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界十大教堂哪十大
世界十大著名教堂
1、義大利米蘭大教堂
義大利米蘭大教堂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教堂,可供4萬人舉行宗教活動。它始建於公元1386年,到公元1485年才完成。這座教堂全由白色大理石築成,大廳寬達59米,長130米,中間拱頂最高45米。教堂的特點在它的外形。尖拱、壁柱、花窗欞,有135個尖塔,像濃密的塔林刺向天空,並且在每個塔尖上有神的雕像。教堂的外部總共有2000多個雕像,甚為奇特。如果連內部雕像總共有6000多個雕像,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因此教堂建築格外顯得華麗熱鬧,具有世俗氣氛。這個教堂有一個高達107米的尖塔,出於公元15世紀義大利建築巨匠伯魯諾列斯基之手。塔頂上有聖母瑪利亞雕像,金色,在陽光下顯得光輝奪目,神奇而又壯麗。
2、法國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教堂建築,也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始建於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因為它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聖母院的正外立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庄嚴,1953年6月2日英國女王伊麗沙白二世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
3、俄羅斯聖彼得堡滴血大教堂
聖彼得堡滴血大教堂也叫復活教堂或喋血教堂,1883年-1907年由巴爾蘭德建造,是為紀念亞歷山大二世沙皇被革命激進分子殺害而建,是1881年3月1日,恐怖份子格涅維斯基暗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案發地點。
4、美國紐約聖約翰大教堂
紐約聖約翰大教堂 ,英文全稱(The Cathedral Church of St.John the Divine)。這座逾百年歷史的聖約翰教堂位於美國紐約曼哈頓島阿姆斯特丹大道和112街交界處。是世界最大的哥特式基督教堂。聖約翰大教堂是一間新教主教大教堂,以其世界最大的哥特式建築而享譽全球。該教堂始建於1892年,建築工程時斷時續,至今還在進行之中。聖約翰大教堂的建造工作分三階段:
(1)1892~1911年,由海斯和拉法熱設計,建築風格為羅馬式;
(2)1916~1941 年,主設計為克蘭姆,建築風格為哥特式;
(3)1945年至現在,繼續完成剩餘部分,右中廳旁的小教堂、西部塔樓、中廳和唱詩樓的屋頂等。
5、德國科隆大教堂
德國科隆主教座堂(全名Hohe Domkirche St. Peter und Maria查格特·彼得·瑪麗亞大教堂),是位於德國科隆市中心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它是科隆市毫無爭議的標志性建築物。157米高的鍾樓使得它成為德國第二(僅次於烏爾姆市的烏爾姆主教座堂)、世界第三高的教堂,另外也是世界上第三大的哥特式教堂(前兩位是塞維利亞主教座堂和米蘭主教座堂)。它從13世紀中起建,工程時斷時續,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時超過600年,直到今日仍然修繕工程不斷。
1996年,在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0屆會議報告上,科隆大教堂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它以輕盈、雅緻著稱於世,是中世紀歐洲哥特式建築藝術的代表作,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築。它與巴黎聖母院大教堂和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並稱為歐洲三大宗教建築。
它除了有重要的建築和藝術價值外,還在於它是歐洲基督教權威的象徵。
6、梵蒂岡聖彼得教堂
聖彼得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又譯為梵蒂岡聖伯鐸大殿,是羅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歐洲天主教徒的朝聖地與梵蒂岡羅馬教皇的教廷,位於梵蒂岡,是全世界第一大圓頂教堂。總面積2.3萬平方米,主體建築高45.4米,長約211米,最多可容納近6萬人同時祈禱,只不過必須衣冠整齊並通過安檢才可以進入教堂。
登教堂正中的圓穹頂部可眺望羅馬全城;在圓穹內的環形平台上,可俯視教堂內部,欣賞圓穹內壁的大型鑲嵌畫。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米開朗琪羅「哀悼基督」的雕像。聖彼得大教堂俯視圖拉斐爾的《雅典學院》油畫等。聖彼得教堂不僅是一座富麗堂皇值得參觀的建築聖殿,它所擁有多達百件的藝術瑰寶,更被視為無價的資產。
7、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 坐落在倫敦泰晤士河北岸,正式名稱為「聖彼得聯合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整座建築既金碧輝煌,又靜謐肅穆,被認為是英國哥特式建築的傑作。
它既是英國國教的禮拜堂,又是歷代國王舉行加冕典禮、王室成員舉行婚禮的大禮堂,還是一個國葬陵墓。從 11 世紀勝利王威廉開始,除了愛德華五世和愛德華七世外,所有英王都在此加冕登基,當今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就是於1953 年6月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里舉行加冕典禮的。2011年4月29日,威廉王子與凱特·米德爾頓的世紀婚禮也在此舉行。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還是英王的墓地。1066 年撒克遜王愛德華死後就埋葬在這里。從亨利三世到喬治二世的 20 多位國王都埋葬在這里。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國王亨利七世的教堂和陵墓。
宏偉壯觀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國的聖地,在英國眾多的教堂中地位顯赫,可以說是英國地位最高的教堂。除了王室成員,英國許多領域的偉大人物也埋葬在此。英國人因此把威斯敏斯特教堂稱為「榮譽的寶塔尖」,認為死後能在這里占據一席之地,是至高無上的光榮。
8、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聖索菲亞大教堂
