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義大利歌劇出名
義大利歌劇(OPERA)的起源,並不是一種突然而來的偶然現象,而是文藝復興時期音樂藝術在各個領域發展的結果,正如人們所說:義大利歌劇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產物。文藝 義大利歌劇《鄉村騎士》復興運動始於義大利,後波及整個歐洲,自十四世紀末至整個十六世紀。這一運動是資產階級以人文主義為指導思想與封建神權統治在文化和思想領域中的一場革命,它表現在科學、文化藝術的普遍振興與繁榮,在自然科學方面,哥倫布和麥哲倫等人在地理上的新發現,伽利略對數學物理的新發明,使人對宇宙有了新的認識,在文學創作方面,使中世紀曾遭到摧殘和遺忘的古代文化復活了,文學家們紛紛學習古希臘文、拉丁文,努力發掘、整理古典作品,學習研究古希臘羅馬文化,就是為了反對封建意識形態和宗教神學,傳播自己的意識形態,為自身的發展製造輿論。這時期的幾大文豪如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亞等文學家的作品,都對神權政治、教會至上作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並大力宣揚了人的聰明、智慧和力量,使人們重新評價自然和人類。在同一時期,義大利語從拉丁語、托斯卡那方言逐步發展為義大利官方語言和文學語言。正由於義大利語十分易於歌唱,這為義大利後來成為歌劇的搖籃、美聲的故鄉創造了條件。在繪畫、雕塑、建築方面,這個時期出現了大量的藝術家、建築師,他們的藝術之精湛達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峰,如:米開朗基羅、達芬奇、拉斐爾、貝爾尼尼等人及他們的門徒,給羅馬、佛羅倫薩增添了數百個宮殿和教堂,給城市勝景綴滿了新穎壯觀的屋頂、鍾樓,建築了聖彼得大教堂及前面的廊柱,給羅馬、佛羅倫薩勾畫出了今天所具有的面貌,還有很多藝術家雲游四海,尤其是在歐洲一帶建築皇宮、教堂;規劃城市、街道、園林、游廊和噴泉。他們所完成的每一件作品都表現出喜愛戲劇性的迷人的藝術效果,這種效果隨著歲月的不斷流逝而越來越引人入勝,成為人間見所未見的最古藝術效果。
隨著文藝復興時期科學和文學藝術、繪畫、雕塑、建築藝術的繁榮和發展,音樂藝術領域也同樣十分活躍,充滿了生氣。十五、十六世紀,尤其是十六世紀,音樂家們創作了許多無伴奏的多聲部聲樂作品,特別是三、四個聲部或五個聲部的作品。這時期在宗教的經文歌和世俗的歌曲中,復調音樂家們得到了充分自由的發揮,創造了他們自己的主題,並竭力使這些主題與他們配以音樂的詩文相交融。雖然它們並無戲劇的特點,僅適合於敘事或抒情的需要,但就這方面而言,以此推進了聲樂藝術的運用,並在一定程度上為有伴奏的單聲部音樂和戲劇音樂的創造者們開拓了道路。而且,音樂家們不僅在音樂美學、節奏、調式、對位組合以及樂器等各個領域的建立和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尤其還創作了許多配入音樂的田園劇、牧歌劇、狂歡節的演唱、幕間表演劇,還有悲劇、喜劇等戲劇表演形式.來自網路詞條《義大利歌劇》
2. 義大利歌劇產生的特點是什麼
歌劇誕生於17世紀的義大利佛羅倫薩,世界上第一部公認的歌劇是1607年由蒙特威爾第創作的《奧菲歐》。從此,歌劇以它獨特的魅力逐漸成為歐洲最重要的音樂體裁。
