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時德國為什麼入侵義大利
義大利在1943年的夏天發生了政變,墨索里尼被逮捕,義大利決定退出戰爭。德國為了穩定其在南歐的防線就派兵佔領了義大利。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德國,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071萬人,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
德國祖先為古代居住在中歐的日耳曼人。10世紀時日耳曼人建立神聖羅馬帝國,後發生分裂。1871年普魯士王國統一德國各邦建立德意志帝國,曾先後參加兩次世界大戰並戰敗。194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兩德實現統一。德國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之一,也是歐洲聯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申根公約》、八國集團、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國。
德國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民具有很高的生活水平。其在基礎與應用研究、科學技術等方面十分發達,以理學、工程技術而出名的德國高校和發達的職業教育支撐了德國的經濟。近代以來,德國也誕生了大量改變世界的偉大科學家、思想家和哲學家。
義大利,全稱義大利共和國,是一個歐洲國家,主要由南歐的亞平寧半島及兩個位於地中海中的島嶼西西里島與薩丁島所組成。國土面積為301333平方公里平方公里,人口6002萬。
義大利古時稱過「艾諾利亞」「艾斯佩利亞」「威大利亞」,後因語言變化,稱「義大利亞」,意為「小牛生長的樂園」。義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G8、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等重要國際組織的成員 。
作為歐洲文化的搖籃,義大利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現在,義大利共擁有48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
2. 為何二戰義大利經常拖後腿,德國卻一直對其不離不棄
歷史 上的義大利在羅馬帝國時達到了自己的輝煌,雖然在日耳曼人入侵和中世紀以後逐漸沒落,但是憑借祖上的庇蔭以及在地中海中獨特的戰略位置。義大利還是在近代搭上了列強的末班車,不過作為歐美列強中最弱的一環,義大利並沒有多少實力,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猛刷存在感。
義大利在一戰之前一直是德國的堅實盟友,但因為在阿爾卑斯和德國小兄弟奧匈帝國鬧翻以及懼怕法國,讓他們在戰前突然加入協約國聯盟,著實蛇鼠兩端。而在二戰中在墨首相的帶領下他們倒是真的加入了軸心國的陣容中。
但所謂 「狗中哈士奇,國中義大利」 ,二戰中的義大利表現卻讓人大跌眼鏡,先是在東非讓土著武裝胖揍,在其後的入侵巴爾乾和北非的作戰中又讓英軍狙擊,而且不僅打仗不好使,在日常的作戰中還經常犯一些中二錯誤,什麼 「沒有撬棍不開炮,防空兵炮打元帥……」 之類雲雲,著實坐實了「軸心國」卧底這個稱號。
不過就是這位一直拖著自己後腿的小兄弟,德國卻還是不遺餘力地對他進行援助,不僅讓隆美爾帶領非洲軍團協助其控制北非,更是直接派軍駐扎在義大利防止盟軍登陸其本土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德國這么熱衷於幫助自己的小老弟義大利呢?
