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擺大巴,什麼是義大利式防守反擊
擺大巴就是丟棄進攻,全力靠堆人來防守,義大利的鏈式防守就是有嚴格的防守體系的防守加上快速傳遞的防守反擊。
⑵ 義大利戰爭分為哪三個時期
義大利戰爭指法國、西班牙和「神聖羅馬帝國」等國家為爭奪義大利而進行的封建戰爭。後轉變為法西兩國爭奪歐洲霸權的戰爭。
這些戰爭主要發生在義大利的領土上。義大利政治上的分裂狀態和境內各國之間的內訌使列強的侵略計劃易於得逞。義大利戰爭分為3個時期。
第一時期主要是法國爭奪那不勒斯王國。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一世死後,作為安茹王朝繼承人的法王查理八世宣布有權佔有斐迪南一世的領地。
1494年8月底,查理八世領兵越過阿爾卑斯山,向那不勒斯前進。在阿斯提地區的皮埃蒙特部隊加入查理八世的部隊。法國陸軍的行動得到本國艦隊的保障。
北義大利和中義大利各國對查理八世沒有積極進行抵抗,法軍得以穿過羅馬全境。
1495年1月,查理八世得到了羅馬教皇任命他為那不勒斯國王的授職書,2月23日,查理八世進入那不勒斯。法軍的掠奪和暴行,以及實行新的捐稅激起了義大利人民的憤慨。義大利各國首腦害怕法國勢力強大,也擔心發生全面起義,遂於1495年3月建立了「神聖同盟」,以便把法國人逐出義大利。
參加這一同盟的有威尼斯、米蘭和羅馬教皇。「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和西班牙國王亞拉岡的斐迪南二世也加入這一同盟。
1495年7月6日,法軍在福爾諾沃與「神聖同盟」軍交戰,遭到失敗。
1495年12月,法軍好容易才由南向北撤至北部。1496年12月,法國從那不勒斯王國領土上撤退。
1499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二世繼承前國王的政策,遠征米蘭公國。路易十二世在1499~1500年的一系列作戰中,多次獲勝,佔領了米蘭和倫巴第。
1501~1502年,根據條約規定,法國和西班牙軍隊佔領了那不勒斯王國。
但1503年春,法西之間由於一些有爭議的地區的歸屬問題爆發了戰爭。在加里利亞河畔交戰,西軍取得了勝利,法國被迫放棄對那不勒斯王國的要求。那不勒斯王國淪為西班牙的領地。
第二時期是堪布來同盟向威尼斯共和國發動了戰爭。佛羅倫薩、斐拉拉、曼圖亞以及其他義大利國家也加入了堪布來同盟。
1509年4月,羅馬教皇對威尼斯下達命令,禁止做禮拜和舉行宗教儀式。
1509年春,法國開始對威尼斯作戰,佔領了它的倫巴第領地,1509年5月14日,在安亞傑洛附近法國又取得了對威尼斯人的重大勝利。法國勢力在義大利西北部的加強導致了力量的重新組合。
1511年10月,威尼斯、羅馬教皇、西班牙、英國和瑞士各州訂立同盟,目的是要把法國侵略者逐出義大利。路易十二世得知這一情況後,命令在義大利的法軍統帥富瓦轉入進攻。
法軍向臘萬納進發,企圖奪取該城。卡爾當總督率領西班牙軍隊前來增援臘萬納守軍。雙方在臘萬納交戰,西軍被擊潰。由於政治形勢的變化,法國沒能把戰術上的勝利發展為戰略上的勝利。「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從法軍中召回了應募兵,而瑞士雇傭兵則投向了威尼斯部隊。
在這種情況下,法軍被迫開始退卻,1512年年底放棄了倫巴第。
1515年,登上法國王位的法蘭西斯一世再度發起軍事行動。法軍在馬林亞諾附近擊潰米蘭公爵的瑞士雇傭兵。根據法西兩國簽訂的努艾昂和約,米蘭歸屬法國,那不勒斯歸屬西班牙。
第三時期是以1519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後,法西兩國瓜分義大利的爭斗為標志的。
這一時期發生過6次戰爭,被捲入戰爭的有:羅馬教皇、威尼斯、瑞士、英國和土耳其。查理五世力圖把法國人逐出北義大利,繼而統一自己的南北領土。這一意圖事先得到了英國、羅馬教皇、曼圖亞和佛羅倫薩的支持。威尼斯則成了法國國王的同盟。1521年戰事爆發。
1522年4月,法軍在比科卡附近交戰中敗北,德國應募兵首次戰勝了作為法軍突擊力量的瑞士雇傭兵。
這次交戰並未決定戰爭的勝負。法蘭西斯一世率大批部隊,越過阿爾卑斯山並佔領了米蘭,逼近帕維亞。爭奪帕維亞的戰斗以法軍失敗、法蘭西斯一世被俘告終。法蘭西斯一世獲釋後,拒絕承認在馬德里簽訂的條約,並加入了羅馬教皇在英國支持下建立的同盟科涅克同盟,這一同盟旨在使義大利擺脫西班牙的桎梏。參加同盟的還有威尼斯、米蘭、佛羅倫薩。
1527年,戰事在義大利再度爆發。雙方各有勝負,1529年,法國國王失敗,被迫於1529年8月與羅馬帝國簽訂和約,放棄對義大利的爭奪。
然而法蘭西斯一世於1536年再度挑起戰事,佔領了皮埃蒙特和薩伏依。
1538年,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在尼察訂立了為期10年的停戰協定。