索菲亞大教堂聞名於其巨大的圓頂,被譽為拜占庭式建築的典範及「改變了建築史」。大教堂保持著世上最大教堂的地位近千年,直到1519年被塞維利亞主教座堂取代。現存的教堂是受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之命而於532至537年間建造,是建造在同一地方的第三所教堂(前兩所教堂在暴亂間被摧毀)。教堂是由物理學家米利都的伊西多爾(Isidore of Miletus)及數學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Anthemius of Tralles)設計。1453年5月29日,聖索菲亞大教堂被轉為清真寺,在角上加建了呼喚穆斯林們按時舉行禮拜的授時塔。1935年,第一任土耳其總統及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蒂爾克將聖索菲亞大教堂變為博物館。
9、莫斯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瓦西里升天大教堂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的紅場南端,緊傍克里姆林宮。由俄羅斯建築師巴爾馬和波斯特尼克根據沙皇和伊凡大公的命令主持修建。
整個教堂由九座塔樓巧妙地組合為一體,在高高的底座上聳立著八個色彩艷麗,形體下滿的塔樓,簇擁著中心塔。造型別致,多奇異雕刻。富於創意的形式、色彩與精妙絕倫的結構完美結合,使這座教堂令人嘆為觀止。
瓦西里升天教堂歷史上僅有很少時間使用過,現為俄羅斯國立歷史博物館分館,作為建築文物供人參觀。
10、巴塞羅那聖家贖罪大教堂
聖家大教堂(La Sagrada Familia)也叫聖家贖罪堂,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由西班牙最偉大的建築設計師高迪(Gaudí)設計的,無論你身處西班牙巴塞羅那的哪一方,只要抬起頭就能看到它。整個建築華美異常,令人嘆為觀止,是建築史上的奇跡。登上教堂頂部平台,巴塞羅那城區盡收眼底。
聖家大教堂始建於1884年,目前仍在在修建中。盡管是一座未完工的建築物,但絲毫無損於它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景點之一。教堂主體以哥特式風格為主,細長的線條是主要特色,圓頂和內部結構則顯示出新哥特風格。
聖家大教堂是一座宏偉的天主教教堂,整體設計以大自然諸如洞穴、山脈、花草動物為靈感。高迪曾經說:「直線屬於人類,而曲線歸於上帝。」聖家贖罪大教堂的設計完全沒有直線和平面,而是以螺旋、錐形、雙曲線、拋物線各種變化組合成充滿韻律動感的神聖建築。大教堂顯示出來的夢幻浪漫、怪誕陸離,吸引了來往於這座市的所有目光。
Ⅱ 世界最美的教堂,你更喜歡喜歡哪座
俄羅斯聖蓬蒿升天大教堂蓬蒿升天大教堂位於紅場的南端,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中心,毗鄰克里姆林宮。聖巴西爾升天大教堂是由俄國沙皇伊凡三世於1552年6月為慶祝喀山佔領而修建的。教堂於1559年完工。聖巴西爾升天大教堂被認為是俄羅斯的代表象徵之一,被選為俄羅斯七大奇跡之一。現在是俄羅斯歷史博物館的一部分。 1990年,教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座大教堂的圓頂像洋蔥,是遊客必看的景點。創意形式,色彩和精緻結構的完美結合,使這座教堂令人嘆為觀止。
Ⅲ 世界第二大教堂 義大利米蘭大教堂
教堂是 基督 各流派舉行禮拜、彌撒等宗教事宜的地方,它不僅是基督信眾宗教生活中的重要場所,更因它本身所體現的各式各樣的建築藝術而成為所在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如熱門景點,甚至地標性建築等。那麼就讓 城市文化 為你介紹世界第二大教堂,義大利米蘭大教堂。
義大利米蘭大教堂(Duomo di Milano),是義大利著名的天主,又稱「杜莫堂」,位於義大利米蘭市,是米蘭的主座教堂,它是規模居世界第二位的大教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築之一。
公元1386年,第一位米蘭公爵吉安·加萊亞佐·維斯孔蒂(Galeazzo Visconti Ⅲ)下令興建米蘭大教堂,各國工程師紛紛設計方案。維斯孔蒂公爵希望這一舉措能感動上帝,賜他一個男性繼承人。
而於這一年開工的米蘭大教堂,直到1500年才完成拱頂,1774年中央塔上的鍍金聖母瑪麗亞雕像就位,1813年教堂的大部分建築完工,此後依然處於建造中,1897年最後完工,直到1965年教堂正面最後一座銅門被安裝,才算全部竣工,整個建造過程歷時五個世紀。
米蘭大教堂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教堂,其長158米,最寬處93米。塔尖最高處達108.5米。總面積11700平方米,可容納35000人。教堂全由白色大理石築成,大廳寬達59米,長130米,中間拱頂最高45米。
米蘭大教堂的建築風格十分獨特,上半部分是哥特式的尖塔,下半部分是典型的巴洛克式(Baroque)風格,從上而下滿飾雕塑,極盡繁復精美,是文藝復興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築物。
米蘭大教堂的特點在它的雕刻和尖塔。尖拱、壁柱、花窗欞,135座尖塔組成濃密的塔林刺向天空,並且每個塔尖上都有精緻的人物雕像。教堂的外部總共有3159尊雕像,連內部雕像計算在內,則總共有6000多個雕像,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
作為世界上雕塑最多、尖塔也最多的建築,米蘭大教堂被譽為「大理石山」,而在135座哥特式大理石尖塔中,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最高的中央塔,高達108米,也是教堂的最高點。中央塔出自15世紀義大利建築巨匠伯魯諾列斯基之手。
中央塔塔尖上的聖母瑪利亞(Lady of Assumption)雕像於1774年建成,高4.2米,為鍍金銅像,身裹3900多片金葉片,重700多公斤,整個聖母像在陽光下光輝奪目,神奇而又壯麗,大教堂最初的正式名稱「聖母誕生大教堂」,據說就是由此而來。
米蘭大教堂在西方宗教界的地位極其重要,著名的《米蘭赦令》就從這里頒布,這份赦令使得基督合法化,成為羅馬帝國國教。而米蘭大教堂本身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區——天主米蘭總教區的教堂。
可以說,米蘭大教堂不僅僅是一個教堂,一棟建築,它更是米蘭的精神象徵和標志,是歐洲中世紀歷史的見證者,也是世界建築史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跡。
Ⅳ 哥特風格建築介紹
說起哥特式建築,哥特式建築(英語:Gothic architecture),或譯作歌德式建築,是一種興盛於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築風格。以下中達咨詢為建築人士整理相關的哥特式建築的相關資料,哥特式建築由羅曼式建築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築所繼承。
世界范圍內,最具代表性的哥特式建築有哪些呢?中達咨詢小編通過相關資料查詢,如俄羅斯聖母大教堂、義大利米蘭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國巴黎聖母院等著名哥特式建築。其中以義大利米蘭大教堂為例。具體內容如下:
哥特風格建築——義大利米蘭大教堂
義大利米蘭大教堂簡介:
米蘭大教堂(Milan Cathedral),義大利著名的天主教堂,又稱「杜莫主教堂」、多魔大教堂、朵摸教堂,位於義大利米蘭市,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規模居世界第二。米蘭位於阿爾卑斯山南麓奧隆那河畔,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老名城,是義大利的第二大城市。
哥特風格建築——意旦耐大利米蘭大教堂
義大利米蘭大教堂建築規模
義大利米蘭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築,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之一,規模雄踞世界第二,是僅次於梵蒂岡的聖彼得教堂,也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教堂之一。坐落於米蘭市中心的大教堂廣場,教堂長158米,最寬處93米。塔尖最高處達108.5米。總面積11700平方米,可容納35000人。米蘭大教堂在宗教界的地位極其重要,著名的《米蘭赦令》就從這里頒布,使得基督教合法化,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在這里達芬奇·布拉曼特曾為他畫過無數設計草稿,為使得大教堂更加壯麗。拿破崙曾在這里加冕,達芬奇為這座建築發明了電梯。米蘭大教堂也是世界上雕塑最多的建築和尖塔最多的建築,被譽為 大理石山。米蘭大教堂也是天主教米蘭總教區的主教堂,米蘭教區則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區。米蘭大教堂不僅僅是一個教堂,一棟建築,他更是米蘭的精神象徵和標志,也是世界建築史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跡。
義大利米蘭大教堂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教堂,可供4萬人舉行宗教活動。它始建於公元1386年,到公元1485年才完成。這座教堂全由白色大理石築成,大廳寬達59米,長130米,中間拱頂最高45米。教堂的特點在它的外形。尖拱、壁柱賣清、花窗欞,有135個尖塔,像濃密的塔林刺向天空,並且在每個塔尖上有神的雕像。教堂的外部總共有2000多個雕像,甚為奇特。如果連內部雕像總共有6000多個雕像,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因此教堂建築格外顯得華麗熱鬧,具有世俗氣氛。這個教堂有一個高達107米的尖塔,出於公元15世紀義大利建築巨匠伯魯諾列斯基之手。塔頂上有聖母瑪利亞雕像,金色,在陽光下顯得光輝奪目,神奇而又壯麗。
哥特中遲前風格建築——義大利米蘭大教堂
義大利米蘭大教堂建築風格:
義大利米蘭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歷經六個世紀才完工,德國、法國、 義大利等國建築師先後參與主教堂設計,匯集了多種民族的建築藝術風格。十二到十五世紀,哥特式建築風格在歐洲正流行,所以奠定了這座建築的哥特式風格基調,在內部裝飾上,由於十七、十八世紀巴洛克風格在歐洲的興起,因此也融入了巴洛克風格。因此,它的建築風格包含了哥特式、新古典式、新哥特式(又稱巴洛克式),米蘭大教堂雖經多人之手,但始終保持了「裝飾性哥特式」的風格。
義大利米蘭大教堂的建築風格十分獨特,上半部分是哥特式的尖塔,下半部分是典型的巴洛克式(Baroque)風格,從上而下滿飾雕塑,極盡繁復精美,是文藝復興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築物。
義大利米蘭大教堂在裝飾及設計方面,顯得相當細膩,極富藝術色彩,整個教堂本身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藝術品。
雕刻和尖塔是哥特式建築的特點之一,米蘭大教堂可以說是把這個特點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了。外部的扶壁、塔、牆面都是垂直向上的垂直劃分,全部局部和細節頂部為尖頂,整個外形充滿著向天空的升騰感,這些都是哥特式建築的典型外部特徵。教堂內外牆等處均點綴著聖人、聖女雕像,共有6000多座,僅教堂外就有3159尊之多。教堂頂聳立著135個尖塔,每個尖塔上都有精緻的人物雕刻。
哥特風格建築——義大利米蘭大教堂
義大利米蘭大教堂建築外觀:
義大利米蘭大教堂整個外觀極盡華美,主教堂用白色大理石砌成,是歐洲最大的大理石建築,有「大理石山」之稱,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稱之為「大理石的詩」。 整個建築呈拉丁十字形,長度大於寬度。
義大利米蘭大教堂也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整座教堂共有大理石雕像6000多座,3159座位於建築外部,其中2245尊是外側雕刻,雕像的主題多為聖經故事等宗教題材,各種雕像千姿百態。教堂外部還有96個怪獸形排水口,每個轉角處的怪獸都各不相同。整個建築外部分布著雕刻精美的窗花格,全長約半英里(1公里)。
義大利米蘭大教堂正面被6個巨大方柱分隔出五扇銅門,完成於1896年至1965年,每座銅門上分有許多方格,每個方格內雕刻著教堂歷史、神話與聖經故事。左邊第一個銅門於1948年完成,表現的是君士坦丁皇帝的法令;第二個銅門是1950年所作,講述的是聖·安布羅吉奧的生平。第三個最大的銅門位於正中,是1906年完成,重37噸,描繪的是聖母瑪麗亞的一生。第四個銅門是在1950年完成的,講的是從德國皇帝菲德烈二世滅亡到萊尼亞諾戰役期間米蘭的歷史。第五個銅門1965年完成,表現的是從聖·卡羅·波羅梅奧時代以來大教堂的歷史。 正面的方石柱上刻有幾十幅大型浮雕和上百個人物像。
更多關於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
Ⅳ 米蘭是義大利文化古城始建於公元4世紀,市中心的教堂叫什麼
聖母降生教堂—米蘭大教堂
米蘭大教堂雄踞在義大利米蘭市中心的米蘭大教堂亦稱聖母降生教堂,於公元1386年開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頂,1774年中央塔上的鍍金聖母瑪麗亞雕像就位。1897年最後完工,歷時五個世紀。不僅是米蘭的象徵,也是米蘭的中心。拿破崙曾於1805年在米蘭大教堂舉行加冕儀式。米蘭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也是規模僅次於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世界第二大教堂。教堂長158米,最寬處93米。塔尖最高處達108.5米。總面積11700平方米,可容納35000人。內部非常地寬廣,至身於著幽暗而庄嚴的空間中簡直快忘了自己是在一大商業都市的中心。教堂內外共有人物雕像3159尊,其中2245尊是外側雕刻;有96個巨大的妖魔和怪獸形的排水口;頂上有135個尖塔,中央塔頂聖母瑪麗亞鍍金雕像,高4.2米,重700多公斤,由3900多片黃金包成。
Ⅵ 19.5.5 義大利紀行—米蘭
