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盧梭的生平事跡 盧梭的生平事跡有哪些
1、讓·雅克·盧梭(1712年~1778年)法國18世紀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和教育家。1712年6月28日出生於瑞士日內瓦一個鍾表野納春匠的家庭。母親早逝,很小就跟隨父親識字,閱讀文學、歷史一類書籍。10歲時父親因打官司敗訴外逃,盧梭由此成為孤兒,沒有頌耐受茄冊過系統的學校教育。從16歲開始離開故鄉過流浪生活。他走遍了全瑞士,還到過法國、義大利的許多地方,做過僕役、家庭教師、私人秘書。長期的流浪生活和復雜的工作經歷,使他對下層平民社會有較深的了解,對法國封建社會的不平等有深刻的認識,由此也使他獲得了廣泛的知識,逐漸形成了他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成為18世紀資產階級激進的啟蒙思想家。
2、盧梭30歲時帶著自己創作的樂譜和劇本來到巴黎。以後他很快結識了啟蒙運動的思想家狄德羅、伏爾泰等,成為「網路全書派」的重要成員。
3、晚年盧梭懷著悲憤的心情完成了他的自傳《懺悔錄》,坦率地總結了自己一生的經歷和思想抱負。1778年7月2日因中風而與世長辭,終年66歲。
⑵ 盧梭的一生是怎樣的呢
盧梭(1712~1778),原名讓·雅克·盧梭,是法國傑出的啟蒙思想家、文學家,法國啟蒙運動中最富民主傾向的代表。
1712年6月28日,盧梭生於日內瓦共和國一個鍾表匠的家庭,祖籍法國。他是受法國天主教迫害而逃到瑞士的新教徒的原裔。盧梭誕生後數日,母親去世。
他從六歲開始就和父親一起醉心於讀希臘羅馬名人傳等著作,充滿自由、柔情的家庭氣氛,培養了他愛自由、愛共和的思想和不受辱、不屈服的高傲性格。
從14歲開始,他被迫外出流浪,開始學徒生活。他受盡主人的凌辱,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給他幼小的心靈帶來極大的痛苦。看到動物之間強者欺凌弱小的時候,也聯想到自己,憤怒得用石頭去追打它們之中的「暴君」。
因不堪忍受折磨與侮辱,16歲時,他逃離日內瓦,從此開始了衣食無著的流浪生活。他曾像乞丐一樣被送進宗教收容所,被迫放棄了喀爾文教,改奉天主教,這是他終生的悔恨。在一次偶然的機遇,他為德·瓦朗斯夫人收留。又幾次出走,在流浪中,當過店員、雜役,受到許多不公平的待遇,觀察了社會上種種不平等的現象,形成了他對社會不平等的極大憤恨。因不願當奴僕,又回到德·瓦朗斯夫人處。
1732年後,生活比較穩定,他自學哲學、歷史、地理、天文、物理、化學和音樂,掌握了淵博的知識,增強了文化教養。他喜讀伏爾泰的《哲學書簡》,他說:「它引起了我對學術的極大興趣。從那時候起,這種新萌發的熱情在我心中燃起的火焰就沒有熄滅過。」
1741年,29歲時,他帶著一種新的音樂記譜法(即現在通用的簡譜)前往巴黎,未引起法蘭西學院的重視,他只得以抄寫樂譜、教授音樂或給貴夫人當秘書為生。這時他認識了狄德羅、達朗貝等年輕的啟蒙思想家,並為狄德羅主編的《網路全書》寫音樂條目。
1749年,盧梭看到了第戎學院發表的徵文啟事(徵文題目是《科學藝術發展是否有助於改善風俗?》),他在狄德羅的鼓飢迅勵下,寫了他的第一篇應征論文《論科學與藝術》。文章中選,獲得極大成功,立刻傳遍法國。從此,盧梭作為著作家而躋身於法蘭西源攔思想界。這篇文章指出人類道德的敗壞是由於科學與藝術的發展。他認為「人生來是善良和幸福的,是文明腐蝕了他,毀壞了他最初的幸福。」他厭惡近代文明,嚮往他幻想中的接近原始的人類的「自然狀態」。他把當代的文明(即封建文化)比喻為「綴在束縛著人們的枷鎖上的花環,它只能壓抑著與生俱來的自由感情,喜歡奴隸狀態。」
他還提出「愈是向科學藝術的發展方向前進,我們的靈魂愈是腐敗」,「隨著科學藝術之光在地平線上出現,美德即將視而不見。」他斷然地否定了科學與藝術。盧梭所作出的結論是錯誤的,但是這種提法是針對貴族階級的腐朽文化、壓迫者的文化而發,是對現存的社會關系的堅決否定。
此後盧梭寫了一系列著作,一再用人類生活的質朴自然狀態與被近代文明敗壞了的現代人相對照,強調了人類文明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幸福,反而帶來災難的觀點。
1755年,第戎學院再次徵文,題目是《什麼是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人類不平等是否為自然法則所允許》。盧梭以《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一文應征,此篇雖未獲獎,但引起的反響比第一篇更為強烈。他以辯證的方法論述了人類不平等起源於私有觀念的產生和私有制的出現。他說:「第一個用圍牆圍起一塊土地的人說:『這是我的』,並且找到頗為簡單的人相信那是他的,這個人就是文明社會的真正創始人。」他還認為:「人與人之間生來就是平等的。」他把原始社會作為人類的黃金時代而加以歌頌,對比了自然人與社會人的區別,認為人類由平等到不平等是人為的,「罪惡來自人的自身」,並描寫了這種人為的墮落過程。他對封建專制暴政進行了尖銳的批判,還提出以暴力推翻暴力的主張。
這兩篇文章表現了盧梭驚世駭俗的叛逆思想,因而震驚了歐洲,奠定了他在歐洲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
