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十八世紀義大利與法蘭西
這里存在一個概念的誤區,義大利作為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是19世紀中葉之後的事情。因此18世紀本沒有一個叫做義大利的統一國家,今天義大利這塊土地在18世紀還只是很多大大小小的小城邦國家。這些國家連年征戰達數個世紀之久。在18世紀曾經短暫隸屬於歐洲最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但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與今天的義大利沒有什麼關系。
義大利的統一是以拿破崙的征服為起點的。
1796年拿破崙征服了今天義大利這塊土地,並建立了一個從屬於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義大利共和國,此後改為義大利王國。這個義大利王國是今天統一的義大利的起點。1815年拿破崙戰敗,義大利獨立,此後繼續陷入城邦分裂的混亂局面。這樣的局面持續了近半個多世紀,直到19世紀60年代,義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領導的統一運動下,義大利逐步完成統一。1861年3月17日義大利半島上的各個公國和兩西西里王國(Kingdom of the Two Sicilies)合並成為義大利王國(Kingdom of Italy)。二戰後義大利結束君主制,新的義大利共和國誕生。
縱觀近三個世紀的歷史,義大利作為一個統一國家是1861年開始的。此前的歷史是一個分裂的歷史。拿破崙作為一個義大利的征服者客觀上促進了義大利的統一。
拿破崙建立義大利王國之前曾經建立過一個義大利共和國,這是一個在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控制之下的傀儡國家,此後拿破崙稱帝把這個共和國改為義大利王國,這已經是19世紀的事情了。拿破崙征服之前義大利並非一個統一國家。因而如果要說義大利在18世紀的國王那是沒有的。拿破崙建立的義大利王國的國王正是拿破崙本人。需要說明的是這個義大利王國並非包含今天義大利全部,而只包含了今天義大利的北部地區和中部東部地區,首都在米蘭。
至於18世紀的法蘭西,在大革命前法蘭西屬於波旁王朝,大革命中被鎮壓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就是波旁王朝的國王。
波旁王朝起源於今天法國的波旁地區,原是法國國王的家臣建立的波旁公國。通過政治聯姻,波旁公國擁有了法國國王的血統。1589年波旁公爵亨利·德·波旁成為法國國王,是為亨利四世,開始了法國波旁王朝的統治。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卡羅斯二世去世後,哈不斯堡王朝在西班牙的統治結束,波旁王朝當時的統治者路易十四通過戰爭手段扶持自己的外孫即位,是為菲力佩五世。從此開始了波旁王朝對西班牙的統治。
整個18世紀的法國,除了1789年大革命後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之外,前面的90年時代屬於波旁王朝的統治,期間共有三個國王。分別是路易十四,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
路易十四自1643年登基,直到1715年去世,其統治漫延了72年之久。此後即位的路易十五是路易十四的孫子,他統治了59年時間,1774年去世。此後登基的路易十六則是路易十五的孫子。路易十六在法國大革命中被鎮壓,1793年被送上了斷頭台。
Ⅱ 為什麼義大利在古代那麼輝煌,而到了近代卻那麼廢總感覺義大利和我國很像。
首先要明白,作為一個文明,義大利跟古羅馬帝國沒有直接關系。就像現代埃及、伊拉克、印度跟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從文明角度完全沒有關聯。
羅馬帝國興衰時間跟漢、晉時代差不太多,由於蠻族不斷入侵,476年西羅馬帝國正式滅亡。中華的漢族政權也由於五胡亂華幾乎遭到滅頂之災。所不同的是,現代義大利地區從那以後一直沒有恢復強有力的統一政權,一直是個地理名詞而已。而中國則幸運的在危急的滅族關頭以冉閔為代表的漢政權絕地反擊使得中華血脈得以延續,為最後隋煬帝最後統一提供了人口和文明基礎。所以中華作為一個文明從不曾中斷過。
近代義大利直到19世紀才再次統一,作為一個文明,根本就不是古羅馬帝國的繼承者。
至於很多人說的足球,歐洲人倒是有句名言「義大利人作戰像踢足球,而踢球倒像是作戰」。
Ⅲ 義大利古時稱過
古羅馬帝國
古羅馬通常指從公元前10世紀初在義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歷羅馬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於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洲、亞洲、非洲的龐大羅馬帝國。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公元476年。西歐及東羅馬帝國(拜占廷帝國)進入封建社會,公元1453年為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所滅。
Ⅳ 法國,義大利,比利時,瑞士分別屬於東歐和西歐以及南歐,中歐
法國和比利時屬於西歐,義大利屬於南歐,瑞士屬於中歐。
歐洲的分區:
1、西歐。
狹義上指歐洲西部瀕大西洋地區和附近島嶼,包括英國、法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摩納哥。
因為西歐的國家全屬於發達國家,通常也把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叫西歐,河流多注入大西洋。
2、中歐。
指波羅的海以南、阿爾卑斯山脈以北的歐洲中部地區。包括德國、奧地利、瑞士、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列支敦斯登。
3、南歐。
指阿爾卑斯山以南的巴爾干半島、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和附近島嶼,南面和東面臨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西瀕大西洋。
包括希臘、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北馬其頓、阿爾巴尼亞、梵蒂岡、聖馬利諾、馬爾他、安道爾和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未獲國際社會廣泛承認)。
Ⅳ 為什麼是歐洲和西方,而不是中國
為什麼是歐洲和西方,而不是中國?
