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5.12汶川大地震 聯合國和世界各國都給了我們什麼援助
1、沙特
5000萬美元現金和1000萬美元物資
2、印度
500萬美元
3、日本
約5億日元(約480萬美元)緊急援助,派遣專業救援隊
4、俄羅斯
四批物資,價值400萬美元,並派出救援隊
5、挪威
2000萬克朗(約合400萬美元)
6、英國
100萬英鎊
7、亞洲開發銀行
165萬美元
8、世界銀行
150萬美元
9、西班牙
100萬歐元
10、愛爾蘭
100萬歐元
11、美國
50萬美元和70萬美元物資
12、韓國
約100萬美元援助物資、派遣救援隊
13、阿爾及利亞
100萬美元
14、比利時
65萬歐元
15、泰國
80萬美元
16、德國
首筆50萬歐元
17、寮國
50萬美元木材援助
18、紐西蘭
50萬新元(約40萬美元)
19、瑞士
40萬瑞士法郎(約38萬美元)
20、法國
約25萬歐元物資
Ⅱ 義大利全國封城措施再延長
義大利是首批除中國以外爆發新冠肺炎疫情的國家,並且爆發的趨勢以及程度還是非常嚴重的,對此義大利也是迅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進行封管,封城籌集醫療棚液物資。隨著疫情的發展,義大利目前感染確診人數已經達到14萬,對此當地政府宣布將延長全國封城措施。
義大利總理孔特當地時間4月10日晚宣布,原定4月13日結束的全國「封城」措施將延長到5月3日。從4月14日起,包括書店、文具店等商店將重新虛和棚開放。
根據義大利民事保護部門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當地時間4月10日18時,義大利現有新冠肺炎確診病例98273例,死亡18849例,治癒30455例,累計確診病例147577例,較4月9日18時新增確診3951例,新增570例死亡病例。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4月11日05時49分,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經達到1684833例,新冠死亡病例超過10萬例,達到102136例。此外,數據還顯示,中國以外新冠確診病例達到1601892例,其中美國是疫情最嚴重的國家,累計確診逾49萬例。
為遏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義大利10日起進入全國「封城」狀態,並從12日起關閉全國除食品店和葯店以外的所有商鋪,從21日起關閉所有公園和其他公共場所。
由於人口老齡化嚴重,義大利新冠肺炎死亡率較高、重症患者人數較多。目前,全國有超過3000人仍在接受重症監護。《共和國報》分析稱,除人口老齡化外,醫護資源供需失衡也是導致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北部地區醫療資源幾近飽和,確診已經超過2.7萬病例的倫巴第大區,當地醫院床位、口罩、呼吸機嚴重不足。為進一步擴大救治范圍,首家帳篷醫院已於21日正式投入使用,米蘭等地22日開始徵用酒店用於隔離輕症確診患者。
義大利已向多國發出援助請求,中國、俄羅斯、古巴等國緊急馳援。連日來,中國專家組深入包括米蘭、貝加莫等疫情重災區,與當地醫護人員深入交流救治診療和防控疫情方案。截至22日,中國政府已派出兩個援意抗疫醫療專家組並援助數十噸醫療防疫物資和設備。
當地時間22日,搭載8個俄羅斯軍事醫療專家組及醫療物資的9架飛機抵達義大利。俄羅斯援助了包括消毒車、口罩、防護服、呼吸機在內的一批抗疫物資。此前,古巴政府派遣的一支52人的醫療團隊也已抵達,主要支援倫巴第大區下的克雷馬市,加強當地的醫護力量。