但前去覲見土耳其蘇丹的兩名法國使者在米蘭公國境內被殺,又導致了1542~1544年的戰爭。查理五世與英國國王結盟。法國的同盟者是丹麥、瑞典、奧斯曼帝國。
1543年,法土聯合分艦隊佔領尼察。
1544年,法軍圍攻卡林亞諾要塞,在切列佐列附近取得了輝煌勝利。
盡管如此,法國由於羅馬帝國和英國軍隊攻入其境內被迫在克列彼簽訂了承認堪布來條約基本條款的和約。
1551年,在義大利再次爆發戰爭,戰爭一直延續到1559年法西雙方簽訂卡托—堪布來齊和約為止。這一和約結束了法國對義大利的擴張,鞏固了西班牙在米蘭公國、那不勒斯王國、西西里和撒丁的統治地位,並使義大利仍處於政治上分裂的局面。
在義大利戰爭期間,改進的火器首次得到廣泛使用,炮兵首次參加了野戰以及圍攻和守衛核堡、設防城鎮的戰斗。
經常以封鎖來代替對要塞的攻擊。野戰部隊被派去為受敵圍困的據點解圍。在攻取要塞時,首先要構築圍攻線,如今圍攻線必須設置在要塞防禦工事炮火射程之外,然後構築由土木工事組成的阻援線。只有在這之後,才逐步展開攻勢。義大利戰爭證明了僱傭部隊是不可靠的,僱傭部隊的戰鬥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交戰國的政治和經濟狀況,取決於這些部隊的民族特點和是否能及時付給他們薪水。
從義大利戰爭的全過程看,政治形勢總是決定戰略局勢,而戰斗行動卻不能從本質上影響戰爭的勝負。這是歐洲各封建專制國家用僱傭部隊進行的「內閣戰爭」。
⑶ 歐洲杯上的義大利變身進攻狂魔曼奇尼,是如何將義大利點石成金的
不能說曼奇尼把石頭變成了黃金。只能說,從薩基開始,義大利就被帶到了功利主義足球的小偷船上!擅長進攻的羅伯特·巴喬永遠不會被重復使用,這是一個犯罪證據!卡佩羅繼續發揚光大,到里皮,只是瘋了!但他贏得了世界盃。直到俄羅斯世界盃外圍賽被淘汰,義大利才被喚醒!曼奇尼從年輕球員開始徹底改革,取得成就並不難!義大利從不缺少優秀的球員。曼奇尼最大的障礙是——歐洲杯的結果。我真的希望贏得冠軍,否則,它將被帶回來「防反」舊套路。
這支義大利隊有什麼弱點嗎?小組賽沒有問題。淘汰賽只有在英國、法國和德國才能測試義大利的質量。然而,我認為義大利隊仍然缺少一個小白人角色。如果有一個像伊涅斯塔這樣能夠突然傳遞能量和射擊的角色,義大利將變得更加可怕!義大利今年的進攻非常激烈,今年也是可能贏得冠軍的熱門球隊之一!打法和戰術安排都很合適,你可以看到球員們也很舒服!基耶利尼年紀大了,雖然有影響。比如上一場比賽打了20多分鍾,可以看出很累。最後上半場很早就結束了,但是老將的進攻也很犀利。球隊里的年輕球員,比如小基耶薩,為意甲尤文圖斯效力,在意甲進攻很猛,在歐洲杯表現也很好。這么強的球隊今年很可能會贏得歐洲杯。
⑷ 兩次世界大戰義大利分別發動過什麼戰爭
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國內經濟困難,軍事准備不足,
擔心參戰後會招致號稱「歐洲第一軍事強國」法國的打擊,因此,義大利採取了
中立的立場,宣布自己是非交戰國。後來在希特勒的煽動下 先是首戰法國,然後是希臘 ,再死非洲 ,無一不以失敗而告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也是一直是隨風倒的國家。【如需詳細可以追問 ,拒絕ctrlc+v 包您滿意!】
⑸ 義大利戰役發生的背景是什麼 義大利戰役簡介
義大利戰役為1943年9月3日至1945年5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美盟軍於姿裂判實施的攻佔義大利的戰役。
德軍統帥部被迫於4月20日夜間開始從義大利撤軍。英美軍在追擊德軍時於4月22日日終前進至波河下游右岸。雖然德軍並未抵抗,盟軍卻在兩晝夜後才渡到對岸。4月24日夜間,根據北義大利民族解放委員會的號召,在被德軍佔領的義大利領土上開始了以義大利 *** 為其主要組織者和鼓舞者的總起義。愛國者解放了幾乎整個義大利北部及米蘭、都靈、熱那亞等市,解除了大批德軍的武裝。盟軍利用起義者的勝利,於1945年5月2日接受了「C」集團軍群殘部的投降。
背景
1943年7月,盟軍在西西里島的登陸迫使墨索里尼的法西斯 *** 垮台,由巴多格利奧組成的新 *** 開始與美英秘密談判,但由於在是否「無條件投降」問題上雙方討價還價,一再延誤,使希特勒獲得了充足的時間來加強其在義大利的兵力。8月初,隆美爾率部越過邊境進入義大利北部,以支援駐守在義大利南部的凱塞林元帥的8個德國師。
盟軍於1943年8月17日奪佔西西里島後,決定繼續進攻義大利本土。地面攻擊部隊為英國亞歷山大將軍指揮的第15集團軍群,下轄蒙哥馬利的英第8集團軍和克拉克指揮的美第5集團軍。
1943年9月3日,義大利代表和盟國代表秘密簽訂了停戰協定,當天凌晨,英第8集團軍從西西里渡過峽窄的墨西拿海峽,在義大利的亞平寧半島登陸,向意南部快速挺進。
