是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的產物。隨著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功完成,新生的蘇維埃國家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備的軍工體系,具有了建造大型作戰艦艇的能力。然而,此時蘇聯的造船工業仍然缺乏設計大型軍艦的經驗。
無奈之下,1933年,蘇聯政府與義大利薩多船廠簽訂了設計合同,這型代號為26號工程的巡洋艦在義大利設計師的手中逐漸成形。義大利人在設計這級艦時,大量參考了本國建造的「萊蒙德-蒙特庫科里」級輕型巡洋艦的設計。在整體設計上與後者如出一轍。唯一不同的是由於不是條約締約國,該艦裝備了180mm主炮,有人藉此認定該艦為重巡洋艦。但是在紅海軍中,「基洛夫」級仍被稱為輕巡。
紅海軍計劃在兩艦服役後,再開工4艘改進型,就是後來的「馬克西姆.高爾基」級(26比斯)。然而,二次大戰的爆發,讓紅海軍雄偉的造艦計劃戛然而止。
相關鏈接:http://ke..com/link?url=hptPaoxc4WcVlRmPazO8CnpCotbfi-nUio_8s2e1eWpruaCjHgi-
⑤ 求19世紀90年代義大利的義大利號戰列艦的詳細參數和圖紙
兄弟圖紙就別想了,機密。
二戰中義大利由於匆忙參戰,武裝部隊既未完成戰爭准備,也未充分動員起來,海軍部隊不僅戰略失策,而且實力不足,義大利海軍在戰爭爆發時雖然有6艘戰列艦,但義大利軍艦與盟軍的同級艦相比,速度快但裝甲薄,防空火力較弱,且夜戰訓練不夠,義大利艦隊也被譏笑為「紙板艦隊」。更糟的是義大利海軍沒有航空兵。因此以戰列艦為主的義大利艦隊盡管在戰爭初期活動頻繁,多次與英國海軍地中海艦隊交手,但戰績不多,1942年底起由於嚴重缺乏燃油,義大利戰列艦更是在地中海上銷聲匿跡,無法進行大規模行動,直至戰爭結束。二戰期間在役的戰列艦共有7艘,其中加富爾號在塔蘭托被英國海軍艦隊擊沉,羅馬號更是被昔日盟友德軍炸沉。而因佩羅號一直未完工。其餘倖存的除凱撒號在戰後賠償給蘇聯外,至60年代全部拆毀。
加富爾伯爵級戰列艦(Conte Di Cavour Class)
排水量:標准23,619噸、滿載29,100噸
尺度:艦長全長186.4米、水線169米、艦寬28米、最大吃水10.36米
主機:蒸汽輪機、2軸、93,000馬力
續航力:3100海里/20節、4800海里/10節
航速:28節
裝甲:裝甲帶3.1-9.8英寸、主甲板0.5-4英寸、炮塔11英寸、司令塔3.9-11英寸
武備:2門三聯裝及2門雙聯裝12.6英寸/43.8倍口徑主炮、12門4.72英寸/50倍口徑副炮、8門3.93英寸/47倍口徑防空炮、16門37毫米及12門20毫米防空炮
艦員:1236
以上為1937年現代化改裝後的數據,作為舊式戰列艦,該級艦曾於1933-1937年進行大規模的現代化改裝,改裝後面貌一新,成為能與當時法國的敦克爾克級戰列巡洋艦對抗的高速戰列艦。
加富爾伯爵號(Conte Di Cavour)
建於拉斯佩齊亞造船廠,1910年8月10日鋪設龍骨,1911年8月10日下水,1915年4月1日完成,1933年10月至1937年7月在得里雅斯特進行大規模現代化改裝。1940年7月9日在龐塔斯提洛海戰中,該艦與凱撒號組成的戰斗群與英國皇家海軍「H」編隊交火,在凱撒號受傷後意艦隊撤出了戰斗。1940年11月11日英國海軍襲擊塔蘭托,加富爾號被一條魚雷擊中並沉沒,後打撈上來將大部分武備拆除。1943年義大利投降時將其鑿沉,後被德國人俘獲並用於阻塞航道。1945年2月15日被炸沉,戰後於1947年重新撈起,1950-1952年拆毀。