17世紀末,在羅馬影響最大的是以亞•斯卡拉蒂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劇樂派。他於1681年創作的歌劇《善善惡惡》確立了歌劇序曲的典型模式,即「快-慢-快」三段式。這一時期同時也確立了ABA式的詠嘆調格式。此時的音樂常用盛大的場面和合唱,給歌劇帶來重音樂、輕戲劇的傾向。這樣的傾向使得歌劇在日後的發展日趨僵硬。於是到18世紀20年代,遂有取材於日常生活、劇情詼諧、音樂質朴的喜歌劇體裁的興起。義大利喜歌劇的第一部典範之作是帕戈萊西的《女傭作主婦》(1733年首演),該劇原是一部正歌劇的幕間劇,1752年在巴黎上演時,曾遭到保守派的詆毀,因而掀起了歌劇史上著名的「喜歌劇論戰」。出於盧梭手筆的法國第一部喜歌劇《鄉村占卜師》就是在這場論戰和這部歌劇的啟示下誕生的。
義大利歌劇在法國最先得到改造,而與法蘭西的民族文化結合起來。呂利是法國歌劇(「抒情悲劇」)的奠基人,他除了創造出與法語緊密結合的獨唱旋律外,還率先將芭蕾場面運用在歌劇中。在英國,普賽爾在本國假面劇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英國第一部民族歌劇《狄東與伊尼阿斯》。在德、奧,則由海頓、狄特爾斯多夫、莫扎特等人將民間歌唱劇發展成德奧民族歌劇,代表作有莫扎特的《魔笛》等。至18世紀,格魯克針對當時那不勒斯歌劇的平庸、浮淺,力主歌劇必須有深刻的內容,音樂與戲劇必須統一,表現應純朴、自然。他的主張和《奧菲歐與優麗狄茜》、《伊菲姬尼在奧利德》等作品對後世歌劇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19世紀以後,義大利的g.羅西尼、g.威爾迪、g.普契尼,德國的r.瓦格納、法國的g.比才、俄羅斯的m.i.格林卡、m.p.穆索爾斯基、p.n.柴科夫斯基等歌劇大師為歌劇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成型於18世紀的「輕歌劇」(operettta,意為:小歌劇)已演進、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體裁。它的特點是:結構短小、音樂通俗,除獨唱、重唱、合唱、舞蹈外,還用說白。奧國作曲家索貝、原籍德國的法國作曲家奧芬·巴赫是這一體裁的確立者。
20世紀的歌劇作曲家中,初期的代表人物是受瓦格納影響的理查·施特勞斯(《莎樂美》、《玫瑰騎士》);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是將無調性原則運用於歌劇創作中的貝爾格(《沃采克》);40年代迄今則有:斯特拉文斯基、普羅科菲耶夫、米約、曼諾蒂、巴比爾、奧爾夫、賈納斯岱拉、亨策、莫爾以及英國著名的作曲家勃里頓等。
3. 義大利經典歌劇有哪些
普契尼 圖蘭朵 托斯卡 蝴蝶夫人 藝術家的生涯(又名波西米亞人)威爾第 弄臣 游吟詩人 阿依達 茶花女 命運之力 奧賽羅羅西尼 塞維利亞的理發師董尼采第 愛的甘醇 軍中女郎其實還有很多義大利歌劇的,只是,一般來說經典的就這幾部,像馬克白之類的很少人聽過,一般只是學聲樂的人才會接觸,這幾位大師剛出道的作品都不算很出名,上面的是代表作,如果你想要多點不太經典的,追問我跟你說吧。這些都很少人聽過。另外,莫扎特的歌劇不算是義大利歌劇。
4. 義大利歌劇
Che gelida manina (Giacomo Puccini ,La Boheme) 普契尼的《波西米亞人》詠嘆調《冰涼的小手》
Di quella pira (Giuseppe Verdi , Il trovatore )威爾第的《游吟詩人》詠嘆調《柴堆上火焰熊熊》
Nessum dorma (Giacomo Puccini , Turandot)普契尼歌劇《圖蘭朵》詠嘆調 《無人入睡》
Lau ro ra di bianco ve sti ta (R. Leoncavallo, Mattinata)雷昂卡瓦羅 這個不是歌劇 是個民謠歌曲《黎明》也有翻譯作《晨歌》,lau ro ra di bianco ve sti ta,不是歌曲名字,而是第一句歌詞。
La donna e mobile (Giuseppe Verdi , Rigoletto )威爾第的歌劇《弄臣》,詠嘆調女人善變,
