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義大利獨立戰爭是怎麼回事
義大利是古羅馬帝國的核心,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歐洲資本主義的搖籃。但是,自從中世紀以來,它曾長期陷入四分五裂、內亂不息的局面。從16世紀起,西班牙、奧地利和法國先後入侵義大利。義大利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經歷了幾個世紀的英勇斗爭。到19世紀中葉,席捲義大利全境的民族解放戰爭即將來臨。
第一次獨立戰爭(1848—1849)。這次戰爭是1848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1848年1—8月,革命形勢不斷高漲,各邦國在人民運動推動下被迫對奧地利宣戰。但是各邦國君主作戰不堅決,甚至千方百計阻撓和破壞,導致對奧戰爭失敗。1848年1月,西西里島首府首先爆發人民起義,揭開義大利獨立戰爭序幕。3月,米蘭人民發動起義,解放米蘭;威尼斯人民起義,宣布建立獨立的威尼斯共和國。在各地人民起義浪潮沖擊下,各邦君主被迫對奧作戰。但是,戰至4月底,羅馬教皇呼籲停止反奧戰爭,並從前線撤回軍隊。5月,西西里起義被鎮壓,各邦君主的叛變使奧地利獲得了喘息之機。6月,奧軍得到增援後轉入反攻。7月,奧軍重占米蘭並圍攻威尼斯城。8月9日,撒丁王國同奧地利簽訂停戰協定,將倫巴底、威尼斯、帕爾馬和莫德納等地割讓給奧地利。反奧戰爭失敗,獨立戰爭進入資產階級民主派掌握領導權的新階段。
1848年8月—1849年8月,對奧戰爭的失敗激起義大利人民的憤怒,資產階級民主派掌握獨立運動領導權,將獨立戰爭推向高潮。威尼斯城人民堅守城池,托斯坎納人民發動起義,成立共和國。1849年初,羅馬共和國建立。1849年3月,撒丁王國國王決定重新對奧作戰,但奧軍7萬人重創撒丁軍隊,撒丁王國的對奧戰爭徹底失敗。奧軍乘勝長驅直入。羅馬教皇向歐洲天主教國家求援,法國、奧地利、西班牙等國聚會加埃塔,制定聯合干涉羅馬共和國計劃。4月,法軍1萬人向羅馬進逼,奧軍侵佔博洛尼亞,西軍逼近羅馬以南,對羅馬形成圍殲態勢。加里波第率共和國軍多次挫敗敵軍進攻,遲滯敵軍推進。羅馬共和國暫時轉危為安。6月,法軍得到增援後,雙方在羅馬城外激戰。6月23日,法軍發起總攻,共和國軍損失慘重,無力再戰。7月1日,議會決定停止戰斗,撤出羅馬;3日,法軍開進羅馬城。1849年8月22日,威尼斯城被奧軍攻陷。至此,第一次獨立戰爭結束。
第二次獨立戰爭(1859—1860年)。第一次獨立戰爭的失利,資產階級民主派受到沉重打擊。19世紀50年代,民主派不斷分化、瓦解,資產階級自由派應運而生。1859年4月初,撒丁軍隊開始動員,月底,奧軍開始出擊,戰爭爆發。5月底,雙方進行首次交戰,聯軍獲勝,加里波第率志願軍深入敵後,連戰皆捷,解放大片地區,廣大群眾揭竿而起,紛紛加入志願軍,加里波第力量不斷壯大,有力地牽制奧軍作戰行動。6月戰事,聯軍損失慘重,其中奧軍被逐出倫巴底。對奧戰爭的勝利,推動義大利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人民起義席捲義大利北部和中部。7月,加里波第解放西西里島全部,為進軍義大利本土做了准備。8月初,加里波第開始進軍那不勒斯;8月19日拂曉,在卡拉布里亞登陸;20日發起勒佐之戰;勒佐之戰後,加里波第揮師北上,直取那不勒斯;9月,進入那不勒斯城,王國守軍不戰而降;10月,加里波第與西西里島守軍展開激戰,由於敵軍兵力占絕對優勢,加里波第付出重大傷亡後重創守軍,守軍退卻,死守陣地;11月初,南部地區宣布並入撒丁省。戰至1861年3月,義大利基本實現統一。