分析人士認為,疫情將重創義大利經濟。義大利經濟財政研究所20日發布報告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同比萎縮8%。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20年義大利國內生產總值會減少0.6%。政府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百分比將上升至137%,年度財政赤字佔比2.6%。
Ⅲ 世界各國的捐款明細是什麼
截至今日,各友國對四川地震災區伸出援手。
沙特國王阿卜杜拉決定沙特向中方捐贈5000萬美元現金和1000萬美元物資,幫助中國抗震救災。
美國政府向四川地震災區捐款50萬美元。
俄羅斯政府向災區捐贈的首批救援物資昨天下午運抵成都。首批總值30多萬美元的救援物資共約30噸,包括帳篷、被褥等,將直接運往災區。俄羅斯政府近日還將派出3架專機,再向四川地震災區運送100噸救援物資。
泰國前總理差瓦立昨天也特地來到中國駐泰國使館,向使館負責人轉交他給中國政府的慰問電。此前泰國政府表示,准備向中國捐款50萬美元,支援中國救助災民。截止記者發稿時,中國駐泰使館已經收到來自泰國各界人士的捐款總額1500萬泰銖,約合375萬元人民幣。
波蘭外交部表示將通過中國紅十字會向災區提供10萬美元援助。
比利時政府向我地震災區提供65萬歐元資金援助。
日本政府將向地震災區提供約5億日元的緊急援助。
英國政府將向地震災區提供100萬英鎊的援助物資。
韓國政府將向地震災區提供約100萬美元的緊急援助。
義大利政府將一所野戰醫院、一線搶救物資、災民住宿帳篷等物資通過空運運往中國,還將根據中方需求,提供其他緊急救援物資。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代表處承諾向我受災地區提供30萬美元的緊急援助。
挪威政府決定向中國提供2000萬挪威克朗(約合390萬美元)捐助款。
德國政府已通過德國紅十字會向中國地震災區提供第一筆總數為50萬歐元的救災援助。
法國表示可向中方提供人員、設備和物資,尤其是專業救援人員。
烏克蘭政府准備向中國派出由102人組成的戰地移動醫院。
Ⅳ 抗美援朝時引進蘇聯武器及債務問題的真相
中國共產黨是在共產國際幫助下建立起來的,從建黨起就強調國際主義的原則,並長期接受了蘇聯的財政援助。不過中國共產黨人通過對蘇交往的過程,深深感到蘇聯領導人從來把本國利益放在第一位,援助兄弟黨時又要求他們服從自己的外交需要。在二十多年的中國革命斗爭中,蘇聯援助中共的錢款只有幾千萬美元,遠少於對國民黨的貸款(如抗戰期間對國民政府的貸款就有2.5億美元)。東北解放戰爭期間,蘇聯援助東北解放區的武器,幾乎都是以「借花獻佛」的方式提供繳獲的日本關東軍的裝備,而提供汽油、布匹等物資則要以易貨的方式,用東北產的糧食等物來交換。當年蘇聯對中共方面的這些援助雖然是可貴的,卻稱不上慷慨大方,並摻有民族利己主義的特色。
新中國成立前夕,斯大林雖然向「兄弟黨」中共表示願意提供經濟和軍事方面的幫助,卻要以「明算賬」的方式計價和付款。1949年初,蘇共代表米高揚到西柏坡訪問時,毛澤東提出希望蘇聯提供3億美元的貸款,說明將來連本帶息一並償還。同年6月下旬,劉少奇到達莫斯科,斯大林在當天會談中就說願意提供3億美元貸款,年息為1%,分5年交付,付清後歸還期為5年。1950年2月,毛澤東在訪蘇期間同蘇聯簽訂同盟條款時,正式達成這筆貸款協議,主要用途是解決解放軍急需的武器,其中一半是用於購買准備解放台灣的海軍裝備。此項貸款歸還期短,對新中國的財政也是一個壓力。當時毛澤東在黨內通報中說明對蘇聯提出的借款額較少,是因「多借不如少借」,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吸取了近代中國因外債沉重而在經濟上受制於人的教訓。
中蘇的貸款協議尚未簽字時,我國因剛建國之初的軍事斗爭和恢復經濟的急需,就把1950年度的6000萬美元貸款中的4000萬用於購買建立航校所需的飛機和器材,還購買了高射炮、 汽車 、降落傘、鋼軌、汽油等。此時解放軍各部隊還普遍使用戰爭期間繳獲的「萬國牌」雜式武器,全軍550萬人僅有2萬多輛繳獲和外購的 汽車 (此時全國也只有6萬多輛進口 汽車 ),軍工業連迫擊炮都造不好,同時又因財政困難,只能為新建的空軍和防空部隊購買裝備
