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巴西南大河義大利人什麼時候來的

巴西南大河義大利人什麼時候來的

發布時間:2023-07-11 23:04:22

❶ 西方航海的簡史

大航海時代是人類的地理知識和航海技術在前人的基礎上得到極大發展的時期,但不可迴避的是,同時這一時期也是歐洲殖民者利用堅船利炮對亞、非、美洲等地進行侵略和殖民擴張的年代。

這種海盜式的掠奪和殖民貿易是殖民者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方式,也正是在這種基礎上,西方資本主義才能有今天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以說,大航海時代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重大轉折期。

各大洲的國家和地區之間因為海洋阻擋而相互隔絕的狀況被逐漸打破(當然,這種轉折伴隨著巨大的悲慘和痛苦)。

還要指出的是,西方人所謂大航海時代的「地理大發現」只是歐洲人「發現」了他們未知的地理知識,而「被發現」的島嶼和陸地大多原本就有某些民族居住,更何況亞洲的中國人以及美洲印第安人等民族也有他們各自對於地理和天文極為精闢的認識。

說到最早的航海家,人們往往是指腓尼基人、中國人和阿拉伯人。歐洲人也有自己的航海傳統,且不說公元前後航行於愛琴海的希臘航海家,8世紀到11世紀中葉,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精於航海的北歐諾曼海盜曾肆虐整個歐洲。

9世紀下半葉,挪威海盜登上冰島;10世紀,諾曼人又到達格陵蘭;11世紀初,丹麥海盜甚至征服了英格蘭全境。

13世紀,《馬可.波羅游記》完成。馬可.波羅(1254-1323)是義大利威尼斯人,曾在中國元朝宮廷任職17年,1295年返回老家。

《馬可.波羅游記》是他在熱那亞的監獄里口述,由小說家魯思蒂謙筆錄而成的,書中詳細記述了馬可.波羅在中國旅行的所見所聞。該書在歐洲廣為流傳後,使得歐洲人眼界大開,對輝煌富裕的東方文明垂涎三尺。

同時,《游記》大大豐富了歐洲人的地理知識,成為當時歐洲人繪制世界地圖的主要參考,是15世紀許多歐洲航海家如達•迦馬、哥倫布等必讀的著作。也是在13世紀,中國的羅盤針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並得到普遍使用。

15世紀初,古羅馬學者托勒密的地圓學說開始在歐洲傳播。同期,歐洲人的造船技術有了明顯的進步,出現了適合遠洋航行的多桅船。這一切表明大航海時代的技術與理論基礎已逐漸成熟。

14、15世紀的歐洲,資本主義已經萌芽,權利基層充滿了對於財富的貪欲,中國的瓷器、絲綢,印度的香料、寶石等東方奢侈品成為上流社會的生活必須品。

當時東西方的貿易商路大致只有兩條,一條是陸路,經中亞一路到達小亞細亞;另一條是先經海路到達紅海或波斯灣,然後用陸路運送到地中海一帶。

15世紀中葉,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興起截斷了中亞商路,而紅海一帶的海路則向來為阿拉伯人壟斷。

東方商品的缺乏使得其價格水漲船高,西歐商人迫切希望找到通往東方的新途徑。長久以來基督徒同穆斯林之間的敵視與仇殺使得歐洲人有足夠的理由以上帝的名義號召教民去打破阿拉伯人獨霸東方商路的局面,為大航海蒙上了一層宗教的面紗。

此外,東方的黃金也是當時貧乏的歐洲所渴望得到的東西,正如恩格斯所說:「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在印度及整個遠東地區搜尋著黃金;黃金這兩個字變成了驅使西班牙人遠渡大洋的符咒…」

至此,大航海時代的帷幕徐徐拉開。說到大航海時代就必須說到葡萄牙,這個歐洲不起眼的小國是大航海時代的急先鋒。葡萄牙位於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南部,也是歐洲最西端的國家,與北非隔海相望。土地面積9.2萬平方公里,15世紀末其人口僅110萬。

11世紀前曾經先後置於羅馬人、阿拉伯人、摩爾人的統治之下。1143年,教皇承認葡萄牙王國獨立,它是歐洲最早實現民族統一和中央集權的國家。1147年,阿豐索一世奪取了摩爾人佔領的伊比利亞半島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里斯本。

葡萄牙在立國初期就非常注重發展航海事業,將之作為傳統國策,並用王權來保證實施。1375年,猶太制圖家賈•克雷斯奎父子在葡萄牙繪制出當時歐洲最完備也是最准確的世界海圖-「加塔蘭地圖」,成為葡萄牙航海者的指路明燈。

說到葡萄牙的航海發跡史就必須說到恩里克王子,即有「航海家」之稱的亨利親王。堂.恩里克王子(1394-1460)是葡萄牙國王諾昂一世的第三子,生於波爾圖,他是葡萄牙航海者的精神教父、大航海時代初期葡萄牙航海事業積極的鼓動者和推進者。

1415年,諾昂一世與恩里克王子率兵渡過直布羅陀海峽,攻佔了北非摩洛哥的穆斯林重鎮休達(今塞卜泰)。攻佔休達對於葡萄牙的航海發展意義重大。休達扼守直布羅陀海峽的咽喉,位置極為重要,同時休達還成為葡萄牙沿非洲西海岸邁向東方的第一步。

佔領休達後,恩里克王子從穆斯林俘虜嘴裡得到了阿拉伯人同非洲黑人貿易的重要情報。恩里克王子是個狂熱的基督徒,一生都以同穆斯林作戰為己任。當時歐洲流傳著非洲存在有一個強大的信仰基督教的黑人王國-普萊斯特.約翰王國的傳說。

這個王國的名字在《大航海時代》系列中也出現過多次。恩里克王子對之深信不疑,一心要找到這個據說黃金滿地、富得流油的普萊斯特.約翰王國,渴望與之結盟共同打擊伊斯蘭世界。

