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糧食作物分布在哪裡

義大利糧食作物分布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3-04-20 06:01:44

① 歐洲農業以什麼為主

問題一:歐洲以種植什麼農業為主 該地區工業發達,經濟發展水平高,農業多以具有高附加值的生畜海產養殖和具有高經濟價值的作物種植業為主。該地區除了法國和德國,其他國家由於土地狹小經濟回報工業城市用地等原因,大宗低經濟效益的糧食種植雖然單產高(如大米,小麥,玉米)但產量都很難滿足需要,多依賴進口。 具體細分歐洲西部又具有明顯的多樣性,德國奧地利的農業主要以滿足國內需求為主,農產品加工產值不甚重要。種植業主要有黑麥,燕麥,土豆,甜菜,同時畜牧業,乳畜業也比較發達。 法國農業則呈現多樣性,由於法國領土相對廣袤且日照以及土壤肥沃,法國既是世界主要的基礎糧食出口國,又是重要的農產品加工國,法國主要大宗糧食作物是小麥和玉米,經濟作物主要是葡萄,橄欖。 義大利為首的南部地中海沿岸國家農業則全力發展高經濟作物,以義大利為例,橄欖和橄欖油的提煉,葡萄和葡萄酒在世界出口的高附加值農業產品中佔有絕對重要的地位。義大利和西班牙兩國的橄欖油和葡萄酒出口占國際市場份額在4分之一以上。與此同時水果蔬菜也是這地區農業重要組成部分。 大西洋沿岸周邊國家以英國荷蘭為例,由於氣候以及歷史傳統,畜牧業和乳畜業占據了主導地位,荷蘭丹麥農業由於土地狹小採取了專業農業方法,專攻乳畜業,乳酪加工是這個地區農業產值的關鍵。英國則以畜牧業為主,種植業則不佔主要地位依賴進口,農業加工主要為肉類加工,同時該地區是世界主要海洋漁場之一,周邊國家漁業捕撈以及加工也在農業結構中有著重要地位。

問題二:西方人是以什麼為主的農業結構敬梁? 西方的農牧結合,起初也是一種鬆散的形式。耕地和牧場是分開的,或者說耕地以外的都是牧場,後牧場被部分地開墾出來種植穀物,稱為外田;原來的耕地,因其靠近村落,被稱內田。內田是固定的通常犁成長條。大部分有肥料都施在內田。外田是半固定的,施以少量肥料,一直到不能耕種需要休閑為止,一般是種3年燕麥,休閑3年,休閑期內也許又重新用作牧場。這種作法屬於一種自由休閑狀態,而不是系統地輪流著把耕地變為牧場或割芻地。在自由休閑狀態下,農牧結合至多是用牛去下種或挽犁。穀物收獲後就放家畜去吃收割後的余櫱,同時畜糞落在田裡作為肥料。中世紀歐洲(如法國)的領主曾收取過畜糞稅,規定在某些日子畜群必須到他的地上圈禁一段時間以便留下糞肥。自由休閑的進一步發展便是休閑制度。
休閑制度就是每年按照一定的計劃,把一部分的土地用作牧場,過一段時間又重新把它開墾出來,種植作物御悔。典型的例子就是二圃制和三圃制,即每年都有1/2至1/3的土地休閑,用作牧場。據《亨萊農書》記載:「每英畝的休閑地,在一年中至少可以維持兩頭羊的生存。」另外的1/2或1/3的土地在作物收獲之後也暫用作牧場。此外還有專門的牧場和割芻地。因此在休閑制度下,農牧結合也僅發生在亮拆運小於或等於1/2的可耕地上,很大程度上耕地和牧場還是分開的,而且這種分開的程度一度隨著豆科輪作的實施而加劇。
所謂豆科輪作就是將原來部分的或全部的休閑地,用於種植豆科作物,以增進地力。這是一種積極的養地辦法,但是用於放牧的耕地相對減少,當然這減少的部分被豆科作物提供的飼料所補充。但是在近代以前把豆類種在田裡用作食物或飼料的數量很少。在英國的村落里,領主們用他們的一部分田種豆類,而他們的佃戶仍舊採用休閑制度。就整個歐洲而言至多不過是部分的豆科輪作。這或許就是出於農牧結合的考慮。近代以後西方農業則進入到另一種農牧結合的形式,這就是田草農業。
在田草農業里,各種土地(耕地、牧場、割芻地、荒地)都合在一起進行穀物和田草的輪作,田草無論是豆科,還是非豆科作物,都用來飼養動物,這就打破了耕地與非耕地的界限。人們看到了「收割不久的田野上,柔柔青草為驚異的牛羊生長」的景象。從而改變了過去把穀物栽培和動物飼養分別經營,農田和牧場分開的歷史,真正地將農牧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就是歐洲農業歷史上的技術革命。

問題三:西歐的農業以什麼為主? 農業生產――耕地、勞力都不足――農業現代化對機械化和生物技術都很重視――歐洲農業為次要生產部門。
農牧結合和集約化水平高為重要特點。
主要種植麥類、玉米、馬鈴薯、蔬菜、瓜果、甜菜、向日葵、亞麻等,小麥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50%,大麥、燕麥約佔60%以上。園藝業發達,主產葡萄和蘋果。
畜牧業以飼養豬、牛、綿羊為主。
礎 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問題四:歐洲農業以什麼為主及氣候地形條件如何 以畜牧業為主,中南部也有種植業,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氣候溫濕特點突出,全年均有降雨,大部分地區適合牧草生長,且人口密度高,城市較多,對肉奶製品需求量大,故以畜牧業為主。地形以平原為主,多半島、島嶼,深受海洋影響,北部、南部多山地。北、西、南三面臨海。

問題五:歐洲經濟是以什麼為主? 銀行:歐美國家的銀行業都是損失嚴重的
汽車:美國的汽車巨頭破產了,歐洲離破產不遠了
煤炭:冶煉的減少,環保意識的加強
鋼鐵:每次危機鋼鐵都要遭罪,這是鐵的定律,這次也不例外
石化:基本和鋼鐵差不多
飛機製造:歐洲的飛機也面臨沒有人買的狀況了

問題六:古代近代歐洲的農業是什麼樣的 十五世紀以前、中國比歐洲強。十五世紀以後、歐洲逐漸超越中國。因為十五世紀以前、大家都還是以小農經濟為主。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生產力比較高、所以在十五世紀以前中國比歐洲強。 但從十五世紀以後、歐洲開始出現工業革命、機器代替了人力、生產力得到空前提高、所以十五世紀以後、歐洲就逐漸超越了中國。看你如何去定義「古代」這個詞了。如果按照中國的標准、近代史是從十八世紀開始算的、十八世紀以前的歷史是古代史。那麼歐洲在古代就有200多年左右的時間要比中國強一些。如果按照國外的標准、近代史是從十五世紀開始算的、十五世紀以前的歷史是古代史。那麼歐洲在古代則完全不能和中國比。因為十五世紀以前大家都還是以小農經濟為主的、歐洲自羅馬帝國衰亡分裂以後就再也沒有統一、很難整合出一支強有力的力量、到處都是那種小城邦、所以生產力上不去。歐洲古代有一點比中國要好、就是建築。歐洲建築以石料為主、非常堅實和穩固。中國建築以木料為主、往往一場大雨或者大火就不行了。所以才會出現李自成火燒紫禁城、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這種悲劇。一把大火、什麼都沒了。想要知道古代歐洲什麼樣、通過幾個歐洲的發明就可以了。十五世紀以前的歐洲沒有廁所、大家都習慣把糞便等污穢物往街上倒。如果你看過一些歐洲中世紀以前的藝術作品比如油畫、你會發現畫中的人男女都穿著高跟鞋。原因就是前邊說的這個。高跟鞋可以避免腳上沾上臟東西。換句話說就是、高跟鞋的發明是因為街上太臟。還有香水。古代歐洲大家都用公共浴室、俗話說就是大澡堂子。但由於歐洲人生性奔放、於是大家就在大澡堂子里亂搞。性病隨之出現。可是古代醫療不發達、歐洲又是教化很嚴重的地方、教會給出的解釋是空氣中有不潔凈的東西。於是大家都不洗澡了。但老是不洗澡身上容易有味兒。香水應運而生。然後是西裝、西裝的兩個袖子都有扣子、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是因為古代歐洲人、吃完東西就用袖子擦嘴、或者感冒了流鼻涕、也是用袖子。這個習慣很不好、為了讓人們改掉這個習慣。婦女們最開始、是在衣服的袖子上縫綴上小石子。這樣你一擦、小石子就會刮的你生疼、以後小石子就慢慢變成扣子了。古代歐洲之所以不及中國繁榮和發達、一方面是因為小農經濟、人少吃虧、基礎薄弱、生產力上不去。另一方面就是不統一、其實歐洲大部分國家都是一訂語系、比如德語荷蘭語就很像。但就是團結不起來。因為歐洲人堅持血統論、非我族類就不和你玩兒。其實到了現在都是。在英國貴族有貴族大學、即使貴族子弟們不讀貴族大學、在一般學校里他們也有自己的俱樂部、平時很少和不是貴族的社會人士接觸。歐洲的貴族到現在已經超過500年了。但小農經濟也有小農經濟的弊端、就是發展空間小。中國從漢到清、這么長的時間生產力就翻了一倍。而歐洲自十五世紀工業革命以後、生產力蹭蹭的往上漲。沒用幾百年、到了清朝、綜合國力就已經比中國強了。