朱利奧·凱撒號(Giulio Cesare)
建於熱那亞謝斯特里波內提的奧德羅造船廠,1910年6月24日鋪設龍骨,1911年10月15日下水,1914年5月14日完成,1933年10月至1937年10月在熱那亞進行大規模現代化改裝。1940年7月9日在龐塔斯提洛海戰中,該艦戰斗中被英國海軍厭戰號戰列艦發射的一枚15英寸炮彈擊中,受傷後撤出戰斗。1940年8月底與其他戰列艦一起前往截擊負責掩護駛往馬爾他的護航運輸隊的英國皇家海軍「H」編隊和「F」編隊,但雙方沒有交火。1940年11月27日參加特烏拉達角海戰。1941年1月8日至9日在那不勒斯被英國飛機投下的3顆炸彈炸傷,此後,該艦即轉移至拉斯佩齊亞港。1941年2月參與截擊襲擊熱那亞的英國海軍「H」編隊,但未交火。1943年9月9日駛往由盟軍控制的馬爾他,隨後被扣留。二戰結束後該艦曾重新命名為「Z11」號,並於1948年12月15日作為戰爭賠償交給蘇聯,蘇聯將其改名為新羅西斯克號(Novorossiysk),蘇聯海軍還曾於1955年對其主機和射擊指揮裝置進行改良。1955年10月29日該艦在塞瓦斯托波爾停泊時發生猛烈爆炸並翻沉,當時一般認為爆炸物是掃海後漏網的水雷,但真正的爆炸原因至今可能仍是個迷。本級艦還有一艘萊昂納多·達·芬奇號(Leonardo Da Vinci),建於熱那亞謝斯特里波內提的奧德羅造船廠,1910年7月18日鋪設龍骨,1911年10月14日下水,1913年5月17日完成,1916年8月2日由於爆炸事故沉於塔蘭托,1919年9月17日重新撈起,1923年3月26日拆毀。
安德烈亞·多里亞級戰列艦(Andrea Doria Class)
排水量:標准23,887噸、滿載28,882噸(杜伊利奧號為29,391噸)
尺度:艦長186.9米、水線169米、艦寬28米、吃水10.4米
主機:蒸汽輪機、2軸、85,000馬力
續航力:4250海里/12節
航速:27節
裝甲:裝甲帶3.1-9.8英寸、主甲板0.5-4英寸、炮塔11英寸、司令塔3.9-10.2英寸
武備:2門三聯裝及2門雙聯裝12.6英寸/43.8倍口徑主炮、12門5.3英寸/45倍口徑副炮、10門3.5英寸/50倍口徑防空炮、8門3.93英寸/47倍口徑防空炮、12門37毫米及16門20毫米防空炮
艦員:1495
以上為1937年改裝後的數據,作為舊式戰列艦,該級艦曾於1937-1940年進行大規模的現代化改裝。
安德烈亞·多里亞號(Andrea Doria)
建於拉斯佩齊亞造船廠,1912年5月24日鋪設龍骨,1913年5月30日下水,1916年6月13日完成,1937年4月至1940年7月在的里雅斯特進行大規模現代化改裝,1941年2月參與截擊襲擊熱那亞的英國海軍「H」編隊,但未交火。1943年9月9日由塔蘭托駛往盟軍控制的馬爾他,隨後被扣留。1944年歸還義大利,作為練習艦使用。1957-1961年拆毀。
卡約·杜伊利奧號(Caio Dulio)
始建於那不勒斯卡斯特拉馬爾的迪斯塔比亞造船廠,後轉至熱那亞安薩多造船廠完成建造工作。1912年2月24日鋪設龍骨,1913年4月24日下水,1915年5月10日完成,1937年4月至1940年7月在熱那亞進行大規模現代化改裝。1940年11月11日英國海軍襲擊塔蘭托,該艦被一條魚雷擊中右舷,不得不搶灘救險。至1941年5月修復。1942年3月進行改裝。1943年9月9日由塔蘭托駛往盟軍控制的馬爾他,隨後被扣留。1944年歸還義大利,作為練習艦使用。1947-1949年曾充當艦隊旗艦,後再次用作訓練,1957-1961年拆毀。