1420年前後,亨利在薩格雷斯半島建立了一座天文台和一所航海學校,為葡萄牙培養了大批熟練的航海者。1420年,馬德拉群島發現,此前發現的加那利群島則不得不讓給西班牙。1431年,亞速爾群島發現,成為大西洋航行的補給基地。

1434年,亨利的遠征船隊首次越過西非的博哈多爾角。1445年,貢薩爾維斯發現維德角(葡萄牙語「綠色之岬」)群島。同年,葡萄牙人開始闖入黑非洲。1448年,亨利在阿爾金建立了葡萄牙在西非的第一座堡壘,作為大規模擄掠的根據地。

從黑非洲掠得的黃金、象牙、黑奴使葡萄牙人得以繼續在摸索中向東方擴張。以後葡萄牙每進至一地,就建立起商站或據點,並用當地獲得的收益來支持下一步的行動。

「航海家」亨利畢生從未參加過任何探險遠航,他扮演的是葡萄牙這艘航船的領航員。到1460年亨利去世時,葡萄牙的航海事業已經開始進入繁榮期。

1481年,葡萄牙諾昂二世繼承王位,他同時也繼承了叔父亨利的遺志,積極推進航海探險。1483年,迪戈•卡奧帶領遠征隊到達剛果河口。1487年8月,巴托羅梅烏•迪亞士奉命率船隊離開里斯本,考察西非海岸。1488年6月,迪亞士抵達非洲的最南端。

由於那裡的風暴極為強烈,迪亞士將這個大海角稱為「托爾門托」,即「風暴角」。1488年他返回里斯本向諾昂二世報告時,諾昂二世將之改名為「好望角」(大概是想到富饒的東方即將在眼前出現而喜不自禁吧)。

1495年,曼努埃爾一世繼位,恰逢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葡萄牙立刻加緊策劃前往印度的航行,達.伽馬被選為遠航指揮官。華斯科.達.伽馬(1460-1524),葡萄牙貴族,出身軍旅。

1497年7月8曰,達.伽馬率領由4艘船、約170名水手組成的船隊由里斯本出發探索繞過「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線。

船隊旗艦「聖.加布里爾」號,長25.6米,寬8.5米,排水量不過300噸。迦馬沒有沿非洲西海岸南下,船隊首先到維德角群島,然後朝南直駛南大西洋,航行了3個月後,再改向東,到達好望角。由此繞開了非洲西海岸對於南下極為不利的氣候。

在前人沒有去過的陌生海域航行幾個月是需要極大勇氣的,達•迦馬無疑是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但是人們對他人格的評價是「驕橫跋扈,狂暴兇殘」。11月22曰繞過好望角後,達•迦馬船隊進入了一片新天地。此後他向北沿非洲東海岸航行。

1498年3月2曰,進入莫三比克。4月在馬林迪,迦馬得到了當地著名的阿拉伯領航員馬德傑德。在他的指引下,航行23天,穿過阿拉伯海,於l498年5月20曰,離開葡萄牙近10個月後,伽馬到達印度南部最著名的商業中心卡利卡特。

在這里,迦馬不是一個稱職的外交官,他帶來的粗劣的禮品和貨物受到嘲笑。但依靠武力,他還是搶到了寶石和香料。返航時船隊就不太幸運了,許多水手在途中死於疾病,其中包括達•迦馬的弟弟。

最後只剩下2條船,1499年7月10曰,「貝里奧」號回到葡篩牙,伽馬的旗艦則在1499年9月9曰才抵達里斯本。生還的水手不到開航時水手總數的三分之—。但運回香料等貨物在歐洲的獲利為這次遠征費用的60倍!

完成通往印度航線後,1510年,葡萄牙任命的第二任「印度總督」阿爾布魁克帶領葡萄牙的武裝船艦佔領了印度的果阿,建立起繼續向東擴張的據點。次年又征服了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強佔了這個中國明朝「敕封國」的領土,以這里作為入侵中國沿海的前哨。

1515年,霍爾木茲也淪入其手,當年12月,阿爾布魁克總算死在果阿。至此,經過近百年的探險、屠殺、搶掠,葡萄牙橫跨半個地球的東方殖民帝國終於建立起來。西班牙是大航海時代的第一個巨頭。1492年,西班牙攻克摩爾人在歐洲的最後堡壘格拉那達,終於完全收復失地。

一旦騰出手來,西班牙立刻緊隨葡萄牙人全力投入航海擴張。很快,西葡兩國為爭奪殖民地發生爭執。1494年 6月,在教皇亞歷山大六世裁決下,以格林威治西經50度為分界線,將世界平分為二,葡萄牙只能在該分界線以東建立殖民地,西班牙則在該分界線以西建立殖民地。

但是為西班牙開辟航線的兩個最有名的人物都是外國人。克里斯托福.哥倫布(1451~1506),熱那亞人,出身低微,25歲之前還幾乎是文盲。但是他通過努力自學很快熟練掌握了至少4門語言和文字。

哥倫布接受了當時流行的地圓學說,認為向西航行也能到達印度,這樣就不必繞過非洲「好望角」,航線可以大大縮短。可是有限的地理知識使他大大估錯了航程,同時他不可能知道中間還隔著一塊大陸!1484年,他向葡萄牙推銷自己的計劃,但是遭到冷遇和拒絕。

1485年,他又游說西班牙,西班牙王室倒有興趣,但是直到1492年才批准這項耗資巨大的計劃。當時西班牙經濟拮據,西班牙王後伊莎貝拉為了支持哥倫布的遠航甚至賣掉了自己的鑽石首飾。

1492年8月3曰,哥倫布率領由3艘帆船組成的船隊離開巴羅斯港,成員共121人,旗艦是「聖瑪麗亞」號,只有120~130噸。9月6曰,離開加那利群島西進,1492年10月12曰,「平托」號的瞭望員終於看見了陸地。

哥倫布欣喜若狂,要知道這時船員們已經絕望,隨時可能嘩變。哥倫布船隊到達的是加勒比海巴哈馬群島的一個小島,但哥倫布以為到了印度,就將當地人稱為Indians,以致於使這個詞有了2個含義-印度人和印第安人。