問題七:歐洲地區適合種什麼農作物 谷類作物、
豆類作物、油料作物歐洲各地區農作物
糖料作物
飲料作物
植物性纖維作物、麻類作物
6. 葯用作物、天然橡膠樹的分布 葯用作物――金雞納樹

② 世界主要糧食作物的分布在哪

糧食作物多指小麥、稻穀悶高和玉米,三者約佔世界糧食作物總收獲面積70%和總產量80%;其他糧食作物有大麥、燕麥、黑麥、粟麥等,但產量都不大。

小麥是世界上種植面積最大且分布最廣的糧食作物。世界約有1/3人口以小麥為食。種植遍布各大洲(除南極洲),主要集中於北緯27°~57°和25°~40°溫帶地區。北半球小麥產量佔世界的90%以上。我國、俄羅斯和美國是世界主要小麥生產國,約佔世界總產量1/2。世界商品小麥產區主要集中在北美洲、澳大利亞、法國和阿根廷,佔世界小麥總出口量的90%以上。

稻穀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佔世界的1/5和1/4。原雀芹產於亞熱帶和熱帶,經人類長期培育,其適應性逐步增強,現在世界各大洲均有種植,以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最集中。亞洲產量佔世界90%,我國和印度是世界最大生產國,佔世界總產量1/2以上。另有印尼、孟加拉國、泰國、日本、越南、緬甸、美國和巴西等重要生產國。稻米產量雖大,但在國際糧食貿易中比重較小,大多當地消費。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國有泰國、緬甸、美國和巴西等國。

玉米佔世界糧食種植面積18%和總產量27%。分布廣泛頃罩畢,在夏季高溫多雨、生長季較長地區較集中。有3大玉米產區:美國玉米帶,生產世界40%玉米;我國華北、東北平原;歐洲南部平原地帶,包括法國、義大利、原南斯拉夫、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世界最大玉米生產國是美國,其次是我國、巴西,以及墨西哥、羅馬尼亞、南非、俄羅斯等國。美國是世界最大玉米出口國,佔世界出口總量的70%左右。

③ 羅馬帝國的義大利部分糧食不能自給自足,要依賴於埃及行省的穀物,是這樣嗎

義大利多山且土地不肥沃,而羅馬帝國有足夠的地方向義大利輸送食用作物,所以義大利更多的種植葡萄橄欖這類的經濟作物.所以這其中有自然條件的限制也有經濟利益的作用
埃及是重要的糧食產地,它供應羅馬帝國很多地區的糧食
但對於羅馬城來說,它的糧食主要是來自迦太基地區的阿非利加行省和西西里行省

④ 義大利國內多是山地和丘陵,為何義大利農業技術世界一流

因為義大利在土地稀少的情況下,創新農業生產方式,深化挖掘農業的二次開發,豐富了農業的產業鏈,所以義大利依然是一流的農業國家。

相比土地資源豐富的國家,義大利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國,就拿義大利與我國相比,它的領土面積不及我國雲南省一個省的面積。其次,義大利人口大約有6000多萬人,所以人均用地上來看,義大利的人口稠密。於此同時義大利是一個多丘陵國家,它的耕地面積只有900萬公頃左右,並且要注意的是這些耕地面積非常分散,無法形成統一的大農場管理。

三,藉助著自己的農業品牌特色,義大利政府開發了農業旅遊項目,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觀光遊客。這不光帶動了旅遊業的發展,更不失為一種良好的宣傳方式。

正是由於義大利在農業上的創新意識。使得義大利在土地稀少的情況下,依然具有很高的農業地位。

⑤ 介紹一下義大利這個國家

義大利。
面積:30.13萬平方公里。
人口:大約5746萬(1998年),94%為義大利人。官方語言為義大利語,北方少數邊境地區講法語與德語。大部分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羅馬,人口約280萬(1998年)。
義大利是`—個南歐國家,國土大部在歐洲伸入地中海的亞平寧半島上,西北—東南走同,形狀狹長,西部的是`撒丁王國的舊地撒丁島,南部的西西里島是`意國另—個大的島嶼,把這個島與義大利本土—塊看,恰象—個腳在踢球.
意國最北部是`橫亘著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部分,它把義大利與法國、瑞士、前南斯拉夫分隔開來,法、意邊境上有歐洲的最高峰——勃朗峰。
波河平原介於北部的阿爾卑斯山脈與亞平寧山脈之間。由阿爾卑斯山脈的冰雪溶水的波河自西北向東南流入地中海,把兩岸的泥沙沖積而成。
義大利最大的水系是`波河水系。最長的河是`波河,長652公里。義大利的河流由於流量有限,很少用於航運。
義大利多山、多丘陵,約占其境的80%,而且多活火山,著名的火山有維蘇威火山、埃特納火山。 義大利境內有數千個大大小小的湖泊,其中最著名有北部的馬焦雷湖、科莫湖、卡爾達湖。
義大利境內還有兩個主權袖珍國:梵帝岡教皇國與聖馬利諾。

義大利文化具有特色。文學藝術、刑事法典、建築技術、雕塑繪畫、軍事科學、農業技術、地理科學、醫學等多方面都達到了很高水平,名人輩出。但丁•阿利格 里(1265~1321年)的《神曲》,喬萬尼•薄假丘(1313~1375年)的《十曰談》、達•芬奇(1452~1519年)的《最後的晚餐》、《岩 間聖母》與肖像畫《蒙娜麗莎》等極其有名。

大多數義大利人信仰天主教,它曾是`義大利的國教, 1927年政教分開後, 天主教的影響在年青人中逐漸減弱。除天主教外, 還有基督教,猶太教等。

義大利與德國、法國與英國屬於西歐四大強國與世界資本主義七大強國之—,但與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資源貧乏,工業起步較晚。從1986年開始,義大利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了英國。義大利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是`國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主要工業部門有機械工業與食品工業以及紡織、服裝、製鞋、皮革業。義大利的原油加工能力居世界第六位,鋼產量居歐洲第二位、世界第六位,拖拉機產量居世界第六,發電量居世界第九位。義大利農業生產以草本作物與木本作物為主。是`世界三大橄欖生產國之—,義大利葡萄與葡萄酒產量均佔世界第—位,每年都有大量葡萄酒出口到法國、德國與美國,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義大利是`歐洲—體化的積極倡導者,於1999年1月1曰成為歐洲貨幣聯盟的首批成員國。

1998年有關經濟發展數字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12250美元。
經濟增長率:1,8%。
人均國民收入:21380美元。
通貨膨脹率:1,9%。
國債累計: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22,6%。
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7%。
黃金儲備:400億美元。
失業率:12,3%,全國失業人口約280萬。

資源:礦產資源貧乏,僅有水力、地熱、石油、天然氣、大理石、汞、硫磺等資源,還有少量鉛、鋁、鋅與鋁礬土等。水力資源豐富。

工農業:工業發達,以機器製造、鋼鐵、石油化工、造船、汽車、電子、紡織、食品等為主,多集中於北部。輸出汽車、紡織品、機器、水果與輕工商品等,輸入原油、煤、鐵、羊毛、棉花。糧食等。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稻米、玉米、葡萄、橄欖等,蓄養牛、羊、豬。是`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生產國之—。

交通:海、陸、空運輸發達。鐵路總長20多萬公里。公路四通八達,公路總長30多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076公里。商船1434艘總噸位682噸。

旅遊業:旅遊業發達,旅遊收入是`彌補國家收入逆差的重要來源,旅遊資源豐富,氣候濕潤,風景秀麗,有良好的海灘與山區,文物古跡許多。主要旅遊城市是`羅馬。佛羅倫薩與威尼斯。

