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直布羅陀(英、西爭議)簡介
直布羅陀,歐洲伊比利亞半島南端的城市和港口。位於伊比利亞半島南端沿地中海沿岸的一狹窄半島上,以一地峽與西班牙南部的直布羅陀區相連,瀕臨直布羅陀海峽。在直布羅陀海峽東端的北岸,扼大西洋和地中海交通咽喉,南對西班牙的北非屬地休達市,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直布羅陀海峽長90公里,寬12公里至43公里,是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間唯一的海上通道。
直布羅陀半島大部分是陡峭延綿的石灰岩山地,被稱為直布羅陀岩峰。其南端有兩塊台地,一塊稍高的台地由遠古時代的海浪沖積而成,海拔約90米~125米,被稱為風磨台地,直布羅陀城即位於此。較低的歐羅巴台地,海拔15米~30米。
屬地中海氣候,冬季平均溫度為12℃~18℃,夏季為13℃~29℃。
經緯度:緯度:北緯36°07』 經度:西經5°22』
電話區號:國家區號:+350(英國)
公元711年,北非的穆斯林在柏柏爾人塔里克帶領下開始征服西班牙的壯舉。他們從北非渡海北上,在西班牙海岸登陸,登陸地點就是現在的直布羅陀——Gibraltar。Gibraltar一詞來自阿拉伯語「Jebel Tarik」,意思是「塔里克之山」。其中Gibraltar的前半部分「Gibral」取自阿拉伯語Jebel(山),後半部分「tar」取自穆斯林首領塔里克的名字——Tarik。當年的「塔里克之山」今天依然矗立在直布羅陀的海岸,其實它是一塊佇立在海邊的巨大岩石。
直布羅陀曾發現過尼安德特人化石,而之後則一直沒有很多人類遺跡。
古時,直布羅陀是北非腓尼基人的聚居地,在公元前二世紀被羅馬帝國征服。西羅馬帝國滅亡後,部分哥特人和當地伊比利亞人和摩爾人(主要是腓尼基人後代)爭奪此地。
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入侵伊比利亞半島時從直布羅陀登陸,直布羅陀成為北非信奉伊斯蘭教的摩爾人侵略歐洲的踏腳石。一部摩爾人在伊比利亞半島南部(包括了直布羅陀半島),成立了若干小國並接受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共存,在十一至十五世紀時西班牙和葡萄牙人抗擊要統一信仰的北非穆斯林侵略時,和一部分混血和信奉伊斯蘭但寬容基督教的歐洲摩爾人聯手,驅逐侵略者。
1410年直布羅陀被西班牙人收復,1501年正式納入西班牙版圖。西班牙國勢強盛後,西班牙對直布羅陀地區信奉伊斯蘭教的摩爾人採取驅逐或強逼改宗的政策,而很多人即使改宗後仍被逼遷到北非的摩洛哥。
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無嗣,囑由法國波旁王族繼承西王位。1700年卡洛斯二世死後,法國王路易十四之孫菲力普被宣布為西國王。但卡洛斯二世的外甥、奧地利查理大公按哈布斯堡王族的血緣關系也要求繼承王位。由此引震1701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英國和荷蘭支持查理大公,其聯軍於1704年攻佔直布羅陀,並建立軍事要塞。1713年交戰雙方簽訂烏德勒支和約,承認了菲力普的西班牙國王地位,但作換條件,直布羅陀被割讓給英國。
英佔直布羅陀後,驅逐了原有的西班牙居民,從外地大量移民,不少義大利人和英國人也開始遷入,部分摩洛哥人也迴流充實了當地人口。
1830年,直布羅陀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和主要海軍基地。此後,直布羅陀的一切軍政事務均由英國王室委派的總督統管。
1909年,英國在直布羅陀與西本土之間的中立地帶修築軍事基地和機場並設柵欄,形成現今的邊界。然而西班牙從未放棄收復直布羅陀的要求,一直聲稱擁有直布羅陀主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班牙加強了收復活動。
1961年,英國和西班牙就直布羅陀問題開始對話。
1964年,聯合國非殖民化特員會認為「給予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獨立宣言的條約適用於直布羅陀」,要求英西兩國政府談判解布羅陀爭端。
1966年,聯合國大會又通過決議,「加快直布羅陀非殖民化」。英國拒絕談判,並推行直布羅陀「自治」。
1967年,英國在直布羅陀舉行了歸屬問題的公民投票,當地大多數居民贊成直布羅陀繼續歸屬英國。聯大通過決議指出這次公民投票違背了聯合國決議,再次敦促英西舉行談判。
1969年,直布羅陀議會通過新憲法 ,宣稱直布羅陀是「 是英國的一部分」,在「沒有完全充分表達民意的公民投票的情況下,直布羅陀不應交給他國」。西班牙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同年封鎖邊界,撤走在直工作的工人,中斷與直的通訊和交通聯系,禁止英國飛機飛越西領空,使直布羅陀成為孤島。
1981年,英國授予直布羅陀居民完全的英國國籍,使西英爭端更為復雜。
1982年,西班牙工人 社會 黨執政後,英西雙方採取一些改善關系的措施。1984年11月,英方首次表示同意談判包括直布羅陀主權在內的各種問題。西班牙同意從1985年起完全開放直布羅陀邊界。
1985年2月,西政府宣布開放直布羅陀邊境及西本土與直布羅陀的陸海通道,英國則宣布給予西班牙人在直布羅陀工作、居住和購買房地產的權利,隨後兩國外交大臣在日內瓦舉行會談。英方強調它對直布羅陀擁有合法主權,有烏得勒支和約為憑,而且應尊重直布羅陀人的意願。西班牙政府指出和約只規定直布羅陀的城堡、港口和防禦工事等地面建築物讓與英,但未割讓領土管轄權。在以後舉行的有關直問題的談判中,雙方未能在直的歸屬問題上取得進展,但就其他一些問題達成了協議。
