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戰時期義大利和美國哪個是同盟國
二戰時期美國一直是同盟國,義大利前中期都是軸心國,二戰末期加入同盟國。
二戰軸心國陣營: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匈牙利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羅馬尼亞王國、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傀儡政府)。
二戰同盟國陣營: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法國(自由法國臨時政府)、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聯邦、英屬印度、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南斯拉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古巴、海地、巴拉圭、烏拉圭、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秘魯、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厄瓜多、多米尼加、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瓜地馬拉、玻利維亞、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菲律賓聯邦、伊朗、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埃及、衣索比亞、賴比瑞亞。
⑵ 二戰時期義大利屬於同盟國還是軸心國
剛開始屬於以德意日聯盟為主的軸心國,1943年投降後又加入了同盟國。
⑶ 同盟國有哪些
一戰中的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建立的國家聯盟。參與該聯盟的國家主要有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等數個國家。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然是同盟國國家,但在1915年5月加入協約國,三國同盟瓦解。世界大戰末,美國加入協約國,同盟國最終失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加入同盟國方面作戰的,還有保加利亞,和土耳其(時稱奧斯曼帝國).
[編輯本段]二戰中的同盟國
定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一群國家(最終57個,其中5個從軸心國脫離)為了抵抗軸心國的侵略而組成的聯盟。同盟國又稱反法西斯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建立的國家聯盟。參與該聯盟的國家主要有美國、英國、法國、蘇聯、中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衣索比亞等數十個國家。同盟國集團最終打敗了軸心國集團,取得了勝利。
二戰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1939-1945年期間以德國、義大利、日本軸心國(1940年9月27日,法西斯國家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結成了侵略性軍事同盟。)為主的法西斯力量與以中國、蘇聯、美國、英國等在二戰爆發後(即同盟國,1942年1月1日簽訂《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反法西斯同盟最終形成)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之間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的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中國學術界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止時間為1931年9月至1945年9月,而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至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為「大戰的序幕與爆發」階段)。
二戰中的同盟國的成員及加入時間
波蘭: 1939年9月1日
英國: 1939年 9月3日
澳大利亞: 1939年 9月3日
紐西蘭: 1939年 9月3日
法國: 1939年 9月3日
尼泊爾: 1939年 9月4日
紐芬蘭: 1939年 9月4日
東加: 1939年 9月4日
南非: 1939年 9月6日
加拿大: 1939年 9月10日
丹麥: 1940年 4月9日
挪威: 1940年 4月9日
比利時: 1940年 5月10日
盧森堡: 1940年 5月10日
荷蘭: 1940年 5月10日
自由法國: 1940年 6月18日
希臘: 1940年 10月28日
南斯拉夫: 1941年 4月6日
蘇聯: 1941年 6月22日
圖瓦: 1941年 6月25日到1944年 10月11日
巴拿馬: 1941年 12月7日
菲律賓: 1941年 12月7日
哥斯大黎加: 1941年 12月8日
多明尼加: 1941年 12月8日
薩爾瓦多: 1941年 12月8日
海地: 1941年 12月8日
宏都拉斯: 1941年 12月8日
尼加拉瓜: 1941年 12月8日
美國: 1941年 12月8日
中華民國: 1941年12月9日(雖然在盧溝橋事變,就已經全面抗日,但是只到1941年12月9日國民政府才正式宣戰)
瓜地馬拉: 1941年 12月9日
古巴: 1941年 12月9日
捷克斯洛伐克: 1941年 12月16日
墨西哥: 1942年 5月22日
巴西: 1942年 8月22日
衣索比亞: 1942年 12月14日
伊拉克 1943年: 1月17日
玻利維亞: 1943年 4月7日
伊朗 1943年: 9月9日
義大利: 1943年 10月13日(脫離軸心國)
哥倫比亞: 1943年 11月26日
賴比瑞亞: 1944年 1月27日
羅馬尼亞: 1944年 8月25日(脫離軸心國)
芬蘭: 1944年 9月4日(脫離軸心國)
保加利亞: 1944年 9月8日(脫離軸心國)
聖馬利諾: 1944年 9月21日
阿爾巴尼亞: 1944年 10月26日
匈牙利: 1945年 1月20日(脫離軸心國)
巴哈瓦爾布爾: 1945年 2月2日
厄瓜多: 1945年 2月2日
巴拉圭: 1945年 2月7日
秘魯: 1945年 2月12日
烏拉圭: 1945年 2月15日
委內瑞拉: 1945年 2月15日
土耳其: 1945年 2月23日
黎巴嫩: 1945年 2月27日
蒙古人民共和國: 1945年 8月9日
⑷ 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是
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主要國家:美國、英國、蘇聯、中華民國。
其他盟國包括:法國、波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斯拉夫、衣索比亞(稱為衣索比亞)、希臘、挪威、土耳其、荷蘭、比利時等。
二戰軸心國德國、義大利、日本將法西斯戰爭和法西斯暴政強加於歐亞非各國人民,促使反法西斯國家同盟統一戰線建立與逐步發展和加強。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的當天,英國首相丘吉爾發表廣播演說,宣布對蘇聯給予力所能及的援助,齊心協力打擊敵人。美國政府也發表了願意援蘇的聲明。1941年7月3日,斯大林發表廣播演說,表明蘇聯衛國戰爭「將同各國人民爭取他們的獨立、民主自由的斗爭匯合在一起」,結成「統一戰線」。
於是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元旦,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形成。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發生變化,是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並為聯合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4)二戰義大利什麼時候加入的同盟國擴展閱讀
