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中國面條什麼時間傳到義大利

中國面條什麼時間傳到義大利

發布時間:2023-08-20 00:39:43

A. 面條的來歷

面條起源於中國,面條起初被稱為「湯餅」。

四千多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摧毀了中國西北部的一個村莊,緊隨其後的洪水又將其封凍。四千多年後,准確說是在2005年,考古學家們在被稱為「中國龐貝」的青海省喇家村裡,發現了裸露在岩層中長約50厘米、寬約3毫米的面條。不過在那時它的名字很有可能還不叫「面條」。

在中國,最早的面條被叫做「餅」或「湯餅」。1400年前的《齊民要術》首次記載了製作面條的「水引餺飥法」——「挼(ruó)如箸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挼令薄如韭葉逐沸煮。」「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

簡單來說,「水引面」是將拉成筷子粗細的面條,掐成一尺狀,水浸之後,在沸鍋的蒸汽上用手快速捏成扁條狀下鍋,煮熟出鍋淋上雞湯。餺飥的做法與水引面相似,只是形狀更似扁平的面揪皮,但口感上都「滑美殊常」,這是中原地區最早的湯面。

(1)中國面條什麼時間傳到義大利擴展閱讀

特色面條:各地特色麵食有武漢的熱乾麵、內蒙古的燜面、山西的刀削麵、栲栳栳,北京的炸醬面、蘭州拉麵、重慶的重慶小面、上海的陽春面、高郵的醬油麵(又稱高郵陽春面)襄陽牛肉麵、揚州陽春面、揚州炒麵、東北的冷麵、保定的大慈閣素麵、陝西油潑面。

河南的燴面、撈面、麻鴨面、餄烙面、廣東的雲吞面、福建的沙縣拌面、漳州鹵面、莆田鹵面、廈門沙茶麵、四川的擔擔面、鋪蓋面,岐山和新野的臊子面,貴陽的腸旺面,阜陽格拉條,渦陽干扣面,等等。

B. 義大利面的起源

義大利面的世界就像是千變萬化的萬花筒,數量種類之多據說至少有500種,再配上醬汁的組合變化,可做出上千種的義大利面,是義大利的特色主食。

義大利面的起源簡單說有人主張起源於中國,由馬可·波羅帶回義大利,後傳播到整個歐洲。

也有人主張:當年,羅馬帝國為了解決人口多、糧食不易保存的難題,想出了把麵粉揉成團、擀成薄餅再切條曬乾的妙計,從而發明了名垂千古的著名美食——PASTA(義大利面)。

最早的義大利面約成型於公元13至14世紀,與21世紀我們所吃的義大利面最像。到文藝復興時期後,義大利面的種類和醬汁也隨著藝術逐漸豐富起來。

最初的義大利面都是這樣揉了切、切了曬,吃的時候和肉類、蔬菜一起放在焗爐里做,因此當年義大利半島上許多城市的街道、廣場,隨處可見抻面條、晾面條的人。據說最長的面條竟有800米。不過由於義大利面最初是應付糧荒的產物,所以青睞者多是窮人,但其美味很快就讓所有階層無法抵擋。

義大利面吃起來連汁帶水,頗不方便。早期的人們都是用手指去抓,吃完後還意猶未盡地把蘸著汁水的十指舔凈。

中世紀時,一些上層人士覺得這樣吃相不雅,絞盡腦汁發明了餐叉,可以把面條卷在四個叉齒上送進嘴裡。餐叉的發明被認為是西方飲食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從這個意義上講,義大利面功不可沒。

新大陸的發現開拓了人們的想像力,也給義大利面帶來更多變化:兩種從美洲舶來的植物——辣椒和西紅柿被引入醬料。

西紅柿的出現及隨後的品種改良,在義大利的那波利首次被人用作醬汁搭配面條,從此令面條大受歡迎,甚至連皇室貴族也被受吸引。正宗的義大利粉是由銅造的模子壓制而成,由於外型較粗厚而且凸不平,表面較容易黏上調味醬料,令吃起來的味道和口感更佳。

