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班牙 法國 英國 義大利 那個國家經濟更好
全球綜合國力排行的話。。。英國是全球第4~~法國是第5~~~西班牙應該比義大利的經濟更好~~~~最四個國家裡英國的經濟是最發達的【歐洲經濟最發達的是全球綜合國力第三的德國。。。第二是日本~~~第一就不用說了。。。】
⑵ 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的經濟發展特點
英國的經濟特點:
2006年英國整體經濟增長步伐逐步好轉,表現得更為強勁和均衡。其中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依舊為服務業。06年全年英國GDP 的增長率逐步遞增,分別為2.3%、2.6%、2.8%;而第四季度更是超過預期達到3.0%的水平,投資者紛紛看好英國經濟前景,同時大家也看到了通脹率和失業率等風險問題的存在,總體分析英國06年經濟處於溫和上漲態勢。
18世紀的英國和法國
——兩國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初探
對於對增長的關鍵問題感興趣的經濟史家而言,比較方法應是非常有效的。若他的任務在於分析不同變數的運動,考察它們各自對經濟革命的影響,那麼,就此范圍而言,比較幾個國家的經驗必定會大大拓展其研究領域,增強其提出——或檢驗——假說的能力。然而這種方法只是以散漫的方式——除極少數例外——得到運用。筆者欲在這篇文章中從比較的視野出發探討工業革命的起源這一重大問題,但筆者充分認識到自己工作的冒失輕率。大家都知道英國是第一個實現技術突破的國家,而且這一成就是通過它自己的努力、在沒有外來幫助的情況下自發達到的。但對於如何解釋英國人經濟和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各家眾說紛紜。如果將18世紀的英國經濟和另一個國家——法國(由於當時它是歐洲大陸的頭號強國,因而是最好的選擇)的經濟作系統的比較,人們就會更為清晰地發現那些只有英國才具有的因素——這些因素將決定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的獨特現象。
第一個需要指出的關鍵問題是,法國大革命前夕英國的領先地位和法國的落後狀態已經十分明顯,這種狀況不是短期內突然出現的。兩國之間的差距在18世紀初,即路易十四時代結束時就已經十分明顯。為解釋兩國之間社會經濟結構之間的差異,我們應該以長時段(即遠溯至中世紀)來考慮到這一問題。這里不可能完成這一工作,但至少我們可以指出17世紀的客觀形勢對兩國經濟的影響是不同的,這至少是18世紀初兩國之間差距的部分原因。
30年前,約翰•U. 內夫提出,英國之所以成為第一個在18世紀開始工業革命的國家,其原因在於,它與其他國家,特別是與法國不同的是,16世紀末17世紀初它已經進行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因此它的領先地位比人們通常認為的要早兩個世紀。但他的論點在英國受到批判,今天已經沒有什麼影響了。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內夫想像出來的,他大大高估了某些技術發明的意義,以及少數新工業的增長的重要性(除了煤炭工業外,其他的都無足輕重,而且他忽略了一個重要工業部門——毛紡業增長是十分緩慢的),最後,他還大大高估了企業組織中少數非代表性的大企業的意義。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內夫指出了1540年後英國煤炭產量和消費的快速增長以及它在技術上的意義,這就導致了一些新技術的產生,而這是歐洲大陸完全陌生的,如煉焦爐。這種新的礦物燃料為創新提供了新的推動力,而法國卻缺乏這種推動力。另一方面,正如內夫提到的,1540-1640年間,英國工業產量的增長要比法國快。1640年起,英國在礦業和冶金業產量方面居於絕對優勢,玻璃、毛紡品等人均產量、甚至整個工業的人均產量高於法國。