1950年6月下旬,朝鮮內戰爆發,美國藉此機會武裝干涉朝鮮,並派海軍控制台灣。按毛澤東的說法,這相當於在朝鮮、台灣和越南形成了對中國「三把刀」的威脅,國內不得不進行對美作戰的准備。當時美國是世界上經濟和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其工業產值佔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半。作為第二強國的蘇聯與之相比也有很大差距。中國作為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更是同美蘇兩國存在著懸殊的「代差」,從下表中就可清楚地看出這一點。
(附表)1950年中、蘇、美三國經濟實力對比國民產值(GDP)鋼產量發電量 汽車 數量中國155億美元60萬噸45億度6萬蘇聯900億美元2730萬噸918億度250萬美國3001億美元8784萬噸3880億度5000萬
1950年10月上旬,美軍越過三八線北進,朝鮮形勢危急,蘇朝方面都希望中國出兵參戰。由於現代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是武器和財力的較量,中共中央在准備參戰時理所當然地向蘇聯提出了提供武器裝備的要求。斯大林表示同意時,卻又提出要中國付款的問題,這讓當時經濟極為窘迫的新中國感到出兵非常困難,就此也引發了中蘇之間的反復交涉。
有關抗美援朝戰爭時中蘇之間的武器交易和付款問題,兩國都長期保密,因此後來引發了中國 社會 上的一些不實傳說。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公布了一些 歷史 資料和當事人回憶錄(不過也有些記憶不準確),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聯邦又解密了朝鮮戰爭的檔案。當時筆者曾多次采訪過抗美援朝戰爭時為毛澤東擔任俄文翻譯和中央研究室主任的師哲,並在1992年到美國斯坦福大學參加過對其所購的俄羅斯檔案復印件的查核研究,再加上回國後查閱的 歷史 資料,深深感到中國爭取蘇援武器的過程非常不易。這不僅說明求人之難,同時還表明了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為減少我國付出的戰爭代價,真是煞費苦心。
據中國方面的檔案證實,1950年10月2日,毛澤東起草了一封給斯大林的電報,其中說中國同意出兵朝鮮,並開列了所需武器彈葯的清單。因當時中共中央領導內部意見未統一,還要再討論出兵問題,這封電報沒有發給莫斯科(因此在俄羅斯檔案中查不到)。10月5日,中共中央首次做出了出兵援朝的決定,毛澤東在10月8日又起草了志願軍向朝鮮出動的命令。同日,周恩來和林彪根據中央要求飛往蘇聯,主要是爭取蘇聯如約出動空軍支援,同時也要求蘇聯提供武器裝備。
此次陪同周恩來去蘇聯並擔任翻譯的師哲向筆者說,他們在10月11日到達黑海邊的索契附近見到斯大林,周恩來亮出的是「兩種意見」,首先說中國出兵很困難。雙方談了一天,斯大林在蘇聯空軍出動的問題上卻不肯履行原來的承諾,因而周恩來表示很難出兵,也沒有提交所需武器彈葯的清單。斯大林因急切地希望中國參戰,表示可提供戰爭所需的各種武器,卻未講清付款形式。時任翻譯的師哲回憶說:「我們和蘇聯談判時,只談到軍火的數目,而沒有談軍火的價格。」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人長期過慣了軍事共產主義生活,對商品經濟很不熟悉,出現這種情況並不奇怪。
