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義大利新興工業區有什麼成功的經驗
它的特點是輕、散、低、小。輕是輕工業為主;散是生產過程大多分散,或實行家庭包工;低,資本集中程度低,有數百個中小企業;小,指工業多分散在小城鎮,甚至農村,成為「分散型工業化」。義大利新興工業區綜合起來借鑒之處就是它「工業小區」的模式,在一個地區之間,中小企業以一項經營活動為中心,根據現代經營需要,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種相互信賴、比較穩固的協作關系和產供銷體系。有助於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產品成本,增強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以上摘自高中地理課本。像我們中國有很多企業惡性競爭,真是應該好好學習下。
2. 義大利最早產生資本主義和文藝復興,為啥沒走上強國之路
義大利位於地中海北岸的亞平寧半島,自古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在14世紀,義大利成為了歐洲資本主義萌芽之地和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也是歐洲近代科學的起源地之一。可但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以後,義大利卻淪為了法國、西班牙、奧地利的戰場。即使在義大利統一以後,義大利也未能成為歐洲強國。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引導歐洲進入近代的國家始終未能走向強盛?這十分使得探討。
從13世紀開始,歐洲各國就開始走向統一的民族國家。葡萄牙、西班牙、奧地利、英國、法國等紛紛建立了比較強大的中央集權。然而義大利卻遲遲沒有實現國家統一。843年,法蘭克王國分裂為東、西、中三部分,其中中法蘭克是義大利的前身。870年,中法蘭克的大量土地被東、西法蘭克瓜分,中法蘭克王國全面退守義大利半島北部地區。
墨索里尼
1922年,獨裁者墨索里尼上台,義大利走向了法西斯的道路。在二戰中,義大利和德國一起發動了二戰。1943年,義大利宣布投降。二戰的失敗,使得義大利的國際地位進一步下降。今天的義大利在西歐的經濟實力僅次於德國、英國、法國,然而義大利的政治地位卻遠遜於以上三國,成為歐洲二流國家。
3. 為什麼義大利南部貧窮而北部富裕呢
義大利在政治上和地理上都處於歐洲。這很容易檢查,也沒有爭議。歐洲並沒有瘋狂地富裕。事實上它比美國少了很多豐富的例如,即使通過「歐洲」你的意思是歐盟和排除等許多國家摩爾多瓦、烏克蘭和阿爾巴尼亞,這確實意味著在歐洲大陸,但他們不是在歐盟,而貧窮國家的指標。
現在你的問題被縮小了,變成了:「義大利在歐洲,歐洲富裕,為什麼義大利南部貧窮而北部富裕?」有幾件事需要補充:首先,義大利南部在絕對價值上並不算貧窮。義大利南部地區的人均gdp低於義大利北部地區,但卻遠高於最貧窮的歐洲國家。
這種分化發生在很久以前。在古典時期,義大利南部實際上比北部富裕得多,當時義大利是一個龐大帝國的中心,而從中世紀開始,隨著權力中心從羅馬轉移,它變得更加貧窮。但歷史往往會延續下去,當17世紀人類的狀態開始發生巨大變化時,最初的條件被證明是至關重要的。
有利的條件使義大利北部,特別是西北部,很早就開始了工業革命,而南部則落後了。隨著義大利北部的工業化,它相對於南部的優勢顯著增加。我們可以說,盡管義大利統一後作出了種種努力,但義大利南部尚未完全達到工業區的地位,大部分仍然是農村和農業地區,因此比北部貧窮。但如果你看看歐洲,你會發現幾乎每個國家都在復制這種模式。
4. 義大利真垃圾兩次大戰都沒什麼貢獻
關鍵字: 兩次世界大戰 義大利 法西斯
義大利作為帝國主義國家,它是兩次世界大戰的參與者,在激烈的戰爭中義大利軍隊屢戰屢敗,與其他國家的軍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什麼因素導致義大利在戰爭中如此的軟弱無力,不堪一擊那。本文試圖通過對兩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自身的因素結合當時的國際環境來詮釋義大利屢戰屢敗的原因。
一、經濟因素---經濟落後,資源匱乏
現代戰爭中,能否保證戰略物資的供應是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戰略物資來源一旦枯竭,軍隊就會喪失行動能力,法西斯義大利的致命弱點,恰恰就是經濟基礎薄弱和資源的匱乏。軍事工業所需要的一切原料幾乎都要依賴進口。
20世紀初期的國際上,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早已經開始在各地的殖民擴張了,其勢力范圍迅速蔓延開來。他們掠奪大量的財富用於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此時的義大利國內真正的經濟發展區不過集中在北部極小的范圍內,南部廣大的農業區不僅人口較多,生產力水平較低,而且成了北方的銷售地,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國內的統治者不僅沒有採取措施,還把多年戰爭造成的財政困難轉嫁給勞動人民。社會動盪出現且日益加劇。義大利國內的商業自由資產階級不僅想把產品從狹隘的市場推向國際市場,更想從廣闊的海外獲得原料以發展資本主義,義大利以經濟利益為借口,開始了殖民擴張,但是義大利的經濟實力不如英、法等。義大利的致命弱點恰恰就是經濟基礎薄弱和資源匱乏,在沒有做好經濟准備便踏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必然會力不從心遭到挫折。第一次世界大戰, 義大利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但在巴黎和會上, 英法等不願加強意在地中海和巴爾乾的勢力, 拒絕履行許諾。在「威爾遜總統的仲裁」會議上(奧蘭多語) , 大部分的戰利品為英法等攫去, 義大利總共獲得10 萬平方英里的土地,而英國的是250 萬, 法國的是100 萬。【1】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經濟衰退,政治混亂,中央政府近於癱瘓。1929年-1933年的經濟危機,使義大利雪上加霜。義大利為了擺脫經濟上這種被動的情況,早在1937年就決定實施「自給自足計劃」但是這一計劃的實施未能縮小義大利原料生產與其他大國之間的差距,以煤炭、鋼鐵和石油等重要戰略物資的生產為例,l938年義大利僅產劣質煤148萬噸,而同年美,英、法、德四國的煤炭產量分別為4.06億噸,2.3億噸、4600萬噸和1.59億噸;當年的銅產量,義大利為237.7萬噸.美、英、法、德則分別為5000萬噸、1400萬噸,600萬噸和2300萬噸。【2】義大利的石油生產情況就更糟。l938年它僅產原油l53265噸,而平時每年消耗石油400萬噸.戰時800萬噸.所消費的石油幾乎全部都要從國外進口。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同年美國的原油產量則為1.7億噸,英、法都因逐步形成有儲量豐富的油田,因而原油產量也很高。此外,義大利的銅、鎳、鉛.錫等有色金屬資源也很缺乏。其中情況較好的銅.1938年也僅產2963噸,而同年美國的銅產量為58萬噸。【3】
原料的不足使義大利的工業化水平遠遠落後於其他歐美大國。例如,1938年,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為了實現軍隊的機械化和快速化,採取各種辦法增加汽車的產量,從而推動了義大利汽車業的發展,但仍然無法同上述國家的汽車產量相比。l939年9月1日二次大戰全面爆發時,義大利的主要戰略物資儲備己經告竭。當時,鋼材還夠用14天,煤炭只夠用50天,情況好些的鐵礦石也只夠用180天為了解決戰略資源短缺問題.
