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西方人喜歡中國茶葉嗎,會不會和咖啡一樣喜歡
西方人經過了一輪工業革命之後,就開始傑出中國的茶葉。然後他們就深深地愛上了茶葉的滋補以及口感。以至於到了後面,有句話說,西方人可以不喝咖啡,但是不能沒有茶葉,為什麼西方人對中國的茶葉有一種偏愛呢?現在現在細細分析一下。
最後,再來提一提中國,中國的喝茶方式和工具也非常講究,不少外國人喝茶的方式都是從中國學來的。中國的茶文化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時間了。但是無論過去了多少時間,我們都要學會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並且發揚下去。讓西方人也能體會到茶之中所可以包含到的韻味。
B. 中國山茶是如何傳入歐美的
據日本學者井東長谷親的《謀求日中山茶的真誠友好》一文(原載日本山茶協會《椿》雜志1985年第24期。後來,此文由徐碧玉女士翻譯,刊登在《中國茶花通訊》1990年第4期)介紹,1700年,英國外科醫師卡恩尼恩格弁,從中國舟山群島將山茶的標本寄回英國,「這是將山茶介紹給歐洲的第一步」。1763年,瑞典船長愛·凱倍里,從廣州將山茶樹寄送給近代植物分類學的元祖林奈。1793年,英國人哈庫斯托恩,記錄並帶了中國的茶梅(或許是油茶)回國。1850年,由英國派遣到中國的採集家富奧丘恩,把中國開黃色花的茶梅送往英國。1868年,法國傳教士倍路尼意,在貴州採集17個山茶新種,帶回巴黎自然科學博物館。1792年,一位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船長,將中國的「千葉白」山茶品種(現稱「雪塔」),及相應的復色山茶品種帶回歐洲,後傳入法國。182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總監里夫斯,採集到一個半重瓣的滇山茶品種,請雷伍斯船長帶到英國種植,於1826年在肯特郡的一家花園里開了花,命名為「雷伍斯船長」。英國植物學家林特萊把它鑒定為新植物,於1827年發表在《植物學雜志》上,這是第一個引種到歐洲的滇山茶品種。1797年前後,一個紅色單瓣的紅山茶品種首次由英國進入美國新澤西州,從此,開始了美國栽培山茶的新紀元。山茶在美國起步晚於英國,但是後來居上,發展速度很快,特別是在收集和保存山茶品種和育種上領先世界各國。1826年,從英國首批將4種紅山茶帶到澳大利亞。5年後,又有一批山茶植株帶到卡姆登公園。紐西蘭的山茶最早是由法國移民在1840年帶進來的。此後,英國移民和傳教士從英國和澳大利亞也陸續帶進山茶品種。17世紀,中國山茶傳到西方各國,在不到200多年的時間內,培育出已超過15000多個山茶品種。
對於中國山茶最早傳入英國的時間為1739年的結論,有人提出懷疑。前幾年得到一則報道是:義大利教堂內發現14世紀或15世紀的壁畫中有中國的山茶。為此,義大利幾位教授在專門研究。美籍華人、著名的山茶專家沈蔭椿先生到歐美各國調查研究中國自明代以來流散在國外的山茶品種。據他初步了解,已有數百個品種流向歐洲。明代始於公元1368年,正好是14世紀。如果從義大利山茶壁畫中證實中國山茶最早傳入歐洲的時間是14世紀或15世紀,那麼,比現在的認定時間提前了300~400年,這是個極有價值的科研課題。
C. 外國人喝茶嗎愛喝什麼茶
喝茶。外國人一般只重視茶葉的湯色而不太重視茶葉的外形,所以外國茶往往都是袋泡茶、速溶茶、混合冰茶粉等,或者是罐裝、瓶裝的茶水,許多外國人甚至對茶葉的外形到底是個什麼樣子都不大清楚。
外國人飲茶講求效率、方便,不願為沖泡茶葉、傾倒茶渣而浪費時間和動作,因此,喜歡喝速溶茶,這與喝咖啡的原理幾乎一樣。在美國,茶消耗量占第二位,僅次於咖啡。
