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義大利藝術都哪些(音樂、舞蹈)快快!!!
義大利的塔蘭台拉是一種速度迅急的六拍子或三拍子的舞蹈,音樂連續不斷地運動著,造成十分熱烈的氣氛。塔蘭台拉的名稱,據說是從一種有毒的蜘蛛得來的。傳說被這種蜘蛛咬了後會引起一種熱病,病人要劇烈地舞蹈才能解毒。常見的塔蘭台拉是6/8拍子,從頭到尾貫穿著八分音符的快速進行,速度往往越來越快,越來越狂熱。
義大利作曲家羅西尼有一個作品叫《音樂晚會》,包含一系列歌曲。其中第八首小詠嘆調,是一首塔蘭台拉體裁的獨唱曲。這首舞蹈歌曲分為三段,前面有個長大的引子,飛動的節奏,象一陣旋風。第一段出現在小調上,生氣蓬勃的音樂。描繪出一幅鮮明生動的風俗畫。 第二段轉入關系大調,音樂時而強勁,時而輕柔,歌中唱道:
我們急速地旋轉,姑娘們帶著漂亮的舞伴,
來到這里快樂地跳舞, 在這星月交輝的夜晚。
第三段轉入同主音大調,歌詞唱著「啦啦啦啦」的襯詞,音樂歡快熱烈。最後,短短的尾聲用引子的曲調,在原來的小調上結束。
女中
1 啊,我的費爾南多——多尼采第歌劇《寵姬》
2 不知道自己在干什麼——莫扎特歌劇《費加羅的婚禮》中凱魯比諾的詠嘆調
3 哈巴涅拉,愛情是自由的鳥兒——比才歌劇《卡門》中卡門的詠嘆調
4 苦中作樂——契雷亞歌劇《阿德里亞娜·萊庫弗》布伊雍公爵夫人的詠嘆調
5 烈火熊熊——威爾第歌劇《游吟詩人》中阿蘇切娜的詠嘆調
6 沒有尤里迪茜,我可怎麼辦——格魯克歌劇《奧菲歐》中奧菲歐的詠嘆調
7 美妙歌聲隨風飄盪——羅西尼歌劇《塞維利亞理發師》中羅西娜的詠嘆調
8 冥皇,請快顯靈——威爾第歌劇《假面舞會》中女巫烏爾利卡的詠嘆調
9 命中註定——威爾第歌劇《唐 卡洛》中埃波麗的詠嘆調
10 那地方,你可知道!——托瑪歌劇《迷娘》
11 你可知道,媽媽——馬斯卡尼歌劇《鄉村騎士》中桑圖扎的詠嘆調
12 你們可知道,什麼是愛情——莫扎特歌劇《費加羅的婚禮》中凱魯比諾的詠嘆調
13 塞維里亞老城牆邊——比才歌劇《卡門》中卡門的詠嘆調
14 我心花怒放——聖桑歌劇《桑松與達利亞》達利亞的詠嘆調
15 心情激盪——羅西尼歌劇《唐克雷迪》
女高
1 啊,花已凋零——貝利尼歌劇《夢游女》中阿米娜的詠嘆調
2 啊,上帝,給我力量——比才歌劇《卡門》中米卡埃拉的詠嘆調
3 愛情乘著玫瑰翅膀——威爾第歌劇《游吟詩人》中麗昂諾拉的詠嘆調
4 求愛神給我安慰——莫扎特歌劇《費加羅的婚禮》中伯爵夫人的詠嘆調
5 別說我,尊敬的人——莫扎特歌劇《唐璜》中安娜的詠嘆調
6 純凈的天使——威爾第歌劇《命運之力》中萊奧諾拉的詠嘆調
7 多奇怪——威爾第歌劇《茶花女》中薇奧列塔的詠嘆調
8 多謝,好友們——威爾第歌劇《西西里晚禱》中愛蕾娜的詠嘆調
9 厄爾南尼,我們私奔吧——威爾第歌劇《厄爾南尼》中愛爾薇拉的詠嘆調
10 憤怒,我的憤怒——佩格萊西歌劇《女僕主婦》中塞爾皮娜的詠嘆調
11 復仇的痛苦——莫扎特歌劇《魔笛》中夜後的詠嘆調
12 姑娘的秋波——多尼采蒂歌劇《唐·帕斯誇勒》中諾莉婭的詠嘆調
13 掛滿了柔軟帳幕——普契尼歌劇《曼儂·列斯庫》中曼儂的詠嘆調
14 她抬頭仰望——威爾第歌劇《假面舞會》中奧斯卡的詠嘆調
15 可愛的名字——威爾第歌劇《弄臣》中吉爾達的詠嘆調
16 離家去遠方——卡塔拉尼歌劇《瓦蕾》中瓦蕾的詠嘆調