盧梭的聲望日高,但他鄙棄與貴族為伍,始終保持獨立人格。宮廷演出他的歌舞劇《鄉村卜師》,國王決定親自賜給他年金,盧梭拒不接受,寧肯以抄寫樂譜糊口。他厭惡巴黎的繁華和貴族的吹捧,渴望「返回自然」。從1756年起,他隱居在巴黎近郊的蒙莫朗西森雹肢胡林附近直到1762年。他在1762年給馬爾舍勃的信中說:「那種不羈的自由精神,那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使之降服的,和它相比,功名富貴和名譽,對於我都不過是浮雲而已。」這期間是他創作力最旺盛的時期,他發表了《致達朗貝論戲劇書》(1758年)、《新愛洛伊絲》(1761年)、《社會契約論》(1762年)和《愛彌兒年》(1762年)。
盧梭的政治名著《社會契約論》用社會契約學說解決國家的起源和本質問題。作者強調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天賦人權不容剝奪。主張國家應以人間的社會契約為支柱,實行民主共和國形式的直接的人民政權,行政權屬於全體人民大會。法律也是由人們訂立契約而成立的,人民是擁有全部立法權的最高君主。只有由人民的契約約束而組成的政府,才可能實行人民的意志。君主專制政體下的人民沒有自由,「人權」遭到蹂躪。為了獲得自由,人民有權進行革命,以便恢復天賦人權。這一學說對18世紀和19世紀初政治生活的發展起過巨大影響,成了資產階級推翻封建專制的強大思想武器。它的歷史進步意義是不容忽視的。
1762年《愛彌兒》問世,這是一部討論教育問題的哲理小說,在世界近代教育史上佔有一個重要的位置。全書5篇,前4篇敘述貴族的孤兒——愛彌兒從誕生到成年的成長經過和「我」對他所進行的教育。第五篇,敘述對愛彌兒的未婚妻蘇菲亞的教育。最後,愛彌兒到歐洲旅行,接受政治教育,然後與蘇菲亞結婚。
開卷第一句:「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表現了盧梭的重要觀點。他認為:腐朽的社會文明把人弄得墮落了,他把封建社會和封建文化教育看作是損害人的自然本性的根源。在教育上他提出「返回自然」的口號,用自然社會對抗封建社會。
從這一觀點出發,他認為遠離文明社會,接近自然狀態的勞動人民及其兒女都不需要受教育,他們已經在生活本身中受到了教育;而富人不但不勞動,反而攫取別人的勞動成果,他們的階級偏見已經遠遠背離了自然狀態,所以應當重新教育封建主、貴族和懶漢,應當正確地教育他們的兒童,只有這樣才能根治社會的弊病。因此,盧梭有意識地把出身顯貴的愛彌兒當作教育對象和作品中的主人公,提出了一個教育改造貴族的設想。
他主張對愛彌兒進行「順乎自然」的自由教育,給他安排了一個脫離當時社會影響的、適合他身心健康發展的自然環境,讓他從童年起在大自然中光頭赤腳,自由地奔跳,接觸農民,接觸實踐,使他通過自身的經驗,獲得對生活的認識。盧梭不反對宗教信仰,但他要愛彌兒信仰的不是天主教,而是自然神教。這樣愛彌兒「就會得到自然的幫助。」
經過這樣的教育,愛彌兒被培養成為一個具有健康體魄、熱愛勞動,掌握了各種勞動手段,保持「自然習慣」,並能進行獨立思考的自由人。這種人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這樣一個自食其力的平民勞動者,就是盧梭理想中的新人。
盧梭的教育思想,對於當時的封建教育和宗教偏見是強有力的批判,對於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的斗爭,具有鼓舞作用。他按著兒童年齡特點分段進行教育的提法,在教育史上也是重大的進步。但他的教育、改造貴族的計劃只是一個天真的幻想。至於他對婦女的教育,仍未擺脫封建偏見。
《愛彌兒》不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畫,也沒有結構嚴密的情節,作者只注意教育問題的論辯,它是半論文體的哲理小說。
《愛彌兒》的問世,引起封建王朝和僧侶們的驚恐不安。大理院下令在巴黎的一個廣場上焚燒此書,還威脅要燒死作者。教會也決定把作者革除教門,盧梭被迫逃亡國外。但是,仍遭到反動勢力的迫害,他到日內瓦,當局下令燒他的書;他到普魯士的屬地莫捷,教會宣布他是上帝的敵人;他逃到聖皮埃爾,當局又命令他立刻離開。
1764年12月,出現一本題為《公民們的感情》的小冊子,對盧梭進行了激烈的誹謗;更令他痛心的是這一攻擊來自啟蒙者陣營。盧梭腹背受敵,處境極為孤立。在流亡的8年裡,他眼看自己有被誣為千古罪人的危險,迫切地感到有為自己辯護的必要。他懷著悲憤的心情,嘗試著做一件絕無先例,而後世將永遠效仿的事,即坦率地解剖自己,不管美與丑、善與惡,全部如實地寫出來。這就是他的自傳性作品《懺悔錄》的寫作動機。
盧梭從1765年開始寫作此書,大部分在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中寫成,最末一章是1770年12月下旬在他回巴黎之後完成。此時盧梭已58歲。
《懺悔錄》(1781~1788年)分為兩部,共12章。全書的主題是通過盧梭坎坷的一生控訴封建專制社會對人的迫害和腐蝕。盧梭真誠地、坦率地,甚至是赤裸裸地把自己的靈魂合盤端給了讀者,其坦率的程度確實是史無前例的。在這部被稱為「文學史上的奇書」的自傳里,盧梭是把自己作為人的標本(具有資產階級個性的人)來剖析的。