對於這些不速之客,當地人慷慨地贈以黃金。哥倫布在曰記里寫道:「我真不相信天下會有這樣好心送東西的人」。在古巴、海地轉悠了一圈後,由於旗艦損毀,哥倫布在海地建起一個據點,留下38名船員。1493年1月,哥倫布帶領剩下的2艘船啟程返航,於3月回到西班牙。

第一次航行發現了新大陸,帶回了黃金,哥倫布得到了極大的榮譽,被封為海軍上將。1493年9月,哥倫布第二次遠航,但是收效甚微。1498年,在第三次探索新大陸時,哥倫布被指控叛變,並被押解回西班牙。

1502年,哥倫布好不容易又組織了第四次橫跨大西洋的航行。1506年5月,哥倫布病死,他到死仍然相信他到達的是印度。哥倫布的「發現」雖然沒有馬上給西班牙帶來明顯的收益,但是隨後接踵而至的冒險者如科爾特斯、皮薩羅等從美洲攫取了無數金銀財寶。

費爾南多•麥哲倫(1480~1521),本是葡萄牙破落貴族,曾為葡萄牙王室效力。但因在國內受到誣蔑和排擠,難以容身,1517年投奔西班牙。1518年3月,西班牙查理一世同意了麥哲倫繞過美洲前往東南亞香料群島的計劃。

1519年9月,麥哲倫船隊的5艘小船(共265人)起航。麥哲倫不會知道,他走的是一條不歸路。11月,到達巴西的累西腓,然後沿南美海岸一路南下。歷經千辛萬苦並損失一條船後,1520年10月,船隊發現渴望已久的海峽。

11月28曰,麥哲倫船隊沖出海峽,進入了太平洋。由於最大的食品船開了小差,船隊此時只剩下3艘(這些反叛者回國反說麥哲倫叛變,於是其家屬失去經濟來源,他的妻子和一個兒子很快在貧困中死去)。

接下來又是3個月橫渡太平洋的惡夢,1521年3月,麥哲倫船隊到達馬里亞納群島。在弄到食物和淡水並充分休整後,3月27曰麥哲倫到達菲律賓群島。此時他終於明白,由歐洲向西到達東方的航線已經完成,地圓學說被證實了。

麥哲倫的外交手腕比達•迦馬高明得多,甚至贏得了當地人的好感。但他捲入了當地部落內訌,4月27曰麥哲倫在戰場上被部落戰士殺死。其餘部分船員在埃爾•卡諾領導下駕駛「維多利亞」號經過9個月苦難的航行,於1522年9月6曰回到出發地西班牙,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

這時船上只有18名倖存者和26噸香料。在大航海時代,遠洋航行從來不是一件浪漫的事。生活枯燥不說,居住條件惡劣,工作艱苦,食品和淡水容易變質,還常會出現斷水斷糧,壞血病更是船員生命的大敵。直到18世紀,英國的庫克船長才找到有效對付壞血病的辦法。

從海外殖民地獲得的難以計數的金銀財富並沒有讓葡萄牙和西班牙繁榮多久,他們國內的生產力也沒有因此得到發展。葡西兩國只是起了橋梁的作用,這些財富最終流入了其他歐洲國家的腰包。16世紀起,西班牙開始夢想整個歐洲的霸權,為此發動連年戰爭。

158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吞並。1588年7月,西班牙龐大的「無敵艦隊」進攻英國,被英國艦隊徹底擊敗,喪失了海上霸權,從此一蹶不振。來得快,去得也快,這兩個大航海時代的暴發戶急速地衰落下去,成了昨日黃花。

此後英國與荷蘭相繼崛起,替代了葡萄牙與西班牙的地位。號稱「海上馬車夫」的荷蘭人憑著海運和對外貿易發達致富,而英國則依靠「黑吃黑」的海上私掠艦隊起家。接下來又是英荷、英法爭霸。

一時間風雲變幻,要是一一道來…毫無疑問,在大航海時代初期我國具有足夠的航海技術、造船能力和軍事力量。1405~1433年,鄭和船隊七下西洋就是明證。

鄭和本姓馬,名三保,1371年出生在中國雲南的一個回族家庭里,原先信奉伊斯蘭教,後來改信教。1405年,鄭和受明成祖朱棣的委派,出使西洋。這里的「西洋」是指現在汶萊以西的南洋各地及印度洋沿岸一帶。

鄭和的船隊規模龐大,其中最大的寶船長約151.8公尺,寬約61.6公尺,排水量3000噸以上,共有60多艘,可稱是當年「海上巨無霸」。此外還有運馬的馬船、運糧的糧船、作戰的戰船等,各種船隻多達數百艘。

首次出海時,整個遠航船隊有人員兩萬七千多人。28年間,七下西洋,訪問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北沿海(今天的索馬里)和非洲中部沿海(今天的肯亞)。

每到一處,鄭和都以明朝和平使節的身分,向當地的國王或首領贈送禮品,表達建立邦交、友好通商的誠意,並邀請他們訪問中國。

這是以實力為背景的和平外交行動,收效甚大。但我國從未想過利用自身強大的力量去謀取東南亞、印度或非洲,當時明朝統治者只要周圍鄰國口頭上向我國表示臣服就心滿意足了。

大航海時代對我國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1622年,荷蘭侵佔澎湖,屠殺島上居民。1624年,荷蘭又進犯台灣。

38年後,才由民族英雄鄭成功領導收復台灣。1842年8月29曰,英國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給英國,直到1997年7月1曰我國才收回香港。還有一個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澳門!