來源:開放時代
[內容提要]在技術發展的歷史上,為什麼其他地區未能與歐洲同步?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失敗和成功能給我們同樣的啟迪。中國文明是唯一能夠與歐洲相媲美甚至比歐洲更早地獲得輝煌成就的文明。中國曾有兩次機會:首先,在自有的傳統和成就的基礎上產生出可以持續的、自我支撐的科技進步的過程;第二,在十六世紀外國列強踏上中國領土的時候就學習歐洲的科技。中國兩次錯失良機。如何解釋第一次機會的流失?我強調市場的作用:事實是,在歐洲企業是自由的,創新得以進行而且能夠得到回報;而在中國則缺乏自由的市場和制度化的產權,中國政府總是在干預私營企業。至於第二次錯失機會,原因在於中國文化上的自負加上日益嚴重的苛政,使得中國尤其不善學習。
世界技術史是一個漫長的倒轉史。直到人類歷史第一個千年的末期,在財富和知識上亞洲文明還都遙遙領先於歐洲。中世紀(即十世紀)的歐洲已失去了希臘、羅馬時期的勢力和輝煌,喪失了它所曾經擁有的科學技術,經濟全面倒退到自給自足。那個時候的歐洲鮮有與其他地區的貿易,因為它並無盈餘可以出售,至於需要從外部購買的貨品,也主要仰仗販賣人口來支付。無論是奴隸出口還是渴求工作的人們持續外移,都是當時深陷貧困的歐洲最真實的寫照。
五百年之後,情形逆轉。我希望以一個標志性的事件概括這一變化:1498年葡萄牙人在伽瑪的率領下探訪印度洋。這是一個驚人的成就。有些學者可能會說那隻是個偶然,穆斯林的水手們,或是印度人,或是中國人可以同樣偶然地從另一個方向輕易建立這種聯系。中國人不是在十五世紀初就派出了下西洋的船隊,直抵非洲的東海岸?他們的船隊更大、更好,也比葡萄牙人更早。
你不能不信。在今天關於亞洲的領先性的斷言尤為引人注目,因為一波新的逆轉正將亞洲再度推向前台。只是以歐洲為中心的成就和轉型故事難以勾勒出一部「多文化的」世界史。所以,一種新的擬想的(政治上正確的)正統學說會使我們相信,是一系列意外事件(葡萄牙人和其他歐洲國家在印度洋的收獲,以及隨後西班牙以及其他歐洲國家對新世界的征服)使得歐洲從邊陲小邦發展成幾個世紀的世界主宰者和掠奪者。這個神話的詮釋者們堅信,那個時候很多非歐洲社會本身正處於科技突破的邊緣,實際上是歐洲的專橫(根據托馬斯•格雷「墓園輓歌」一詩),「封凍了天才的(亞洲)精神思潮」。
有別於這種「偶然(或者幸運)成就歷史」的觀點,另一種看法是傑克•古迪(Goody,1996)在《西方中的東方》一書中提出的搖擺不定說。一切都起始於青銅器時代所謂的共同遺產,但此後不同的地區各自發展,有些發展快的地區被追趕或超越,然後又落後於別人。所以,歐洲只是特別幸運,在面向工業革命的重大轉折中佔了先機。但現在亞洲的轉折即將到來,事實上已經到來。正如古迪所言(pp.231-231):「這是一場持續至今的鍾擺運動,現在東方在經濟事務上開始主宰西方。」至於試圖弄清歐洲成功的種種努力——特別是那些基於所謂歐洲具備而中國缺乏的內在特質的解釋——這樣的努力於事無補。古迪寫道(p238):
……因為所有這些特質在(中國)早期曾經出現過。這樣的討論本身可以被看作代表著歐洲人一種可以理解但是扭曲的傾向,即誇大歐洲人對世界甚至是對「西方文明」的貢獻,該傾向因歐洲人在過去幾個世紀中不容置疑的成就而得以加強。這種對自我的誇大必然伴隨著對他人的貶低,沾沾自喜是一種零和游戲。
