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戰時義大利是何時達成三國同盟條約協議的
德日就締結軍事同盟達成共識後,希特勒決磨散心將義大利拉入同盟條約。義大利雖與德國締結過軍事同盟,但它不想當德國的副手,企圖與德國平起平坐,打一場與德國的戰爭「相平行的戰爭」,以實現復興「大羅馬帝國」的美夢,因而與德國同床異夢。德國發動侵波戰爭後,義大利拒不參戰;1940年法國敗降後,德國曾准備在英國登陸,義大利不顧德國的勸阻,單獨在非洲和希臘挑起戰火。因桐橋此,德國希望通過簽訂三國同盟條約向其施壓,迫使其調整侵略計劃,以協同德軍作戰。9月19日,里賓特洛甫前往羅瞎輪氏馬,向墨索里尼和義大利外交大臣加·齊亞諾通報德日談判的情況,雙方就義大利簽署三國同盟條約達成協議。
Ⅱ 義大利在二戰 最後是不是向自己的同盟國,德國宣戰了
義大利本土在二戰後期被同盟國佔領了,然後就向同盟國投降了,並沒有向德國宣戰。
Ⅲ 二戰時期,德國為什麼會選擇義大利作為盟友呢
雖然義大利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是勝利國家的重要成員之一,但它最終基本上沒有受益。與當時許多參與該條約的弱國一樣,它被大國忽視。對於自視為大國的義大利人來說,這種恥辱是無法忍受的。為此,義大利在戰後非常激動,譴責英國和法國蔑視人民,赤裸裸地推行霸權主義。就在這時,墨索里尼抓住機會煽動義大利人民,擴大法西斯政黨的規模。法西斯黨在短短兩年內成為義大利最具影響力的政黨。因此,1922年,他被義大利國王任命為新總理。它使義大利成為第一個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國家。義大利法西斯主義之後,它影響了德國。這也是二戰時期德國要和義大利結盟的原因。
此外,由於義大利和法國之間的突出矛盾,以及後來在爭奪巴爾干半島的過程中與俄羅斯發生了強烈沖突,義大利與德國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最終發展成為軸心國這樣的戰略聯盟。雖然義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斗表現並不突出。
Ⅳ 二戰時期義大利為何提前退出和德國的結盟呢
多年的戰爭使義大利經濟瀕臨崩潰。國家預算赤字高達870億里拉,收入僅占支出的36%,全國各地糧食匱乏,黑市猖獗,人民深陷困境,軍隊也處於「崩潰狀態」,士兵嚴重短缺,士氣低落,斯大林格勒慘敗後,希特勒以東線局勢緊張為由拒絕向墨索里尼提供新的援助,並迫使墨索里尼繼續徵兵作為炮灰。
然而,義大利看似「投機」的想法立即被盟國拒絕。9月3日,絕望的巴多格里奧政府終於簽署了英美停戰協議的條款,該協議於9月8日通過電台宣布。長期處於戒備狀態的德國軍隊迅速解除了義大利軍隊的武裝,佔領了羅馬。義大利國王和巴多格里奧政府成員乘潛艇逃往盟軍佔領區。
Ⅳ 德國與義大利兩次結盟時間
有人笑言:上帝創造義大利就是為了坑德國。
近代戰爭歷史上,如果沒有了義大利,那麼充滿的只會是血腥和殺戮——而義大利的存在,則給近代戰爭抹上了一些喜劇色彩。
二戰開始前,德國人說,如果義大利保持中立,那麼我們派10個師在邊境線上駐扎就可以震懾他們;果義大利加入盟軍,那麼我們派5個師就可以把他們滅了;如果義大利加入我們,我們需要用20個師保護他們!
一戰爆發後,義大利騎牆兩端,兩頭要價,一方面表示願意支援「盟友」;另一方面又與協約國談判進攻奧匈。在協約國「邊境作戰」失利後,意曾暫停與協約國的談判,馬恩河會戰後恢復。由於奧匈不肯過多讓步,而協約國承諾取勝後把原屬奧匈的大片土地和巴爾干、東地中海一些地區給予義大利,因此促成了《倫敦密約》的簽訂,在得到英國的貸款援助後,義大利於1915年5月23日向奧匈宣戰,而到1916年8月才對德國宣戰,可見還是留了「後手」。
1917年10月在卡波雷托慘敗,士氣極度低落。 據英國歷史學家傑克·雷恩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大戰役》一書介紹,在這次戰役中,義大利的55個師被德國和奧匈帝國的16個師擊潰,意軍僅一萬人死亡,3萬人負傷,卻有29.5萬人被俘,一些被俘者甚至歡呼:「奧地利萬歲!向羅馬進發!」
1940年6月30日,義大利駐利比亞總督巴爾博元帥在托卜魯克上空被義大利自己的高射炮兵擊落。義大利人為了掩飾這一杯具,便宣布元帥是在同英國人進行空戰中遇難的。 用高射炮誤射自家元帥,使他成為被誤傷的二戰軍人中軍銜最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