一向以辦事精細著稱的周恩來並非沒有考慮到這一點,他私下對師哲說:「我們接受蘇方的軍火,是作為他們對抗美援朝的貢獻而接受的。」這等於是中國出兵,蘇聯出錢。長期在蘇聯生活過的師哲卻回答說:「根據我對蘇聯的了解,他們辦具體事情的人不會同意我們不付錢的想法。」(師哲:《在 歷史 巨人身邊》第502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果然,蘇方隨後提出付款問題,而且是斯大林本人的主張。
周恩來從黑海邊回到莫斯科,10月13日接到毛澤東的電報,裡面表示「我軍還是出動到朝鮮為有利」,而且認為「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盡管斯大林又限定蘇空軍只能到鴨綠江邊,不能配合志願軍入朝參戰,中共中央經重新研究後還是決定參戰。毛澤東還特別談到蘇聯提供軍火問題,並詢問是租借還是用錢買。電報中認為只要是租借,就能保持用於經濟文化建設及一般軍政費用的2億美元預算,從而保持國內大多數人團結。毛澤東還要周恩來在莫斯科再留幾天,與蘇方重新商定上述問題。
毛澤東提出「租借」方案,應理解為其中大有深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英、蘇、中等盟國已基本耗盡可外購的外匯和黃金後,根據《租借法案》向這些一線參戰國提供了近500億美元的武器和物資。除英國出讓部分大洋島嶼作為代價,其餘在戰爭中用過的武器因多已損毀或破舊,戰後就不要歸還原物,而是折算低價索要還錢(如美國對蘇聯的109億美元的租借物資要求歸還26億美元,蘇方只象徵性還了3億美元)。美國「租借」給國民黨軍的16億美元的武器,大部分未用於對日作戰而被用來打內戰,美方後來乾脆未索要(蔣介石逃到台灣也沒法歸還)。毛澤東提出「租借」概念,恰恰是援引二戰時的例子,這樣在援朝作戰時用過的蘇聯武器到戰後就不用還多少錢款。
斯大林從減少蘇聯的經濟負擔出發,不肯同意採取租借武器的形式。他提出的最後條件是軍火費用可算作蘇聯對華的「信用貸款」。10月14日,莫洛托夫在同周恩來商談時承諾,採用信用貸款方式,即中國不需要抵押品,還與不還全憑信用。斯大林又考慮到中國經濟極為困難,自己不能不負擔一些戰費,因此又提出援朝的武器錢款由雙方「共同負擔」,即蘇聯提供的武器「按成本價五折」記賬算貸款,年利為1%。
蘇聯的這種貸款條件,如果按照國與國之間的正常貿易,還算是優惠的,不過按其所宣傳的「無私的國際主義」來衡量,卻不夠格,還是把本國利益放在他人之上。當時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看到蘇聯的這一底線是能爭取到的極限條件,雖心中不滿,還是表示接受。1970年毛澤東會見金日成時也說過:「我看還是要感謝蘇聯,它總幫助了我們軍火和彈葯嘛,算半價,還有 汽車 隊。」(中共中央文獻室、中央檔案館:《黨的文獻》2000年第5期,第14頁。)
1950年10月下旬,入朝的志願軍六個軍與敵開戰,使用的還是過去繳獲的多國舊式武器。因國內沒有相應的彈葯生產線,軍委只好要求各地「打掃倉庫底子」,即清理遺留的子彈、炮彈並分類,然後送往朝鮮前線。開戰僅幾個月後,庫存就快消耗光,入朝部隊只有全面換裝蘇式武器,這樣才能保障彈葯供應。
入朝作戰第一次戰役剛結束,11月7日,毛澤東在給斯大林的電報中就講到武器問題:「由於人民解放軍陸軍的武器裝備主要是從敵人手裡繳獲來的戰利品,因此造成步兵武器口徑種類繁多的情況。」為此,電報中特別提出:「我請求您研究一下關於在1951年1月和2月這一時期給36個師供應步兵武器裝備的問題。」毛澤東還具體提出應盡快提供以下武器:蘇式步槍14萬支,步槍子彈5800萬發;蘇式自動槍26000支,自動槍子彈8000萬發;蘇式輕機槍7000挺,輕機槍子彈3700萬發;蘇式重機槍2000挺,重機槍子彈2000萬發;飛行員用手槍1000支,飛行員用手槍子彈10萬發;梯恩梯炸葯1000噸。
看到這個清單,不能不讓後人感慨萬分!那時的中國連飛行員用的手槍及其子彈都不能自己解決,在這樣落後的情況下就敢出兵朝鮮與世界裝備最好的美軍作戰,這需要何等的膽略和氣魄!