Santa Lucia 這個是那波里民歌,《桑塔露琪亞》就是聖潔的露琪亞,
O sole mio (Di Capua) 這也是拿波里民歌《我的太陽》
Libiamo ne』lieti calici (Giuseppe Verdi , La Traviata )威爾第的歌劇《茶花女》,普遍的翻譯法我忘了,意思就是《讓我們為快樂乾杯》,
Torna a Surriento (G.curtis E.curtis ) 拿波里民歌《重歸蘇蓮托》,作詞和作曲是兄弟倆。
不過寶貝 你分數有點少
我qq399363922 有問題可以加我
5. 義大利歌劇特點
了解義大利歌劇特點要從歌劇的發展史開始了解:
歌劇起源於巴洛克時期(1066-1750),最初是由義大利佛洛倫薩的一群人文主義者為了復興希臘時期的戲劇傳統而創造的音樂形式,其淵源除了古希臘戲劇還有世紀神秘劇、假面劇,最直接的起源是文藝復興後期興起的牧歌。1599年佩里創作的《達夫尼》是目前所知的第一部歌劇,1600年他創作了《尤麗狄斯》是現存最早的歌劇。這兩部歌劇已經有了詠嘆調與宣敘調分工,但總體看來並不成熟。1607年蒙特維爾第創作的《奧菲歐》是第一部意義上的近代歌劇,作者運用了相當近代化的管弦樂隊為戲劇配樂,用不諧和音烘托氣氛和展現矛盾。
此後興起的是威尼斯歌劇學派。1637年威尼斯開放了第一家公共歌劇院—聖卡西亞諾劇院,使得這門藝術走出了少數貴族的沙龍,迎接一個更廣泛的市民階層的青睞。此後半個多世紀里,威尼斯前後開放了十幾家歌劇院,一大批有才華的作曲家、劇作家為之譜曲、寫腳本,比較有名的有切斯蒂、卡瓦利等人。這個時期的威尼斯歌劇場面有時奢華到了誇張的地步,開始運用燈光、道具、布景等手段襯托劇情。
與此同時,17世紀中期,以斯卡拉蒂為代表的那不勒斯學派也發展起來,並統治了義大利樂壇和歐洲舞台近一百年。這個樂派特別注重在歌劇中發揮人聲美的作用,使聲樂獨唱水平空前提高,更加強了歌劇的主調風格。斯卡拉蒂的歌劇旋律優美親切,選擇不同的詠嘆調表現不同的情緒。在重視人聲的同時,他重視器樂的獨立表現,採用高度程式化的作曲手法,劇情相似的劇目可以使用相同的配樂;首創了歌劇啟幕前的器樂合奏—序曲,由快—慢—快三部分組成。他樹立的這種歌劇典範形式,被稱為義大利正歌劇。正歌劇注重人聲的特色導致了閹人歌手(即在童年被閹割的男歌手,嗓音高亢,華麗而具有彈性)在歐洲的廣泛運用,但後來也出現了單純追求「美聲 」的形式而忽略內容的傾向,最終走向了衰敗。
17 世紀上半期的英國同樣動盪不安。清教徒(致力於清除英國國教中天主教殘余成分的加爾文派新教徒)為主要成分的資產階級新貴族在與國王的斗爭中佔了上風,通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內戰奪取了政權。清教徒信仰的加爾文派教義宣揚禁慾,力圖避免一切塵世的快樂,音樂被看作是邪惡的、引誘人進入"危險的"愉悅的手段遭到禁止。歌劇傳入英國不久,清教徒就上了台,他們封閉了一切歌劇院,廢除了原來英國國教宗教儀式上的音樂。英格蘭陷入一片沉寂之中。
歌劇這門古老的藝術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其中一些華而不實的弊病逐步顯露出來18世紀中期的階級構成、意識形態、審美觀念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一些有識士開始了改革的嘗試。拉摩可算是改革的先行者,而最徹底、影響最深遠的是魯克的歌劇改革。他的主旨是:「質朴和真實是一切藝術美的偉大原則」;歌音樂的「真正使命」是「和詩配合,以便加強情感的表現」。在他的歌劇中,待劇情的宣敘調具有重要地位,並且加強了旋律性,使其具有細致的情感表現;他精簡了戲劇結構,刪去了詠嘆調中華麗的炫技段,追求朴實無華的真情表,序曲也不再脫離劇情的孤立存在,而是預示劇情的有機部分;劇中的合唱、蹈都隨劇情的需要而存在,不能任意增刪。格魯克在記譜時廢棄了數字低音,之以具有明確的各聲部現代寫法。他的改革使當時腐化的歌劇藝術為之一新,僅影響了18、19世紀之交的歌劇舞台,包括羅西尼、瓦格納在內的整個19世紀歐洲歌劇都從中得到了有益的啟發。