說起義大利來,不少人首先會想到的城市就是米蘭,因為它是足球之城、時尚與設計之都、 歐洲的四大經濟中心、世界歌劇中心、世界藝術之都、世界歷史文化名城等。接下來的義大利游記系列就從米蘭這座城市開始。
義大利(Italy),全稱義大利共和國,是一個歐洲國家,主要由南歐的亞平寧半島及兩個位於地中海中的島嶼西西里島與薩丁島所組成。國土面積為301333平方公里,人口6002萬,北方的阿爾卑斯山地區與法國、瑞士、奧地利以及斯洛維尼亞接壤,其領土還包圍著兩個微型國家——聖馬利諾與梵蒂岡。
米蘭(Milan),古羅馬時期被稱為米迪歐蘭尼恩(Mediolanium),是義大利第二大城市,米蘭省省會和倫巴第大區首府,位於倫巴第平原上。米蘭也是世界著名的國際大都市之一,世界八大都會區之一,義大利最發達的城市和歐洲四大經濟中心(法國巴黎,英國倫敦,德國柏林,義大利米蘭)之一,世界時尚與設計之都和時尚界最有影響力的城市,世界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歌劇聖地,世界藝術之都。
米蘭是歐洲南方的重要交通要點,歷史相當悠久,因建築、時裝、藝術、繪畫、歌劇、足球、旅遊、聞名於世。米蘭都會區生產總值占義大利國內生產總值的4.8%,是歐洲人口最密集與工業最發達的地區。
首先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在飛機上看到的阿爾卑斯雪山。
到達米蘭後的第一天,開始於一頓正宗的意式早餐。
不過作為精髓的Espresso,這個味道比較濃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習慣的了。
而Espresso素有「咖啡之魂」的美稱。因為有了一杯完美的Espresso,才能在其基礎上,調制出各種像Cappuccino、Mocha、Latte這樣風靡世界的咖啡。
關於Espresso的由來,傳說「西元二十世紀初,義大利拿坡里附近住著一位很愛喝咖啡的工程師,但當時只有用滴漏煮咖啡,速度很慢,需要等待很久才能享受一小杯咖啡,這位急性子的工程師非常不耐煩,於是他試著自己研究了一種以高溫、高壓縮短煮咖啡時間的方法,發明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義大利快速咖啡調理,為了紀念這位工程師,義大利人把這種調制咖啡的方式命名為Espresso,意為壓力之下。」
它的最大特色就是香濃與口感的凝聚,一般正統的喝法是加糖後,略為攪拌,待溫度達到可以飲用的程度再開始飲用。在享受香濃口感的同時,咖啡因的攝入卻大為減少。
在現在,「Espresso」幾乎已成為義大利的一種代表象徵。
說起米蘭得著名景點,大多數想到的自然是米蘭大教堂。米蘭大教堂作為整個米蘭的中心,這里自然也是最重要的遊客集散地。從DUOMO站出來後,在大教堂的一側就是具有「 米蘭會客廳」之稱的金碧輝煌的埃馬努埃萊二世長廊(La 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2)。迴廊北側類似廣州的騎樓。有不少名牌商店如H&M、紀梵希(Givenchy)、古馳(GUCCI)等。
長廊上面是鋼架的玻璃頂,兩條交叉的街呈十字型,南北長196米,東西長105米。
八角型的中心有描繪地球四大洲:歐洲、美洲、非洲、亞洲的鑲嵌畫。據說當年設計這個拱廊的建築師門戈尼(Giuseppe Mengoni, 1829-1877)非常敬業,每天都要爬上很高的拱頂檢查工程的質量,查看覆蓋的玻璃工藝是否嚴絲合縫。終於在工程即將完工的某一天,不幸摔了下來,為自己摯愛的建築藝術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伊曼紐拱廊也成了他的絕筆,為世人所瞻仰。
整個長廊的地面是用大理石鋪成的馬賽克圖案,正中的圖案是義大利王國國徽,紅底白十字源自薩伏依公國。
四周鑲嵌著義大利四座重要城市的代表徽章:都靈(Torino)的公牛、羅馬的母狼、佛羅倫薩的百合及米蘭的白底紅十字。
大教堂前方的廣場上成群的鴿子起起落落,義大利第一位國王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騎馬銅像就正對著米蘭大教堂 。這個騎馬銅像由埃爾科萊·羅薩於1896年雕成,描繪他在聖馬爾蒂諾戰役中騎馬激勵士兵沖鋒的場景。下面四周有四組表現這場戰爭的群雕。南、北側各有一頭坐卧昂頭的雄獅。利爪下是盾與橄欖枝。東側有一個銅花圈。
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1820年3月14日~1878年1月9日),義大利語:Vittorio Emanuele II。1849年~1861年為薩丁尼亞-皮埃蒙特國王。亞平寧半島統一時很多不同的團體不能就統一國家應實行的制度達成共識。其中一個建議認為應在教宗的統治下建立邦聯制。但很多主要的革命團體希望建立一個共和國。最後卻由這位國王維托里奧·艾曼努埃萊二世及其首相加富爾掌握了統一君主政體的權力,成為義大利統一後的第一個國王(1861年~1878年)。
接下來來到的就是此行的重點——米蘭大教堂。
作為義大利著名的天主教堂,這又稱"杜莫主教堂"、多魔大教堂、朵摸教堂等。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築,世界五大教堂之一,整體規模居世界第二,僅次於梵蒂岡的聖·彼得教堂,也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教堂之一。
它於公元1386年開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頂,1774年中央塔上的鍍金聖母瑪麗亞雕像就位。1897年最後完工,歷時五個世紀。
米蘭大教堂在宗教界的地位極其重要,著名的《米蘭赦令》就從這里頒布,使得基督教合法化,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在這里達芬奇·布拉曼特曾為他畫過無數設計草稿,為使得大教堂更加壯麗。
拿破崙曾於1805年在米蘭大教堂舉行加冕儀式。而達芬奇為這座建築發明了電梯。米蘭大教堂也是天主教米蘭總教區的主教堂,米蘭教區則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區。米蘭大教堂不僅僅是一個教堂,一棟建築,它更是米蘭的精神象徵和標志,也是世界建築史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跡。
這座教堂全由白色大理石築成,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稱之為「大理石的詩」。整個建築呈拉丁十字形,長度大於寬度。教堂長158米,最寬處93米。總面積11700平方米,可容納35000人。
教堂的特點在它的外形。尖拱、壁柱、花窗欞,有135個尖塔,像濃密的塔林刺向天空,並且在每個塔尖上有神的雕像。教堂的外部總共有2000多個雕像,甚為奇特。如果連內部雕像總共有6000多個雕像,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因此教堂建築格外顯得華麗熱鬧。這個教堂有一個高達107米的尖塔,出於公元15世紀義大利建築巨匠伯魯諾列斯基之手。塔頂上有聖母瑪利亞雕像,金色,在陽光下顯得光輝奪目,神奇而又壯麗。
教堂西側被六個巨大方柱(扶壁)分隔出五扇銅門,完成於1896年至1965年,每座銅門上分有許多方格,每個方格內雕刻著教堂歷史、神話與聖經故事。