到19世紀末,義大利面著名的三大醬料體系:番茄底、鮮奶油底和橄欖油底完全形成,配以各種海鮮、蔬菜、水果、香料,形成復雜多變的醬料口味。面條本身也變化紛呈,有細長、扁平、螺旋、蝴蝶等多種形狀,並通過添加南瓜、菠菜、葡萄等製成五顏六色的種類。據統計,義大利面的品種竟有563種之多。可是誰會想到義大利面條最早是用腳揉面的?因為面團太大,用手實在揉不動。

直到18世紀,講衛生的那不勒斯國王費迪南多二世才請來巧匠,發明了揉面機。

1740年,第一座面條工廠建成,廣場曬面的大場面從此成為歷史。義大利人對面條的喜愛似乎與生俱來,許多人把做面的獨門秘方束之高閣,不肯輕易示人,甚至把義大利面鄭重寫進遺囑。中世紀許多歌劇、小說里都提到面條。近代義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也曾用面條犒賞三軍,甚至拿破崙在波河大進軍中也拿「吃面」激勵士氣。

21世紀,全球義大利面條年產量已達1000萬噸。在義大利,每人每年要吃掉至少28公斤面條。在羅馬市中心總統府附近,甚至還建有一座別具一格的面條博物館,慕名前來者絡繹不絕。這個博物館共有11個展廳,展出了不同時期的面條產品以及加工器具,從最早的擀麵杖、和面盆,到後來的切面機、面條生產線等等。眾多實物生動地敘述了義大利面條數百年的發展歷史。如今義大利面條已成為世界的寵兒。

2013的世界面條大會,參加國多達27個。美國紐約著名的「7月4日大胃王」比賽中,義大利面條大賽已成為保留節目。2013年的比賽中9名參賽者在短短8分鍾里吞掉16.2公斤面條,平均每人吃掉1.8公斤;今天在世界100多個國家裡,都可以找到義大利面的蹤影,甚至在地球之外也能聞到它的香氣——國際空間站的食譜里,義大利面條赫然在列。

義大利面主要分這么幾類:除實心粉spaghetti外,還有通心粉macaroni,寬面條lasagna,細長面條tagliatelle,細線狀的細面vermicelli以及包肉餡的小方塊形義大利面餃ravioli。下面就是義大利面的種類的詳細介紹。

1.小水管通心麵

2.天使的發絲(粗)

3.天使的發絲(細)

4.斜管面(Penne):Penne其斜口處類似鵝毛筆筆尖的造型,中空部分與表面淺刻紋可吸附水分較多的醬汁,特別適合搭配番茄面醬或意式肉醬。煮熟時間:6~8分鍾。

5.面片(Lasagna):通常為新鮮麵皮,中間夾入絞肉餡、乳酪或是蔬栗餡層層疊起而成,大多為方形,通常以烤方式料理。煮熟時間:5~7分鍾。

6.尖頭梭面(Pici):很手工感的賣相,因為實心,所以口感筋道。一般先煮熟,再配以羊肉、牛肉、鴨肉等肉醬類稠汁。煮熟時間:7~10分鍾。

7.天使的發絲(Anclle Hair):猶如面線般的Anqle Hair,以搭配較清談或是較稀的醬汁較為適合,比較不易因吸附太濃郁的面醬而顯得口感較膩。煮熟時間:5~7分鍾

8.螺旋面(Fusil Ji):其螺旋形狀的面紋易於沾附面醬,搭配濃郁醬汁如奶油乳酪醬或肉醬最為適宜。煮熟時間:8~10分鍾。

9.長形義大利面(Pasta Lunga):最常被使用的面條種類,如Spaghetti,分有15、16、18厘米粗細的面條,常用來搭配番茄口味的面醬。煮熟時間:8~10分鍾