看到志願軍在朝鮮的勝利和作戰艱苦,蘇聯馬上表示可盡快滿足要求。11月9日,斯大林回電毛澤東說,1951年1月至2月可將這些裝備如數運到中國。第二批入朝的部隊即志願軍第19兵團和第3兵團就此便能換裝蘇式裝備,並在第五次戰役中參戰。
蘇聯提供的這些武器,仍要「出廠價五折」記賬。根據斯大林確定的這一原則,1951年2月周恩來與蘇聯駐華軍事總顧問扎哈羅夫分別代表中蘇兩國政府在北京簽訂了關於蘇聯向中國政府提供軍事貸款的協定。協定確定:蘇聯向中國提供12.35億盧布的貸款,用於購買中國在戰爭中所需的軍事裝備、彈葯和鐵路器材;中國從蘇聯的軍事訂貨,包括軍事裝備、彈葯和鐵路器材,以1950年10月19日中國出兵抗美援朝為界,在此以前的訂貨以全價付款;1950年10月19日中國出兵抗美援朝以後的軍事裝備與彈葯訂貨以半價付款,鐵路器材則以七五折付款。
蘇聯提供的這36個師的輕武器,基本都是二戰期間甚至戰前研製的武器,屬於蘇軍正在退役淘汰的舊裝備。蘇軍現役裝備的一些新式武器,如SKS半自動步槍(即後來國內仿製的56式半自動)、AK47突擊步槍(即後來國內仿製的56式沖鋒槍)等都沒有提供。蘇聯已開始裝備RPG-2火箭筒(即後來國內仿製的56式40火箭筒),卻因怕在朝鮮戰場上被美軍繳獲造成泄密,也沒有供給志願軍。這一武器到1955年向中國提供時,彭德懷看到就感慨說,在朝鮮如果有這種武器,打坦克就省力多了。由於缺少反坦克武器,國內兵工廠只好仿製美國二戰時提供給國民黨軍的火箭筒和57、75毫米口徑的無後坐力炮,供部隊應急使用,因為這畢竟比用炸葯包、爆破筒打坦克的效果好得多。
空戰對技術裝備的性能要求特別高,蘇聯對華提供的戰機還算是比較先進的。1950年蘇聯空軍已大量裝備了米格-15戰斗機,來華部隊也以此種機型為主力,一開始對中國空軍出售的卻只是米格-9戰斗機。該機性能差,作戰半徑只有200千米左右,如果離機場遠一點進行空戰就會把燃油耗盡,只能用於城市和要點防空。中國空軍驗看後認為其性能大大落後於美國的F-84戰斗機。蘇聯顧問反而大發雷霆,說你們竟敢懷疑 社會 主義蘇聯生產的武器的優越性。斯大林得知此事引發了中國方面的不愉快後,從中蘇兩國關系和國際戰略全局考慮馬上表示了歉意,並於1951年5月22日和26日先後兩次致電毛澤東指出:由於過去蘇聯沒能向中國提供更多的米格-15戰斗機,並估計米格-9戰斗機能敵得過美國最好的噴氣式戰斗機,現在看這是一個錯誤,這一錯誤的責任應由蘇聯來負。作為糾正這一錯誤的行動,蘇聯向中國無償提供372架米格-15戰斗機(只收運輸費),用以改裝中國6個米格-9殲擊機師,第一批72架於6月20日前運抵中國,其餘300架分批於8月底運抵中國。
接受步兵裝備時,由於中方得到的基本都是二戰時用過的舊貨,還要付半價,一時志願軍中許多人也有埋怨情緒。這些情況反映到斯大林那裡後,使這位考慮國際戰略全局的領袖不能不有所顧慮。1951年中國從蘇聯訂購的步兵師的裝備運到後,因朝鮮人民軍的裝備不足,將其中3個師的裝備無償地送給朝鮮人民軍。斯大林在中國的高風格前也決定有所表示,決定無償再送給中國20個步兵師的裝備。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蘇聯總共對華提供了60個步兵師的武器,中方除無償贈送給朝鮮人民軍3個師的裝備外,另1個師的裝備拆散給各軍事院校作訓練用,實際裝備了56個師。國內兵工廠又按蘇聯提供的圖紙和生產技術,仿造出50式沖鋒槍、53式步騎槍、53式重機槍等輕武器,共生產了50個輕步兵師的裝備。至朝鮮停戰時,解放軍的106個步兵師、16個炮兵師、2個坦克師和23個航空兵師基本完成了蘇式裝備的換裝,在中國 歷史 上第一次實現了武器裝備的標准化、系列化。
根據「邊打邊建「的方針,抗美援朝期間國內大力加強兵工業建設。志願軍參戰第一年所需要的彈葯,國內產量只能滿足10%左右,到停戰時已能自產40%。中國的國防工業,在這場戰爭中就此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在抗美援朝戰爭初期, 汽車 一度成為入朝作戰最急需的物資,因國內沒有機動車製造業而只能求助於蘇聯。10月間志願軍准備出動時,蘇聯答應在1950年12月15日以前為志願軍提供3000輛 汽車 ,卻難解燃眉之急。11月5日周恩來同蘇聯總顧問扎哈羅夫大將會談時就催促說:「現時 汽車 第一,坦克、大炮都可以放在 汽車 後。」11月17日周恩來又致電斯大林稱,「車輛不足」導致「糧食和冬季服裝不能及時運到,部隊正在忍飢挨餓」。在蘇聯答應的車輛一時不能運到時,周恩來提出想先借用蘇軍旅順基地的500輛舊 汽車 。斯大林當天便回復說,立即在滿洲里車站交付新車,並要求蘇聯運輸部門加快運送。至1950年底,有5000輛 汽車 運到中國。1951年中方又購買1.2萬輛,後兩年又增大采購量。入朝的志願軍部隊共得到 汽車 21728輛,戰爭中被毀7729輛,受損送回國修理8436輛,停戰時所剩不足一半(其中還包括修理後運回朝鮮的)。