喝茶注意事項
飲茶講究四季有別,即:春飲花茶,夏飲綠茶、白茶、黃茶,秋飲青茶,冬飲紅茶、黑茶。其道理在於:春季,人飲花茶,可以散發一冬積存在人體內的寒邪,濃郁的香苛,能促進人體陽氣發生。夏季,以飲綠茶為佳。
綠茶性味苦寒,可以清熱、消暑、解毒、止渴、強心。秋季,飲青茶為好。此茶不寒不熱,能消除體內的余熱,恢復津液。冬季,飲、黑茶、紅茶最為理想。味甘性溫,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能助消化,補身體,使人體強壯。
D. 為什麼歐洲人那麼喜歡中國的瓷器和茶葉
1657年,倫敦的一家咖啡館從荷蘭商人手裡進貨一批紅茶,最先開始在英國出售茶葉。當時只是極少一部分上流社會潮人用來趕時髦的東西。到了1662年,查爾斯二世和葡萄牙公主凱瑟琳的結婚掀起了宮廷喝茶風潮。歐洲最先進口茶葉的是葡萄牙和荷蘭,所以這位葡萄牙公主早就有了飲茶的習慣,何況歐洲當時對中國茶葉的宣傳簡直充滿傳奇色彩,幾乎是包治百病的程度。凱瑟琳害怕自己嫁過去水土不服,於是帶了好多隻船的紅茶和砂糖(配茶喝的)作為嫁妝來到英國。(硬插一個趣聞:歐洲各國間經常聯姻,查爾斯二世和凱瑟琳是典型的政治婚姻啊,所以感情先不提,嫁妝要算清。當時的茶葉和砂糖都極為稀有,價格堪比珠寶,本來要求女方帶金銀珠寶做嫁妝的查爾斯二世,一看到這么多砂糖和茶葉,兩眼放光,立刻欣然接受了。)凱瑟琳本人不僅愛喝茶,還愛向英國皇室和上流社會做宣傳,結果品茶文化一下子就在宮廷普及開來了。
E. 中國茶是怎麼傳入歐洲的
中國世界上最早發現和人工培植茶的國家。先秦時期,巴蜀人就開始飲茶,隨後飲茶的習慣流傳到相鄰的地區。到了三國兩晉時期,飲茶已經在中國士大夫中流行,之後推廣到全國各階層。
南北朝時,中國茶葉隨絲綢、瓷器傳到土耳其;唐代時,中國茶種傳入了日本和新羅。中國茶傳入歐洲則在新航路開辟以後。1545年前後,義大利人賴麥錫的《航海記集成》中提到了中國的茶,這是歐洲最早的有關茶的文獻記載。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荷蘭海船從爪哇來澳門販運茶葉,並於1610年轉運至歐洲,成為西方人來東方運載茶葉的開始,從此,中國茶開始佔領歐洲人的食譜。
婦女之友
新航路開辟之後,全球商品交流迅速發展,三大無酒精飲料類商品先後進入歐洲:1528年,西班牙人將可可輸入到歐洲,荷蘭人1610於年將茶輸入到歐洲,1615年,威尼斯商人將咖啡輸入歐洲。
在所有飲品中,茶可謂真·婦女之友。首先酒精會使人昏昏沉沉,舉止粗魯,沒有什麼比酗酒的丈夫更讓女性煩惱的了。而作為酒的替代品,茶卻能提神醒腦,又不失文雅。在下午四、五點鍾沏茶配上點心,和朋友們喝茶聊天——即 茶話會/下午茶,本身就是貴婦的發明。而茶館和茶園更為女性提供了家庭以外的社交場所。
無論酒館還是咖啡館,都是男人們消遣的地方,良家婦女不能去。但單身女子可以去茶館會晤朋友,不會損傷名譽。到18世紀時,單是倫敦就有2000個茶館,還有很多的茶園,泰晤士河上的伏克斯霍爾茶園就是典型代表。
茶園集英式園林、球場、茶室、音樂廳於一體,男女都可以去散步、喝茶、聊天,也可以在茶園舉辦音樂會和舞會,是那個時代上流社會喜歡的會所。
從貴族到平民
一開始,茶葉是作為葯物放在葯店裡出售的,主要用來治療痛風、積食等富貴病。一開始歐洲的學者、醫生、教士就飲茶是否有益這個問題爭論不休。1625-1657年,整個荷蘭還掀起了一場「飲茶大辯論」。最後因為法國大主教對茶葉的療效背書,才結束了這場爭論。不過參照歐洲長期以來的醫療水平,茶葉當然是比其它治療方法(放血、切除不相乾的器官什麼的)要靠譜得多。