10.小貝殼面(ShellS):較為細致的小貝殼面可用來料理面條湯,或是用於意式油醋醬汁的沙拉中。煮熟時間:8~10分鍾。

11.義大利水管面(Macaroni):由於其空心的造型與表面條紋可沾裹濃厚的面醬,通常配以乳酪且適合烤食。煮熟時間:8~10分鍾。

12.粗管面(Rigatoni):大號管面厚,體積大,所以嚼勁大,適宜同時配以葷素食材,澆魚汁非常出色。煮熟時間:10~12分鍾。

13.傳統寬面(Pappardelle):義大利人在家中最為常做的自製寬面,適合各種醬汁來烹飪。它與牛肝菌等菌類搭配尤其能突顯菇類香味。煮熟時間:8~10分鍾。

C. 義大利面的起源

意麵的起源一般來說有兩種推斷,其一便是起源中國說。在元朝年間,馬可·波羅游歷中國,待他回去時便也把麵食帶到了義大利王國,後傳播到整個歐洲。所以不要覺得意麵比蘭州拉麵高貴,不就是出口轉內銷嘛。

天下麵食是一家

另一種推斷是,羅馬帝國為了解決人口多、糧食不易保存的難題,想出了把麵粉揉(當時是用腳)成團、擀成薄餅再切條曬乾的妙計,從而發明了義大利面。

D. 面條是哪的人發明的

面條(noodle),一種用穀物或豆類的麵粉加水和成面團,之後或者壓或擀製成片再切或壓,或者使用搓、拉、捏等手段,製成條狀(或窄或寬,或扁或圓)或小片狀,最後經煮、炒、燴、炸而成的一種食品。 面條的歷史 面條是中國人發明的一種食物,它有著源遠流長歷史,早於東漢年間巳存記載,至今超過一千九百年,最初只稱為「餅」,「水溲餅、煮餅」便是中國面條先河– 「餅,並也,溲麵使合並也」(引:劉熙<<釋名>>),其意指用水將麵粉和在一起所做出的食品均稱之為「餅」;以水煮的面條或面塊亦全作「餅」稱。 在不同朝代均有對面條之記載。由初期的東漢、魏晉南北朝、到後期唐宋元明清都有史料紀錄。但起初對面條之名稱卻不統一,除普遍水溲麵、煮餅、湯餅外,亦有稱水引餅、不託、餺飥等。 「面條」一詞直到宋朝才正式通用;「面條」為長條形,花樣卻多不勝數,什麼冷淘、溫淘、素麵、煎麵……皆屬「面條」;制面方法之多亦令人嘆為觀止,可擀、可削、可撥、可抿、可擦、可壓、可搓、可漏、可拉……中華面條既屬經濟飽肚的主食,還可作登大雅之堂的上佳美食。據史錄,很多達官貴人均喜吃面,並會以麵食招待貴賓。 中國全盛時期–唐朝,便有提到當時宮廷要求冬天要做「湯餅」;夏天則做「冷淘」(冷陶即現今之冷麵/過水涼面)。元代出現了可以長期保存的「掛面」;明代又出現了技藝高超的「抻面」。這些制面技藝的出現都為面條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清代最有意義的是「五香面」和「八珍面」的出現,而且在乾隆年間又出現了別開生面的「伊府麵」。其實中華麵食在清朝發展巳相當成熟且穏定,甚至各個地區均有其獨特風味,如中國五大名面:四川擔擔面、兩廣伊府麵、北方炸醬面、山西刀削麵及武漢熱乾麵。加上中外文化交流與發展,更令中華面條、麵食之文化於全世界大放異彩。 中華面乃面條之始祖,馳名中外,對全世界之麵食文化亦有深遠影響。義大利粉便為當時義大利使節–馬可孛羅於元朝將我國的做面技術帶回義大利後發展而成。現今的日本拉麵實於一九一二年由中國引入傳統拉麵製作技巧到橫濱,當時的日本拉麵被稱為「龍面」,意思即中國人–龍的傳人所吃的面。 面條的文化 面條主要用麥子麵粉製作,於面出現之前,飯、粥為普遍中國人的主食,但當面出現後,面條地位即跟米食平起平坐–北方人主以麵食為主糧;南方人雖倚重吃米飯,但麵食亦成為重要小吃。 南北兩地之面條實有著天壤之別。南方的「面」指以麵粉製成的面條,以蛋面為主,用的並非雞蛋而是鴨蛋黃,面身幼、面質爽口彈牙。其中生面、乾麵皆有之。廣受歡迎的有細條乾麵及蝦子面;北方的「面」則指以小麥磨成的粉,面條多不用蛋,用之以鹼水,加入鹼水能令面條變得容易消化,故面條成為北方人主要食糧之故。跟南方的相比,北方面條面較粗,面質軟滑柔韌。如果在北方如果說「要面」,老闆只會給予麵粉;而在南方,賣的則會是巳加工好的面條。 北方人以面為主食,因而麵食較重其質和量。