不過,兩國真正的差異是在1640年後而不是在這之前發生的。在法國,正如諸多研究所表明的——「17世紀的悲劇」使這段經濟史上十分暗淡。在經歷17世紀頭25年的相對繁榮後,1630年代開始了漫長的蕭條衰退時代,世紀中葉的投石黨運動期間經濟幾近崩潰,這種糟糕的局面一直持續到1720年代。百年之內,價格低落,特別是農產品價格極不穩定——頻繁而深刻的經濟和人口危機,再加上可怕的「死亡率」,通貨緊缺,這些都使商業活動陷於癱瘓,影響了地租價格和利潤——失業和貧困化,這些眾所周知的現象造成了工業生產的停滯甚至是下降,P. 古貝爾和P. 德永在兩個大型毛紡業中心博韋和亞眠都清晰地看到了這種狀況。在博韋,1624-1720年下降額約為40%,亞眠的工業活動在投石黨運動期間陷於停頓,1680年之前都沒有回復到世紀初的水平。即使其他地區的命運稍好,我們仍得承認,,1630年後的蕭條是漫長和深刻的。由是觀之,科爾伯的工業化政策實在是同這種蕭條作斗爭的無奈之舉;但由於當時條件惡劣,通貨緊縮、價格不振,收入和消費呈下降趨勢,他的努力換來的只是個半失敗的結果。誠然,有些工業舉措保留了下來,以後還有所發展——如朗格多克的呢絨業——,但很多新辦企業都很快衰落並消失了,總體來說,如果科爾伯時代整個工業有所發展的話,那也是很不穩定很不明顯的。近來的研究表明,路易十四末年,法國工業有復甦的跡象——人們長期以為路易十四是個災難性時期——盡管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戰爭、頻繁的飢饉和新教徒的流亡。我們在商人中看到了新的企業家精神,通貨緊缺有所緩解,法國在西班牙美洲開辟了新的市場。無疑,這些復甦跡象是1715年後增長的先聲,但它仍然受戰爭和飢饉的災難限制。即使能在17世紀的法國經濟中找到某些積極方面,但總的說來,整體形勢仍是十分不利的,今天人們普遍認為,1715-20年間法國的人口低於1640年的水平。
在海峽的另一邊,17世紀的形勢大不相同。如果近來對法國經濟史的研究只是在悲觀主義方面有強弱程度的差異的話,那麼英國史家總的說來對其國家的經濟發展持溫和的樂觀主義看法.
當然英國也沒有能避免17世紀的不利局面。它也曾經歷過幾次停滯和困難時期,如1620年代,內戰時期,同路易十四作戰的某些時候;它的主要工業,毛紡業曾幾度經歷危機,其增長在整個17世紀來說相對微弱,貧困和失業造成了嚴重問題。但英國沒有1630年後法國所經歷的長期劇烈頻繁的蕭條。蔓延到整個歐洲的價格低糜只是在較晚的時候波及英國,比法國晚,約在1650年前後,其幅度也教小;其短期的價格波動也不如法國劇烈,對經濟的影響較小。F.J.非舍爾總結說,17世紀英國的工農業有了緩慢但明顯的增長,盡管同期人頭也增加了,但人均收入很可能也增加了。
1660年後,還有很多法國所沒有的其他發展跡象。如英國內部市場的擴大,這尤其得益於倫敦的發展,它比巴黎的發展更為迅速;「邊境」各郡有了發展,如蘭開夏郡的棉紡業的起飛也早於法國。最後17世紀英國外貿長期呈迅速的增加態勢,這尤其是因為其早期的殖民擴張;1660年代起,英國成為重要的外來商品再出口國家,而同期法國的殖民地和殖民貿易幾乎可以忽略。
正是由於這緩慢但穩定的增長,到18世紀初,英國在幾個重要的領域(盡管其現代性不容高估)已確立了對法國的明顯優勢地位。首先是農業。英國的很多地區已經展開了個中技術改良,產量比法國更高更穩定,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農業的歉收較少具有災難性。隨後是工業技術方面。如上面提到的因煤燃料使用帶來的革新。17-18世紀之交,由於薩瓦里、紐科門和達比等人的資金投入,革新活動更為活躍。在外貿方面,英國不僅在人均水平,而且在絕對值方面都更高,它的商船隊更為龐大,商業資本的積累也更快。
最後,英國的優勢也特別明顯地體現在財政領域,國債制度和英格蘭銀行的建立表明,它在政治和經濟結構方面遠遠領先於法國,路易十四也曾試圖創辦國家銀行,但受到財政家們的反對而告失敗,這些人認為這種銀行與「純粹君主制」不相容,後來約翰•勞試圖人為地將英國的財政制度移植到法國,結果是場災難。
1688年,格里高里•金曾認為英國已比除荷蘭外的任何其他國家都更為富裕,他估計法國的人均收入比英國低20%;一代人之後,在烏德勒支和約簽訂後不久,但尼爾•迪福就寫道,英國是「世界上最繁榮最富庶的國家」。這些評論論據十足,因為17世紀英國經歷了相對的繁榮和增長,但法國經濟則是停滯甚至是衰退。不管這種差異的原因如何——社會經濟結構上的差異(特別是在農村),政治形勢,如投石黨運動(遠比英國內戰的破環性大),路易十四戰爭帶來的負擔(在同同盟國家作戰中法國耗盡了精力)比英國大——但這一事實具有根本性:當18世紀經濟形勢好轉,法國經濟開始增長時,法國同英國已經不處在同一起跑線了,同後者相比,它存在諸多的障礙和明顯的滯後。工業革命只是漫長演變和發展階段的頂峰,因此,為理解18世紀最後1/3階段中英國經濟的起飛,重要的一點是,英國已然經歷了近兩個世紀的增長,雖然有過幾次中斷,但為期不長,而法國經濟在一個世紀的蕭條後才開始增長,到工業革命前為期不到半個世紀。用羅斯托的話來說,英國「起飛的准備」比法國更長,積累更多,更為成熟。因此,在1630年後「17世紀的悲劇」後,法國已經明顯落後於英國,盡管它在18世紀的增長相對較快,但已經無法追趕英國了。
如果說17世紀兩國的經濟命運呈對比關系的話,那麼從路易十四的戰爭結束到大革命的3/4個世紀中,情況則完全不同了:兩國經濟同時增長,我們所掌握的統計數據表明,英法兩國增長的節奏驚人的相似。
