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下列哪些是18世紀義大利戲劇的代表人物

下列哪些是18世紀義大利戲劇的代表人物

發布時間:2023-04-13 13:20:50

⑴ 哥爾多尼對義大利戲劇的的貢獻

哥爾多尼把18世紀意大旁叢利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真實地、形象敬侍地展現在喜劇舞台上,塑造了許多不同階層、不同性格的藝術形象,為後世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精神遺產。他革新了義大利戲劇,是義大利現實主義喜劇的奠基人,他強調以批判的眼光汲取外國戲劇的形式和內容,並亮啟吵建立起自己的民族戲劇,被譽為「義大利的莫里哀」。

⑵ 近現代義大利文學戲劇領域有哪些代表人物

在戲劇領域,著名編劇、導演、演員愛德華多·德·菲利浦(1900—),寫了許多方言喜劇,以反映那不勒斯的社會風尚為內容,其中最成功的作品展現平民階層的喜怒哀樂,嘲諷小市民的庸俗、自私,對不公正的社會現象予以針砭。達里奧·福(1926—)是另一位有較大影響的戲劇藝術家,他摒棄正統戲劇的規范,從「即興喜劇」汲取營養,又借鑒歐洲現代派戲劇,創作了許多政治諷刺劇,對資本主義制度及其上層建築進行激烈的抨擊。

⑶ 義大利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1、但丁

但丁·阿利基耶里(公元1265年-公元1321年),13世紀末義大利詩人,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之一,以長詩《神曲》(原名《喜劇》)而聞名。

後來一位名叫薄伽丘的作家將其命名為『『神聖的喜劇」。《神曲》分為三段,第一段叫「地獄」,第二段叫「煉獄」,第三段叫「天堂」,留名後世。

⑷ 義大利戲劇的17~18世紀戲劇

隨著16世紀末文藝復興運動的結束,義大利戲劇呈現出衰落的景象。這在客觀上促進了即興喜劇的流行。即興喜劇又稱假面喜劇,沒有劇本,全靠戴著假面的演員根據簡單的提綱,或稱幕表,在舞台上即興發揮,隨機應變。劇中的角色是定型的,各有固定的名字和性格。即興喜劇採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適合民間職業演員巡迴演出的要求,內容具有強烈的社會諷刺性,因而受到歡迎。
和即興喜劇同時流行的還有歌劇。當時的歌劇主要供宮廷貴族娛樂,偏重於單純的音樂表演。P.梅塔斯塔齊奧(1698~1782)對歌劇進行了重大改革,把古典悲劇、田園劇與歌劇,音樂、詩歌與戲劇融為一體,注重刻畫人物性格,表達現代人的情感,使歌劇劇本具有了戲劇性和文學價值。梅塔斯塔西奧的改革,對義大利和歐洲的歌劇、戲劇的發展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18世紀下半葉,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民族意識逐步覺醒,日益庸俗、僵化的即興喜劇已不能適應歷史的要求, 於是啟蒙主義戲劇應運而生。C.哥爾多尼(1707~1793)對流行於義大利舞台 200多年的即興喜劇進行大膽的改革,創立具有時代、民族特色的「風俗喜劇」或稱「性格喜劇」。哥爾多尼從民主主義立場出發,讓平民成為舞台的主人公,對他們的聰明才智、純真善良的品格予以熱烈的禮贊,對封建貴族的驕橫恣肆、腐敗墮落予以尖銳的抨擊。他的批評鋒芒也指向資產階級,揭露他們同封建舊思想的聯系,同時,又塑造了理想化的、開明的資產者的形象。哥爾多尼的喜劇展示了義大利18世紀豐富多姿的社會生活,表達了民族復興運動前夕資產階級改革社會政治的要求,奠定了近代義大利現實主義喜劇的基礎。
哥爾多尼的喜劇改革一直遭到貴族保守派劇作家C.戈齊(1720~1806)的攻擊。戈齊反對戲劇反映任何現實問題,譴責讓下層人民作為舞台主角的做法,他寫了許多童話劇同哥爾多尼的現實主義喜劇相抗衡。這些童話劇取材於古典作品和傳奇故事,構思新穎,情節離奇,場面華美,富有濃郁的浪漫氣息,因而吸引了許多市民觀眾,並對西歐浪漫派作家產生了影響。
另一位啟蒙主義戲劇家V.阿爾菲耶里在悲劇領域進行了成功的改革。他的悲劇大多取材於古代歷史、神話或聖經,嚴格遵循古典主義的原則,但注進了啟蒙思想,通過人民同暴君、民主同專制的沖突,反映義大利人民對自由、共和的嚮往。