教堂外的第一個銅門於1948年完成,表現的是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錫尼在313年於義大利的米蘭頒發的一個寬容基督教的敕令《米蘭敕令》。此詔書宣布羅馬帝國境內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並且發還了已經沒收的教會財產,亦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米蘭敕令是基督教歷史上的轉折點,標志著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對基督教從鎮壓和寬容相結合的政策轉為保護和利用的政策、從被迫害的"地下宗教"成為被承認的宗教。銅門上的雕塑再現《米蘭敕令》頒布前的場景,早期的基督教徒受到迫害,他們被處以各種慘不忍睹的刑罰,財產被沒收,處境悲慘。
第二個銅門是參觀入口,是1950年所作,講述的是聖·安布羅吉奧的生平。而大教堂的前身正是米蘭守護神聖安布羅吉奧的祭所。
第三個最大的銅門位於正中,是1906年完成,重37噸,描繪的是聖母瑪麗亞的一生。
第四個銅門是在1950年完成的,講的是從德國皇帝菲德烈二世滅亡到萊尼亞諾戰役期間米蘭的歷史。
第五個銅門1965年完成,表現的是從聖·卡羅·波羅梅奧時代以來大教堂的歷史。
米蘭大教堂的大廳有著顯著的哥特式風格建築的特點:大廳長約130米,寬約59米,兩側支柱的間距不大,形成自入口導向祭壇的強烈動勢。62根巨大高聳的圓柱形大理石柱分四行排列共同支撐著重達1.4萬噸重的拱形屋頂,柱與柱之間有金屬桿件拉結。大理石柱將教堂內部形成了五個區。圖中黑色小方塊表示石柱。
大廳中央置有數十排棕色長椅,分四行排列,供教徒祈禱時坐。白色大理石地板上鑲嵌有黑色和紅色大理石巴洛克圖案,實現了義大利著名畫家佩萊格里諾Tibaldi的幻想。
而步入大教堂後的正面是大祭壇,在大祭壇頭頂上方的一個「小紅點」。這是個小紅燈,據說它照著的是釘過耶穌的一顆鐵釘,而這顆鐵釘每年會被取下來祭拜3天,達芬奇就專門為此發明了一個升降機(現代電梯的前身)。
大廳聖壇周圍支撐中央塔樓的四根柱子,每根高40米,直徑達到10米,由大塊花崗岩砌疊而成,外包大理石。12根較小圓柱,柱子加上柱頭總高約26米,直徑3.5米。正中是聖體龕,聖體龕兩側是米蘭守護聖徒卡爾羅和安博的銀像。
距入口大門五米處,北面牆壁上畫了一隻羯子,這是摩羯座,它稱為「極點」。而對應的地面上鑲有黃銅條(即子午線),與大門平行。
同一條線上南側第一個拱頂附近有一個圓孔。陽光從南側的小孔射入教堂,冬至時(12月21日)正好照在北側牆的「極點」上。夏至時(6月21日) 則照在子午線的特定位置。特定的位置用子午線上的對應的星座表示。為讓陽光進入小孔,教堂外南側的雕花石欄留一缺口。
在教堂內部還掛有很多畫作。
耶穌禮拜堂。木基督受難十字架是1576年瘟疫流行時,列隊巡行時聖·卡洛所帶著的。
「特里武爾齊奧燭台」,高五米,有七個分枝,做工精美。是1562年由焦萬·巴蒂斯塔·特里武爾齊奧神父捐贈給教堂的,是件十二世紀末法國工匠尼科拉·達·韋爾敦的作品。
米蘭大主教的遺體,臉部是白銀面具覆蓋著,軀體是主教真身。
南側的是聖喬瓦尼·波諾聖堂(The altar of Saint Giovanni Bono),塑著這位領導米蘭基督教的主教。
有關他的功績刻在了左右兩邊六個大理石淺浮雕中。
南側另外還有其他祭台和雕塑等。
在教堂里有個最為著名的雕塑——聖巴多羅買雕像,它描繪的是殉教的聖徒巴多羅買。在基督教被承認之前,這位聖徒為了傳教而被活生生剝皮,雕像上的肌肉及血脈筋骨清晰可見。他右手拿著《聖經》,肩上披著自己的皮膚。聖人的面部表情並非是一種痛苦,而是一種憐憫眾生的慈愛。
從教堂出來再看看外面,正面的方石柱上刻有幾十幅大型浮雕和上百個人物像。
整個教堂有6座石梯和兩個電梯通往屋頂,頂上縱橫交錯著33座石橋,連接堂頂各個部分,登上堂頂可鳥瞰全市風光,在晴朗的日子裡,還可以看到遠處綿延到馬特峰的阿爾卑斯山脈風光。
教堂頂部建有135座哥特式大理石尖塔,每一塔頂立有塑像,另有150個水道,410個大理石支架,上面均裝飾有浮雕。尖塔之林直立挺拔,給人以飛騰升華、超脫塵世之感。英國小說家勞倫斯稱大教堂「中央塔為其中最高,高108米,也是教堂的最高點,建於15世紀,由義大利建築巨匠伯魯諾列斯基建造。
中央塔上的聖母瑪利亞(Lady of Assumption)雕像於1774年才建成,高4.2米,為鍍金銅像,聖母身裹3900多片金葉片,重700多公斤,整個聖母像在陽光下光輝奪目,代表愛,是所有米蘭人的共同標記。活像一隻刺蝟」。
由於此時臨近聖誕節,在教堂外還擺著聖誕集市。挺有節日的氣氛。
路邊也有行為藝術家的表演。
順著道路前行,迎面的建築就是聖托斯特凡諾大教堂,也稱為「米蘭人骨教堂」,這個教堂以內部的人骨庫聞名。
歐洲有不少人骨教堂,但聖托斯特凡諾教堂卻是其中的鼻祖之一,捷克人骨教堂、波蘭人骨教堂、葡萄牙人骨教堂、奧地利人骨教堂的建造時間比它都要晚。追溯其歷史,1127年當地人在聖托斯特凡諾大教堂前建起一座用於治療麻風病人的醫院和埋葬死亡病人的公墓。後來因死亡人數驟增,缺乏更多墓地,1210年在教堂旁邊蓋起一座小屋用來存放遺骨。後至1269年為了撫慰亡靈,又在這座小屋旁邊蓋起一座小教堂,便是最早的人骨教堂。
15世紀時,這座教堂被天主教徵用,也成了教堂名字的由來。1647年教堂迎來首次翻修,由參與建造米蘭大教堂的設計師卡洛·布齊主持修建,他利用瘟疫和飢荒年代逝去的人的骸骨對牆壁進行了裝飾。在教堂建成後的500多年裡,曾被戰爭和火災所破壞多次重建和擴建。現在的樣子是約250年前重建的。
這座呈八角形的教堂里分布著一個巴洛克風格的祭壇和兩個耳堂,從祭壇右側的小門進入,走過一段陰暗的通道便是人骨禮拜堂。裡面雖然陰森恐怖,卻傳有一個美好的說法,說有不少人在這里許願後都能如願,回來感恩的人在通道貼著很多還願愛心紀念。
在小小的人骨禮拜堂內,目及之處都是密密麻麻的人骨殘骸,這些骨頭被裝在鐵網里,從地上一直堆砌到穹頂,教堂圓拱頂上繪著色彩鮮艷的壁畫,畫中天使簇擁著喜悅的靈魂,就像意味著人死後信仰天主就能通往極樂天國。拱頂繪畫顏色鮮艷明亮,與下面陰森白骨形成鮮明對比。
這些骸骨,有人推測,這些骨頭來自更早的4世紀聖安博時代,也有人說,這些骨頭主要源於中世紀在醫院里去世的瘟疫患者和管理醫院的神職人員,不少是從附近公墓遷移過來的,以及來自監獄的死囚。其中還流傳著一個詭異的傳說,指在每年11月2日的追思日,祭台上一個小女孩屍骨的靈魂會蘇醒過來,會領著所有的骷髏跳起骷髏舞,想想那畫面便覺得既精彩又恐怖,也實在佩服西方人的奇特想像力。
人骨教堂的旁邊還有一座不出名的教堂,走進去看了看。
從教堂出來後,接下來繼續在米蘭的雨中漫步來到斯卡拉廣場。
在廣場的中間鮮花簇擁著的是達芬奇和他的四大弟子的雕像。
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4.15-1519.5.2),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畫家、寓言家、雕塑家、發明家、哲學家、音樂家、醫學家、生物學家、地理學家、建築工程師和軍事工程師。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熱心於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研究如何用線條與立體造型去表現形體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他也同時研究自然科學,為了真實感人的藝術形象,他廣泛地研究與繪畫有關的光學、數學、地質學、生物學等多種學科。世界上不會再出現另一個網路全書式的達·芬奇了。
