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義大利和俄羅斯都是吃水餃,吃法有多不同
餃子這種中國傳統食物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能夠見到、吃到的美食,尤其是在北方,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北方人幾乎天天都有一個借口可以吃餃子:「上車餃子下車面」、「冬至吃餃不凍耳」、「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頭伏餃子,二伏面」、「餃子就酒,越喝越有」等等,這些都是和餃子有關的俗語。其實在中國餃子也有很多吃法和種類,光吃法就有湯餃、干撈、煎餃、蒸餃等,種類上也有普通麵粉做的餃子和木薯澱粉做的水晶餃之分。中國餃子的餡料也是多種多樣的,韭菜雞蛋餡、黃瓜雞蛋餡、白菜豬肉餡、芹菜豬肉餡、鮁魚餡、三鮮餡等等,每一種餡料都非常好吃。吃餃子還得有蘸料,北方人吃餃子少不了大蒜瓣,而南方人吃餃子則少不了開胃的好醋。
這么多國家的餃子,你比較好奇或者十分想嘗試哪個國家的餃子呢?讓美食君來說,還是咱們中國的餃子最好吃。
⑵ 義大利餃子和中國餃子有什麼不同
首先,義大利餃子做起來更加簡單方便。
微信公眾號: 飯好了
⑶ 西餐中的意麵和咱們中國的面條有什麼區別
義大利面和普通面條的區別在於味道不同、所用的原料麵粉不同、口感韌勁也不同。義大利面,又稱之為意粉,是西餐品種中國人最容易接受的。作為義大利面的法定原料,杜蘭小麥是最硬質的小麥品種,具有高密度、高蛋白質、高筋度等特點,其製成的義大利面通體呈黃色,耐煮、口感好。面條是一種用穀物或豆類的麵粉加水磨成面團,之後或者壓或擀制或抻成片再切或壓,或者使用搓、拉、捏等手段,製成條狀或小片狀,最後經煮、炒、燴、炸而成的一種食品。
除此之外,拌義大利面的醬也是比較重要的。一般情況下,義大利面醬分為紅醬(Tomato Sauce)、青醬(Pesto Sauce),白醬(Cream Sauce)和黑醬(Squid-Ink Sauce)。
地道的義大利面都很有咬勁,也就是煮得半生不熟,咬起來感覺有點硬。重點在義大利面在以滾沸的氽燙時,一定要先加入一小匙的鹽,分內約占水的1%,若少這個動作面條吃起來就只有外表有口味,而咬到里頭時就會覺得沒有味道。
面形的不同:
最初,意麵僅是被做成了簿簿的面片,將這個面片直接蓋在各種蔬菜肉類上,然後直接入爐烤制。現在,我們看到的螺旋形、空心管狀、貝殼狀等等,都是後來意麵才慢慢演變出來的形狀。
中國的普通面條就不用多說了,四千多年前,基本就是有了條狀。雖然,現在我們吃的面條也會有很多樣式,不管粗細、寬窄與簿厚,更多的還是以長條狀為主流。
⑷ 義大利面和中國面有什麼區別
1、概念不同
義大利面,也被稱為意粉,是西餐正餐中最接近中國人飲食習慣的面點。義大利面條有很多種類,每種都有自己的名稱,長短有差,其空心的種類被部分漢語使用者稱為通心粉。
作為義大利面的法定原料,杜蘭小麥是最硬質的小麥品種,具有高密度、高蛋白質、高筋度等特點,其製成的義大利面通體呈黃色,耐煮、口感好。(義大利面)
2、歷史起源不同
義大利面的起源簡單說有人主張起源於中國,由馬可·波羅帶回義大利,後傳播到整個歐洲。最早的義大利面約成型於公元13至14世紀,與21世紀我們所吃的義大利面最像。到文藝復興時期後,義大利面的種類和醬汁也隨著藝術逐漸豐富起來。
最初的義大利面都是這樣揉了切、切了曬,吃的時候和肉類、蔬菜一起放在焗爐里做,因此當年義大利半島上許多城市的街道、廣場,隨處可見抻面條、晾面條的人。
據說最長的面條竟有800米。不過由於義大利面最初是應付糧荒的產物,所以青睞者多是窮人,但其美味很快就讓所有階層無法抵擋。
義大利面吃起來連汁帶水,頗不方便。早期的人們都是用手指去抓,吃完後還意猶未盡地把蘸著汁水的十指舔凈。
中世紀時,一些上層人士覺得這樣吃相不雅,絞盡腦汁發明了餐叉,可以把面條卷在四個叉齒上送進嘴裡。餐叉的發明被認為是西方飲食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從這個意義上講,義大利面功不可沒。
中國面條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在中國東漢年間已存記載,至今超過一千九百年。最早的實物面條是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的。
他們在2002年10月14日在黃河上游、青海省民和縣喇家村進行地質考察時,在一處河漫灘沉積物地下3米處,發現了一個倒扣的碗。
碗中裝有黃色的面條,最長的有50厘米。研究人員通過分析該物質的成分,發現這碗面條已經有約4000年歷史,使面條的歷史大大提前。