從我們熟知的領域,即外貿來看,法國的增長甚至比英國快。
英國和威爾士的官方年均外貿額(進口+出口+再出口)在1716-20年間為1300萬鎊,1784-88年為3100萬,即增長1.4倍。根據阿爾努的數字,1716-20年法國的年均外貿額為2.15億利弗爾,1784-88年為10.62億;幾乎增加了4倍。當然,英國官方計算所依據的費率表比較連貫,因而能提供一個反映貿易大致狀況的指數,而阿爾努的估算依據的是當時的現行價格,而這些價格在1730-80年間增長了約60%(至少農產品如此),因此阿爾努的數字應作一些扣除。即使如此,法國貿易的規模至少仍增加2倍,高於英國。而且魯傑羅•羅曼諾根據詳細統計資料提出的1716-20年的數字低於阿爾努的數字(年平均為1.55億),這樣一來,即使扣除價格上漲的因素,法國在這3/4世紀的貿易增加了4倍。1716-20年間,法國外貿總額勉強達到英國的一半,到革命前夕,其總量已與英國基本持平(當然人均數字明顯低於英國)。
當然還應該考慮到路易十四末年法國的外貿水平很低,但到革命前夕,其增長速度比英國快。另外,在幾個重要的國際貿易領域,法國在18世紀取得或維持了支配地位。法國通過加的斯港向西班牙美洲帝國大量輸出工業產品,它仍是西班牙及其美洲帝國的首要工業品供應國;而英國只是壟斷了葡萄牙和巴西的貿易,范圍有限;但英國控制了義大利和利凡特的市場。聖多明戈島的甘蔗和咖啡種植發展迅猛,它們的價格低於英屬安第列斯群島的產品價格,因為英屬各島地力耗盡,價格提高,所以法國人從英國人手中奪取了大量的殖民地商棧貿易,同時向北歐的再出口發展也很快。此外,總體來說,英國人在歐洲大陸市場鮮有成功,因為他們到處都遇到保護主義壁壘和法國的競爭;英國向大陸的再出口發展緩慢:從18世紀初到1780年代才翻了一番,只是到1785年左右英國的「現代」工業品才開始入侵大陸,大陸貿易在英國外貿中所佔的分額也在下降,從4/5降到不足一半。英國貿易的發展幾乎完全得益於殖民地貿易,特別是同北美領地的貿易,到13個殖民地獨立之前,英國工業品在那裡幾乎享有完全的壟斷權。這種外貿的「美洲化」在較小程度上也適用於法國,盡管經歷了七年戰爭的失利,法國的殖民地貿易在1716-20到1784-88之間增長了9倍,但同歐洲以外的貿易額只佔總量的38%。所以法國外貿的導向比英國更傾向於歐洲,同歐洲的貿易發展速度稍慢於總體速度,但明顯高於英國同大陸貿易的發展速度。
但法國外貿的這種樂觀主義圖景應在幾個方面打折扣。在這段時期——即七年戰爭以前——的前半期,法國的相對地位更為有利。一直到40年代末,英國貿易的發展「非產緩慢」(R. Davis),毛紡品和再出口停滯;只是從1748年起才迅速增長——1745-60年年均增長速度為3.9%。法國貿易雖然受到「約翰•勞體制」的打擊,它的起始增速仍與英國相近,約從1735年起,開始加速,不足20年便翻了一番(1736-39到49-55年),這是法國外貿的黃金時代。但七年戰爭突然打斷了這一勢頭,戰爭期間法國的商業被「皇家海軍」從海上驅除出去,總額降低了50%,而同時英國的貿易仍在發展。1763-71年,法國外貿強勁反彈,但主要是收復失地,但隨後是70年代明顯的停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則明顯後退,直到大革命前夕法國外貿才再次開始增長,並再創新高,到1793年又陷入崩潰。在英國方面,雖然70年代貿易減緩,美國戰爭期間又經歷危機,但同七年戰爭後的法國相比,速度稍快,1783年和約簽訂後再次強勁增長,直到本世紀末。有跡象表明,70年代起,法國的競爭力減弱,喪失了在利凡特和西班牙和西屬美洲的地位(查理三世的保護主義政策對法國人損害特別大)。英國貿易的發展則更為穩定,因為它受戰爭的影響較小。
法國外貿的另一個弱點是它對聖多明戈的明顯依賴,這個殖民地在80年代佔法國殖民地貿易總額的3/4,占總出口額1/3的再出口產品,大部分是這個島嶼提供的。再出口對於英國也很重要,但不列顛帝國更為遼闊更為多樣,它的殖民地貿易更為豐富,到1776年時,作為外貿重要因素之一的北美13個殖民地人口增長迅速,生活水平較高,所需求的製成品量大類多。此外,英國出口中的工業品比例比法國高,1780年左右,兩國的這個數字分別為2/3和2/5;在法國的出口產品中,咖啡、糖和酒居於首位,其次是紡織品和絲綢。有的研究者認為,法國18世紀貿易的增長純粹是表面現象,對國民經濟並無多大實際意義,因為它大部分只是商棧貿易。但不要忘記英國貿易也是如此,同時一些大港口,如波爾多、南特和魯昂,它們的工業對殖民地貿易直接發生了影響,它們向那裡出口奴隸所需的紡織品、榨糖工具、帆布和繩索等,為遠洋船隻提供大炮,而且作為鄉村工業的中介者,這些港口還將農民帶入國際貿易中。可以肯定,相當一部分法國工業產品流入安第列斯和西班牙美洲市場,同英國一樣,貿易的擴張是工業發展的戰略性因素,這就是我們現在要研究的。
