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義大利人民反抗教皇統治成功後為什麼沒有把教皇趕出羅馬,反而送給了他梵蒂岡
西方很多國家信奉天主教,教皇是天主教庭的最高領袖,在其他國家的信徒中有很大的影響力,如果教皇被驅逐,那麼義大利將會遇到來自其他國家的強大壓力.其實義大利剛統一時實力在強國林立的歐洲並不算強,如果予人借口,那麼將有不少強國干涉,義大利將無法抵擋,最後說不定落得國破家亡,教皇在外國軍隊支持下重返羅馬的下場,所以當時的義大利統治者權衡利弊後沒有驅逐教皇,這是由他自身實力不夠強,而外部實力過於強大決定的.
B. 教皇是什麼意思
教皇為梵蒂岡國家元首,當選後終身任職,不可罷免。按照天主教會的傳統說法,耶穌基督的第一個門徒聖伯多祿乃眾門徒之首,他於傳教過程中去羅馬擔任了羅馬教會的第一任主教。從此,羅馬主教均為聖伯多祿的繼位人,其地位因而也在其他主教之上。這便是「聖統制」的由來。所以,「教宗」的全稱為「羅馬教區主教、羅馬教省都主教、西部宗主教;梵蒂岡君主、教宗」,亦稱「宗徒聖伯多祿的繼位人」、「基督在世的代表」等。現代亦用來指某一思想,組織的精神領袖。在神權上,教皇同主教等同。
基本信息
中文名:教皇
英文名:pope
其他外文名:教王
國 籍:梵蒂岡城
信 仰:天主教
制 度:終生制
職 業:宗教領袖、君主
駐 地:梵蒂岡
首任教宗:聖伯多祿
現任教宗:方濟各
概述
教皇徽章
教宗,是羅馬的主教,也是普世天主教會的領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教宗在中國大陸和日韓通常翻譯為教皇或羅馬教皇,但是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內部依然稱為教宗。
按照天主教會的傳統說法,耶穌基督的第一個門徒伯多祿乃眾門徒之首,他於傳教過程中去羅馬擔任了羅馬教會的第一任主教。從此,羅馬主教均為伯多祿的繼位人,其地位因而也在其他主教之上。這便是「教皇制」的由來。所以,「教皇」的全稱為「羅馬教區主教、羅馬教省都主教、西部宗主教;梵蒂岡君主、教皇」,亦稱「宗徒伯多祿的繼位人」、 「基督在世的代表」等。
教宗的完整頭銜是:「羅馬主教、耶穌基督代表、宗徒長之繼承人、普世教會最高教長、義大利首席主教、羅馬教省總主教及都主教、梵蒂岡城邦元首及天主眾仆之仆」。教會很少會使用這個完整的頭銜。天主教認為教宗為初任羅馬主教聖伯多祿的後繼,因此一開始稱呼他為「伯多祿之代表」,直到5世紀時才改稱為目前這更具權威的「基督之代表」
歷史
發展
教皇既為天主教之首,又是擁有世俗權的一國之主,直轄領土達4萬多平方公里。教皇尼古拉斯一世在位時(858~867)出現了不經教皇批准不得罷免和選舉主教的理論,教皇成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仲裁者。但其後教廷權力衰落,教皇先後受制於法蘭克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九世(1049~1054在位)之後教宗權力開始恢復。10~11世紀天主教改革的克呂尼運動加強了教皇的勢力。運動的主要領導者希爾德布蘭德在1059年的拉特蘭宗教會議後,頒布教皇選舉法,確定教皇由樞機主教團選舉產生,世俗封建主不得干預。希爾德布蘭德於1073年當選教
教皇
皇,為格列高利七世。克呂尼運動引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1056~1106在位)與教皇爭奪主教敘任權的斗爭,結果教皇聲威大振。此後教皇與皇帝間的斗爭長期不息,1122年締結沃爾姆斯宗教協定之後才告結束。英諾森三世在位期間,教皇權勢極盛,教皇有權廢黜君主,羅馬教廷成為中歐和西歐一切宗教事務和教義問題的最高裁判機構。