當然,並非只有西方人提到歐洲人的內在特質。一位在十八世紀末訪問過英國的印度穆斯林Thus Abu Talib這樣評價英國在機械化進程中的領先地位,他說(引自Khan,1998,p.303):「英國人天生具備技術創新的激情。他們擁有發明的技能,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日常工作也樂於藉助機械設備而不是靠手工來完成。他們利用技術設備的激情如此高昂,以至於只有在具備必要的設備的情況下,他們才會工作。」他繼續評論道:「法國人就不是這個樣子。」①
我在後面還會再談這個修正論式的爭論。這里我們足以斷言:(1)葡萄牙人的成功是幾個世紀的理性探索和航海(南大西洋)的可行性提高的結果。傳統航海技術只能允許船隻沿著海岸線航行,而南大西洋就是難以企及的領域。航海技術能力的提高涉及到天文觀測和計算知識的系統應用,這是穆斯林的發明,主要被猶太人廣泛傳播。這些知識使葡萄牙人能跟著風向和水流穿越南大西洋,後來再利用緯度知識繞過非洲的頂端進入印度洋。(2)中國人放棄探索西方的部分原因在於一系列偶發的政治事件,但是,從根本上說,這也反映出中國社會和文明的價值觀和結構。(3)歐洲人對科技成就的採用是基於動力技術上的不平等(更好的火葯、更好的槍支)和航海技術方面的優勢。
歐洲勢力擴展到世界的其它部分正是這樣或那樣的顯見優勢的體現。為什麼其它地方沒能與歐洲保持同步是一個重要的歷史問題。因為,從失敗中汲取的教訓與從成功中獲得的經驗同等重要。我們不可能研究每一個非歐洲國家或文明,但是有三個文明確實值得深入研究,這就是伊斯蘭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國文明。本文著重談中國。
一、第一次機會:有科學而無發展
中國文明是唯一能夠與歐洲相媲美甚至比歐洲更早地獲得輝煌成就的文明。中國曾有兩次機會:首先,在自有的傳統和成就的基礎上產生出可以持續的、自我支撐的科技進步的過程;第二,在十六世紀外國列強踏上中國領土的時候就學習歐洲的科技。中國兩次錯失良機。
關於中國第一次錯失良機,很多學者作了調查和分析。但是,這仍是一個謎。例如,中國專家告訴我們,在工業技術的許多領域,中國一直領先於歐洲:在紡織業,中國在十三世紀就有了動力驅動的紡織機,比英國人在工業革命中學會水力紡織機和走綻紡織機早了約五百年;再如煉鐵,中國人早就學會在鼓風爐中用煤或焦炭(而不是木炭)來化鐵,到十一世紀末生鐵產量已經達到約12.5萬噸,而英國人七百年之後才達到這種水平(參見Elvin,1973,p.85)。②總之,你可以列出一長串中國人領先的事例:獨輪車、馬鐙、固定馬領圈(防止窒息)、指南針、造紙、印刷術、火葯、陶瓷。(但是不包括馬蹄鐵,這意味著中國人不會利用馬匹從事運輸)。
難解之處在於為什麼中國人沒能認識到他們的某些最重要的發明的潛力。通常人們都認為知識和技術秘訣是積累起來的,一旦人們掌握了某種先進技術,這種技術就會取代古老的方法,得以廣泛利用。但是,中國工業的發展歷史卻提供了許多技術退步和遺棄的事例。用來紡織大麻纖維的機器從來沒有在棉紡生產中被採用,棉花紡織一直沒能實現機械化;煤炭/焦碳冶煉被棄用。Elvin(1973,pp.297-298)質疑,這究竟為什麼?
