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餐廳里的義大利面是什麼面在哪買的到!
大超市都有賣的 西式餐廳越來越多,打開餐牌屢屢見到義大利面,不過有時會被寫成意麵,有時寫成意粉,有時寫成通心粉,有時寫成千層面,有的店還寫成「Pasta」嚇唬人。不僅僅是餐廳,超市裡也經常見到義大利面,要麼放在進口食品櫃台,要麼歸於方便食品,很多MM會被義大利面吸引,因為它的形狀千奇百怪,通過食物發現快樂,這應該是美食的最高境界。 義大利面據說有500多種,細圓形長面條Spaghetti最為常見,去西餐廳講出「斯巴給替」,似乎有一種美味的神秘。除了細實心面條之外,還有一大類被稱為通心粉,像小水管一樣的叫做蔥管面,另一種斜切且有棱紋的叫做斜管面,還有貓耳朵一般的耳形面,螺旋面有時還是兩種顏色,綠色的一股多半加了菜汁,還有大大小小蝴蝶結面,當它們拌上紅色番茄肉醬在餐盤怒放,義大利面傳遞出異國風情。 義大利面做成通心粉的形狀不僅僅是為了美觀,更有一層食物的道理,形狀使得面片可以充分與水以及調料接觸,以便入味,因為在義大利面的烹飪中,醬汁是靈魂。一般來說,粗面適合口味濃醇的醬汁,而細面條則適合清淡稀薄的醬,甚至不加醬而是直接用調味料烹制。在南京的不少快餐式西餐店裡,義大利面會被澆上厚厚的醬汁,味道過於濃郁,以至於令義大利面自身的滋味盡失。不過,放在「快餐」的背景之下,這種厚醬薄面倒可以理解,端出一份澆頭十足的面條,店家的殷勤全在於此了。(文/冰磚)
② 上海有那些吃西餐的地方
提到的紅房子和德大,還有國際飯店等等,我就不多提啦,網路一下或者上網搜就可以搜到的。我來說說我童年裡的一家「海派西餐廳」吧。新利查。和上海早期別的老派西餐館一樣,它的西菜都已經「localize」過一下了,也算是獨特的海派文化吧。我是96年的,在愛菊小學念的書,新利查開在廣元西路,就在學校附近,離我家也不遠。有2、3次放學晚了家裡人過來一起晚飯,再把我接回去。還有一次,放學後傾盆大雨,奶奶來接我,就先在隔壁羅森避雨,我吃完(為了裡面小玩具而買的)奇多和綠色心情,雨還是好大,奶奶就說「走,今天我們二人晚餐一次,上新利查去!」。最後一次去新利查是去年寒假,我美國回去,挑了媽媽體檢日一起去那裡午餐,特地回味一下記憶里的味道。
必點的有土豆色拉,羅宋湯,炸豬排,煙熏鯧魚和西米布丁。
土豆色拉並非現在市面上的土豆泥色拉。那時餐廳里的的色拉醬必是店家自己用色拉油和蛋黃自己打的,香香甜甜。有時色拉里還吃得到小塊混入的蛋白。土豆切成小塊,配上煮熟的青豆(我們上海話也叫它小hóu豆)、小蘿卜丁、小火腿丁,味道簡簡單單的美好。
用濃濃的番茄醬調味勾芡的羅宋湯,甚至吃不到一塊番茄,可是那酸酸甜甜的,就是它該有的味道。捲心菜切成寬寬的絲,煮的透明軟爛了;土豆片也是燉得粉糯粉糯,澱粉的香味永遠那麼誘人;小火腿丁里一定是摻了麵粉,要不然回味定不像現在這樣甜…,
炸豬排想必是很多老式西餐廳菜單里都會出現的。它不像現在很多知名日料店裡的口味。外層裹的麵包糠是粗粗的,炸得更透,甚至未焦金黃。豬排的肉可能與現在的日料店相比,會更緊些但依舊噴香多汁。
煙熏鯧魚,愛吃魚的一定會喜歡吧。它比煙熏三文魚的煙熏味更重。旁邊會配上一小碟蛋黃醬。煙熏魚本身幾乎不撒鹽沒有鹹味,可是那股帶勁的煙熏味令得嫩嫩的魚肉嘗不出一丁點兒腥味。我和媽媽吃這個甚至都不沾醬,當然配上蛋黃醬也是另一種特殊的甜而不膩的新奇口味,不黑暗,很暖心。
海派西餐廳里你別想找到什麼提拉米蘇、巧克力布朗尼、烤麵包布丁配冰淇淋………叫上一客西米布丁吧。爸爸很喜歡吃甜食,每次必點這個。表面一層烤得金黃的甜甜的蛋奶,也可以說是很薄的一層布丁,中間是淡淡的西米,最下面藏著甜滋滋的紅豆沙。千萬記得攪勻了再吃,不然你一定奇怪,中間啥味道也沒有,底下卻空口吃了一截豆沙,吃到後來齁甜。挖開一點點布丁蛋皮,帶著濃濃奶香的甜美,細膩甘甜的紅豆沙與晶瑩透亮的軟軟西米攪融在一起,真是整個味蕾都快樂了起來。
莫名其妙地寫了這么多,也算是一個吃貨對童年飲食文化的一種致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