1943年9月8日,盟軍司令美國將軍艾森豪威爾和義大利巴多格里奧 *** 分別廣播停戰宣言,宣布義大利無條件投降。從此,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實際上解體。
1943年9月9日凌晨,由克拉克指揮的美第5集團軍在薩勒諾灣登陸。已有戒備的德軍聞訊立即將80萬意軍解除武裝,逮捕大批意軍軍官,並在1943年9月10日佔領了羅馬,控制南到那不勒斯的義大利本土。意國王與巴多格利奧等倉皇乘潛艇逃至南端的盟軍佔領區。
1943年9月13日,希特勒派黨衛軍突擊隊把囚禁於大薩索山頂旅館的墨索里尼營救來,隨後墨索里尼在希特勒扶持下、在義大利北部成立「、義大利社會共和國」、傀儡 *** ,與巴多格利奧 *** 對抗。
1943年10月13日,巴多格利奧 *** 正式退出軸心同盟,向德國宣戰。同時,英、美、蘇三國 *** 發表宣言,承認義大利為共同作戰一方。
戰爭企圖
義大利南部戰役的企圖是:英軍第8集團軍強渡墨西拿海峽,在亞平寧半島南端卡拉布里亞雷焦地域奪占登陸場,美軍第5集團軍從艦艇上登陸,進占薩萊諾附近的登陸場,爾後從兩個登陸場實施相向突擊,攻佔包括那不勒斯在內的整個義大利南部。義大利北部戰役戰役企圖規定,英第8集團軍和美第5集團軍在博洛尼亞市以東及其西南實施突擊,突破德軍防禦,粉碎第10、跡改第14集團軍基本兵力,攻佔博洛尼亞。爾後向邦代諾總方向發展進攻,前出波河並強渡該河,接著以英第8集團軍的兵力沿威尼斯灣推進,攻佔的里雅斯特市,前出南斯拉夫邊界,以美第5集團軍主力佔領義大利西北部及大工業中心米蘭和都靈,而以一部兵力北進,佔領布倫納山口源如。
⑹ 在義大利傳統足球戰術中,不對稱的左右路進攻是什麼意思
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在陣容中配置一位進攻能力極強的左後衛,由他主要負責球隊的左路進攻,右路則交給個人能力極強的右邊鋒,右後衛更傾向於防守,這樣的做法也是為了陣型隊均衡,在大國米時代,「偉大的義大利左後衛」吉亞辛托法切蒂就將邊後衛助攻發揮的淋漓盡致,後來他也被認為是開創了邊後衛助攻的先河,時任國米主帥把技術精湛的雅爾放在右邊鋒的位置上,這一戰術配備日後也成為了義大利國家隊的主流戰術,如卡布里尼和孔蒂,馬爾蒂尼和布雷默,不僅合理的利用了義大利有左後衛輩出的資源,更是均衡了陣型,以至於邊後衛助攻上前之後,後防線人數處於劣勢。
⑺ 足球戰術
足球戰術概述 足球戰術就是比賽中為了戰勝對手,根據主客觀的實際所採取的個人和集體配合的手段的綜合表現。比賽實踐證明,熟練而巧妙地運用全隊是奪取勝利的重要因素。 足球比如攔賽是攻和守這對矛盾組成的,攻和守不斷地變換組成了比賽的全過程。因此,足球戰術可分為進攻和防守戰術兩大系統,其中又分別包含著個人和集體戰術兩類。比賽的實踐已證明:成功地組織戰術和巧妙地運用戰術是奪取比賽勝利的重要因素。做到揚長避短才能克敵制勝。 對於19世紀的足球運動員來說,足球並不復雜。除了守門員外的10個隊員在球場上象獵殺動物一樣追逐皮球,沒有科學的研究和嚴謹的戰術為指導,大家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將皮球踢入網窩。隨後的球員逐漸發現足球運動的博大精深,足球學術的研究滲透進球場內,許多當時的足球隊員都意識到了足球那無序的滾動和飛馳的速度比人的跑動要快,如果沒有一個有組織和有結構的管理,比賽場上的隊員們就會為此而消耗大量不必要的體力。於是,進攻和防守這一矛盾體出現了。 最初的戰術在現在看起來很不可思議,當「1-0-10」戰術出現後,當時的許多球員都以為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球場上的進球非常頻繁。「1-0-10」 打法在初期曾經是19世紀的球員的主流打法,但後來有人通過總結發現當10個前鋒都在前場的時候, 對手只要一個大腳解圍到本方半場,本方就沒有一個隊員能夠及時回撤,而不得不眼睜睜地看著對手面對空門將皮球踢入網內。這一現象又導致後來有人提議打「1-1-9」戰術,此戰術的最大特點是從原先的前鋒線撤回一個防守隊員,這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對手的單刀球機會,但進球仍然是很頻繁,守門員幾乎形同虛設。 足球在19世紀中葉在英國興起,但到了20世渣敬胡紀才真正把足球當作學科來看待。作為現代足球的發源地,英國足球在足球運動的早期為現代足球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當他們打「1- 0-10」戰術和「1-1-9」戰術的時候,世界各國還對足球一片茫然。隨著經驗的增多,已經有不少人發現了足球比賽除了前場和後場,還有一個中場的承上啟下。於是,新的戰術體系發生了,當時有人將前場的9個前鋒又進行了細入的劃分,就好像國際象棋里的棋子一樣,有的安排在前面,有的安排在後面,這是足球真正意義上的陣型,他和10個隊員一字排開地平行站位然後一起向前沖的莽漢打法不同之處在於足球這一運動里出現了組織、戰術和陣型.....