看來,沒有任何常規解釋能夠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告訴我們,為什麼在一段總體說來處於繁榮擴展的時期內,中國經濟沒有出現技術進步。幾乎每一種被歷史學家視為導致西北歐工業革命發生的重要因素在中國都曾經具備。甚至中國也發生了不同社會階層之間關系的革命,至少在農村是這樣。但這對生產技術沒能產生任何重要影響。唯一缺乏的是伽利略—牛頓式的科學,但是從短期考慮,這並不重要。如果中國人能像十七世紀的歐洲人那樣痴迷於修補和改進,把王晨(音譯,Wang Chen)所描述的基礎模型發展為高效的紡織機並非難事。蒸汽機雖然復雜些,但是對於在宋代就已經造出雙活塞噴火器的中國人而言,應該也沒有什麼難以逾越的困難。關鍵在於沒有人嘗試。在農業以外的多數領域,科技知識的缺乏並不是中國技術發展的停滯的主要原因。
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漢學家們已經提出了部分解釋。我認為其中最有說服力的有如下幾點:
首先,中國缺乏自由市場和制度化的財產權。中國的政府總是插手干預私人企業——壟斷專營、明令禁止、操控價格、索取賄賂。在不同的時代,政府受不同動機驅使,或是為了保存勞力從事農業生產;或是為了控制重要資源(例如鹽和鐵);又或許是基於對收入的渴求(下金蛋的鵝的故事在中國廣為流傳);或是懼怕或反對人們自我修養(self-enrichment)反過來會導致廣泛的腐敗和尋租;或是基於對海外貿易的反感,天國(天朝)認為海外貿易不符合皇上的利益,是分裂的力量和收入不均的緣由,甚至會縱容人們外逃。事實上,這種政府幹預也遭到人們的規避和抵制;而政府的不同需要迫使政府對此有一定程度的容忍。還有,目標、目的和理想就是安土重遷和難以言喻的靜止不變。1368年新皇帝登基後,以本土王朝(明朝)取代了戰敗的蒙古侵略者,他建都南京,年號洪武。請讀者不要被這個年號蒙蔽,洪武的目的恰恰不是戰爭,他希望的是固定的疆域,人們必須安分於本土,未經政府許可人們不得擅自遷移,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到國外。未經許可擅自出國者回國後有可能被斬首。明朝的法令也旨在阻止社會的流動性,擅自轉變職業者會被嚴懲。關於這個問題,Timothy Brook(1998,p.Ⅶ)引用了洪武帝最喜歡的座右銘:
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由於政府試圖禁止所有的海外貿易,上述狀況在明朝(1368-1644)登峰造極。③這種禁令自然會導致規避、走私,隨之而來的是腐敗(保護費)、緝私、沒收和懲罰。所有這些必然扼殺主動性,增加了交易的風險和成本,使有能力的人們不願意經商或發展工業。
中國沒能實現其科學技術的經濟潛力的第二個原因涉及到更大的社會價值問題。偉大的匈-德-法(Hungarian-German-French)漢學家Etienne Balazs([1968]1988,另見Balazs,1964)認為中國夭折的技術是極權統治大格局下的一部分。他注意到中國沒有自由,在乎習俗和輿論。他的分析值得我們回味:
如果我們認為極權主義就是國家及其執行機構和職能部門無一例外地控制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那麼,中國社會就是高度極權化的社會……沒有私人計劃,沒有任何公共生活可以逃離官府的控制。國家意欲壟斷了大量的事務,包括大宗消費品:鹽、鐵、茶、酒、外貿。教育也是壟斷的,戒備森嚴。特別是對文字的壟斷(我是想說,對出版的壟斷):任何未經審查的非官方書寫物,幾乎都不可能到達民眾手中。但是摩洛克政府(Moloch-State)的范圍,官僚體系的權勢卻得到巨大的發展。當時對人們的服飾、對公共和私人建築(房屋的尺寸)也有管制;一個人穿什麼顏色的衣服,聽什麼音樂,過什麼節日,所有這些都有管制。生有生的規矩,死有死的規矩。從生到死,人們一生中的一舉一動都處在國家的密切監視之下。這是一種充滿文書和煩惱的政權,無盡的文書,無盡的煩惱。
如果沒有被政府的壓制而窒息,曾經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絲綢、茶、瓷器、紙張、印刷——的中國人的聰明和創造力,無疑會讓中國更富足,或許會把它帶入現代工業社會。是政府扼殺了中國的技術進步。政府不僅把一切可能反政府或者觸犯政府利益的事物扼殺在萌芽之中,而且還因為以國家利益為借口而強行灌輸的習俗。這樣一種恪守傳統、固定不變、循規蹈矩的氣氛,完全違背自由探索精神,使得任何創新、任何沒有事先獲得批準的計劃都遭受質疑。