總之,到1940年6月參戰時.義大利的經濟遠沒有為戰爭做好准備.這從義大利外交部長齊亞諾的日記中可以得到證實。l940年4月7目.在義大利負責軍工生產的法瓦格羅薩將軍的陪同下,齊亞諾察看了戰略物資儲備情況。齊亞諾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我與他一起走馬觀花式地調查了我國金屬儲備情況。結果令人十分沮喪」。但更加令他不安的是法瓦格羅薩報告說.「義大利正在失去它所有的國外市場.即使動用我們少得可憐的黃金儲備也買不來我們所需要的金屬」。另外,從國內情況來看義大利的「資源極其缺乏.破銅爛鐵的收繳也已達到極限。一切都完了」。並且說,「就物資儲備而言,我們現在的處境實際上比去年9月份還要糟.現有的物資也只夠打幾個月的仗」。在聽了法瓦格羅薩的上述這番話之後,齊亞諾在日記中寫道:「我們處於這樣一種狀況,怎敢參戰呢!?」【4】義大利國內的資源匱乏,經濟基礎薄弱,在國際上與英、法等國家無法相提並論。在沒有做好准備的前提下便匆忙的參加到戰爭中這是致使義大利在戰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
二、軍事因素----裝備落後,軍隊素質低下
戰略物資的缺乏和經濟的虛弱使義大利的軍事力量受到很大影響。二戰開始後,納粹德國閃電般的軍事勝利給了墨索里尼無限的希望,他將二戰視為獲得權利的良機。1940年6月,德國進攻法國,6月10日,墨索里尼不顧美國的多次警告,對英、法宣戰。意軍32個師向法軍發起了進攻,法國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當中。
雖然義大利國防大臣吹噓可以動員1000萬人.但因武器裝備不足,到1940年6月l 0日義大利參戰時,其陸軍總數僅為45萬人,編為74個二二制陸軍師。據當時任意軍總參謀長的巴多里奧元帥事後說:「法西斯義大利參戰那天,74個二二制陸軍師中。只有19個師人員滿編,武器裝備齊全」。【5】當時。步兵是義大利陸軍的主體。約占陸軍總教的80%.但其武器裝備的落後令人吃驚。士兵手中拿的還多為第一攻世界大戰時使用的9l式步槍。自動步槍雖然已開始生產,但數量極其有限。步兵的落後還表現在缺少機動車輛上。士兵按條例規定每人背負一個重達35公斤的背包.因而行進速度十分緩慢,平均每天只能前進30公里。義大利決定參戰後,步兵師開始實施所謂的「小機械化」,即給每個師配備少量汽車和自行車作為「補充裝備」。自行車用來運送背包,士兵輪流坐汽車行軍。這樣一來,行軍速度雖然略有提高.但卻增加了團隊間的矛盾,渙散了部隊的紀律。步兵師配備的主要武器裝備是:34門100毫米野炮、30門81毫朱迫擊炮.8門47毫米反坦克炮。這些火炮有相當一部分是一戰時從奧地利人手中繳獲來的。其餘部分也多半是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生產的老式部件所組裝。由此不難看出.義大利軍隊使用的大炮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化戰爭的要求了。武器裝備最差的是工兵。當時工兵部從的主要裝備是功能落後的老式探照燈.士兵手中拿的就是鍬和鎬。陸軍中裝備略為好些的是那3個坦克師.總共擁有坦克1200輛。其中的近1100輛是3噸重的13輕型坦克.裝甲很薄.步槍子彈也可穿透。其最大特點是沒有安裝火炮,攜帶的主要武器是一挺機槍。士兵中有人戲稱這種早已被英法德淘汰的袖珍坦克是「胭脂盒」,也有人群之為。「沙丁魚罐頭盒」,事實上它不能用於作戰。只能作為戰時運送彈葯的輔助工具。另外有大約100輛6噸重的16中型坦克.這種坦克一時還不能開赴前線,因為其火炮瞄準器有毛病,需要檢修。當時英國坦克部隊配備的多半是13噸以上的中型坦克,由此看來這幾個坦克師也是徒有虛名。1939年格拉齊亞尼元帥被任命為陸軍總參謀長,發現陸軍裝備和作戰水平極差。墨索里尼叫他不要擔心,並且說,在戰場上陸軍不過是做做樣子,擺擺陣勢,打仗不靠陸軍。【6】義大利海軍和空軍的情況與陸軍有所不同。墨索里尼上台後十分重視擴充海軍和空軍,所以經過法西斯宣傳機器的大肆吹噓。義大利民眾認為其海空軍都是世界一流的。墨索里尼把海軍看成是實現其擴張野心的一個重要工具。他說,義大利是一個伸入地中海的半島。稱霸地中海是意的要求,負責軍工生產的法瓦格羅薩將軍說,從武器裝備情況來看,義大利只能打得起二至三個月的戰爭。【7】
三、政治因素----墨索里尼好大喜功,指揮無能
義大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之一,但它在大戰中的地位卻遠遠不及德國納粹集團甚至軍國主義的日本,義大利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野心頗大而實力有限。喜歡耀武揚威實戰能力又相當空虛,剛愎自用又少謀寡斷,墨索里尼的指揮無能是義大利戰爭失敗的重要因素。