此後隨著西歐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教皇權力日漸衰落。1303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1294~1303在位)在與法國國王腓力四世的斗爭中失敗,屈辱而死。1309~1377年教廷遷至法國邊境的阿維尼翁,受制於法王。1378~1417年天主教會大分裂達40年之久。1377年法籍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1370~1378在位)利用法國王權在百年戰爭中一度削弱的機會,將駐地遷回羅馬。1378年義大利樞機主教團在羅馬選出格列高利十二世(1406~1415在位)為教皇。法國樞機主教團則選本尼狄克十三世為教皇。1409年 3月在義大利比薩召開的宗教會議上,選舉亞歷山大五世為新教皇。但在位的兩個教皇拒絕退位。1410年亞歷山大五世去世,約翰二十三世繼位,形成三個教皇鼎立的局面。1417年康斯坦茨宗教會議罷黜了在位的 3個教皇,另選馬丁五世(1417~1431在位)為教皇,教會復歸統一。16世紀,歐洲爆發宗教改革運動,教皇地位進一步削弱[4]。自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1526年攻陷羅馬以後,以後的歷代教皇實際已經不敢公開反對世俗君主的政治活動了。
教皇國被稱為「聖伯多祿的遺產」。盡管授予教宗對這些領土的統轄權的文件,也就是所謂的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在15世紀被證明是偽造的,教皇對教廷國的統治還是延續到了1870年義大利統一的時候,而義大利王國和教皇之間最終的政治協議一直到1929年的拉特蘭協定才得以實現。1948年通過的義大利共和國憲法,再次確定該協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在2005年4月2日到2005年4月18日,教皇的職位空缺,這種情況稱為皇座出缺(sede vacante)。前任教皇是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Ⅱ),他於1978年58歲時被選為教皇,也是自阿德里安六世(1522年-1523年間在位)以來首位被選為教皇的非義大利人。
若望·保祿二世於格林威治時間2005年4月2日19:37逝世,享年84歲。在4月18日開始的教宗選舉中,用了不足24小時,就選出德國籍樞機主教約瑟夫·拉青格(Joseph Ratzinger)作為新教皇,是為本篤十六世。
在天主教會的教階體制中,教皇享有最高的立法權和司法權,能制定或廢除教會法規,指定人員組成教廷,創立教區,任命主教,而且「在倫理和信仰上永無謬誤」。在11世紀前,教皇須經世俗君主或義大利貴族遴選或認可。尼古拉二世登基後於1059年決定教皇由樞機主教選舉產生,但須得到法蘭克王亨利一世及其繼位者的認可。直到1179年第三次拉特蘭會議和1274年第二次里昂會議兩次確認後,才正式規定教皇可單由樞機主教選舉產生,不過仍須承認法、西、奧三國君主對候選人具有否決權。20世紀初,三國王室相繼被廢黜後,庇護十世廢除了這種世俗君主的否決權。1914年,本篤十五世遂成為單由樞機主教選為教皇的第一人。教皇登基後任職終身,不受罷免,但可自行辭職。
C. 教皇為什麼只招瑞士人做貼身侍衛呢
瑞士人保衛羅馬教皇500年
身穿華麗的制服,讓人看上去耳目一新的瑞士衛兵隊,是一支守衛羅馬教皇的古老衛隊。這支衛隊與設在梵蒂岡的基督教總部有著500多年的歷史淵源。
世界上最古老的衛隊
瑞士衛兵成為梵蒂岡教皇的警衛隊始於16世紀初。1505年6月,當時的羅馬教皇尤里奧二世將200名強壯瑞士雇傭兵帶到羅馬,並決定讓他們來守衛梵蒂岡。