1987年12月,英西兩國政府達成《關於共同使用直布羅陀機場的協議》。西班牙外交大臣認為這是西班牙恢復對直主權進程中邁出的重要一步。由於直布羅陀當局有不同意見,上述協議尚未實施。
1991年3月18日,英國撤走其駐扎在直布羅陀的最後一個營的陸軍,正式將直布羅陀的防務移交由當地人組成的團隊,從而結束了英國在這個地區長達287年的軍事存在。
1993年,英國和西班牙外交大臣開始討論直布羅陀的未來地位問題。
1997年1月和12月,西英兩國外交大臣分別在馬德里和倫敦舉行了第10輪和第11輪關於直問題的會晤,西方提出了西英長期(不低於50年)共同享有直布羅陀主權的新方案,但被英方拒絕。此後,兩國又就這一問題進行多次討論,但一直未能消除分歧。同年6月,直當局向聯合國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提出將尋求從英國得到更多的自治權,享有類似海峽群島與英國的特殊關系。
2000年4月,西英兩國政府就直布羅陀問題達成一項協議,明確英政府是處理直涉外事務的惟一政府。
2001年11月,西英兩國外交大臣舉行正式會談,雙方同意今後達成一項涵蓋有對外合作與主權等重大問題的全面協議,共同致力於讓直享有更大的自治權,同時重申邀請直首席部長參與談判。
2002年7月,英國初步表示同意西班牙提出的主權共享方案,談判取得了一定進展。11月7日,英國屬地直布羅陀就其主權歸屬問題舉行了全民公決。99%以上的直居民反對英國與西班牙共享直布羅陀主權的計劃。西英兩國都明確表示對直公投結果不予承認。雖然這次公決的結果並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它表明,英西兩國300年爭執不下的直布羅陀主權問題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解決。從此西英有關談判陷於停滯狀態。
2005年12月8日,英國、西班牙和英屬直布羅陀在英國肯特就直布羅陀歸屬問題進行新的磋商。這是直布羅陀 歷史 上第一次以獨立一方參加有關會談。此前,英國和西班牙曾將直布羅陀方面納入英國談判一方參與談判,但一直遭到直布羅陀的反對和抵制。
直布羅陀的歸屬問題迄今沒有解決。
直布羅陀作為英國的海外領地,最高元首為英國女王伊莉沙白二世。由英國王室委派總督兼駐軍司令代其在當地履行職務,負責涉外事務、防務和治安。英國負責直布羅陀的國防、外交、以及維持治安和財政穩定。
總督不直接參與直布羅陀的管理,是形式上的政府首腦,主要職權為任命政府各主要官員和負責治安,也負責督導皇家直布羅陀警察。下設直布羅陀委員會。總督任該委員會主席,成員由包括首席部長在內的5名部長和4名前政府官員組成。部長會議主管內務,擔任政府職能,負責具體行政事務,由首席部長,工貿部長,教育、殘疾人、青年和消費事務部長,內政部長, 旅遊 、貿易和港口部長, 社會 事務部長、就業、培訓、建築和勞動部長以及環境和衛生部長組成。直布羅陀首席部長由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
直布羅陀議會稱為代表大會,是一個由議長、2名前政府官員和15名在大選中產生的代表組成的立法機構。總部位於約翰·麥金托什廣場。議會由選民直選產生。議長由總督任命。在大選中獲得多數票的政黨最多隻能擁有8個席位。代表大會除防務和外交外擁有廣泛的權力。
由於直布羅陀面積細小,議會沒有把直布羅陀分為獨立選區。所有議員都代表直布羅陀全體人民。在通過大選產生的15個議席中。
司法系統包括上訴法院、最高法院、初審法院和地方法院。
英軍主導直布羅陀的經濟,海軍船塢製造大量經濟活動。但過去二十年,英軍對直布羅陀經濟的影響力急劇減少。
直布羅陀的經濟以服務性行業為主。其中以金融和 旅遊 業為最重要,不少英國銀行和國際銀行在當地設有辦事處,直布羅陀已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當地不設利得稅等稅收,這吸引不少書本生產商和網上 游戲 商前來直布羅陀。
主要出口市場分別為:法國(19.4)、西班牙(14.1%)、土庫曼(12.1%)、瑞士(11.7%)、德國(10.1%)、英國(9.1%)和希臘(6.8%)。進口主要來自:西班牙(19.9%)、俄羅斯(18.4%)和英國(10.8%)。
直缺乏自然資源。經濟主要依賴對歐盟國家的貿易。主要進口石油產品、食品和製成品,轉口石油產品、製成品和煙酒;主要貿易夥伴是英國,其次為西班牙、日本和荷蘭。
對5~15歲少年兒童實行義務教育。11所公立小學和2所中學,在校學生4988人、教職員309人;另有1所技校及一所特殊教育學校。有2家醫院,244個床位。共有6種報刊,其中種日報和5種周報。直布羅陀電台用英、西兩種語言播出節目。電視台全天播放英語節目。
每天有航班來往馬德里及倫敦格域機場。
直布羅陀機場設於與西班牙的邊界旁,基於地理上的限制,其跑道長度很短,只能供中小型飛機升降(如波音737、空中客車A320等),直布羅陀唯一過境道路須通過跑道路面,故每當有航班升降時,鐵路型的道口欄桿便落下封閉道路讓飛機安全通過,禁止車輛通行。故這是世界上僅有的跑道平交道(有時充當一條公路,有時又成為一條跑道。)。
有渡輪前往北非摩洛哥的丹吉爾市,航程約80分鍾。
直布羅陀沒有鐵道接駁,旅客一般須步行過境到西班牙的利尼亞乘搭地區巴士前往阿爾赫西拉斯市,再轉乘西班牙國鐵火車。
直布羅陀為英國屬地,早期道路行駛方向為靠左行駛。1929年起為了方便往來,與西班牙道路系統整合,改為靠右行駛。
直布羅陀市內設有數條巴士線,並設有觀光性質的10號紅色雙層巴士線前往市中心,車資可用歐元或英鎊繳付。
市內有長途巴士站,但班次不多,旅客一般會搭乘西班牙利尼亞的長途巴士站前往其他地方。
㈡ 目前世界上還有哪些國家保留有皇室
1、泰國王室