1923年,墨索里尼確定擴張步驟,把大而弱的衣索比亞作為擴張的首要目標,叫囂必須征服埃國,以建成一個名副其實的殖民帝國。但是,直到1935年,做事猶豫不決的墨索里尼才決定作戰。10月2日,墨索里尼在威尼斯宮宣布戰爭總動員,囂張地宣稱:「我們已經忍耐了13年了……不能再忍了!」【8】裝備精良的義大利軍隊在南北兩線投入20多萬軍隊、數百輛坦克和大量飛機,准備一舉拿下埃國。當時的埃軍的武器只有步槍、數千挺機槍和幾百門老式輕型火炮,根本沒有坦克和能作戰的飛機。兩國實力相差懸殊。然而,事情卻超出墨索里尼預想。意軍在迅速攻佔幾個城市後,就連連受到埃國軍隊的阻擊,以至於當時意外交大臣齊亞諾都悲觀地說,「要打勝這場戰爭是不可能的。」1936年5月,瘋狂的義大利法西斯竟用瓦斯彈、芥子氣彈等化學武器,向埃國河湖和田野里傾撒毒物,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佔領埃國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建立了短暫的「東非帝國」。
1939年9月,納粹德國「閃電」襲擊波蘭,歐洲戰爭全面爆發。義大利先是以國內經濟困難和軍事准備不足為由,等候有利的作戰時機。還沒等墨索里尼緩過神來,納粹德國的「閃電」作戰已橫掃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1940年5月,德國軍隊迅速攻入法國並逼近巴黎。6月10日,墨索里尼認為時機已到,命令西方集團軍群司令翁貝托親王指揮32.5萬軍隊駐扎在意法邊界待命。17日,新組成的法國貝當政府要求停戰,希特勒邀請墨索里尼前往慕尼黑會晤。墨索里尼很順利地得到法國部分割讓土地。 然而,墨索里尼覺得這樣的勝利有失尊嚴,又突然決定在停戰協議正式簽訂前的21日和22日向法軍發動閃電戰。結果,在阿爾卑斯山地區,意軍的閃電進攻非但沒有讓勢單力薄的6個法國師後退一步,反而遭到法軍迎頭痛擊,損失慘重,631人被打死,5206人受傷,626人失蹤,翁貝托親王被迫宣布停戰。
1940年6月,英國20多萬遠征軍在敦刻爾克丟盔卸甲、敗退英倫三島。此時,墨索里尼認為搶奪英國非洲殖民地的時機已經到了。當時,英國軍隊的主力在歐洲,駐非洲和中東的英軍只有10多萬人,而義大利在非洲駐軍近60萬人。意軍企圖以東非的軍隊進攻英屬索馬里,控制紅海南部的出海口;以北非的軍隊進攻埃及,奪取蘇伊士運河。一旦實現目的,地中海便可能成為「新羅馬帝國的內湖」。然而,墨索里尼卻完全高估了自己。不到半年時間,駐守北非的數萬英軍憑借幾次漂亮的戰役俘虜意軍達30多萬人,包括百餘名將軍。北非戰場失利後,墨索里尼非但沒有自省,反而責備德國救援不及時,大罵「他們(德國人)應記住是他們使我們失去了一個帝國」。【9】
為了改變自己在法西斯軸心國當中的配角地位,1940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動用8.7萬兵力、163輛坦克、686門火炮和380架飛機,向希臘發起了全面進攻。可是,意軍未能達到墨索里尼的預期。11月4日,希臘政府僅集結了15個師,花了一周時間就把意軍趕出邊境。21日,墨索里尼臨時換指揮,增派14個師,發動新的一輪總攻。希軍巧妙地利用地形,頑強抗擊,意軍始終沒有扭轉敗局。墨索里尼心急如焚,一面把慘敗的責任歸罪於總參謀部,進而更換總參謀長,一面又通過希特勒要求希臘停戰。可是為時已晚,希臘軍隊已全線發動進攻,意軍死傷慘重,王牌師全部被殲,5名將軍被俘,1名將軍被打死。義大利人全都被打蒙了,他們不知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墨索里尼急切地跑到德國,像犯了錯誤的小學生惴惴不安地坐在希特勒面前,請求救兵。希特勒同意出兵,並用了兩個小時的時間向墨索里尼傳授戰略戰術。墨索里尼回國後,仍然希望搶在德國之前靠本國的力量打敗希臘,挽回面子。他下令急征新兵,組建一支50萬人的增援部隊。1941年3月2日,他以最高統帥的身份親自督戰,但還是以失敗告終。墨索里尼怎麼也想不通,人數和武器都占優勢的義大利軍隊為什麼攻不破希臘的防線。希臘一戰進一步暴露義大利法西斯政權的虛弱和無能,也使義大利淪為軸心國集團中的二流國家,只能作「配角」隨德軍進行從屬戰。蘇德戰爭爆發後,希特勒本想「單干」。墨索里尼認為德軍必勝,如協同作戰還可以分到戰利品,於是,苦苦哀求希特勒答應意軍參加對蘇作戰。結果,派往蘇聯的22萬義大利精銳部隊同樣不堪一擊,一半士兵被打死打傷或被俘,另一半則早早就逃回義大利,各種武器損失大都達80%以上。
義大利軍隊在戰場上的連連失利使國內出現了嚴重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危機,人民反戰和反法西斯情緒異常高漲。1943年7月25日,義大利發生政變,墨索里尼被捕,法西斯政權倒台。關押中的墨索里尼始終不承認自己的錯誤,而把失敗歸於「義大利人的軟弱」。實際上,號稱「世界上最精銳的殖民軍」的意軍屢戰屢敗的主要原因在於義大利領導人的無能。墨索里尼剛愎自用,優柔寡斷,缺乏指揮才能,不信任軍隊指揮,也不聽取作戰問題的建議與勸誡,卻常以最高統帥身份剝奪了總參謀部的軍事決定權,常突然改變軍事計劃,獨斷專行。除此之外,意軍將軍們庸碌無能,。這樣,義大利法西斯過早垮台是可想而知的。
四、民眾因素----民心士氣低落,普遍厭戰