[編輯本段]技巧
在20世紀初期,戰術依然很混亂,有人還堅信9個前鋒的打法,而另外的一批新興力量則在不斷通過摸索和實踐將前場的9個前鋒不斷的減少。1900年,英格蘭布利隊率先奠定了「2-3-5」打法的成功,他們讓前鋒里查德斯、麥克魯基和普蘭特由始至終站在對方的禁區,迫使對方的前鋒不得不兼顧防守,導致他們不敢貿然出擊。在布利隊的三個前鋒的後面又有伍德和薩加兩個影子前鋒,他們恰恰彌補了以前陣型上的脫節,牢牢卡住對手的要害位置,迫使對手被動埃打。在中場,則有佩亞、里明和羅斯,別看只有三個前衛,由於對方的前鋒攻擊體系被本方的陣型給破壞了,他們就好象是最後一道關卡,對手根本無法突破他們就已經被攔截了。而達羅科和戴維德森以及守門員托普森的後防線幾乎無事可做,偶爾遇到點威脅,也可以輕松解決。這套陣容在當時經過了很多的爭議和辯論後終於成功了,布利隊憑借這一打法取得了當年的英國足總杯冠軍。 許多俱樂部紛紛研究這一打法的優越之處,得出的結論是布利隊讓球場上的每個角落都有自己的身影,他們早早地就被劃分到他們的區域,所以等對手進入了這個區域,他們已經作好了充分的准備來破壞對手的進攻。而過去的打法則稿神不同,他們是10個前鋒一起追逐著皮球,許多隊員沒有意義地把追逐看作是比賽得分的唯一手段,而最後的結果是他們大量的無謂跑動消耗了體力,這和布利隊的以逸待勞是有根本性區別的。「2-3-5」打法極大地推動了足球的發展,由於這一在當時攻守兼備的打法有著優越的進攻和防守理論為基石,許多俱樂部開始效仿,並在當時的世界足壇風行了30年。 「2 -3-5」打法的布局給對手施加的壓力是這5個前鋒可以在對手的禁區來回遊盪,極大地干擾了對手的部署。不擅長這個打法的球隊都表示頭疼和煩惱。起初的前鋒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但隨著這一陣型的愈演愈烈,「2-3-5」陣型里的5個前鋒越來越消極,他們一味地在對方禁區等待捕捉進球的機會,有的前鋒甚至和對方的守門員站在一起,當守門員來撲球的時候,他們就等待時機來進球。這一打法顯示了足球比賽的一個很大的漏洞,於是,「越位」在1920年後出現了,越位的出現給「2-3-5」打法帶來新的課題,不久,5個前鋒學會了巧妙地跑位來和「越位」進行對抗,並且取得了新的特點。那就是當對手自以為可以用越位而放心大膽地向前的時候,5個前鋒會如影隨形地和對方的後防線保持一定的距離,一旦到了反擊的時候,5個前鋒會突然如水銀腹瀉地往對方的大門涌去,因此,「2-3-5」仍然無懈可擊。在1934年,義大利國家隊利用這一打法奪取了世界盃,教練波佐總結了英國人的戰術,並且在國內實行「2-3-5」後,球迷都將這一戰術視為沒有漏洞的「教科書」。
[編輯本段]技巧
但在英國,已經有人針對「2-3-5」的凌厲的進攻作出了一些研究,胡德斯費爾德隊的查普曼有著創新頭腦,他後來又到了阿森納隊當教練。他在1927年開始尋找「2-3-5」的漏洞,利用對越位的認識領先他人一步。此後,他對「2-3-5」進行改良,把中後衛放到兩個中衛之間,兩員內鋒向中路靠攏,將這些位置用線連起來,就象英文字母W和M,阿森納驕人的戰績讓查普曼成為足壇的傳奇人物。並讓阿森納隊在30年代稱霸英倫。 1936 年的足總杯決賽可以看作是「WM」戰術的成功之作,也正是因為在這一比賽中阿森納隊把「WM」演練的出神入化,才引起了歐洲大陸的注意。當時的阿森納隊仍然安排三個主前鋒胡爾莫、德拉克和巴斯丁在對方的禁區游弋,讓博登和傑姆斯打內鋒,形成「M」。然後讓克萊斯頓和科賓打中場,由梅爾、羅博茲和哈普古德打後衛,形成「W」,前場的套路依然和過去一樣,而後場則讓羅博茲當起了領袖式的人物,他以中衛角色進入了這一體系後,剋制了對手的5個前鋒的打法,並且由他在中後場的關鍵位置帶動隊友製造越位也成了查普曼的一大「散招」。不過很諷刺的是,1936年的足總杯雖然是阿森納隊奪取了冠軍,但當時執行「WM」戰術給歐洲帶來轟動的教練卻是喬治.阿里森。 1938年, 義大利的教練波佐帶隊到法國衛冕,他並用了舊式的拖後中鋒,在防守上加多一名狙擊手,這種義大利式的WM戰術,讓「WM」中的中衛更具有侵略性,波佐成了這「WM」的真正受益人,他在1934年學習英國的2-3-5打法,讓義大利取得冠軍,1938年,又立即吸取了「WM」打法的精髓,再次問鼎冠軍。 以後的20年裡,「WM」成了主流戰術,其間許多的變化都是在這個方面進行局部改革。瑞士和奧地利隊的教練拉帕恩進一步發展了這個戰術,他要求兩名內鋒向中路收縮,兩名中衛的分工更明確,一名盯住對方的中鋒,另一名則在對方中鋒向兩側分球時堵住對方的內鋒突擊。中場方面則撤回一名隊員,與拖後中鋒組成球隊進攻的核心,四名前鋒則專職負責進攻。後來的奧地利隊甚至把「WM」看成了制勝法寶,他們運用這一戰術一直持續到1954年。