他認為自己與那些迫害他的人相比,是純潔的。他說:「不管末日審判的號角什麼時候吹響,我都敢拿著這本書走到至高無上的審判者面前,果敢地大聲說:『請看!這就是我所做過的,這就是我所想過的,我當時就是這樣的人……。請你把那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有誰敢於對您說:我比這個人更好!』」這是一個平民出身的人對封建專制社會的大膽挑戰,也是為維護「人權」尊嚴的一部宣言書。
當作者在貴族沙龍中宣讀《懺悔錄》時,大家極其冷漠,閉口不言。他的預想破產了,從此,周圍常有充滿惡意的人看守著他。
盧梭在晚年於貧困、孤獨中寫了自傳的續篇《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想》。1778年7月2日他於悲憤中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盧梭作為啟蒙運動的思想家,曾為法國大革命提供了理論武器。法國大革命中的民主派、激進派把他奉為精神導師。在他死後十年,即法國大革命爆發的頭一年,政治家、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領袖之一馬拉在巴黎街頭朗讀《社會契約論》的片斷,促使法國人民奮起。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庇爾以第三等級的代表當選後,寫了對盧梭的贊詞。他發誓追尋盧梭的崇高足跡,即使以過早死亡為代價,也要把盧梭的思想繼承下去。革命後,盧梭的思想在市民中廣泛地傳播著。法國大革命後,他的遺體移葬於巴黎的偉人公墓。
⑶ 盧梭的著作及主要觀點
盧梭(1712——1778)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出生於瑞士日內瓦一個鍾表匠的家庭,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學上,盧梭主張感覺是認識的來源,堅笑賣禪持「自然神論」的觀點;強調人性本善,信仰高於理性。在社會觀上,盧梭堅持社會契約論,主張建立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主張自由平等,反對大私有制及其壓迫;提出「天賦人權說」,反對專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張教育目的在培養自然人;反對封建教育戕害、輕視兒童,要求提高兒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反映了資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從封建專制主義下解放出來的要求。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等。
酷愛讀書
盧梭1712年6月29日出生於瑞士日內瓦一個鍾表匠的家庭。父親是鍾表匠,技術精湛;配賀母親是牧師的女兒,頗為聰明,端莊賢淑。母親因生他難產去世。他一出生就失去了母愛,他是由父親和姑媽撫養大的。比他大7歲的哥哥離家出走,一去不返,始終沒有音訓。這樣,家裡只剩下他一個孩子。
盧梭懂事時,知道自己是用母親的生命換來的,他幼小的心靈十分悲傷,更加感到父親的疼愛。他的父親嗜好讀書,這種嗜好無疑也遺傳給了他。盧梭的母親遺留下不少小說,父親常常和他在晚飯後互相朗讀。每讀一卷,不一氣讀完是不肯罷休的,有時通宵達旦地讀,父親聽到早晨的燕雀叫了,才很難為情地說:「我們去睡吧,我簡直比你還孩子氣呢。」在這種情況下,盧梭日復一日地讀書,無形之中養成了讀書的習慣,漸漸充實並滋養了他年幼的心靈。
7歲的盧梭就將家裡的書籍遍覽無余。他還外出借書閱讀,如勒蘇厄爾著的《教會與帝國歷史》、包許埃的《世界通史講話》、普魯塔的《名人傳》、那尼的《威尼斯歷史》、莫里的幾部劇本等等,他都閱讀過。由於這些歷史人物的典範影響和他父親的諄諄教誨,盧梭深深體會到了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的可貴。他既有父親的愛國血統,又以這些偉人為榜樣,甚至言行之間常把自己比作那些歷史中的人物。有一天,他在桌旁敘說斯契瓦拉的事跡,在座的人全都很驚訝地看到盧梭走上前去,把手放在熊熊燃燒的爐火之上,來表演斯契瓦拉的英雄壯舉。這種早熟早慧的表現,正是盧梭特有天資的最初顯露。
獨立謀生
盧梭快活的童年生活很快就結束了,在他13歲時,舅舅決定將他送往馬斯隆先生那裡,在他手下學當律師書記,希望他能賺點生活費用。但盧梭非常討厭這種只為了賺錢而缺乏趣味的職業,每天瑣碎的雜務使他頭暈目眩,難以忍受。馬斯隆先生似乎也不怎麼喜歡盧梭,常常罵他懶惰愚蠢。盧梭無法忍受這種侮辱,便辭掉了工作。
不久,盧梭又換了一個職業,在一位雕刻匠手下當學徒。鑒於以前做書記時得到的不少教訓,所以他對這個新工作依命而行,毫無怨言。盧梭本來很喜歡這種工作,因為他愛好會畫,揮動刻刀也覺得很有趣,而且鏤刻零件,用不著多麼高超的技術,所以他很希望在這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有一天,盧梭在空餘時間為幾位朋友刻騎士勛章,他的師傅發現後,以為他在製造假銀幣,便痛打了他一頓。其實,當時盧梭年紀很小,對於銀幣根本沒有什麼概念,他只是以古羅馬時期的錢幣形狀,做為模型罷了。由於師傅的暴虐專橫,使盧梭對本來喜愛的工作感到苦不堪言。