由於最初幾部歌劇的成功,歌劇很快由佛羅倫薩流傳到羅馬、威尼斯、那不勒斯以及義大利各地並逐漸流入到歐洲各國。它從誕生之日起,就成了王公貴族們的寵物,很快得到了發展,到了17世紀幾乎所有的音樂家都十分注重歌劇創作。處於黎明時期的歌劇,大多為單旋律說白式的歌劇,演出也基本上只是局限在宮廷中,成了王公貴族們在文化娛樂和享受方式上的一種特權。
羅馬歌劇: 在《達芙尼》和《尤里狄茜》以後的30年內佛羅倫薩只上演了為數不多的幾部歌劇。歌劇的中心開始向羅馬轉移。 羅馬歌劇的題材偏重於神話寓言故事,具有較濃厚的宗教色彩,舞台美術追求奢華富麗的效果。前期羅馬歌劇的主要作曲家是佛羅倫薩藝術集團的奧·德·卡瓦里埃利,作品為《靈魂與肉體的表現》(1600年),此劇篇幅長,配樂完整,適合歌唱特點的朗誦式音調,這種介於說白朗誦和歌唱之間的曲調顯示出羅馬早期新型單聲音樂的特有風格。羅馬歌劇崇尚奢侈浮華的場面,並以此來能迎合貴族的情趣,滿足他們的虛榮心,題材大多是根據史詩創作的神話劇和聖人劇。
歌劇的成熟: 17世紀在歌劇史上,威尼斯樂派的傑出代表蒙特威爾第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他早期主要從事牧歌創作,並由此享有很高的聲譽。代表作有:《奧菲歐》(1607)與《阿麗安娜》(1608),堪稱早期歌劇的典範之作。尤其是《奧菲歐》,他用音樂渲染了氣氛和人物的情感,獨唱富於技巧性,重唱寫作帶有牧歌遺風,劇中還有大量的合唱。還有《尤里西斯回鄉記》(1641年)和《波佩阿的加冕》(1643),在聖·卡西亞諾劇院首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他的歌劇里,獨唱(宣敘調、詠嘆調)、重唱、管弦隊和舞蹈綜合在一起為劇情服務。他認為歌劇的音樂要表達人類深刻情感,並且要與歌詞意義相吻合。鑒於他對歌劇這種體裁起的奠基性作用,蒙特威爾第被譽為「近代歌劇之父」。
17世紀威尼斯歌劇的特徵: 蒙特威爾第等人在歌劇創作上的發展和創新,使歌劇從簡單的敘述形式改變為戲劇性形式,題材也逐漸從以田園生活為故事背景,改變為悲喜劇相間,加入了更多的日常生活情景。他們推動著歌劇大大向前跨進了一步。
總的來說,到17世紀中葉,義大利歌劇在威尼斯基本上定了型,威尼斯歌劇藝術風格具有這樣一些特徵:歷史題材的劇目成為最成功的歌劇;獨唱成為歌劇的主要歌唱形式;詠嘆調與宣敘調實現了分離,而詠嘆調日益受到作者的重視及觀眾的歡迎;新的美聲唱法在歌劇演唱中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劇情的發展趨向復雜;劇本的結構逐步嚴謹,舞台的布景裝置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可以模擬海戰、暴風雨、諸神、行進中的大象獅子,還可升降活動。威尼斯舞台美術的一些優秀成果,一直到19世紀仍被沿用。
6. 義大利歌劇有什麼特點
17世紀威尼斯歌劇的特徵: 蒙特威爾第等人在歌劇創作上的發展和創新,使歌劇從簡單的敘述形式改變為戲劇性形式,題材也逐漸從以田園生活為故事背景,改變為悲喜劇相間,加入了更多的日常生活情景。他們推動著歌劇大大向前跨進了一步。
17世紀中葉,義大利歌劇在威尼斯基本上定了型,威尼斯歌劇藝術風格具有這樣一些特徵:歷史題材的劇目成為最成功的歌劇;獨唱成為歌劇的主要歌唱形式;詠嘆調與宣敘調實現了分離,而詠嘆調日益受到作者的重視及觀眾的歡迎;新的美聲唱法在歌劇演唱中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劇情的發展趨向復雜;劇本的結構逐步嚴謹,舞台的布景裝置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可以模擬海戰、暴風雨、諸神、行進中的大象獅子,還可升降活動。威尼斯舞台美術的一些優秀成果,一直到19世紀仍被沿用。