⑸ 18世紀下半葉,義大利古典主義藝術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18世紀下半葉,義大利古典主義日益占據統治地位,不少藝術家一心嚮往古代藝術的輝煌,不再像他們的前輩那樣充滿探索的活力。

喬可莫•塞爾波達(1656—1732)和喬•馬利亞•莫爾拉特爾(1699—1781)是當時著名的雕塑家,他們堅持巴洛克傳統,主要創作庭園雕刻和建築雕刻。

雕刻家安東尼•卡諾瓦(A•Carlova,1757—1822)是義大利乃至歐洲新古典主義最早的代表人物,同時也是新的審美觀的最重要宣傳者;他還是19世紀義大利學院派雕塑的創始人,曾在西歐的學院派雕塑家中產生過重要的影響,他的作品在當時是歐洲雕塑家們學習的典範。

⑹ 17-18世紀創作義大利正歌劇的作曲家

亨德爾特。亨德爾特(德國作曲家)為18世紀初正歌劇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40幾部作品大多用義大利文寫就,均取材於神話,著名的有《阿格麗品娜》(1709威尼斯首演)《尤利烏斯·愷撒在埃及》、《帖木而》(1724)、《羅德琳達》、(1725)、《阿爾辛娜》(1735)、皮廳《薛鋒液西斯》(1738)銀握物。

⑺ 義大利戲劇的文藝復興時期戲劇

從13世紀末葉起,中世紀神學和意識形態受到沖擊,城市世俗文化得到很大發展,以人文主義思想為指導的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最初成就突出地表現在詩歌、短篇小說上,到16世紀人文主義戲劇取代宗教戲劇而登上舞台。
文藝復興時期喜劇的繁榮是以N.馬基雅維利(1469~1527)、L.阿里奧斯托(1474~1533)和P.阿雷蒂諾(1492~1556)的創作為標志的。馬基雅維利的代表作《曼德拉草根》(約1518)是第一部義大利語喜劇,該劇抨擊教會的虛偽和墮落,譴責以金錢為基礎的家庭關系,歌頌愛情和享樂主義。劇中人物的性格得到生動的刻畫。阿里奧斯托的喜劇繼承古羅馬喜劇的傳統,以愛情和家庭生活為題材,頌揚平民百姓,挪揄貴族富人,反映了社會的世態習俗。阿雷蒂諾的喜劇塑造了從王公侯爵至僕人、妓女等三教九流的人物形象,形式自由,語言通俗,具有強烈的喜劇效果。
悲劇在文藝復興時期也獲得發展。義大利第一部悲劇是G.G.特里西諾(1478~1550)的《索福尼斯巴》(1514/1515~1562)。該劇取材於古羅馬歷史,謳歌愛國主義。吉拉爾迪·欽齊奧(1504~1573)是「恐懼悲劇」的代表,他的《奧爾比凱》借恐怖、殘忍的事件來刺激觀眾,進行道德教諭。阿雷蒂諾的《奧拉齊婭》(1546)以壯麗的場面描寫個人同國家利益的沖突,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出色的悲劇。
盧贊特(1502~1562)是方言戲劇的代表。他用帕多瓦方言寫的劇作,以粗獷、活潑的風格,怪誕、誇張的情節反映農村勞動者的生活和他們的喜怒哀樂,具有強烈的泥土氣息和現實主義藝術力量。
15世紀末出現了一種新型的戲劇──田園劇。這些劇大都應貴族的要求而作,在各城邦的宮廷演出,以古代神話傳說為題材,通常用韻律豐富的詩體寫成,演出時配以悅耳的音樂和優美的服飾與布景,表現一些抒情的場面,但脫離現實生活。P.波利齊亞諾(1454~1494)的《俄爾浦斯》(1480?)是最早的田園劇,取材於古希臘羅馬作品,以俄爾浦斯到冥土去迎接妻子還陽沒有成功的神話故事為情節,借用宗教戲劇和民間戲劇的表現形式,表達一種哀傷的情感。T.塔索(1544~1595)的《阿明達》(1573)展示愛情的力量,贊美自然,洋溢著人文主義的思想情趣,但又沒有擺脫宮廷貴族的趣味。G.B.瓜里尼(1538~1612)的劇本《忠實的牧羊人》(1890)結合了悲劇和喜劇的成分,既保留了田園劇富於抒情性、音樂性的特點,又具有較強的戲劇性。從整體上看,田園劇打上了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衰落時期的印記,它是文藝復興戲劇向巴羅克戲劇過渡的標志。
進步思想家和文學家布魯諾(1548~1600)的《燭台》(1582),以漫畫式手法、生動的劇情對現實生活中黑暗、卑劣的現象進行猛烈抨擊。該劇繼承和發展了文藝復興喜劇的傳統,又灌注了強烈的社會傾向性,顯露出銳利的批判鋒芒。
添加內鏈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理論研究也取得很大成就。古希臘羅馬戲劇理論著作相繼譯成義大利語,對古代戲劇理論的詮釋和闡述不斷深入,戲劇評論家、劇作家從古代戲劇中汲取營養,探討義大利戲劇發展的道路,並向歐洲各國傳播古代的戲劇知識。G.吉拉爾迪借鑒亞里士多德關於悲劇的目的在於引起恐懼和憐憫、凈化情感的理論,提出「恐懼戲劇」的觀點,主張描寫罪惡的事件,歌頌善行和美德, 以進行倫理教育。卡斯特爾韋特羅(1505~1571)首次提出了地點一致的論點,為後來古典主義「三一律」的形成打下了基礎。瓜里尼從理論上闡述了悲喜混雜劇這一戲劇新體裁的特徵,給18世紀嚴肅劇奠定了基礎。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雖然沒有取得同詩歌、小說一樣重大的成就,但是它取代中世紀的宗教戲劇,傳播古代的戲劇知識,宣傳人文主義思想,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為近代義大利戲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歐洲戲劇發展史上也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⑻ 西方戲劇有影響力的人物有哪些(2)