盧梭在師傅家的生活非常不愉快,但這卻使他恢復了時隔已久的讀書習慣。這種興趣受到當時環境的限制,不能順利發展,但愈受限制,學習的興趣反而愈濃。附近有一個女租書商,經營一家租書店,盧梭經常去那裡,手不釋卷地看碰塵書,有時甚至誤了工作時間,受到師傅的責罵和體罰。不到一年功夫,盧梭把這家小店的書全讀光了。在這些書的熏陶下,他糾正了許多幼稚的脾氣和不良習慣。同時無形之中也在他內心裡喚起了更高尚的感情。他覺得雕刻師傅這里的環境很不理想,一切都缺乏情趣,令人難以忍受。16歲時,他離城出走,他相信自己可以獨立生活,自由地支配一切。
崇尚自然
盧梭離城出走後,經由一位朋支的介紹,結識了華倫夫人。他原以為華倫夫人是個老態龍鍾的丑老婆子,不料她卻是一位滿臉和氣、風韻十足的年輕女子。這使他大感驚訝和激動,正是這位夫人影響了他日後的生活。
盧梭聽從華倫夫天的勸告,開始他的遠途旅行。這也正適合他那早已形成的漫遊癖好,他覺得這樣的年紀就有機會爬山越嶺,登臨阿爾卑斯山的高峰,真是件美事。一路上,盧梭心情十分愉快,沒有什麼可擔心的。這次旅程雖短,但盧梭喜愛自然風光,沿途的美景盡收眼底,他將感情寄託於大自然,雖然身處漂泊之中,卻沒有精神空虛之感。凡是映入盧梭眼簾的東西,都令他內心感到一種醉人的享受。大自然的奇偉、多彩和實際的美,深深地影響了盧梭的人生觀。
以後他又經歷了多次旅行,不論是旅途中的美景,還是鄉村的田園生活,仍使他陶醉著迷。他熱愛自然,崇尚自然。「他最偉大的教師,並不是任何一種書籍,他的教師是'自然'」。
從少年期起,盧梭便酷愛自然。這種熱忱,他曾不厭其煩的摹寫、表現於他的著作中。自然,滲透了他整個生命。他用華倫夫人的某些清醒而奪人心目的特質,表現了自身,並使他陷入劇烈的情緒,這在他較晚的生活中,顯得特別明晰,且使他和東方的大神秘主義者,呈現出相似之點。
涉足音樂
盧梭在華倫夫人家居住的這段時期里,他感到非常滿足和快活。華倫夫人的嗓子輕柔動人,還會彈琴,她常教盧梭唱歌,熏陶激發盧梭對音樂的興趣。後來盧梭去神學院學習,華倫夫人送他音樂方面的書。盧梭在神學院除學習外,經常帶著歌譜,練習歌唱。華倫夫人認為盧梭對音樂感興趣且有天賦,有意讓他朝音樂方面發展。她經常在家裡舉辦一些小型音樂會,並介紹盧梭與一些作曲家認識,使他的音樂水平不斷提高,後來他不斷地自學和研究,想出一種用數字代替音符的簡易記譜法,即以數字1234567來代替Do、Re、Mi、Fa、So、La、Si音階,並寫出了具有獨創性見解的著作《音樂記譜法》,希望藉此革新音樂世界。同時還撰寫了《現代音樂論文》一並帶到巴黎,呈交給巴黎科學藝術院,想藉此機會出名,這時的盧梭,靈感有如泉涌,他寫了一部名為《新世界的發現》的歌劇,充分表現了他的創作才華。
後來盧梭帶著修改好的稿子去科學院,當眾宣讀了他的論文,它那簡潔的內容有力地吸引了委員們的注意力,博得了贊揚。他認為自己的記譜法是音樂史上的創新和改革,但委員們不贊成這種意見,經過幾次討論,他們得出一個結論,認為盧梭的記譜法可用於演唱,但不適合於演奏。為了安慰盧梭,藝術院給他頒發了一張獎狀,措詞中誇獎了他一番。盧梭雖遭受了失敗,但心裡很不服氣,他將自己的手稿重新整理之後,找到一個願意接受這部手稿的出版商,以《現代音樂論》為書名出版。盧梭滿懷希望,盼望這本音樂著作能引起較大的反響,然而銷路很差,這使盧梭又一次遭受沉重的打擊。雖然他一心想在音樂方面有所創新,希望對音樂愛好者能有所啟發,但效果卻不佳,除了少數幾個學者對他倍加贊譽外,並未產生什麼大的反響。
徵文獲獎
盧梭自從離開華倫夫人以後,開始自謀生活,先後當過家庭教師、書記員、秘書等。同時也廣交了各方面的人士,尤其是他結識了大哲學家狄德羅。由於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和志向,他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彼此都熱心於學術工作,狄德羅和盧梭等人便著手合編:一部《網路全書》,盧梭負責音樂部分,這項工作由於狄德羅被捕而中斷了。盧梭四處向朋友求援,希望把狄德羅放出來,但收效甚微。
盧梭經常前往狄德羅被關押的監獄探望他。1749年夏天,天氣非常炎熱。從巴黎到監獄之間有較長的路程,盧梭步行去看狄德羅,常帶著一本書,走累了休息時可看看書。有一天,他帶了一本《法蘭西信使》雜志,忽然看到第戎科學院的徵文啟示:《科學和藝術的進步對改良風尚是否有益》。盧梭看到這個題目時,好象被千道光芒刺射了一樣,許多富有生氣的思想不知不覺地從他心中涌現出來。他頓時感到窒息,彷彿看到另一個宇宙,自己變成了另一個人,腦子里不僅涌現出與第戎科學院的論文有關的思想,而且一連串的想法相繼而起,就象大浪一樣沖擊著他。這次心靈的震盪,顯示了他思想上真知灼見的潛力。
盧梭把這件事告訴了狄德羅。狄德羅鼓勵盧梭繼續發揮自己的思想,寫出文章去應征。盧梭積極撰寫了這篇論文,寫成後又送狄德羅審閱,自己又反復修改了多次,以《論藝術和科學》為題寄出應征。1750年,他這篇論文獲得了頭等獎。他在這篇文章中否定藝術和科學的價值,從反面進行了論證,表露了他對巴黎社會的不信任和憎惡,並反對這種社會中所隱藏著的欺詐。他斥責科學,文學和藝術,認為這些東西被權力所主宰了。
隱居著述
1756年,44歲的盧梭接受朋友的饋贈——一座環境優美的鄉村小房子,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活。