[編輯本段]技巧
40年代,因為英國拒絕參加世界盃的原因,他們實際上已經和歐洲大陸的戰術理念出現了距離。義大利是當時歐洲先進戰術的代表球隊,他們的國家隊教練波佐在30年代兩次奪取了世界盃後,培養了很多的戰術理論家和實踐者。有人甚至說波佐在1934年世界盃使用了「2-3-5」可以稱為「戰術」,到了1938年用「WM」取得冠軍則可以稱為「戰術體系」,足球在這個國家得到發展。當時的義大利聯賽因為米蘭雙雄,尤文圖斯和羅馬大量引進南美和瑞典前鋒,對義大利許多小型俱樂部造成巨大沖擊。小俱樂部發現即使是已經很講究防守布局的「WM」仍然不足以抵擋南美前鋒,對方很輕松的就可以在中場飛奔到禁區把本隊的最後一個中衛給晃過,然後所面對的就是直接打空門的局勢。當時的帕多瓦隊為了對付這樣的情形,將前鋒再抽走一個增加到中場上,以減輕後防線的壓力。這一變招非常管用,許多俱樂部的中路突破出現了問題,即使是美洲的前鋒,他們當輕松晃過了中場的隊員攔截後也已經很難再繼續突破後防線的防守,於是,「3-3 -4」在當時的義大利蔚然成風。當時帕多瓦隊的教練羅科是第一位想到用嚴密的防守來防範明星外援的教練,他把奧地利人拉帕恩稱為「瑞士鏈條」的防守戰術發揚光大,帕多瓦隊把得分的希望更多倚靠他們迅雷不及掩耳的反擊上。烏迪內斯學習這種陣式後也獲益良多。由於3-3-4在實戰中的成功,連大俱樂部也開始採納,國際米蘭教練費尼以防守為本的踢法讓球隊五十年代兩度稱雄意甲。1953年,費尼憑借這一戰術的成功運用奪取了義大利甲級聯賽的冠軍,他的陣容很簡單,羅倫茲和內爾斯打主前鋒,馬薩和斯科羅德打內鋒。中場安排的非常雄厚,幾乎是牢不可破,由阿曼德、內里和內斯蒂把守。後防線則有布拉松、喬瓦尼和加亞科馬濟。教練費尼把內里看做是全隊的核心,他起著進攻領導全局,防守擔當領袖的任務。
[編輯本段]技巧
雖然國際米蘭隊在義大利取得了成功,但當時的「WM」仍然是很重要的比賽勝利手段,匈牙利人因為在當時培養出普斯卡士和柯奇士這樣的偉大前鋒,他們沒有義大利人的那麼多問題,其結果是在國際米蘭隊打3-3-4 成功的時候,匈牙利人則給「WM」的戰術進行了變形,這次變形因為在國際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所以被公認為世界足壇第一次戰術革命的開始。當時英國的打法對足球發展產生越來越多負影響,這就好象當初「3-2-5」打法發展到顛峰必然出現消極一樣,許多的新興教練覺得沒有創新,就只能原地踏步。實乾的東歐教練決心為足球注入更多激情,有人把匈牙利的這次足球革命看作是真正的現代足球的開始。他們首先在位置上編好固定號碼,中衛的號碼是3號,左、右中衛的號碼是4號和5 號,一名負責進攻的中後衛與拖後中鋒有機地聯系,他們將對方的內鋒吸引過來,然後自己向兩名居中的前鋒發動猛攻,他們的邏輯很簡單,許多人覺得這次的戰術變形沒什麼意義。可是匈牙利與現代足球的鼻祖英格蘭兩場交鋒震驚了足壇,1953 年他們在溫布利6:3大勝主隊,次年英格蘭回訪布達佩斯,豈料輸得更慘(1:7)。當時的匈牙利教練塞博斯在和英格蘭隊的比賽里使用的是和英格蘭隊一樣的3-2-5打法。不同的是,對手仍然使用「WM」,而匈牙利則變成了類似「WW」 的布局,不過由於這套戰術仍然以「WM」為根本,因此人們後來仍然相信這是「WM」戰術。「WW」戰術的特點是匈牙利人安排了普斯卡士和柯奇士兩個主前鋒後已經覺得足夠,然後將原先的中鋒退到了和布戴以及奇博爾平行的內鋒位置,這個後撤使原來的主前鋒希德庫蒂成了一個影子前鋒,時常可以擔當防守的任務,但有時候又可以以冷不防的猝然一擊給對手以致命打擊。