第三次獨立戰爭(1866—1870年)。義大利王國成立後,企圖通過王朝戰爭,奪取威尼斯。1866年4月,時值普魯士和奧地利爭奪德意志統一的領導權而發生尖銳矛盾。1866年4月,普意結成反奧軍事同盟,6月,普奧戰爭爆發,義大利乘機對奧宣戰,第三次獨立戰爭爆發。6月24日,奧意兩軍在庫斯托扎進行大規模會戰,意軍遭重創,被迫撤至明喬河。同時,奧軍主力撤回本土,意軍免遭打擊。加里波第協助政府軍作戰,深入敵後,連戰皆捷。但義大利政府迫於普魯士首相俾斯麥的壓力,強令加里波第撤出奧軍戰略據點南提羅爾,致使該地重歸奧軍之手。同時,奧意海軍在亞得里亞海附近海域進行一場殊死海戰,意軍損失慘重,3艘裝甲艦沉沒,其餘艦只撤出戰斗。奧軍損失甚微。奧意戰爭結束後,加里波第為解放羅馬奔走呼號。1866年10月,加里波第率軍打敗一支教皇部隊,攻佔蒙特羅頓多要塞。法國拿破崙三世為阻止加里波第進攻羅馬,派遠征軍經海路在奇維塔維基亞登陸,於10月26日進駐羅馬。11月3日,加里波第率部進至門塔納,遭法軍和教皇軍隊阻擊。由於法軍裝備新式步槍,火力密集,加里波第部遭重創,進軍羅馬行動再次受阻。
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被迫撤回駐羅馬法軍。9月2日,法軍在色當之戰中大敗,拿破崙三世成為階下囚。義大利王國政府不再擔心法國的干涉,遂派6萬大軍日夜兼程,趕在加里波第部之前奪占羅馬。9月20日,政府軍和加里波第部同時開進羅馬城。羅馬教皇庇護九世下令停止抵抗,避居梵蒂岡。至此,義大利統一大業終於完成。1871年1月,義大利王國首都由佛羅倫薩遷至羅馬。
義大利的獨立和統一,經歷了長期、艱苦而又曲折的斗爭過程,喚起了義大利民族的覺醒。1848—1870年的獨立戰爭最終獲得了勝利,使義大利擺脫長期受外族壓迫和分裂割據的局面,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障礙,大大推動了歷史的進步。
在義大利獨立戰爭中,資產階級民主派和自由派之間始終存在著矛盾和斗爭。民主派主張「自下而上」的道路,自由派主張「自上而下」的道路。由於民主派勢單力薄,加之內部不團結,「自下而上」道路行不通。然而,自由派力量雄厚,政治上比較成熟,因而成為獨立戰爭的領導力量。
義大利獨立戰爭造就了傑出代表人物,其中首推加里波第。加里波第在戰前通過一系列軍事實踐活動,獲得了豐富的經驗。在三次獨立戰爭中,他指揮若定,多次打敗兵力上占優勢的敵軍,取得輝煌戰績。他善於發揚革命軍隊的政治優勢,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積小勝為大勝,為義大利統一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人稱他為「現代游擊戰之父」是當之無愧的。他在軍事實踐中創立的一整套戰略戰術,是義大利乃至全世界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2. 義大利復興運動的歷史過程
義大利復興運動 Risorgimento 【拼音】yì dà lì fù xīng yùn dòng【解釋】19世紀義大利統一的運動。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後,意做亮槐大利恢復封建專制統治,國家四分五裂,受奧地利、法國、西班牙等外國勢力統治或控制,只有撒丁王國是獨立國家。燒炭黨和青年義大利黨多次發動起義,爭取國鍵殲家統一,均遭失敗。1848年,西西里島發生人民起義,掀純友起全國革命浪潮。以馬志尼為首的民主派先後建立威尼斯共和國和羅馬共和國,不久遭覆滅,革命失敗。此後復興運動的領導權轉入撒丁王國之手。在首相加富爾領導下,撒丁王國逐漸強大,依靠法國對抗奧地利。1859-1860年同奧地利作戰,但僅收復倫巴底。1860年,加里波第率紅衫軍在人民支持下,解放西西里和那不勒斯。撒丁王國乘機奪取勝利果實,1861年建立義大利王國。1866年和1870年又收復威尼斯和羅馬,完成義大利統一。