接下來的下一站就來到了大名鼎鼎的聖瑪利亞修道院。
聖瑪麗亞修道院和教堂是米蘭建築師索拉里兄弟於1463年開始修建。後來米蘭公爵盧多維科斯福爾札想在教堂安置自己和妻子之墓,准備擴建修道院。達芬奇被這個計劃所吸引,同期抵達米蘭還有另一位文藝復興大師和建築家布拉曼特,他們聯手使米蘭這座充滿中世紀傳統氣氛的城市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地一個典範。他們把教堂後部的半圓頂穹窿拆除,改建為一個高大的聖壇。另建有餐廳、聖器室和方形迴廊。而達芬奇則在1495-1497年間在大廳北牆繪制了油畫《最後的晚餐》。達芬奇至少用了20年的時間起草,真正開始繪畫到完成,則只用了3年時間。它成為整個建築群體中的極品,畫面長8.85米,高4.97米,上方有3個半圓天窗,中間一個最大天窗由廬多維科的王徽裝飾,因為這幅畫是他委託達芬奇畫的。
在聖誕期間,教堂里紛紛擺起特殊裝扮,這里應該說的是耶穌在馬棚誕生的故事
春季花開的庭院應該會很不錯。
1943年8月15日,教堂和會院遭到英美飛機轟炸,會院食堂大部分被毀,但《最後的晚餐》所在的那面牆卻得以倖存。現在修道院為了保護壁畫每天限制人數參觀,因此參觀需要提前預訂。
關於作畫的歷史,那年達芬奇42歲,當時他很窮,為了混口飯吃,答應公爵在修道院餐廳的北牆上創作一幅以宗教為題材的壁畫。
根據《聖經》的真實情形,畫中耶穌坐在正中央,雙手攤開,悲傷的告訴他左右的12門徒:「你們中會有一個人出賣我」,一瞬間,全場嘩然,每個門徒的神情都被真實的描繪出來,驚訝、恐慌、悲傷、憤怒與害怕。
但是《最後的晚餐》可沒那麼幸運的一直平靜的待在修道院里。
在1652年,僧侶為了擴大門洞,把畫中央人物的腳部都挖了一塊。
1796年,拿破崙一世軍隊侵佔米蘭,修道院的把食堂做了馬廄,士兵把壁畫中的人物頭部作為拋擲石塊比賽的目標。
1942年米蘭,在光天化日之下被英軍轟炸,修道院面目全非。幸運的是多虧義大利人把這面牆前後上下用好幾層沙袋完全遮擋住,壁畫才倖存了下來。但也對畫造成了一定的損壞。
於是文物修護者們開始對這幅畫進行修復,1999年5月28日,這幅多災多難的《最後的晚餐》終於再一次面對觀眾。
從修道院出來後,接下來的目的地則是達芬奇工作了18年的斯福爾扎城堡。
作為整個米蘭的地標性城堡,這里是整個城市歷史滄桑的象徵。斯福爾扎堡於1368年由米蘭領主維斯康提家族興建的防禦工事, 1450年,當時米蘭的統治者、米蘭公爵弗朗切斯科•斯福爾扎一世開始重建城堡,成為了斯福爾扎家族的文藝復興式宅邸,逐漸形成今日的規模。後來還開始興富美化庭園裝飾,以符合作為居家的要求;擴建過程中,更有許多藝術家參與設計規劃,包括達芬奇為城堡的機能性規劃了水利工程,以及劇院內的機械結構等,而托斯卡那省出身的菲利尼則負責內部裝潢。城堡的格局精巧,可以體味文藝復興前後,米蘭公國的滄桑變遷。斯福爾扎家族幾乎資助了但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所有重量級藝術家,包括達芬奇、米開朗基羅。
目前城堡作為博物館使用,分成好幾個區域,分別設立有古代藝術博物館,傢具博物館,樂器和應用藝術博物館等數個博物館。
走入城堡內,這里有個伊斯蘭式的中庭,從窗戶到那典型的淺水池。想來這里肯定與摩爾人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吧。中庭里有矮矮的玫瑰叢。斯福爾扎古堡的外觀保存完好,圓柱形堡壘和城牆,四周圍有高牆。整個城堡是方形平面的,後面是巨大的宮廷花園。古堡周圍有護城河環繞,正面兩翼各有一座圓柱角形的高塔瞭望台,右側的羅克達塔可供作為緊急避難場所,其內部又分為三個區。城堡後公園裡面有條小河,河面上有鴨子游泳.河上有架小鐵橋,橋頭有美人魚拿著槳的銅雕,在那橋欄上拴著這些同心鎖。
在城堡里的博物館,可以看到古代雕塑飾品器皿武器盔甲石棺等種類和數量繁多的展品。
而在所有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倫達尼尼的聖母哀痛耶穌》雕塑,據說這尊雕塑是米開朗基羅去世前四天才雕刻的,當時他已經八十九歲。雕像生動刻畫了聖母瑪利亞悲痛地用雙手托著瀕臨死亡的耶穌的場景。盡管作品還沒有經過仔細打磨,略嫌粗獷,但卻是這位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巨匠的生命絕唱。
此外,還有米開朗基羅創作的四個聖母哀痛耶穌像《嘆息的聖母》。
提福茲歐手稿最初包含62張,但現在存世的只有55張。它記錄了達·芬奇長期學習單詞的列表,以及他記錄下的詞彙和語法來源。手稿除了展示達·芬奇努力提高自己在文學上的水平,還包含了他對於軍事和宗教建築的研究,畢竟他來到米蘭,就是作為軍事工程師和建築師而成為為皇室貴族工作的一員。
天軸廳(Sala delle Asse)裝飾有達芬奇於1498年繪制的樹的壁畫,目前,該壁畫的其餘部分已在修復工作中得以重現。畫中的一些景象曾被覆上了17層油漆。
而最新消息是在19年的5月2日天軸廳已經作為紀念達芬奇的重要地點之一,重新向公眾開放。
看完展室後繼續在看看城堡里的其他地方。
在米蘭參觀的最後一個景點則是斯卡拉歌劇院。
該劇院在1778年建於斯卡拉聖母堂舊遺址,但在1943年遭到空襲毀於一旦。現在所看到一座美麗的新古典主義建築是1946年重建以後的樣子。2002~2004年經過整修後外觀依舊朴實。
劇院的內部十分豪華,不但音響效果世界一流,而且擁有6層包廂,可容納2000多人,當時重建完成再度啟用時,由剛從紐約返國的托斯卡尼尼指揮,展開一連串傑出的演出。羅西尼、威爾第、普契尼等大師相繼在這舞台展露他們的音樂才能。斯卡拉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眾多音樂大師們,在世界歌劇史上,有許多著名歌劇都是在斯卡拉歌劇院首演的,如《奧賽羅》、《蝴蝶夫人》、《圖蘭朵》等。許多國家的歌劇到義大利演出也會首選斯卡拉。總之,高水準的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指揮家和出色的歌劇、曲目、音樂演出與歌劇院一道構成了這個藝術殿堂內涵的全部,在音樂藝術文化的時空長廊中綿延傳承著。
從劇院出來後,又去逛了下旅遊紀念品小店等。
路邊有不少義大利帥哥在拉小提琴。
在火車站里的大聖誕樹上看到不少有意思的紙片。
Ⅶ 義大利有哪些景點義大利有什麼值得買的
義大利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呢?這個只有你親自去看了才會知道,反正在我心目中的義大利是明亮的,是繁華的。他有著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特別吸引人的地方。這就夠了,它的美獨自領會。
2017.06.18義大利米蘭時間17:30,「跟眾信走歐洲」團隊結束了瑞士盧塞恩之旅,驅車經過兩個多小時小時車程,從瑞士進入義大利。抵達義大利後首先來到米蘭市區觀光。
米蘭街頭的觀光車
團友們跟著金光哲導遊行進在喧囂的米蘭市區的街巷中。途中金導游介紹起米蘭的相關情況:作為義大利的米蘭,因其建築、時裝、藝術、繪畫、歌劇、經濟、足球等聞名於世,是世界最為著名的國際大都市之一,世界八大大都會之一,世界最大的大都會區之一,世界時尚與設計之都和時尚界最有影響力的城市。
米蘭街景
