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歐洲林業是什麼
(forestry in Europe)
(賀曼文)
歐洲森林面積(不包括蘇聯歐洲部分)為1.36億公頃(其中針葉林68%,闊葉林32%),森林覆蓋率為29%,森林蓄積量140億立方米,年生長量4.3億立方米。
森林分布
歐洲由於受第四紀冰川影響最重,原始森林消失殆盡,現有天然林樹種比較單純。針葉林主要分布於北歐,特別是瑞典和芬蘭,氣候嚴寒,適合歐洲赤松和挪威雲杉生長。大多為純林,沙土地以歐洲赤松為主要樹種,壤土地以挪威雲杉占據優勢。它與蘇聯歐洲地區的「泰加」針葉林合在一起,統稱北方常綠針葉林。阿爾卑斯山針葉林,雲杉是主要樹種,還有落葉松和赤松。落葉松、赤松和雲杉在比利牛斯山和其他一些山嶽的森林中也占優勢,並大面積分布於波希米亞等地區,直至夏季乾旱、海拔高而氣溫低的南歐山嶽地帶。闊葉林主要分布於西歐的英國和法國北部,樹種以櫟、樺為主,特別是在一些硅質土地帶占據優勢。在中歐,德意志中部和捷克斯洛伐克分布有大面積山毛櫸林,是阿爾卑斯山區低海拔森林的主要樹種。地中海地區硬闊葉林,主要代表樹種為冬青櫟。葡萄牙和西班牙以歐洲栓皮櫟為主。在南歐西部和東部,冬青櫟與義大利五針松、南歐海松和地中海白松形成富有地中海特色的常綠混交林。歐洲森林總的可分為:北歐針葉林;阿爾卑斯山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地中海地區硬闊葉林。
森林經營管理
歐洲的森林46%為公有林,包括國有(州或中央政府)、城鎮或村社所有;54%為私有林,即歸個人、家庭或私營公司企業所有。歐洲農民歷來有經營小片森林(一般5~25公頃)的傳統習慣,亦農亦林,並把經營小片森林作為一種儲蓄手段。保加利亞、匈牙利國有林佔到90%以上,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蘭、南斯拉夫私有林仍佔有相當比例。歐洲的森林經營歷史悠久。傳統的森林經營以中歐為代表,是以培育大徑級優質木材為目標,輪伐期長(100~120年),蓄積量高(每公頃250~300立方米),撫育間伐強度大(間伐量40~50%),強調適地適樹,採用天然更新或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的方式在採伐跡地更新造林。現代的森林經營以北歐為代表,實行集約經營,以適應機械化採伐和撫育為前提,要求林分劃一,樹種單純,講究良種壯苗,施肥灌溉和中耕除草,輪伐期一般都比較短。近幾十年來,丹麥、義大利、羅馬利亞、匈牙利和保加利亞等一些國家大力發展楊樹及其他闊葉樹種人工速生豐產林。歐洲的森林在資本主義工業化初期由於實行掠奪式採伐,而遭到嚴重破壞。近一二百年來由保護到保續,保障森林永續利用,以至重視和發展森林的多種功能,提出「三位一體」,既要持續不斷地生產木材,又要充分發揮其保持生態平衡的效益及提供遊憩場所。
森林工業
歐洲森林可開發利用面積占森林總面積的97%,歷來重視林道網的建設,例如奧地利國有森林每公頃林道長度為20米,而小面積的私有林則長達32米。這對營林撫育、木材生產和森林旅遊都是有利條件。歐洲的森林採伐量低於森林生長量,甚至不惜進口木材,也要保護好現有森林,認為「木材可以進口,森林景觀卻是無法進口的」。歐洲的木材生產以油鋸伐木、拖拉機集材和汽車運材為主;但在阿爾卑斯山林區,串坡集材(包括新近研製的塑料滑道)和索道集材占相當比重;芬蘭的水路以及奧地利和瑞典的森林鐵路運材,仍佔有一定比重。歐洲的木材加工工業,以瑞典的制材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刨花板居於世界前列。歐洲的人造板工業發展最早,1898年英國興建了世界上第一座纖維板廠,1941年德國興建了世界上第一座刨花板廠。歐洲的刨花板產量從1943年的1.7萬立方米猛增到1980年的2402萬立方米,佔世界刨花板產量4033萬立方米的一半以上。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刨花板生產工藝和機械設備自成體系,產品行銷世界。