至於中後場,匈牙利安排了布斯科、扎克拉斯、布贊斯基、羅蘭特以及蘭托斯,後防線的形狀仍然是「W」,但匈牙利隊兩個前衛布斯科和扎克拉斯則更有活力。匈牙利教練塞博斯的這個戰術能夠成為第一次戰術革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打敗了一直以老大自居的英格蘭隊,而且他們給對手的重創也讓英格蘭隊開始真正意義上的關心起國際比賽。不過,匈牙利在』 54世界盃決賽輕敵負於西德,後來蘇聯出兵鎮壓布達佩斯暴動,大批匈牙利球星流亡海外,這次足球革命的最後讓人遺憾和痛苦。
[編輯本段]技巧
這個時候的足壇已經出現了結合自身特點而運用自己的戰術的時代了,許多國家發現,一種戰術也許在這個國家有用,但在另外一個國家則是垃圾。對於巴西隊而言,他們就很瞧不起義大利的防守戰術,當他們推出了4- 2-4戰術的時候,同樣給足壇帶來了震動。歐洲的戰術對南美人不適用。早在1927年, 巴西人就開始創造適合自己的戰術打法。當時的教練卡爾多佐發明了自己的V形打法和對角線式進攻。「V」形進攻是「WM」的另外一個變體,後場保持 「W」,前場則呈「V」形狀,中鋒完全後撤,和兩側的邊鋒組合成V形狀,這就是將W中間的頂點下拉組成一個「V」字,中鋒後撤將對方最優秀的防守隊員引出, 由兩個內鋒突然插上。改陣式使全隊在進攻時擁有7名隊員,他們互相配合、穿插、尋找和製造空擋。30-40年代,巴西繼續使用這個又同時被人稱為「塔形」的戰術,並將其演變為「4-2-4」這個世界足球歷史上戰術第二次大革命。這是將義大利的鎖鏈式防守和奧地利的地毯式進攻進行了融合。盯人防守和區域防守結合。根據對手情況,力圖獲得場上的防守優勢或進攻優勢。防守的時候,巴西以兩個中衛的優勢抵擋對手的進攻,進攻則利用內鋒的優勢突出隱蔽性和突然性。此外,巴西人還在進攻上發明了對角線進攻,將「WM」的M進行了變體,成了梯式排列,讓左邊鋒和左內鋒後撤,形成梯形站位。這樣,右路打左路,左路進攻,讓右路迂迴,然後再給右路,左路包抄。其間用中路的中鋒做過渡,這種聲東擊西的打法,中鋒在隊中的作用是起虛晃作用,但對方中衛即使識破了這一計策直接去撲邊路,中鋒則可以自己突破。1950年,巴西就是利用這個方法在本土舉行的世界盃大放異彩。到了1958年,在教練費奧拉的帶領下,創造了奇跡。當時由貝利、瓦瓦、扎加洛和加林查組合的四前鋒配合嫻熟,中場的濟托和迪迪有戰術家的風范,領導大局頗有造詣,後防線的大小桑托斯、貝利尼、奧蘭多也扮演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第一個使用四後衛的國家,巴西隊在當時的世界盃讓對手的前鋒首次感到射門犯難,奪取世界盃冠軍不可避免。第二次足球戰術革命和匈牙利掀起的第一次戰術革命只有四年時間,而這四年內,巴西隊卻讓世界各國首次發現了四後衛的優勢,從此,四後衛打法成了即使是現在也得到行家默許為本世紀的標准防守模式。
[編輯本段]技巧
到了60年代,足球陣型說可謂各有自己的特點,但真正能夠把理論結合成實際的仍然是巴西人。巴西隊當時的教練莫雷拉覺得四前鋒的打法很難給防守日趨嚴謹的足壇帶來推進,與其這樣,到不如增強中場的實力,來防範對手的反擊。莫雷拉的戰術結合了義大利俱樂部的一套風格,相信中場的雄厚可以既避免防線的危機,也可以在對手疲勞的時候讓自己的前鋒製造機會,這實際上是4-2-4的一個演變,其方法無非就是把過去的一個前鋒後撤回中場,新的陣型發揮了效應,4-3-3打法在世界足壇開始有了影響。巴西隊的貝利當時因為受傷沒有參加世界盃後面的比賽, 奪取冠軍的1 962年的巴西隊是通過大小桑托斯、毛羅和佐濟莫的後防線、濟托、迪迪和扎加洛的中場以及加林查、瓦瓦和阿馬多而形成的。實際上,這也是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招數。教練莫雷拉因為沒有貝利這張勝利王牌,自然打起了稍微保守的足球,但利用前場加林查的反擊速度,居然取得了同樣的效果:冠軍!於是,4-3-3陣型當時在歐洲反而得到更好的評價,因為素來穩重的歐洲人相信只有攻守平衡才能奪取勝利!