19世紀義大利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因C.B.加富爾的《復興報》而得名。根據維也納會議決議,義大利被肢解。倫巴第-威尼斯地區、帕爾馬公國、托斯卡納大公國、摩地那公國、盧加公國都直接或間接處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之下,西班牙波旁王朝恢復對兩西西里王國的統治。教皇則恢復了對羅馬及其領地的統治,只有皮埃蒙特王國(撒丁王國)保持一定的獨立性,民族壓迫和封建割據嚴重阻礙了義大利社會的發展,義大利人迫切要求擺脫異族統治,消除封建割據,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早在反對拿破崙侵略戰爭期間,就出現了秘密組織燒炭黨。20~30年代,燒炭黨多次在義大利各地發動資產階級革命,但由於缺乏明確統一的綱領,均告失敗。因此,G.馬志尼於1831年建立青年義大利黨,提出通過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道路實現義大利統一和建立共和國的主張。到40年代,自由派形成。他們主張由教皇或撒丁王國領導,通過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實現義大利的統一,建立由各邦君主參加的義大利聯邦。1848年1月 ,那不勒斯王國西西里島首府巴勒摩首先爆發起義。11月羅馬爆發革命,建立世俗政權。1849年2月9日,建立了以馬志尼為首的羅馬共和國。7月,羅馬共和國被法國、奧地利、西班牙和西西里王國聯軍顛覆。
3. 義大利實施獨立戰爭之前的政策有什麼問題才導致義大利發動獨立戰爭
戰爭背景
義大利是古羅馬帝國的核心,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歐洲資本主義的搖籃。
但是,自從中世紀以來,它曾長期陷入四分五裂、內亂不息的局面。從16世紀起,西班牙、奧地利和法國先後入侵義大利。義大利人民為爭取民 族 獨 立和國家 統 一,經歷了幾個世紀的英勇斗爭。到19世紀中葉,席捲義大利全境的民族解放戰爭即將來臨。
統一成功原因:
1、民族主義興起,使作為地理概念的義大利有了統一的可能
2、資本主義興起,使資產階級需要統一的國內市場,由於資產階級掌權使撒丁王國實力大增!有了統一的資本。
3、奧地利作為義大利的統 治 者,由於不斷起義和戰爭實力大減
4、文藝復興,使教 皇無法干涉義大利統一
5、主要戰鬥力撒丁王國地處海外,遠離戰場,而且與法國結盟。對抗奧地利!
4. 德國、義大利如何通過【統一】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德國的主體是當年的普魯士,「普魯士道路」就是指普魯士的資本主義歷程。即農業資本主義。自1807年始,頒布法令(似乎是《十月敕令》),宣布農奴自由,1811年《調整敕令》,宣布農奴可以贖買土地,成為小農。而大批的容克地主在這一過程中獲得資本的原始累積。
這樣,既解決了勞動力,又解決了資金問題。
而軍國主義主要是他(普魯士)的尚武傳統,且德國是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統一的,自然尚武。俾斯麥的鐵與血政策的提出也可謂順理成章,其通過於奧 法兩國,尤其是法國,擊潰了兩國對普魯士敵區的發展限制。而在一戰前,德國是整軍備戰。一戰後,被過度盤剝的德意志人便渴望復仇,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武力。於是在希特勒的鼓吹下,德國走上了軍國主義的不歸路。
義大利的資本主義之路相對比較麻煩於艱難,維也納會議後,義大利半島仍舊是國家林立,並且處於外國勢力的宰割下:北部、中部部分地區是奧地利的勢力范圍,南部的兩西西里王國則由西班牙的波旁王朝統治,中部有教皇國。只有以皮埃蒙特為中心的撒丁王國是獨立國家。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世紀六七十年代。統一過程可分為:①對奧戰爭:1859聯合法國對奧作戰,1860年基本完成了北部義大利的統一。
②加里波第遠征:l860年加里波第組成「紅衫軍」,遠征南部兩西西里王國,成功後交出政權,兩西西里王國合並於撒丁王國。