3、搭配配料不同
義大利面的醬料基本來說可分為紅醬和白醬,紅醬是用番茄為底的紅色醬汁,白醬則是由麵粉、牛奶及奶油為底的白醬汁,此外,還有用橄欖油調味的面和用香草類調配的香草醬、青醬,和黑醬。
紅醬是主要以番茄為主製成的醬汁,目前是見得最多的。青醬以羅勒、松子粒、橄欖油等製成的醬汁,其口味較為特殊與濃郁。
白醬以無鹽奶油為主製成的醬汁,主要用於焗面、千層面及海鮮類的義大利面。黑醬是以墨魚汁所製成的醬汁,其主要佐於墨魚等海鮮義大利面。
中國面條則可以根據各地人們的口味不同搭配不同配料。北方人做面常加時令葉類鮮熟,佐以生蔥、生蒜、香菜等調味,味重油多,配料及湯相對較咸,主要是驅寒,飯量大的也可配饅頭、燒餅。
南方反之,因南方人以米飯作主食,面條為小吃或招待、迎合北方人口味,因小巧習慣喜以小碗盛放,但不放蔥姜、葉菜,喜歡放醬油、榨菜、明菜油。
⑸ 義大利餃子和中國餃子有什麼不同
與我們的餃子一樣,義大利餃子在西方世界裡也是久負盛名。它屬於意麵的一種。不過,意餃的餡料可就讓人大跌眼鏡了,山羊乳酪、南瓜泥、甜菜,這些從來不會在中國餃子中出現的元素,是人家的主料,還要搭配上各種醬汁,老外的醬汁你懂得,蘑菇汁、奶油汁,都是豐厚口感重口味,再輔以洋蔥、檸檬皮、肉豆蔻,一道截然不同的意式風情餃子就出現了.
意式餃子——包裹濃郁風情
當餃子已經變成了我們的文化,再看義大利人吃餃子,雖然形似,但其中包裹的風韻卻截然不同。不同的餡料,不同的吃法,不同的飲食文化,造就了異域人眼中的濃濃風情。
最普通的意式餃子餡料:山羊乳酪+菠菜
⑹ 義大利餐和中餐有何相似之處
《托斯卡尼艷陽下》的作者在義大利生活多年悟出:她的初愛法國餐是有貴族傳統的,而義大利餐是由平民飲食演變而來的(French cooking, my first love, seems light years away: the evolution of a bourgeois tradition as opposed to the evolution of a peasant tradition. ---Under the Tuscan Sun)。而在民以食為天的天朝,中餐更是體現著各個地方斗缺菜系的綜合智慧。他們都很實在,最注重味道和營養,不太注重外形,即所謂的「色」 (很多美國人接受不了正宗中餐的原因之一就是中餐看起來太「惡心」)。
竊以為,在世界美食武林中,義大利餐和中餐有著很多共同之處。比如:中國有各種面條,義大利也有各種面條(pasta)。中國有餃子,義大利也有餃子(Gnocchi or Rivoli)。中國有海南雞飯蓋澆飯,義大利也有類似的飯食(Risotto)。中國北方有卷子廣東有腸粉,義大利也有他們的卷子(lasagna)。
我一同事G是在義大利出生長大的美國人。雖然在傳統美國人家長大,但酷愛義大利餐,而後又勇敢地探索各國美食,正宗中餐更是欲罷不能。這里說的很多共同之處都源於他的啟迪。
同事G沒事兒會自己在家炒個雞心,我剛開始還以為他做中餐,原來是意式,他說義大利人也吃雞心。後來去中餐館吃飯,他總愛點豬肚牛肚兒之類(tripe)的菜,其實也是受他的義大利胃的影響。這些在飲食單調的大部分美國人眼中,都是聽了就想吐的東西。
一天,同事G說起傳統的義大利面里是有雞蛋的,可能就是從你們中國的雞蛋面學來的。他說這可能要歸功於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中世紀義大利人。據說父親和叔叔是做外貿的,經常去遠東做生意。馬可波羅受父輩的影響對東方充滿嚮往。終於某天沿著絲綢之路,來到了遙遠的東方天朝。那個時候中國正處於元代。馬可波羅在中國居住十幾年,游歷大江南北,託人代筆寫下《馬可波羅游記》一書,轟動了中世紀的歐洲。書里介紹了中國的風土人情,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嚮往。很多人說馬可波羅也把很多中國美食的做法帶回了歐洲,影響了義大利以至很多歐洲國家的飲食。
有人說瑞士空銷液的芝士火鍋(Fone)源自中國火鍋,披薩源自中國的蔥油餅,連冰淇淋的根也在中國,這些都是馬可波羅的功勞。
學界一直對馬可波羅的經歷和《馬可波羅游記》一書的真實性存有爭議,但就算不是馬可波羅,那個時代的很斗物多歐洲商人恐怕對中華文化的傳播也功不可沒。
有一款義大利的醬料叫『Nja,成分除了辣椒和各種調料,還有豬頭肉和豬下水。一美女同事對這款醬贊不絕口,是她義大利的廚師朋友送給她的,說用它來做什麼菜都很提味兒,聽得讓我想起了老乾媽。如果告訴美國人這款醬里有肚兒和豬頭肉,如果這些肉不是攪爛了的而是成塊的,會不會惡心死一片美國人呢?也許只有以中國人和義大利人為代表的大膽食客能享受其中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