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國內部隊的 汽車 靠從蘇聯進口而得到很大增加,主要裝備炮兵、海軍、空軍和其它技術兵種。到戰爭結束時全軍擁有各種 汽車 7.1萬輛,平均60人有1輛 汽車 。相比之下,二戰期間美英軍就基本實現摩托化,平均每4人有1輛 汽車 。戰爭結束前蘇軍主要靠「租借」引進美國 汽車 46萬輛,加上自產和繳獲,達到20人有1輛 汽車 ,達到了「半摩托化」。至1955年,蘇軍達到每5人有一輛 汽車 而實現了全軍摩托化。中國在1956年建成長春 汽車 廠後才能自產 汽車 ,卻因原材料不足長期達不到年產3萬輛的設計標准。解放軍直至1985年大整編時才取消徒步部隊,而實現全部由機動車運送。部隊裝備 汽車 的數字,也說明了中國的工業底子太薄弱,實現機械化要靠國家的逐步建設而走了漫長的道路。
現代戰爭除精神、軍力的對抗,同時還是經濟實力的比拼。新中國進行抗美援朝戰爭雖然付出了大量人力、財力,不過靠共產黨領導下舉國體制的優勢,全國人民積極投身於恢復國民經濟,努力增產節約支援戰爭,在戰爭期間順利完成了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至1952年年底,中國工農業生產都超過了 歷史 最高水平,並於1953年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國內經濟所取得的成就,使朝鮮前線的物資供應也有了可靠的基礎,短缺的部分只是武器,主要靠蘇聯供應。
從上面的統計可看出,抗美援朝戰爭雖然造成了國家相當大的財政負擔,但財政收入的增長比例仍高於軍費增長速度。從1952年起國內經濟建設的投入費用又超過了軍費,從而保障了戰時國民經濟恢復順利完成。而停戰時1953年的國家財政收入,竟是1950年的3倍多,這真是 歷史 上的一個奇跡!
在兩年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中,花費的直接戰費(即不包括國內戰備訓練和動員的錢款)共62億元人民幣,占同期政府財政支出的13%,對國內經濟的影響不算太大。戰時蘇聯提供的武器裝備多數是按「出廠價五折」賒賬(約有1/5算是無償贈送),共記下30億元人民幣欠債(當時摺合13億美元)。
除抗美援朝戰爭時中國欠下蘇聯軍火債30億元人民幣,1955年蘇軍從旅順撤離時又移交了折價9.8億人民幣的裝備。1958年中國發起指導思想錯誤的「大躍進」後,因國內副食供應緊張和收購困難不能按貿易合同對蘇聯交貨,在1959、1960年兩年間又欠下25億盧布的商貿債。根據當年主管財政的副總理李先念在《關於1961年和1962年國家決算的報告》中所列舉的數字,自1950年以來我國向蘇聯所欠的外債和應付利息,摺合人民幣計算總共為57.43億元人民幣。
這筆57億元的對蘇債務,在當時的國家財政支出中佔多大比例呢?1959年全國的財政支出為520億元,1960年為654億元。至1960年之前,我國對蘇聯已還債33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已將抗美援朝所欠的武器債務基本還清。在1954年至1959年間,中國平均每年向蘇聯償還抗美援朝戰爭的軍火欠款約5億多元人民幣,這只佔國家年度財政支出的1.5%,並不算很大的負擔。
至於1960年以後中國的對蘇債務,還剩23億元人民幣(《中國財政統計:1950 1991》第135 136頁,財政部綜合計劃司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年出版。),在1965年底前全部還清,平均每年還債為4億元人民幣,只佔同期國家財政支出的1%左右,而且新疆一個「3號坑」的礦產對蘇出口金額就占還這筆債的一半。對這筆債務,蘇聯曾表示可延期償還,不計利息。1961年4月10日,《人民日報》曾以專文對此表示感謝說:「由於我國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1960年供應蘇聯的商品有很大的欠交。蘇聯同志對此表示了同志式的合作和兄弟般的諒解。」至於「反修」斗爭後 社會 上廣泛傳說的所謂「逼債」和對蘇還債導致國內挨餓,若仔細考察一下當年的確切數據就可看出是誇張不實之詞。 歷史 雄辯地證明,抗美援朝戰爭時的中國獲得了軍事和經濟的雙勝利,並沒有因這一仗給人民帶來某些人所渲染的生活困難。
