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義大利歌劇的代表人是誰
義大利的歌劇在歐洲歌劇發展各極端中均佔有一定的位置。在19世紀初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變化的直接影響下,義大利歌劇在其優秀傳統基礎上,又出現了新氣象,涌現出許多優秀的歌劇作曲家和歌劇精品。如羅西尼、貝里尼、多尼采蒂等歌劇作曲家。
羅西尼(1792~1868)就是這個時期被稱為「復興了義大利歌劇」的代表人物,在全歐乃至全世界享有極高的聲譽。羅西尼生於貝扎羅城,父母都是音樂家。他接受過專業的系統的音樂教育,自小就耳聞目睹義大利的傳統歌劇。他的家庭具有進步的思想,而在羅西尼的作品中,也十分突出地洋溢著他心中的愛國激情。羅西尼英年早逝,年僅37歲就離開了人世,但卻為後人留下了眾多的音樂作品,僅歌劇作品就有38部之多。這些寶貴的財富,至今仍然魅力無窮。主要作品有:《義大利女郎在阿爾及爾》、《塞維利亞的理發師》、《威廉·退爾》等。其中《塞維利亞的理發師》(根據法國作家博馬舍的同名劇作編劇,與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為姊妹篇)作於24歲,曾經使作曲家名聲鵲起,也是最能體現羅西尼卓越的創作才能和喜劇天才的作品。《威廉·退爾》作於1830年歐洲革命的前夜,是根據席勒的同名劇編劇,也是羅西尼創作的最後一部歌劇。席勒的劇作是出於反拿破倫戰爭的需要而作。這部歌劇長達5小時,歷來對這部歌劇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其序曲卻一致被公認為管弦樂的傑作,是音樂會上膾炙人口的保留節目。
貝里尼(1801~1835)生於西西里島,畢業於那不勒斯音樂院。其歌劇創作以抒情性的旋律和美妙的和聲為特色,並是義大利羅馬歌劇樂派的奠基者。在他短暫的34年生涯中,創作了二幕四場歌劇《夢游女》(1831)、二幕五場歌劇《諾爾瑪》(1831)和三幕五場歌劇《清教徒》(1835年首演於巴黎)等優秀歌劇作品。他的歌劇作品充滿浪漫主義風格和古典氣質,善於運用聲樂表演藝術的高難度技巧去刻畫人物形象。旋律總是清秀、細膩地表達情感,即使是華彩樂段也不讓人感到是炫耀技巧,而是水乳交融、毫無雕琢之痕。這一特色也體現在他的另一部歌劇《諾爾瑪》中。他的作品雖未達到羅西尼那樣的高度,但卻具有很大的社會現實意義。
另一位義大利歌劇作曲家多尼采蒂(1797~1848)一生創作了70部歌劇,是一個多產的歌劇作曲家。1830年後,在貝里尼取得成功的啟示下,進一步發展了貝里尼歌劇的抒情性,與貝里尼一起成為義大利羅馬歌劇樂派的奠基者。與貝里尼相比較,他又善於創造富有感染力的舞台效果,作品多樣化,抒情性和喜劇風格兼而有之。著名的男高音詠嘆調《偷灑一滴淚》,即突出體現了抒情性的特色,它出自作曲家35歲時所創作的歌劇《愛之甘醇》。尚作有歌劇《拉莫摩爾的露齊亞》(音樂充滿靈性,雖是悲劇卻不陰沉鬱悶)和喜歌劇《唐·帕斯誇勒》(頗富戲劇效果)。
⑵ 什麼是歌劇的序曲序曲的類型有哪些其在歌劇中的意義以及起到了什麼作業急求!!!!!!!!!!!!!!!!
這個在網路上和維基都有,我整合了一下給你:
什麼是序曲?
序曲源於法語overture,指歌劇、舞劇等開幕前演奏的短曲,亦稱"開場音樂",由管弦樂隊演奏。
最早只是為等待觀眾入場而演奏的簡短音樂段落。
歌劇中的意義與作用?
序曲使命在於綜合地敘述全劇發展的重要關鍵場面,奏出劇中代表主角發旋律,音樂內容預示了戲劇作品的故事情節。從18世紀中後期德國音樂家格魯克的歌劇改革開始,劇情因素被引入序曲,使之逐步與歌劇的戲劇性融為一體,從而能更有效地引導觀眾進入歌劇發展的過程。
序曲的類型?
