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奧匈帝國為什麼不打義大利

奧匈帝國為什麼不打義大利

發布時間:2024-01-06 07:02:06

A. 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爆發,在之後的不到一個月里,一戰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巴爾乾地區早就因為國家間的對立和局部戰爭而四分五裂,薩拉熱窩只是點燃了這個火葯桶。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列強已經分化成了兩個對立的政治集團,每個國家都有理由相信鄰國可能會對自己產生威脅。當時,塞爾維亞與沙皇俄國關系十分密切,卻又被奧匈帝國視為眼中釘,這使得俄國和奧匈帝國在巴爾干問題上很難達成一致。另外,由於擔心法國在局勢發展到某個階段時奪回他們在普法戰爭中割讓給自己的阿爾薩斯與洛林,德國曾試圖維持於英國的友好邦交,但1888年威廉二世即位,他開始建造大型軍艦,其舉動挑戰了英國一直以來所擁有的海上霸權地位,此時德國的快速工業化以及其對於海外殖民地的搜尋讓英國警覺。
1879年,德國與奧匈帝國結盟;三年後義大利加入,三國同盟形成。另一方面,1894年法俄結成同盟,英法兩國在1904年簽署了《英法協約》。此外由於俄國對威廉二世在巴爾干問題上支持奧匈帝國的態度極為惱火,故決定結束與英國在中亞問題上的長期紛爭,並進而與之結盟。1907年。英法俄三國協約達成。
基於對「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的共同認知,各國紛紛摩拳擦掌,意圖奪取戰爭先機。德國的感受尤為強烈,德國高層意識到即將面臨兩面作戰,所以德國必須搶在人數遠高於德軍的法俄大軍開入戰場前率先發動進攻,人們已經意識到戰爭不可避免,但是都知道自己需要搶先手,由於過於復雜的形勢,卻沒有人願意先開這一槍,直至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
對於為什麼要給法國機會這個問題:一戰發生的十年前英法結盟,法國和沙皇俄國也已經同盟,所以德國此時發動戰爭雖說搶到先手,但是在輿論等各個方面都會處於被動,一戰的爆發就是一個導火索,若是沒有這個導火索,一戰爆發時間還會推遲。若是在法國沒有尋找到盟友之前德奧意三國就發動對法國的戰爭,首先,卑斯麥絕對不會這么做,三國結盟就是為了封鎖圍堵法國;就算他這么做了,俄國與奧匈帝國有著巴爾干半島的沖突,且俄國對於德奧聯盟很不滿,俄國絕對會在德奧意與法國打的火熱時,在背後向同盟國宣戰,致使德國更早的進入雙線作戰;英國奉行光榮孤立,絕對不會讓歐洲大陸一國獨大,他是不可能眼睜睜的看著三家分晉的出現,所以,英國也註定會加入戰爭,並且會在同盟國向法國宣戰後不到3天的時間內,與法國結盟,進行全國總動員,並向同盟國宣戰,至此同盟國完全陷入被動,這樣的話,某人認為一戰會更早的結束。
對於義大利問題,義大利加入同盟,決不能說是使得德國和奧匈帝國的聯盟實力減少,反而義大利的結盟,不僅增強了同盟國的威懾力與實力,並且增加了法英俄的猜忌之心,自此法國就要掂量:作為巴爾干半島的債主,與義大利的對抗是否還有勝算,與義大利亞德里亞海的爭奪,是否要掂量掂量同盟國的共同實力,這點對於還未曾結盟的俄國產生的影響是一樣的。雖說義大利部隊戰鬥力差,但還是能打仗的,加入協約國當然使得協約國的勝利更加的明朗,義大利部隊的進攻還是牽制了很多奧匈帝國的兵力的。另外義大利加入協約國使得地中海的海軍力量對比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奧匈帝國海軍在地中海一下子沒有了還手之力,所以說義大利加入協約國使得同盟國敗象更加明顯。

B. 一戰和二戰時期,為何義大利都會成為戰勝國

義大利這個國家是非常神奇的一個國家,我平常的時候聽到最多的就是義大利在打仗的時候經常會投降,他的士兵非常的有個性。我曾經聽到過很多關於他們的事情,打仗的時候沒有食物了就會投降,並且自己給自己建立俘虜集中營,而且看過他們只需要五六個人就能夠看管他們一個排的兵力,並且義大利的士兵也不造反。還有一件事情就是在打仗的時候沒有帶開啟彈葯箱的專屬工具,他們就直接投降了並沒有選擇任何的對抗。但是這個奇怪的國家是一戰和二戰兩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我們來分析一下他們成為戰勝國的原因。

總結:義大利之所以會是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贏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家臉皮夠厚,能夠及時懸崖勒馬並且倒打一耙。