如果嚴格地講,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對朝鮮的所有人力、物力的援助全部是無償的,而蘇聯卻對援華武器大都要算半價,風格確實不高。不過如同毛澤東所講的,「我看還是要感謝蘇聯」。當年蘇聯對華的最大援助不是那些武器本身,而是派專家顧問傳授了技術,使人民解放軍的技術水平和中國的國防工業有了一個劃時代的提升。
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正式簽訂,隨後國內在戰時向蘇聯訂購的一些武器仍繼續運來,如已經落後的T-34在翌年裝備解放軍就達3000輛,空軍以米格-15為主的戰斗機也超過3000架。彭德懷以長遠發展的眼光看待中國的國防建設,認為中國除自己無法製造海空軍裝備外,陸軍不要再買蘇聯的武器。1954年以後,蘇聯剛上台的赫魯曉夫為了爭取中國的政治支持,開始對華提供現役各型陸軍武器的生產技術和圖紙。在上世紀50年代後期,中國由蘇聯援助的工廠以仿造方式形成了「五六」式為主的系列,在輕武器方面邁入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夠自主生產,並且從仿製逐步走上創新之路。
蘇聯對中國出兵抗美援朝的最大回報,是幫助中國建設起了一個工業化基礎,並為「兩彈」事業最初奠基出了力。在1952年之後,蘇聯同意援建的156個建設項目(即當年全國傳揚的「一百五十六項」),其中斯大林決定了141項,赫魯曉夫又追加了15項並提升了技術水平,最終落實了150項,其中軍工項目44項。1957年10月15日,經赫魯曉夫排除軍方反對而拍板,中蘇又達成了《國防新技術協定》,規定蘇聯對華提供導彈、核彈和米格-21等最新裝備的生產線和生產技術。盡管三年後這一協定被赫魯曉夫中斷(俄羅斯檔案證明這是他個人未經中央討論所做的違約決定),畢竟還是完成了奠基工作。蘇方提供的設備並非無償,卻是按成本計價,同時免費提供全套工程項目設計的全部技術,還派了1萬多名專家來華以「手把手」的方式傳授技術,這種無償的技術援助對中國是最寶貴的。
回顧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引進蘇聯武器裝備的 歷史 過程,人們可以按照毛澤東所倡導的兩分法來觀察和分析:一方面要看到蘇聯在裝備和技術方面支援了中國,這對抗美援朝戰爭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蘇聯領導人又體現了民族利己主義的態度,在某些問題上使中國方面很不愉快。在中蘇兩國關系友好的時候,人們常提到前者;中蘇對立的時候,人們又往往只提後者。這樣片面看問題的方式,都不是科學的態度。當人們進入商品經濟時代後,對這一問題自然更容易理解。
抗美援朝戰爭和戰後幾年間,中國的軍事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從中也能讓人看到建設一個自主的國防工業體系的極端重要性,否則總要有求於人。此外,我國在處理對外交往時不能陷入過度的理想主義,當年的「兄弟黨」交往仍要把自己利益放在首位,不能期望他們有「無私」的幫助,中國人在援外時也要注重互利。鄧小平後來提出以國家利益不以意識形態定親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對當年中蘇關系的一種反思。
Ⅳ 作為疫情期間第二個支援歐盟的國家,俄羅斯為其提供了哪些幫助
一向都和歐盟不對頭的俄羅斯,在歐盟這一次被疫情搞得焦頭爛額的時候,卻主動提供了幫助。不僅向歐盟派遣了知名的學者還有病毒學家,並且還提供了醫療器具上的幫助。這個可謂是破天荒的,要知道之前的時候,歐盟可是和美國一起制約過俄羅斯呢。所以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在大國利益方面,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夥伴,只有永恆的利益。
俄羅斯也盡自己的能力,為歐盟提供了幫助,還為義大利空運了許多的物資。而中國在有效的控制了疫情之後,也非常慷慨的為全世界的國家提供各方面的援助。並且在義大利求助無門的時候,歐盟國家也自身難保,只有中國第1個做出了回應。目前這個病毒已經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大的病情,需要全世界的人民共同去戰勝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