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戰時奧匈帝國也沒有什麼大的動靜是不是說它和二戰時的義大利差不多都是打醬油的德國是主體
奧匈帝國一戰時和德國、義大利組成同盟,結果戰敗了,就分裂了。戰場表現確實和打醬油差不多。
❷ 一戰的奧匈帝國實力怎麼樣
一戰時期,德國的主要盟友奧匈帝國,表面上看似乎實力不錯,實際上在軍事上,就是一個末流國家。
奧匈帝國帆嘩地跨中歐、東歐、南歐的一個幅弊轎改員遼闊的大國,國土面積達到近70萬平方公里在當時的歐洲排名第二,人口數量在當時居歐洲第三(5200萬),稍遜於俄羅斯帝國和德意志帝國;在歐洲的資源總儲備量只少於俄國,而原油產量更為全歐之冠。20世紀初奧匈帝國經濟GDP總量佔世界7.5%(美35.8%、德15.7%、英14.0%、法7.9%、俄6.4%、日4.3%、意3.5%),世界第五,比沙俄強。
在動員能力上說奧匈帝國的鐵路線路、機車、車廂都已經不如俄羅斯,奧匈帝國的常備軍遠少於俄國,只能依賴於總動員,但是總動員之後的兵力輸送能力也遠不如俄國。如果沒有德國支持則奧匈帝國軍隊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不如俄國+塞爾維亞。奧匈妥協的結果是匈牙利千方百計的反對帝國的擴軍計劃,軍事預算幾乎被凍結在1866年水平,在軍事技術日新月異的19世紀末這一局面對奧匈帝國的軍隊來說是租判致命的。
奧匈此時是個僵化的君主國,保守落後,國力又不行,開戰時勉強拼湊了130萬大軍,還要分布在三個方面作戰,西線對意,南線對付塞爾維亞,造成了北線對俄兵力嚴重不足,大約只有50萬人對俄作戰,面對300萬俄羅斯軍隊,基本無力對抗,只能拚命的拉攏德國,德國不得不出兵支持奧匈,這間接造成了德國在1914年運動戰和凡爾登戰役的失敗。
❸ 一戰的奧匈帝國和二戰的義大利誰更厲害
一戰中奧匈帝國陸軍的戰鬥力應該遠遠在義大利之上,略等於俄國,弱於普魯士德國大家對二戰時期義大利人的戰鬥力很鄙視,確實很丟人。義大利人看來很不習慣在自己國土以外的地方作戰。戰前,打一個衣索比亞都需要動員數十萬人,還用上了飛機和毒氣彈。40年,法軍在北線被德軍蹂躪,而在南線面對趁火打劫的義大利,卻威風八面,一點便宜沒讓義大利占,而且還揩了不少油水。41年,義大利侵略巴爾干他認為最弱小的希臘,結果吃了大虧,最後請德國來幫忙。當時在意法邊境,法國人立了塊牌子「停步,希臘人,這里是法國」,來嘲笑義大利拙劣的戰績。在東非,幾十萬飛機大炮坦克全齊的意軍,面對韋維爾指揮的幾萬騎駱駝的英國殖民地和英聯邦軍的混合部隊,居然忙得不可開交,不但不勝還拱手讓出東非。而那個英國人韋維爾,後來指揮著北非幾十萬裝備精良,補給充足(大多是義大利留下的)的英第8集團軍,與隆美爾的非洲軍作戰,被打得找不到北。但還是有一些想法假設:對義大利軍隊的誤區在於 義大利軍隊作戰思想不明確,加上墨索里尼當時對思想教育不太重視,導致義大利軍隊不知道為誰而戰,而親西方的民主思想卻盛行,所以厭戰情緒濃厚。
義大利在二戰三大軸心國中損失最低。如果一味的被意識形態左右,(德國人是為了第三帝國為了日爾曼民族 而日本人是為了大東亞共榮 為了天皇的)而墨索里尼宣傳的 恢復神聖羅馬帝國的雄風在義大利人心目中的分量可謂最輕最不切實際。
❹ 義大利是歐洲有名的戰五渣,各國明知道它是個累贅,為何還爭相拉攏
沒辦法,多個盟友總比多個敵人勝算大,義大利就算戰鬥力再差,好歹也是個國家,在差不多勢均力敵的情況下,他倒向哪邊,哪邊勝算就大些。
一、一戰前,義大利站在“同盟國”一邊
在“一戰”前,義大利是同德國、奧匈帝國組成的共同防禦公約組織。但義大利和奧匈帝國還有領土糾紛,所以,這個同盟關系並不牢靠。德國對此也心知肚明,很擔心其加入協約國一方,從而改變戰局,使奧匈帝國遭受打擊。所以在“一戰”爆發前,德國為了讓義大利在奧匈帝國侵略塞爾維亞的戰爭中保持中立,還是征詢了這個盟國的態度。
義大利軍隊戰鬥力非常弱。不過,義大利加入協約國,對於“一戰”戰局的改變,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義大利參加協約國一方,對奧匈帝國的打擊很大,牽制了奧匈帝國的兵力,應該是義大利對協約國做的最大的貢獻了。所以說,雖然義大利的戰鬥力很渣,但有勝於無,更勝於負數。不是嗎?