C. 一戰中義大利的倒戈事件

1915年5月,義大利因為英法答應在戰後分得阜姆和達爾馬提亞,於是投向協約國一方

5月23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義大利在向奧匈帝國宣戰後加入協約國。
一戰時,義大利是在戰爭爆發後快一年的1915年4月,在和協約國簽訂了《倫敦條約》後才對奧匈帝國宣戰的。而它出於對德國的懼怕,直到1916年8月28日才敢對德宣戰。
義大利戰線在一戰明顯是一個次要戰場。一方面是阿爾卑斯山脈造成的戰場惡劣,另一方面就是義大利軍隊的拙劣。在沙俄面前完全是一副魚腩表現的奧匈帝國猶如雜燴湯的軍隊,在面對義大利軍隊時,立刻變成了一把切削義大利乳酪的鋒利餐刀。奧匈帝國軍隊中對俄羅斯人飽含民族情誼的斯拉夫人在面對義大利人也一下猶如凶神附體,無往而不勝。
1916年剛參戰時,義大利全國軍隊總數為87萬,到了1918年初,義大利損失軍隊總量已經達到76萬。其中被俘就是30多萬,逃兵17萬。後來如果不是協約國方面派來英國第10軍,法國的2個師,美國的第83師。義大利無疑在1917年底就要垮台投降了。
說義大利倒戈能夠加速一戰的結束進程?我可以用一個歷史橋段來回答這句話.
當義大利背盟投入協約國的消息傳到柏林時,威廉二世召見魯登道夫,告訴了他這個消息。魯登道夫如釋重負。他說他以為傳來的是義大利加入中歐同盟對協約國作戰的噩耗呢。他說:「陛下。如果義大利加入我們。我需要你給我80個師去保護它。但是如果它敢於與我們作戰的話,我只需要你給我40個師就能徹底打敗它。」

D.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是戰勝國嗎

在一開始,義大利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戰後分得阜姆和達爾馬提亞,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故1915年5月,義大利退出三國同盟,加入協約國。意軍雖然實力較弱,交戰初期即損失近30萬人,但卻成功拖住了奧匈帝國40個師的兵力,緩減了俄法的壓力。

E.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是如何從德國盟友變成敵人的

追求利益所在和脆弱的聯盟導致義大利倒戈。

歐洲大陸一直是以混亂著稱,今天跟他關系好一點,明天就跟她關系好一點。義大利所在的同盟國本來是沒有他的位置的,這位置本來是沙皇俄國坐著的,不過奧斯曼帝國和沙俄百年戰爭還未了結,德國卻不識局面,非要拉上二人組成一個「三星同盟」,結果後來沙俄插足巴爾乾地區,搞得不歡而散。

而一戰發生後,義大利基本上是處於觀望的狀態,只有這樣,義大利才可以引起同盟國與協約國的注意。果真!雙方都允諾戰後給予義大利豐厚的回報,不過奧匈帝國這邊小氣了點,不知變通,而英法方面就顯得聰明的多,反正先給義大利一支空頭支票,先打贏了再說。

所以義大利倒戈不是一點兩點的原因。

F. 義大利是歐洲有名的戰五渣,各國明知道它是個累贅,為何還爭相拉攏

沒辦法,多個盟友總比多個敵人勝算大,義大利就算戰鬥力再差,好歹也是個國家,在差不多勢均力敵的情況下,他倒向哪邊,哪邊勝算就大些。

一、一戰前,義大利站在“同盟國”一邊

在“一戰”前,義大利是同德國、奧匈帝國組成的共同防禦公約組織。但義大利和奧匈帝國還有領土糾紛,所以,這個同盟關系並不牢靠。德國對此也心知肚明,很擔心其加入協約國一方,從而改變戰局,使奧匈帝國遭受打擊。所以在“一戰”爆發前,德國為了讓義大利在奧匈帝國侵略塞爾維亞的戰爭中保持中立,還是征詢了這個盟國的態度。

義大利軍隊戰鬥力非常弱。不過,義大利加入協約國,對於“一戰”戰局的改變,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義大利參加協約國一方,對奧匈帝國的打擊很大,牽制了奧匈帝國的兵力,應該是義大利對協約國做的最大的貢獻了。所以說,雖然義大利的戰鬥力很渣,但有勝於無,更勝於負數。不是嗎?