近代的德國和義大利很像,和英法這種老牌殖民帝國相比,德意都是在二次工業革命以後快速崛起,雙方在列強的鄙視鏈中都是後來擠進來的暴發戶,在列強中一直被人孤立,英國人要的是一個分裂的普魯士而非強盛的德國,法國就更不用說了,普法一直是死敵。因而同病相憐的兩個國家就合作在一起了。事實上如果不是義大利因為和奧匈爭奪阿爾卑斯,義大利還真的有可能在一戰加入德國。
而在一戰結束後義大利雖然是戰勝國,但是一戰期間高昂的軍費讓其國力甚至不如一戰前,國內的矛盾讓墨首相快速上台,而墨首相激進的言論給了隔壁同樣戰敗的德國注入了新的思想,甚至成為德國一戰後重新崛起的指路人和明燈。
德國人在20-30年代甚至組團去義大利學習,30年代的德國就有很濃厚的義大利影子,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因為英法壟斷了海外市場,從德國和義大利生產的商品可以相互傾銷,在30年代以後,德國一直是義大利最大的進口國,兩國的關系密不可分。
又回到之前說的話,在二戰之前德國在歐洲實際上是被孤立的存在,英法忌憚他,不斷消減其國防實力,在經濟上也對其進行制裁,放眼歐洲,沒有一個國家敢和德國走得很近,只有義大利在墨首相上台後,無條件倒向德國,甚至在30年代末期還和日本一起組成「軸心國聯盟」,一起推薦德國為老大,這讓德國打心裡將當義大利是自己人。
故而,這樣一位德國崛起的「明燈」,又在歐洲同病相憐的小老弟,德國無論是處於國際形象還是 歷史 根源上,都是要幫助這個盟友。
軍隊戰力強: 和一戰後被狠狠打壓的德國不同,義大利作為戰勝國的好處還是很多的,首先他們擁有歐洲前四的陸軍,和世界第五的海軍,其戰爭潛力雖然不如其他幾個大國,但也能作為一個有力的幫手協助德國進行作戰。而且別看義大利軍隊在戰場上拉胯,但是作為防守方式有很強大的作戰能力,40-41年義大利非洲軍團在隆美爾的帶領下也打了幾場漂亮的翻身仗,壓的英國人在埃及不敢冒頭。
而且在軍隊的協調作戰上都是德國人占據主導,有的義大利軍隊還是頗具戰鬥力,比如義大利的公羊裝甲師在不滿員的情況下,依然可以跟英國的精銳裝甲22師打的有來有回。
地理位置優越: 義大利的整體實力雖然不如英美,但其戰略位置確實很重要,義大利從地圖上就像是嵌入地中海的一枚釘子,德國和義大利結盟,他們可以通過義大利為基地,向北非進軍,從義大利南部出發可以就近登陸突尼西亞-埃及。從而拿下自己夢寐以求的中東油田等地。同樣在地中海的義大利的海軍可作為德國海軍補給基地和即戰力,威脅北非的英軍航線,隔離英國本土與非洲和中東的聯系。
除了進攻方面,義大利還是德國的後花園,義大利(特別是北部)對於德軍來說至關重要,事實上德國人在控制義大利後,很好的在這里狙擊盟軍,特別是名將凱瑟琳依靠古斯塔夫防線等地的防禦層層狙擊了盟軍的進攻讓盟軍在義大利南部取得部分勝利,但是在北部的義大利山地盟軍依然舉步維艱,想依靠義大利直接進攻法國南部和德國後方的戰略企圖卻被阿爾卑斯山很有效的擋住。
因為在義大利軍事行動的失敗,讓盟軍不得不在法國西部等地開辟第二戰場。
二戰中德軍不惜冒著分兵的危險幫助義大利,除了是兩國之間 歷史 上的友好同盟以及墨首相這個「明燈」人物之外。更是看中義大利一旦倒戈偏向盟軍的話,德國的整體戰略部署會處於被動地位,因此雖然知道義大利人的戰鬥力不行,但德軍還是義無反顧的增援義大利,甚至在戰爭後期義大利突然反水的時候快速佔領義大利北部,阻止盟軍的進攻,可見德國是很看中義大利這個地方。
當然德國人幫助義大利也有自己的惡趣味,當時的義大利和日本都是「國聯」的創始國,和這些國家的結盟可以很好的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而且沒有什麼是比有兩個國聯創始國當小弟是最能顯擺的事情,而且和這兩個國家結盟可以讓德國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曝光度更高,不怕被英法孤立。
3. 盟軍已攻入義大利,為何還要在法國諾曼底登陸呢
義大利地形狹窄、崎嶇、多山多山,不利於盟軍機械化部隊和空軍優勢的發揮。同時,也不利於盟國的後勤供應。盟軍的補給被放置在英國。把他們從英國一路運送到地中海很不方便,而且他們會受到德國潛艇的嚴重威脅。所以盟軍選擇在諾曼底登陸。諾曼底靠近英國,交通便利,可以依託英國的航空基地和港口,這比義大利有更明顯的優勢。此外,諾曼底離德國更近,對德國構成巨大威脅。因此,盟軍選擇從諾曼底登陸,而不是從義大利向北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