❺ 奧匈帝國,曾經強悍一時,為何在一戰之後轟然倒塌
一戰當時給很難多國家都帶來危機,畢竟是打戰役,消費的人力物力並不是所有國碰扒家都能承擔的,奧匈帝國一戰以後經濟下滑就不說了,這個國家還有很多內部矛盾,時局不太穩定,比較依賴德國,所以很多矛盾慢慢堆積,以至於奧匈帝國解體了。
如果強悍的奧匈帝國內部卻有很多矛盾,這個國家是二元君主制,封建傳統勢力強大,所以錯過了歐洲列強開拓海外殖民地的黃金時期,所以奧匈帝國一戰費時費力沒有海外殖民地,使得國家陷入了資源短缺的困境;並且糧食依賴於從外國進口,導致戰爭以後國家缺量進入飢荒時期。
❻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是如何從德國盟友變成敵人的
追求利益所在和脆弱的聯盟導致義大利倒戈。
歐洲大陸一直是以混亂著稱,今天跟他關系好一點,明天就跟她關系好一點。義大利所在的同盟國本來是沒有他的位置的,這位置本來是沙皇俄國坐著的,不過奧斯曼帝國和沙俄百年戰爭還未了結,德國卻不識局面,非要拉上二人組成一個「三星同盟」,結果後來沙俄插足巴爾乾地區,搞得不歡而散。
而一戰發生後,義大利基本上是處於觀望的狀態,只有這樣,義大利才可以引起同盟國與協約國的注意。果真!雙方都允諾戰後給予義大利豐厚的回報,不過奧匈帝國這邊小氣了點,不知變通,而英法方面就顯得聰明的多,反正先給義大利一支空頭支票,先打贏了再說。
所以義大利倒戈不是一點兩點的原因。
❼ 歷史上的義大利軍隊為什麼不堪一擊。
推薦於 2017-07-12
二戰中,中國人對義大利人的印象感覺就是德軍的偽軍,感覺義大利人戰鬥力極差。其實,這完全是極大地誤解。因為在中國有大量的德粉,為了維護德粉心中高貴的雅利安德意志日耳曼人的勇猛形象,在網上誤傳了很多義大利軍隊搞笑的方面。這就是為何國內眾多德粉編造出嘲笑義大利人的戰鬥力的網上笑話。
義大利遠征軍在橫掃烏克蘭的戰斗中,就俘虜了10萬蘇軍,獨立攻佔了斯大林諾等重要城鎮,在斯大林格勒北翼,義大利軍隊防守正面達一,二百公里,而負責供應的德國人非但沒有施以援軍和武器(尤其是奇缺的反坦克炮等),而且經常抽調義大利的卡車為自己運送物資(在斯大林格勒圍城中就有一支義大利運輸車隊)。在蘇聯絕對優勢的裝甲部隊進攻時,沒有援兵,重武器不足的意軍在側翼(羅馬尼亞軍和匈牙利軍)被突破遭包圍的情況下,山地軍和其他部隊還是堅持了近一月,直到接到撤退命令,一個30000人的意軍集團軍經過包括白刃戰的苦戰,有4000人突圍。試問沒有這些所謂的義大利「包袱」,德軍如何防守這一,二百公里的頓河陣地?