簡言之,回到Elvin(1973)的觀點,中國人沒能在已掌握的科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原因是沒有人嘗試。怎麼會嘗試呢?中國人根本沒有不受干擾的資源來反對官府的干涉和欺壓,他們只能依靠與個人或家族間的協作取代商業上多變的或制度化的慣例。在這種情況下,個人之間的信任比法律條款更可靠。
可見,中國與歐洲的對照是多麼的鮮明。政權的分散性和國家之間的競爭迫使歐洲的統治者關注其國民,認可他們的權利,培植財源,而中國的統治者則沒有這種壓力。對此Elvin(1973,pp.22-225)有如下描述:
……是中國廣大的國土面積使明朝統治者的可以採取這些政策。在中國處於諸侯割據的時候,例如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960年),沒有一個政府能閉關鎖國,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依賴(後來變成地區間的經濟依賴)會摒棄這種選擇;對外交與軍事聯盟的需要以及對經由貿易獲得的收入的需要也使孤立隔絕難以被接受。如果國家比較小,臣民與國家或統治者之間也可能建立起更密切的利害關系,正如處於現代化早期階段的西北歐。在現代化的通訊出現之前,王朝的遼闊阻止了民族主義的產生。
無論各種因素如何相互作用,結果似乎一直是一種奇怪的格局,即與世隔絕的發展和徒勞的間斷——上上下下,周而復始——社會好像被自我平衡的制動裝置限制著,或是被一層蠶繭抑制著。其結果,如果不是初衷的話,只能是靜止中的變化,或變化中的靜止。創新只被允許到此為止,不能更遠。④
歐洲人對這些干預知之甚少。實際上,在這幾個世紀中,他們進入了令人興奮的創新和競爭的世界,既得利益者受到挑戰和誘惑,保守主義的勢力受到限制。變化越來越多,新事物快速傳播,新的進步和成就取代了對衰敗的權威的尊敬。令人興奮的自由觀念影響著所有的領域。那些年,教堂里傳播著新教新說,普遍的創新精神加速了宗教改革(現在我們看得更清楚了),新的語言和集體行動挑戰著舊式的社會組織,也對其他政策形成威脅,新的做事方式使求新成為人的優點和快樂之源。
所有這些中,最重要的是基督教教堂在歐洲成為了知識的保護者和培養技工的學校。人們對教堂的印象可能是另一副樣子:有組織的教會,強調祈禱和沉思默想,對技術沒什麼興趣,將做工看作是對原罪的懲罰,不關心如何拯救勞工。但現在,每一件事情都是全然相反的:將牧師們從耗時的世俗工作中解脫出來的願望,導致動力機器的引進和擴散,然後從十二世紀西多會修士開始,又導致僱傭俗家兄弟(lay brothers)來做繁重骯臟的工作,這又反過來引發了對這種繁重骯臟的工作的認識和對時間以及生產率的關注。所有這些最終都造成修道院的庄園里擺滿了動力機器——設計好復雜的連接順序,使大多數機器都能夠使用水動力,並將水力輸送到不同的工作地點。下面是對十二世紀中葉克萊爾沃(Clairvaux)修道院的這種多功能皮革加工過程的描述(引自White,1978,p.245-246):「晾曬、篩選、切割、搓揉、上水、沖洗、打磨、鞣革,我完全為他的這些技藝所折服。」作者顯然很為他們的成就自豪,他還更進一步告訴讀者說,他要調侃幾句(這位中世紀的牧師說:「如果你們可以原諒我這樣說的話」)。他說,紡錘看來已經免除了對漂洗工的原罪的懲罰;他認為,這樣的發明減輕了男人們繁重的勞動,也使馬省了力氣,這要感謝上帝。
為什麼只有歐洲人能夠在發現中獲得快樂,因創新和改進而歡欣鼓舞,有這種在發明上的素養——或者像某些人所說的「發明之發明」?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解釋,典型的解釋落腳於宗教價值。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猶太基督教對手工勞動的尊重,這體現在聖經的一系列訓誡中。一個例子就足夠了:當上帝警告諾亞洪水將要到來並告訴他他將被拯救的時候,拯救他的並不是上帝。「用香槐木造一個方舟」,上帝說;諾亞按神的旨意造方舟。第二個相關的原因是猶太基督教順應人性。這種信仰與廣為流傳的萬物有靈的信仰和習俗大相徑庭,後者認為在神靈存在於每一棵樹木、每一條溪流之中(所以才有水中女神和森林精靈)。這種萬物有靈論信仰對今天的生態學家來說可謂正中下懷,但在基督教的歐洲,人們會對異教徒的自然崇拜充耳不聞。第三個解釋來自猶太基督教的線性時間觀。其他社會認為時間是循環的,時間將回到從前,周而復始。線性時間觀是進步的或退步的,它朝著更好的事物前進或從以前的一個快樂狀態而後退。在當代歐洲,進步論占上風。