北方人做面常加時令葉類鮮熟,佐以生蔥、生蒜、香菜等調味,味重油多,配料及湯相對較咸,主要是驅寒,飯量大的也可配饅頭、燒餅。據dfybd近40年吃、做面條經驗,南方反之。因南方人以米飯作主食,面條為小吃或招待、迎合北方人口味,因小巧習慣喜以小碗盛放,但不放蔥姜、葉菜,喜歡放醬油、榨菜、明菜油,一般是掛面,外觀和口味對嗜好面條一族來說差強人意。 傳統面條當然以人手巧制,由和粉、打面、拉麵或切面全用人手,不過南方及北方做面亦有所不同,各具特色。北方出名拉麵,固名思義用手拉制而成,拉麵要做得軟滑但有韌性,絕非易事,需膂力過人,對力度控制要得宜,剛中帶柔,才能做出佳品。反觀南方面條,卻重柔中帶剛,爽而不脆,關鍵亦在做面時的力度,面團和好後,利用人體的彈跳力以大竹壓之,面團壓簿,最後切成幼條。 要數特色的中華面,首推伊府麵,簡稱「伊面」,既可以湯煮,亦可作干炒,由清乾隆進士伊秉綬家廚所創。伊府麵中國南北兩方皆有製作,尤以閩、贛最出色。伊府麵之特色在於它不用水和面,改用雞蛋液;經沸水煮後用冷水沖涼、烘乾,再用油炸,令其變半成品。因製法獨特,可適合不同煮法,所以伊府麵確是面中上品及筵席上的特面點。 另一聞名中外的擔擔面,於一八四一年出產於四川。意思簡單之極–挑擔叫賣的面;當時民生苦困,一位名叫陳包包的小販為求生計,挑起擔子沿街賣面。雖說麵食於古時算為上品,達官貴人均喜愛之;但擔擔面並不只專賣給有錢人吃,其對象反著眼在平民大眾。擔擔面起初只在橫街窄巷擺賣,面質相當粗糙,僅用滾水淥熟,湯底則用辣椒油、豉油,再加少許炸菜,味道辛辣,以作裹腹。要到後期才進入了大飯店、賓館,再與其他小吃登上酒席桌。 在香港極受歡迎的雲吞面,面底是生面。生面早時產於廣東,以雞蛋或鴨蛋做面,雞蛋令面身變得爽口;鴨蛋則令生面增添蛋香。好的生面稱為銀絲幼面,面要幼,煮後呈黃色,當然要爽口彈牙,不能太硬亦不能太軟,而最重要的是,生面煮後不可帶鹼水味。 面條的故事 中華面條除了南北文化各異,其實很多面款亦含不同意義或有其背後獨特故事。 傳統中華面條–長壽面。中國人每逢生辰設於宴會最後必吃食品,因面條長長的,寓意長命百歲。古時吃長壽面象徵祝福新生男嬰長命百歲,此世俗一直沿襲下來。吃面時要將一整條面一次過吞下,既不可以筷子夾斷,亦不可以口咬斷之。吃長壽面除寓意長壽外,也代表敬老。有傳黃帝於漢朝冬致當日得道成仙,自此以後的每一個冬至都以吃長壽面代表敬老,所以長壽面又稱「冬至面」。其實有關「長壽面」的意義眾說紛紜,以上僅屬其中。 (引:) 壽辰時吃的面線亦會稱為「壽面」。面線以福州最出名,有多種叫法:結婚時送予女方的會叫「喜面」;孕婦於產期吃的稱「福面」;以面線相贈親友的則是「太平面」 ;老弱及病者吃的,屬健康食品的,面線會被稱為「健康面」。民間有傳面線乃九天玄女為母親王母娘娘祝壽而費煞思量所准備之賀禮。因而做面線的人家中都會供奉九天玄女的神像。福州面線的品種繁多,有雞蛋面線、龍須面線、銀絲面線等。 (引:<<中國名食掌故>>) 又例如先前曾提過的「冷淘」,原由當今中國唯一女皇帝–武則天所創。據說武媚娘年輕時天姿國色,十四歲巳被選入宮當才人。因要與青梅竹馬的愛人–常劍峰分開,臨進宮前他倆到一麵店吃面。有見當日天氣炎熱,媚娘靈機一動,與老闆研製出柔軟可口的「冷淘」。巧遇當天是媚娘生日,為了懷念當年情境,致以後每逢武則天壽辰之日心命御廚烹煮冷淘,直到壽終正寢此習都並未曾變改。 (引:<<中國名食掌故>>) 陝西岐山面又有著另一故事,岐山面又稱「和氣面」。話說西周時,殷紂王妒忌周文王姬昌功績,將他囚禁在羑里的城堡。後來周文王回到家鄉,鄉親見他因受苦而變得消瘦,都帶來大量食物予之補身。周文王為答謝大家對他的愛護,便親自做面、並以大家帶來的食物煮麵招呼。當面吃完,大家將剩下的湯倒回,再滔面。這種只吃面、不喝湯的吃法被稱為「和氣面」。 (引:<<名食故事>>) 有說「世界麵食在中國」,中華麵食之學問博大精深,豈能以短短數字完全概括。唯一肯定的是中國確是麵食的始祖、做面的專家;不同面類有不同的吃法、不同的煮法;每種面條都擁有不同歷史、不同文化,令中華面條因而在全世界享負盛名。