G. 一戰的奧匈帝國實力怎麼樣

一戰時期,德國的主要盟友奧匈帝國,表面上看似乎實力不錯,實際上在軍事上,就是一個末流國家。

  1. 奧匈帝國帆嘩地跨中歐、東歐、南歐的一個幅弊轎改員遼闊的大國,國土面積達到近70萬平方公里在當時的歐洲排名第二,人口數量在當時居歐洲第三(5200萬),稍遜於俄羅斯帝國和德意志帝國;在歐洲的資源總儲備量只少於俄國,而原油產量更為全歐之冠。20世紀初奧匈帝國經濟GDP總量佔世界7.5%(美35.8%、德15.7%、英14.0%、法7.9%、俄6.4%、日4.3%、意3.5%),世界第五,比沙俄強。

  2. 在動員能力上說奧匈帝國的鐵路線路、機車、車廂都已經不如俄羅斯,奧匈帝國的常備軍遠少於俄國,只能依賴於總動員,但是總動員之後的兵力輸送能力也遠不如俄國。如果沒有德國支持則奧匈帝國軍隊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不如俄國+塞爾維亞。奧匈妥協的結果是匈牙利千方百計的反對帝國的擴軍計劃,軍事預算幾乎被凍結在1866年水平,在軍事技術日新月異的19世紀末這一局面對奧匈帝國的軍隊來說是租判致命的。

  3. 奧匈此時是個僵化的君主國,保守落後,國力又不行,開戰時勉強拼湊了130萬大軍,還要分布在三個方面作戰,西線對意,南線對付塞爾維亞,造成了北線對俄兵力嚴重不足,大約只有50萬人對俄作戰,面對300萬俄羅斯軍隊,基本無力對抗,只能拚命的拉攏德國,德國不得不出兵支持奧匈,這間接造成了德國在1914年運動戰和凡爾登戰役的失敗。


H. 一戰中義大利是否參戰

一戰中,義大利參戰了。

一戰開始前,義大利與德國和奧匈帝國同屬同盟國陣營,「同盟國」的名稱就是源於他們簽署的「三國同盟」。當德國決定發動戰爭時,並沒對義大利抱什麼希望,但還是征詢了義大利的態度,義大利的答復是他將保持中立,以軍事實力保衛自己不受侵犯。

義大利位於奧匈帝國南部,隨著戰爭的進程,奧匈帝國屢戰屢敗,德國意識到假如這個時候義大利再從背後捅一刀,奧匈帝國必定崩潰,於是晌備豎便勸說奧匈帝國在和義大利的領土爭端上讓步。但牆頭草義大利在緊張的談判過程中耍起兩面三刀的伎倆,悄悄和協約國眉來眼去。

義大利的小算盤是:與其費盡口舌一寸一寸地向奧匈帝國討要土地,不如趕在奧匈帝國在被戰爭打垮之前,乘機幫協約國一把,以便日後光明正大的參與對它的瓜分。

1915年4月在得到大量領土瓜分的許諾過後,義大利秘密簽署倫敦條約加入協約國一方,5月23日義大利對奧匈帝國宣戰,1916年8月28日,確認不會受到報復後,義大利對德宣戰。

義大利軍隊在兩次大戰中都是最浪漫的一隻軍隊,說直白點,就是最無能,無能到不但打不贏仗,還要成為友軍的累贅。

(8)奧匈帝國為什麼不打義大利擴展閱讀

1915年,義大利集結了90萬軍隊,1700門左右的火炮,對奧匈帝國發起進攻。不過奧匈帝國的總參謀長康拉德一直對義大利抱有戒心。

在一戰還未爆發時,就在邊界地區也就是伊松佐河所有渡口及東岸的巴因西扎高地及卡爾索高地,托爾明諾和戈里齊亞修建了堅固的防禦陣地。這拯救了奧匈帝國,但對於義大利來說簡直就是災難性的後果。

由於地形的原因義大利軍隊只能圍繞著伊松佐河及阿爾卑斯山展開進攻。盡管奧匈帝國只能在這條防線上部署10萬左右的軍隊,但依託堅固的防禦工事,還是有一戰的能力。而在阿爾卑斯地區,奧匈帝國最為精銳的山地部隊阿爾卑斯軍負責守衛。這支部隊雖然人數不多,但居高臨下,占據優勢。

義大利面臨極其嚴峻的形勢,那就是如果不攻佔阿爾卑斯山,伊松佐河無法渡過。不渡河,阿爾卑斯山無法攻佔。在這兩難的局面下,義大利軍隊只能硬著頭皮和奧匈軍隊打一場艱苦的攻防戰。

為此義大利集結了大量的軍隊,但義大利的動員體系有一點小問題。在義大利正式發動進攻時,奧匈帝國方面已經有20個師的部隊集結在戰線上,嚴陣以待。

面對五個歐洲戰場上的主要參戰國宴大中最弱的奧匈軍隊,義大利以數倍的兵力輪番發起進攻,但在面對擁有極佳防守優勢的防線面前,義大利損失慘重。在長達2年多的進攻里,義大利發起了11次戰役,傷亡高達100多萬人。