但在最後的分析中,我要強調市場的作用:事實是,在歐洲企業是自由的,創新得以進行而且能夠得到回報,統治者和既得利益者受到嚴格的限制,從而無法阻止或抑制創新。成功引發了模仿和仿效;還有幾乎把人提升到神的層面的強力意識。古老的神話流傳下來——被逐出伊甸園,飛得太高的伊卡爾斯,戴鐐銬的普羅米修斯——警告世人不要驕傲自大。正是這一驕傲自大——無處不在的傲慢——證實了人們的自命不凡以及別人對他的努力約束。但是,行為者並未意識到這一點。
二、第二個機會:向列強學習
在歐洲人首次到達印度洋向中國進發的時候,這個神聖的帝國正像它的名稱一樣,是世界上首位的政體——至少在他們自己的眼裡是這樣的:面積最大,人口最多,歷史最悠久,文化成就無可比擬,因其道德和精神的優越而鎮定自若。⑤中國人自認為生活在宇宙的中心,周圍的蠻夷小邦沐浴在它的光輝之中,並伸手向它索要陽光,只有通過依附和朝貢才能獲得承認。中國的帝王是「天子」,是獨一無二的神權的代表;少數可以覲見天子的人需叩首以示敬畏——要三跪九叩;對來自天子的任何東西——聖旨,皇帝的手諭,其他人都要向其叩首。他的手跡,他穿過的衣服,任何他觸摸過的東西都稱為聖物。西方的外交官默認了中國人強迫他們做這些姿勢,他們認為這是「對外關系的朝貢制度的重要部分」(Spence,1998,p.42)。通過這樣做,「西方人不自覺地助長了清王朝關於中國優越感的觀念」(Spence引自Wills,1984)。
那些代表帝王管理國家的人都是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考試的內容是儒家文學與倫理。這些官員們是高層中國文化的化身,他們享有聲望,渾身都散發著中國文化的綜合性和無比的優越性。他們在下屬面前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自負和傲慢,同樣,在上司面前他們也表現出「令人吃驚的順從」和自卑(Welsh,1993,p.16,他這里的引文沒有註明出處)。沒有什麼比早朝更能表現官員們的競相謙卑了,幾百名朝臣半夜集合,無論是雨天、冷天還是晴天,站在露天地里,等著皇帝到來好行禮朝拜。他們並沒有浪費時間,他們的時間是屬於皇上的。他們不敢遲到,准時都還不夠:提前到才能證明他們的熱忱(Landes,1993,另見Huang,1981)。
這種文化上的自負加上日益嚴重的苛政,使得中國尤其不善學習。有什麼可學的呢?對新奇的和外來的事物的抵制使他們更想表現出自負,以證明他們所做的是對的。這就是高高在上的矛盾:這是一種不安全的表現。它本質上是脆弱的;培養它、需要它和依賴它的人也正是那些最害怕人家否認他的人。今天的法國人對他們的語言的優越性是如此自信,一想到外來詞就風聲鶴唳,特別是來自英語的外來詞。明朝時的中國也一樣:他們對自己的優勢地位如此堅信,以至於在西方技術的挑戰面前他們戰栗了,而這些技術正是他們應該學習的。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第一批葡萄牙的來訪者和天主教傳教士正是利用西方技術的奇技淫巧誘開了中國的大門,機械鍾表就是開門的鑰匙。機械鍾表是十九世紀晚期歐洲的重大發明,其重要性不僅體現在它在當時對時間度量和生產力的貢獻,更體現在它對革新的敏感性以及它在儀器製造和機械技術上所發揮的先鋒作用。相形之下,水鍾笨拙不堪。對十六世紀的中國人來說,機械鍾表神奇莫測,不僅能計時,也充滿趣味。有些鍾表可以演奏音樂,有些還帶有定時會有節奏地舞動的小雕像。於是,鍾表就成了皇帝可能會喜歡看的東西,為了得到皇上的好感就必須呈給他看,而且有心的弄臣一定要先於他人呈獻給皇上。但是,事情並不這么簡單。呈獻給皇帝的並不僅僅是這種奇妙的裝置。按照中國人的本能和習俗,外國人都應該被拒之門外,比如將之限制在像澳門那樣的邊遠地區,只有特殊情況下才允許他們進入中原。然而,要見到十六世紀時的鍾表,還必須見與鍾表呆在一起的鍾表匠和鍾表持有人。
中國人熱愛鍾和表。但他們不喜歡歐洲人。這里的問題是中國人對文化的整體認識,對事物、人與神之間的聯系的認識。最先把這些美妙的機器帶來的天主教牧師是特殊的推銷商。
Ⅵ 古羅馬到了中世紀為什麼改名叫義大利了
古羅馬起源地是義大利半島,最早的羅馬城建立者據說是特洛伊的遺民伊利亞特的後代.