林業教育和科學研究
歐洲的林業教育是綜合性的。高等林業學府均附屬於綜合大學或農業院校。現有76處,著名的有:英國牛津大學林學院、維也納農業大學林學院、法國南錫高等林業水利學校。林業專科學校153所,以瑞典、芬蘭、羅馬尼亞和匈牙利較多。歐洲的林業科研機構,大體上有四種組織形式,即由政府設的林業科研機構、附屬於高等院校的林業科研機構、公司企業和林業協會主辦的科研機構。1807年,奧地利首先創立了皇家林學研究所,1854年英國成立了蘇格蘭皇家林學會,1882年法國創建了第一個林業試驗站。芬蘭、瑞典、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本世紀初都相繼創辦了專門的林業科研機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經互會,作為兩個經濟組織,經常就其成員國所共同關心的問題,各自舉辦技術經驗交流活動,並開展林業方面的科學技術合作。
㈡ 關於森林的資料
森林
以喬木為主體的植被類型。俄國林學家G.F.莫羅佐夫1903年提出森林是林木、伴生植物、動物及其與環境的綜合體。森林群落學、地植物學、植被學稱之為森林植物群落,生態學稱之為森林生態系統。在林業建設上森林是保護、發展,並可再生的一種自然資源。具有經濟、生態和社會三大效益。
演化史 :現代森林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一般分為3個階段:①蕨類古裸子植物階段。在晚古生代的石炭紀和二疊紀,由蕨類植物的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組成大面積的濱海和內陸沼澤森林。其中鱗木和封印木高可達20~40米,徑1~3米,是石炭紀重要的造煤植物。現在熱帶地區還有孑遺的樹蕨。②裸子植物階段。中生代的晚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為裸子植物的全盛時期。蘇鐵、本內蘇鐵、銀杏和松柏類形成地球陸地上大面積的裸子植物林和針葉林。③被子植物階段。在中生代的晚白堊紀及新生代的第三紀,被子植物的喬木、灌木、草本相繼大量出現,遍及地球陸地,形成各種類型的森林,直至現在仍為最優勢、最穩定的植物群落。
森林與環境:
覆蓋在大地上的鬱郁蔥蔥的森林,是自然界擁有的一筆巨大而又最可珍貴的「綠色財富」
人類的祖先最初就是生活在森林裡的。他們靠採集野果、捕捉鳥獸為食,用樹葉、獸皮做衣,在樹枝上架巢做屋。森林是人類的老家,人類是從這里起源和發展起來的。
直到今天,森林仍然為我們提供著生產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種資料。估計世界上有3億人以森林為家,靠森林謀生。
森林提供包括果子、種子、堅果、根莖、塊莖、菌類等各種食物,泰國的某些林業地區,60%的糧食取自森林。森林灌木叢中的動物還給人們提供肉食和動物蛋白。
木材的用途很廣,造房子,開礦山,修鐵路,架橋梁,造紙,做傢具……森林為數百萬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其他的林產品也豐富多彩,松脂、烤膠、蟲蠟、香料等等,都是輕工業的原料。
我國和印度使用葯用植物已有5000年的歷史,今天世界上大多數的葯材仍舊依靠植物和森林取得。在發達國家,1/4葯品中的活性配料來自葯用植物。
薪柴是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主要燃料。世界上約有20億人靠木柴和木炭做飯。像蒲隆地、不丹等一些國家,90%以上的能源靠森林提供。
森林的更大價值,還在於它保護和改善了人類的生存環境
不妨說,森林就像大自然的「調度師」,它調節著自然界中空氣和水的循環,影響著氣候的變化,保護著土壤不受風雨的侵犯,減輕環境污染給人們帶來的危害。
森林不愧是「地球之肺」,每一棵樹都是一個氧氣發生器和二氧化碳吸收器。一棵椴樹一天能吸收16公斤二氧化碳,150公頃楊、柳、槐等闊葉林一天可產生100噸氧氣。城市居民如果平均每人佔有10平方米樹木或25平方米草地,他們呼出的二氧化碳就有了去處,所需要的氧氣也有了來源。