自從英國東印度公司壟斷了茶葉貿易,就開始實行價格壟斷,茶價奇高。其實中國買到歐洲的茶葉價格也算公道,但政府課以重稅,商家再隨意加價,把茶葉變成一種非常昂貴的飲品。同一個時期當時阿姆斯特丹每磅茶葉售價3先令4便士,而倫敦則高達2英鎊18先令4便士。於是私運盛行,大量私茶由外輪運抵英國南岸。國內實際飲用量和官方統計的進口量差別非常。議會決定廢除茶稅。經過一個窗口期,英國的茶稅從190%降到12.5%。此後英國茶葉正式進口量激增,飲茶人口和國家收入也大大增加。於是,17世紀初上流社會的奢享,在18世紀中期變成幾乎所有英國家庭早餐的平民飲料。
茶(財)之路
中國茶對外的傳播,海路和陸路並行。陸路沿絲銅之路向中亞、西亞、北亞、東歐傳播;海路向阿拉伯、西歐、北歐傳播。
從唐代開始,陸上的古絲綢之路同時也是茶之路。茶葉先從產茶地向長安集中,然後以新疆地區為中轉站,經天山南北路通往東歐。而明、清時還開辟了一條經蒙古高原到達俄羅斯的茶葉之路。
海路則始於明清之際,從江西、浙江、福建茶區出發經寧波港、泉州港、廣州港直接運往歐洲或先輸往南洋諸國,再經馬來半島、印度半島、地中海走向歐洲各國。明代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荷蘭海船從爪哇來澳門販運茶葉,並於1610年轉運至歐洲,從此,中國茶葉正式進軍歐洲,新世界的大門打開了。
從中國茶開始銷往歐洲直到鴉片戰爭前夕,中國對外貿易長期順差,而茶葉出口最重要組成部分。直到18世紀末,英國工業大發展,向中國輸出工業品,加上從印度轉口的棉花以及鴉片,也才剛剛達到貿易平衡的狀態。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和中國做生意的歐洲各國居然可以忍受貿易逆差?因為倒賣中國商品到其它國家的轉口貿易所帶來的利潤超過了對中國的貿易逆差。
1651-1652年度,荷蘭阿姆斯特丹開始舉行茶葉拍賣活動,每年輸入該掉的茶葉達4000萬磅以上,轉口數量很大,約占輸入的35-50%, 1758年荷蘭茶葉貿易的利潤率竟達到196%。1711年至1810年間,英國政府光是從茶葉上面就收到了7700萬英鎊的稅,有記載1784年英國的茶稅是190%。這么高的稅也抵不過英國人民喝茶的熱情。1793年,英國政府一年的茶稅收入是60萬英鎊,到了1833年這個數字翻了五倍半,變成了330萬英鎊。
外國人怎樣喝茶
英國
中國茶傳入英國之前,英國人成天喝酒,早上六七點鍾起來都用啤酒來就著早飯吃。然後隨時困了累了閑的沒事幹了,就喝酒玩。茶葉傳入英國之後,茶水在很多情況下代替了酒精。
喝茶的方式和咖啡類似,端給客人的是清茶,喝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添加奶、糖或者檸檬。
俄國
俄國人煮茶不像中國人這樣用泡的,他們是把茶葉和糖一起放進茶炊里,倒入開水,每個客人倒大半杯然後再加白開水接著煮。一邊煮一邊喝,茶炊里的茶水一直保持沸騰的狀態。
據說俄羅斯人喝茶有三種方式:一是把糖放入茶水中,用勺攪梓後再喝;二是將糖咬下一小塊含在嘴裡喝茶;三是看著或想著糖喝茶。俄羅斯人在燒茶時一定要加入糖、蜂蜜之類的甜料,也常常會在茶里加入牛奶、檸檬,甚至果醫和乳酪。甜茶還要伴著甜點吃。不過俄國地方冷,其實充當了正餐之餘的加餐。
法國
按照中國人的標准,法國人是歐洲人里真正「會喝茶」的。法國人喜歡高品質的綠茶而不滿足於袋泡茶,不少法國人也能分得清中國茶葉的不同種類。
他們也會像中國人一樣不加奶和糖,只用開水泡清茶。法國人也有可能採用西非的喝法,在茶水中加入方糖和薄荷葉,放涼了做冷飲,類似於現在全球超市裡售賣的加糖的瓶裝茶。
F. 近代英國為什麼對中國茶葉那麼有興趣
眾所周知,中國作為茶葉故鄉和發源地,在茶葉種植和出口一直獨占鰲頭。
而在西方國家的飲料世界中,首推的就是咖啡了,其次是牛奶、果汁,最後才是茶葉,其中也不乏一些花卉和果乾製作而成的花茶。但仍然有很多西方人對於中國的茶葉並不感興趣。但又為什麼在19世紀時,英國要大量進口中國茶葉呢?