古羅馬帝國占據了整個歐洲和北部非洲,地中海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湖.
羅馬帝國不久衰落,西羅馬被法蘭克人滅掉,東羅馬成為拜占廷帝國,後被土耳其人滅掉.
法蘭克皇帝查理大帝建立了法蘭克帝國,查理死後,帝國衰落,被他的三個孫子分成西,中,東法蘭克帝國,中法蘭克帝國就是義大利的前身,西法蘭克帝國是法蘭西的前身,東法蘭克帝國是德意志的前身
義大利和德國到了近代才實現統一,這是後話......
Ⅶ 有哪些關於義大利冷知識,可以分享嗎
1. 義大利的國名的意思是「小牛之地」,這個名稱可能是來自早期義大利南部某個部落的小牛族徽。
( 義大利不叫皮靴而叫小牛 )
2. 義大利境內有兩塊大陸板塊的結合線,因此義大利既多地震也多火山,在歐洲屬於自然災害最多的國家之一。比如從古羅馬時代就有因為火山突然噴發而被毀滅的龐培古城。在1963年,義大利的一次火山噴發又造成了10萬人左右遇難。
( 龐培古城遺址 )
3. 義大利的 歷史 文化極其發達,除了古羅馬時期之外,歐洲文藝復興也發源於義大利,但丁、彼得拉克和薄伽丘這文藝復興三傑都是義大利人。
4. 火炬冰淇淋和星爸爸里大家愛喝的濃縮咖啡都是義大利人發明的。二戰後期美國佔領了義大利,但卻對美國本土產生了巨大影響,因為大量美軍在義大利愛上了披薩,回到美國之後使原本少人問津的披薩在美國成為最主要的食品之一。
( 義大利 美食 )
5. 義大利人還發明了溫度計和打字機。
6. 義大利雖然是天主教的核心國家,但其國民卻有相當部分非常迷信。義大利國內有15萬注冊的魔法師,許多人在不同場合都會請魔法師施法,據統計共有1600多萬義大利人請過魔法師,占其全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強。
7. 義大利國內有兩個非常有特點的國中之國,一是梵帝岡,二是聖馬利諾。梵帝岡是天主教的教廷,而聖馬利諾則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個共和國,建立於公元1300年前後,其憲法自建立之後也基本沒有修改過,是世界現行憲法中最古老的。
8. 義大利對美式快餐曾長期持抵制態度。大家可能不知道,雖然身為美國的主要盟友,但整個義大利到2014年才有了第一家肯德基連鎖店。當年肯德基終於頂住無數壓力,在義大利羅馬開了一家店。而在1986年麥當勞第一家連鎖店在義大利開業時,店外竟然聚集了大批義大利廚師免費散發義大利面,目的是號召義大利人抵制美式快餐。
9. 羅馬許願池是義大利首都的著名景點,按流行說法,在許願池裡投一枚硬幣可以再回羅馬,投兩枚硬幣會有艷遇,投三枚硬幣則會遇到完美愛情。義大利人把這種說法宣傳的世人皆知,結果現在每年從許願池裡撈出的硬幣總額就能達到110萬歐元,大家覺得這錢來的怎麼樣?