盧梭的個性適合於在鄉下居住,他在巴黎住了15年,早已厭倦了城市生活。隱居之後,他便決定不再回巴黎。這時的盧梭已有點名氣,不用為生活費用發愁,他繼續抄樂譜,雖然不能賺大錢,但是靠得住,自給有餘。他的歌劇《鄉村卜者》和其他作品的收入還剩下兩干法朗,其他的著作也正在整理之中,這樣,生活就不至於受窮了。他的
⑷ 偉大的思想家盧梭的一生是怎樣的他的作品有哪些
盧梭生於1712年,死於1778年,出生在瑞士日內瓦。他母親早逝,自幼受父親的影響,養成了倔強的性格和喜歡讀書的習慣。從而初步接觸了古希臘,古羅馬偉人的思想,他也鍛煉了自己的自學能力魔方而對自由的嚮往,在他十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因為訴訟失敗而離開日內瓦,從此呢,盧梭就失去了家庭開始了漂泊的人生之路。
盧梭在1754年回日內瓦住了一段時間之後,仍然回到了法國致力於文作,這一時期出版了很多的作品。盧梭以其50歲自身軀八年之中先後逃亡於瑞士,普魯士及英國等歐洲各地,最後隱姓埋名於法國的鄉村1,770年盧梭獲赦而重返巴黎,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理想,聲望日著,1778年盧梭在貧病中與世長辭。
盧梭的作品有《新愛露伊汪指滲斯》、《社會契約論》、《愛彌兒》等等。
⑸ 盧梭其人
日更第340天。提起盧梭,很多人對這個名字應該並不陌生,但有多少人真正了解盧梭?相信有部分人和我一樣,僅僅知道他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出生於瑞士日內瓦,主要著作有《愛彌兒》《懺悔錄》等。
上午收聽收看了樊登讀書會的「作者光臨」,樊登對談《浪漫之魂:讓•雅克•盧梭》的作者、哲學博士、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武漢大學珞珈傑出學者趙林,趙教授侃侃而談,我被他倆精彩的對談深深吸引,感受到盧梭活在趙教授血液里激情飛揚和對盧梭解讀的酣暢淋漓,對盧梭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盧梭1712年出生在日內瓦共和國,他始終以共和國公民的身份自居,而不屑以王國的臣民身份自居。
小時候盧梭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他出生後不久,他母親因生他弟弟難產去世。從小在姑姑家長大,缺少母愛。父親率性、自由、浪漫,經常十天半月不回家,有一次父親跟人發生沖突,就再沒回來,從此再沒有了父親。
他後來開始在日內瓦當學閉銷徒,經歷過很多磨難,但是只要有書,他就通宵達旦地讀,如飢似渴,而且記憶力也非常好。
盧梭喜歡自由,無拘無束,沒有羈絆。有一次他出去郊遊,回來時日內瓦城門關了,他索性就不回去了,他覺得反正學徒也沒意義,乾脆開始去流浪。這樣他就來到了法國安納西尚貝里,就是法國緊靠著瑞士的地方。
盧梭在路上遇到一位神父,神父說那邊可能有人能夠收留他。他一路走去,來到一處庄園,遇到了華倫夫人。
他稱華倫夫人為「媽媽」,華倫夫人是一位很有教養、很有學問的寡婦,盧梭的系統教育都是在華倫夫人的客廳里進行的,並且在華倫夫人那裡待了十幾年。盧梭所受的整個教育,特別是那種感性的心靈的教育都來自華倫夫人。
盧梭後來走向浪漫主義,成為浪漫主義的鼻祖,跟他在華倫夫人那裡受的教育有直接關系。
華倫夫人家裡不但有足夠的書可以供他看,她還教他文學、藝術、音樂,他非常幸運地接受了華倫夫人的教育和影響,不同於學校裡面正規的、理性的教育。他在著名教育學著作《愛彌兒》中,特別強調這種情感教育。
離開華倫夫人,盧梭懷著從事音樂事業的夢想去到巴黎。剛到巴黎時,他一名不文,沒有任何影響力。然後就跟在巴黎混世界的一幫人在一塊兒,開始關注社會、政治關系中一些敏感的事情。
他和一個沒有任何教育,家庭背景極其糟糕的下流社會的人相戀,然後就跟她在一塊兒生活了幾十年,而且他沒有結婚。在一個天主教的國家,不結婚同居在道德上是會受到很多人指責的。
他受柏拉圖的影響比較深。柏拉圖在《理想國》裡面有個觀點,認為撫養孩子是國家的事,所以盧梭把五個孩子全部送到育嬰堂去了。
伏爾泰攻擊他說,一個連自己的孩子都不愛的人,還天天說他愛沒數人類,那我們怎麼能相信他愛人呢?那就是個禽獸;其他的啟蒙思想家也猛烈攻擊他。
盧梭內心也很矛盾,內心始終翻騰著激浪。在去巴士底獄探望莫逆之交狄德羅時,在一個樹蔭下乘涼,就偶然看到地上有張報紙,一個角上面有個徵文的消息——第戍科學院的關於《論科學和藝術的進步是否有助於敦風化俗》的徵文。
盧梭回去奮筆疾書,很快完成了這篇文章,投出去,一下中榜,得了頭獎,頓時名聲大噪,他同時也發現了自己有寫這種文章的力量。
若干年後,第戍科學院又一次徵文,盧梭又積極參加,未得獎,但啟發他寫出了《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成了傳世之作。
盧梭一直認為自己是站在人民這邊的,他和伏爾泰典型地代表了兩種不同的人群,也是兩種不同的思想傾向:一種是貴族的、崇高的、高雅的;一種是平民的、真實的、樸素的。
他開始自覺地跟這個社會一刀兩斷,他把假發扔了,把佩劍摘了。當時大家戴假發都是裝樣子,因為那是貴族的風范。他就把這些跟他身份格格不入的東西全部去掉,他就要回到人民的社會中,回到平民中。
後來到盧梭越來越偏激,主動地、自覺地跟這些上流社會的人一刀兩斷,表現出很多自己的與眾不同。無意中導致了他很多跟那個時代的主流正好相反的東西產生。