17 媽媽被殺害——喬爾達諾歌劇《安德烈·謝尼埃》中瑪達蕾娜的詠嘆調
18 漫步街上——歌劇《綉花女》中穆塞塔的詠嘆調
19 美妙時刻已來臨——莫扎特歌劇《費加羅婚禮》種蘇珊娜的詠嘆調
20 那天深夜在大海上——博依託歌劇《梅菲斯特》中瑪格麗塔的詠嘆調
21 你鞭打我吧——莫扎特歌劇《唐璜》中彩琳娜的詠嘆調
22 你那冰涼的心——普契尼歌劇《圖蘭朵》中柳兒的詠嘆調
23 你無情的背叛了我——莫扎特歌劇《唐璜》中愛爾薇拉的詠嘆調
24 我親愛的爸爸——普契尼歌劇《加尼·斯基基》中勞萊塔的詠嘆調
25 晴朗的一天——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中巧巧桑的詠嘆調
26 人們叫我咪咪——普契尼歌劇《綉花女》中咪咪的詠嘆調
27 上帝啊!給我安寧——威爾第歌劇《命運之力》中萊奧諾拉的詠嘆調
28 勝利歸來——威爾第歌劇《阿依達》中阿依達的詠嘆調
29 聖潔女神——貝利尼歌劇《諾爾瑪》中諾爾瑪的詠嘆調
30 聖母瑪麗亞——威爾第歌劇《奧賽羅》中苔絲狄蒙娜的詠嘆調
31 失去媽媽的孩子——普契尼歌劇《修女安吉里卡》中安吉里卡的詠嘆調
32 是分手的時候了——多尼采蒂歌劇《軍中女郎》中瑪麗亞的詠嘆調
33 死亡啊!——蓬皮耶利歌劇《喬貢達》中喬貢達的詠嘆調
34 他那溫柔的聲音——貝利尼歌劇《清教徒》中愛爾薇拉的詠嘆調
35 萬籟無聲——多尼采蒂歌劇《拉美摩爾的露契亞》中露契亞的詠嘆調
36 為藝術,為愛情——普契尼歌劇《托斯卡》中托斯卡的詠嘆調
37 我去死,先求你——威爾第歌劇《假面舞會》中阿美莉婭的詠嘆調
38 我是作家忠實的僕人——契雷亞歌劇《阿德里亞娜·萊庫弗》
39 夜深沉——威爾第歌劇《游吟詩人》中萊昂諾拉的詠嘆調
40 一個女孩正十五——莫扎特歌劇《女人心》中黛斯碧娜的詠嘆調
41 永別了,快樂的夢——威爾第歌劇《茶花女》中維奧列塔的詠嘆調
42 在這座宮殿里——普契尼歌劇《圖蘭朵》中圖蘭朵的詠嘆調
舞蹈,我不太清楚
㈡ 芭蕾起源哪個國家,繁榮於哪個國家,鼎盛於哪個國家,而走向世界的
起源
「芭蕾」起源於義大利,興盛於法國,「芭蕾」一詞本是法語"ballet"的音譯
芭蕾舞
,意為「跳」或「跳舞」。
ballet一詞,源於古拉丁語ballo。最初,這個詞只表示跳舞,或當眾表演舞蹈,並不具有劇場演出的含義。
芭蕾的歷史,最早的肇端可追溯自歐洲文藝復興鼎盛時代的意年大宮廷,及法國南部的貝根弟處所的宮廷里。每當成婚喜慶,接見外國元首,或其他年夜慶典,即表演這種舞蹈以示祝或助興。
芭蕾成長史上第一部斗勁完整的芭蕾舞劇——《皇後喜劇芭蕾》上演於1581年,當洛蕾娜(Lorraine)的瑪格麗特蜜斯和凡爾賽(Versaills)的姚幼斯公爵成婚瞬息,這場芭蕾舞的音樂曲譜迄今仍保留,可算是最古老的芭蕾音樂。
興盛
芭蕾至路易十四皇朝(1643—1715)時代而臻極盛,路易十四本人是一位卓絕的舞蹈家,且喜愛芭蕾表演。1661年,路易十四創立了歷史上第一所舞蹈黌舍——法國皇家舞蹈學院,專門教授舞藝。這所黌舍此刻屬於巴黎歌劇院。而沿用至今的四肢行為的五個位置和一些美妙的芭蕾舞姿則是1700年在這里確立的。
芭蕾舞音樂之父柴科夫斯基