1914年義大利海軍開始建造「弗朗切斯科·卡拉喬洛」級戰列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海軍除了「弗朗切斯科·卡拉喬洛」級之外,沒有再開工建造新的戰列艦。因為義大利決定站在美國和法國一方參戰,從而感到建造重型遠洋艦只是不必要的,所以義大利集中力量建造適合於在亞得里亞海活動的較小型艦只。弗朗切斯科·卡拉喬洛級戰列艦原計劃建4艘,但只有首艦下水。
弗朗切斯科·卡拉喬洛級戰列艦(Fransesco Caracciolo Class)
排水量:標准29,400噸、滿載33,950噸
尺度:艦長212米、艦寬29.6米、吃水9.5米
主機:蒸汽輪機、4軸、108,000馬力
續航力:8,000海里/10節
航速:29節以上
裝甲:裝甲帶最大11.8英寸、主甲板1.5-3.4英寸、炮塔5.9-15.6英寸、司令塔13.2英寸
武備:4門雙聯裝15英寸/40倍口徑主炮、12門6英寸/45倍口徑副炮、12門3.5英寸及多門13.2毫米防空炮、8具17.7英寸魚雷發射管
艦員:1480
該艦計劃建造4艘,並陸續於1914年開工,因為義大利集中力量建造適合於在亞得里亞海活動的驅逐艦、潛艇和其他較小型艦只,建造計劃於1916年全部停止。1919年繼續首艦的建造工作,但1920年10月因資金原因再次停建,首艦卡拉喬洛號出售並於1921年拆毀,其餘3艘也同時拆毀。
弗朗切斯科·卡拉喬洛號(Fransesco Caracciolo)
建於那不勒斯卡斯特拉馬爾的迪斯塔比亞造船廠,1914年10月16日鋪設龍骨,1916年停止建造,1919年重新啟動,1920年5月12日下水,1920年10月取消建造工作並出售,1921年拆毀。
在1922年華盛頓海軍會議召開之際,義大利正經歷財政危機,從而無力參加海軍武備的競賽。它接受了與法國同等的海軍地位,但前提條件是允許義大利海軍建造新戰列艦,並同意將新建戰列艦的總噸位限制在70,000噸。到1928年義大利海軍現役的戰列艦已顯陳舊,為此,義大利海軍開始研究能與華盛頓條約的限制相一致的主力艦,最初包括標准排水量為25,000噸級和35,000噸級兩套設計方案。1930年倫敦海軍會議上,義大利拒絕了英國提出的各國建造小型戰列艦的方案,隨後義大利海軍也放棄了小型戰列艦的研究。到1931年12月法國確定建造敦刻爾克號新型戰列巡洋艦後,義大利海軍加快了對新型主力艦的研究和設計,並著手對現役的舊式戰列艦進行大規模改裝。1933年義大利海軍最終決定採用35,000噸戰列艦的設計方案。1935年7月義大利海軍批准了新型戰列艦的最後設計方案,並於1934年10月開始建造,這就是維托里奧·維內托級戰列艦。
維托里奧·維內托級戰列艦(Vittorio Veneto Class)
排水量:設計35,000噸、標准41,167噸(利托里奧號41,377噸,羅馬號和因佩羅號為41,650噸)、正常43,624噸(利托里奧號43,835噸,羅馬號和因佩羅號為44,050噸)、滿載45,752噸(利托里奧號45,963噸,羅馬號和因佩羅號為46,215噸)
尺度:艦長237.76米(羅馬和因佩羅為240.7米)、水線232.4米、艦寬32.95米、吃水9.6-10.44米