在1941年11月18日北非戰場的古比井戰斗中發起的"十字軍"行動中,義大利的阿里埃特(「公羊座」)裝甲師迎戰英軍第22裝甲旅,英軍兵力並不是劣勢,而且阿里埃特在此戰斗中也並不是滿員參戰的,此戰阿里埃特師共有12名軍官和193名士兵死亡/負傷和失蹤,並損失了49輛坦克,4門75/27和8門47/32火炮。英國第22裝甲旅有79輛坦克被擊毀或重創。
義大利人一直提供了軸心軍隊中的大部分兵力並不惜重大損失負責為運輸船隊護航,沒有義大利人,就隆美爾的幾萬人,能夠與幾十萬英聯邦軍周旋?沒有義大利人提供的步兵,有效的炮兵和裝備雖然不佳但作戰勇敢的裝甲部隊,德國人能夠取得勝利?沒有義大利人掩護側翼,並不時以自我犧牲精神地充當後衛,德軍能夠放心進攻,安全撤退?知道兩次古比井嗎?知道托布魯克的聖馬可海軍步兵營嗎?知道沖在最前面的戰斗工兵嗎?知道戰至最後的「公羊」裝甲師嗎?知道「佛格雷爾」傘兵師史詩般的後衛戰斗嗎?知道一名義大利士兵在被打斷一條胳膊後,捆著炸葯包沖向沖上來的英國坦克嗎?隆美爾說過「德國士兵震驚世界,而義大利士兵震驚了德國士兵。」不信的話,可以看看隆美爾傳。所以義大利人經常給德軍干臟活,卻被德粉羞辱。
❽ 一戰時期的奧匈帝國是歐洲第二大國家為什麼實力平平
首先奧匈帝國缺乏佔多數的主體民族,民族凝聚力差。奧匈帝國主要由奧地利與匈牙利組成,是二元制國家,但是其內民眾種族眾多,比如日耳曼人、匈牙利人、捷克人、波蘭人、烏克蘭人、羅馬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斯洛伐克人、塞爾維亞人、斯洛維尼亞人、義大利人等在奧匈唯穗帝國中均佔有不小的比例。日耳曼和匈牙利比例無法佔主體地位,奧匈帝國也正是由於沒有人數過半的主體民族,使整個國家比較鬆散,全體民眾在危機到來之時不能凝聚成一股強大閉山敬的力量,人人只想著自己的利益最後導致奧匈帝國實力轎慎平平並且一戰失敗解體。
奧匈帝國也是一戰最慘的一個國家,國家分裂的跟二戰蘇聯解體類似。
❾ 一戰中的奧匈帝國,為何綜合國力強而戰爭實力卻不強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歐洲,導火索是奧匈王儲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刺殺所引起的。起因是奧匈帝國吞並了塞爾維亞的鄰居波斯尼亞,而此地民眾則希望和塞爾維亞組成一個斯拉夫國家。當斐迪南大公夫婦來到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激進青年開槍射殺,奧匈帝國由此向塞爾維亞宣戰,一戰全面爆發。
要說奧匈引發了一戰,也不全對,裡面也有俄國的一份功勞。俄國為爭奪高加索與土耳其作戰,為得到奧匈的支持,默許了奧匈對波斯尼亞的兼並。波斯尼亞本來屬於奧匈帝國的託管地,奧匈怕夜長夢多,直接收編了。而塞爾維亞不幹了,奧匈打小塞,同為斯拉夫民族的俄國不能容忍欺負小弟,環環緊扣大戰無可避免。
❿ 一戰中義大利的倒戈事件
1915年5月,義大利因為英法答應在戰後分得阜姆和達爾馬提亞,於是投向協約國一方
5月23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義大利在向奧匈帝國宣戰後加入協約國。
一戰時,義大利是在戰爭爆發後快一年的1915年4月,在和協約國簽訂了《倫敦條約》後才對奧匈帝國宣戰的。而它出於對德國的懼怕,直到1916年8月28日才敢對德宣戰。
義大利戰線在一戰明顯是一個次要戰場。一方面是阿爾卑斯山脈造成的戰場惡劣,另一方面就是義大利軍隊的拙劣。在沙俄面前完全是一副魚腩表現的奧匈帝國猶如雜燴湯的軍隊,在面對義大利軍隊時,立刻變成了一把切削義大利乳酪的鋒利餐刀。奧匈帝國軍隊中對俄羅斯人飽含民族情誼的斯拉夫人在面對義大利人也一下猶如凶神附體,無往而不勝。
1916年剛參戰時,義大利全國軍隊總數為87萬,到了1918年初,義大利損失軍隊總量已經達到76萬。其中被俘就是30多萬,逃兵17萬。後來如果不是協約國方面派來英國第10軍,法國的2個師,美國的第83師。義大利無疑在1917年底就要垮台投降了。
說義大利倒戈能夠加速一戰的結束進程?我可以用一個歷史橋段來回答這句話.
當義大利背盟投入協約國的消息傳到柏林時,威廉二世召見魯登道夫,告訴了他這個消息。魯登道夫如釋重負。他說他以為傳來的是義大利加入中歐同盟對協約國作戰的噩耗呢。他說:「陛下。如果義大利加入我們。我需要你給我80個師去保護它。但是如果它敢於與我們作戰的話,我只需要你給我40個師就能徹底打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