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何有人說義大利是二戰時期投降率最高的國家
因為義大利並不太願意打這一場戰爭,義大利當時戰鬥力和軍隊實力也非常的不弱小,但是就是沒有很大的主動性去挑起這場戰爭。也有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軍隊里心聲不統一,這一個也是關鍵。
因此,完全可以說義大利的確是有很多次投降,但是這也留下了強大的軍事軍備力量,二戰時的投降雖然總是被人拿來說事,不過在當時來說,而且還是對於當時的義大利來說是極為明智的選擇。
㈡ 哪個國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是找的義大利做盟友
相信大家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義大利是以一個“逗比”的形式存在的,但就是這么一個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有國家去和義大利聯手,其中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找義大利合作過。雖然在戰爭中盟友是非常重要的,但前提是要有一個好的盟友,而義大利並不屬於好盟友這一類,但德國還是找了義大利。讓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找義大利一共有三個原因,下面本人就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
第三個原因就是義大利和德國在價值觀和產業等方面都是相差不多的,在當時都是屬於剛剛發展起來的國家。而在當時的歐洲,英國和法國是屬於老牌的大國,所以說義大利和德國有著共同的利益關系,所以最後促成了聯合。
㈢ 一戰中,義大利為何叛變同盟國
因為義大利本身就是見風使舵的主 在1戰時由於協約國最終滿足了他的領土要求他就投象了協約國陣營 2戰也是第一個在軸心國中利用投降來換取不受戰後審判而投降的國家,就是有條件投降,你見2戰後有關審判義大利戰犯的報道嗎?
㈣ 請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為什麼背叛同盟國
義大利與德國奧匈帝國等其他同盟國簽訂的是集體防禦條約,而一戰則是奧匈帝國發起的侵襪跡略戰爭,義大利政府認為此不符合條約簽訂之內容;再加上英法以利相沖讓誘,答應在戰後義大利分得阜姆和達爾馬提亞,所以使其投靠了協約國。國家之間的關系變化不可能是單一的原因,一定是多方散好局面原因引起,利益為主要原因,但不會是唯一原因。
㈤ 二戰時,希特勒明知道義大利不靠譜,為何仍選擇墨索里尼做盟友
1939年,義大利退出英法主導的國聯,與臭味相同的德國納粹形成了柏林-羅馬軸心,意德正式合流。1939年5月,德國和義大利再次締結了鋼鐵盟約,進一步加強了柏林-羅馬軸心。從此,整個二戰期間,墨索里尼的義大利和希特勒的納粹德國一直是堅定的盟友。
墨索里尼
因此,遍數歐洲大陸,能夠與德國結盟的,其實有且只有義大利一個國家。所以,即便知道義大利軍隊戰鬥力堪憂,知道義大利人十分不靠譜,為了防止孤軍奮戰,更為了防止將義大利推入對手的懷抱,希特勒依然不得不捏著鼻子與義大利結盟。
㈥ 兩次世界大戰,為何德國都找最願意投降的義大利做盟友
因為沒有辦法,只有義大利這一個選擇。
因此,每次德國與法國作戰時,都找不到其他國家。在世界歷史上,英國和法國屬於舊列強。相對而言,德國和義大利都是後起之秀。他們屬於新興大國,擁有相似的價值觀和行業。尤其是義大利和德國幾乎擁有整合的產業。義大利需要德國資源,義大利的輕工業產品也需要德國市場。因此,就正常關系而言,義大利一直與德國保持一致。所謂的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經濟聯系和一體化,也決定著兩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合作。這也是不可避免的。
㈦ 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為何找「最愛投降」的義大利做盟友呢
義大利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國家,它也是古羅馬帝國的發源地。
德國找義大利做盟友,主要原因有兩方面。
其一、德國就相當於是挾“西方文明”而令“西方國家”
盡管在現代社會,義大利已經比較落後了,但它是西方文明的一個發祥地,因此誰占據了這里,就相當於是獲得了一個西方文明發祥地的這樣的一個文明聖地。
還有就是義大利也有恢復古羅馬的雄心壯志,這和德國欲恢復雅利安人的千年帝國。有著非常類似的精神方面的一致性。
還有在經濟利益上,義大利和德國都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他們有挑戰現成的國際秩序的這樣的一種強烈的願望。
而英國和法國是擁有很多殖民地的國家,它們需要長期維持既得的國際地位和經濟利益。國家的一切聯合,都是為了獲得國家的長遠利益和經濟利益。
那麼,德國也別無選擇。歐洲就是那麼幾個大國,它不聯合義大利還能聯合誰呢?
還有義大利也因為與法國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後來又與俄國在爭奪巴爾干半島地區發生過強烈沖突,所以義大利就與德國越來越近,最終發展成為軸心國,這樣的一種戰略上的聯盟。
盡管義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斗表現,都不是很突出。
但它也不是“最愛投降的國家”,義大利本身對世界戰局沒有決定性的作用,而且義大利也是被逼無奈才投降的,打不過盟軍,怎能不投降呢?
在德國看來義大利就是一個可以為己所用的國家。它並不要求他的盟友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否則就會影響到德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地位,畢竟是“一山不容二虎”。
㈧ 一戰初同盟國成員義大利為什麼在1915年加入協約國作戰
一戰」中義大利加入協約國作戰的原因
1914年,「一戰」爆發,交戰一方是同盟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另一方是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國。然而,三國同盟之一的義大利卻於1915年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原因何在?