盧梭曾義正言辭地公開表示他是信仰上帝的,但同時他說,上帝不在外在世界,而在你的心中。他有一句名言:一顆真正的心轎察游,才是上帝的真正的殿堂。所以你要尋找上帝,你不要到外面去尋找。
他一方面離群索居,摘下了假發,丟掉了佩劍,開始遠離凡塵,離開巴黎,跑到荒郊野外;另一方面結仇越來越多,反對他的這一批人都是大名鼎鼎的人。
在法國、在整個歐洲,盧梭確實待不下去了,後被朋友邀請到了英國,此時盧梭竟有點被迫害妄想症。他不辭而別,又離開了英國,最後回到了歐洲大陸。
盧梭和伏爾泰看似代表著兩種思想,可兩人又是緊密連在一塊兒的。伏爾泰去世以後,盧梭得知消息,沒有任何的喜悅之情,反過來跟他的終身伴侶瓦瑟說,我的命運和這個人是連在一塊兒的,他既然已經去世,我也將不久於人世,果然一兩個月以後,和伏爾泰相差18歲的盧梭也就去世了。
盧梭對他的時代,來得太早了,當時的那個時代不能理解他。盧梭早於他的時代,就像尼采早於他的時代。19世紀被看成是瘋子的尼采,20世紀引起那麼大的影響。
盧梭的偉大主要是因為他的思想反潮流,盧梭屬於他後面的時代。在當時的時代,像他這種人估計法國有很多,但是像他這樣導致了整個社會變化的人不多。
關於盧梭著寫的書,《愛彌兒》是教育學方面的;《社會契約論》是關於社會政治的、政治哲學的書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是關於他的哲學思想、歷史哲學,關於社會怎麼從平等到不平等、再到平等這樣一個過程的,它是他的歷史學思想,表現了他的歷史辯證法;而他的《新愛洛伊絲》是文學著作,是開啟了浪漫主義的小說。
聽書,了解未知,有了讀紙質書的興趣。
⑹ 關於盧梭與羅素
不是,通常翻譯作盧梭的是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羅素才是上面仁兄說得這個人,英國20世紀英國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早瞎陪,分析學的主要創始人。
盧梭(1712—1778年)法國思想家 出生於日內瓦一個鍾表匠家庭,幼時家境貧寒,但通過自學掌握了豐富知識。做過僕人、學徒兼雜役。後來,在華倫夫人的幫助下,來到都靈,此後,生活無著,當過雕刻匠、僕役、音樂教師。18世紀30年代,與華倫夫人同居期間,生活才稍稍穩定,安心讀書、思考問題、寫作。18世紀40年代,盧梭非常困難,他在社會和生活的道路上艱難地躑躅,嘗遍人間的辛酸。1749年,他在一篇名為《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於淳化風俗?》的徵文中獲一等獎,並一舉成名。但他決心放棄對財產和聲譽的奢望,永遠保持貧困和獨立。1752年,他的歌劇《鄉村魔術師》在楓丹白露王室演出,獲得巨大成功,他拒絕接受路易十五給予的年金。1754年,回到日內瓦,受到熱烈歡迎,成為日內瓦公民。次年,發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並完成《論政治經濟學》。1758年,由於同狄德羅在宗教等觀點上的不同,與網路全書派決裂。1761年,小說《新哀洛綺絲》發表,猛烈地沖擊了封建專制制度,這部小說給盧梭帶來了巨大聲譽。1762年,《社會契約論》和《愛彌兒》出版,這兩部書既引起了網路全書派的尖銳批評,更激起了新舊教陸蠢會的極大憤怒和政府當局的譴責。當時,法院下了通緝令,教會也發出聲討書,兩本書在許多地方被教會當眾焚燒。瑞士當局下令逮捕他,他只好逃往普魯士管轄下的訥沙泰爾,宣布放棄日內瓦的公民身份。但是,此時,盧梭的名聲已經傳播到歐洲各地。盧梭同伏爾泰之間的矛盾也加劇。盧梭一度到英國居住,不久又回到法國。晚年時最有名的著作是《仟悔錄》。1778年去世。盧梭是一位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的思想精華和基本原則是「人民主權」思想。他堅持自然神論,反對無神論,唯心主義是他的哲學思想的主要傾神慶向。
伯特蘭.羅素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國 別: 英 國
出生地: 蒙茅斯郡
生卒年月: 1872-1970
英國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分析學的主要創始人,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羅素四歲前已父母雙亡。他是在祖母和家庭教師撫養、教育下長大的。後入劍橋三一學院並取得數學獎學金,1890年他在三年級是轉學哲學,並於1894年取得學位。羅素曾四次結婚,三次離婚。
1872年5月,羅素生於英國曼摩茲郡的特雷克。
1890年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數學,後在該學院講邏輯和數學原理,
1916年重新在三一學院任教。他是亞里士多德學會會員,
1931年他繼承為第三世羅素勛爵。
1949年獲榮譽勛章
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50年代因積極參加世界和平運動,反對核戰爭而獲得世界和平獎
1970年2月2日去世。
羅素曾於1920年來華講學,任北京大學客座教授,時間長達一年之久,其講稿曾在中國出版,書名為:《羅素五大講演》。羅素回國後寫了《中國的問題》一書,書中討論了中國將在20世紀歷史中發揮的作用。