鑒於定量數據的不足和統計的不可靠,這一工作確實棘手。就英國來說,根據W. Hoffmann的指數,1700-90年增加了2倍;而最近迪恩和科爾的指數,英國貿易和工業實際產量的指數從1700年的100上升到1790年的285,年均增長1.17%;同期出口指數較為突出,從100上升到383。在法國方面,讓•馬爾舍夫斯基曾領導一個「法國經濟計量史」小組,該小組至今只發表了一個臨時性的數據,只涉及工業;根據這些數據,1701-10年10年間,法國的手工業和工業年均產量,若按當時價格計算,約為3.85億利弗爾,1781-90間,年均為15.74億,年增長率為1.91%。但經修正後的更為完善的增長率應降為1%,與迪恩和科爾的數字很為接近。這個數字與當時法國外貿增長的速度相符。從18世紀初到大革命之前,兩國工業的增長節奏驚人的接近,如果我們比較雙方主要工業的發展就會肯定這一看法。
2006年英國主要經濟成果主要表現:
2006年前三季度,英國經濟保持平穩增長態勢,國內生產總值(GDP)繼第一、二季度增長0.7%和0.8%之後,第三季度仍保持了0.7%的增幅。若按年增長率計算,前三個季度GDP的增長率分別為2.3%、2.6%和2.8%。服務業依舊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工業生產與建築業也實現了小幅增長。根據英國財政部預測,2006年英國經濟增長率將達到2.6%,而2007年則預計增長2.4%。2006年英國經濟增長強勁,失業率保持在低水平,通貨膨脹得到控制。以下為英國經濟成果表現:
一、經濟顯著表現:通脹壓力迫使央行再次提高利率。為了抑制因各種生活基本費用增加引發的通貨膨脹,英國央行11月9日宣布將銀行基本利率上調0.25個百分點,從4.75%提高到5%,為近5年來的最高水平,這是英國央行繼8月份後第二次提息。英國央行一方面要控制通貨膨脹,同時也要避免因利率上升導致消費放緩。
二、市場方面表現:消費支出零售業與房地產市場持續繁榮。2006年第二季度,英國家庭消費支出開始擺脫長期低迷態勢。當前英國房地產市場交易活躍,抵押貸款和房屋價格都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外國購買者的大量湧入使得倫敦市中心價值超過150萬英鎊的高級住宅區房價飆升了20%以上。
三、總體經濟表現: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服務業。自2006年第二季度,佔英國經濟規模超過70%的服務業恢復了強勁增長。第三季度服務業繼前一季度增長0.9%之後,再度增長0.8%。其中,製造業和能源業產出增加是工業生產增長的主要原因,增幅分別為0.7%和0.8%,但包括石油、天然氣在內的采礦業出現較大萎縮,下降3%。建築業生產增長則與上一季度持平,為0.5%。
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國的經濟特點:
法國天然資源不豐富。所需鐵礦石大部靠進口。煤儲量約210億噸(其中褐煤100億噸),鋁土礦儲量9000萬噸。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氣的75%靠進口。水力資源約1000萬千瓦,水力資源和地熱開發利用比較充分。森林面積1500萬公頃 , 覆蓋率超過25%。
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工、電器、動力工業、日常消費工業、食品工業和建築業等。新興工業如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軍工、航空和宇航等部門均有較快發展。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於美國、俄羅斯居第三位。鋼鐵工業、紡織業佔世界第六位。但在工業中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工業部門,其中鋼鐵、汽車和建築為三大支柱。隨著第三產業的發展,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逐步下降的趨勢。法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小麥、玉米、馬鈴薯、甜菜、葡萄和牛肉產量均居西歐第一位。農用地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58%。