1940年9月27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三國外交代表在柏林簽署《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三國公約),成立以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為核心的軍事集團。這個軍事集團的成員被稱為「軸心國」。
軸心國與仆從國成員
一、軸心國
1、德國
1940年9月27日加入1945年5月8日投降(國家元首:希特勒)。
2、義大利
1940年9月27日加入1943年9月8日投降(後成立的義大利社會共和國在1943年9月23日加入,1945年4月25日投降)(國家元首:墨索里尼)。
3、日本
1940年9月27日加入1945年8月15日投降(國家元首:昭和天皇)。
二、仆從國
1、匈牙利
1940年11月20日加入1944年10月16日退出(國家元首:霍爾蒂)。
2、羅馬尼亞
1940年11月23日加入1944年8月23日退出(國家元首:米哈伊一世)。
3、斯洛伐克
1940年11月24日加入(傀儡政權)。
4、保加利亞
1941年3月1日加入1944年9月5日退出(國家元首:鮑里斯三世)。
5、南斯拉夫
1941年3月25日加入1941年3月27日退出(政變後被分開佔領)。
6、克羅埃西亞
1941年6月15日加入(烏斯塔沙傀儡政權)。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後,日本在5月25日宣布廢除三國公約。同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軸心國集團滅亡。
⑸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同盟國、軸心國是哪些國家
軸心國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軸心國(Axis powers),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結物缺虧成的法西斯國家聯盟,領導者是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和日本帝國及與他們合作的一些國家和佔領國。
名稱源於1936年11月1日義大利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在與納粹德國達成協調外交政策的同盟條約。後不久對此評價的一次演說:「柏林和羅馬的垂直線不是壁壘,而是軸心」,因柏林和羅馬在同一經度線上,因此,後人就把法西斯同盟稱為「軸心」,參加國稱為「軸心國」。
2、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元旦,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形成。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發生變化,是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並為聯合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主要國家:美國、英國、蘇聯、中華民國。
其他盟國包括:法國、波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斯拉夫、衣索比亞(稱為衣索比亞)、希臘、挪威、土耳其、荷蘭、比利時等。
(5)二戰義大利什麼時候加入的同盟國擴展閱讀
一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資本主義世界)侵略擴張野心達成一致。意、德、日三國同是法西斯國家,都積極對外侵略擴張。為了實現各自的侵略野心,並把矛頭指向當時社罩神會主義國家蘇聯,抵制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稱霸世界。
20世紀30年代後期,意、德、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相互勾結起來,結成了侵略性的的軍事政治集團。這個集團稱為「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又稱軸心國集團。
⑹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同盟國有哪些
第一次世界大戰
同盟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
協約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美國(一戰後期加入協約國)、義大利(原本是同盟國國家,1915年5月倒戈加入協約國並與協約國簽訂了《倫敦條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
同盟國: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法國(自由法國臨時政府)、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聯邦、英屬印度、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南斯拉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
還有阿根廷、智利、古巴、海地、巴拉圭、烏拉圭、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秘魯、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厄瓜多、多米尼加、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瓜地馬拉、玻利維亞、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菲律賓聯邦、伊朗、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埃及、衣索比亞、賴比瑞亞。
協約國(軸心國):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匈牙利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羅馬尼亞王國、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傀儡政府)。
原本是法西斯軸心國陣營的義大利、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在退出了法西斯軸心國陣營後也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國陣營。
拓展資料: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介: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是同盟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
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1(又稱巴爾干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三國同盟:
德法矛盾很深,德國怕法國的復起,尤其要防備法國收復1871年失去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奧匈帝國則與俄羅斯帝國因爭奪巴爾干半島而不斷發生沖突。於是1879年10月7日德奧便締結了秘密的軍事同盟條約。
此後不久,德國又利用法意之間為爭奪突尼西亞而出現的矛盾,把義大利拉入同盟。1882年5月20日義大利同德奧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三國同盟的主角是德國,奧匈是依附德國的夥伴,義大利則是暫時的和動搖的同盟者。
三國協約:
三國同盟的矛頭針對著法、俄,促使他們迅速接近。三國協約來源於1891-1894年法俄簽訂的一系列協定。1894年,法俄同盟正式形成。
英國一直奉行「光榮孤立」的政策,但由於英德矛盾日益尖銳,特別是德國的加緊擴充海軍是英國深感威脅,於是1904年4月8日同法國締結了協約,調整了兩國在殖民地問題上的基本矛盾。1907年8月31日,英國與俄國也訂立協約。
法餓同盟再加上英法協約與英俄協約,便構成了三國協約。兩大對立的帝國主義軍事集團終於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
資料鏈接:
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會
中國世界史研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