[編輯本段]技巧
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國際米蘭迎來了多才多藝的教練赫雷拉,他生於摩洛哥,在阿根廷接受教育,在法國和西班牙的足球圈得到薰陶,他將足球天才和人盯人的戰術整體結合在一起,結果他們一舉奪得歐洲冠軍杯和世界俱樂部杯冠軍,這就是義大利人名聞於世的混凝土防守戰術。 在1964年的歐洲冠軍杯比賽中,赫雷拉的理論得到了肯定,他率領俱樂部以一種4-3-3的變體在歐洲和世界得到尊重。當時還沒有人將這個方法作定義,但在70年代的西德隊通過使用了貝肯鮑爾後,人們才發現,實際上早在1964年,義大利人就已經率先使用了「自由人」。赫雷拉把四個後衛中的一個進行了加工處理,他讓這個後衛脫離與其他三個後衛的平行站位, 單獨站在本方的最後面,負責總的指揮和策劃。當時的國際米蘭隊在前場保持著巴西戰術的風格,使用賈爾、馬佐拉和米拉尼為前鋒,塔格尼、蘇亞雷斯和科索為前衛,而在後場,讓布尼奇、古拉內里和法切蒂按照過去的方法防守,但卻讓隊長皮濟打起了清道夫。清道夫的運用當時仍然不算特別成功,因為缺乏這方面的經驗,一旦清道夫在製造越位方面和總指揮出錯,那球隊就會弄巧成拙。可在理論上講,這次的改革讓行家肯定了一點,那就是在平行站位出現漏洞後,如果有個清道夫仍然沒有突破,則預示著仍然有 這個時候,英格蘭隊發展出了更為殘酷的防守說,當時的英格蘭隊教練拉姆齊在全國的壓力聲下,毅然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兩前鋒打法的帶頭人。拉姆齊的這一發明對足球的發展有著里程碑的意義,它幾乎成為所有職業球隊在本世紀內採用的陣式。首先,它確保防守有足夠的人數,其次,中場有更多的主動權,為兩名前鋒提供充足的支持,而且對兩名前鋒的個人能力要求更高。造成拉姆齊使用2個前鋒的原因是因為他總結了匈牙利人當年蹂躪英格蘭隊的那一幕,讓他相信,如果當時的英格蘭隊堅持防守,將隊員後撤,其很多失球都是不會出現的。這一想法導致了4-4-2的出現,在19 66年的世界盃上,英格蘭隊憑借很好的防守體系,依託班克斯、大查爾頓和摩爾的核心防線,再輔以科亨和維爾森的搭配,構築了一條豪華的後防線。前場也被拉姆齊作了精心搭配。赫特和赫斯特作為前鋒,給他們以支持的是小查爾頓,波爾、皮特斯和斯蒂里斯。
[編輯本段]技巧
全攻全守巴西隊在1962年奪取世界盃後,沿用了4-3-3打法一直到70年代,並且通過奪取當年的冠軍證明了4-3-3打法的多變和快速。歐洲人普遍尊重防守理論,雖然4-3-3已經完善了防守,但4-4-2又導致歐洲的更多俱樂部相信防守中的反擊才能創造勝利。在當時的歐洲,荷蘭人是唯一一個沒有按照歐洲大陸思維的球隊,他們堅信進攻是最好的防守這一道理,在4-3-3中看到了真諦。當時阿賈克斯隊的教練科瓦克斯以阿賈克斯隊的年輕為優勢,利用他們充沛的體能為基礎,根據4-3-3的模式打出了全攻全守的足球。這個戰術到了米切爾斯後更為明顯。米切爾斯堅持自己的論點,那就是球場上沒有固定的職位,每個球員沒有真正形式上的分工,他要求隊員從跑動中創造機會,並且要求後衛也敢於進球和插上。他們表演了積極進攻的總體打法,轟動了國際足壇。這個打法後來被看成了進攻則全隊集體向前壓,防守則集體後撤,從前場就開展攔截的全攻全守。沒有位置的約束,除了守門員,每個隊員都有三個職責:防守、組織和進攻。這個基本的理論必須建立在要擁有11個全能隊員的強大體能和技術素質為基礎,而米切爾斯就是如此在鍛煉當時的荷蘭國家隊的。全攻全守足球確實掀起波瀾,克魯伊夫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流暢的傳接穿插常常讓對方不知所措,荷蘭隊的隊員不僅僅擅長閱讀球賽,更是多才多藝。 全攻全守的足球和足球開始階段的「1-0-10」雖然都強調的是「全」,但後者則是沒有規則和沒有概念的一窩蜂。而前者則恰恰相反,講究的是步步為營和套路的多變。同樣是十個人在進攻,全攻全守中的十個人會遍及球場的每個角落,他們的進攻是意識上的進攻,即在後衛的位置上通過意識傳威脅球來創造進攻。而「1- 0-10」的戰術則是10個隊員圍著球跑,而真正拿球的不過就只有一個人而已,其他隊員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因此有人說足球走完了大半個世紀又轉了一個圈回到了過去的論點是非常荒謬的。1973年,阿賈克斯隊在科瓦克斯的調教下憑借全攻全守戰術連續第三次奪取了歐洲冠軍杯的冠軍,當時的隊員包括前場的雷普、克魯伊夫和凱瑟,中場的哈恩、穆倫和內斯肯斯,後防的蘇比爾、胡索夫、布蘭克博格以及克羅。全攻全守的4-3-3戰術徹底打破了人們過去對戰術一味強調分工的概念,更看中隊員的能力和素質,這也是世界足球第三次戰術革命的標志,從次,足球的戰術基本都圍繞著這個基礎而開展,此後,後衛和前鋒都具備優秀射門的能力, 前鋒的防守同樣是非常霸道,這成了真正的職業足球的象徵。
⑻ 什麼叫做義大利式鏈式防守