主機:蒸汽輪機、4軸、140,000馬力
續航力:4700海里/14節、3900海里/20節
航速:30節
裝甲:裝甲帶2.4-13.8英寸、主甲板0.5-6.4英寸、主炮塔3.9-13.8英寸、副炮塔1.4-5.3英寸、司令塔7.9-10.2英寸
武備:3門三聯裝15英寸/50倍口徑主炮、4門三聯裝6英寸/55倍口徑副炮、12門90毫米防空炮、10門雙聯裝37毫米及12門雙聯裝20毫米防空炮、1942年又增加4門雙聯裝20毫米防空炮、、3架Ro.43型水上飛機(後其中2架換成Reggiane Re2000型戰斗機)
艦員:1872-1960
該級艦屬於條約型戰列艦,是一級充分體現義大利海軍在地中海作戰意圖的主力艦,其突出特點是續航力小,航速高,火力猛。該級艦的設計,由當時的義大利工程監察長普利策負責,並充分採用了新的水下舷側防護系統(即通常所說的「普利策系統」)。其舷側和主炮塔均有很好的裝甲防護,不過在水平防護方面相對薄弱。9門15英寸/50倍口徑身長的主炮與當時其他相同口徑的主炮比較,具有威力大和射程遠的特點。另外,由於該級艦作戰海域為地中海,只要求相對有限的續航力,因此可以在不過分增加排水量和總長的情況下,安裝大功率的動力裝置,從而達到30節的最大航速。
維托里奧·維內托號(Vittorio Veneto)
建於的里雅斯特的亞得里亞特伊戈造船廠,1934年10月28日鋪設龍骨,1937年7月25日下水,1940年4月28日完成。1940年8月底維內托號與其他戰列艦一起前往截擊負責掩護駛往馬爾他的護航運輸隊的英國皇家海軍「H」編隊和「F」編隊,但由於英方的規避,雙方沒有交火。1940年11月11日英國襲擊塔蘭托後,它雖未受損傷,但仍與其他戰艦一起轉移到那不勒斯。1940年11月27日在特烏拉達角海戰中受到英軍魚雷機的攻擊,但未被命中。1941年1月英國空軍空襲那不勒斯後,該艦轉移到斯培西亞港。1941年2月參與截擊襲擊熱那亞的英國海軍「H」編隊,但未交火。1941年3月28日在馬塔潘角海戰中,被英國劍魚機命中一條魚雷,進廠修理了4個月。1941年9月英國組織護航運輸隊駛往馬爾他,並將行動命名為「長矛」護航作戰,維內托號曾與利托里奧號前往截擊,但雙方水面艦只沒有交火。1941年12月14日在墨西拿海峽被英國潛艇催促號發射的其中一條魚雷命中,再次進廠修理了數個月。1942年6月中旬,英國海軍組織兩只護航運輸隊前往馬爾他島輸送補給品。其中由直布羅陀出發的稱為「魚叉」護航作戰,由亞歷山大出發的稱為「雄壯」護航作戰,在這兩次護航作戰中,英護航編隊受到德、意航空兵、水面艦艇和潛艇的襲擊。6月14日,維內托號和利托里奧號與其它艦只出航襲擊從亞歷山大出發的英國護航運輸隊,6月15日該艦遭到美國B-24轟炸機的轟炸,但未受傷。後英國海軍下令護航運輸隊返回亞力山大。義大利艦隊不敢戀戰,也於16日返回基地。雖然德、意軍在這次破交作戰中取得重大勝利,但給英護航運輸隊以沉重打擊的主要是德、意航空兵,反觀意水面艦隊則沒有什麼戰果。這次截擊也是維內托號的最後一次作戰行動,此後由於缺油,維內托號及其姊妹艦一直呆在拉斯佩齊亞。1943年6月5日,拉斯佩齊亞遭盟軍空襲,維內托號被命中兩彈,修理結束後返回拉斯佩齊亞,用於城市的保衛戰,抗擊盟國的空中攻擊,直到義大利投降,1943年9月9日與其姊妹艦駛往盟軍控制的馬爾他,隨後被扣留。戰後1947年10月回到拉斯佩齊亞,1948年1月退役,1948-1950年在拉斯佩齊亞拆毀。
利托里奧號(Littorio)