泰國王室(泰語:จักรี),即曼谷王朝、卻克里王朝,是從1782年起延續至今的泰國王室,曼谷王朝的君主在1932年之前是擁有專制權力的統治者。1932年之後,泰國成為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此後歷代國王都只是國家的象徵性元首。
2、柬埔寨王朝
柬埔寨王朝在1993年復辟,柬埔寨王室有悠久的歷史,如果計算母系和父系,互相有血緣關系的柬埔寨王室維持柬埔寨1940多年,在只計算父系的情況下柬埔寨王室也持續七百多年,1296年柬埔寨國王闍耶跋摩八世的女婿因陀羅跋摩三世繼承王位。
因陀羅跋摩三世是現在柬埔寨國王的父系祖先,傳聞是因陀羅跋摩三世可能迫使自己的岳父遜位。值得注意的是柬埔寨王朝雖然有著不一樣的名稱,但這些持續的王朝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血緣關系。現任柬埔寨國王諾羅敦·西哈莫尼(Norodom Sihamoni)是柬埔寨王朝第97代國王。
3、兆液日本皇室
日本皇室是指日本國的天皇及皇族,由於皇室成員是日本傳說中神族,所以沒有姓氏,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不受日本的戶籍法律管理,而由專門制定的《皇室典範》來規范他們的日常生活。依據日本神話傳說,日本第一位天皇是神武天皇。今上天皇為第126代天皇德仁,現任上皇為明仁。
4、溫莎王朝
溫莎王朝(The House of Windsor),自1917年統治英國和其海外領地的家族,其前身為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而其家族實際姓氏為韋廷(Wettin)。1914年8月4日,英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德國作戰。由於經歷多年復雜的聯姻,此時歐洲各國的君主,多是表兄弟的關系。
但英國王室帶有德國姓氏,令英國人覺得舉純不順。為安撫民心,當時在位的英王喬治五世,在1917年7月17日頒布一道樞密院御令,宣布將英國王室名和王室父系子裔私人姓氏,改為溫莎。溫莎一名來自溫莎堡,是英國最古老的王宮之一,據聞是由英王征服者威廉一世選址正猜咐奠基的。
5、波旁王朝
波旁王朝,(法語:Maison de Bourbon,英語:House of Bourbon or Bourbon Dynasty ,西班牙語:la Casa de Borbón en España) 「旁」=「傍」 ,是一個在歐洲歷史上曾斷斷續續統治納瓦拉、法國、西班牙、那不勒斯與西西里、盧森堡等國以及義大利若干公國的跨國王朝。
其在法國的統治於1589年開始。 17世紀中期,再度分出長幼兩支:長支相繼臨朝的君主為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幼支奧爾良家族的統治史稱奧爾良王朝或七月王朝。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查理十世在1830年七月革命中被推翻;七月王朝亦在1848年革命中傾覆,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治最終結束。波旁王朝在義大利的統治於1860年告終。波旁王朝在西班牙的統治於1936年被推翻,但於1975年第三次復辟,是目前西班牙的王室。
㈢ 哈布斯堡王朝是何時建立,何時滅亡,現在如何
哈布斯堡王朝(House of Habsburg/ Hapsburg),歐洲歷史上統治領域最廣的王室。
其家族成談前員曾出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義大利若干公國的公爵。
哈布斯堡王朝後期繁衍甚廣,因而出現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和哈布斯堡-洛林皇朝三個分支。
起源
哈布斯堡家族發源於瑞士北部的阿爾高州,並在1020年築起鷹堡(哈布斯堡城堡)。並逐漸將勢力擴展到今天的奧地利和德國南部。1273年,哈布斯堡公爵魯道夫一世當選德意志國王(但未加冕為皇帝)。1282年12月27日魯道夫一世奪取被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佔有的奧地利公國,旋即劃歸哈布斯堡皇室擁有。
魯道夫一世最終於1291年逝世,哈布斯堡家族雖暫時失去帝位,但南阿爾薩斯、布賴施高(Breisgau)和帝國內的其他一些領地都被劃入哈布斯堡家族。14世紀期間,新成立的瑞士聯邦不斷向德國南部擴張,導致哈布斯堡家族失去祖先建立的鷹堡。
自此,哈布斯堡王朝的基地由瑞士南部的鷹堡,轉移到下奧地利的維也納,開始哈布斯堡王朝的進一步發展。
發展及鼎盛期
奧地利公國
哈布斯堡家族在失去神聖羅馬帝位後,繼續持有奧地利公爵的爵位。歷任奧地利公爵都不斷地晌侍櫻擴大公國的統治范圍,並將公國劃分為若干個省統治。但這些劃分最終導致內外奧地利分治。
1379年,哈布斯堡家族兩位公爵艾伯特(Albert)和利奧波德(Leopold)簽定協議。艾伯特的子孫將擁有內奧地利公國,即今日的奧地利中東部,利奧波德的後裔則坐擁外奧地利公國,統治領域包括今日奧地利西部、南阿爾薩斯和位於德國西南領地。
奧地利內外分治的局面,直至1490年外奧地利公爵家族絕後才得以結束。哈布斯堡家族領地再次歸由一位公爵統領。
重登神聖羅馬帝位
1422年,內奧地利公爵阿爾布雷希宴叢特五世迎娶了神聖羅馬皇帝兼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國王西吉斯蒙德唯一的庶女盧森堡的伊麗莎白,並被指定為西吉斯蒙德的繼承人。1437年,西吉斯蒙德病逝,阿爾布雷希特於次年陸續即位為德意志國王、匈牙利國王及波希米亞國王(阿爾布雷希特二世,未加冕為皇帝)。由此以後,哈布斯堡家族一直把持神聖羅馬帝國皇位(1742年-1745年間除外),直至帝國覆亡。