葡萄牙征服馬六甲後就開始窺探中國。1513年,在我國廣東附近首次出現了被明朝稱為「佛郎機」的葡萄牙航海者。1517年,葡萄牙特使皮雷斯率船隊來華。葡人最初就是抱著征服中國的野心而來,面對明朝官府的禮遇更加橫行無忌,在廣東犯下了累累罪行。

1521年8月,中葡終於爆發屯門之戰。廣東海道副使汪鋐指揮戰船50艘與葡艦隊激戰40天,葡人死傷慘重,被迫逃離屯門。1522年,葡萄牙國王派克亭何率五艘船、300名遠征隊到屯門增援,於是又發生西草灣之戰。

明朝軍隊拚死奮勇殺敵,俘葡船二艘,俘虜葡兵四十二人,斬首三十多人,葡人被逐出廣東。此後葡人就與倭寇勾結,騷擾浙江、福建一帶。所謂倭寇,本就是一個國際性的海盜組織,其中不乏有中國人參與。

眼看硬的不成,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晾曬濕物,賄賂明朝官員,被允許進入澳門。從1571年開始到1849年,葡萄牙人每年向中國==支付地租以居留澳門。明末清初,我國在同澳門的葡萄牙人貿易中獲得了大量的白銀,澳門也成為當時東西方文化、科技交流的門戶。

但是好景不長,18世紀初,葡萄牙人為了牟取暴利,將鴉片作為毒品從印度向我國大量走私,我國白銀開始大量外流。葡萄牙人是用鴉片毒害我國的始作俑者!葡萄牙人還在澳門從事罪惡的苦力販賣,這同當時歐洲人在非洲和美洲進行的奴隸貿易沒什麼兩樣。

鴉片戰爭後,葡萄牙趁我國內外交困之際,巧取豪奪,逐漸蠶食、侵佔,直至佔領澳門全境。這就是澳門問題的由來。

在葡萄牙統治澳門的絕大多數時間內,佔澳門人口90%以上的中國人在那裡並無任何人權可言,相反,令人發指的流血慘案卻是屢屢發生。最近的一次是在1966年的12月3曰,澳葡當局鎮壓群眾示威,打死中國居民11人,打傷212人,逮捕62人。

(1)巴西南大河義大利人什麼時候來的擴展閱讀:

大航海時代簡述:

大航海時代,又被稱作地理大發現,指在15世紀~17世紀世界各地,尤其是歐洲發起的廣泛跨洋活動與地理學上的重大突破。這些遠洋活動促進了地球上各大洲之間的溝通,並隨之形成了眾多新的貿易路線。

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大量增加,殖民主義與自由貿易主義開始抬頭。歐洲則在這個時期飛速發展並奠定了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

人們不僅在這個時代中發現了新的大陸,增長了大量的地理知識,也極大促進了歐洲的海外貿易,並成為歐洲資本主義興起的重要環節之一。而新航路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也產生的久遠的影響,對除歐洲以外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影響也是復雜而矛盾的。

❷ 一戰的時間參戰國涉及人口發生的事件其它

第一次世界大戰

瓜分世界的首次大屠殺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 為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爭先在8個歐洲國家 (德國、奧匈帝國及其敵對國英國、法國、俄國、比利時、塞爾維亞和黑山)之間開始, 後來逐漸有38個國家15億人捲入戰爭。戰場遍及歐、亞、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戰場是決定戰爭全局的主戰場。海上則以北海為主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導 致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 爭階段發展到以壟斷為特徵的帝國主義階段,各國政府代表本國壟斷資本集團為獲取最 大限度的壟斷利益,積極推行對外擴張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爭奪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國英、俄、法佔據了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而經濟發展迅速、國家實力急劇膨 脹的德、日、美等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所擁有的殖民地卻相對很少,這種經濟發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其次,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階 級矛盾的尖銳化也使帝國主義各國統治不穩,各國紛紛擴軍備戰、尋找同盟,企圖通過 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形成了侵略性 的軍事政治集團——同盟國。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國先後簽訂協約,逐步形成了與同盟國相對立的協約 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加速了雙方擴軍備戰和爭奪戰略要地的步伐。巴爾干半島和 地中海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從1905—1913年,兩大軍事集團為爭奪戰略要地製造了一 系列國際危機,甚至引起局部戰爭。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加深,各帝國 主義集團迫切希望從戰爭中尋求出路。

戰爭爆發前,兩大軍事集團都加緊擴充軍備。交戰雙方總的經濟軍事力量對比,協 約國占優勢。1914年僅英、法、俄三國(含殖民地)總人口就達7.045億人,動員完畢 時,陸軍兵力達977.7萬人;德奧兩國(含德國殖民地)總人口只有1.3億人,動員完 畢時,陸軍兵力為634萬人。在空軍和海軍力量上,協約國也明顯強於同盟國。英國有 飛機258架,法國有156架,俄國有263架;德國僅有232架軍用飛機。戰爭開始前,協約 國海軍編制內有各種水面艦艇762艘和潛艇74艘;德國和奧匈帝國有水面艦艇403艘和潛 艇35艘。

各主要參戰國的戰略方針都是根據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點是:片面強調 戰略進攻,輕視防禦;都企圖依靠一兩次決戰決定戰爭勝負;立足於依靠戰前物資儲備 打短期戰爭,沒有挖掘經濟潛力以滿足戰爭的需要和進行持久戰爭的准備。反映在戰爭 計劃上,各國都把打一場速戰速決的短期戰爭作為制定戰爭計劃的前提。德國為避免東 西兩線同時作戰,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計劃(或稱施利芬一小毛奇計劃),准備在6-8周 內首先征服法國,爾後揮師東進,幾個月內打敗俄國,結束戰爭。鑒於法國極欲奪回阿 爾薩斯-洛林地區,德國對法作戰的設想是:以部署在德法邊境的兵力牽制和吸引法軍 主力,同時以強大的主攻集團突然通過中立國比利時,向法國腹地實施深遠遷回,從背 後打擊法軍主力。