米蘭還是歐洲的三大都會區之一,義大利最發達的城市和歐洲四大經濟中心之一,義大利第一大都市,經濟首都,倫巴第大區首府和米蘭省省會,米蘭大都會區人口755萬,涵蓋200個城市,和6個省,覆蓋倫巴第大區北部地區,城市影響覆蓋皮埃蒙特大區,利古里亞大區,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威尼託大區,和托斯卡納大區。
米蘭街頭的老式電車
米蘭擁有世界仔卜半數以上的著名品牌,世界所有著名時裝在此設立機構,半數以上時裝大牌的總部所在地,是世界五大時尚之都之首,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這里是全球設計師嚮往的地方。偉大的達芬奇在這座城市留下了最為輝煌的作品,如同一團白色火焰的米蘭大教堂直聳雲霄,斯卡拉大劇院代表著世界歌劇之巔,這里是阿瑪尼,范思哲,PRADA,杜嘉班納(DOLCE&GABBANA),華倫天奴,MOSCHINO等世界頂級服裝的大本營,米蘭時裝周影響著世界時尚。
米蘭大教堂
團友們首先前往市中心著名枯戚芹的米蘭大教堂觀光。由於當天正趕上周末。所以米蘭大教堂前的廣場正搞大型活動,故這里戒備森嚴。但是既然來此,一定要一展米蘭大教堂的風采。義大利米蘭大教堂(Duomo
di
Milano),又稱「杜莫主教堂」、多魔大教堂,建於1386-1805年間,是米蘭的主座教堂,也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規模居世界第二。拿破崙曾在此舉行加冕典禮。
近觀仰望米蘭大教堂
米蘭大教堂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築,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之一,規模僅次於梵蒂岡國城的聖彼得教堂而雄踞世界第二,也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教堂之一。教堂長158米,最寬處93米。總面積11700平方米,可容納35000人。米蘭大教堂在宗教界的地位極其重要,著名的《米蘭赦令》就從這里頒布,使得基督教合法化,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在這里達芬奇.布拉曼特曾為他畫過無數設計草稿,為使得大教堂更加壯麗,達芬奇為這座建築發明了電梯。
教堂外牆上的雕像
米蘭大教堂也是世界上雕塑最多的建築和尖塔最多的建築,被譽為大理石山。她不僅僅是一座教堂,一棟建築,更是米蘭的精神象徵和標志,也是世界建築史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跡。全部由白色大理石築成的米蘭大教堂,其大廳寬達59米,長130米,中間拱頂最高45米。教堂的特點在它的外形。尖拱、壁柱、花窗欞,有135個尖塔,像濃密的塔林刺向天空,並且在每個塔尖上有神的雕像。
教堂一側的現場繪畫景象
教堂的外部總共有2000多個雕像,甚為奇特。如果連內部雕像總共有6000多個雕像,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因此教堂建築格外顯得華麗熱鬧,具有世俗氣氛。此外,這座教堂還有一個高達107米的尖塔,出於公元15世紀義大利建築巨匠伯魯諾列斯基之手。塔頂上有聖母瑪利亞金色雕像,在陽光下照耀下顯得沒畢光輝奪目,神奇而又壯麗。
米蘭下榻酒店的藝術氣息
當天晚上,在結束了米蘭的觀光後,團隊下榻於米蘭IBIS酒店。記者覺得,這也是此次歐洲行截止到目前,與前幾天下榻的酒店中相比來說感覺最好的。一個是飯店相對德國、法國及瑞士所住的酒店大多比較老。而當晚的酒店明顯感覺較新。其中內部設計也充滿了幾許藝術色彩。
比薩的向日葵花海
2017.06.19上午,團隊離開米蘭前往佛羅倫薩,大巴車行駛途中,眺望窗外景色能明顯看出瑞士與義大利的不同。從我們此行經過的瑞士地域看到的大多為丘陵地貌,而進入義大利後看到的則為山地較多。但聽金光哲導游說,其實在山的後面就是地中海。在進入比薩地區時,窗外接三岔五地能看到一片片漂亮悅目的向日葵花海,很是養眼。
比薩斜塔外熱鬧景象
義大利時間14:00,團隊來到世界著名奇觀比薩斜塔。觀賞比薩斜塔時,團友們還有一段小小的插曲。由於旅遊景區不能停靠旅遊大巴車,於是在金光哲的安排下,大家乘坐了一段當地的公交車。雖然僅有四五站地,但是團友們也平添了一次在義大利乘公交車的經歷。公交車剛好就停在景區的門口。只見其處於一座城池當天,門外到處是銷售各種工藝品、食品、服裝的排檔,這里摩肩接踵,異常熱鬧。走進城池中,一片開闊的廣場前方不遠處的比薩斜塔,一下就映入了人們的眼簾。
走進比薩斜塔景區(攝影:王珏)
比薩斜塔(義大利語:TorrependentediPisa或Torredi
Pisa)是義大利比薩城大教堂的獨立式鍾樓,位於義大利托斯卡納省比薩城北面的奇跡廣場上。走進廣場的大片草坪上散布著一組宗教建築,它們就是大教堂、洗禮堂、鍾樓(即比薩斜塔)和墓園組成的建築群。它們的外牆面均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對獨立但又形成統一羅馬式建築風格。比薩斜塔位於比薩大教堂的後面異常壯觀醒目。
比薩斜塔景觀
比薩斜塔從地基到塔頂高58.36米,從地面到塔頂高55米,鍾樓牆體在地面上的寬度是4.09米,在塔頂寬2.48米,總重約14453噸,重心在地基上方22.6米處。圓形地基面積為285平方米,對地面的平均壓強為497千帕。傾斜角度3.99度,偏離地基外沿2.5米,頂層突出4.5米。1174年首次發現傾斜。
比薩大教堂
談到比薩斜塔的建築特色,金光哲介紹道:義大利比薩斜塔修建於1173年,它由著名建築師那諾.皮薩諾主持修建。位於羅馬式大教堂後面右側,是比薩城的標志。開始時,塔高設計為100米左右,但動工五六年後,塔身從三層開始傾斜,直到完工還在持續傾斜,在其關閉之前,塔頂已南傾(即塔頂偏離垂直線)3.5米。1990年,義大利政府將其關閉,開始進行整修工作。
比薩洗禮堂
在實際工作中,許多有關專家對比薩斜塔的全部歷史以及塔的建築材料、結構、地質、水源等方面進行充分的研究,並採用各種先進的儀器設備進行測試。比薩中古史學家皮洛迪教授研究後認為,建造塔身的每一塊石磚都是一塊石雕佳品,石磚與石磚間的粘合極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傾斜引起的斷裂,成為斜塔斜而不倒的一個因素。但他仍強調指出,當務之急是弄清比薩斜塔斜而不倒的奧妙。
比薩斜塔景區城牆
當然,最關心斜塔命運的自然是比薩人,盡管他們也對斜塔的傾斜感到擔憂,但更多的是驕傲和自豪,為自己的故鄉擁有一個自認為可與世界上著名建築媲美的斜塔而感到自豪。他們堅信它不會倒下,他們有這樣一句俗語,比薩塔像比薩人一樣健壯結實,永遠不會倒下去。不僅如此,他們對那些想把斜塔重新糾正豎直的建議最為深惡痛絕。如1934年,在地基及四周噴入90噸水泥,實施基礎防水工程,塔身反而更加不穩,向周圍移動,傾斜得更快。
佛羅倫薩街頭的方尖碑
當天下午,離開位於義大利比薩斜塔,驅車經過不足一小時車程即來到了義大利佛羅倫薩。金光哲導游由於要辦理翌日團隊前往羅馬觀光的一系列手續,將團隊委託給一位在當地學習和工作的唐清露小姐臨時作為我們在此地的導游。於是團友們跟著唐清露開始了佛羅倫薩的觀光之旅。
佛羅倫薩火車站
在佛羅倫薩郊外,團隊乘中轉的大巴車來到市內火車站附近下了車步行前往市內漫步而行。一路上,唐清露對這里的一切繪聲繪色,如數家珍般地介紹起來:佛羅倫薩(Florence)歷史悠久,既是義大利的文化名城,也是歐洲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古城位於阿爾諾河谷的一塊平川上,四周環抱以丘陵,兩岸跨有7座橋梁,有著「花之都」的美譽。