E. 我們老師說面條是義大利發明的。不是中國嗎

中國、阿拉伯及義大利都聲稱是面條的發源地,但可考最早文字記錄是東漢。而且在2005年,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中發現了距今有四千多年歷史的面條,長約50厘米,寬0.3厘米,由粟製成,有最早的文字和實物佐證國

F. 義大利面的歷史是什麼

義大利面統稱PASTA,原意是經搓揉過的而團,相傳是由馬可波羅自中國攜帶面條回去義大利開始。其最早成型的時期約是西元十三至十四世紀間,在當時人們用谷類來填飽肚子時,就知道將谷類壓碎和水來做濃稠的湯。古羅馬常將這食物添加了起司、肉、蔬菜和海鮮一起煮。聽說是伊楚利亞人發明了千層面,他們將面團擀平,切成一條條來煮,羅馬人則承襲這種煮法,用烤或炒來增添食物美味。

改革

十六世紀時,義大利面的製作方法有所改變,在當時拿坡里制面工會規定,必須使用附有螺旋的青銅制面機,都利用陽光來曬干義大利面。當時阿拉伯人的行旅商隊在沙漠行進中發明的,他們把易腐壞的麥粉加水揉合乾燥,利於外出攜帶方便,這種方法傳到了歐洲義大利南部,當時的義大利人,把麵粉和水放進《馬帝亞》的木槽內,捆著綁在屋頂橫樑上的繩子,用腳踩著面團揉面。

變化豐富的好食材

到了文藝復興以後,義大利面種類和醬汁的變化,也跟著歐洲各國的文化藝術豐富起來。優質義大利面的製作,必須用品種叫做杜蘭小麥粉《俗稱沙料粉》來製作,這種小麥粉所含麵筋成份相當高,做出來的義大利面不但散發出原味的麥香,面條含豐富蛋白質,且保持原味,Q度軟硬適中,口感很棒。從食材製作即可看出合乎營養與健康及自然的定位。

此外,義大利面絕對沒有添加色素及防腐劑,而是利用天然蔬果,例如紅蘿卜或番茄的紅、墨魚汁的黑、蔬菜的綠等,變化出五彩繽紛的色彩,尤其配合現代化機器的創新,更可做出各種可愛特別有趣的造型。義大利面所搭配的橄欖油、乳酪、番茄等是營養專家所推崇的健康食物,而橄欖油所含的維他命E及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起士所含豐富的鈣質、礦物質;番茄及胡蘿卜所含的維他命維他命A等都是人體基本的營養來源,此外義大利面所常使用的洋蔥、大蒜、月桂葉、九層塔、巴西里、迷迭香、百里香等,更讓美食《畫龍點睛》的效果加分。