③義大利王國成立:1861年義大利北部、南部基本統一,義大利王國宣告成立。
④1870年最終完成統一大業。
5. 強大的義大利為什麼允許在他首都羅馬城內的凡帝岡獨立凡帝又為什麼獨立呢這其間是怎樣一個過程
凡帝岡是個宗教國,世界的教皇就在凡帝岡。以前的他,掌管一半以上義大利的國土。而且,居民死了,居民的土地要歸凡帝岡所有,各國國王,一定要有凡帝岡派出的修道士監督和傳位禮儀才能算是真正的國王,要不然,會受到各國的侵略卻不能得到任何人的幫助。義大利以前也發達過文化革命,指出宗教的錯誤,可是受到的嚴重的鎮壓。到了近代,義大利才收回了整個國家國土,凡帝岡教皇也決定推出政治,不再參與,可是,他依然是自己一個國家,而且對政治還有一定的影響,比如說新定法律,他們要是反對,很難能實行。凡帝岡所有國民都是基督教使者,信仰者遍部全球各國。力量很大,教皇也會經常外出訪問受到各國高級領導人的厚待,(沒去過中國)由於一直與台灣有交往,所以中國大陸一直沒與凡帝岡為交往,中國的基督教會的教徒也被國家規定,不得效忠教皇。只能效忠國家。
義大利的國中過還有1個,叫SAN MARINO,聖 馬力諾。大小和凡帝岡差不多。
6. 加富爾在爭取義大利獨立運動中主張什麼意見
這時的義大利,仍處在分裂之中。全義大利分為八個小的國家,除了撒丁王國保持獨立外,其他國家都處在外國勢力的控制和壓迫之下。其中奧地利佔領了威尼斯和倫巴底地區,並駐軍義大利中部,是義大利民族最凶惡的敵人。在爭取義大利獨立運動中,加富爾反對民主派馬志尼通過革命統一義大利的路線,他主張以撒丁王國為中心,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來統一義大利。他知道單憑撒丁這個小國的力量是難以與奧地利這個大國相抗衡的,而他又仇視和反對人民革命,因此他把希望寄託在某個大國身上。他利用了法奧矛盾把法國拉到自己一邊,假法國之手驅逐奧地利的勢力,完成統一大業。為實現與法國結盟,他在克里米亞戰爭期間,派出不到2萬人的軍隊象徵性地參戰,從而使撒丁以戰勝國身分出席了巴黎和會,大大提高了撒丁的國際地位。繼而他又以聯姻為手段使撒丁與法國結盟。1858年7月,法撒兩國皇帝在普隆比埃爾會談,建立了反奧軍事聯盟。法國支持撒丁統一義大利,但要求得到尼斯和薩伏依兩地作為回報。在國內,加富爾提出「義大利與曼努埃爾(撒丁國王)」的口號,得到義大利各地的響應,撒丁成了義大利統一的旗幟。
1859年4月,法撒兩國對奧宣戰,聯軍很快便把奧地利軍隊打敗。前線的勝利點燃起義大利人民的革命烈火,許多地區的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推翻了當地的封建統治,要求與撒丁王國合並。義大利人民的革命使法國感到恐懼,因為它怕一個統一強大的義大利出現,會影響到它在義大利的利益,同時也擔心普魯士參戰。於是法國便背棄了同盟者,於1859年7月8日與奧地利單獨簽訂了「維拉弗朗加協議」,奧地利把倫巴底經法國轉讓給撒丁,而威尼斯仍在奧地利統治下。撒丁也被迫在協定上簽字,並把尼斯和薩伏依照協定割讓給法國。
加富爾對法國的背叛十分憤怒,他力諫國王不要在停戰協定上簽字,未成,他便辭職。這時義大利中部各國因法國的背叛也爆發了革命。在加富爾控制的「民族協會」領導下,托斯卡納、帕爾馬、莫德納和羅曼那並入了撒丁王國。義大利北部和中部除威尼斯外,都統一到撒丁王國。加富爾因功又被任命為首相。
維拉弗朗加協議激起義大利人民的強烈反響。以馬志尼為首的民主派繼續展開斗爭。1860年4月,西西里島發生起義,受到那不勒斯軍隊的鎮壓。加里波的組建「4人團」志願軍支援,渡海到達西西里。在人民支援下,加里波的以傑出軍事天才打敗了兩倍於己的敵軍,收復了西西里。進而他率軍渡海支援南義大利的革命。很快,他在農民支援下便解放了整個南義大利。加富爾為了竊取革命果實,便提出在南意舉行公民投票來決定其歸屬。結果,加富爾背地操縱了選舉,使南意人投票支持南義大利並入撒丁。
7. 求南義大利和西班牙的全部歷史。比如南義大利因為什麼變成了殖民地,在此期間有什麼事發生。因為什麼獨立
這個征服過程是分幾個階段的:
中世紀時期的西西里島問題:
西西里晚禱事件(1282年):神聖羅馬帝國的霍亨斯陶芬王室和羅馬教廷之間對義大利地區統治權一直存在紛爭,教皇烏爾班四世在世期間,作為法國人,他支持法國王室軍隊擊敗了神聖羅馬帝國,然後把西西里交給了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九世之弟----安茹的夏爾擔任國王,在地中海中部地區一直都有既得利益的阿拉貢國王和拜占庭皇帝非常不滿法國和教皇方面對西西里地區的控制。於1282年3月30日鼓動當地居民大規模屠殺進駐西西里地區的法國軍民和僧侶。阿拉貢國王,當時的佩德羅三世趁機入侵西西里王國,並最終確立了在西西里島的統治。
安茹的夏爾則維護了在亞平寧半島上的西西里王國領土(後來成為那不勒斯王國),他和他的後裔和阿拉貢王國方面長期處於對立狀態。
安茹家族統治的那不勒斯曾一度繁榮,在義大利的事務中居重要地位。但從14世紀中葉到15世紀,安茹王室內部各朝代之間糾紛無已,1442年,阿拉貢的阿方索五世(當時阿拉貢伊比利亞半島領土和西西里島同屬此人統治),攻佔了那不勒斯,迫使安茹的勒內放棄了王位,此時原那不勒斯王國的領土全歸阿拉貢王國。
阿拉貢和卡斯蒂利亞共主邦聯的建立(1479年):
為了反抗葡萄牙方面的干涉,1479年卡斯蒂利亞的伊莎貝拉女王尋找阿拉貢的王子斐迪南為夫,斯蒂利亞和阿拉貢聯軍聯合把葡萄牙軍驅逐出卡斯蒂利亞,同年阿拉貢老王過世,斐迪南繼承阿拉貢王位,共主邦聯形成,近代早期的西班牙領土基本定型。
義大利戰爭(1494年~1559)年:
初期,法國一度獲得優勢,1494年,法國的查理八世攻佔了亞平寧半島南部的那不勒斯一帶,威尼斯、米蘭和羅馬教廷、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締結同盟反對法國。1496年底,法軍被擊敗撤離那不勒斯。次後戰事雖主要集中在義大利北部,但在義大利戰爭期間,法國也有幾次短時間地控制過那不勒斯地區。
1530年,為了對抗土耳其,西班牙和神聖羅馬的共主皇帝查理五世(此人為通過聯姻統治龐大國土的牛人,同時控制包括中歐和尼德蘭的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及其廣大殖民地)把馬爾他島租借給醫院騎士團,後者僅需每年繳納極少量的租金。這一策略對於控制剩餘的獨立義大利城邦有很大意義。從而義大利的獨立城邦和西班牙領土的居民都認同西班牙的統治,以對抗法國和土耳其對義大利的野心。只到拿破崙攻陷馬爾他,馬爾他騎士團凝聚義大利人和羅馬教廷、西班牙、神聖羅馬的作用才結束。
西班牙勢力撤離義大利:
18世紀初期,因波旁王朝最終統治西班牙本土,南義大利之西班牙領土悉數獨立或轉歸哈布斯堡的奧地利統治。
8. 奧意戰爭簡介
作為義大利獨立戰爭的一個重要階段,奧意戰爭對於義大利的獨立具有 決定 性的作用。此戰晌孝悄過後,義大利真正結束了分崩離析的狀態,逐步成為歐洲的一個重要國家。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奧意戰爭簡介,希望你喜歡。
奧意戰爭分析
中文名稱:奧意戰爭
參戰部隊:義大利、奧地利
戰爭結果:義大利實現國家獨立
時間:1862年
地點:義大利
人物:加里波第 庇護九世
奧意戰爭詳情
進攻羅馬受挫
在加里波第心目中,羅馬是義大利的象徵。因此,加里波第首先投入收復羅馬的斗爭。1862年7月,加里波第來到具有革命傳統的西西里島,發動群眾,組織武裝力量,很快就組織了一支三千人的志願軍,准備進軍羅馬。
加里波第與群眾聚集在馬爾薩拉教堂祭壇前庄嚴宣誓:“不解放羅馬毋寧死。”拿破崙三世聽到這個消息後,連忙派兵加強駐守羅馬的法軍,同時要求維克多·埃曼努依爾二世採取 措施 ,防範加里波第。維克多·埃曼努依爾二世擔心加里波第進軍會引起人民革命,與拿破崙三世和教皇站在一起,還宣布加里波第進軍羅馬是“叛亂”,並派軍隊加強南部海防,阻攔加里波第的志願軍北上。