第二年,也就是1506年的1月22日夜裡,受教皇邀請的瑞士雇傭兵到達梵蒂岡。在五任教皇時期擔任警衛的約翰·布魯哈爾特清楚地記得,當時他與150名瑞士雇傭兵從波波羅大門進入羅馬,並且受到站在至今沒有改變的聖彼得羅大教堂門口的教皇親自迎接。數年後,這支衛兵隊救了教皇的命。那是一位以膽小多疑而優柔寡斷著稱的教皇——克列門斯七世。1527年5月,神聖羅馬帝國卡爾五世率領軍隊侵入羅馬,對羅馬城實施大肆破壞和殺戮。在教皇宮殿與聖天使堡(在聖安傑羅城)相連接的古老城牆中有一個秘密通道——「Passetto」,教皇克列門斯七世讓衛兵守住皇宮,並且下令打開這個秘密通道,逃到聖安傑羅城去避難。那時,為了保衛教皇的生命安全,許多衛兵犧牲,本來189人的衛兵隊最後只剩下42人。此次事件發生20年後,教皇保羅三世不僅重新讓當時青黃不接的衛兵隊復活過來,而且還將衛兵人數增至225人。
血統純正的教皇衛隊
新任衛兵隊長的魯朋上校,對瑞士衛兵隊進行了改組。具有熱血忠誠氣質的他,制定了嚴格的衛兵制度,將非瑞士籍衛兵悉數趕出衛兵隊,其中包括與義大利女子結婚並且居住在義大利的瑞士衛兵的後代。此前,瑞士衛兵隊曾因隊中混雜著非日耳曼籍衛兵而被一些歌曲和詩詞嘲笑,而且還遭到梵蒂岡周邊居民的冷嘲熱諷,但是,自從魯朋上校將這支衛兵隊徹底改編後,就再也聽不到這樣的嘲笑聲了。而且,魯朋上校還重新啟用了由米開朗基羅設計的,藍、紅和橙色相間的軍服,這種軍服於16世紀使用。同時,魯朋上校廢除了自19世紀以來一直沿用的圍兜,取而代之的是名為「黑水晶」的半圓形圍兜,並且用羽毛裝飾在上面。為了使這支隊伍得到徹底改變,魯朋上校還對衛兵進行各種訓練。可以這么說,魯朋上校是瑞士衛兵隊的第二創始人。
裝備簡單盡顯忠誠
衛兵隊的任務之一是跟隨教皇到各地訪問。約翰尼·保羅二世也好,現任教皇本篤十六世也好,都是帶著衛兵隊訪問各地。在教皇本篤十六世訪問義大利南部的巴里市時,隨行的瑞士衛兵受到前所未有的注目,因為,與教皇同時出現在飛機上的瑞士衛兵,身穿的並非與前教皇保羅二世同行時所穿的便服,而是禮服。不只如此,聚集在機場的人們,包括義大利當地的警察都感到驚奇,這些保護教皇的瑞士衛兵,竟然個個手執長戟,衛兵隊事先並沒有通知義大利警方他們將手執長戟護衛教皇。
另外一個重要的變化是與錄用有關的制度。以前,瑞士衛兵要達到的條件是:身高在1.74米以上,年齡在30歲以下,並且已經在瑞士服完兵役,受義大利文化影響很深的獨身男子,出身於提契諾州以外的瑞士人。然而,現在對出身地的限制條件已經廢除。雖然有規定,在下達命令時必須使用德語,但是到兵營去視察時,仍然可以聽到德語以外的語言,如法語和義大利語等。而且,對於獨身這一條件也有所改變。上世紀70年代初,在羅伯特上校臨近結束40年的衛兵隊隊長職務時,教皇方面就同意,不僅校官可以結婚,而且普通士兵都可以結婚,只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必須留在衛兵隊。作為現存的最古老的軍隊,瑞士衛兵隊與創立時自然存在不同。雖然他們在16世紀時作為教皇軍,有過與奧斯曼軍隊交戰的歷史,但現在他們並不攜帶實戰武器,他們手持的長戟充其量只不過是一種裝飾。
D. 義大利人他們信仰什麼
義大利宗教
義大利憲法規定,一切宗教在法律面前完全平等,只要不違反法律,都有權按自己的般規建立其組織並開展活動。義大利人90%以上信仰天主教,其餘信仰新教、東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耶和華見證會及佛教。各種宗教組織達440多個,成員60多萬,加上同情和支持者超過100萬。天主教在義大利的勢力和影響巨大,全國有281個教區,大主教和主教440多名,神甫約63000多名,修女14萬多名,各種修士人數眾多,領薪金的神職人員21萬多人。全國大小城市村鎮均有教堂,各地還有不少修道院。教會辦有很多醫院和學校,對義大利的政治、文化等影響很大。
宗教簡史