但不久後的1439年,阿爾布雷希特葬身沙場,遺下一名遺腹子拉迪斯勞斯。奧地利公爵和神聖羅馬帝國皇位隨後由阿爾布雷希特的一位表親腓特烈三世繼承,拉迪斯勞斯一出生就繼承了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國王(分別稱拉斯洛五世/拉迪斯拉夫一世)。但很不幸,這位哈布斯堡幼主很快被人所害,使家族喪失了對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統治。
1453年11月23日,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三世將奧地利公國提升為大公國,使哈布斯堡皇朝乃至奧地利在歐洲的地位都大大提高,也為皇朝的進一步擴展提供了基礎,王朝也逐漸步入鼎盛期。
散葉歐洲各國
哈布斯堡皇室的權勢,在馬西米連一世(Maximilian I)統治期間(1493年-1519年),通過皇室聯姻,得以進一步增強。
馬西米連本人,於1477年8月18日迎娶勃艮地公爵獨女瑪利(Mary of Burgundy)。這段姻緣,將屬於勃艮第公國的,自法國南部至荷蘭的領地統統並入哈布斯堡皇室領地。
馬西米連的兒子英俊王菲利浦(Philip the Handsome),於1496年,迎娶西班牙女王儲胡安娜(Joanna the Mad),開創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不過,菲利浦將母親勃艮地公爵的領地也贈與西班牙王室,種下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導火線。
馬西米連的孫子,日後的神聖羅馬皇帝費迪南一世(Ferdinand I)於1521年5月25日 迎娶了波希米亞郡主安妮(Anne of Bohemia),次年,費迪南的妹妹瑪利亞郡主(Maria of Austria)嫁與匈牙利兼波希米亞國王路易二世(Louis II of Hungary & Bohemia),這兩段婚姻為日後奧地利吞並波希米亞和奧匈合組二元帝國埋下伏線。
馬西米連的兒女,多與外國王族通婚,哈布斯堡王朝在歐洲的影響,大大增強。
查理五世稱霸歐洲
馬西米連精心安排的政治婚姻,使他的孫子查理五世(西班牙稱卡洛斯一世)成為歐洲的霸主。
1506年,查理的父親英俊王菲利浦英年早逝,查理便繼承了勃艮地公爵一職,成為了西屬尼德蘭(今日的荷蘭和比利時)的首位統治者。
1516年,查理的外祖父,西班牙國王費迪南二世病逝,查理因此成為了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自此,西班牙全國、義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薩丁島、那不勒斯王國以及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都成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管治領域。
1519年,查理的祖父,神聖羅馬皇帝馬西米連一世病逝,查理繼承帝位成為查理五世,並承繼了家族對奧地利和阿爾薩斯的管治。
此時,查理五世成了統治最多領土的歐洲君主,不過仍然不斷出征,如對付基督新教徒以及顎圖曼帝國的入侵。因此,查理五世所統治國家的內政,多由他的代理人處理,在西班牙的代理人是他的兒子菲利浦王子,而在奧地利的是他的弟弟費迪南大公。
雖然,哈布斯堡皇朝的領地面積已冠全歐,但皇朝為擴張而進行的徵戰一直繼續。
重奪匈牙利波希米亞
1526年8月29日,匈牙利兼波西米亞國王路易二世與顎圖曼土耳其蘇丹"奇跡王"蘇萊曼一世,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附近的摩哈赤激戰,史稱第一次摩哈赤戰役。土耳其軍戰勝匈牙利軍,路易不幸戰死沙場。
但顎圖曼帝國並無長期佔領匈牙利,反而在9月時撤軍。此時,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的弟弟,奧地利大公費迪南以路易的姐夫身分繼承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國王。雖然在匈牙利出現了爭位者,但很快便被平定。自此,匈牙利、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一直在哈布斯堡皇朝的管治之下,直至1918年。而西里西亞(今日波蘭南部)也暫時成為哈布斯堡皇朝的領地。
王朝分家
1556年,查理五世自覺年老,因此決定將西班牙王位和奧地利大公分別讓與他的兩位代理人,並讓他們各自的子孫世襲他們自己的王位,不得互傳。自此,哈布斯堡王朝正式分為奧地利分支和西班牙分支,查理五世時期一人統領王朝領地的局面也不再出現。
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
如欲了解更多關於本章節的資訊,請參看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
1556年,查理五世將奧地利大公之位讓與其弟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國王斐迪南一世,並立費迪南為神聖羅馬帝位的繼承人。但根據查理的遺囑,費迪南及其子裔喪失了繼承為西班牙國王的權利。此舉使費迪南成為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的首位君主。