墨索里尼認為義大利軍隊的失敗是由於「義大利人軟弱.不喜歡大膽的行動」.說「他們不是古羅馬人的後裔,而是外藉奴隸、農奴和混血兒的後代」。實際上,失敗的主要原因並不是義大利民族素質的低下.而是民心和士氣的低落.他們早已厭倦了這場戰爭。正如希臘雅典《芟斯諾斯》報所評論的耶樣:「斷言義大利軍隊不擅長打仗是不正確的。他們是往日的戰士,但或許是這場戰爭沒有激起他們的熱情。「美國國際問題專家薩姆納•韋爾斯。1939年冬曾經作為羅斯福總統的私人代表訪問羅馬。他注意到.在義大利。很少有法西斯首領。一切有影響的力量幾乎都反對戰爭。這固然主要是由於對納粹德國普遍感到恐懼和仇恨,同時也由於普遍相信.不論義大利同英國和法國的人為摩擦有多大。很大一部分輿論反對戰爭.因為他們認識到這場戰爭甚至鑄成大錯.不論誰勝誰負.義大利是都將一無所得,並會喪失一切。1940年6月10日.墨索里尼宣戰後,義大利廣大老百姓卻深最感到不安。這一夜的羅馬市內,有如已經預知了即將來臨的劫難.大街上沉靜得異平尋常,一到傍晚.家家門面緊閉,委實叫人恐怖。在阿爾巴尼亞前線與希臘軍趴作戰的義大利部隊處境悲慘,意軍鬥志消沉.士氣促落。一個被俘的義大利軍官在日記中記錄了這種狀況。這個軍官盡管是法西斯分子,但他在日記中對義大利軍事翠¤表達了強烈的不滿和憎恨。他抱怨說意軍被告知希臘人都是膽小鬼,只有喝了白蘭地之後才敢打仗。部隊對外界的情況一無所知,宣傳機器聲稱意大剎軍隊正在向南斯拉夫勝利進軍.希臘已經發生了革命.但事實上根本不是那麼回事。一種致命的情緒逐漸地滋生開來:我們不是敵人的對手.抵擋他們是不可能的」。【10】
五、外交因素---外交立場搖擺不定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政治地圖發生了巨大變化英國失去了過去的仲裁能力,俄國十月革命使歐洲和世界出現了兩種社會制度體系的對立;由於奧匈帝國的瓦解、德國的戰敗和俄國的被排斥,傳統的歐洲大國均勢已無法重建;東方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首先沖擊了傳統殖民主義的歐洲老牌帝國;美國和日本這兩個非歐洲強國的崛起,使列強的爭霸更顯尖銳和復雜。【11】
世界正在崛起。然而,戰勝國列強在與戰敗國締結和約時卻只是利用自己經過戰爭仍然存留下來或通過戰爭而獲得的某種優勢地位,殫精竭慮地試圖建立起一種有利於自己的戰後結構,而不去考慮這種結構是否適合變化了的世界形勢。他們之間勾心鬥角,激烈爭斗:英國帶著復雜的均衡考慮,企圖維護原有的世界霸權,主宰歐洲,努力做到既削弱德國又保留一個未被肢解的德國;法國企圖爭奪歐洲領導權而迫切希望一勞永逸地解決德國問題;威爾遜的「十四點計劃」是要利用美國的經濟優勢爭奪世界領導權;義大利希望確立其在地中海周邊地區的優勢地位;日本的目標是獨佔中國,稱霸亞太。凡爾賽格局中的義大利是一個既想維護現狀又欲修正現狀的特定力量, 歐洲列強在新的一輪爭奪世界霸權與維護霸權的斗爭中都希望把它拉到自己的陣營中去, 義大利在國際舞台上成了一個似乎左右逢源的被選擇的對象。另一方面, 義大利國力相對薄弱, 屬於二等國家, 沒有獨立的實力去實現其霸權目標, 而只能傍依某一強國集團, 利用列強爭霸破壞穩定所帶來的裂隙以實現自己的野心。《倫敦條約》允諾了它的全部野心: 取得蒂羅爾和伊斯特利亞以完成「民族統一」, 在亞得里亞海獲得主宰地位, 在近東及殖民事務中的強國地位得到承認。【12】但是, 以戰勝國身份出席戰後分贓會議的義大利, 在巴黎卻被作為一個無足輕重的二等角色來對待,《倫敦條約》未獲承認。盡管義大利通過《聖日耳曼和約》得到了伊斯特利亞、的里雅斯特、特蘭提諾、達爾馬提亞沿岸的一些島嶼和南蒂羅爾, 意奧邊界也向北移到勃倫納山口,兌現了義大利在歐洲的大部分領土要求, 【13】 但英法並沒有滿足義大利對東地中海和非洲的願望: 在小亞細亞, 義大利一無所獲; 在非洲, 沒有一塊前德國的殖民地委任給義大利統治。【14】 凡爾賽因此在義大利人心目中成了「欺騙」的代名詞和一種痛苦的回憶, 他們感到義大利獲得的是一種「殘缺不全的勝利」【15】「義大利贏得了戰爭, 但卻失去了和平。義大利, 盡管有所獲, 出現在和會上仍是一個不滿意的國家」【16】凡爾賽帶給義大利的是一種奇恥大辱般的失落感。
墨索里尼正是利用義大利人的這種失落感, 打著修訂主義的旗號, 做著洗雪凡爾賽之恥的許諾攫取政權,凡爾賽體系促成了義大利這種兩面性政策選擇, 而整個20 年代凡爾賽體系的相對穩定則又決定了義大利無須作什麼新的選擇。這種特殊的、矛盾性的兩面政策一直貫穿在20 年代的義大利外交之中。
20 世紀20 年代末30 年代初, 整個世界遭受了經濟危機的劇烈振盪, 凡爾賽和平結構因此而搖搖欲墜。20 年代相對穩定時期潛伏著的民族主義力量又以新的精力復活了, 尤其是德國。德國政府在裁軍會議上提出了與其他大國享有平等權利的要求, 重整軍備的呼聲與日俱增, 隨後的希特勒上台及其所推行的毀約擴軍政策更是讓凡爾賽體系下的歐洲惶惶不安。相對穩定的凡爾賽格局中, 義大利只不過是一個二等角色, 不足為列強所注意, 但是動盪的凡爾賽格局卻使它成了一個為列強所爭取的對象。希特勒早在《我的奮斗》和《第二本書》中就已把義大利作為爭取的對象和有用的同盟者。英國認為,「在這個階段, 義大利似乎不是一個主要威脅」, 比起「德國的納粹統治來, 還不那麼咄咄逼人, 還不那麼無孔不入」,【17】 應予爭取, 甚至還有一些英國政客看中義大利跟自己一樣超脫於法德沖突之上, 稱它是「歐洲和平的關鍵」【18】。法國雖和義大利有矛盾, 20年代兩國關系一直互不融洽, 但是面對德國咄咄逼人的毀約擴軍, 也想爭取義大利。法西斯義大利在歐洲舞台上似乎左右逢源。