在古羅馬時代,羅馬人並不信奉天主教,而是信奉羅馬教。天主教由中東地區傳人後遭到壓制,大批傳教士和教徒遭鎮壓。313年,君士坦丁皇帝頒布米蘭赦令,給予天主教徒信仰自由,結束了迫害天主教徒的時代,天主教開始在這里廣泛傳播。756年,法蘭克王丕平把羅馬城和義大利中部地區大片土地送給教皇,教皇權勢大增。1870年義大利統一時收回羅馬城,教皇被迫退居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其世俗權被剝奪。不久,政府頒布處理與教皇關系的「保障法」,教皇拒絕接受,並將主張政教分離的教徒逐出教會。1929年2月,教廷同法西斯政權簽署《拉特蘭條約》,義大利政府認可教廷為獨立國家,教廷也承認義大利王國,並同法西斯政府合作,天主教為義大利國教。1984年2月18日,教廷與義大利政府簽訂新協定,中止天主教作為「義大利國家唯一宗教」的地位,公民在是否接受宗教教育等方面有選擇的自由,義大利多數人只信仰某種宗教,很少參加宗教活動,向神甫懺悔者人數減少,舉行世俗婚禮而不去教堂舉辦婚禮者增多,神職人員來源亦成為問題。教會一直反對的《離婚法》和《墮胎法》分別於1974年和1981年經公民投票後在義大利得以確認。
望 彌 撒/B>
望彌撒是一種紀念耶穌犧牲的宗教儀式。耶穌犧性後,門徒們為紀念他,常聚會重溫其遺訓,並行分聖餐(分發無酵餅)等禮節,以後即發展為整套祭獻儀式,在禮拜日或節日時舉行,信徒也參加。儀式由神甫、主教等主持,有一定規程。主持者需領聖體(吃無酵餅)和聖血(喝紅葡萄酒),信徒只領聖體,主持者宣講時也結合當前的世事等講些道理和規勸、勸戒之類的話,最後以「和平」二字結束。這時,所有參加者均重復「和平」二字,同時相互握手 。
本 篤 會
本篤會是天主教隱修會之一。由貴族出身的義大利人本篤(也譯本尼狄克,因此也稱本尼狄克派)於529年創建,在卡西諾山建起第一座隱修院。他定的會規為:會士不得婚娶、不得有私產、一切服從長上,稱為「發三願」。會士每天必須按時誦經,詠唱「大日課」,其餘時間從事各種勞動,其中包括抄寫古籍、從事宗教藝術及教育事業,視游手好閑為罪惡。
方濟各會
方濟各會是天主教托缽修會主要派別之一,又稱「法蘭西斯派」或「小兄弟會」。義大利阿西西市的富家子弟方濟各(也譯法蘭西斯)於1209年創立。方濟各於1205年以非神職人員身份在城外蘇巴西奧山隱修,將其家財散發給貧苦人,並身穿粗布衣袍,手托乞食缽,赤足前往德國、西班牙、摩納哥、埃及等地,勸人參加其修會。1209年,教皇伊諾琴佐三世批准成立方濟各托缽修會,會士必須過清貧生活,麻衣赤腳,周遊各地,宣傳「清貧福音」,會士彼此間互稱「小兄弟」,效忠教皇,反對異端。起初宣稱會內不置恆產,但後期會規鬆弛,在城市建立住院,積聚大量產業,內部為此分裂,分成守規派、住院派和嘉布遣派,守規派改革後自稱方濟各派。方濟各的同鄉女子克拉拉又創建女修會,自稱「方濟各第二會」,又稱「克拉拉會」。13世紀末、14世紀初有會士到中國北京、泉州等地活動。17世紀又再度派會僧來中國。
耶和華見證會
耶和華見證會是美國人羅塞19世紀後半期創建的一種教派,義大利的信徒甚多,該教派否認正統的基督教教義,認為只有一個上帝,即耶和華,基督是上帝所造,聖靈是耶和華力量的一個名稱。認為耶和華即將與撒旦決戰,並將很快獲勝,世上即再無疾病、罪惡、戰爭和貧窮,被挑選出的14萬4000人將治理天圈,其中的1萬名現仍在世,他們都是耶和華見證人,即該會成員。1000年後撒旦將再誘惑人類,少數人將被誘墮落,多數人將保持信仰,惡人將被消滅。該會以聖經為依據,因而反對聖誕樹、十字架、教皇、新教等宗教禮儀和制度,在世俗生活中則反對催眠術、輸血、服兵役、慶祝生日、賭博、同性戀、人工流產、進化論、吸煙、共產主義等,拒絕競選公職,反對向旗幟敬禮,反對唱國歌,反對國家及一切世俗權威。一些耶和華見證人因拒服兵役而被判刑,他們寧可赴刑而不背叛其宗教信仰。信徒每周日下午5點整必須集中講授和討論「守望樓」書刊,即宣揚和解釋聖經及宗教理論的書刊,信徒輪流主持。信徒外出時,必須准時參加所在地的這一儀式。信徒每周需有至少5小時參加宗敬活動,必須經常挨門挨戶地去傳教。信徒在宗教活動時對男信徒稱兄弟,對女信徒稱姐妹,絕對不許使用世俗稱謂,如父親、母親、叔叔、姑母等。飯前必須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