自此,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統治奧地利,匈牙利及波希米亞直至1740年,歷10代君主,這二百多年亦是歐洲歷史上戰爭最多的時期。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1504年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Isabella of Castile)病逝。由於,她與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Ferdinand II of Aragon)所生的兒子都不幸夭折,在伊莎貝拉身故以後,女王儲胡安娜(Joanna the Mad)繼承卡斯蒂利亞王位。神聖羅馬皇帝馬西米連一世的兒子菲利浦以胡安娜的王夫的身分,和岳父費迪南一起監國。
1516年,費迪南病逝後,胡安娜和菲利浦的兒子,西班牙兼奧地利王子查理(西班牙文名:卡洛斯)繼承西班牙(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王位,是為卡洛斯一世(Carlos I/ Charles I),其後於1556年將西班牙王位讓與其子菲利浦二世(Philip II),並廢除了菲利浦及其後裔繼承奧地利爵位的權利,正式揭開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序頁。
1700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結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對西班牙歷5代的統治。他把王位傳給了他的外甥,法王路易十四的孫子安茹公爵菲利普。他們的奧地利表親不惜發動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以搶回王位,但最後只令西班牙波旁王朝將部分哈布斯堡領地歸還奧地利,以換取奧地利對波旁王室對西班牙王位繼承權的承認。
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1740年10月20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六世去世。卡爾和他的兄長都沒有男性後裔,因此他的長女瑪麗亞·特里薩繼承了他奧地利大公、波希米亞和匈牙利的王位。而他的女婿洛林公爵弗朗茨於1745年9月13日,當選神聖羅馬皇帝。此後,弗朗茨皇帝將妻子的姓氏加在自己姓氏的前面,他們的後裔都採用「哈布斯堡-洛林」的姓氏。
自此,奧地利進入哈布斯堡-洛林皇朝,而弗朗茨皇帝和瑪麗亞·特里薩皇後成為皇朝的創始人。皇朝歷經數次變故,包括1806年,法皇拿破崙一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但當時的哈布斯堡君主,前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早於1804年整合各哈布斯堡領地,改稱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以回應拿破崙稱帝。1867年,為了化解普奧戰爭失利對帝國的沖擊,奧地利帝國又被改稱為奧匈帝國。皇朝直至1918年被推翻。奧匈帝國隨即被肢解,奧地利成為共和國,舉家被迫流亡海外。
王朝覆亡
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於1700年絕嗣而亡,而奧地利的王朝於1740年絕後,隨即被分支哈布斯堡-洛林皇朝取代,直至1918年帝國被共和國取代。
今日,部分哈布斯堡王族後裔依然生存,分別定居於奧地利和德國,他們的首領是奧地利末代皇太子奧扥·馮·哈布斯堡。
㈣ 死神里王族特務是干什麼的
王族特務是遵從王族命令,執行各種任務,與其他機構相比擁有超群的戰斗能力和作戰實行能力的王的直隸特屬作戰部隊,也就是零番隊。。比13番隊正悔的等級要高,和中央46室應該是同級談清仔,甚至等級比46要高。。而且只聽王的含汪,不受約束,這點最強大。
㈤ 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
1、所謂的殖民地實際上是葡萄牙和西班牙開創的大航海時代所帶來的附屬品,西、葡兩國他們爭搶的是海洋的權利。開啟了近代殖民主義的狂潮,在競爭中擴張,在競爭中合並,並且在歐洲其他國家引起連鎖反應,把世界歷史帶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由於開拓海外的領地,西、葡兩國自然免不了利益上的爭奪,於是亨利王子和約翰二世從大加那利島開始了殖民地的爭奪,而後來又不得不重新妥協,由羅馬教皇作為兩國間擴張沖突的仲裁者;於是1481年,羅馬教皇批准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簽訂的《阿爾卡索瓦斯條約》。它囊括「加那利群島以南和幾內亞西面及其附近將要找到的或取得的一切島嶼」。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1493年5月3日汪洞,教皇發布第一道訓諭,宣稱:「鑒於懺悔者克里斯托弗&S226;哥倫布已經航行將近印度,並已發現遠處一些島嶼,甚至一些迄今別人從未發現過的陸地。那裡居住著許多和平生活的人民。他們不穿衣服、不吃肉,有意信奉基督教。茲確認,凡是經卡斯蒂利亞雙王及其繼承人所派使節發現的每一處島嶼和陸地,如果從未屬教皇管轄,就歸該國王及其繼承人行使充分權利。」這道訓諭雖然明確承認了西班牙能夠對古巴、伊斯帕尼奧拉群島和巴哈馬群島行使主權。經過幾次的協商,1494年6月7日,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簽署了《托爾德西拉斯條約》劃分海外勢力范圍,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維德角以西2056公里或者西經48度到49度之間,從南極到北極劃出一條分界線。在分界線以西的地區,專有權歸西班牙,葡萄牙的遠征考察活動只能在分界線以東進行。兩國都不得佔領已經歸屬基督教統治者所有的任何領土。在世界歷史上,這是第一個由兩個國家瓜分世界的條約。1529年,羅馬教皇相當隨意地在世界地圖上劃了一條線,就把全世界像分餅一樣分給了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就是《薩拉戈薩條約》。該條約使得上述兩國的擴張獲得了某種天命神授的意味。西班牙放棄了對摩鹿加群島的主張,並接受了兩國在東方的分界線,即在摩鹿加群島以東17度的子午線。從教皇裁決給西,葡兩國的各種條約來看,基本上把世界未信仰基督教的地盤都讓西,葡兩國劃分光了。