加里波第誤以為維克多·埃曼努依爾二世是由於拿破崙三世的逼迫才這樣乾的,自己的愛國行動會得到國王的理解和同情,所以對王國政府毫無戒備。8月間,當加里波第志願軍在卡拉布里亞登陸推進到阿斯普羅蒙特山時,突然遭到政府軍的襲擊。加里波第為避免自相殘殺,站在兩軍中間,阻止雙方開火。但政府軍對這位民族英雄並不留情,一槍打中了他的左腿。加里波第勉強支撐著身體,仍然勸說雙方停火。轉眼間,第二顆子彈又打中了他的右腳,加里波第倒下去了。政府軍俘獲了加里波第,驅散了志願軍。加里波第進軍羅馬的計劃被王國政府破壞了。
義大利人民和歐洲進步輿論,對加里波第受傷被捕一事極為關切。義大利人民對政府的行徑表示憤慨,英國和瑞典人民舉行了聲援加里波第的示威遊行。倫敦兩萬名工人在海德公園集會,通過致加里波第的 慰問信 ,並派代表去見義大利王國駐倫敦的領事,抗議逮捕加里波第。為此,維克多·埃曼努依爾二世不得不釋放了已被監禁4個月的加里波第,並把他送回到卡普列拉島住地。
加里波第連戰連捷
加里波第決不會放棄統一義大利的斗爭。既然進軍羅馬受阻,加里波第就投入解放威尼斯的准備工作。1865年組織了威尼斯“起義委員會”,計劃於1866年發動反奧起義。這時,普魯士與奧地利由於爭奪統一德意志的領導權,矛盾激化。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就將義大利王國拉入反奧同盟。1866年4月8日,意、普兩國簽訂了對奧戰爭同盟條約。普魯士於6月14日對奧宣戰,6月16日開始 軍事 行動。薩伏伊王朝再次施展將革命勢力納入王朝兼並戰爭軌道的計謀,邀請加里波第組織志願軍協助王國軍隊作戰。加里波第出於民族大義,不計前怨,答應了維克多·埃曼努依爾二世的請求,率志願軍投入對奧宴渣戰爭。
意軍主力部隊10萬人,名義上由國王統率,實際上歸參謀長拉馬爾莫拉指揮。在明喬河一線展開,於6月23日轉入進攻。在曼圖亞留有3萬人的強大預備隊。與此同時,恰利季尼統率的一個軍約9萬人,從博洛尼亞和費拉拉地域向前開進,准備對奧軍的翼側和後方實施突擊。奧地利軍隊為了應付兩條戰線作戰,不得不在義大利境內組建了一支7.8萬人的南線軍隊,由阿爾布雷希特大公指揮,於6月24日從維羅納東南地域發起進攻,還在庫斯托查附近地區,將遭遇的義大利軍隊擊敗。拉馬爾莫拉損失1萬餘人後,被迫撤退到克雷莫納地區。恰利季尼得知意軍在庫斯托查附近地區戰敗後,立即回師後撤,未能發展戰果。因為,奧地慎畢利與普魯士作戰失利,尤其是7月3日在薩多瓦附近戰敗,必須火速調兵保衛維也納。這就使意軍得以在威尼斯和蒂羅爾轉入進攻。在這期間,加里波第的部隊作戰非常出色,解放了蒂羅爾南部全境。但是,維克多·艾曼努依爾二世 命令 他們撤退。於是,蒂羅爾再度被奧軍佔領。由於王國統帥部腐敗無能,義大利的正規軍連打敗仗,加里波第指揮的志願軍卻連戰連捷,立下了功勛。7月3日,普軍取得薩多瓦戰役決定性勝利,加里波第的志願軍也攻佔了奧地利的戰略據點南提羅爾。
決定性的利薩海戰
7月18日和19日,意軍對利薩島發起進攻,因組織不力,沒有掌握有關守島部隊的必要情報,遭到了奧軍的頑強抵抗。7月20日拂曉,一支由7艘裝甲艦、7艘炮艦、1艘桅帆戰列艦、5艘巡航艦、1艘輕巡航艦組成的奧地利艦隊,在馮·特格特霍夫海軍率領下,前往支援守島部隊。奧地利軍隊突然發起攻擊,集中炮火打擊義大利海軍艦隊。但裝甲艦之間的炮戰未能奏效。於是,奧地利的旗艦“斐迪南·馬克斯大公”號裝甲艦撞擊義大利的“義大利國王”號裝甲艦,後者連同400名艦員被擊沉,從而決定了這場海戰的結局。另一艘義大利軍艦“角力場”號被炮火擊中後起火,失去戰鬥力,最後爆炸。此後,義大利艦隊轉入退卻。義大利失敗的原因是偵察很差,沒有戰斗計劃,通信聯絡不好,佩爾薩諾海軍優柔寡斷,指揮失誤。但義大利海軍在利薩海戰的失敗,沒有改變已被奧普戰爭所決定了的這次奧意戰爭的結局。這次戰爭的海戰規模雖然並不很大,但它卻是以蒸汽裝甲艦船作為交戰工具的首次海戰,從而在戰史上留下了值得紀念的一頁。8月10日,奧意戰爭結束,義大利和奧地利簽訂停戰協定,1866年10月3日於維也納簽訂和約。和約規定,奧地利把威尼斯省割讓給拿破崙第三,再由拿破崙第三將它交給義大利王國。由於人民群眾的革命熱情和積極的支持,義大利基本上實現了民族解放和統一。
徹底解放羅馬