建於熱那亞安薩多造船廠,1934年10月28日鋪設龍骨,1937年8月22日下水,1940年5月6日完成,1943年7月30日改名為義大利號(Italia)。1940年8月底利托里奧號與其他戰列艦一起前往截擊負責掩護駛往馬爾他的護航運輸隊的英國皇家海軍「H」編隊和「F」編隊,但由於英方的規避,雙方沒有交火。1940年11月11日在英國海軍襲擊塔蘭托的行動中,被命中三條魚雷,入塢修理直到1941年3月才重返艦隊。1941年9月英國組織護航運輸隊駛往馬爾他,並將行動命名為「長矛」護航作戰,利托里奧號曾與維內托號前往截擊,但雙方水面艦只沒有交火。1941年12月17日在第一次錫爾特灣海戰中,該艦與其它戰列艦一起為一支運輸船隊擔任遠距離掩護兵力,並與英方一支護航隊遭遇,利托里奧號曾在32,000米的最大距離上開火,後英艦退卻,雙方均未取得大的戰果,義大利運輸船隊也順利抵達目的地。1942年3月22日在第二次錫爾特灣海戰中,以利托里奧號為核心的意艦隊與英護航運輸隊展開炮戰,由於意艦隊在火力上佔有明顯優勢,最後的結果除利托里奧號的甲板被彈片劃破外,其他艦只未受任何損傷,而英艦船的損失較為嚴重。1942年6月參與襲擊從亞歷山大出發的英國護航運輸隊,6月15日上午該艦遭到美國B-24轟炸機的轟炸,前部炮塔被命中一彈,晚上在停止追擊英護航隊返回基地途中,又受到英轟炸機的攻擊,並被命中一條魚雷。該艦修復後,義大利海軍的燃油已十分短缺,1942年11月轉移至那不勒斯,12月又返回塔蘭托,此後被用於城市的保衛戰,抗擊盟國的空中攻擊。1943年7月25日義大利投降後,該艦即改稱義大利號。9月9日與其姊妹艦駛往盟軍控制的馬爾他,在航行至撒丁島附近海域時,遭到昔日盟友德國空軍的猛烈襲擊,並被兩顆無線電控制的重鎊制導炸彈擊中而受傷,9月18日被盟軍扣留。戰後1947年2月回到西西里的奧古斯塔,1948年6月退役,後在拉斯佩齊亞拆毀。
當維內托號和利托里奧號還在建造時,義大利已退出國際聯盟,並放棄了有關限制軍備的談判。義大利海軍認為,即使4艘舊式戰列艦現代化改裝完畢,再加上2艘新建的維內托級戰列艦,義大利海軍仍不具備足夠的力量對抗英法在地中海的海軍聯盟。因此,決定在維內托號的基礎上稍作改進,再建造2艘新戰列艦,即羅馬號和因佩羅號。
羅馬號(Roma)
建於的里雅斯特的亞得里亞特伊戈造船廠,1938年9月18日鋪設龍骨,1940年6月9日下水,1942年6月14日完成。該艦是義大利最後服役且最短命的戰列艦,由於燃油短缺,該艦從未執行過任何戰斗任務,連出港活動也受到限制。1943年6月5日在拉斯佩齊亞遭到美軍空襲,並被命中兩顆炸彈,23日再次遭到空襲,再次被命中2顆炸彈,在熱那亞修理後於8月13日返回拉斯佩齊亞。1943年9月9日與其姊妹艦駛往盟軍控制的馬爾他,在航行至撒丁島附近海域時,遭到昔日盟友德國空軍的猛烈襲擊,分別被兩顆無線電控制的重鎊制導炸彈重創,最後斷成兩段並沉沒,其海上生涯僅持續了15個月。
因佩羅號(Impero)
建於熱那亞安薩多造船廠,1938年5月14日鋪設龍骨,1939年11月15日下水,1940年拖至布林迪西繼續未完成的建造工作,1942年1月22日,該艦依靠自己的動力航行至威尼斯,雖然尚未完工,但艦上已配備艦長和全體艦員,並具有對空和水面防禦的能力。後又航行至的里雅斯特,被遺棄給德國人。義大利投降後,曾被德國當作靶艦。1945年2月20日被盟軍飛機炸傷。戰後在威尼斯拆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