面對如此傷亡慘重的局面,雖然義大利軍隊士氣低落,但在面對奧匈軍隊的進攻時仍然給予其造成了重大傷亡。這迫使奧匈軍隊無力單獨對義大利展開攻擊,並由進攻轉為防禦。

而在1917年,隨著俄國革命爆發,東線戰場的德、奧軍隊得以將部分軍事力量調往義大利方向。隨著德軍部隊的到來,同盟國滾神決定對義大利發起一次決定性的攻擊。

這次戰役,義大利損失了32萬人,2500門火炮,並從伊松佐河撤退100公里。而德奧軍隊損失不過2萬餘人,奪回了在伊松佐河戰役中丟失的奧匈帝國領土。而在之後的卡波雷托戰役中,如果德奧軍隊有足夠的力量運輸兵力和物資,義大利恐怕等不到援軍到來就將投降並退出戰爭。

I. 一戰初同盟國成員義大利為什麼在1915年加入協約國作戰

一戰」中義大利加入協約國作戰的原因
1914年,「一戰」爆發,交戰一方是同盟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另一方是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國。然而,三國同盟之一的義大利卻於1915年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原因何在?
首先,這是由義大利的孱弱和對外擴張政策所決定的。1871年,長期四分五裂的義大利實現了統一,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統一是自上而下完成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這又嚴重阻礙了義大利經濟進一步發展,造成義大利的落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農業落後,糧食產量極低,每年三分之一的糧食靠進口。第二、重工業不發達,遠遠落後於其它帝國主義國家。第三、人民生活極端困難,大量貧民逃往外國謀生。因此,義大利有「貧窮的帝國主義」之稱。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一樣,義大利也積極對外殖民擴張,但由於本身力量的薄弱,其擴張企圖只能利用大國爭霸來實現,這就註定了義大利外交政策的動搖不定,誰對它爭霸擴張有利,它就靠向誰。
其次,這也是由義大利的國家利益所決定的。義大利和英、法、俄三國有更多的共同利益,表現在:義大利對英國得罪不起,因為其漫長的海岸線經不起英國強大海軍的攻擊,所以一開始就表示不參加任何對抗英國的行動。義大利這個「貧窮的帝國主義」在財政上對「高利貸帝國主義」的法國有所依賴,特別是1887年和1895年兩次對衣索比亞的都以失敗而告終,被迫無條件承認其獨立,並賠款1000萬里拉,這使義大利財政經濟出現嚴重困難,這時,法國乘機以貸款為條件,並施展靈活的外交手腕,使義大利與法國簽定條約,雙方對各自在非洲擴張范圍和已取得的利益達成一致。義大利為了順利地在非洲擴張,也與俄國達成協議,雙方簽約表示,共同抵抗奧匈帝國在巴爾乾的擴張,意對俄在黑海海峽的擴張持「善意態度」,俄對意在北非的擴張表示理解。由以上事實可以看出,一戰爆發前,義大利由於利害關系,實際上已經從三國同盟中分化出來,靠向了協約國一方。
第三、一戰爆發後,協約國全部滿足了義大利領土方面的要求。一戰爆發後,義大利借口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沒有同義大利磋商,宣布「中立」,企圖以參戰為條件,與交戰雙方討價還價,以便獲得更多的好處。後來,協約國滿足了義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別是答應給義大利的土地比德國許諾給義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國還借給義大利一大筆債款,於是,1915年5月,義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正式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閱讀全文

與奧匈帝國為什麼不打義大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六萬越南盾相當於人民幣多少 瀏覽:943
印度危險公路在哪裡 瀏覽:588
中國郵編怎麼填寫 瀏覽:756
義大利面和正常的面有什麼區別 瀏覽:110
印度是怎麼被英國攻佔的 瀏覽:29
越南人怎麼認識的食物 瀏覽:236
is中國人質贖金多少 瀏覽:347
英國人後代中國有多少人 瀏覽:603
中國道路指什麼 瀏覽:252
伊朗什麼人種最多 瀏覽:774
中國人娶印尼老婆有什麼要求 瀏覽:330
印度為什麼拿中國當假想敵 瀏覽:583
英國人冬天為什麼穿這么少 瀏覽:321
美國用什麼手段制裁伊朗 瀏覽:671
越南青菜怎麼做好吃 瀏覽:320
印度椰子汁怎麼取 瀏覽:624
美元和伊朗什麼關系 瀏覽:827
越南人回國後怎麼辦 瀏覽:779
中秋吃月餅英國傳統糕點吃什麼 瀏覽:471
美國人改中國籍要多久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