正統的味道

義大利面的世界就像是千變萬化的萬花筒,種類較多至少有數千種,再搭配醬汁的變化組合,便可做出數以百計的義大利面料理,義大利面正是美味料理中征服全世界人胃的代表功臣,它的製作簡易、用料豐富、口感香濃,一道不同口味的義大利面,總是讓人有一種齒頰留香的特殊情懷,感覺義大利面就像是《媽媽的味道》當許多人正用經濟征服世界時,義大利面卻以吹灰之力,悄悄地,在全世界食客的心中占上一席之地。

關於義大利面條的起源,有說是源自古羅馬人,也有的說是由馬可-波羅從中國經由西西里島傳至整個歐洲的講法。

最早的義大利面約成型於公元13至14世紀,跟現在我們所吃的義大利面最像。到文藝復興時期後,義大利面的種類和醬汁也隨著藝術逐漸豐富起來。

食用面團最初出現時的製造方法是將麵粉團壓成薄紙狀,然後覆蓋在食物上,放入焗爐內烹煮食用。其後,人們想到將面團切成小塊狀或條棒狀的細長面條,而阿拉伯人更想到了將面條風干儲存的做法。

西紅柿的出現及隨後的品種改良,在義大利的拿坡里首次被人用作醬汁搭配面條,從此令面條大受歡迎,甚至連皇室貴族也被受吸引。正宗的義大利粉是由銅造的模子壓制而成,由於外型較粗厚而且凹凸不平,表面較容易黏上調味醬料,令吃起來的味道口感更佳。

義大利南部的人喜愛食用干意粉,而新鮮意粉則在北部較為流行。一般來說,意粉多用作頭菜,海鮮意粉配以白酒,而醬料濃的則配紅酒。

G. 面條的來歷

面條起源於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製作食用歷史。

面條的故事要從「面條帝國」——中國說起。中國土地幅員遼闊,千年炊煙孕育了兩千多種面條的做法,影響了整個東亞的面條文化。不過,無論是面條還是製作面條的主要原料小麥,源頭都不在這里。

中國的象形文字「麥」原指「遠道而來的人」,與面條的「面」字結合,就成了「面」(「面」的繁體字),而小麥以及小麥粉製作而成的面條,在數千年前也確實是遠道而來的。

每年有6億噸產出,已經成為地球上60%人口主糧的小麥,最早誕生於90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農耕文明。

在它誕生後的6500年,小麥種植技術連同制面技術,開始從中東地區傳到地中海,穿越巴爾干半島和阿爾卑斯山,向東經過中亞來到中國。因此,這條以長安為起點,途經甘肅、新疆、中亞、西亞,乃至地中海各國的「絲綢之路」又被叫做「面條之路」。


(7)中國面條什麼時間傳到義大利擴展閱讀:

面條的價值

1、面條中含有銅元素,雖然說銅元素在朋友們的身體中的需求量不是非常的大的,但銅元素是作為朋友們的身體微量元素也是不可以缺少的,而面條中正好就含有銅元素,銅元素對於朋友們頭發的發質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朋友們適量的吃一些面條還可以起到養發的作用。

2、面條對於幫助朋友們養胃是起到了很好的功效的,因此對於胃部消化不良的朋友們在食用主食的時候可以將面條穿插到其中來食用,由於面條比較好吸收,而且湯面還能幫助朋友們暖暖胃,胃部不好的朋友們可以多食用面條來養胃。