2,擴張的原因
大航海時代最早支持航海家探險,到對外擴張建立殖民地,都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國王和貴族,以及孫陵中教會,哪有什麼資本主義啊?當時還未產生呢。在我看來,殖民地之所以被開辟很大程度上是十字軍征服運動的延續,自十字軍運動以來,12世紀中葉以後,東方的財富正如像天堂一番。西歐的中世紀晚期屬於貴金屬嚴重缺乏的狀態,使得很多歐洲人對東方垂涎三尺,對於剛剛阿拉伯統治下掙脫的伊比亞半島來說由於常年打仗,經濟入不敷出,資源短缺,社會充滿矛盾,擴張無疑是解決國內矛盾的好方法,對於國王來說,擴張可提高威望;對於貴族來說,擴張可開辟財源,增加財富;對於老百姓來說,擴張可移民,填飽肚子;而對於教會來說,擴張可擴大基督教的力量。西方的基督教和天主教熱衷於擴張,在中世紀里,他一直強調聖戰,「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應該有基督教」。這種煽動十分有侵略性。早在1344年,教皇克力門五世,對正義與非正義戰爭和有關異教徒的權利等規定,作出裁決:「反對異教原始人的戰爭是合法的」。他還宣布教皇有權處理大西洋新發現的島嶼,有權用戰爭手段使當地居民歸仮基督教,這無疑給將來的殖民則山擴張提供了合法依據。1415年,葡萄牙侵佔北非拿下了摩爾人的小城休達,這就包含著教會的參與。向北非進軍的前葡萄牙王後的懺悔神父奧里亞克被任命為摩洛哥主教,另一個教士梅內澤斯被任命為迦太基主教,當時征服休達實際上是以天主教的名義在征服伊斯蘭的旗幟下進行的。在1418~1420年間,馬丁五世教皇大力支持亨利王子在西非的探險活動,他覺得是南十字軍運動的延續,馬丁五世教皇封亨利王子為葡萄牙基督教騎士團團長,提供了一大筆經費解決了探險初期的資金短缺問題。哥倫布之所以能航海也率先得到了教會的支持,西班牙紅衣主教德門多斯就是哥倫布的保護人和支持者,而哥倫布自然也承諾開辟航線,尋找海外領地,可帶來財富雲雲。
西,葡兩國的殖民開拓如同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使得其它各國紛爭效仿,西,葡兩國積累財富一方面在戰爭中花完了,另一方面投向了奢侈的消費,比如香料貿易。掠奪來的財富變成了奢侈性消費,沒有變成可形成產業和進行技術創新的資本。一位西班牙人阿方索"卡斯特羅在 1675 年自誇說,整個世界在為西班牙工作: 「讓倫敦滿意地生產纖維吧;讓荷蘭滿意地生產條紋布吧;讓佛羅倫薩滿意地生產衣服吧;讓西印度群島生產海狸皮和馱馬吧;讓米蘭滿意地生產織棉吧;讓義大利和弗蘭德斯生產它們的亞麻布吧,我們的資本會滿足它們的。惟一可以證明的是,所有的國家都在為馬德里訓練熟練工人,而馬德里是所有議會的女王,整個世界服侍她,而她無需為任何人服務。」
這種暴發戶似的做法,資本主義怎麼會做呢?殖民地的產生是一種掠奪財富的手段,並不率先產生於資本主義國家,只不過資本主義國家延續了這種手段罷了。我國教科書所宣傳的奴隸貿易是資本主義積累財富的罪惡手段,仔細想想,這種觀點如果成立的話,美國還真沒有爆發南北戰爭的必要,事實證明奴隸不是自由僱工,黑奴被賣到美洲,大部分從事都是農耕,奴隸制度只會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
3,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衰亡
先說西班牙,西班牙強盛的時候是個實實在在的大帝國,在美洲滅掉了阿滋克特和印加帝國,征服了比自己大幾十倍的領土,而後除了巴西之外,建立了相當龐大的殖民帝國(北抵美國中部,南到阿根廷,在亞洲又獨霸了菲律賓)。
那他又是怎麼從興盛走向衰弱的呢?其實只要用心觀察,十六世紀中後期時,西班牙帝國的太多的弊端已經浮出水面,從而導致了他的衰亡。
(一)無休止的戰爭耗盡了國力
用「權利越大,責任越多」來形容西班牙再好不過的了,整個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中葉,西班牙都在同歐洲很多國家打仗,雖然西班牙在美洲擁有比自己大幾十倍的領土,但是歐洲的事務他們也同樣會插手。查理五世時代的西班牙在歐洲就擁有義大利南部,尼德蘭,法國的勃艮第,德國的哈布斯堡王朝的許多領地,同時為了爭奪地中海的航海線和貿易,西班牙還要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較量。由於查理五世負擔了太多的領地必定會有眾多的對手;雖然西班牙制止了土耳其向地中海的擴張,但卻耗損了很大的代價。而後西班牙與法國人,義大利人打仗,又干涉了德國新教徒改革,鎮壓尼德蘭起義,又在法國的教派內戰中派兵作戰,常常都是敗多勝少,而當他還沒來得及喘口氣時,英國作為一個新的敵人出現了,直接向西班牙的霸權提出了挑戰,並最終以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覆滅而告終。由於戰爭的失利,許多從殖民地掠奪來的金銀財寶都消耗殆盡了。
(二)西班牙是腰纏萬貫的大老闆,其他歐洲各國都是他的打工仔?