服務業在法國經濟中所佔比重逐步上升。服務業包括商業、運輸、電信、旅館 、餐館 、供水 、環衛 、修理等部門。電信、信息、旅遊服務和交通部門業務量增幅較大。法國是富有特色的旅遊國。旅遊勝地有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風景區及廣闊的阿爾卑斯山區。還有一些歷史名城、盧瓦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諾曼底的漁村、科西嘉島等。
法國交通運輸業發達,水陸空都很便利。1990年鐵路總長3.40萬千米,其中電氣化的1.26萬千米;法國在發展高速火車方面走在世界前列。1981年9月,巴黎-里昂鐵路線上的高速火車正式投入使用。1989年12月,法國研製出最新高速火車,時速達482.4千米。1989年全國公路總長80.52萬千米,公路網遍及全國,其中高速公路6763千米。法國內河航運主要由國家經營,內河航道總長8568千米,其中運河4613千米。法國75%的進口物資和20%的出口物資得通過海運。主要海港有馬賽港和勒阿弗爾港。法國原有三大航空公司:法國航空公司、聯合航空公司和國內航空公司。其中法航的客運量居世界第三位。為增強競爭力,國內航空公司和聯合航空公司於1991年決定並入法航。主要機場為巴黎的戴高樂機場和奧利機場。
法國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稅率高於美、日等國,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5.6%。
法國的對外出口在世界貿易中占第四位,居於美 、 德、日之後。法國是世界第三大軍火出口國。進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業原料等,出口商品有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和軍火等。主要貿易對象為德國、英國、美國、日本、俄羅斯、中國等。
法國對外投資增加較快,1991年成為世界第三大投資國。投資主要集中在歐共體成員國,占總額的47.7%。對美國和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員國、非洲和拉美的投資也較高,並以工業、能源、服務部門為多。法國對第三世界的發展援助主要對象是法語非洲國家。1971 ~1980年外國通過對不動產投資方式購買法國土地4.5萬公頃,約佔法土地面積的1%。外國對法國工業部門投資加快,其中歐共體成員國對法投資占外國總投資的50%;其次是美國,約佔22%。1990年外國在法國投資總額為490億法郎。法國政府正採取措施鼓勵外國在法投資。
法國的社會福利較完備,從1983年起,社會福利金額占國民收入的30.6%。社會保險包括醫療、工傷、家庭津貼、退休金、殘疾者照顧等。
德國:
德國是商品出口大國,工業產品的一半銷往國外。德國的出口額現居世界第二位。德國近1/3的就業人員為出口行業工作。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機械產品、電氣、運輸設備、化學品和鋼鐵。進口產品主要有機械、電器、運輸設備、汽車、石油和服裝。主要貿易對象是西方工業國。政府奉行整頓國家財政、減少預算赤字、進行稅制改革、刺激個人投資、進一步實行非國有化、減少國家干預、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政策,使德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同時積極採取措施,推動信息技術的發展並調整經濟結構。自然資源貧乏,除硬煤、褐煤和鹽的儲量豐富之外,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2/3的初級能源需要進口。德國的工業以重工業為主,汽車、機械製造、化工、電氣等佔全部工業產值的40%以上。食品、紡織與服裝、鋼鐵加工、采礦、精密儀器、光學以及航空與航天工業也很發達。中小企業多,工業結構布局均衡。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很高。農業用地約佔德國國土面積的一半。產品可滿足本國需要的80%。旅遊業、交通運輸業發達。德國是啤酒生產大國,其啤酒產量居世界前列。它還是最早研製成功磁懸浮鐵路技術的國家。2002年2月28日24時,德國馬克正式停止流通,歐元 (EURO)成為德國法定貨幣。德國是首批使用歐元的11個國家之一。資本主義國家都是以資本輸出為重點`
⑶ 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是哪一個世界人均收入最高和最低的
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之一,看看他們都開啥車!