在國際舞台的風雲變幻中,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義大利由於本國的實力所限,始終傾向避免與其他大國直接交手,它最擅長的是仔細選擇同盟夥伴以從中漁利。正如義大利外交政策的研究專家保羅•克雷莫納在1938年所說的:「義大利的外交政策從未受抽象的理念所支配,沒有哪個地方比他的祖國更廣泛地將馬基亞維利的警句應用於單純的政治術。」這種騎牆外交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實在是被義大利演繹得淋漓盡致了。這種政策也是義大利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無法確定自己的立場,最終失敗乃至退出戰爭的重要原因。
5. 二戰義大利軍事實力
問題一:二戰義大利的軍事實力到底如何? 一、經濟資源
在現代戰爭中,能否保證戰略物資的供應是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戰略物資來源一旦枯竭,軍隊就會喪失行動能力。法西斯義大利的致命弱點恰恰就是經濟基礎薄弱和資源匱乏,軍事工業所需要的一切原料幾乎都要依賴進口。為了擺脫這種被動的狀況,早在1937年義大利就決定實施「自給自足」計劃。但是,這一計劃的實施未能縮小義大利原料生產與其他大國之間的巨大差距。以煤炭、鋼鐵和石油等重要戰略物資的生產為例,1938年義大利僅產劣質煤148萬噸,而同年美、英、法、德四國煤炭產量分別為4.06億噸、2.3億噸、4600萬噸和1.69億噸;當年的鋼產量,義大利為237.7萬噸,美、英、法、德則分別為5000萬噸、1400萬噸、600萬噸和2300萬噸。義大利的石油生產情況就更糟。1938年它僅產原油153265噸,而平時每年消耗石油 400萬噸,戰時800萬噸,所消費的石油幾乎全部都要從國外進口。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同年美國的原油產量則為1.7億噸,英、法都因逐步形成有儲量豐富的油田,因而原油產量也很高。此外,義大利的銅、鎳、鉛、錫等有色金屬資源也很缺乏。其中情況較好的銅,1938年也僅產2963噸,而同年美國的銅產量為58萬噸。
原料的不足使義大利的工業化水平遠遠落後於其他歐美大國。例如,1938年,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為了實現軍隊的機械化和快速化,採取各種辦法增加汽車的產量,從而推動了義大利汽車業的發展,汽車的年產量增至62072輛。但這個數字仍然無法同上述國家的汽車產量相比。當年美國為444.8萬輛,德國為 34.8萬輛,即使產量少些的英國和法國也都超過了30萬輛。
1939年9月1日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時,義大利的主要戰略物資儲備已經告竭。當時,鋼材還夠用14天,煤炭只夠用50天,情況好些的鐵礦石也只夠用180天。
為了解決戰略資源短缺問題,義大利法西斯 *** 採取一些權宜措施來彌補戰略物資的不足。例如,以愛國捐獻的名義強迫居民上繳銅等有色金屬,下令徵用民間的鋼鐵製品,在全國范圍內實行 *** 用電,報紙一律改為四版發行等等。事實上,這些措施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義大利戰略物資短缺的問題。
總之,到1940年6月參戰時,義大利的經濟遠沒有為戰爭做好准備,這從義大利外交部長齊亞諾的日記中可以得到證實。1940年4月7日,在義大利負責軍工生產的法瓦格羅薩將軍的陪同下,齊亞諾察看了戰略物資儲備情況。齊亞諾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我與他一起走馬觀花地調查了我國金屬儲備情況。結果令人十分沮喪」。但更加令他不安的是法瓦格羅薩報告說,「義大利正在失去它所有的國外市場,即使動用我們少得可憐的黃金儲備也買不起我們所需要的金屬「。另外,從國內情況來看義大利的「資源極其缺乏,破銅爛鐵的收繳也已達到極限。一切都完了」,並且說,「就物資儲備而言,我們現在的處境實際上比去年9月份還要糟,現有的物資也只夠打幾個月的仗」。在聽了法瓦格羅薩的上述這番話之後,齊亞諾在日記中寫道:「我們處於這樣一種狀況,怎敢參戰呢!?」
二、軍事准備
戰略物資的缺乏和經濟的虛弱使義大利的軍事力量受到很大影響。雖然義大利國防大臣吹噓可以動員1000萬人,但因武器裝備不足,到1940年6月10 日義大利參戰時,其陸軍總數僅為45萬人,編為74個二二制陸軍師。據當時任意軍總參謀長的巴多格里奧元帥事後說:「法西斯義大利參戰那天,74個二二制陸軍師中,只有19個師人員滿編,武器裝備齊全」。
當時,步兵是義大利陸軍的主體,約占陸軍總數的80%,但其武器裝備的落後令人吃驚。士兵手中拿的還多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使用的91式步槍。自動......>>
問題二:二戰義大利軍隊的實力高到什麼程度? 義大利連衣索比亞都打不過,實力可見一二
問題三:義大利在二戰軍事實力怎麼樣 二戰的義大利呀。
有一次野心突然膨脹,攻打起希臘,結果被打的屁滾尿流,哭著求著德國幫忙,德軍一到希臘就平了。
再有一次,義大利見德國打慘了英國,再次野心膨脹,攻打起北非,被英法殖民地部隊再暴打,又哭著求著希特勒幫忙,「沙漠之狐」隆美爾誕生!