姓名:義大利人的姓名,—般名在前,姓在後。親朋好友之間習慣上直呼其名,對長者、有地位的人或不熟悉的人,須稱呼這些人的姓,而且要加「先生」、「太太」、「小姐」等稱謂。需要注意的是`「太太」只用於稱呼已婚婦女,而對未婚婦女,無論年齡大小,—律要稱「小姐」。
義大利人也好客,如應邀到朋友家吃飯,—般是`主人做東,客人應該帶點酒、甜食,或者帶些紀念品或鮮花送給主人。禮品包裝要講究—些,否則主人會感到不悅。作為主人接受禮物,應當面將禮品包裝打開,並加以贊美。
義大利人熱情、開朗、健談。談問題—般都單刀直人,不拐彎抹角或耍心計。這些人喜歡爭論與辯論,情緒容易激動,往往爭論得面紅耳赤。爭論雖然激烈,雙方卻不傷感情。談話富於表情與手勢,幾種常見的手勢是`:用拇指與食指圍成圓圈, 其餘指頭向上豎立,表示—切順利,事事如意;用食指按在腮幫上轉兩下,是`贊美某位女性的漂亮;伸出食指,來回擺動,講明「不能這樣辦」、「咱不贊成這樣做」;伸出兩手,手掌向上,聳聳肩膀,表示「咱不知道這件事」;五指並攏,手心向下,對著腹部來回轉動,表明「咱餓極啦,想吃點東西」;用食指放在臉頰上來回轉動,表明「咱真愛吃這種食物,味道好 了」;五指並攏,用食指敲擊自己的額頭表明「你真是`—個傻?」、「你簡直笨得可以」。
義大利人喜歡綠、藍、黃三種顏色。這些人偏愛雛菊,認為它象徵著義大利人的君子風度與天真爛漫。喜歡養寵物,尤其是`貓與狗,甚至把寵物作為家庭的—員介紹給客人。這些人講究穿著打扮,在服飾上喜歡標新立異,出席正式場合都注意衣著整齊得體。
義大利人喜愛音樂,音樂欣賞能力大都較高。足球是`這些人最喜歡的運動項目之-,滑雪、賽艇等也很受歡迎。
義大利人時間觀念不強,赴約常常遲到,認為這是`風度;會議不準時開始,教授上課晚到10~15分鍾是`常事。遲到者往往以交通擁擠等為理由,無須多做解釋,人多時連這些解釋都可免去,只要講聲「對不起」就夠了。
義大利盛產葡萄酒,酒的名目繁多,是`家庭中必備飲料。午飯與晚飯時,不論男女老少,很少不喝葡萄酒。客人來了也以酒相待。就是`喝咖啡也要摻上些酒,認為這樣才香。喝酒的方式也有講究,—般在飯前喝開胃酒,席間視菜式或飲紅葡萄酒,或飲白葡萄酒,餐後用少量加冰塊的烈性酒。義大利人均年飲酒量大約120升,但人們很少酗酒,席間也不勸酒,各人量力而為。因此醉漢很少見到。
到義大利旅遊的最佳季節是`每年的2月至5月,9-11月。在義大利旅遊期間,到零售店購買東西時要注意,這些人的商業准則是`買賣雙方處於平等地位。 義大利人喜歡兒童。假如你到飯店裡用餐,見到—些孩子跑來跑去調皮,千萬不要生氣,否則當地人會對你的行為非常反感。
義大利人十分忌諱13與星期五,尤其是`就餐時,更不準有13個人同桌。

⑥ 義大利農業結構

從70年代初開始,義大利將農業開發、培訓、技術服務等職能都下放給了大區和農民協會,早期建立的省農業監察員也歸並到大區里。同時義大利的農民協會也開始在技術推廣方面站到了前台,與大區和研究單位一起為農戶和農場進行科技信息推廣和技術服務。

隨著義大利加入歐盟總體農業政策體系,其農業技術開發側重於質量農業、特色農業和與環境保護相結合的區域發展等方面,特別是結合義大利的山地和丘陵的地理特點從開發葡萄到葡萄酒、從橄欖到橄欖油、從養牛和牛奶到乳酪等系列農產品深加工的開發。

1.政府支持農戶、農場主、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業行業協會等採用農業新技術的方式、模式和成效

(1)充分利用歐盟資金,調整農業結構

義大利多年來一直致力於與歐盟協調發展,並藉助於歐盟提高自己的地位。如1951年通過歐盟的談判,世界關稅恢復了對小麥和食糖的貿易保護主義,對義大利的農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通過歐共體的統一政策,使其在歐盟國家中佔比例最大的小農場受益非淺,在很大程度上穩定和促進了義大利的農業發展。1982年義大利共有農場3269192家,小於5公頃的農場占總數的76%,到了1985年1.0公頃以下的農場減少了3.1萬家。到1997年義大利的農場總數為2315200家。與15年前相比較少了近100萬家。但1997年,義大利小於10公頃的農場數為203萬家,遠遠大於德國的25萬家、法國的24萬家和英國的6萬多家。

從2000年開始,歐盟開始實施「Leader+」計劃,其目的是增強歐盟國家農業競爭力和生產高質量農產品,計劃的重點之一就是鼓勵農戶使用新技術以增強農業競爭力。2000-2006年該計劃投入50.465億歐元,用於農業結構調整補償,其中9540萬歐元用於幫助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業行業協會向農戶、農場主提供農業新技術的支持與服務。

2005年6月歐盟出台的關於歐盟農業指導和保證基金(EAGGF)計劃中,明確提出「促進農產品生產」的目標,為增強農業競爭力、推廣農業新技術,歐盟還設立「農產品促進基金」,讓農戶、農場主直接向歐盟申請項目,歐盟資助農戶所需資金的50%,另外的50%來自於本國匹配和個人自籌。2005年歐盟批准了首批面向歐盟內部市場的「農產品促進基金」項目26個,資助總額達到2612.05萬歐元,義大利共有5個農產品食品項目獲得批准,歐盟資助額達到422.66萬歐元。在面向歐盟以外市場的「農產品促進基金」項目中,歐盟批准資助了15個項目,資助總額達到1246.53萬歐元,其中義大利的5個農產品項目獲得批准,歐盟資助額達到461.43萬歐元。

在推廣農戶、農場主採用有利於環境保護的GFP(Good Farming Practice)技術改造和認證方面,歐盟為成員國農戶、農場主提供所需技術改造總費用85%的資金。

在推廣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歐盟出台了「生物多樣性計劃」,該計劃資助成員國的廣大農戶、農場主採用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化管理方式和加強農業生態建設。另外,歐盟還積極提供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有關的教育培訓和科普活動,並鼓勵成員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業行業協會申請項目支持。

(2)通過發展特色農業,鼓勵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

根據歐盟農業發展鼓勵產品面向標准化、地方特色化發展的方針,義大利一方面積極發展種植、養殖和產品加工業,另一方面大力發展自己的特色產業和品牌,如飼料、水果種植、奶業、農產品加工等。以奶水牛的發展為例,由於受歐共體的配額限制,不能更多發展普通奶牛,義大利抓住歐盟其他國家尚未發展奶水牛的機遇,大力發展奶水牛的養殖和特色產品的開發。目前義大利用奶水牛奶生產的乳酪Mozzarella名聲響譽全世界。同時由於「地中海飲食結構」(基本上包括橄欖、乳酪、火腿、葡萄酒)是整個歐洲,甚至世界都推崇的飲食結構,以低脂、低卡路里、高營養的健康和天然食品為主要特徵,因而義大利在這些特色產品上下大功夫,農戶和農場主也都願意接觸這方面的新知識和新技術;在提高加工水平的基礎上,創出了許多世界級的品牌。義大利在歐洲的名特產數量上僅次法國,居第二位。

各大區根據歐盟和農業部的指示,都建立各自以五年為一期的鄉村開發計劃(PSR),內容包括生物農業、可持續生產、種養殖環境的現代化(養殖廠、農業食品加工廠、農業旅遊)等。旨在開發具有自己特色的農業。

如倫巴第大區2003年就投入了3920萬歐元用於支持在農業食品加工和銷售方面的技術創新活動;拉齊奧大區2000-2006年鄉村發展計劃中,把利用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高農產品質量,促進農村環境保護,作為計劃的主要目標。計劃中提出的農業發展的投資達10多億歐元,其中公共投入約6億歐元,主要用於與提高企業競爭力、提高產品質量、水資源管理、環境保護以及人員培訓等方面,對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皮埃蒙特大區2000—2006年鄉村發展計劃,把農業的現代化作為主要目標,政府投入2.9億歐元,用於計劃中提出的各項措施;威內託大區的鄉村發展計劃投入共達到5.95億歐元,支持農業企業提高競爭力、改善地區環境質量以及利用生物技術發展新型農業等方面。

(3)充分利用金融手段,鼓勵農業技術推廣

國家農工業信貸銀行是為農業發展提供優惠貸款的政策性銀行。它的貸款可以直接面向農民,其中它有很多種類的貸款與促進農業領域的技術進步有關,如更新貸款,主要針對農業企業的設備更新,還有專門支持購買新裝備的貸款,有支持農村環境保護、促進農業生態環境良性發展的貸款。農業信貸銀行為推廣農業新技術起到了重要作用。