排名 國家 2005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按名義匯率計算) 單位:美元
1 盧森堡 69,056
2 挪威 53,465
3 瑞士 49,246
4 愛爾蘭 46,335
5 丹麥 45,015
6 冰島 44,133
7 美國 42,076
8 瑞典 38,451
9 英國 36,977
10 日本 36,486
11 奧地利 35,861
12 荷蘭 35,393
13 芬蘭 35,242
14 比利時 34,081
15 卡達 33,586
16 法國 33,126
17 德國 33,099
18 加拿大 32,073
19 澳洲 29,761
20 義大利 29,648
21 新加坡 25,176
22 西班牙 24,627
23 香港 24,581
24 紐西蘭 23,276
25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20,960
26 科威特 19,288
27 塞普勒斯 19,008
28 希臘 18,995
29 巴哈馬 18,190
30 斯洛維尼亞 17,660
最低的是蒲隆地,最高的是盧森堡。
世界各國人均收入排名
(★為亞洲國家或地區)
1 盧森堡 43,940
2 挪威 43,350
3 瑞士 39,880
4 美國 37,610
5 ★★★★★★★日本★★★★★★★ 34,510
6 丹麥 33,750
7 冰島 30,810
8 瑞典 28,840
9 英國 28,350
10 芬蘭 27,020
11 愛爾蘭 26,960
12 奧地利 26,720
13 荷蘭 26,310
14 比利時 25,820
15 ★★★★★香港★★★ ★★ 25,430
16 德國 25,250
17 法國 24,770
18 加拿大 23,930
19 澳大利亞 21,650
20 義大利 21,560
21 ★★★★★新加坡★★★★★ 21,230
22 西班牙 16,990
23 科威特 16,340
24 以色列 16,020
25 紐西蘭 15,870
26 巴哈馬 15,110
27 ★★★★★澳門★★★★★ 14,600
28 希臘 13,720
29 塞普勒斯 12,320
30 葡萄牙 12,130
31 ★★★★★★韓國★★★★★ 12,020
32 斯洛維尼亞 11,830
33 巴林 11,260
34 波羅黎各 10,950
35 馬爾他 9,260
36 巴貝多 9,270
37 安提瓜 9,160
38 ★★★沙烏地阿拉伯★★★ 8,530
39 阿曼 7,830
40 帕羅 7,500
41 塞席爾 7,480
42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7,260
43 聖凱茨和納維斯 6,880
44 捷克 6,740
45 匈牙利 6,330
46 ★★★墨西哥★★★ 6,230
47 克羅尼亞 5,350
48 波蘭 5,270
49 愛沙尼亞 4,960
50 斯洛伐克 4,920
51 立陶宛 4,490
52 智利 4,390
53 哥斯大黎加 4,280
54 巴拿馬 4,250
55 模里西斯 4,090
56 拉脫維亞 4,070
57 聖露西亞 4,050
58 黎巴嫩 4,040
59 格瑞那達 3,790
60 烏拉圭 3,790
61 ★★★★★★馬來西亞★★★★★★ 3,780
62 阿根廷 3,650
63 加彭 3,580
64 委內瑞拉, 3,490
65 波札那 3,430
66 多米尼加 3,360
67 波里茨 3,190
68 聖文森特 3,300
69 ★★★土耳其★★★ 2,790
70 南非 2,780
71 牙買加 2,760
72 巴西 2,710
73 馬歇爾群島 2,710
74 ★★★★★★俄羅斯★★★★★★ 2,610
75 斐濟 2,360
76 羅馬尼亞 2,310
77 ★★★馬爾地夫★★★ 2,300
78 突尼西亞 2,240
79 薩爾瓦多 2,200
80 ★★★★★★泰國★★★★★★ 2,190
81 秘魯 2,150
82 保加利亞 2,130
83 密克羅尼西亞 2,090
84 多米尼加 2,070
85 蘇利南 1,990
86 ★★★★★★伊朗★★★★★ 2,000
87 馬其頓 1,980
88 瓜地馬拉 1,910
89 塞爾維亞 1,910
90 阿爾及利亞 1,890
91 納米比亞 1,870
92 約旦 1,850
93 哥倫比亞 1,810
94 厄瓜多 1,790
95 ★★★哈薩克★★★ 1,780
96 ★★★阿爾巴尼亞★★★ 1,740
97 薩摩亞 1,600
98 白俄羅斯 1,590
99 波黑 1,540
100 凱普維達 1,490
101 東加群島 1,490
102 ★★★埃及★★★ 1,390
103 史瓦濟蘭 1,350
