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中國在英語里叫China
有很多種說法,至今沒有定論。由於在英文中,中國和陶瓷都是同一個詞彙(china),因此,很多人認為「中國」這個詞就是來源於「陶瓷」。這種說法很普遍,幾乎成為不假思索的定論。我搜索了下,現摘錄幾種說法。
1. 現在英文中的「china」一詞,產生很晚。由於英文是從拉丁文演化出來的,因此,英文「china」這個詞源頭應該是「sina」,而非英文自己的創造詞彙。嚴格來說,「支那」這個稱呼早於陶瓷的出現,先有「支那」,後有陶瓷,因此,如果說這兩個詞後來變成同一個詞,那也是「陶瓷」靠向了「支那」,而非「支那」因陶瓷而得名。「支那」這個名字更合適的解釋,應該是來自絲綢。
2. 起源於印度古梵文「支那」。這個支那又作脂那、至那。文僧蘇曼殊(1884-1918)通英、法、日、梵諸文,曾撰有《梵文典》。他認為China起源於古梵文「支那」,初作Cina。他研讀三千年前的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發現支那一詞最早見於這兩部著作,其原義為「智巧」。他認為,這是三千四百年前印度婆羅多王朝時彼邦人士對黃河流域商朝所治國度的美稱。「智巧」與慧苑所說之「思維」內涵略有不同,想系詞義因時代而演變所致。
從時間上來看,景德鎮的陶瓷出現於東漢,秦朝建立於公元前221年。從專家們提供的資料看,「Cina」一詞在印度梵文中的出現的最遲時間也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茶葉的出口也要晚於這一時期。由此可見,印度梵文中的「Cina」和中國的「茶」、景德鎮的「瓷」及中國秦國的「秦」並無關系。
關於賽里斯國的絲綢在西方的許多文獻中有許多記載,如在《希臘拉丁作家遠東古文獻輯錄》一書中,囊括了從公元前四世紀到公元十四世紀期間九十多部希臘文和拉丁文著作中關於塞里斯國的記述。希臘史學家克特西亞斯(Ctesias)在公元前四世紀就提到的賽里斯國(Serica)。專家們認為,由Serica演化出來英語的錫爾克(silk)、俄語的旭爾克,均來源於中國「絲」字的諧音,是這些國家對絲綢的稱呼。但在印度梵文中記錄中國的名稱是「Cina」,而由此衍生出的英文是 「China」,波斯文是「Chin」,阿拉伯文是「Sina」,拉丁文是「Sinae,」 法文是「Chine」,德文是 「China」,義大利文是「Cina」。俄文的「中國」名稱是根據公元九世紀的遼國「契丹」(KITAN ,kitai)的音譯得來的。很明顯,在許多歷史文獻的記述里,那個生產絲綢和販賣絲綢的賽里斯國(Serica)和古印度梵文中的「Cina」,代表的並不是同一個概念,所指的並不是同一個國家或地區,也就是說,「Cina」與「絲」並無關系。
3. 西方瓷器原本是從中國輸入的。明朝的時候,大批的中國瓷器產品就開始輸往西方世界。波斯人稱中國的瓷器為chini,歐洲商人在波斯購買中國瓷器也同時把一詞帶回了西方。後來,他們又把chini改為china,並且把生產china的中國也一並稱為China。歐美人談到China的時候,往往聯想到China(中國)是china(瓷器)之鄉。
4. 和秦朝有關。《美國遺產大詞典》的解釋是,「China」一詞與公元前三世紀的秦朝有關,「China」是秦國的「秦」的譯音,這一觀點首先是羅馬傳教士衛匡國(Martini,
Martin)在1655年最早提出來的。
5. 在公元前五世紀,東方的絲綢已成為希臘上層社會喜愛的衣料,因此,有學者認為「Cina」一詞由來於絲綢的「絲」,其依據是希臘史學家克特西亞斯(Ctesias)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賽里斯人(Serica),由此認為「賽里斯」是由「Cina」轉變而來。持這一觀點的學者是成都理工大學劉興詩教授和上海東華大學教授周啟澄先生。劉興詩教授曾在論文《CHINA釋義新探》中不僅提出, 「China」一詞源於絲綢,還認為:古時西土各國認定的「Cina」所在正是古蜀國,即今天的成都地區。「絲國」並非指今日中國的全境。
2. 義大利語mi chiamo marnia sono Cina 什麼意思啊
我的名字叫Marnia,我是中國(女)人。
Tips: Marnia是女生的名字,cina為中國人的陰性形式,所以這個人是女生。
3. cina是什麼意思
這個詞是義大利語!
cina就是英語里的china 中國
歐洲語系很接近!