它比劉備厲害多了,更會哭!
問題四:請問二戰時義大利的工業實力和軍事實力如何? 一、經濟資源 在現代戰爭中,能否保證戰略物資的供應是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戰略物資來源一旦枯竭,軍隊就會喪失行動能力。法西斯義大利的致命弱點恰恰就是經濟基礎薄弱和資源匱乏,軍事工業所需要的一切原料幾乎都要依賴進口。為了擺脫這種被動的狀況,早在1937年義大利就決定實施「自給自足」計劃。但是,這一計劃的實施未能縮小義大利原料生產與其他大國之間的巨大差距。以煤炭、鋼鐵和石油等重要戰略物資的生產為例,1938年義大利僅產劣質煤148萬噸,而同年美、英、法、德四國煤炭產量分別為4.06億噸、2.3億噸、4600萬噸和1.69億噸;當年的鋼產量,義大利為237.7萬噸,美、英、法、德則分別為5000萬噸、1400萬噸、600萬噸和2300萬噸。義大利的石油生產情況就更糟。1938年它僅產原油153265噸,而平時每年消耗石油 400萬噸,戰時800萬噸,所消費的石油幾乎全部都要從國外進口。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同年美國的原油產量則為1.7億噸,英、法都因逐步形成有儲量豐富的油田,因而原油產量也很高。此外,義大利的銅、鎳、鉛、錫等有色金屬資源也很缺乏。其中情況較好的銅,1938年也僅產2963噸,而同年美國的銅產量為58萬噸。 原料的不足使義大利的工業化水平遠遠落後於其他歐美大國。例如,1938年,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為了實現軍隊的機械化和快速化,採取各種辦法增加汽車的產量,從而推動了義大利汽車業的發展,汽車的年產量增至62072輛。但這個數字仍然無法同上述國家的汽車產量相比。當年美國為444.8萬輛,德國為 34.8萬輛,即使產量少些的英國和法國也都超過了30萬輛。 1939年9月1日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時,義大利的主要戰略物資儲備已經告竭。當時,鋼材還夠用14天,煤炭只夠用50天,情況好些的鐵礦石也只夠用180天。 為了解決戰略資源短缺問題,義大利法西斯 *** 採取一些權宜措施來彌補戰略物資的不足。例如,以愛國捐獻的名義強迫居民上繳銅等有色金屬,下令徵用民間的鋼鐵製品,在全國范圍內實行 *** 用電,報紙一律改為四版發行等等。事實上,這些措施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義大利戰略物資短缺的問題。 總之,到1940年6月參戰時,義大利的經濟遠沒有為戰爭做好准備,這從義大利外交部長齊亞諾的日記中可以得到證實。1940年4月7日,在義大利負責軍工生產的法瓦格羅薩將軍的陪同下,齊亞諾察看了戰略物資儲備情況。齊亞諾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我與他一起走馬觀花地調查了我國金屬儲備情況。結果令人十分沮喪」。但更加令他不安的是法瓦格羅薩報告說,「義大利正在失去它所有的國外市場,即使動用我們少得可憐的黃金儲備也買不起我們所需要的金屬「。另外,從國內情況來看義大利的「資源極其缺乏,破銅爛鐵的收繳也已達到極限。一切都完了」,並且說,「就物資儲備而言,我們現在的處境實際上比去年9月份還要糟,現有的物資也只夠打幾個月的仗」。在聽了法瓦格羅薩的上述這番話之後,齊亞諾在日記中寫道:「我們處於這樣一種狀況,怎敢參戰呢!?」 二、軍事准備 戰略物資的缺乏和經濟的虛弱使義大利的軍事力量受到很大影響。雖然義大利國防大臣吹噓可以動員1000萬人,但因武器裝備不足,到1940年6月10 日義大利參戰時,其陸軍總數僅為45萬人,編為74個二二制陸軍師。據當時任意軍總參謀長的巴多格里奧元帥事後說:「法西斯義大利參戰那天,74個二二制陸軍師中,只有19個師人員滿編,武器裝備齊全」。 當時,步兵是義大利陸軍的主體,約占陸軍總數的80%,但其武器裝備的落後令人吃驚。士兵手中拿的還多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使用的91式步槍。自動......>>
問題五:為什麼說義大利是二戰時最搞笑的軍隊? ▲1943年盟軍在義大利登陸,有一個戰場,盟軍激戰一早晨,無一傷亡,惟一的損失是自己的飛機把空降兵投到了大海里(把沙洲當成了灘頭)。 ▲薩拉落登陸戰中,盟軍在灘頭沒有遇到抵抗,隨軍記者報道,盟軍在灘頭遭遇的最強的抵抗來自於當地動物園因為轟炸流落出來的一隻美洲豹,咬傷了兩名美軍士兵 ▲美軍轟炸撒丁島前面兩個小島,上面駐扎了1萬多義大利人,但是最後盟軍轟炸總共炸死了40多名義大利人,義大利就接受了美軍飛行員的勸降。 ▲北非戰爭前期,一個意大海要塞在英軍打了幾梭子子彈後就打了白旗,意軍指揮官一本正經地對英軍指揮官說:「我們已經打完了最後一發子彈。」這時要塞里他的身邊堆滿了義大利製造的軍火。 ▲在南斯拉夫,一名被游擊隊俘虜的德軍軍官十分驚訝地問:「你們哪來的反坦克炮啊?」當游擊隊員告訴他是從他們的盟軍――義大利人手裡繳獲的後,他感慨不已:「唉!這些可愛的義大利人。 ▲北非戰役,英軍坦克向義大利的反坦克炮陣地沖鋒,數量不多,沖鋒開始的時候,義大利人開炮還擊,剛射擊了兩三分鍾,突然停止抵抗,舉了白旗,當英國人問及原因,義大利人理直氣壯地說道:「因為我們的彈葯箱沒有撬棍打開,所以我們被迫投降。」 ▲1940年6月30日,義大利駐利比亞總督巴爾博元帥在托卜魯克上空被義大利自己的高射炮兵擊落。義大利人為了掩飾這一慘重的不幸事件,便宣布元帥是在同英國人進行空戰中遇難的。格拉齊亞尼元帥成了他的繼任者。