104 摩洛哥 1,320
105 維納阿圖 1,180
106 敘利亞 1,160
107 土庫曼尼斯坦 1,120
108 西班克和伽扎 1,110
109 ★★★★★★★中國 ★★★★★★★1,100
110 巴拉圭 1,100
111 ★★★★★菲律賓★★★★★ 1,080
112 宏都拉斯 970
113 烏克蘭 970
114 亞美尼亞 950
115 ★★★斯里蘭卡★★★ 930
116 吉布地 910
117 蓋亞那 900
118 玻利維亞 890
119 克里巴提 880
120 ★★★喬治亞★★★ 830
121 亞塞拜然 810
122 ★★★★★★印度尼西亞★★★★★ 810
123 赤道幾內亞 930
124 安哥拉 740
125 尼加拉瓜 730
126 ★★★不丹★★★ 660
127 迪沃瑞爾 660
128 喀麥隆 640
129 剛果. 640
130 索羅門群島 600
131 賴索托 590
132 莫** 590
133 塞內加爾 550
134 ★★★★★★★印度★★★★★★★ 530
135 葉門 520
136 巴布亞紐幾內亞 510
137 辛巴威 480
138 ★★★★★蒙古★★★★★ 480
139 ★★★★越南★★★★ 480
140 ★★★巴基斯坦★★★ 470
141 蘇丹 460
142 Comoros 450
143 貝南 440
144 幾內亞 430
145 茅利塔尼亞 430
146 Timor-Leste 430
147 ★★★烏茲別克★★ 420
148 ★★孟加拉★★ 400
149 肯亞 390
150 海地 380
151 尚比亞 380
152 Kyrgyz 330
153 迦納 320
154 ★★★寮國★★★ 320
155 奈及利亞 320
156 S�0�0o-Tomé 320
157 ★★★柬埔寨★★★ 310
158 甘比亞, 310
159 多哥 310
160 布吉納法索 300
161 馬達加斯加 290
162 馬里 290
163 坦尚尼亞 290
164 中非 260
165 查德 250
166 ★★★尼泊爾★★★ 240
167 烏干達240
168 盧安達 220
169 莫三比克 210
170 尼日 200
171 ★★★塔吉克★★★ 190
172 馬拉維 170
173 獅子山 150
174 幾內亞比索 140
175 賴比瑞亞 130
176 蒲隆地 100
世界上人均年收入最高的是哪個國家? - : 很多年以來都是盧森堡.根據全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收入排名 1 盧森堡 69,056
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是哪一個? - : 最小國家:梵蒂岡 0.44平方千米 最大的國家:俄羅斯 前蘇聯 它地跨亞歐兩大洲,領土包括歐洲的東部和亞洲的北部,面積為1110萬平方公里,佔世界陸地面積的1/8強. 最少人口國家:梵蒂岡 只有不到1000名居民 最多人口國家:中國(不用解釋了吧) 人口第二大國印度,是人口絕對增長率最高的國家 人均收入最高國家:瑞士,美國只是總體最多而已. 人均收入最低國家:衣索比亞. 消費最高的:從匯率上看還有英鎊最高,如果說中國人出國消費最高的應該是英國. 消費最低的:如果也是按匯率看的話,就是最低的那個國家. 我真是盡力了,最後的兩個沒有地方查找. 沒有最小又最高的喲,樓主這是初一地理來的...
世界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的前十名是? - : 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日本
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是哪個? - :世界各國人均收入排名 (為亞洲國家或地區) 1 盧森堡 43,940 2 挪威 43,350 3 瑞士 39,880 4 美國 37,610 5 日本 34,510 6 丹麥 33,750 7 冰島...
世界上哪個國家的人均收入最高?: 瑞士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
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 - : 1 盧森堡 69,056 2 挪威 53,465 3 瑞士 49,246 4 愛爾蘭 46,335 5 丹麥 45,015 6 冰島 44,133 7 美國 42,076 8 瑞典 38,451 9 英國 36,977 10 日本 36,486 11 奧地利 35,861 12 荷蘭 35,393 13 芬蘭 35,242 14 比利時 34,081 15 卡達 33,586 16 法...