鏈式防守(Catenaccio )是一種重視防守的足球戰術體系。這種戰術體系擁有一條高效而有組織的防線。
一般有有兩條鏈。防守思想的要旨在於使對手想正面突破每個防守隊員成為幾乎不可能。對於隊員與隊員之間的空當採用聯動,如果說球員是點,那麼這個空當就像線,當點受到壓力的時候,線就會自然向壓力來源的地方收攏。如果只有一條鏈就很容易被人沖斷,義大利一般在前衛線就築一條線,然後加上後衛線形成兩條鏈,這樣就有縱深的保護。前衛線一般由3個人組成一條鏈,後衛線由4個人組成,前衛鏈的空當正好有後衛補點,一般大家看到的義大利防守就是前衛線隊員包夾對手,後衛看準時機出腳。但是鏈式防守對於防守隊形的要求很高,只要隊形一亂,鏈式防守就不復存在,而即便隊形始終保持得很好,也不排除對手超級球星能夠正面突破的可能,所以鏈式防守的至高境界還要有一個防守能力很強的後衛(如巴雷西、老馬爾蒂尼、詹蒂萊)游弋在兩條鏈之間防守對方核心球員。這樣鏈式防守的體系就算完成了。
光靠防守不能贏球,但是鏈式防守已經消耗了8-9名隊員,真正可以投入進攻的就只有2-3名隊員,因此鏈式防守一般等對手兵力壓上之後斷球並快速通過中場,交給前面的2-3名隊員乘對方立足未穩打反擊。
⑼ 足球打身後是誰的傳統,拉個隊最擅長
打身後球有許多種類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英格蘭式,風格類,由於很多英格蘭球員不具備細膩的技術,大刀闊斧的長傳沖吊往往是它們的進攻首選,前面高中鋒接應,頭埋余讓球擺渡,其餘球員爭搶第二點;義大利式,也可以稱為戰略類,混凝土防守扼彎局殺對方攻勢之後的偷襲是義大利足球的經典戰術,2000年歐洲杯上同荷蘭隊經典戰役,德爾維奇奧就曾經險些趁荷蘭球員大舉進攻之際偷襲得手;巴西,西班牙式,技術類,由於南美球隊以及歐洲拉丁派下三路技藝了得,見縫插針的短傳身後也只有他們可以運用的爐火純青,中國式,盲目類,中國足球一毀雀旦丟球,中前場立刻就會一團亂麻,脫節,雖然想扳平比分,但是有沒有冷靜的頭腦,足夠的技術作為基礎,所以往往沒有什麼效果。當比賽剩餘時間不多,又是比分落後時,落後一方往往會採用此類打法。
⑽ 足球風格是什麼意思
足球風格實際上真正應該解釋為足球流派
現代足球發展至今,形成了眾多地域流派。義大利式的防守反擊、英格蘭式的高舉高打、荷蘭式的全攻全守、巴西式的桑巴舞步、抑或曼聯陣地進攻水銀瀉地、又有巴薩阿森納等傳切配合行雲流水……無論哪一種流派都凝結了數十年來眾多足球理論家和運動員的大量心血,形成了一個近似相生相剋的足球風格體系。
足球流派的形成
目前,足球行家趨向於流派劃分為三類,即歐洲派、南美派和歐洲拉丁派。其理論依據是:流派是一個集合概念,是若干國家某種打法風格的粗略反映。流派形成的過程主要受傳統文化、地理環境、社會觀念、身體條件和主觀追求等方面因素的影響。所有這些因素,是流派正確形成滑粗咐和發展的必要條件,這三種流派在技、戰術、身體、心理方面各有優勢。
足球流派的特點
歐洲力量派特點
英國、原西德都屬這一流派。在技術上,講求時機與實效。他們的運、控球動作簡捷,多採用一次性出球並以中長傳配合見多,運射頻繁凳團有力,頭槌爭奪能力強,搶截兇狠;戰術上,打法較為簡練,整體意識強,氣勢逼人,充分運用中長傳球快速通過中場,直接威脅球門並不失時機地爭搶射門,前場進攻多以遠射、頭槌、外圍傳中和包抄沖門為主。防守上多採用區域盯人與人盯人混合運用,逼搶勇猛兇狠;身體上,最典型的特點是有不間歇奔跑的體力,其次是具有強健高大的體格、爆發力量和速度;心理上,充滿自信心,情緒高昂,勇於冒險,作風潑辣,意識頑強,尤能適應快速、兇猛打法的競爭環境。
南美技術派的特點
巴西、阿根廷一直是南美的典型代表,其主要特點是:技術上,腳下功底深,動作細膩,靈活嫻熟,並有良好的控球能力。善於在激烈的拼搶中以巧妙地擺脫和個人的運球突破對方,創造局部人數優勢,造成以多打少。搶阻注重於穩妥,特別講究出擊時機和效果。戰術上,整體進攻組織嚴密,以短傳推信純進為主的配合方式快速通過中場,節奏感、特別是即興應變力強。講求突然性,表現在對方陣地防守中,善於搶點,以突然性進攻滲透防守,以不失時機地突然遠射、冷射威脅球門。防守上追求集體作戰,注重同伴間的保護與補位。身體上,具有與技術動作協調一致的靈活素質,同時、空間甚小的逼搶環境中,常常善於以靈活的身姿突破重圍。此外,完成動作的爆發性力量和起動速度也十分突出。心理上,自信沉著,作風頑強,情緒穩定,思維靈活,具有適應現代足球凶搶的果敢品質。
歐洲拉丁派的特點
歐洲和南美派兩大流派的風格特點,各有其令人著迷之處。就近些年來足球發展的狀況看,兩大流派在各取對方之長,以豐富自身的風格特色。在這種追逐中,歐洲拉丁派便應運而生了。所謂歐洲拉丁派是指歐洲與南美流派高度融合的一種派別。在這一流派中,目前普遍認為法國、義大利結合得較好,可謂是典型代表。
這一流派的最顯著特點是:技術上融南美的嫻熟、精巧、細膩與多變為一體;而在戰術配合上,則更推崇歐洲的快速、簡練和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