4. 為什麼中國的英文名叫「China」
「China」最常見的解釋是「秦」或者是「契丹」的音譯。
「秦」這個國名先通過貿易渠道傳到天竺,後進入梵語。然後從天竺傳到波斯,然後在13世紀傳到馬可波羅。
要說到「China」,歐洲諸語言都是15世紀以後才有這個詞以及其變體的,之前的稱呼是更早的「契丹」,馬可波羅義大利原文用的是catai, 英語翻譯成cathay,是從「契丹」音譯過去的。
契丹在保加利亞語,俄語里是對中國的稱呼。在古典英語里有cathay,而現代英語是China。 類似的還有義大利語catai/cina, 葡萄牙語catai/china,西班牙語catay/china。
(4)義大利人為什麼加中國cina擴展閱讀:
十七世紀的英國人直接用「中國貨」(Chinaware)指稱來自中國的瓷器。英國女王瑪麗二世也醉心華瓷,在宮內專門設置許多玻璃櫥以陳列各式瓷器。於是英國社會以華瓷裝飾和日用的風氣便流行起來,瓷器漸成客廳和內室必不可少的陳設。
另據《英漢詞海 The English-Chinese Word-Ocean Dictionary》(王同億主編譯,國防工業出版社,1987年)China詞條介紹,China做為瓷器的涵義,是源於波斯語chini(中國的或中國人),由於受到China表示中國這種表示法的影響,產生了母音音變,由chini變為china,成為瓷器的專有名詞。
至於這種變化最終在何時最後確定下來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基於中國古代陶瓷的輝煌成就,以及由此而引發的陶瓷傳播之路,使得這種獨具中國特色的物品被世界人民所喜愛,將中國與瓷器永遠地結合在了一起。
5. 中國的英文翻譯為什麼是 China
1、源於中國南方的「粳」之說
民俗學家林河先生認為,梵文中的 Cina指的就是中國南方的粳稻民族,人類學家林和先生從基因的角度,論證了印度東部的阿薩姆邦等地區住有中國南方的自稱為 Cina(粳)的粳稻民族,印度人就是依照粳民族的語言稱他們為C i n a (粳)了。
重慶師范大學黃中模教授對於「cina」的考證認為,「支那」可能為古苗語。古印度通過南絲綢之路與三苗文化盛行的中國南方關系密切,史詩里的「支那」也是泛指古中國,這也是三苗文化在異域的表現。
無論哪種說法,對China詞源由印度梵文而來,學術界並無異議。
2、信史時代中國的確是「絲國」
有關賽里斯國的絲綢在西方的許多文獻中多有記載,希臘史學家克特西亞斯(Ctesias)遠在公元前四世紀就提到的賽里斯國(Serica)。再如《希臘拉丁作家遠東古文獻輯錄》([法]戈岱司編耿升譯 《中華書局》1987年)中,從公元前四世紀到公元十四世紀期間九十多部希臘文和拉丁文著作中有許多關於塞里斯國的記述。
Seres絲國也稱塞里斯,意指「中國」,古希臘和羅馬對中國西北地區及其居民的稱呼,意思是「絲的」或者「絲來的地方」。
長久以來,華夏一直是世界上唯一能夠織造輕柔美麗絲綢的國家。漢代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向世界各國大量輸出絲綢。西方史書記載,古羅馬共和國末期的凱撒大帝穿著中國絲綢袍子去看戲,引起了劇場的轟動,被認為是空前豪華的衣裳。
近現代的China(中國)在許多歷史文獻的記述里,那個生產絲綢、販賣絲綢的賽里斯國(Serica)代表的並不是同一個概念,但「中國」的「絲綢」影響巨大,在信史時代里的確有許多國家認為中國是「絲國」Seres也稱塞里斯。
3、「China」詞源於印度「支那」意「智巧」
英文中國「China」的使用始於1912年。據柳無忌先生完稿於1968年、出版於1972年的英文本《蘇曼殊傳》(註:三聯書店1992年3月第1版)所記,早在本世紀初,精通古梵文、編著過《梵文典》的曼殊大師在閱讀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時,便弄清了「支那」一詞在梵文中的意思是「智巧」。
因為印度人羨慕中國商朝繁榮昌盛的文化而首先給予中國這個稱號,時間大約相當於公元前1400年著名的印度王婆羅多統治的時期。據考證,「支那」一詞確也最早出現在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兩部典籍里。公元前4世紀的古印度喬胝厘耶的《政事論》中「Cina」也有出現;「Cina」在公元前5到4世紀的波斯贊美弗爾瓦丁神的詩中也出現過;《舊約全書》中也有關於「Sinoa」的記述。
由印度梵文記錄中國的「Cina」而衍生出的英文是「China」,波斯文是「Chin」,阿拉伯文是「Sina」,拉丁文是「Sinae,」 法文是「Chine」,德文是 「China」,義大利文是「Cina」。
「支那」一詞音譯,是古印度梵文「cina」,在唐宋時也譯作脂那、至那、震旦、振旦、真丹等。後來,西方各國流行的對中國的稱謂「China」,實由此演化而來。這一名詞在戊戌至辛亥時期的中國卻曾作為時髦的新名詞一度流行。