羅素學識淵博,通曉的學科之多大概是20世紀學者們少有的。而且,他在哲學、數學、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許多領域都頗有建樹。他的哲學觀點多變,以善於吸取別人見解、勇於指出自己的錯誤和弱點而著稱。早期是屬於新實在主義的,晚年逐漸轉向邏輯實證主義。主要哲學、邏輯學著作有:
《論幾何學的基礎》(1897年)
《萊布尼茨的哲學》(1900年)
《數學原則》(1903年)
《數學原理》(3卷,與懷特海合著,1910年至1913年間完成)
《哲學問題》(1911年)
《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知識》(1914年)
《邏輯原子主義哲學》(1918至1919年)
《數理哲學導論》(1919年)
《心的分析》(1921年)
《物的分析》(1927年)
《對意義和真理的探究》(1940年)
《西方哲學史》(1945年)
《人類的知識--其范圍和界限》(1948年)
《我的哲學發展》(1959年)
與通常的隱居書齋脫離世事的純學者不同,羅素是一個具有強烈社會關懷的人道主義者、和平主義者,他終其一生熱衷於政治活動和社會事物、並且撰寫了大量關於政治和社會方向的著作。他的胸懷充滿正義、良知、睿智、溫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羅素文集最新的中文澤本《幸福之路》和《自由之路》最能體現他的風格,也是他的代表作品。值得每一位善良、正義、嚮往美好人生的青年去閱讀,去品味。
羅素於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婚姻與道德》)。
1964年創立羅素和平基金會。
代表作品:
《西方哲學史》、《我的哲學發展》、《幸福之路》、《自由之路》、《哲學問題》、《數學原理》
⑺ 羅伯斯庇畢業於哪所大學
1781年羅伯斯庇爾在巴黎大學以法學碩士畢業,回到家鄉的省判洞法院當律師,直到1788年。巴黎大學的前身是索邦神學院,1261年正式使用「巴黎大學」一詞。但更早可以追溯到1150-1160年就有了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就是1167年從巴黎大學回到英國的師生建立的。在13世紀時,巴黎大學的學生已經上萬,許多來自歐洲的鄰國。在凳好很長時間里,巴黎大學同教皇和國王都有特殊關系。17世紀,宰相黎世留出任巴黎大學的校長,使巴黎大學有了飛速的發展,奠定了他的國際威望。 受拿破崙教育改革影響,巴黎大學於1793年被撤銷,直至1896年才獲得重建。
巴黎大學實際上是13所大學的統稱。1968年巴黎大學發生學潮,學生抗議課程落伍及填鴨式的教育,要求更多的學術自由和校園民主,法國政府便對巴黎大學作一連串的改組和調整,組成13所獨立大學,即巴黎第一至第十三大學。1971年1月1日,新生的13所巴黎大學同時宣告成立,新生的13所大學各自獨立沒有隸屬關系,編號只代表順序,與質量以及名望無關。
這13所大學在學科設置上棗沖鉛都具有多科性的特點,不過,各校根據各自的條件有所側重。巴黎第1、2、4、8、9 、10等6校以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為主,兼設其他學科。巴黎第5、6、7、11、12、13等6校兼有文、理、醫、法、經濟等學科,其中巴黎第11、第12和第13大學還設有工科。
⑻ 走進藝術大師專欄|007「盧梭-尋找夢的寶藏」
推薦指數 : ★★★★★
主題 : 藝術大師
《ルソーの絵本・夢の寶さがし》(日)
《盧梭-尋找夢的寶藏》(中)
作者: [日]結誠昌子
《盧梭-尋找夢的寶藏》是《你好,藝術》這套書中的一本。
本書主要介紹了法國周日畫家亨利·盧梭的代表作,著重展示了盧梭的「天真」繪畫風格和他異想天開如夢境般的自然場景。
"大自然就是我最好的老師。"
—— 亨利 · 盧梭
不得不說這本《盧梭-尋找夢的寶藏》名字起的很好,蝦蝦對亨利・盧梭的作品不是很熟悉,但是很早以前看過《沉睡的吉普賽人》,對這副畫有印象,感覺是一個靜謐而又詭異的夢境,類似某些雜志的插圖,但又讓人記憶深刻。
亨利·盧梭,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他是藝術史上很特別的存在,不像大部分的知名藝術家那樣受過專業教育,亨利幾乎完全是自學成才的。盡管他承認從 Félix Auguste Clément 和 Jean-Léon Gérôme 這兩位學術風格的畫家那裡得到了一些「建議」。然而,在很大程度上,他的藝術作品都來自他的自我訓練。由於他的風格缺乏當時其他藝術家的一些精緻技巧,導致他被貼上「天真」畫家的標簽,並經常被評論家鄙視。
雖然盧梭有進入學院的「野心」,但一直都沒有實現。他在41歲時才開始了他的藝術家生涯,已經過了上學的年齡,也沒有富餘的錢請老師,只能靠自學。盧梭來到巴黎,找到了一份小職員的工作,他一邊工作一邊畫畫。
亨利·盧梭在成名之前,沒有人贊成盧梭去畫橘轎攔畫,他的生活是動盪不安的,唯一支持盧梭激情的是他對自己才華堅定不移的信念。
雖然亨利的作品被當時的藝術界詬病, 但是沒想到他作品中鮮明的色彩、奇妙的意象和精確的輪廓源自流行的印刷文化的風格和題材,卻引起了年輕一代前衛畫家的共鳴。