考慮到技術推廣的人才作用,義大利政府對年齡在40歲以下,從事農業5年以上的青年農民以及符合該條件的農民佔2/3以上的農業企業,根據其收入情況,按照所從事的農業活動給予專項資助。1999年國家用於該項資助的專款約1450萬歐元,2000年開始,每年為約2000萬歐元。該項措施為吸收青年人返回農村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也為農業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和技術推廣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為鼓勵農民淘汰落後的農業機械或固定設施,對於農民更新使用10年以上的農機或固定設施,國家給予原價款10%的補助。

(4)用互聯網手段,提高農業服務效率

義大利政府結合歐盟從2000年開始實施「Leader+」計劃,將該計劃提供6870萬歐元用於鼓勵成員國組建農業信息網路的政策,建立了全國農業信息服務門戶網站,面向農戶、農場及農業提供從政策、法規、技術、氣象等全方位的服務。在推廣有機農業方面,歐盟積極引導農場主使用有機農業互聯網資料庫(如有機種子資料庫),以便政府和農戶及時了解有機農業進展,使農戶和農場主的有機農業生產所需的供需保持順暢,並提供一定的經費支持。

(5)充分發揮農民協會的作用

全國種植業聯合會是義大利最大的農民協會組織,在全國有18個大區分會,98個省級分會,765個地區辦公室,9812個基層組織,有56.8萬名會員(農戶、農場主或農業企業)。其宗旨是通過促進農業的綜合開發,達到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目標。向會員推廣農業新技術是其主要的業務之一。通過其基層組織與各級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及其它相關組織保持緊密的聯系,及時向農民提供法律法規、先進技術等方面的信息,並通過購買先進適用技術等手段促進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同時,還通過其下屬的兩個公司,進行咨詢與培訓方面的活動。

AGER公司:成立於1986年,主要從事農業、食品、環境及地方發展方面的研究與咨詢。主要職能:促進、協調、組織農業方面的社會經濟、統計、技術研究活動;通過培訓、技術推廣及試驗等方式促進農業研究成果的轉化;為農業企業提供研究開發和創新方面的服務。該機構還促進農戶及農業企業與政府部門之間的聯系,以更好地在政策層面為農業服務。

INIPA公司:成立於1952年,是全國種植業聯合會下屬的農業和食品行業的研究和培訓的非盈利機構。主要職能是在農業領域提供下述服務:管理培訓、繼續教育、高級培訓及師資培訓;勞動力市場指導服務;企業管理服務、新企業創業服務;農業新工藝及農具的研究與實驗、農業企業的管理創新、企業組織、市場、產品質量、生物技術、電子商務等方面的研究與實驗;跨部門網路系統的研究;人力資源培訓政策的分析和規劃;中小企業網路建設培訓。該機構的服務重點放在農業中小企業及微型企業,包括廣大農戶和農場主,以及推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建設「電子鄉村」也是該機構近年的一項重點工作。

義大利第一大農民協會組織是農業家聯合會,它也是義大利最古老的農業組織,擁有19個大區分會,98個省分會,及眾多的基層組織。農業家聯合會對其會員提供的服務主要有:法律咨詢、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農業企業管理培訓、人員管理培訓及財務培訓等。

農業家聯合會下屬的研究培訓中心,其主要業務是為農業領域提供人員培訓、職業認證、專業進修;農業技術開發、工藝革新,農業新技術的推廣等。在各大區設有分支機構,並與農林政策部、勞動部、各大區政府以及其它組織保持緊密聯系,有時也結合其社會服務如農民救濟等,為農民尋找先進適用技術,幫助農民擺脫困境,因此,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推廣農業技術的作用。

此外,農業家聯合會還通過其出版發行月刊《新農業》,向廣大農戶和農業企業提供農業新技術方面的信息以及刊登農戶或企業的技術需求,起到農業技術推廣的橋梁作用。

(6)鼓勵農業合作社形式,促進農業技術的傳播

義大利的合作社在1946年義大利共和國成立時由憲法第45款中明文確定下來。義大利合作社聯盟目前在州各大區中都沒有分會,有80個省分會和5個省際間分會。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合作社聯盟共有18455家合作社,271多萬名會員,37萬名職員,2002年營業額超過385億歐元。

義大利農業合作社的形式在農業組織結構中相當重要,國家對合作社盈餘用於再生產和購置財產部分免徵稅。為了適應市場競爭和大生產的需要、提高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以及購置大型生產資料,生產合作社可以組合成更大更高一級的聯合體。

在義大利農業領域,除了個體私營農場以及由他們組合而成的合作社和聯合體以外,還存在專門為農業服務的私營股份公司,國家對這部分企業在貸款、稅收政策上給予同其它農業企業同樣的優惠待遇,其運作完全和商業、工業企業相同。

2.政府支持與農業相關企業開發應用農業新技術的政策措施

義大利多年來習慣的做法是支持國家公立研究機構進行種子、化肥等相關技術的開發,然後再把技術轉讓給種子、化肥等公司。也有一些企業根據市場的需求,自行開發相關技術,自行推廣,特別是在化肥產品的開發上,現在義大利市場已基本被跨國公司所佔領,在種子上義大利還保持自繁殖的種子,而雜交種子也基本上由跨國公司所壟斷。

80年代初建立的國家研究計劃明確規定研究必須面向傳統產業改造,提高國家競爭力。計劃要求研究項目必須有企業的參與。同時義大利在鼓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方面有一系列的鼓勵措施。

3.政府支持農業研究開發機構、大學等公益型機構開展農業技術研究與推廣的做法

義大利政府重視農業研究開發機構、大學等公益型機構農業技術研究與推廣的工作。義大利在農業方面的公共科研機構主要有國家研究委員會(CNR)下屬的33個與農業有關的研究所,大學中共有23個農學院,國家新技術能源環境委員會(ENEA)的農業中心,農業部下屬的農業研究委員會(CRA,由原農業部下屬的28個農業研究所和實驗站組成,目前尚在組建當中)、國家農業經濟研究所(INEA)、國家食品與營養研究所(INRAN)、國家種子選育局(EBSE)和南方農村發展培訓中心等。

(1)重組農業研究機構,集中資源進行研究開發

CNR是義大利最大的國立研究機構,曾有300多個研究所,其中從事農業和生物技術的就有55個。自90年代開始改革後,到2001年,其研究所的數量從1997年的332個,縮編到108個,其中55個農業和生物技術的研究所縮編成目前的33個研究所。

CRA是義大利政府為集中農林政策部下屬的28個研究所和實驗站而新成立的機構,其主要活動包括:促進農業領域的研究與創新;可持續發展和農業水資源的利用、保護;農產品加工工藝研究;利用生物技術推進農業發展;為農林政策部、各大區和自治省在農業方面提供咨詢;與各大區配合,推動農業研究成果轉化;為農業企業提供技術支持等。

(2)積極申請歐盟農業科研項目

據統計,歐盟農林產品的年出口額達500億歐元,創造就業1700萬人,對歐盟經濟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作用。1997年歐盟意識到如果再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率,就會對環境和農村發展產生危害。因此歐盟的農業研究主要集中在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慎重使用自然資源方面,實施「歐盟攻關行動」(KA)的「生命質量和生存資源」專題和「歐盟農業與漁業研究計劃」(FAIR)。

除上述兩大計劃外,歐盟框架計劃中農業研究也占相當的比重。歐盟第六框架計劃(2002-2006年)中的「食品質量與安全」是框架計劃的優先課題之一,經費額度達到6.85億歐元。在即將實施的歐盟第七框架計劃(2007-2013年)也將「生物技術、食品和農業」列為十大重點研究方向之一,經費額度達到24.72億歐元。

義大利積極鼓勵本國科研院所和大學的農業科研專家申請上述研究項目。

(3)積極制定農業科技發展計劃

農業研究一直是義大利科技的重點研究領域之一,在義大利國家級的研究計劃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教育大學研究部2005年發布的《2005-2007國家研究計劃》中將「開發農業食品及新的食品質量及安全評估系統」作為國家十大戰略研究計劃之一。

2005年農林政策部制定並計劃出台《國家農業研究計劃指導方針》,確定了義大利農業研究的三大方向:

——開發新的生物技術,改善食品生產、加工和銷售整個過程的工藝和組織形式以保護消費者、土地特性、收入和就業;

——加強經濟、社會和組織機構的戰略研究,以加強農工業生產體系的競爭力和土地系統的保護,確定新的鄉村經濟和開發模式;

——增強科技知識的宣傳、培訓和推廣,創新技術的轉移以及創新農業實踐的推廣。

多年來義大利政府組織了多個農業領域的國家研究計劃:

2001-2004年度生物農業國家研究計劃。

該研究計劃是義大利農林政策部投資的農業研究計劃,為期3年,從2001年開始啟動,共投入433.8萬歐元。研究內容包括生物農業的理論研究,包括施肥改進技術、優化灌溉技術等;生物播種胚質穩定技術;增進土壤生物活力、有機廢料的回收利用;加強畜牧與蔬菜種植之間相互利用;對農業殘留物的有害性降解;利用高技術提高生物體系的生產能力;提高農作物和農業食品的儲藏和加工工藝。