在皇家舞藝巨匠博尚(Beauchamp)和音樂家貝弗(Cambefort)及呂利(Lully)的鼎力倡導下,法國芭蕾舞在文化和音樂上的主要性年夜增。於是芭蕾釀成了良多新的宮廷舞的來歷;諸如:加沃特舞曲(Gavotte)、巴斯皮耶舞曲(Passepied)、布雷舞曲(Boree)、里戈東舞曲(Rigaudon)等。在這些舞曲之中,最主要的要算小步舞曲(Minuet),呂利於年,起頭加入法國宮廷的芭蕾勾當,而達到高漲。他那時正與莫利哀(Moliere)合力建造戲劇和芭蕾混成的所謂芭蕾喜劇(Comedie Ballet)。
1661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下令在巴黎創辦了世界第一所皇家舞蹈學校,確立了芭蕾的五個基本腳位和七個手位,使芭蕾有了一套完整的動作和體系。
1760年揭曉的《小紳士》(Le Bourgeois Gentilhomme),可算是這類舞劇最聞名的代表作。呂利又把芭蕾應用於他所作的歌角逐,他的兩位後繼者康普拉(Campra)和拉莫(Rameau)也如法炮製。
尤其是拉莫的作品,因同化有墨西哥、健康和中國等的外國情調而更富滑稽。這當然和他的個性與布景有關。英國方面又締造一種非凡的芭蕾,名之曰「假面舞」(Masque)。到了17世紀後半期,維也納已成為芭蕾表演的中心。然而那時歐洲芭蕾舞正處在「傳統」與「刷新」的爭論,「嚴酷」與「抒情」間的爭論,「純粹舞藝」與「問題舞藝」的爭論,以及「芭蕾」與「近代舞」間的爭論中。這些不美觀念在20世紀的今天,多多少少還有它的餘波,時而爭論不休。
年夜1789年起頭,呈現了《關不住的女兒》等一批早期(又稱前浪漫時
芭蕾
代)芭蕾舞劇的代表作。而到了19世紀,先後在巴黎呈現了「浪漫芭蕾」這個芭蕾史上的黃金時代,推出了以《仙女》(1832)、《吉賽爾》(1841)和《葛蓓莉婭》(1870)為代表的傳世之作,然後在俄國進入「古典芭蕾」這個整部芭蕾史上的鼎盛時代,留下了以《睡佳麗》(1890)、《胡桃夾子》(1892)和《天鵝湖》(1895)這「三年夜舞劇」為首的一多量經典劇目,年夜催促使人們形成了「舞劇乃舞蹈的最高形式」的不美觀念。17世紀70年代芭蕾演出開始使用黎塞留主教宮廷劇場。演出場地和觀眾觀看角度的改變,引起了舞蹈技術和審美觀點的變化,演員站立的姿勢越來越外開,由此正式確定了腳的5個基本位置,這5個外開的位置成為發展芭蕾舞技術的基礎。專業芭蕾演員應運而生,並逐步取代了貴族業余演員,職業女芭蕾演員也開始登台演出,舞蹈技術得以較迅速地發展。芭蕾演出從基本上是一種自娛性的社交活動逐步轉變為劇場表演藝術。這個時期的芭蕾是從屬於歌劇的,宮廷作曲家J.B.呂利在歌劇中加入芭蕾場面,實際上是一連串舞蹈表演,劇情反而顯得無關緊要,這時稱為歌唱芭蕾或芭蕾歌劇。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8世紀中葉。18世紀的芭蕾大師J.G.諾韋爾是芭蕾史上最有影響的舞蹈革新家。他在1760年出版的《舞蹈與舞劇書信集》中首次提出了"情節芭蕾"的主張,強調舞蹈不只是形體的技巧,而屬於戲劇表現和思想交流的工具。諾韋爾的理論推動了芭蕾的革新浪潮,在他和許多演員、編導的持續努力下,芭蕾從內容、題材、音樂、舞蹈技術、服飾等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這些改革使芭蕾終於能夠與歌劇分離,形成一門獨立的劇場藝術。