這可能是義大利防空部隊在二戰中戰果最輝煌的一仗了,可與美軍獵殺山本五十六相媲美。順便說一句,巴爾博是二戰中被誤傷的軍人中軍銜最高的人。 ▲在北非,5000人的義大利軍隊遇到一個連的英軍設下的路障後就地繳械了。 英軍長官通過電台詢問坦克手抓了多少個俘虜,得到的回答是1英畝軍官,9英畝士兵。由於戰俘太多,英軍太不及造戰俘營了,只要讓軍需官發給義大利戰俘原材料,讓他們自己搭個戰俘營把自己關起來。 一個德軍軍官發現兩個英軍壓著差不多一個連的義大利戰俘,為了解救他們,向英軍射擊。結果義大利人終於跑起來了,不過是朝英軍陣地跑去。 ▲拓撲路克之圍時,隆美爾一大早巡視陣地,發現一個精銳的義大利火槍營的防區里空空如野,只有一地雞毛。 真是太差了,如果義大利是德國的敵人,那麼德國只需要5個師就可以滅掉它; 如果義大利是中立國,那麼德國只需要10個師就可以防備它; 但是很可惜,義大利是德國的盟友,所以德國必須用20個師就來保護它;
問題六:二戰時期義大利軍隊為何誰都打不過 義大利軍隊無能的原因涉及到方方面面,首先義大利人天生喜歡享受,但不願意付出代價,從羅馬帝國就是如此,一戰時期也是如此,長期以來上行下效,其次是義大利國內各地區人的對立非常嚴重,在軍隊裡面尤其明顯,在二戰後更加明顯,也滋生了各地區獨特的義大利黑手黨,第三是指揮官的問題,義大利嘴炮無敵,非常能吹牛,英國當時都吹不過義大利,第四是戰斗素養的問題,義大利軍隊最能打最有作戰能力以及各方面要求高的是義大利空軍,其次是義大利海軍,最坑人的是義大利陸軍,而且義大利海陸空三個軍種矛盾重重,互相拉後腿,義大利空軍經常得不到地面部隊的保護和補給補充,義大利空軍高級將領升空作戰甚至被自己的防空火力幹掉,後來很多段子黑義大利都是真實存在的
問題七:二戰義大利的戰力為什麼這么差 在羅馬帝國瓦解後。另外。義大利人對戰爭並不熱衷義大利男人得最愛歌劇。從事二線任務,戰鬥力不強,義大利進入了長達千年的封建割據時期,主要作為德軍的附屬部隊。 *** 對國民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宣傳不足。同時,義大利軍中上到軍官下到士兵對女人的需求大,只有在進入十八世紀後。陸軍地位不高。在二戰中,義大利的重點在海軍和空軍,才逐漸形成統一的國家,使士兵對國家的信仰不高,在二戰中,意志不堅定。整個軍營跟妓院一般,足球和女人
問題八:二戰義大利,軍事如何? 義大利,在二戰前號稱『資本主義六強之一』(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日本),二戰的軸心國,義大利的資源是最雄厚的,但其軍事實力上,希特勒說過,給我兩個師,我就能搞定義大利。義大利的士兵滿腦子裝的都是義大利面,他們可以很好的教你如何在各種壞境保存食物,但是說到打仗真的不行。
問題九:二戰時義大利的軍事實力為什麼這么差 因為義大利不重視軍隊發展和建設,因此部隊的裝備、部隊的素質、部隊的指揮官都不行。
問題十:能不能客觀的評論二戰義大利軍隊?他們軍隊到底是什麼戰鬥力? 1、使用毒氣是義大利第二次入侵衣索比亞了,當時的埃軍已經大規模的裝備現代化武器,更坑爹的是就在義大利入侵千,德國向衣索比亞提供了1萬支步槍,1千萬發子彈,60門火炮和三架飛機。而且埃軍實在英軍的幫助下才打退義大利的。義大利也真的比較弱,幾十萬部隊被幾萬英軍追擊,丟掉了大片開戰前就獲得的殖民地,但是沒有誇張到土著都打不過的。
2、1941年11月18日北非戰場的古比井戰斗中發起的十字軍行動中,義大利的阿里埃特(「公羊座」)裝甲師迎戰英軍第22裝甲旅,英軍兵力並不是劣
勢,而且阿里埃特在此戰斗中也並不是滿員參戰的,此戰阿里埃特師共有12名軍官和193名士兵死亡/負傷和失蹤,並損失了49輛坦克,4門75/27和8
門47/32火炮。英國第22裝甲旅有79輛坦克被擊毀或重創(當然這支部隊是隆美爾重新編練過的,裝備了大量的四號坦克,)。
3、帕維亞步兵師參加了軸心國於1941年3-4月的反擊。在Pietro Zaglio少將的指揮下在1941年 3月31日沿著 Balbia
至Agedabia
的海岸公路展開攻擊,將澳大利亞的後衛部隊驅趕至Mechili;6日,該鎮被包圍。「法布里斯」和「蒙特穆羅」神槍手摩托化營與德國第5輕步兵師的先頭
單位也趕來支援。8日,在一次失敗的大部分被神槍手步兵挫敗的突圍後,Gambier-Parry將軍向帕維亞步兵師指揮官Pietro
Zaglio少將投降。約3000英國,澳大利亞,印度軍人被俘。1941年11月23日,在十字軍作戰中,英軍第70步兵師在60輛坦克的支援下突破了25半摩托化師「博洛尼亞」的防線。義大利人重新集結後帕維亞步兵
師投入反擊,封鎖了敵人的突破。在25日夜26日凌晨,英軍70步兵師再次攻擊,但是Trieste師的第9神槍手團反擊並阻止了英軍的這次推進。
但是在12月4日,隆美爾下達了要承擔放棄托布魯克責任的命令:撤至賈扎拉線。根據澳大利亞官方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記載,帕維亞步兵師在 El
Adem
作為後衛。帕維亞步兵師在被擊敗前進行了頑強抵抗,讓軸心國軍隊(包括大部分帕維亞步兵師人員)得以撤退。12月15日,帕維亞步兵師頂著紐西蘭第2旅和
波蘭旅的進攻,守住了它在賈扎拉防線的陣地,讓一支強大的德意聯合裝甲部隊反擊並擊敗英軍第一營。在的里亞斯特裝甲師和德國15裝甲師在南部的騎士橋的行
動中擊敗英軍第2,4裝甲旅之後,帕維亞步兵師在1942年6月16日抓獲6000盟軍俘虜中擔當了重要角色。該師在第一次阿拉曼戰役中作為義大利第10軍的一部分參與了守衛Ruweisat高地的戰斗,但是在1942年7月14-15日的戰斗中面對英軍裝甲和新
西蘭步兵承受了巨大傷亡並且作戰效率逐步下降。在最初階段的戰斗中,根據美國歷史學家Conrad H.