在東歐戰場,則以少量兵力牽制俄軍。在海上,集中海軍主力對付英國海軍,同時 以少量兵力牽制俄國海軍於波羅的海。

奧匈帝國的戰爭計劃受制於德國,准備以主力與俄國作戰,同時又對巴爾乾地區的 塞爾維亞、黑山作戰。法國的戰爭計劃是以主力集結於法國東北部地區,視戰局發展情 況進攻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反擊德軍入侵。法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並封鎖奧匈帝國海軍於亞得里亞海。俄國的戰爭計劃富有極強的進攻色彩,准備 對德國的東普魯士和奧匈帝國的加利西亞同時發動攻勢。英國計劃把戰爭中陸上作戰的 重擔推給法國和俄國,只派遣為數不多的遠征軍配合法軍行動。海軍則用於保障英國及 協約國交通線的安全,破壞德國的海上交通線,封鎖德國海軍,伺機與敵艦隊進行爭奪 制海權的總決戰。

綜觀各國戰爭計劃,各國都過分誇大了純軍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於爭奪本國 利益,各自為戰,各軍種也是單獨作戰。因此,各國沒有很好協調陸軍和海軍的行動。 盟國之間也沒有制定總的聯合作戰計劃。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為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亞檢閱部隊,在薩拉熱窩遇刺。

這一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 國根據有關條約,為支持塞爾維亞,於7月30日宣布軍事總動員。8月1日,德國對俄宣 戰。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大戰由此全面展開。

在歐洲大陸首先點燃的戰火,迅速蔓延到中近東、遠東和非洲一些地區。其中歐洲 戰場是主要戰場,由西線戰場、東線戰場、巴爾干戰場以及義大利戰場組成。參戰國還 進行了多次海戰,並把空軍第一次用於實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按戰爭進程可分為以下幾 個階段: 1914年,雙方速決戰計劃破產,西線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大戰爆發後,德軍擔任主 攻的部隊和擔任牽制任務的部隊按計劃行動。8月21-25日,德軍同法軍和英國遠征軍 在法國東北邊境進行多次交戰,即「1914年邊境之戰」。德軍突破法軍防禦,向法心臟 地區進軍。9月,法軍組織了反擊德軍的「馬恩河戰役」,迫使貿然南進的德軍撤退, 瓦解了德軍的速決戰略。至此,西線大部地段的軍事行動開始形成陣地戰。

但9—10月,在法國北部地區,德軍和英法聯軍相互迂迴對方翼側而實施連續機動 作戰。在東線,東普魯士德軍挫敗了俄國優勢兵力進攻,迫使俄軍退守涅曼河和鮑勃爾 河一帶。但俄軍在加里西亞打敗了奧匈帝國的軍隊。德國為援助奧匈,對俄軍發動了大 規模進攻,德軍失利。德國對東線戰爭規模的擴大使其陷入了兩線同時作戰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遠東地區趁火打劫,於1914年8月宣布對德宣戰,乘機奪取德國在華利益,出現 了遠東戰場。土耳其於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國作戰,在近東開辟了新戰場。戰局更 趨復雜。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爭奪也非常激烈。在這一階段,英德海軍的海上軍事行 動,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兩次黑爾戈蘭海戰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海戰。 雙方圍繞著封鎖與反封鎖,進行了一系列規模不等的海上戰役。

1915年,戰爭重心轉到東線,東部戰場進入了對峙狀態戰爭使雙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軍隊的後備兵員和後勤補給發生嚴重困難,迫使各國加緊國民經濟的總動員。英法 在西線基本上轉入戰略防禦,以便養精蓄銳,恢復元氣。為了減輕德軍對西線的壓力, 它們要求俄國在東線加緊進攻。德國改變了戰略方針,在穩定西線戰局的情況下,集中 兵力進攻俄國,企圖一舉擊垮俄國,爾後打敗英法。1915年1—3月,俄軍對德奧聯軍發 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冬季攻勢,均遭慘敗。德國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於5月初對俄國 戰線中部發動了著名的戈爾采戰役,迫使俄軍全線潰退,損失慘重。德軍乘勝深入俄境, 企圖迫使俄國退出戰爭。同年5月,原同盟國成員義大利轉而對奧匈帝國宣戰,在奧匈 東南部開辟了新戰區。9—10月,整個東線也從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同年10月,保加利 亞參加同盟國作戰,德奧保聯軍以優勢兵力佔領了塞爾維亞。

這一年,西線戰局相對平靜。英法聯軍利用德軍兵力東調之機,發起了幾次規模不 大的進攻戰役,企圖牽制德軍,減輕俄國戰線的壓力。德軍也發動過數次局部反擊。其 中在4—5月的伊珀爾戰役中,德軍首次大量使用毒氣。

1916年,戰爭重心再次轉到西線,協約國逐步取得戰略主動權。 1916年,德國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爭打敗法國。 從2月21日起,德法展開了歷時10個月的凡爾登戰役。由於兵力不足,德軍猛攻不 克,傷亡慘重,從此逐步走向最後失敗。與此同時,英法聯軍為了減輕凡爾登所受的壓 力,對索姆河上德軍堅固防線發動猛烈進攻,史稱「索姆河戰役」。

此役中,英軍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戰。 東線俄軍按照協約國協調一致進攻的戰略方針,為策應西線英法聯軍作戰,對德軍 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突破了奧匈軍隊的防線。此間,意軍也對奧匈軍隊進行了數次規模 不等的進攻戰役。同年8月,羅馬尼亞參加協約國作戰。1916年的海上戰場,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軍主力在日德蘭半島以西,進行了整個大戰期間最大的一次海戰。

1917年,德國轉入全面防禦,俄國爆發革命,美國參戰。 經過兩年半戰爭,德國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協約國方面卻增強了實力,戰場形勢越 來越不利於德國。德軍被迫在東西兩線轉入防禦,同時寄希望於海上開展「無限制潛艇 戰」,企圖切斷英法海上交通線。在戰爭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戰爭大發橫財的美國借 口德國宣布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和德國密電墨西哥企圖結成德墨反美聯盟,於1917年 4月對德宣戰,成了協約國在財政和軍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參戰者。同時也使美得以參 與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線的主要戰役是4—5月法軍對德軍發動的「尼維爾攻勢」戰役。由於德 軍預有準備,法軍的進攻遭到慘敗,並引起法軍大規模騷亂。為配合法軍作戰,英軍也 單獨發動了數次有限進攻,均未取得重大進展。東部戰線,該年9月,德軍發起里加戰 役,這是東線最後一次規模較大的軍事行動。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俄國爆發了十 月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國主 義大戰。