森林能涵養水源,在水的自然循環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青山常在,碧水長流」,樹總是同水聯系在一起。降水的雨水,一部分被樹冠截留,大部分落到樹下的枯枝敗葉和疏鬆多孔的林地土壤里被蓄留起來,有的被林中植物根系吸收,有的通過蒸發返回大氣。1公頃森林一年能蒸發8000噸水,使林區空氣濕潤,降水增加,冬暖夏涼,這樣它又起到了調節氣候的作用。
森林能防風固沙,制止水土流失。狂風吹來,它用樹身樹冠擋住去路,降低風速,樹根又長又密,抓住土壤,不讓大風吹走。大雨降落到森林裡,滲入土壤深層和岩石縫隙,以地下水的形式緩緩流出,沖不走土壤。據非洲肯亞的記錄,當年降雨量為500毫米時,農墾地的泥沙流失量是林區的100倍,放牧地的泥沙流失量是林區的3000倍。我們不是要制止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嗎?最有效的幫手就是森林。
森林還是改善環境、抗擊污染的「主將」
樟樹、夾竹桃、丁香、楓樹、刺槐、臭椿、檜柏、女貞、橡樹、紅柳、木槿、榆樹、馬尾松、法國梧桐等都有很強的吸收二氧化硫、氯氣、氟化氫等有毒有害氣體的能力。這些氣體通過綠化林帶,通常有1/4可以得到凈化。
樹葉通過其上面的絨毛、分泌的粘液和油脂等,對塵粒有很強的吸附和過濾作用。每公頃森林每年能吸附50~80噸粉塵,城市綠化地帶空氣的含塵量一般要比非綠化地帶少一半以上。
許多樹木能分泌殺菌素,如松樹分泌的殺菌素就能殺死白喉、痢疾、結核病的病原微生物。鬧市區空氣里的細菌含量,要比綠化地區多85%。
林木還能吸收雜訊。一條40米寬的林帶,可以降低雜訊10~15分貝。
你看,森林既能提供食物、葯材、燃料、原料,又能防風固沙,保持水土,促進退化土地復興,提高農業生產能力,是人類和自然持續發展的保證。
你看,樹木既能美化環境,改善小氣候,又有吸塵、消音、除污、防疫,製造新鮮空氣,城市居民如能生活在一個綠樹成蔭、繁花似錦的綠化環境里,實在是一大幸運。
森林是如此重要,以致聯合國糧農組織把「森林」與生命」定為1991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不是以植樹本身為目標,而是要表明森林如何能幫助人類實現持續發展的目標;要強調森林有持久生產力的作用,即在為後代保存資源基礎的同時,滿足現在生產不斷發展的需求;要提醒人們認識森林不僅能提供糧食、燃料,而且具有最根本的保護環境的價值。
如果沒有森林,陸地上絕大多數的生物會滅絕,絕大多數的水會流入海洋;大氣中氧氣會減少、二氧化碳會增加;氣溫會顯著升高,水旱災害會經常發生……
一句話,沒有森林就沒有生命
可是,很多人卻似乎不懂得這一點,他們不僅不知道如何愛惜森林,相反地盡在無情地摧殘它們。請看:
「幾百台拖拉機、推土機隆隆作響,難以數計的林木倒在地上,動物嚇跑了,土地被推平。接著火焰四起,濃煙彌漫,鳥兒哀鳴,猴子嚎叫……」
這是南美亞馬遜河流域熱帶森林被破壞的一個場景。據說,這里每天有上百萬棵大樹被毀掉。
森林被毀並非自今日始,也不僅僅發生在南美亞馬遜河流域。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森林像母親一樣哺育了人類,給人類提供了吃、穿、住的條件,但自從人類掌握了取火、用火的技術以後,就開始回過頭來向自己的「老家」進攻了。
從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發展粗放牧畜和進行刀耕火種時起,森林便遭到了巨大的破壞。以後更是變本加厲,日益嚴重。四五千年前,歐洲森林面積還占陸地面積的90%,現在只佔50%了。我國西北廣大地區4000年前也覆蓋著茂密的森林,如今林海湮滅,植被破壞,好多地方已經淪為千溝萬壑、童山濯濯的旱原。
特別嚴重的破壞是在近百年裡發生的。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毀林開荒,辟林放牧,興建城鎮,砍伐木材,再加戰爭破壞,火災蟲害,世界森林面積縮小的過程大大加快。現在,每年大約有2000萬公頃的森林從地球上消失!