1998-2001年度義大利國家先進生物技術研究計劃。

義大利國家先進生物技術研究計劃由原義大利大學科研部(現為義大利教育和大學科研部)組織實施,1998年初全面正式啟動。該研究計劃中涉及農作物基因研究的總投入約450萬歐元,主要研究內容有:抗病蟲害的作物基因識別、克隆和移植;將克隆基因轉入主要農作物中,通過種植實驗,對轉基因作物的耐性和抗性進行評價;採用先進的分析方法對農作物病理進行基因分析等。

1996-1998年度義大利國家植物生物技術研究計劃。

義大利國家植物生物技術研究計劃由義大利農林部負責實施,於1996年正式啟動,目前已經結束,總投入約840萬歐元。

1993-1998年度義大利國家農業創新攻關計劃。

義大利國家農業創新攻關計劃是由義大利農林部負責實施的一項國家級研究計劃。該計劃中涉及主要農作物的生物技術研究投入約180萬歐元;研究內容包括:作物應力阻抗生理學和分子學基礎研究、作物質量控制機制研究、作物中的組織相互作用研究、細胞和亞細胞技術研究等。

1991-1996年度農業系統創新研究國家公關計劃。

農業系統創新研究國家公關計劃(RAISA)是由CNR負責管理和實施的國家級計劃。由教育大學研究部報義大利國家經濟計劃部際委員會審批,1991年1月正式啟動,1996年結束。主要內容:與生物技術有關的單個基因的分離;基因圖譜、分析和生物信息的一致性;提高農業產品質量的生物技術;細胞工程:維生素D3的生物轉化;改良樹種的轉基因;在穀物中引進有用基因並進行分析;解決與單倍體植物生產有關問題的生物技術;農業領域的DNA重組技術。

(4)建立科技園區,促進成果的推廣

義大利的科技園區建設為聯系研究單位、大學和企業共同進行創新和技術轉移提供了重要的環境。在義大利建立的30多個科技園區中,有7個與農業技術直接相關,技術推廣范圍不僅涵蓋農業,還注重農業與其他學科的相互聯合,如:電子技術、信息、機械工程、建築材料等,使農戶和農場主直接獲得所需的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通過園區的技術轉移中心、企業孵化器等形式讓新的農業技術與農業生產企業、製造企業之間相互聯系,以便利用最短時間生產出農業新產品。

4.公益型農業研究開發機構、大學、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業行業協會支持農戶、農場主推廣農業技術的做法

(1)建立技術轉移機構

在義大利的主要研究機構,現在都建有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如CNR的技術轉移中心以聯合體的形式建立,並負責拉齊奧大區、阿布魯佐大區和微丁島大區的技術創新轉移工作。為避免科研人員從事與科研不相乾的事情,CNR技術轉移中心的專業人士負責將CNR的研究成果申請專利,大大提高了科研成果轉化的效率。據2005年CNR公布的《2004年財政支出報告》顯示,2004年CNR因出售專利獲1億歐元的收入。羅馬大學也於1994年開始建科學園,ENEA也建有技術服務部。

上述技術轉移機構的建立為農業科研院所和大學的農業新技術推廣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2)通過各種形式宣傳推廣

為推廣農業技術轉移工作,科研院所和大學的技術轉移中心會舉辦多種形式推廣新技術,為農業技術的兩端:技術的提供者科研單位與技術的需要者生產企業之間建立聯系,使新技術盡快產業化。具體做法有:

•利用技術轉移中心的網站介紹農業新技術,宣傳新技術的市場前景;

•將最新的農業技術成果在歐盟技術轉移中心資料庫上發布;

•與廣大科研人員和農業廠家建立直接聯系;

•組織「技術轉移日」活動;

•參加其他技術轉移中心舉辦的宣傳推介活動;

•出版介紹農業最新技術的News Letter;

•舉辦介紹新農業研究成果的研討會、展覽會、圖片展、科普講座等。

(3)研究機構和農業協會保持密切的關系,共同促進農業技術的推廣

各研究機構都與義大利農民協會保持密切接觸,使新技術、新產品和各種信息很快地傳給農戶和農場主。為了幫助農場主使用最新的技術產品,農業協會經常組織如新技術創新日等活動,研討會等多種活動,讓農場主了解最新的技術產品,鼓勵使用新技術產品,負責在幫助聯系生產廠商解決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一切問題。

(4)成功案例

ENEA推廣小麥品種的成功案例

70年代中期,ENEA培育出了硬小麥新品種CRESO。培育成功後,ENEA立即開始選實驗地的工作,不僅土地要適合推廣實驗用,而且農戶還要積極配合。在農民協會和地方機構的配合下,在離羅馬往東100公里的FUCINO市找到了合作夥伴,經過實驗成功後,將種子申請專利並將許可權出讓給義大利種子公司Agroservizio。現在義大利硬小麥種植面積的一半是CRESO品種。

CNR推廣環保緩釋施肥技術案例

CNR多分子技術研究所最近研製出環保緩釋的農業施肥技術,他們利用膜的緩釋技術,開發出新型施肥產品,最大限度地節約了化肥,同時避免因施肥過多對土壤的破壞以及雨水使化肥的流失,並避免了對環境造成污染。

該項研究是多分子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向歐盟第六框架計劃申請的研究課題,經費的60%來自歐盟,40%來自義大利教育大學研究部。在經過3年的研究後,他們研究出該成果,知識產權歸CNR所有。

為了推廣該技術,CNR通過其技術轉移中心負責相關的技術轉移的一系列工作。根據他們的計劃,技術轉移方式可採用向生產企業出售專利,或與生產企業聯合成立新的合資企業、或自己注冊成立生產公司等多種轉移方式。不過他們目前傾向於向專業生產廠商賣專利。

在新產品批量生產後,與農業家聯合會取得聯系,並由農業家聯合會出面聯合組織召開新技術研討會、新產品發布會等多種活動,讓農戶和農場主盡快了解最新的技術產品,鼓勵他們使用新技術產品。同時農業家聯合會還負責幫助聯系生產廠商解決在農戶和農場主使用過程中出現的一切問題。

5.與農業相關企業支持農戶、農場主推廣農業技術的做法

企業支持農戶和農場主通過農業技術的做法基本上都是通過自己的推廣網路,通過自己的推銷員以及和農業家聯合會合作,直接向農戶和農場主進行技術推廣,主要做法有:

•通過在自己的實驗地或場地開展示會,向農戶和農場主推廣技術;

•通過召開研討會進行技術宣傳;

•向農戶和農場主直接展示技術。

⑦ 世界主要糧食產區有哪些

最主要的三個國家分別是俄羅斯,烏克蘭和巴西。

僅僅在幾年以前,俄羅斯的糧食生產還遠遠落後於美國,加拿大,不過如今俄羅斯的小麥出口量已經連續三年位居世界第一,2018年小麥出口量達到4400萬噸,已經超過美國50%。對於俄羅斯來說,糧食已經是僅次於石油的第二大出口產品。中國雖然小麥的進口量不是很大,不過對於中國糧食進口來源的多元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此外,中國已經開始從俄國開始進口大豆,與美國的轉基因大豆不同,俄羅斯的大豆是非轉基因產品,更受消費者的歡迎。

烏克蘭是歐洲傳統農業大國,被稱為「歐洲糧倉」,2018年,中國從烏克蘭進口的玉米達到300萬噸,烏克蘭已經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玉米進口來源。作為最主要的進口農作物,大豆的作用不可替代,是我國食用油生產的主要原料,過去這一市場主要屬於美國,如今變成了南美的巴西,2018年我國從巴西進口了6600萬噸大豆,占國內進口總量的75%。巴西,俄羅斯,烏克蘭已經成功取代美國,加拿大,成為我國的三大糧倉,糧食儲備更加多元化,未來糧食安全確保無憂。