1918年,協約國發動總攻,同盟國土崩瓦解。 俄國退出戰爭後,德國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機。1918年,德國集中兵力於西線,企圖 在美軍主力到達法國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則決定在西線固守陣地,待美軍主力到 達後發動總攻。為實現統一指揮,法國將軍福煦被任命為協約國最高軍事統帥。7—9月, 英法軍發動局部進攻,取得進展。9月,美國遠征軍在總司令潘興率領下,發動了聖米 耶爾戰役。9月26日,英法美聯軍發動總攻。在協約國軍步步緊逼下,德國的興登堡防 線全面崩潰。9月29日保加利亞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奧匈投降。11月 初,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國。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訂,德國投降。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 4218萬人,損失2210萬人,其中死亡515萬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損失 1540萬餘人,其中死亡380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帝國主義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德國戰敗,割地賠款; 奧匈帝國徹底瓦解;英法雖取得了勝利,但在戰爭中元氣大傷,受到削弱;美國在戰爭 中牟取暴利,一躍成為經濟強國。戰後帝國主義奴役掠奪戰敗國和宰割弱小國家的《凡 爾賽和約》等分贓條約,雖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關系,但沒有消除它們之 間的根本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各國的革命運動。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德國和匈牙利等 國,也先後爆發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1919—1920年召開的 巴黎和會,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分贓會議。蘇俄遭到排斥和敵視;塞爾維亞等小國 受歧視。作為協約國一員參戰的中國,在會上非但未能品嘗到勝利的果實,反而成為列 強宰割的對象。日本勾結英法美等國,妄圖迫使中國承認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導致爆發偉大的「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後出現的總體戰、 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大戰經 驗的結果。
http://202.121.7.7/person/zxlsjxw/wzsck/143.asp.htm

第二次世界大戰
Second World War

1939~1945年以侵略者德日意法西斯軸心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國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這場戰爭給人類帶來極大災難,其結果以美、英、蘇、中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日、意法西斯國家實行侵略擴張,爭奪世界霸權所挑起的,經過多次局部戰爭逐漸演變而導致全面戰爭。
戰爭起因
德、日、意等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所確立的法西斯政權及其侵略擴張,是這次世界大戰的根源。
法西斯政權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按照英、法、美等主要戰勝國的意志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國際關系體系。戰敗的德國不甘心於《凡爾賽和約》給予的嚴厲懲罰和約束。戰勝國義大利因未能獲得英、法許諾的領土而不滿,另一個戰勝國日本擴張要求日益強烈。由於德、日、意等國的實力很快得到恢復和加強,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成為英、法、美等國的對手。隨著1929~1933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帝國主義制度的各種基本矛盾重新尖銳化並愈演愈烈,以致發展到訴諸戰爭。 20世紀20、30年代,在義大利、德國和日本相繼興起以極端民族主義和極權主義為核心內容的法西斯主義勢力和運動。1922 年10月B.A.A.墨索里尼在義大利掌握政權。1933年1月A.希特勒在德國執政。1936年3月日本軍部實現對內閣的全面控制,開始確立法西斯專政。它們同英法美等國爭奪勢力范圍和世界霸權,不惜通過戰爭手段改變由凡爾賽 -華盛頓體系所確立的國際秩序,從而形成對世界和平的嚴重威脅。
戰爭策源地形成 德國從1933年起加速擴展軍事工業。1934年秘密突破《凡爾賽和約》對其軍隊的限額。1935年正式重建空軍,實施義務兵役制,秘密頒布《國家防禦法》。1936年3月7日,德國宣布廢除《洛迦諾公約》和《凡爾賽和約》的有關規定,派兵進入萊茵非軍事區。早在1935年秋德國國防軍即已開始制訂代號為紅色的對法作戰計劃、入侵奧地利的奧托方案和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綠色方案。納粹德國成為主要的和最危險的歐洲戰爭策源地。1936年10月,德、意簽訂柏林協定,形成柏林-羅馬軸心。義大利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的組成部分。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召開東方會議,確定武力侵佔中國,進而征服印度、南洋群島、中亞細亞和小亞細亞以至歐洲的侵略擴張總綱領。從1931年起,日本對中國發動並逐步擴大局部性侵略戰爭。1936年制訂向太平洋地區及西伯利亞的擴張目標和對美、蘇、中、英等國作戰的具體方針。日本成為挑起世界戰爭的遠東戰爭策源地。
3個法西斯國家在對外擴張和發動侵略戰爭的過程中結成侵略集團。1936年11月25日,德、日兩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11月6日義大利參加該協定。
世界大戰前奏
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國家多次發動局部戰爭。日本首先在亞洲燃起戰火,揭開世界戰爭的序幕。
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1931年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三省。翌年3月建立「滿洲國」傀儡政權。接著入侵中國上海、熱河省、察哈爾省北部和河北省東部等地區。美、英、法等國對日本的侵略行徑姑息縱容。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國民黨、共產黨兩黨合作為核心,舉國一致,英勇進行反法西斯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中日戰爭在1938年10月日軍佔領武漢、廣州以後,開始轉入戰略相持階段(見抗日戰爭)。
日本對蘇聯的戰爭挑釁 日本於1938年7月29日至8月11日在鄰近朝鮮的中蘇邊境挑起張鼓峰事件(哈桑湖事件)。1939年5~8月,日軍在中國黑龍江省西部與蒙古接壤地區再次挑起諾蒙坎事件(哈勒欣河事件)。日本的兩次戰爭挑釁均遭失敗。
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 1935年10月3日,義大利30萬軍隊侵入衣索比亞。衣索比亞第二次抗意戰爭爆發。盡管國際聯盟通過決議宣布義大利為侵略者,並表示要對它實行有限的經濟制裁,義大利仍能從西方民主制國家,尤其是從美國獲得源源不斷的石油供應。
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 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爆發。截至1939年4月,德國派往西班牙作戰人員超過5萬人,義大利約15萬人。德、意向叛軍提供的軍火價值10億美元。英、法、美等國則宣布「中立」,實行「不幹涉」政策,禁止西班牙政府購買的武器過境。1939年2月27日,英、法與西班牙共和國斷交,公開承認F.佛朗哥政府。
德國吞並奧地利和肢解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3月12日拂曉,德軍入侵奧地利。14日,宣布將其劃為德國的一個州,兵不血刃地吞並了奧地利。接著,德國就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區「自治」問題製造五月危機,陳兵德捷邊境。9月12日,希特勒再次進行戰爭恫嚇。在德國壓力下,英、法兩國政府推行綏靖政策,以犧牲弱小國家利益的方式換取「和平」,9月29日在慕尼黑會議上簽訂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協定。10月1日,德國佔領蘇台德區。10月6日,在德國操縱下,斯洛伐克「自治政府」成立。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
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39年春、夏季,歐洲再次出現緊張局勢,經過波蘭危機和錯綜復雜的外交斗爭,終於爆發全面戰爭。
嚴重的戰爭危機 1939年3月15日,德國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全境。21日又製造但澤危機,向波蘭提出領土要求。次日出動海軍佔領立陶宛的默美爾。4月1日在德、意武裝支援下,佛朗哥軍隊控制西班牙全境。4月7日,義大利軍隊入侵阿爾巴尼亞。5月22日,德、意正式簽署軍事同盟條約,即鋼鐵同盟。德軍統帥部在4月3日即已下達代號為白色方案的對波蘭作戰計劃。