威尼斯歸還義大利後,解放羅馬,實現完全的統一,成了義大利人民關注的中心議題。1867年夏季,加里波第巡視了義大利北部、中部地區,發表演說,抨擊教皇,號召人民群眾再次進軍羅馬。加里波第的行動觸怒了拿破崙三世和維克多·埃曼努依爾二世。他們派密探監視加里波第,並於9月24日逮捕了他。由於群眾的抗議,王國政府不敢長期監禁加里波第,便把他軟禁在卡普列拉島住地。義大利王國政府雖暫時束縛了加里波第本人的手腳,卻阻止不住加里波第進軍羅馬的准備工作的進程。
加里波第的戰友和他的兒子麥諾其,在各個城市分頭招募志願軍。9月底,幾支志願軍一起攻入教皇領地,並佔領了幾座小城。10月中旬,加里波第逃出卡普列拉島,親自率領一支隊伍攻佔了教皇領地蒙特羅頓多要塞。這時,羅馬地區不少城市爆發了起義。收復羅馬已指日可待。這是維克多·埃曼努依爾二世所不能容忍的。他竟請求拿破崙三世派法軍協助王國軍隊擊潰了志願軍,並逮捕了加里波第。加里波第第二次進軍羅馬的計劃又失敗了。但是,羅馬與義大利分離的局面已為時不長了。
1870年夏,羅馬居民開始騷動並有轉變為革命的趨勢。各地群眾也要求從教皇暴政和法軍佔領下解放羅馬。加里波第委託他的戰友畢克西奧組織了志願軍,開赴羅馬附近的海港,准備再次進軍羅馬。7月19日,法國對普魯士宣戰,普法戰爭就要展開。拿破崙三世為對付普軍,撤回駐守羅馬的法軍。加里波第的志願軍乘機向羅馬推進。9月2日,普軍在色當戰役中大敗法軍,拿破崙三世當了俘虜,普軍長驅直入法國。義大利王國政府不用再擔心法國的干涉,想趕在加里波第的志願軍之前奪取“收復羅馬”的頭功,於是,派軍隊日夜兼程向羅馬進發。但是政府軍沒有搶在前面,而是與加里波第的志願軍同時於9月20日進入羅馬。教皇的世俗政權被推翻了。
教皇的世俗政權雖已被推翻,但義大利王國政府也做了妥協、讓步。根據王國政府發布的對教皇的“保障法”:在羅馬城西北不到半平方公里的梵蒂岡高地上,保留了教皇國,教皇享有人身不受侵犯等特權,每年由王國政府將一定款項給教皇作為維持教廷的經費。這樣,羅馬教皇避居梵蒂岡,世俗統治權被剝奪,義大利終於完成了統一。
1871年1月,義大利王國的首都由佛羅倫薩遷到羅馬。 奧意戰爭的時代背景
9. 義大利最早產生資本主義和文藝復興,為啥沒走上強國之路
義大利位於地中海北岸的亞平寧半島,自古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在14世紀,義大利成為了歐洲資本主義萌芽之地和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也是歐洲近代科學的起源地之一。可但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以後,義大利卻淪為了法國、西班牙、奧地利的戰場。即使在義大利統一以後,義大利也未能成為歐洲強國。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引導歐洲進入近代的國家始終未能走向強盛?這十分使得探討。
從13世紀開始,歐洲各國就開始走向統一的民族國家。葡萄牙、西班牙、奧地利、英國、法國等紛紛建立了比較強大的中央集權。然而義大利卻遲遲沒有實現國家統一。843年,法蘭克王國分裂為東、西、中三部分,其中中法蘭克是義大利的前身。870年,中法蘭克的大量土地被東、西法蘭克瓜分,中法蘭克王國全面退守義大利半島北部地區。
墨索里尼
1922年,獨裁者墨索里尼上台,義大利走向了法西斯的道路。在二戰中,義大利和德國一起發動了二戰。1943年,義大利宣布投降。二戰的失敗,使得義大利的國際地位進一步下降。今天的義大利在西歐的經濟實力僅次於德國、英國、法國,然而義大利的政治地位卻遠遜於以上三國,成為歐洲二流國家。
10. 奧地利資本控制義大利的原因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長,歡迎乘坐鸚鵡螺號,尼摩船長帶你遨遊知識的海洋。