( 羅馬許願池裡的硬幣 )
10. 義大利人有時候非常一根筋。舉個例子,在公元1300年,幾個義大利摩德納人從不遠的博洛尼亞偷了一個水桶,後來一些博洛尼亞人發現後感到被羞辱,結果竟然引發了兩個城市之間的沖突,最終造成了2000人傷亡……
11. 現代的疫情隔離制度最早起源於義大利。不過這卻不是什麼值得榮耀的事,主要是因為在公元14世紀的時候,義大利的黑死病疫情太過嚴重,很多城市的人口都滅絕了,而威尼斯人因為害怕疫情擴散到威尼斯,所以要求當時所有進港的船隻都要停滿40天之後才允許船上的人下船並卸貨。而這個制度後來演化成了現代的疫情隔離制度,而在歐洲語言中,疫情隔離這個詞叫Quarantine,就是從義大利語里的四十(Quaranta)一詞演化來的。
12. 世界上有一種疾病叫司湯達綜合症,它的典型症狀是心跳加速、眩暈、暈厥、神智不清甚至出現幻覺,其典型病因是突然見到名人過於激動所致,而這種疾病最早出現是很多人在義大利佛羅倫薩見到過多精美絕倫的藝術品與建築時出現的症狀……
13. 義大利首都羅馬城內有一座古代垃圾堆,叫泰斯塔喬山,是在公元140年到250年之間,古羅馬人集中扔用過的橄欖油瓶的地方。後來發現時,這個垃圾堆總共有大約8000萬個使用過的陶土製橄欖油瓶……
( 羅馬泰斯塔喬山 )
14. 義大利米蘭曾經因為公物被破壞過多而啟動過一個在公共場合安裝監控探頭和竊聽裝置獲取證據,以抓捕犯罪嫌疑人的計劃。結果發現多數公物破壞都是小孩造成的,每月由小孩破壞的公物價值高達1.5到2萬歐元。
15. 義大利的足球舉世皆知,義大利球迷的狂熱在世界上也是知名的。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在義大利,球迷被稱為tifosi,而tifosi最初的含義是斑疹傷寒症患者,因為在很多義大利人眼裡,一些球迷狂熱的舉動和古代一些得了熱病,病情嚴重時喪失理智的病人臨終前的行為是一樣一樣的啊……
( 「球迷」在義大利語里的意思是「斑疹傷寒症患者」 )
截至2018年,義大利是全球各國中擁有世界遺產數量第一的國家,多達54個,中國以53項遺產排名第二。雖然中國在 歷史 悠久、疆域遼闊方面擁有優勢
,但義大利同樣有深厚 歷史 和文化內涵,並且許多建築和遺址為石制,得以保留至今。
義大利是全世界葡萄酒頭號生產國,產量佔世界1/4。
著名的義大利黑手黨,其收入佔到全國GDP的7%,十分驚人。
義大利人尤其是男性普遍有戀家情結,全國30-35歲的單身男性中有超過1/3的與父母住在一起。
義大利交警的執法車中包含蘭博基尼。
每年義大利有50萬人會找巫師驅魔。
著名天文學家伽利略的一根手指骨和牙齒如今放在佛羅倫薩的博物館里供人參觀。
威尼斯最常見的交通工具、行駛在河上的船「貢多拉」一律被塗成黑色,這是當地法律規定的。
在米蘭,法律規定人們必須時刻保持微笑,除了出席葬禮和去醫院等特殊場合除外。
義大利藝術家皮耶羅·曼佐尼在60年代曾將自己的便便裝進90個罐頭里,將其作為「藝術家之屎」出售,最終竟賣出12.4萬歐元/罐的高價。
上世紀30年代,義大利出了一名連環女殺手Leonarda Cianciulli,她將自己的三個女鄰居殺害並將她們的屍體做成了肥皂和下午茶點心。
義大利小鎮Falciano del Massico法律規定——死亡是違法的,因為當地墓地已經滿了!
創辦於1088年的博洛尼亞大學是歐洲最古老的高等學府。
在義大利,男人在公開場合穿裙子,警察有權對其逮捕。
義大利語中管球迷叫「tifosi」,意為——傷寒攜帶者,用於形容其極具感染性的狂熱。
1968年,義大利一位男子在淺海處搭起一個平台,並自封為這個平台的「總統」,後來該「王國」被義大利政府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