Lanza的說法,帕維亞步兵師作為艾略特裝甲師的後衛以一場夜襲擊退了紐西蘭23營的推進。最終在第二次阿拉曼戰役中,帕維亞步兵師在1942年11月4日軸心國從阿拉曼到富卡的撤退中被遺棄了,由於被遺棄,他們別無選擇只有投降。
4、博洛尼亞師在托卜魯克負責的防區包含幾個全部被雷區環繞的有步兵和炮兵單位防守的戰略要點,在1941年11月21日,博洛尼亞師擊退了作為十字軍行動一
部分的英軍的一次進攻。那天早上,該師被英軍攻擊(第2蘇格蘭邊民團,第2蘇格蘭高地警衛團,配備瑪蒂爾達坦克的第4皇家坦克營),博洛尼亞師部分陣地被
突破,但是大部分的進攻部隊在德軍第3偵察營的協助下被擊敗。在總結這次進攻的經驗教訓時,紐西蘭官方二戰史寫......>>
6. 義大利是發達國家嗎
義大利是歐洲第四大經濟體,三大支柱產業是:石化、汽車機械、金融保險。
義大利的金融業早在1850年代就已經起步,主要服務於當地的傳統商業貿易和手工業。在歷史上,義大利是地中海的傳統貿易大國,是歐洲最早富裕起來的地區。只是那時候的工業仍然停留在手工業層次,產品以皮具、服裝、工藝品為主,未能發展起現代化的大工業。
義大利北部平原地區得益於與法國、瑞士的商業聯系,工業化在1900-1930年代開始。應該說,那個時候的義大利版工業革命還是開展的有聲有色的,盡管時間上比德國要晚一些,但是和北歐的瑞典相比,並不遜色。
一百年過去了,瑞典發展成了歐洲最發達的經濟體,義大利卻漸漸落伍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最大的原因,或許是二戰之後的經濟國有化。在歐洲的工業國中,義大利和法國是國有企業比重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義大利的三大工業集團,埃尼石化和芬梅卡尼卡都是國營企業。國營企業的經濟效率和競爭力要低於私營企業,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菲亞特126p
如今,義大利最大的工業集團菲亞特汽車,在競爭激烈的世界市場上正陷入困境。菲亞特的沒落,和法國標致雪鐵龍的問題是一樣的:傳統大工業消費品,價格決定一切,在人力成本高企的情況下,只有規模才能降低成本。全球的汽車企業,或許最終只會剩下3-5個玩家,規模相對較小的菲亞特,命運並不掌握在自己手中。
義大利的奢侈品產業一直以來享有盛譽,包括服裝、皮具和跑車。這些服務於金字塔尖富豪階層的產業,雖然利潤驚人,但是市場規模並不大。如果只是一個小地方,可以致富,但是作為一個擁有六千萬人口的中等大國,顯然不夠。在世界三大奢侈品牌發源地中,瑞士和法國都有經過整合的奢侈品企業集團,但是義大利卻沒有。這是義大利工業競爭力相對較弱的一個縮影。
義大利之所以被稱為是半個發達國家,原因就在於這是一個工業化斷裂了的國家。北部的平原地區,米蘭、威尼斯、都靈、熱那亞、佛羅倫薩等地,從文藝復興以來,就是工商業繁榮的地區,甚至可以說是歐洲最早的手工業革命中心。這些繁榮的手工業,奠定了今日義大利奢侈品業的深厚底蘊。
但是南部的義大利,首都羅馬以南,卻是一片未經工業化熏陶的農業經濟地帶。在農業時代,這片地區曾經是輝煌的羅馬帝國的中心,羅馬、那不勒斯、西西里島,曾經述說過多少傳說與滄桑。在地理資源上,扼守地中海要道,漫長的海岸線,港口密布,可以說相當優越。
7. 二戰時期義大利為什麼不經打
我估計大家都談了很多見解,包括民族性這類。
但我要說義大利從統一後就沒打過大勝仗,軍事戰力弱的根本原因在於工業化程度低。
19世紀60年代義大利統一前,各邦國基本都是在外國勢力統治下,基本上是個農業為主的社會,南北差異巨大(現在也是),尤其是南方識字率只有10%左右,比同期清朝還要低,而英國法國德國都在30-60之間,所以義大利統一後封建殘留嚴重,缺乏合格產業工人,工業化發展很低,只有同期英國的四分之一,法德的三分之一,直接制約了軍事科技的發展。即使到了二戰時期也是各國最弱的,尤其是是南方一到長期戰後就率先經濟破產,率先投降。說到底就是國力太弱經不起打。
8. 義大利的工業化為何只走了一半
因為義大利上層市民的貪婪、自私導致了工業化不被本國政府重視,由於重視程度不夠且投入的人才、資金有限,工業化在那時的義大利走的可謂是極度艱難。
上層市民想要控制底層人民在80年代,義大利的上層人民中有著這樣一條極其惡毒的建議,幾乎所有的上層義大利人都支持對教育的壟斷,他們認為人才教育只能在上層市民中展開,對於中下層人民的教育只需略施一二即可,為了方便自己管理這些下層人民,上層人民安排了很多文科職位來控制他們,由於文科人才過多,義大利的理科人才出現了斷層,在工業的更新以及互聯網這塊技術的支持上,義大利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