世界上那個國家人均收入最高?: 1 盧森堡 43,9402 挪威 43,3503 瑞士 39,8804 美國 37,6105 日本 34,5106 丹麥 33,7507 冰島 30,8108 瑞典 28,8409 英國 28,35010 芬蘭 27,020
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是哪個國家?: 愛爾蘭1990年的人均國民收入是10357歐元,2001年29820歐元,2003年35197歐元. 據一項最新的統計,愛爾蘭和盧森堡是世界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
世界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是哪個,是美國嗎 - : 瑞士世界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不是美國. 目前全球人均(GNP)國民生產總值,最高的國家依次是瑞士(37930美元)、日本(34630美元)、丹麥(27970美元)、挪威(26390美元)、美國(25880美元)以及德國(25580美元);人均GNP最低的國家是盧安達(80美元),其次是莫三比克(90美元)和衣索比亞(100美元). 1998年的世界人均GNP最高的國家是瑞士,第二是盧森堡,第三 是日本,第四是奧地利,第五是新加坡,第六是美國.
世界平均收入最高的國家: 盧森堡
⑷ 英法德意的經濟實力對比和GDP、人均GDP資料
2010年四國人謹雹源均GDP比較(美元):法國第18位,40591;德國第19位,40512;英國第21位,36298;義大利第22位,33828。
2010年肆判四國GDP比較:德法英意分別為4到7名
2010年綜合國力排名:德國第三名,法國第五名,英國第八名,義大利第十名
2010年前幾位經濟體國家:1、美國146578億美元 2、中國58790.61億美元 3、日本 54607.30億美元 4、德國33115.99億美元 5、法國25795.21億美元 6、英國22508.32億美元 7、巴西20867.75億美元 8、義大利 20517.08億美元 9、印度16245.52億美元10、加拿大15743.93億祥態美元 11、俄羅斯14647億美元 12、西班牙14086.77億美元 13、澳大利亞 12362.81億美元
經濟實力:德>英法》義大利
德國第一是無可厚非的,工業實力強勁,這一點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及二戰後就體現的非常明顯了。
⑸ 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土耳其哪個比較強
哪方面?問的太朦朧了,經濟德國第一,軍事法國第一,英國綜合實力強,義大利奢侈品跑車好,土耳其和這些國家就不是一個檔次的了
⑹ 西班牙義大利德國法國英國誰的國民生活平均水平高些
英國和德國的水平差不多,德國的經濟實力總體略高,但論之國民生活水平東德地區比起西德差距很明顯。英國則較為平均,且國民福利更高。
其次為法國,毋庸置疑。
西班牙和義大利的情況和英德類似,義大利的人均國民收入高與西班牙,但意經濟發達地區及工業區都集中在北部,南北差距懸殊。西班牙除個別少數民族地區外,總體生活水平都高於歐盟標准。
如非要硬性排名,個人覺得: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
⑺ 全球最富有的十大國家到底有多富
截止2016年,全球最富有的十大國家的「總體個人財富」分別為:美國(48.9萬億美元)、中國(17.4萬億美元)、日本(15.1萬億美元);
英國(9.2萬億美元)、德國(9.1萬億美元)、法國(6.6萬億美元)、印度(5.6萬億美元)、加拿大(4.7萬億美元)、澳大利亞(4.5萬億美元)、義大利(4.4萬億美元)。
市場研究公司「新世界財富(New World Wealth)公布的《W10:10個世界最富裕國家》排名中,中國名列第二位。
「新世界財富」在其公布的排名中統計的是各國國民的「總體個人財富」,其中包括房地產、現金、銀行存款、事業生意等。
中國的「總體個人財富」達到17.4萬億美元,排名第二。報告指出,中國在最近15年裡展現出的財富增加速度最快。最富裕的國家是美國(48.9萬億美元),第三名是日本(15.1萬億美元)。
前十名中還有英國(9.2萬億美元)、德國(9.1萬億美元)、法國(6.6萬億美元)、印度(5.6萬億美元)、加拿大(4.7萬億美元)、澳大利亞(4.5萬億美元)、義大利(4.4萬億美元)。
(7)英國和義大利哪個國家更富擴展閱讀:
全球最富國家的境況:
在全球最發達的國家中,最富有的10%人群的收入是最貧窮的10%人群的9.5倍;在1980年,這一比例只有7倍。造成差距擴大的原因一方面在於最富有1%的人群收入的增加;
而更重要的因素在於,在過去30年中,這些國家的最貧窮人群收入即使是在經濟繁榮的年份增長也極為緩慢,而在經濟蕭條的時候則下滑更為嚴重。
如果不採取措施,OECD成員國經濟增長在未來25年內將會減少至少8.5%。在過去20年中,貧富差距問題已使墨西哥和紐西蘭減少了10%的經濟增長;在英國、芬蘭和挪威,減少了9%;在美國、義大利和瑞典,則減少了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