不少進步青年和愛國志士,都曾樂於以此詞來稱呼自己的祖國。了解「支那」一詞的由來及其在近代中國的使用與消亡.對於今天的國人認識那個從屈辱到奮起的時代,或許不無微益(註:黃興濤《文史知識》)。
4、「契丹」的描寫暴露了馬可·波羅沒來過中國
Китай俄語,直譯就是「契丹」。在中世紀從中亞直到西歐,「契丹」一直是對中國的一個通稱,「契丹人自從建國以後,即利用和發揮了歷史上比較寬泛的"中國"概念,根據自己的需要,在不同時期取"中國"一詞的不同涵義而自稱"中國",形成了他們的"中國"認同觀念」
(註:趙永春、張喜豐契丹的「中國」認同《俄語學習》2012年06期)。契丹的影響巨大曾橫跨歐亞,其疆域東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長城,北絕大漠。
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在中國歷史上長達200 余年,12 世紀,律大石率領遼國殘部西進中亞、西亞,以至於亞歐大陸中西部國家只知道契丹不知道偏安江南的宋朝。「契丹名聲遠播,因此,盡管它早已從歷史舞台上消失,國外和國內有些民族的語言卻至今仍把中國或漢人叫做『契丹』」(註:張正明契丹族《歷史教學》1982年04期)。
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游記》中將元朝稱「契丹」。這也是馬可波羅沒有親自到過「中國」證據。
歐洲人既仰慕馬可·波羅介紹的契丹,卻不知其究竟在何處,當然也不明白契丹與中國的關系。
拉達是西班牙地理學家,他是認為契丹即中國的歐洲第一人,他在介紹中國地理的報告中說: 我們通常稱之為中國的國家,曾被馬可·波羅稱為契丹王國。
真正使歐洲人為中國給定統一專名的是義大利人利瑪竇,他是通過其著述《中國札記》向西方世界公布的。他在1605年寄給義大利的信函中斷定: 現在無疑可以肯定中國就是馬可·波羅的「契丹」。
歐洲人大多對利瑪竇的這些新見持懷疑態度,教會特派遣葡萄牙人鄂本篤考察入華路線,他證實了利瑪竇的發現,說「契丹確為支那,無可疑也」。
蒙古語歷史上稱中國北方為契丹「Китай」
從詞源上講來自蒙古語「乞塔」( Kitat、kidat 或 hitat) ,原來專指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這一詞義因 13 世紀蒙古的西徵逐步擴大,泛指中國(註:參見 陳訓明.莫斯科中國城與伊凡雷帝的母親[J]. 俄羅斯文藝,2005 ( 4) ;孫進己,孫泓. 契丹民族史 [M]. 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5、「粟」在梵語中為「Cina-ka」即「中國」之意
在晚唐以前,西方「國家」是怎麼稱呼和「了解」東亞「中國」的呢?該案是:穀子(小米)。
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東部興隆溝聚落遺址,1500多粒炭化植物種子這一考古發現證明,我國乃至世界上發現了最早的小米遺存,不論是年代還是種屬鑒定都確定無誤,「小米起源於中國」,這一觀點如同「中華文明延續5000年」一樣重要。
稷的本義為稷谷,稷為百穀之長,因此帝王奉稷為穀神:社稷(指國家):由此,也能看出黍粟在中國古代的地位,它是和江山社稷聯系在一起的。
「粟」在梵語中叫「Cina-ka」即「中國」之意,印地語稱「Chena」或「Cheen",孟加拉語稱「Cheena」,古吉拉特語稱「Chino」,都只是語種上的拼音不同。這些語言學方面留下的痕跡,證明了當地文化與中國外傳粟的某些聯系,也說明傳統文化中的粟符號具有世界意義。
事實上,中國的「粟」已經通過史前的「玉石之路」南下和西傳至古印度,「粟」是外界對「中國」的最早了解。
考古人員在哈薩克東部地區發現了距今4500年前的黍子,也就是說黍傳播到中亞地區之後,繼續向西傳播到了高加索地區和歐洲。而另一方面,粟則從中國北方向南傳播,最遲在距今4000年時便於泰國和印度的遺址中被發現(中國社科院趙志軍研究員語)。
距今8000年前,粟作農業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此後,旱作農業技術逐漸向西、向南傳播,大約與此同時,粟向南傳播到了東南亞山地。為其他地區的文明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礎(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王巍所長語)。
6. "made in china"翻譯義大利語怎麼說
made因為是符合義大利語讀音的單詞。。所以義大利人正常讀
媽戴 in cina
cina是義大利語裡面中國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