繪畫《天鵝湖邊的芭蕾舞者》吳玉陽作
在芭蕾發展史上,主要有兩種美學觀點一直在起作用。一種觀點認為,芭蕾是"純粹的舞蹈",16世紀的義大利舞蹈教師、《王後的喜劇芭蕾》的編導博若耶認為芭蕾是"幾個人在一起跳舞的幾何圖案組合"。這種觀點完全著眼於芭蕾的形式美,幾乎完全不考慮芭蕾的內容或情節,往往導致單純追求技巧的高超、華麗。18世紀中葉以前,這種觀點在芭蕾創作中居統治地位。另一種觀點強調芭蕾是"戲劇性舞蹈",諾韋爾的"情節芭蕾"理論最集中地代表這種觀點。他認為在一部芭蕾作品中,上述兩種主要觀點至今仍在起作用,不少編導致力於創作戲劇性的或有情節的芭蕾作品,也有的編導熱衷於無情節芭蕾,注重形式美,兩類作品中的優秀劇目都是觀眾所欣賞的,並作為保留劇目經常上演。20世紀以來,各種文藝思潮對芭蕾創作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出現了許多不同風格的作品。
芭蕾舞
創作一部芭蕾作品,編導是關鍵人物,他根據文學劇本(或一個故事、一首詩、一部音樂作品)構思出舞劇結構或舞蹈結構,再由演員來體現。編導和演員都必須掌握芭蕾語言(或芭蕾語匯)--芭蕾技術技巧,以及運用芭蕾語言表現特定內容或情緒的能力,編導應該深諳它們長於表現什麼,不能表現什麼;而演員則應該訓練有素,能適應並創造性地體現編導的構思,只有具備這些基本條件,芭蕾創作才能進行和完成。芭蕾結構形式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群舞等,編導運用古典舞、性格舞(舞台化的民族舞蹈和民間舞蹈)、現代舞等,按上述形式可以編出多幕芭蕾(分場或不分場,如《天鵝湖》)、獨幕芭蕾(如《仙女們》)、芭蕾小品(如《天鵝之死》)等。芭蕾的這種結構形式在19世紀後期發展到高度規范化和程式化,以致影響和限制了芭蕾的發展。在20世紀編導創作的大量芭蕾作品 中,這些規范和程式已被大大突破,不斷出現新的探索和創造。
世所公認的一流古典芭蕾舞團有七個:前蘇聯的基洛夫芭蕾舞團和莫斯科年夜劇院芭蕾舞團,美國的紐約市芭蕾舞團和美國芭蕾舞劇院,英國的皇家芭蕾舞團,法國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和丹麥皇家芭蕾舞團。今世芭蕾呈現出空前的普及和繁榮,代表性人物和集體為捷克人伊日·基里安(1947— )和他的荷蘭舞蹈劇院以及美國人威廉?福賽特(1949— )和他的德功令國法公法蘭克福芭蕾舞團。
㈢ 芭蕾舞是哪裡發明的嗎
芭蕾舞起源於義大利。早在五百年前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貴族們在宮廷內觀賞一種叫做「芭莉」或「芭萊蒂」的華美舞蹈,即是後來芭蕾舞的雛型。
十九世紀末,柴科夫斯基作曲的不朽名著《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等芭蕾舞劇在俄國和各國相繼上演,世界芭蕾藝術的中心,就由巴黎轉到了彼得堡。特別是柴科夫斯基的音樂,給舞劇音樂帶來了豐富的形象內容、戲劇性的動力和交響性的發展。不僅是芭蕾舞的典範作品,亦成為世界樂壇上的不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