佛羅倫薩街景
人類歷史上最為燦爛輝煌的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便是從這里萌生並臻至成熟,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布魯勒內斯基等藝術家為這座城市創造了大量閃耀著文藝復興時代光芒的建築、雕塑和繪畫作品,至今仍原樣保留,城中眾多的教堂、宮殿和美術館散發出具有濃厚歷史文化氣息的無窮魅力,整座城市都彌漫著濃郁的藝術氛圍,成為世界各國遊客最嚮往的文化旅遊勝地之一。
近觀聖母百花大教堂
團隊首先來到市中心的聖母百花大教堂廣場觀賞壯觀的教堂建築景觀。聖母百花大教堂是天主教佛羅倫薩總教區的主教座堂。教堂建築群由大教堂、鍾塔與洗禮堂構成,1982年作為佛羅倫薩歷史中心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聖喬凡尼洗禮堂「金」門
聖喬凡尼洗禮堂位於大教堂西邊數米,7世紀即已建成,11世紀改建成現今的模樣。為白色八角形羅曼式建築。佛羅倫薩的孩童均在此受洗,包括但丁、馬基雅弗利等名人。洗禮堂三扇銅門上刻有《舊約》故事的青銅浮雕,其中二扇為吉伯提(Ghiberti)所作,被米開朗基羅贊為「天國之門」。
近觀聖母百花大教堂鍾樓
聖母百花大教堂的鍾塔高85米,最初於1334年由大畫家喬托(吉奧陀)設計並監工,因此俗稱「喬托鍾塔(吉奧陀鍾樓)」。屬哥特式建築,由六層方型結構向上堆疊成柱形,外牆鋪白色大理石,純凈優雅。大教堂於1296年奠基,1347年秋天爆發黑死病迫使工程中斷。1367年由全民投票決定在教堂中殿十字交叉點上建造直徑43.7米,高52米的八角形圓頂。1418年佛羅倫薩市政府公開徵集能夠設計並建造大圓頂的方案。精通羅馬古建築的工匠菲利波.布魯內列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
勝出,為總建築師。在建造拱頂時,沒有採用當時流行的「拱鷹架」圓拱木架,而是採用了新穎的「魚刺式」的建造方式,從下往上逐次砌成。
教堂外牆雕刻與繪畫
聖母百花大教堂於1436年3月25日舉行獻堂典禮。百年之後,米開朗基羅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也建了一座類似的大圓頂,卻自嘆不如:「我可以建一個比它大的圓頂,卻不可能比它的美。」大穹頂內部為16世紀佛羅倫薩畫家喬爾喬.瓦薩里(Giorgio
Vasari)所繪巨幅天頂畫《末日審判》。中殿北牆上有烏切洛(Paolo
Uccello)所繪《喬凡尼.阿古托紀念碑》和為紀念但丁誕辰200年所繪的《但丁與神曲》(1465年)。
市政廳廣場
離開了聖母百花大教堂,團隊來到佛羅倫薩市政廳廣場,只見這里周圍布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精美建築和雕塑和銅像作品栩栩如生,形象傳神,令人目不暇接。故而被稱為義大利最美的廣場。市政廳廣場又名君主廣場和西尼奧列廣場,這里有一座建於十三世紀的碉堡式舊宮韋奇奧宮(現為市政廳),廣場上各種石雕聯通韋奇奧宮側翼的走廊共同成為了一座露天雕塑博物館。
廣場上的《大衛》像
廣場中最有名的雕塑就是米開朗基羅的《大衛》,據說原先擺放在這里的大衛原件在機緣巧合下分別被雷擊中兩次,還有一次差點被盜,經過三次天災人禍後,政府不得不把真跡放在了博物館里,而在市政廳露天廣場上擺放了一個原比例復製品。美第奇舊宮就位於市政廳中。
市政廳廣場是雕像
在記載義大利佛羅倫薩文藝復興的發展史中,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美第奇(Medici)家族,就沒有佛羅倫薩,也不會有文藝復興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傑出文化歷史遺跡。故到此地瞻仰美第奇舊宮是感悟體會的最佳所在。
美第奇舊宮內一角
瞻仰美第奇舊宮,金光哲導游為團隊聘請了一位在佛羅倫薩特別資深的講解員叫韓米奇(Isabella
HAN)。參觀中,韓米奇女士將舊宮相關情況生動詳盡地向團友們娓娓道來:我們現在的美第奇舊宮處於佛羅倫薩市政廳中,這是一座厚重的羅馬式建築,開垛口的堡壘,使其成為托斯卡納地區最宏偉的市政廳。它俯瞰著領主廣場,前面是米開朗琪羅大衛像的復製品,以及眾多的雕塑傑作,這里是義大利最重要的公共空間之一。
舊宮內的戰爭壁畫
美第奇舊宮最初稱為領主宮,得名於佛羅倫薩共和國的統治者,美第奇將公爵府遷往阿諾河對岸的碧提宮後,此處就稱為「舊宮」。五百人大廳是舊宮最富麗堂皇的房間,長52米,寬23米,由薩佛納羅拉委託西蒙.潑辣迪奧(Simone
del
Pollaiolo)興建於1494年。後來大廳由喬爾喬.瓦薩里擴大,使大公科西莫一世舉行在此上朝。一些著名的未完成作品在此轉變過程中損失,包括米開朗基羅的草圖《卡辛那之戰》和達芬奇的《安吉里之戰》。這個大廳現存的裝飾在1555年和1572年之間由喬爾喬.瓦薩里及其助手繪制,他們標志著風格主義的熱潮,使這個大廳成為整座宮殿的典範。
舊宮內的大議事廳
在大廳牆壁上是表現佛羅倫薩戰勝對手比薩和錫耶納的大型壁畫,主要包括奪取錫耶納、征服埃爾科萊港、科西莫一世在基亞納山谷的馬西亞諾勝利、在聖溫琴佐塔擊敗比薩人、奧地利的馬克西米安企圖征服里窩那、佛羅倫薩軍隊攻擊比薩等,這些壁畫不但美觀,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舊宮內的壁畫
走進美第奇舊宮內,人們能看到這里記錄有達凡奇與米開朗基羅的創作遺跡。唯一的米開朗基羅創作的《勝利者》成了這里的鎮宮之寶,而在大壁畫中已發現的達凡奇創作遺跡至今還是未解之謎。如今舊宮的一半還是佛羅倫薩市政府的辦公場所,而另一半則類似博物館,館中珍藏著眾多誕生於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登上館中室外平台還能一展佛羅倫薩的古城風貌。真是一個充滿了厚重文化底蘊的地方。
從舊宮平台眺望佛倫倫薩
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徐志摩將其佛羅倫薩譯為「翡冷翠」。最為輝煌的時刻要數文藝復興時期,當地巨商美帝奇家族從15世紀時在佛羅倫薩建立起僭主政治,成為佛羅倫薩的無冕之主,15世紀至18世紀中期,長達三個世紀的佛羅倫薩歷史可以說是與美第奇家族的興衰緊緊聯系在一起,而美帝奇家族的族徽也成了今天佛羅倫薩的市徽。
舊宮內的壁畫
美帝奇家族酷愛藝術,在其保護和資助下,當時積聚在佛羅倫薩的名人眾多,如:達.芬奇、但丁、伽利略、米開朗基羅、馬基亞維利(《君主論》的作者)等都是其中之一,而正是有了眾多卓越的藝術家們創造了大量的閃耀著文藝復興時代光芒的建築、雕塑和繪畫作品,佛羅倫薩才成為了文藝復興的重中之重,成為了歐洲藝術文化和思想的中心。
街巷中的蔬菜水果攤
出了美第奇舊宮在佛羅倫薩老城內徜徉,無論車輛與行人均在不寬的街巷中穿行。這些街巷處於不是很高的樓舍夾縫中,就好像北京的胡同,所不同的是胡同是在平房中的通道。而這里卻是在樓宇間。義大利的夏天很熱,當天艷陽高照足有30多度,而在這里的街巷中漫步,背陰中的那種清涼愜意好不自在。結束了佛羅倫薩的觀光,團隊即刻啟程驅車前行,於當晚抵達距羅馬100公里左右的UMBRIA酒店。歐洲行團隊即將開啟羅馬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