3、面條含熱量低,面條在煮的過程中會吸收大量的水,100克面條煮熟後變成400克。

4,、面條有抑制食慾的特點,因為面條在胃中的消化比較慢,使人長時間有飽脹感,不易飢餓。

H. 移民義大利不可不知的意麵歷史

有關面條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說是中國,有人說是波斯,也有人說是約旦河谷。但可以肯定,與流行說法不同的是,面條並不是被馬可波羅引入義大利的。我們現在吃的義大利乾麵條起源於阿拉伯,是早期阿拉伯商人穿越沙漠攜帶的干糧。在公元9世紀,阿拉伯菜譜中就出現了乾麵條;到了10世紀,阿拉伯文字記載了一種叫itriyah的在商店賣的長條型乾麵。這種乾麵條很快傳到了希臘,被稱作itria,後來又傳到了阿拉伯人控制的西西里島。一位阿拉伯地理學家在1150年留下了有關製作和出口乾麵條的記載。馬可波羅1292年才回到義大利,而這些證據都早於1292年,充分說明馬可波羅將面條引入義大利的說法是不準確的。 早在中世紀,義大利面就有不同的形狀和大小,這種特色一直保持到今天。15世紀,製作面條的工藝傳到義大利其他地方。當時流傳下來的一種製作通心粉(macaroni)的方法就是在面團中加玫瑰水,這仍然反映出阿拉伯的影響,如果現在有哪家餐廳採用這種做法,他們一定會打出新世紀fusion菜的招牌。到了1574年,一個名叫面條生產商社團的行會成立了,1577年還制定了面條大師社團規章。顯然,幾個世紀來,義大利人一直把做義大利面當成一項嚴肅的事業。

直到17世紀,義大利面一直是富人們享用的佳餚。後來在那不勒斯出現了機械壓面機,生產成本降低了,普通人也能吃上意大橘談舉利面了。那不勒斯城的窮人們幾乎頓頓都要吃面,所以有人圓碧叫他們吃通心粉的民族。在19世紀晚期,大量生產面條的新機器出現了,面條的種類和形狀也越來越豐富。

當然,大家都知道,義大利面必須有沙司醬來配。最早的沙司醬是豬油和乳酪,富人們則用糖和肉桂。番茄沙司到19世紀才成為義大利面的佐餐佳料。別忘了,番茄是被西班牙人從美洲帶入歐洲的,幾年後,它才開始在意式美食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你打算去羅馬旅行,一定別忘了去那兒的麵食博物館看看,詳細了解一下義大利面的歷史。

現在的義大利面,包括在北京能吃到的義大利面,基本上都是乾麵。義大利法律規定,干侍灶面條只能用硬質小麥粉和水做,不能摻其他東西。乾麵條的形狀多得數不過來,大多數是根據形狀命名的,比如farfalle(蝴蝶形面);conchiglie(貝殼面);spaghetti(細面);penne(管形面);orrichiete(小耳朵面),很像中國的貓耳朵麵食。

與此相反,義大利北部常吃的新鮮面條是用雞蛋和一種特殊的小麥粉做的。這種小麥粉在北京的有些超市也能買到。在北京,有些義大利餐廳也有新鮮面條,而且總是打出自製的名頭,但大家不一定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東西。所以,如果你有任何疑問,一定要問個明白。

閱讀全文

與中國面條什麼時間傳到義大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美國兵力多少 瀏覽:759
中國外交部汪文斌是哪裡人 瀏覽:38
中國為什麼朋友少 瀏覽:345
越南去找老婆要什麼證件 瀏覽:167
中國有多少叫呂建平的 瀏覽:396
義大利打工的服裝廠在哪裡 瀏覽:180
世界盃伊朗現在什麼成績 瀏覽:435
英國人喜歡中國女孩什麼樣的頭發 瀏覽:890
越南對陣沙特為什麼有觀眾 瀏覽:108
伊朗對西班牙讓球什麼意思 瀏覽:719
伊朗二戰哪個國家最好 瀏覽:659
英國蘋果派怎麼做 瀏覽:435
中國瓷器5大名窯在中國的哪個省 瀏覽:397
印尼開什麼會議 瀏覽:626
英國為什麼叫淪陷國 瀏覽:708
美國為什麼會與越南建交 瀏覽:110
在伊朗睡一個女孩子一次多少錢 瀏覽:787
印度女人喝什麼排毒茶好 瀏覽:528
越南工人辭職需要多少時間 瀏覽:162
伊朗人用的手機是什麼 瀏覽: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