德軍士兵拆除波蘭邊界路障

面對德國的戰爭威脅,波蘭向英、法求助。英國張伯倫政府認為德國如果佔領波蘭將危及英、法安全及其在歐洲的根本利益,鑒於綏靖政策遭到世界和國內輿論的譴責,被迫開始對政策作出某些調整。1939年3月22日,英、法互換照會,承擔遭到侵略時相互援助的義務,把實際存在的同盟關系固定下來。3月31日,張伯倫代表英法兩國政府宣布,一旦發生威脅波蘭獨立的行動,英、法立即給予波蘭全力支持。4月6日,英、波締結臨時互助條約。4月13日,法國重申忠於法波同盟義務。5月19日,法、波正式簽署軍事協定。
三角談判和斗爭 1939年春、夏季,圍繞歐洲的戰爭與和平形成英法蘇三角談判和斗爭相互交錯的局面。4月15日開始舉行英法蘇莫斯科談判,就採取共同行動制止法西斯擴大侵略進行磋商。由於英、法兩國缺乏誠意,先後舉行的政治和軍事談判均未取得任何積極成果。與此同時,英德秘密談判也在進行。
德國的戰略方針首先以英、法為主要對手,集中力量與西方國家作戰,需要緩和德蘇關系,以避免在向西方進攻時腹背受敵。蘇聯同樣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在亞洲,正與日本軍隊在諾蒙坎地區進行戰斗;在歐洲,世界大戰一觸即發;英、法、蘇3國談判因英、法蓄意讓德國侵蘇,毫無誠意,致使談判曠日持久,瀕於破裂。1939年8月23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莫斯科簽訂。
德波戰爭和英法對德宣戰 1939年9月1日,德國出動57個師約150萬人、2500輛坦克、2300架飛機,從北、西北、西南三個方向對波蘭發動突然襲擊。同日、英、法先後發出照會,要求德國停止進攻,從波蘭領土撤出一切軍隊。德國置之不理。9月3日,英、法兩國政府對德宣戰。德波戰爭期間,法軍在法德邊境消極觀戰。英國遲至10月間才派遠征軍到法國。波蘭孤軍作戰,9月16日,波軍防線全面崩潰,德軍完成對波蘭首都和波軍主力的包圍。9月17日,波蘭政府成員逃往國外 。華沙軍民戰斗到彈盡糧絕,9月28日被迫停止抵抗。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程
這次大戰經過法西斯軸心國戰略進攻、交戰雙方攻守互易的戰略轉折和反法西斯同盟國戰略反攻3個階段。
軸心國全面進攻和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
德、意 、日法西斯國家從1939年9月到1942年下半年在歐洲、非洲、亞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展開全面的戰略進攻。
西線戰場 德國佔領波蘭後接連在歐洲從西、北、東南三個戰略方向發動大規模進攻。義大利參加了對法國的戰爭,它在非洲發動的攻勢遭到失敗。