西方戲劇有影響力的人物有哪些

哥爾多尼

哥爾多尼(1707―1793)義大利啟蒙時期傑出的喜劇作家。他出生於義大利威尼斯的一個醫生家庭。其卓越貢獻就在於對當時義大利流行的即興戲劇進行改革,創作大量的詼諧有趣作品,成為義大利現實主義喜劇的奠基人。一生共寫了二百六十七個劇本,其中喜劇佔一半以上.他的多種生活經驗與生活知識為他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哥爾多尼的劇作具有十分廣泛的社會意義,既暴露和諷刺了貴族階級的荒淫無恥(《封建主》),又反映出他們在沒落時期依附於資產階級暴發戶的丑態與卑鄙心理(《女店主》)。作者諷刺的矛頭還指向新興的資產階級暴發戶,他們的惡習與缺點在《老頑固》中,既反映了那些家資巨富的商人身上依然保存著封建社會的殘余意識,又表現了青年一代人要求獨立自主,婚姻自主的迫切願望,還表現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與肯定。《封建主》中,農民自動地聯合起來反抗封建貴族的壓迫,《禾嘉人的爭吵》真實生動地描繪了漁民們的日逗旦常生活,表現了勞動人民的優良品德。

歌德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 (Johann Wolfgang Goethe,1749-1832),德國詩人,是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期德國乃至歐洲最重要的作家,是狂飆突進運動和古典時期的代表人物。德國民族文學的最傑出代表。他的《浮士德》與荷馬史詩、但丁山爛擾《神曲》、莎士比亞的戲劇齊名,並稱為西方文學史上的四座里程碑。歌德啟發了德國人民民族意識的覺醒,反映並批判了德國社會生活。有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1774);抒情詩和敘事謠曲《迷娘》、《流浪人的夜歌》;長篇小說《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威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1795―1829);詩劇《浮士德》(1749―1832)。《浮士德》是歌德的畢生大作,從25歲開始創作,82歲完成,花了60年時間。浮士德形象源於16世紀德國民間傳說,傳說中的浮士德是一個遊方術士,用魔術吸引觀眾。他和魔鬼簽訂合同,以靈魂換取生前的歷知享樂。

;

⑼ 巴洛克時期義大利有哪幾個歌劇樂派,各派的代表人物是誰

巴洛克是一個建築學名詞,16世紀後由藝術專有,而後代表了一個時期,巴洛克的這個時期歌劇剛剛產生,所以按國家來分風格的,其中歌劇在英國以傳奇劇為主,在法國以大歌劇為主,呂里成為這一時期的代表,其中我們有一個,公認的歌劇之父:蒙特威爾第,德國以正歌劇為主,亨德爾使這一時期的代表,到巴赫時期,真正意義上的歌劇才初步的形成。

閱讀全文

與下列哪些是18世紀義大利戲劇的代表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40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56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34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65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2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84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02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10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0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03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17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0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395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70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88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63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68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26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56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