多年來,非洲森林已經砍掉了一半以上。其中西非每新種一棵樹,同時卻幾乎要砍掉30棵樹。象牙海岸本是非洲多林國家之一,為了得到所需要的外匯,每年差不多要砍伐30萬公頃森林。1963年它還擁有1200萬公頃森林,現在只剩下不到100萬公頃了。
在人口爆炸和農業過度開發的壓力下,亞洲的森林也面臨消失的危險。從1980年到2000年,尼泊爾森林面積將減少63%,斯里蘭卡將減少59%,泰國將減少55%。越南在過去40年裡已有一半的森林被破壞。泰國1970年的森林覆蓋率還高達50%以上,短短十幾年後已下降到不足25%。
歐洲現在的森林都是人工林,原始森林幾乎已經絕跡。歐美國家經常發生火災,比如僅1990年,義大利被焚毀的森林就達17萬公頃。歐共體各國被環境污染毀壞的森林也很多。
最令人擔心的是熱帶雨林,現在正以驚人的速度從地球上消失。80年代以來,熱帶雨林的3個主要生長國——巴西、印尼和扎伊爾,每年砍伐的森林超過200萬公頃。有一份最新報告說,1980年有1130萬公頃熱帶雨林被毀,1991年達到1690萬公頃,也就是說,過去10年裡的砍伐量增加了一半。全世界的熱帶雨林已有70%被毀掉!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初期,地球上1/2以上的陸地披著綠裝,森林總面積達76億公頃。1萬年前,森林面積減少到62億公頃,還占陸地面積的42%。19世紀減少到55億公頃,無論在歐洲、美洲還是亞洲、非洲,依然到處都能見到森林。可是進入20世紀以後,毀林的情況日趨嚴重,至今全球只存40多億公頃森林,而且正以每分鍾38公頃速度在消失!
我國的森林在歷史上也不少,不僅南方森林茂密,就是在北方,五六十萬年前北京藍田猿人生活的渭河之濱,北京猿人活動的北京地區,都曾有蒼翠的莽莽林海。但是,現在我國的森林已經不多了,1988年的森林面積是12465萬公頃,只佔世界森林面積的3% ;森林覆蓋率為13%,比世界平均覆蓋率低一半還多。
森林破壞給我們帶來了嚴重的惡果。水土流失,風沙肆虐,氣候失調,旱澇成災,都同大規模的森林破壞有關。人們毀林開荒的目的是為了多得耕地,多產糧食,可是結果適得其反,農作物反而減產,挨餓的人越來越多。人們濫伐森林的目的是為了多得木材,獲取燃料,可結果也是事與願違,木材越伐越少,某些森林資源本來很豐富的國家現在成了木材進口國,22個國家中有1億人沒有足夠的林木供給他們最低的燃料需求。
森林與人類息息相關,是人類的親密夥伴,是全球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破壞森林就是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破壞全球的生態平衡,使我們從吃的食物到呼吸的空氣都受到影響。難怪一位著名的生物學家說:「人類給地球造成的任何一種深重災難,莫過於如今對森林的濫伐破壞!」
愛護森林吧,濫砍亂伐森林是人類的愚蠢行為,再不要做這種貽害子孫後代的事了。我們不僅要保護好現有的森林資源,把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結合起來,同時還要大規模植樹造林,綠化大地,改變自然面貌,改善生態環境。
森林的益處:
1、改善空氣質量
2、緩解「熱島效應」
3、減少泥沙流失
4、涵養水源
5、減少風沙危害
6、豐富生物品種
7、增加景點景區
8、帶動種苗、花卉產業
9、減輕噪音污染
10、優化投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