首先,這是由義大利的孱弱和對外擴張政策所決定的。1871年,長期四分五裂的義大利實現了統一,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統一是自上而下完成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這又嚴重阻礙了義大利經濟進一步發展,造成義大利的落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農業落後,糧食產量極低,每年三分之一的糧食靠進口。第二、重工業不發達,遠遠落後於其它帝國主義國家。第三、人民生活極端困難,大量貧民逃往外國謀生。因此,義大利有「貧窮的帝國主義」之稱。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一樣,義大利也積極對外殖民擴張,但由於本身力量的薄弱,其擴張企圖只能利用大國爭霸來實現,這就註定了義大利外交政策的動搖不定,誰對它爭霸擴張有利,它就靠向誰。
其次,這也是由義大利的國家利益所決定的。義大利和英、法、俄三國有更多的共同利益,表現在:義大利對英國得罪不起,因為其漫長的海岸線經不起英國強大海軍的攻擊,所以一開始就表示不參加任何對抗英國的行動。義大利這個「貧窮的帝國主義」在財政上對「高利貸帝國主義」的法國有所依賴,特別是1887年和1895年兩次對衣索比亞的都以失敗而告終,被迫無條件承認其獨立,並賠款1000萬里拉,這使義大利財政經濟出現嚴重困難,這時,法國乘機以貸款為條件,並施展靈活的外交手腕,使義大利與法國簽定條約,雙方對各自在非洲擴張范圍和已取得的利益達成一致。義大利為了順利地在非洲擴張,也與俄國達成協議,雙方簽約表示,共同抵抗奧匈帝國在巴爾乾的擴張,意對俄在黑海海峽的擴張持「善意態度」,俄對意在北非的擴張表示理解。由以上事實可以看出,一戰爆發前,義大利由於利害關系,實際上已經從三國同盟中分化出來,靠向了協約國一方。
第三、一戰爆發後,協約國全部滿足了義大利領土方面的要求。一戰爆發後,義大利借口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沒有同義大利磋商,宣布「中立」,企圖以參戰為條件,與交戰雙方討價還價,以便獲得更多的好處。後來,協約國滿足了義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別是答應給義大利的土地比德國許諾給義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國還借給義大利一大筆債款,於是,1915年5月,義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正式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㈨ 一戰初同盟國成員義大利為什麼加入協約國作戰
1,義大利當初參加同盟國也是三心兩意的。一戰爆發後,義大利首鼠兩端,待價而沽。奧匈帝國在決定對塞爾維亞宣戰前正式征詢過德意兩個盟國。相對於德國毫無保留地對盟友的支持。義大利的回答則顯得投機而且怯懦:義大利援引使它免於軍事行動的防禦條款而讓自己置身事外,保持「中立」。當奧匈帝國在東線遭到沙俄的重創,博士德國不得不從激烈鏖戰中的西線抽調寶貴的兵力去支援奧軍,以免沙俄沖過喀爾巴阡山隘口去掃盪匈牙利平原。幾乎就在同時,奧匈帝國在巴爾戰場對塞爾維亞的又一次輕率的戰役也遭到徹頭徹尾的失敗。面對外強中干,屢戰屢敗的布頭帝國。義大利開始蠢蠢欲動,不再想保持中立了。
2,義大利要求得到奧匈帝國領土中的的里雅斯特,整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的亞得里亞海沿海區域。德國主張部分滿足義大利的要求,哪怕是把的里雅斯特割讓給它,以換取義大利至少保持「中立」。但奧匈帝國即使在德國的壓力下也拒絕了義大利的領土要求。而協約國為了爭取義大利,在給予義大利奧匈帝國領土問題要「慷慨」得多:不僅明確答應義大利可以取得的里雅斯特,阜姆,伊斯特拉和達爾馬提亞,還把主要是希臘人聚居的多德卡尼斯群島也許給義大利。還同意義大利戰後可以擴大其非洲殖民地並可以參與瓜分土耳其的領土。而義大利為了重溫把地中海變成內湖的羅馬帝國迷夢,居然相信了協約國的空頭支票,把人家的這一碗米湯高高興興地喝了下去。於是在1915年4月義大利在羅馬和協約國簽署了《倫敦條約》,規定義大利在簽約後1個月對同盟國宣戰。1915年5月23日,義大利對奧匈帝國宣戰。出於對德國的懼怕,義大利沒有對德國宣戰。只有在1916年8月28日,在義大利覺得更加安全的,不怕德國報復了,它才對德國宣戰。
當然義大利參戰後變現很水:忙沒幫上,亂倒沒少添。財政枯竭,使它成為協約國的的經濟負擔。尚未從1912年利比亞戰爭中恢復過來的義大利軍隊裝備低劣,缺乏訓練。阿爾卑斯山和波河前線一敗塗地:宣戰時義大利陸軍總兵力不過87萬。而僅到1916年底,意軍就傷亡70萬。海軍依靠英國千里迢迢運來的寶貴燃料,才勉強應付。後來要不是日本派來海軍特遣艦隊到地中海接手護航任務,再加上法國海軍幫忙,才把奧匈帝國那支小規模海軍封閉在亞得里亞海灣中。
據說當年威廉二世通報佛蘭肯豪森和魯登道夫義大利終於背盟的時候,魯登道夫說了那句名言:陛下,如果義大利作為我們的盟國參戰,我需要您給我80個師保護它,如果作為敵人和我們作戰,我只需要40個師就可以打垮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