1866年10月21日—22日,威尼托地區進行全民公投,以決定是否加入義大利王國。最後大多數威尼託人選擇並入義大利,脫離奧地利帝國,至此倫巴底—威尼托王國徹底滅亡。倫巴底—威尼托王國原本是奧地利帝國在義大利半島的領地,其實力也強於義大利王國。那奧地利會為何會把倫巴底—威尼托割讓給比自己弱小的撒丁王國及其繼承者義大利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一,王國建立
拿破崙帝國
1813年,英國、奧地利、普魯士等國見拿破崙在法俄戰爭中慘敗,於是聯合沙俄組成第六次反法聯盟。反法聯軍在萊比錫戰役中大敗法軍,取得了此次戰爭的主動權。然後反法聯軍分數路進攻法國及其附庸國,以推翻法蘭西帝國及瓜分其附庸國土地。
奧地利為了恢復自己在義大利半島北部的勢力范圍,於是派兵攻打義大利王國(法國附庸國),結果屢次遭法軍擊退。1814年拿破崙兵敗退位,法蘭西帝國滅亡。奧軍這才順利佔領義大利半島東北部,將其並入奧地利。
維也納會議
9月,英、普、奧、俄在維也納召開會議,重新劃分歐洲疆界。最後在奧地利首相剋萊門斯·文策爾·馮·梅特涅的主導下,倫巴底與威尼托並入奧地利帝國,成為其直轄領土的一部分。然後1815年4月,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宣布將倫巴底與威尼托兩地合並成立倫巴底—威尼托王國,由自己兼任倫巴底—威尼托國王。
二,奧地利管理
奧地利
倫巴底—威尼托王國的國王雖然由奧地利皇帝兼任,但實際事務交給總督處理。倫巴底、威尼托兩個地區雖然同屬一個總督(即倫巴底—威尼托總督)管理,但實際上分為兩個地區管理,即兩個地區各有自己的政府與副總督,各自向總督負責。倫巴底—威尼托總督通過倫巴底政府與威尼托政府行使各項權利,但由於總督的任免權集中在皇帝手裡,所以總督實際上是個虛職。
倫巴第-威尼托王國
倫巴底—威尼托王國的最高級官員(總督與兩個副總督)都由奧地利德意志人擔任,不允許當地貴族出任,因此在兩地的民眾看來該國實際由外國人統治。奧地利帝國為了緩和德意志人與義大利人的矛盾,於是以義大利語為倫巴底—威尼托王國的官方語言,還要求到當地任職的德意志人必須學習義大利語,王國的大多數級官員也是義大利人擔任。
三,奧薩爭奪
1848年革命
1848年革命席捲歐洲,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在各地廣泛傳播。倫巴底—威尼托的義大利人迫切希望實現義大利的統一,於是驅逐當地的奧地利官員,建立臨時政府,宣布脫離奧地利獨立,加入撒丁王國。同時奧地利帝國的其他地方也發生了廣泛的革命,奧地利德意志人迫切希望帆李實現統一,非德意志人則積極謀求獨立。
第一次義大利獨立戰爭
撒丁王國見奧地利內亂頻繁,而義大利半島各地民眾迫切希望統一,因此高舉統一義大利的旗幟,向奧態迅遲地利帝國發動了第一次義大利獨立戰爭,以將奧地利的勢力逐出義大利半島。但撒丁王國實力弱小,無法與奧地利對昌盯抗,使得奧軍重新佔領了倫巴底—威尼托,解散了當地的臨時政府。
四,王國覆滅
義大利統一
1859年,撒丁王國得到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幫助,因此向奧地利發動了第二次義大利獨立戰爭。最後法撒聯軍擊敗奧軍,贏得了此次戰爭的勝利。奧地利於是將倫巴底割讓給法國,然後法國將其轉交給撒丁王國。自此倫巴底—威尼托王國僅剩下威尼托仍在奧地利手裡。
1861年,撒丁王國合並義大利半島大部分地區,成立了義大利王國。1866年,普魯士對奧地利發動了普奧戰爭,義大利也趁機對奧地利宣戰,發動了第三次義大利獨立戰爭。雖然意軍在戰場上屢敗於奧軍,但由於普魯士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因此奧地利只得把威尼託交給義大利,自此倫巴底—威尼托王國滅亡。
總的來說倫巴底—威尼托王國是奧地利皇帝在義大利半島的領地,實行較為溫和的統治。但由於義大利民族主義的興起,倫巴底—威尼託人迫切希望實現義大利半島的統一。撒丁王國趁機藉助法國與普魯士的勢力,打敗奧地利,吞並了倫巴底—威尼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