憑借著殖民擴張,葡萄牙和西班牙在16世紀實現了自己經濟的繁榮和霸權。當時,資本的力量的確令人陶醉。一位西班牙人阿方索"卡斯特羅在 1675 年自誇說,整個世界在為西班牙工作: 「讓倫敦滿意地生產纖維吧;讓荷蘭滿意地生產條紋布吧;讓佛羅倫薩滿意地生產衣服吧;讓西印度群島生產海狸皮和馱馬吧;讓米蘭滿意地生產織棉吧;讓義大利和弗蘭德斯生產它們的亞麻布吧,我們的資本會滿足它們的。惟一可以證明的是,所有的國家都在為馬德里訓練熟練工人,而馬德里是所有議會的女王,整個世界服侍她,而她無需為任何人服務。」當時包括整個國家人民都沉醉在這種暴發戶的心態當中,許多人寧願去殖民地冒險,也不願意當窮鬼,然而他們的目的不是把更多的錢投入到工業和製造業的生產當中,而是用於奢侈消費,比如香料貿易;上至貴族,下至很多民眾都想去殖民地去掠奪財富,個個都想發家當地主,然而本地的手工業誰干?當然是留給那些外國人去做。錢來得快,花得也快,當然不存錢的人,不勞動的人遲早會坐吃山空。掠奪來的財富變成了奢侈性消費,沒有變成可形成產業和進行技術創新的資本。這也是西班牙雖然富了,但國家自身的工業卻沒有增長。而那些「打工仔」國家的手工業水平會比這個「暴發戶」發展得更好。將來西班牙會更加依賴這些歐洲國家的商品和市場資源。而「暴發戶」奢侈的消費只不過是給「打工仔」坐嫁衣罷了。
(三)最初的貪婪,導致帝國的危機
由於掠奪了太多的金銀,金銀一多,價值反而就降低了,物價開始上漲,引起了「價格革命」。由於價格革命的影響,受到嚴重損害的有兩部分人。一部分是按傳統方式收取定額貨幣地租的封建地主,他們的收入因貨幣貶值而減少,陷於貧困破產;另一部分人是城鄉的雇傭工人,由於他們處於被僱用的地位,而國家為保護僱主的利益,一再頒布限制提高工資的法令,使得工資的增長幅度趕不上物價的上漲幅度。而在手工業發達的國家就能較順利地進行資本主義改造。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額貨幣地租,也受到價格革命的影響,勢力逐漸衰落。但西班牙國內封建勢力仍相當強大,面對農產品的價格猛漲,封建貴族只是一味加強封建剝削,城市中的行會繼續控制著手工業生產。使得物價不斷上升,手工業難以為繼,西班牙商品與別的國家商品相比更加失去市場,下層階級走向破產和災荒,西班牙最終沒有留住海外流入的金銀,而英國卻能他它轉化成為財富。西班牙此時一直苦惱於工農業產品的物價上漲和自身產品市場的縮小。
到了十七世紀初,新一代的帝國主義國家從弱到強,打破了西班牙的貿易和殖民的壟斷,英國人,荷蘭人,法國人相繼插手美洲的事務,西班牙的影響力再不斷地縮小,到十八世紀,在自家的殖民地中只有1/20是西班牙的產品了;而當初那滾滾而來的金銀流入,也已停止,西班牙進入了長期衰落的時期。
到了十九世紀,敗局已定時,西班牙已無力保有自己的殖民地,隨著殖民地的紛紛獨立,帝國隕落了。
簡單說一下葡萄牙:
相對於西班牙來說,葡萄牙衰弱則更早些,葡萄牙幾乎繼承了西班牙眾多衰弱的因素,比如貪圖享樂,不思進取,以及狂熱的宗教迫害等,甚至有些學者把從事奢侈的香料貿易視為葡萄牙直接衰弱的原因。相對來說葡萄牙靠對外擴張,開拓殖民地贏得了大量的財富,但和西班牙一樣,沒有把錢投入在製造業和生產上,卻是無止盡奢侈的消費,在海外殖民賺了錢的商人回到國內,大多是購買土地,當上了封建主,根本就沒有一絲所謂的「資產階級」樣子。
另外大航海導致人口不多的葡萄牙勞力資源大量流失,使得農業生產處於半癱瘓狀態。連肉,白菜,雞蛋這些農產品都需要國外進口。總的來說,葡萄牙的衰亡與西班牙十分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葡萄牙在歐洲並沒有樹敵太多,由於自身的土地狹小,人口缺乏,他只能將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殖民地上,但無奈的是戰線拉得太長,相反倒損失了許多人口,而自身內部又無法改革,他不把財富投資於貿易和產業,導致自己的殖民地遲早是要被新一代的霸主荷蘭和英國所取代。
㈥ 義大利現在什麽氣候
義大利為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現在為夏季,炎熱乾燥。
它在東一區,比北京時間晚7小時,記得時間調前7小時。