⑧ 義大利主要農作物都有啥

義大利地形為多山地貌,缺乏肥沃土地,可耕面積較少,所以農業作物品種不多,主要產物小麥、大麥、葡萄、橄欖,還有甜菜、西紅柿等。

⑨ 世界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及分布

書本上講的不全面,而且同意農神並信業地域類型可能有不同名稱。世界農業地域類型及其分布
農業就是種植作物和飼養牲畜的活動。通過這種活動,不僅能獲得食物,還可獲得飲料、纖維、工業原料、葯物、花卉等。農業與人的生活和生產活動息息相關,但是各地的自然條件的差異,可種植和飼養的動植物不同,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也不一致,使各地的農業差別很大。先進的農業已成為高度多樣化的生產活動。就目前世界的情況來看,大體可以分為十二種不同類型的農業。它代表著環境條件、動植物種類、發展階段與生產方式的不同組合。現分述如下:
(一)(熱帶雨林)遷移農業
遷移農業(shifting cultivation)這是一種古老的比較原始的農業生產方式。這種耕作方式沒有固定的農田,農民先把地上的樹木全部砍倒,對一些大樹有時先割去一圈樹皮,讓它枯死,然後再砍倒。已經枯死或風乾的樹木被火焚燒後,農民就在林中清出一片土地,用掘土的棍或鋤,挖出一個個小坑,投入幾粒種子,再用土埋上,靠自然肥力獲得糧食。當這片土地的肥力減退時,就放棄它,再去開發一片,所以稱為遷移農業。
在過去,這種農業分布比較廣泛。如今,只在南美洲、非洲和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地區中的低地與丘陵地區還能見到,是由一些土著部族中進行著的一種農業耕作類型。我國海南島和雲南的某些少數民族也還有採用這種耕作方式的。我國稱這種生產方式為「刀耕火種」,它生動而又形象地表述了這種生產方式的特點。
用這種方式種植的作物各地並不相同,在巴西的亞馬孫河流域的印第安人,種的是玉米、木薯、豆子和土豆;居游輪住在東南亞山區的叢林的部族,種的是山葯、旱稻等。遷移農業的耕作十分粗放。在一片土地上種的作物的品種不一,種植的方式雜亂無章,不成壟也不成行,作物長的有高有矮,看上去是一種落後現象,其實也是對熱帶雨林環境的一種適應。熱帶雨林雨量大,雨點密集。混雜種植,作物高矮不齊,高的植蔽陸株遮蓋和保護了下面低矮和脆弱的植株,多層植物又逐層地阻止了熱帶暴雨對作物及對地面的襲擊和沖刷。另一方面,多種作物混雜,成熟的時間各不相同,可供食用的時間先後交錯,避免了儲存糧食的困難。但是這種耕作方式是種上以後,不加任何管理,任其自然生長。由於不向土地施肥,經過二三年或三四年,土地的養分除了作物吸收,雨水沖刷和細菌快速分解,使由焚燒植被留下的灰分營養元素消耗殆盡。結果,農民們不得不被迫轉移到另一塊土地上去,開辟新的農田代替已衰退的那片耕地。被廢棄的土地就依靠自然植被的演替的力量使地力慢慢地恢復,這一般需要10—20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如果農民們周圍的土地充裕的話,就等待植被基本恢復以後再行刀耕火種;如果土地不充裕,就只好加速其更替的速度,不等植被恢復,就再行刀耕火種。這樣,火燒後留下的灰分營養就逐步減少,維持生長的年限就不斷縮短,更替的速度就更快。如此惡性循環,最後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農民們就只好遷往他處。
影響更替速度的因素還有人口數量。人口數量增加就需要擴大其耕地面積。與其他農業生產方式相比,刀耕火種式的遷移農業每人需要的土地面積更大。遷移農業是一種自給性的自然農業,它只能滿足人們最低限度的食物需要,沒有剩餘的產品進行交換。在遷移農業中,飼養動物很少。所飼養的動物只是在宗教性節日或其他節日才能食用,所以人們的營養構成缺乏蛋白質。捕魚和狩獵可以部分地補充其不足。
這種農業生產方式雖然落後,但它是長期生活在該環境中的人對這種環境適應的結果,也是長期實踐的總結。
(二)熱帶定居農業
在熱帶遷移農業的周圍地區,逐漸發展起來的定居農業,稱為熱帶定居農業。在非洲,熱帶定居農業分布在西非幾內亞灣沿岸及其北部副熱帶較乾旱地區與東非高原;在拉丁美洲玻利維亞以北的安第斯山區高原與墨西哥南部與尤卡坦半島的南部地區。值得指出的是,墨西哥南部及其附近地區與秘魯的高原是美洲古代印第安人的三個文明起源地——墨西哥文明(阿茲特克文明)、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那裡農業很早就有發展,並且是世界重要的作物(如玉米、土豆、花生)與家禽(如火雞)的起源地。馬里尼日河流域也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
這種農業分布區的自然條件與赤道附近的熱帶遷移農業地區相比,在氣候上,雨量與溫度都有下降,並有干濕季之分;在地形上,多屬高原與山區和少量的河谷低地。低地比較少。土壤淋溶作用弱,有機質被分解的速度減小,有機質含量較多。總的說來,農業條件比較有利。這里的農田是固定的,不經常遷移。在作物方面,西非主要是高粱、小麥、棉花、花生;東非是玉米、高粱、小麥等;在墨西哥主要是玉米、小麥、棉花;秘魯則是玉米、小麥、土豆。在牲畜方面,除綿羊是共同飼養的牲畜以外,非洲有牛和驢;南美有獨特的駝羊,其體型比驢小,作役用每隻能負重數十公斤,日行幾十里。駝羊毛是重要的毛紡織原料。這類農業大多處於乾旱地區,灌溉是提高農產品產量的重要措施。在部分雨水較多的低地,亦可發展水稻。
(三)熱帶種植園農業
在熱帶地區有許多特殊的植物資源,它們在世界的經濟作物上佔有重要地位。在飲料方面,有咖啡、可可、茶;在果品方面,有香蕉、菠蘿、芒果;在原料方面,有橡膠、油棕、劍麻、煙草、棉花和黃麻,此外像甘蔗、椰子等既可作水果食用,也可作工業原料。隨著世界各國對這些產品需要量的增加,在熱帶地區出現了新型的,大規模的、單一作物型的集約化農場——各種種植園。
這些產品的生產呈現出明顯的地域性分布。茶主要分布於我國亞熱帶地區和印度、斯里蘭卡;咖啡主要分布於南美洲和非洲;香蕉集中分布在中美洲;橡膠集中分布在東南亞;油棕分布在西南非洲與馬來西亞;劍麻多數分布在東非,可可則主要在西非南部。種植園的產品都是作為出售的商品,而銷售市場大多是較遠的世界各地,所以種植園多選址在交通方便的沿海及其附近地區,特別是距市場較近的沿海地區,以利外運和銷售。
種植園的發展與歐洲的殖民主義有緊密的聯系。它起源於15世紀的西非熱帶海岸外為葡萄牙人占據的島上。而後,種植園又傳到美洲。雖然現在種植園的生產方式已遍布熱帶各地,但是最集中的還是美洲的熱帶地區。在美洲種植園最初是利用當地的印第安人或非洲的黑人作為奴隸,種植宗主國需要的奢侈食品與纖維原料。現在這些種植園占據了大片的土地,實行集約化生產某種作物。吸收當地大量的勞動力,居住在農場附近,以便集中管理。這些工人的工資低,生活條件差;而農場主與負責管理的白人收入高,生活條件優越。這就形成對比鮮明的兩個不同的社會階級。由於美洲的種植園的主人多是外國人,其所獲得的大量利潤被轉移到國外,使當地的經濟處於停滯落後狀態,影響當地經濟發展。為了解決這種與當地經濟發展上存在的矛盾,一般對這種出口到西方工業國家的產品進行就地半加工,以提高其產值。但是,如果遇到產品豐收,市場飽和,或西方市場經濟處於衰退時期,對產品需要下降,這些都對種植園經濟帶來影響。
(四)水稻種植農業(季風水田農業)
水稻農業是潮濕的熱帶和副熱帶地區一種獨特類型的農業。如水熱條件適合水稻種植,也可擴大到暖溫帶的某些地區。但它的分布地區主要集中在亞洲,從日本開始,經朝鮮、中國的南部、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緬甸、孟加拉,一直到印度的恆河流域,以及斯里蘭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由於水稻在生長期間需要的水量大,所以需要土地平整、排灌方便。在平原地區,水稻田多集中在河流兩岸與三角洲地區;水源充足的丘陵地區,多依山勢沿等高線建成層層梯田。不論是在平原還是在丘陵地區,一塊塊平整的由田埂圍築成的稻田,碧綠的稻苗、潺潺的流水,加上頗具特色的村落,與常綠的樹叢或竹林形成一種色調明快而又別具風採的文化景觀。
水稻種植地區的北部溫度較低,冷熱季節性較強,大都實行水旱兩作,即冬季種麥,麥收後種水稻。往南,可以一年種兩次水稻,如果水肥和人力都充裕,則可一年種收三次。在水稻種植地區,往往兼種其他經濟作物,如茶、甘蔗、蠶桑、黃麻等。在牲畜方面,養有豬、牛和家禽等。在多水的濕熱地帶多養水牛。在我國及其他地方還在水田中養魚。印度人由於信仰印度教,忌吃牛肉,所以牛隻用於耕作和運輸。在我國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地區農民根據多年實踐經驗,創造出的「桑基魚塘」和「蔗基魚塘」,這是一種適合熱帶地區,而且生產水平相當高的農業生態系統工程。水稻耕作與旱地不同,不僅一塊地每年可以收種幾次,而且在田間耕作管理方面,如灌水、排水、土地平整、修整田埂、育種、插秧、中耕除草、防病除蟲等,其勞動強度要比旱地大得多。雖然機耕可以減除一部分繁重的體力勞動,但受地形、地塊等限制,耕作的進展也比較慢。在稻米生產占重要地位的國家,現除日本在稻田機械方面取得較大的進展外,其他國家和地區,還多靠人力和畜力。
水稻農業是一種需要投入大量勞動的精耕細作的集約農業,同時,水稻是單位面積產量很高的農業。所以水稻農業地區也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人口對土地的壓力一般也大於其他地區。例如,我國的人口密度比較高的潮汕地區,每個農民平均只有幾分地。在亞洲地區,許多水稻耕作區,每戶只有少量的耕地,所以小農制度也是水稻地區的一個普遍特徵。
由於水稻是一種高產作物,往往受到很多國家的重視,其分布的范圍在不斷地擴大。如非洲的埃及、奈及利亞;歐洲的西班牙、義大利;美洲的古巴、委內瑞拉、巴西等國家水稻農業也都佔有一定的地位。在美國,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區,發展了大片稻田,那裡採用科學的大規模的旱地直播技術進行生產。由於,飲食習慣,美國的大米大多用於出口。在我國的北方地區,選育耐低溫品種,利用地下水進行灌溉,使水稻的分布向北擴大到華北、東北,甚至黑龍江省。
(五)穀物家畜農業
穀物家畜農業是一種種植旱作谷類與飼養家畜相結合的農業類型。穀物家畜農業基本上也集中在亞洲,它包括中國東部的華北與東北,中南半島的高原地區,印度的南部高原和西部地區,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西亞的兩河流域的附近地區。在非洲只出現在衣索比亞高原和南非的賴索托及其附近地區。
該農業地區,農作物中小麥占絕對優勢;其次是大麥、燕麥、黑麥、穀子、高粱、玉米、土豆等糧食作物;豆類作物中大豆占重要地位;經濟作物有棉花、煙草、亞麻、大麻、甜菜。由於氣候乾旱,降雨不穩定,為了保證產量穩定與增長,灌溉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家畜飼養上,印度與西亞地區主要是牛和羊,在中國則主要是豬與牛、羊。此外,馬、騾、驢在不同地區數量多少不一。牲畜除供勞役外,亦是肉食和皮、毛的主要來源。
上述農業分布區是世界上的兩河流域的西亞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以及黃河中游的中國文明的起源地,農業生產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一些地方人口密度大,加上耕作強度高,丘陵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平原,特別是低窪地區,如果灌溉不當,易引起鹽漬化,所以其生產的地區受到影響。
(六)地中海農業