17世紀早期歌劇的序曲是一種簡短的開場音樂,沒有固定的形式。
之後的早期序曲,(17世紀末葉和18世紀前半葉)則分為兩種主要類型:
法國作曲家呂里創始的法國式序曲,復調音樂風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個段落組成,中段為賦格形式,末段較短。
義大利那不勒斯歌劇樂派代表人物斯卡拉蒂確立的義大利式序曲,主調風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個段落組成,後來的交響樂即由此演變而成。它的快慢順序恰恰和法國式序曲相反。
18世紀後半葉以後的古典序曲,作曲家常用這種體裁寫成獨立器樂曲,結構大多為奏鳴曲式,並有標題。歌劇序曲必須起著暗示劇情和引導聽眾進入戲劇的作用。
反之,19世紀法國大歌劇的序曲,則往往只是把歌劇中的曲調串連在一起的集成曲。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⑶ 義大利有哪些音樂家
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拉赫瑪尼諾夫、朱賽佩·威爾第。
1、舒曼
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19世紀德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代表作品有《蝴蝶》、《維也納狂歡節》、《新音樂雜志》等。
2、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 —1886年7月31日),出生於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是浪漫主義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品有交響曲《浮士德》、《但丁》;鋼琴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等
3、勃拉姆斯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德語:Johannes Brahms,德語:[joˈhanəs ˈbʁaː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出生於漢堡,逝於維也納,德國古典主義最後的作曲家,浪漫主義中期作曲家。
其重要作品有:《第一交響曲》(「貝多芬第十交響曲」),兩部鋼琴協奏曲:《d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和《降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等。
4、拉赫瑪尼諾夫
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英文: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俄文: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Рахманинов),1873年4月1日生於俄羅斯,1943年3月28日逝世,是二十世紀世界的古典音樂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
主要作品有第二、三鋼琴協奏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畫練習曲,歌劇《阿萊科》、《利米尼的法蘭契斯卡》和第二交響曲、管弦樂「死島」、鍾等。其中《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以其艱深的難度,成為鋼琴演奏曲目中的「最難」。
5、朱賽佩·威爾第
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 Verdi,1813年—1901年),義大利作曲家,他以自己的歌劇作品《倫巴底人》(1848)、《厄爾南尼》(1844)、《阿爾濟拉》(1846)、《列尼亞諾戰役》(1849)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來斗爭,因之獲得「義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之稱。
共寫了26部歌劇,7首合唱作品。主要代表作品有歌劇:《納布科》、《弄臣》、《茶花女》、《游吟詩人》、《奧賽羅》、《阿伊達》、《西西里晚禱》、《法爾斯塔夫》、《假面舞會》、《唐·卡洛斯》;聲樂曲:《安魂曲》、《四首宗教歌曲》。
⑷ 名詞"義大利歌劇序曲"怎麼解釋
義大利歌劇、清唱劇、舞劇、其他戲劇作品和聲樂、器樂套曲的開始曲。17世紀早期歌劇的序曲是一種簡短的開場音樂,沒有固定的形式。A.斯卡拉蒂的序曲,定型為由「快板—慢板—快板」3段組成,除了開頭的快板常用模仿復調技術外,其餘兩段都用主調體制。這一形式的序曲史稱義大利序曲,又稱交響曲,如G.B.佩爾戈萊西的《女僕夫人》序曲、C.W.格魯克的《帕里斯與海倫》序曲。創始於J.-B.呂利的法國序曲,則包含壯嚴緩慢的引子(常用附點節奏)和賦格式的快板,最後以悠長緩慢的尾聲或舞曲結束。G.F.亨德爾和J.S.巴赫的序曲都屬這一類型。巴赫的 4首樂隊序曲(又稱組曲)是冠以法國序曲的組曲。18世紀後半葉以後的古典序曲,大多採用奏鳴曲式的戲劇性結構。歌劇序曲必須起著暗示劇情和引導聽眾進入戲劇的作用,是格魯克從事歌劇改革的目標之一。他的《伊菲格涅亞在陶羅人里》序曲,預示了第1場的暴風雨氣息。其後的多數歌劇序曲都採納了格魯克的這一原則。W.A.莫扎特的《唐璜》和《女人心》序曲,還採用了歌劇中的音樂主題。L.van貝多芬的3首《萊奧諾拉》序曲、C.M.von 韋伯的《魔彈射手》序曲和R.瓦格納的歌劇序曲,又進一步加強了表現劇情的功能。反之,19世紀法國大歌劇的序曲,往往只是把歌劇中的曲調串連在一起的集成曲。貝多芬的《埃格蒙特》序曲開了為話劇寫作序曲的風氣之先。繼起者有F.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序曲。19世紀浪漫派作曲家,把序曲發展為一種獨立的標題性管弦樂曲,世稱音樂會序曲,如門德爾松的《赫布里底群島》、《平靜的海和幸福的航行》、《美麗的梅露西娜》,H.柏遼茲的《羅馬狂歡節》、J.勃拉姆斯的《學院節慶序曲》和《悲劇序曲》,都是交響詩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