那裡的7月8月9月是度假期,大多數人都會到海邊度假,義大利和奧地利的氣候差不多,夏天不算太熱,和國內相比好很多,不需要空調,在
那裡基本上看不見人家家裡裝空調的,有熱的時候但是電扇也足夠了,晚上睡覺有時候需要蓋毯子,氣候偏干,降水不頻繁。一般你7月要過去的話,就帶平時夏季穿的衣服就可以的,最好帶上雨具,或者直接過去買也不會很貴的。晚上睡覺旅館有毯子的。沒有什麼要特別注意的了。陽光大的時候在室外會有些熱,但是回到家吹電扇就可以解熱了。
過去旅遊如果用信用卡的話記得隨身攜帶護照,在國外用信用卡不需要密碼的,他們只看和信用卡上一樣名字的證件。去這樣的旅遊城市盡量身上少帶點現金,小偷多。
另外中國人喜歡在太陽大的時候撐傘擋太陽,在那裡如果你在太陽底下撐傘的話人家會笑的,用防曬霜就可以了。
㈦ 義大利的克諾勃斯宮是干什麼用的
克諾索斯米諾宮坐落在距伊拉克利翁南部大約5-6千米的地方。克諾索斯宮是拜占廷時期(2800-1100 BC) 整個歐洲最氣派、最豪華的建築。
王宮總共建了兩次,一次比一次漂亮。經過屢次破壞和重修,內部空間奧妙非凡,確實好像一座迷宮。王宮的中間是個長方形庭院,四周建有國王寶殿。王後寢宮、王族屋室遲坦以及包括祭祀室、貯藏庫等在內的各種宮室共1700餘間。一條條長廊、復道和一扇扇重門,將整座建築物連接在一起。房屋和院碼胡桐落之間曲折多變,多級石造樓梯又使樓上樓下變得高低暢通、錯落有致,難怪人們不由得眼花繚亂。初次進宮,真是很難按原路復出呢!現存的這座王宮被證實是建於公元前一千多年的「第二王宮時期」,因為它是克里特島北部克諾索斯城中的第二座王宮,座落在凱夫拉山的斜坡上,佔地二萬多平方米,為多層平頂式建築,宏偉壯觀,被認為是米諾斯燦爛文化的代表之作。
克諾索斯宮總佔地面積為22,000平方米,最初建有大約1400個房間,300居住人口(克諾索斯皇室家族以及他們的僕人)。皇帝被稱為米諾斯,宙斯之子。
在克里特島上總共有4個米諾王宮,而克諾索斯宮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在各王宮的庭院、寺廟和儲藏室你能看到他們都有其相同之處。在克諾索斯宮你可以看到兩個很大的石鋪院子、為數教多的儲藏室、寺廟、個人房間以及劇院。王宮的一些地方有4-5層樓那麼高。引領你上樓或者下樓進入地下層的樓梯是由薄薄的雪花石膏所制。
遊客可以通過敞開著的窗戶、門、進光孔觀看整個宮殿。米諾斯熱愛自然也熱衷於用壁畫裝飾宮殿的牆壁。做仔他們的題材取自於日常生活或者自然本身。據說沒有一個遊客是可以在沒有人帶領的情況下獨自一人進入王宮的,原因是因為沒有人能走出著名的「迷宮」。「迷宮」這個名字來自於"Lavrys"一詞,這個詞的意思是「雙面斧」。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使用斧子(在王宮里也找到了很多斧子),甚至在克諾索斯宮的牆壁上也繪有斧子。所以迷宮的意思是「雙面斧房子」或者就是指宮殿本身。
㈧ 暮光之城中吸血鬼王族的三大長老的異能是什麼
三大長老的異能:
1、阿羅
身份:沃爾圖里三長老之首。
能力:通過輕微的觸摸別人皮膚來讀取他人思想。在與粗襲孫對方接觸的情況下可以了解對方岩鏈的任何信息,但是對於Bella的精神防禦除外。
2、馬庫斯
身份:沃爾圖里三禪雹長老之一。
能力:感知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系。
3、凱厄斯
身份:沃爾圖里三長老之一。
能力:未知,極為懼怕狼人。
因為一次與狼人打鬥中差點喪命,而十分懼怕,他殺光了歐洲的所有狼人〔見暮光之城《破曉》〕。
《暮光之城》是《暮光之城》系列電影的第一部,由獅門電影公司旗下的頂峰娛樂公司出品的一部愛情電影。影片由凱瑟琳·哈德威克執導,克里斯汀·斯圖爾特、羅伯特·帕丁森、凱姆·吉甘戴和泰勒·洛特納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08年11月21日在美國上映。影片講述了愛德華·卡倫作為吸血鬼和人類女子伊莎貝拉·斯旺相識相愛的過程。
《暮光之城》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8yIng480xGfyZ7c_c_g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