更令人驚訝的是,盧梭的「天真」藝術與新生的印象派步調一致,很快就分成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帆巧流派。他畫作中的原始風格和奇幻元素,受到了畢加索和羅伯特·德勞奈的欽佩,這也讓盧梭在有生之年有了最低限度的謀生手段。
我們一起來看看繪本中亨利・盧梭的作品《眺望塞爾夫橋》,盧梭一定是很喜歡各種交通工具的人,這張畫里船舶、飛機、熱氣球、飛船都到齊了,橋上的小房子整整齊齊,水面也是平靜無波, 秋日午後的安逸寧靜,右邊的樹木像士兵的隊列,橋很像小時候玩的木頭積木,沒有一絲風的感覺,整個場景彷彿揭示了一個兒童的夢境。
這幅畫名字特別的長,《召喚藝術家參加第二十二屆獨立沙龍畫展的自由女神》。順帶說一句, 獨立沙龍是不需要審核的,所以盧梭每年都會選送一些作品去參展。
背景是法國的三色旗,吹喇叭的天使,飄揚的各國旗幟,穿著黑色正裝的畫家們都把選送的畫夾在咯吱窩底下,隊伍很長呢,看來參展的人不算少。中間歡迎的居然是只大獅子,不知道這些畫家有沒有瑟瑟發抖。
這張就是蝦蝦印象比較深刻的《沉睡的吉普賽人》,背景深邃,夜空中月亮皎潔,獅子就那麼安靜的站著,彩色頭發的女人也安靜的睡著, 她身無長物, 只有一根棍子和一個瓶子,和一把曼陀羅琴,畫面的構成無比簡單, 但能看出來是在沙漠腹地。
女人的條紋裙子和條紋布料以及黝黑的膚色和隨身的樂器讓人不由的聯想到流浪吉普賽人。純色的平面、簡單的幾何形狀、夢幻般的氛圍和異國情調的主題都集中在這副「簡單」的畫面里,也許這就是亨利的作品讓人著迷的原因之一。
《被花豹襲擊的馬》,畫面中心白馬莫名的表情,妖異的長腿和除了斑紋很難識別的花豹,周圍張牙舞爪的植物,讓人看了就想哈哈大笑,雖然是個搏鬥場面,但黃色的花兒裁判吹了哨子,咬人是犯規的。
亨利非常喜歡野外的場景,他說曾經過去墨西哥叢林。但據考證,亨利從來都沒去過墨西哥,所以他所畫的植物應該是法國植物園里觀察到的。不過,在一個充滿幻想的人腦子里,也許他自己根本就分不清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圓胡夢境,他的世界也許就跟他的畫一樣離奇。
《夢》是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館藏, 這幅畫堆積了各種元素,整個畫面被擠得滿滿當當, 但是又有種莫名的和諧感, 和其他畫家喜歡表現得女性柔弱的一面不一樣, 畫面里的女子是非常強壯的,她的手指向畫面的中心,一個黑色的吹奏樂器的人,一不留神就會被忽略。 樹上長了很多鮮艷的果實,還站著同色的鳥兒,樹下有獅子,這應該是盧梭很喜歡的動物之一。 仔細看,獅子右邊還有一條大蛇,橘黃色的身體,第一眼看以為是尾巴,但是放大看,原來蛇頭是半黑半橘的, 面對著畫面的主角。
盡管在一生中受到很多的批評,但盧梭的風格卻對下一代前衛藝術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畢加索、費爾南德萊傑、馬克斯貝克曼和整個超現實主義運動。詩人華萊士史蒂文斯和西爾維婭普拉斯也從盧梭的畫作中汲取靈感,作曲家喬尼米切爾也是如此。甚至在現代, 廣受好評的動畫電影馬達加斯加的場景也借鑒了盧梭的畫作。
直到今天,盧梭的作品仍在繼續展出,人們對他的畫作的研究和欣賞比他一生中的任何時候都要多。
盧梭畫了好多叢林畫,雖然都不是在叢林里畫的,他把幻想中的景物通過畫面展現在大家的面前, 他的夢是簡單、寧靜,而又快樂的。盧梭是個有夢的畫家, 他的經歷離奇,但又真實, 只要有夢,堅持下去, 也許有一天就能成真。
Dreams
——泰戈爾
Dreams are lighthouses that
guide the direction of life.
A man without a dream is
like a bird without wings;
A man without a dream is
like a ship losing its direction.
Facing the sun,
it will be hope;
Brave growth is a kind of edge.
I believe that dreams
are the best faith.
It guides me forward and
makes me no longer hesitate.
Even if the road ahead is
full of thorns and difficulties;
Even in the face of failure,
pain and struggle.
As long as you make
your strong wings,
you can fly against the wind;
As long as we turn hope into strength,
miracles will fall from the sky.
I believe, I am me.
Unique and unstoppable;
Not afraid of loneliness,
not afraid of wind and waves.
Because of you,
side by side with me.
I believe in making great strides
towards my dream.
We can change the world,
we can realize our dre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