盡管歐洲人並不喜歡喝茶,但英國人卻除外。英國人非常喜歡喝茶,尤其是在起床前倚在靠背喝上一杯熱茶,被看作是生活上最大的享受。但也喝錫蘭所產的紅茶,裡面會加糖牛奶或者奶精。每日的下午茶更是必不可少。
英國飲茶史劃時代意義的一年是在1662年。這一年人稱「飲茶皇後」的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英國查理二世。當年的陪嫁其中就有221磅的紅茶和精美的中國茶具。在紅茶貴重堪比銀子的世代,皇後高雅的品飲使得貴族們紛紛效。直到十九世紀英國人在印度北部偶發現漫山遍野的野茶樹,至此茶葉開始變得比啤酒還便宜(據講是東印度公司派人去武夷山偷取的茶種並且私雇一百多名茶農和茶工到印度,在大吉嶺試種成功),從英格蘭的多佛到阿伯丁,幾乎全英國都開始流行喝茶。
《傲慢與偏見》中有這樣一段對茶的描寫:「茶壺送來書房時,房間里利己彌漫著沁人心脾的芳香。一杯茶落肚後,整個深心得到了極好的慰藉。慢慢細雨中散步歸來,一杯熱茶所提供的溫馨美妙難以形容」。
工業革命也推動了這種新飲料的流行。工業化帶來的生產,大批的工人揮汗如雨的工作,查的解渴性、消毒、保健性以及到後來能感受得到的廉價型,得到了國家中主力勞動階層的熱烈擁戴。茶取代了諸多飲料,開始獨占鰲頭。
十七世紀時英國東印度東印度公司首次來到廣州運茶,而繼設立了辦事處和商館,委託代購中國茶葉。壟斷經營帶來的利潤是巨大的,茶葉業務快速發展,18世紀開始,茶葉已經取代絲綢稱為中國出口第一大宗了。
紅茶在英國的崛起離不開英國人的支持,也有為了商業利益和出口貿易,後來印度引進了茶樹工業,至此名印度橫空出世,稱為紅茶出口第一大國,英國殖民地的紅茶逐漸成為了主流,歐洲紅茶市場逐漸擺脫了對中國依賴。
可想而知,平靜的茶葉生產引進到如今英國每天大約要喝掉1.65億杯茶的背後其實隱藏著更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G. 茶的西傳的理解
中國茶改變了英國人的日常生活
飲茶資訊通過海路西傳
飲茶盛行於中國,但在東西方彼此聯系不暢的漫長時間里,西方世界的人們對此聞所未聞。至近代,有關飲茶的資訊隨著資本主義海外貿易的拓展,經過歐洲航海家打通的東方航路進入到歐洲,一時間飲茶在歐洲盛行開來。
根據現有文獻,威尼斯作家拉馬歇為歐洲人最早記述飲茶者,他於16世紀中葉撰寫了著作《中國茶》與《航海旅行記》,其中涉及中國的飲茶習俗,包括了茶的產地、飲用方法、主要功效等內容。不過,拉馬歇並未親身見聞乃至飲茶,信息來源為來訪的西亞商人,歐洲人早期親身見聞乃至飲茶者還是游學中國的傳教士。在新航路開辟的鼓舞下,歐洲天主教傳教士沿著航海家們打通的東方航線東來中國。葡萄牙傳教士加斯柏爾·達·克路士曾在廣州居住,回國後出版的《中國志》即記述道:「如有賓客造訪,體面人家習常做法為敬現一種稱之為茶(Cha)的熱水,裝在瓷質杯中,置於精緻盤上,熱水帶有紅色,葯味很重,他們時常飲用,這是用略帶苦澀味道的草製成的。」此後,義大利傳教士路易斯·艾美達、西班牙傳教士胡安·門多薩、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都曾記述過飲茶習俗,葡萄牙傳教士曾德昭還特別注意到飲茶禮儀:「主人給賓客安排適合其身份之座位……落座後立刻端來茶這種飲料,按先後次序依次遞送。在有些省份,頻頻上茶乃表示敬意,但在杭州省則不然,如果上第三次茶,則為暗示客人是告辭的時候了。」
傳教士不斷將飲茶資訊傳回歐洲,同時抑或稍晚,其他歐洲人士亦接觸到飲茶並給以簡單記述。比如曾為葡萄牙船隻工作的荷蘭水手達克與林思豪登即記述過東方茶葉與茶水,荷蘭東印度公司官員菲利普斯·包道斯對飲茶亦有所述及,認為「飲茶不僅使那些有此嗜好的亞洲居民有效地抵禦了多種疾病,同樣也可以為荷蘭人所用」。
藉助於地理大發現時代所開辟的全球性交通網路的歷史機緣,少數歐洲人士逐漸了解到飲茶資訊並將其介紹到歐洲,而歐洲各國東來很大程度上則是基於商業目的,茶葉很自然地被納入到購置商品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