沿地中海的周圍地區,是一種特殊的氣候地區。那裡的氣候,夏季熱而乾燥,冬季溫和多雨,降水多與氣溫高的明顯不一致是突出的特徵。這個地區是希臘和羅馬古代文明的所在地,開發歷史比較久。農作物以耐旱的品系為特徵。在農作物中,主要是小麥和大麥,其次是燕麥和玉米。葡萄、木本作物油橄欖,以及無花果是該地區廣為種植的經濟作物。飼養的牲畜有綿羊、山羊和豬。所以耐旱的農作物、木本經濟作物與飼養牲畜相結合是地中海地區農業的特徵。
在地中海農業中,農業、果木和牧業的生產地域空間上是彼此分離的。種植糧食作物的農田大多分布於平地和緩坡上,葡萄園和油橄欖、無花果多種植在丘陵地,高處的山坡是放牧的場所。由於牲畜放牧與農業在地區上分離,廄肥不能用於補充農田的營養元素,農田多依靠休耕來恢復地力。
在過去,農田種植提供糧食,果木供給飲料、油料和水果,牧業提供肉食、乳類和衣著用的毛皮,使地中海的三位一體式農業幾乎提供了全部生活中的必需品。現在,歐洲成為工業國家的集中地,對地中海地區有很大影響。因為,這里冬季溫和,對柑橘類果品及蔬菜的生長十分有利,加上市場需要量大,各種產品臨近市場等優越條件,結果對蔬菜、水果業的生產起著極大的刺激作用。葡萄業的發展為世界上重要的酒類生產提供了原料保證。因此,地中海許多地區其傳統的多樣化農業已被專業化的商品性農業所替代,為市場提供商品的園藝農業占據重要地位。
(七)市場園藝農業
市場園藝農業(market gardening)是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等商業性的農業。有時也稱為商品園藝業(truck farming)。這種農業的興起與發展與現代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加快有關,為城市提供市民必需的食物。從事商品園藝業的農民實行的是專業化、集約化生產蔬菜、水果、葡萄等,但不飼養牲畜。他們有的只生產蔬萊,有的甚至只生產某一種專門用途的果品,以葡萄為例,甚至分食用葡萄、釀酒葡萄、制葡萄乾的葡萄。為了生產與市場需要相協調,農民組織起來與銷售商共同商定生產計劃。
這種商品園藝業在一些大城市的周圍發展起來。但是,在氣候條件不利於蔬菜和水果生長的地方,城市對蔬菜與水果的需要不能不依賴於遙遠的地方。特別是在長途快速保鮮等運輸技術不斷改善的條件下,大大刺激了遠距離大型蔬菜、水果生產基地的形成。例如,美國西南部加利福尼亞與東南部的佛羅里達及其附近地區,已成為供應全國的蔬菜與水果相當部分的重要基地。
(八)商業乳品農業(乳畜業)
與市場園藝業一樣,商業乳品農業也是隨著城市發展而產生的另一種商業性農業。影響這種農業生產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市場的遠近;二是飼料的供應。商業乳品農業其產品是為城市而生產的,城市需要流質的牛奶、乳酪、黃油等各種乳製品,共中新鮮的流質牛乳特別重要。因此,以生產牛奶為主的農場多分布在大城市的附近,以利用其距離近的優勢。而生產加工的乳製品的農場則受地理距離條件的影響較少,可以分布在離開城市較遠的地方。在飼料方面,乳牛既需要多汁的青飼料,也需要含蛋白質較多的精飼料。為了保證青飼料供應,農場多自種優質牧草。現在農場主為提高生產效率而採用圍欄飼養的辦法,飼料從別處購買,甚至乳牛也改變過去自己繁育良種的辦法,改從市場購買。在美國,這種大規模的自動化的工廠式的生產,在競爭中超過了家庭式的乳業農場,使家庭式的乳業農場處於沒落中。
從世界范圍來說,商業乳品農業分布在美國與加拿大連界的五大湖周圍地區,西歐和中歐地區,以及澳大利亞的東南與紐西蘭等地。澳大利亞與紐西蘭由於距歐美市場較遠,乳品經加工為製品後運銷國際市場。在歐洲,商業性乳品農場現仍以家庭式農場為主。
(九)商業牲畜育肥農業
商業牲畜育肥農業是指專門靠購買仔畜經過短期育肥,即可供市場肉食的商業性經營農場。其飼養的牲畜是牛和豬。城市的規模擴大,人口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肉食的需要大量增加。這些條件大大促進了專門育肥牲畜的農場的發展。
該類型農業在歐洲,從愛爾蘭、英國、一直分布到前蘇聯,在北美洲則從阿巴拉契亞山到密西西比河兩岸,以及南非,澳大利亞東南和紐西蘭的局部地區。這種農業是把飼養牲畜與穀物生產結合起來,所以也有人稱其為穀物和牲畜混合農業。在美國,這類農場除種植牧草以外,更主要是播種玉米和大豆用作飼料。由於機械化水平高,所以從播種到收獲都已不用人力,大大提高了效率,加上化學肥料、新的雜交玉米品種、除草劑、殺蟲劑等用於田間管理,使穀物產量有所提高,而成本卻隨之下降。在牲畜方面,牛是從專門繁育的農場中買來的幼畜,有的豬則是農場自己繁育的。為了加速牲畜的生長,採用欄飼的辦法進行飼養。由於選用優良品種,加上科學的飼養方法,牲畜生長速度很快,育肥時間縮短,為農場帶來較大的收益。美國每年生產的2億噸玉米、5000—6000萬噸大豆,除一部分供出口外,大多用作優質飼料,轉化成肉類和乳類供應市場。為了使圍欄育肥取得更大的效益,有的則向專門生產育肥飼料的公司購買,自身不再生產飼料。在地域分布上,為了避免冬季低溫對育肥的不利,專門進行牲畜育肥的農場則向冬季溫暖的地區轉移。
在歐洲,由於氣溫低,其飼料大多是低溫型的飼草、土豆與甜菜。在農場的經營規模上要比美國的小些。
(十)商業穀物農業(商品穀物農業)
商業穀物農業是一種面向市場的穀物農業,其作物以小麥占絕對優勢,玉米和水稻的比例各地不同。這種農業的分布區主要集中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和前蘇聯。應當指出,前蘇聯與其他國家不同。它的穀物農場是屬於國營或集體經營性質的。
這種農業的特徵是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生產的小麥是世界糧食市場上的主要穀物。該類型農業的分布區原來是大片的曠野,到了近代才開發成為穀物生產基地,加上這些國家人口較少、工業發達,所以採取大規模的經營方式,每個農場所佔的面積都相當大。以美國大平原上家庭經營的穀物農場為例,一般都有400公頃(即4平方公里)或6000市畝。農業機械的不斷改善與動力的加大,為商業性穀物農場大規模經營提供了可能,但是伴隨而來的是成本的大大提高。為發揮機械的效率、農場主們在農業地帶由南到北購買幾個農場,彼此相距一定距離,這樣可利用南北氣候的差別,贏得小麥種植、收獲等田間作業上的時間差,可以使農業機械由南向北一個農場,一個農場地進行作業,通過增加農業機械利率,降低成本。這類農場,不僅農場主不在農場居住,就是農場用的工人除適耕的勞動季節來到農場外,平時也不在農場居住。這種農場由於經營的方式獨特,被稱為農業企業。由於這樣組織生產效率高,這類農場,通過合並,其范圍有越來越大的趨勢。
在美國,商業穀物農業生產的小麥,總產量達7000多萬噸。其中50%以上是供出口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小麥出口量在世界小麥貿易中占絕對優勢。這類商業穀物農場多數生產的是小麥,在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區也有經營水稻的,不過所佔比重甚微。
(十一)游牧業
游牧業(nomadic herding)是指靠放牧牲畜為生的一種自給性農業。這種生產方式適於難以進行定居農業的乾旱氣候地區。雖然現在從事游牧的人數在世界上並不多,據估計,只有1500萬人,但其所佔據的面積卻很大,大約有3000萬平方公里,幾乎等於世界農業面積的2倍。在世界上用於游牧業的乾旱地區主要分布於北非、中東、中亞等地。沙烏地阿拉伯的貝都印人(Bedouins),東非的馬賽人(Masai)都是世界著名的以游牧為生的民族。
從歷史上看,游牧業過去被認為是農業發展的一個階段。它比狩獵採集階段先進,但是比定居農業落後。現在認為游牧業是定居農業的一個分支,而不是其前驅。它是農民通過放牧牲畜以適應降水不足的乾旱地區的一種經營方式。
游牧業雖然驅趕牲畜,逐水草而流動,但是它絕不是隨機的漫遊。牧民們是根據多年對當地的地理條件、牧草生長情況等因素的變化所積累的經驗為依據而遷移。大體上,每一個游牧部落或民族都有其放牧的一定范圍。
由於各地氣候與植被條件不同,所放牧的牲畜也有所不同。在北非和中東,駱駝為其最重要的牲畜,其次是綿羊和山羊;在中亞以馬為主;東非以牛為主。在放牧的牲畜中,最耐渴的是駱駝,最耐粗飼料的是山羊,最耐寒的是在北極地區牧民們放牧的馴鹿。
牧民雖然從牲畜的放牧中獲得大部分生活必需品,但是,他們必須與農業民族進行物物交換,以獲得糧食、衣著等生活必需品。在歷史上,游牧民族由於具有強大的機動性,經常侵襲農業地區,建立一個個王朝,在世界歷史上有過很大影響。但是,今天的游牧民族則因缺乏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正處於衰落之中。很多地區的牧民已轉向定居,家庭成員中只有個別人隨牲畜到遠處放牧,其他成員則過著常年定居生活。中東地區石油工業迅速發展,牧民們大都放棄其傳統生活,轉向城市,只有邊遠地區,牧民們仍保持其原來的生活方式。
(十二)大牧場放牧業
在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家和地區,有大面積的乾旱和半乾旱氣候區。那裡,植被稀疏,只能用於放牧牲畜,適於經營大牧場(livestock ranching)。
雖然這里放牧著大批的牲畜,可是它卻與傳統的游牧業有很大不同。大牧場上的牲畜不是牧民的私有財產,而是牧主為出售而經營的一種商品。放牧人不拖家帶眷,而是受雇於牧主不帶眷屬的個體勞動者,一般稱為牛仔或牧童。
在美國,大牧場上放牧的牲畜是牛。早期在政府的土地上放牧。後來,由於條件稍好的土地被政府出售給農場主種植作物,大牧場乃向西遷移,面積縮小,而且需付給政府租金後才能放牧。原先放的是長角牛,這種牛耐粗飼,而且經長途驅趕不掉膘,但其缺點是易長牛蜱,肉質差。後來,改飼養歐洲的海福特肉用牛,在飼料等飼養條件上要求比較高,遂改變早先粗放式的放牧。有的牧場則不再把牛養肥後送去屠宰,而是在生長到一定程度後賣給農場育肥。
在阿根廷,由於潘帕斯草原植被非常優越,加上距海港近,放牧牛的大牧場比美國的效益高。在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的大牧場上,養羊占重要地位,羊毛的產量超過世界羊毛產量的一半以上。
(十三)混合農業
混合農業是種植業和畜牧業相互結合、兼而有之的綜合性農業。即個別地區和個別農場,同時生產農作物和牲畜兩種產品。該農業類型由來已久,是在經歷了植物培育和動物馴化後開始出現的。在生產力發展的初級階段,人們以栽培農作物、從事農耕活動為主,把經營畜牧業放在次要地位,將牲畜放牧在天然草地或農耕休閑地上,以此滿足自身對農畜產品的需要。在工業化帶動下的農業大發展時期,發達國家開始專門種植飼草料,使種植業和畜牧業愈益向專門化方向發展。
混合農業生產有多種方式。世界上最主要的混合農業是將飼養牲畜和穀物生產有機結合起來的穀物和牲畜混合農業。這種類型的混合農業,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以及紐西蘭等地,種植小麥、玉米等穀物以及牧草和飼料作物,飼養的牲畜主要是牛、豬、羊等。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麥市場,還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產國和出口國. 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因地制宜,將甘蔗、果樹、桑蠶的生產與養魚有機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種形式新穎的混合農業。目前,在歐洲和北美的英、法、美、加等國,混合農業仍是主要的農業類型。中國東部農業區和中西部半農半牧區也多屬混合農業范疇。在其它第三世界國家,這種農業是自耕農業的基礎。