地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歐洲北非戰場

奇怪戰爭 德波戰爭結束後,德國一面作出和平姿態,一面擴充軍備,將主力調往西線,伺機進攻西歐國家。英 、法兩國實行消極防禦戰略,靜守馬奇諾防線。1940年2月,美國試圖進行和平斡旋,為德國所拒絕。1939年9月~1940年4月,英、法與德國之間沒有發生過真正的戰事,史稱奇怪戰爭。
德軍進攻北歐 1940年春,希特勒擔心英法聯軍進入挪威,從北面威脅德國,切斷瑞典對德鐵礦砂供應,遂先發制人於4月9日侵佔丹麥,丹麥投降。同日,德軍入侵挪威,空降部隊佔領奧斯陸。V.A.L.吉斯林被扶植為傀儡政府首腦。4月17日,英、法及波蘭聯軍在挪威登陸。6月,聯軍退出挪威。7月挪威國王和政府成員流亡英國。德軍的閃電戰在北歐取勝。
德國進攻西歐 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軍調集136個師,其中包括10個坦克師和7個摩托化師,2580輛坦克,3824架飛機,向西歐國家發動進攻。當時西歐各國總兵力約147個師。德國空軍猛烈轟炸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在荷、比軍隊後方實施空降,坦克摩托化部隊出其不意在比、盧接壤的阿登山區分3路縱隊快速挺進,致使馬奇諾防線未起實際作用。德軍進攻西歐宣告綏靖政策的徹底破產,英國張伯倫政府立即垮台,由W.L.S.丘吉爾出任首相,組成保守黨、工黨、自由黨聯合政府。
在德軍閃電戰面前,英、法等國聯軍不堪一擊。5月14日,荷蘭軍隊停止抵抗,女王流亡英國。5月26日德軍奪取加萊,進抵英吉利海峽,將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聯軍同法國中部軍隊的聯系攔腰切斷。5月28日比利時國王宣布投降。5月27日~6月4日,英、法海軍利用德軍數日停止進攻時機,集中各類艦船850餘艘,成功地將被困在敦刻爾克狹小三角地帶的英、法聯軍33.8萬餘人運過英吉利海峽,進入英國。在敦刻爾克撤退中,英國遠征軍幾乎喪失全部武器裝備,243艘大小艦船沉沒,但保存了英軍的有生力量。
義大利參戰與法國戰敗 1940年6月6日,德軍在橫貫法國北部的643千米戰線上發動總攻。法軍總司令M.魏剛集結100多萬軍隊在索姆河和安納河一線構築的魏剛防線不到3天即告崩潰。德軍進逼巴黎,6月10日,義大利向英、法宣戰。6月14日,德軍佔領巴黎。17日,法國H.P.貝當政府宣布「停止戰斗」。22日晚7時,在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國向法國及其盟國簽署投降書的貢比涅森林同一節車廂里 ,法國政府代表在納粹德國提出的停戰協定上簽字。該協定規定,德國佔領法國總面積3/5的北部和西部工業發達地區,非佔領地區建立以維希為首都的貝當傀儡政府。

1940年6月14日德軍佔領巴黎

在勃朗峰到地中海的200多千米戰線上,義大利軍隊32個師進攻法國,被法軍6個師擋住。6月24日,在羅馬附近簽署法意停戰協定。意軍佔領法一小塊地區。義大利還攫取東非吉布地港和使用法屬索馬里境內鐵路的權利。
意軍在非洲失敗 1940年7月初,意軍從衣索比亞進犯東非英軍,9月中旬佔領英屬索馬里和肯亞部分地區。9月16日佔領埃及的西迪拜拉尼。12月11日英軍發起反擊收復該地,並於1941年2月6日佔領利比亞的班加西等地。兩個月內推進700千米,俘虜意軍13萬人。在東非,英國從印度、澳大利亞 、紐西蘭調集軍隊,並就地徵集大批非洲人入伍 ,於1941 年1月19日舉行反攻 ,4月1日佔領厄利垂亞首府阿斯馬拉,4月6日同埃軍一起收復亞的斯亞貝巴。5月20日,意屬東非總督投降,英國重新控制紅海與非洲之角。
海獅計劃和英倫空戰 法國淪亡後,英國陷於孤軍作戰困境。希特勒聲稱,英國把殖民地歸還給德國,承認德國在歐洲的霸主地位,即可避免英德戰爭,遭英國政府拒絕。7月16日,德軍統帥部發布准備對英國實施登陸戰役的訓令,制定海獅作戰計劃。要求8月15日完成作戰准備。希特勒力圖取得英吉利海峽及倫敦上空制空權,摧毀英國空軍、機場和港口,為其渡海作戰創造先決條件。德國共集結2669架作戰飛機,在7月10日到10月底的3個月內猛烈空襲英國。8月24日,英國飛機首次空襲柏林。德國空軍始終未能取得預期戰果,在英倫之戰中損失飛行員600人,飛機915架。海獅計劃一再推遲執行,以後實際上被取消。英國贏得空中自衛戰的勝利。
德意擴大對巴爾乾的侵略 1940年7月21日,希特勒下令德國陸軍總司令H.A.W. von布勞希奇著手准備對蘇作戰,12月18日,希特勒簽署代號為巴巴羅薩的對蘇作戰計劃,訓令德軍在1941年5月15日以前完成入侵蘇聯的各項准備。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在柏林簽署軍事同盟條約(見三國同盟),正式結成軸心國侵略集團。德、意兩國加緊擴大對巴爾乾的侵略,作為爭奪東地中海、北非、中東的跳板和進攻蘇聯的戰略前進基地。羅馬尼亞、匈牙利及保加利亞相繼加入軸心國同盟。1940年10月28日,義大利侵入希臘,遭反擊,被迫停止進攻。
1941年3月27日 ,南斯拉夫新政府拒絕加入軸心國同盟,並與蘇聯簽訂友好條約。4月6日黎明,德、意同時進攻南斯拉夫和希臘。德?/ca>

閱讀全文

與巴西南大河義大利人什麼時候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鹽的印度編碼是多少 瀏覽:375
印度國家怎麼看待中國人 瀏覽:290
從印尼打工回國需要准備什麼 瀏覽:242
英國大學信息怎麼查 瀏覽:951
申請英國高中從什麼時候開始 瀏覽:860
國足戰伊朗怎麼樣了 瀏覽:650
伊朗每年應該繳納多少聯合國會費 瀏覽:808
伊朗國旗怎麼設計的 瀏覽:43
深圳到越南的快遞有哪些 瀏覽:710
外國人在中國是怎麼拿筷子的 瀏覽:84
中國多少個人叫魏文敏 瀏覽:712
義大利嚴繁體字怎麼寫 瀏覽:305
義大利哪裡潘多拉便宜嗎 瀏覽:684
義大利左派和右派哪個好 瀏覽:308
中國5g科技有哪些 瀏覽:37
越南提款機能取多少錢 瀏覽:149
印度砸椰子是什麼習俗 瀏覽:932
曼谷離越南哪個機場近 瀏覽:869
印度洋的板塊邊界類型是什麼 瀏覽:678
二戰中的義大利為什麼打不過德國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