⑩ 求美國、巴西、中國、西歐各種農作物分布情況,並說明氣候帶

你好:
1、中國:南方:亞熱帶季風氣候,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經濟作物:油菜。
北方:溫帶季風性氣候,主要糧食作物:小麥,經濟作物:大豆、高粱。
2、美國:
小麥:主產區大致有兩大一小共三個三皮桐角地帶。
(1)一是以北達燃租坦科他為主,連帶蒙大拿、明尼蘇達和南達科他所形成的大三角地帶;
(2)二是以堪薩斯為主,連帶俄克拉荷馬、科羅拉多、內布拉斯加和得克薩斯所形成的大三角地帶;
(1)三是以華盛頓州為主,連帶愛達荷和俄勒岡一部形成的小三角地帶。
玉米:帶作物。美全國大部分州都種植玉米,玉米主產區在五大湖的西南部,
大豆:主產區正好涵蓋其玉米主產區的中南部分,大豆與玉米產區重疊的原因在於玉米與大豆輪作。美國大豆主產區在大湖區西南部及周圍地區、中西部、東南部。
3、巴西:主要糧食作物(玉米)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
主要經濟作物分布在東部、東北部、東南部(包括大豆型彎、甘蔗、劍麻、咖啡、可可等)
4、西歐:主要糧食作物(小麥):法國巴黎盆地和北部高平原、英國東南部、義大利波河平原(還包括玉米、水稻);法國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園藝業發達,盛產葡萄;乳畜業:英國西部、法國西南部、德國北部

回答完畢,可能不全,但希望幫助到你,謝謝。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糧食作物分布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豆包怎麼做好吃 瀏覽:555
英國機場買什麼便宜 瀏覽:836
中國淘寶村是哪個村 瀏覽:542
印度盲人有多少人口 瀏覽:578
中國一年有多少個情人節 瀏覽:340
中國男明星哪個在外國更受歡迎 瀏覽:582
印度奇趣蛋多少錢 瀏覽:29
義大利煙斗哪裡有賣的 瀏覽:897
義大利風情街到瓷房怎麼走 瀏覽:482
越南腰果實際多少重量 瀏覽:91
英國禮炮怎麼樣 瀏覽:801
如何下和平精英國際服輕量版 瀏覽:248
印度進口原料葯多少錢 瀏覽:173
中國第一名魚叫什麼魚 瀏覽:617
39英國碼是多少 瀏覽:36
伊朗留學表格怎麼填 瀏覽:441
英國衛褲廠在哪裡 瀏覽:128
德黑蘭為什麼指伊朗 瀏覽:261
義大利語有哪些專業 瀏覽:503
美國為什麼要除掉伊朗 瀏覽: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