7. 義大利歌劇是什麼時候興起的有什麼樣的文化背景
誕生於佛羅倫薩的義大利歌劇,在威尼斯和羅馬的發展並未突破蒙特威爾第所開創的風格,直到17世紀下半葉在那不勒斯出現了一個新的歌劇流派,才出現了根本性的轉變。
那不勒斯的作曲家們將宣敘調與詠嘆調清晰地區分開來,並更加傾重於詠嘆調,尤其強調美聲演唱技巧,發展管弦樂以服務於歌唱,還固定了歌劇序曲的三個組成部分,確立了後世義大利歌劇風格的主要特點,可以認為,是那不勒斯樂派確立了19世紀義大利歌劇的民族性。
到18世紀初,那不勒斯樂派獨具個性的歌劇風格達到成熟,喜歌劇由正歌劇的「幕間劇」發展出來。———「幕間劇」又叫「插劇」,是大型正歌劇中間休息時上演的短劇。亞歷山大·斯卡拉蒂(A.Scarlatti,1660-1725)是那不勒斯樂派的開創者之一,隨後出現的佩爾戈萊西(Pergolesi,1710-1736)、奇馬羅(Cimarosa,1749-1801)和皮欽尼(Pic?鄄cinni,1728-1800)三人,則代表了這一樂派的頂峰。
佩爾戈萊西23歲時創作的《女僕作夫人》是早期義大利喜歌劇的傑作,也是那不勒斯樂派的代表作,它是1733年上演的正歌劇《高傲的囚徒》的「插劇」,全劇長度不足五十分鍾,共兩幕13曲,講的是一個女僕如何做了自己主人的夫人的故事。佩爾戈萊西一生十分短暫,只活了37歲,他去世前不久完成的《聖母悼歌》為同類作品的典範。
在《女僕作夫人》之後,奇馬羅薩創作於1766年的《秘婚記》和皮欽尼創作於1760年的《好姑娘采基娜》兩部喜歌劇,不論規模還是結構,都已經非常成熟了。那不勒斯樂派歌劇風格的影響此時已經遍及歐洲,並一直持續到18世紀中葉以後的二十多年間。
到19世紀上半葉,義大利歌劇傳統經由羅西尼、多尼采蒂和貝利尼等作曲家,傳承到了威爾第的手中。
8. 簡單解釋義大利歌劇
歌劇的創造,不是單純從音樂出發的,而是從人文主義出發的一種藝術理想。
9. 義大利正歌劇的特點有哪些
風行歐洲一世紀的義大利歌劇產生在義大利的這種歌劇習稱「正歌劇」,亦有人稱作「嚴肅歌劇」。正歌劇是貫穿17、18世紀的,以希臘神話或傳奇故事為題材的義大利歌劇的一種格式。它的特點是:選取崇高的題材,音樂精緻。氣氛庄嚴,並用當時的主要歌劇語言——義大利語演唱,重要的角色往往由閹人歌手擔任。含有滑稽因素的正歌劇,則被稱之為「半正歌劇」。
不久,這種藝術品種就被歐洲不少國家所採納,並使這種藝術品種表現出各個國家和民族的色彩,但這卻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才取得的。
10. 著名的義大利歌劇有哪些啊
詳細內容:威爾第一生共創作了26部歌劇,這是前所未有的。那麼他有哪些較為知名的歌劇作品呢?能否簡單介紹下?參考答案:《弄臣》參考答案:歌劇大合唱精華集
1納布果——希伯萊奴錄大合唱「飛吧!思想」
2唐·卡洛——「歡迎勝利之日到來」
3茶花女——吉普賽人合唱「我們是來自遠方的吉普賽人」
4納布果——進場大合唱「節慶華服擱置已久」
5黎甘諾之役——預言大合唱
6游吟詩人——鐵砧大合唱「看吧,夜幕已啟」
7艾納尼——陰謀大合唱「願獅王卡斯提爾奮起」
8奧賽羅——「歡愉的火焰」
9黎甘諾之役——誓言大合唱
10馬克白——蘇格蘭難民大合唱「苦難的國度」
11游吟詩人——士兵大合唱「行賭與說長論短」
12命運之力——「拉塔普蘭」
13茶花女——「早晨已近」
14阿伊達——凱旋進行大合唱「光輝的埃及」
1813年威爾第出生義大利北部帕爾瑪的一個小鄉村。父母均為不識字的小店主(而不是像威爾第喜歡說的那樣是農民, 他們是小地主兼商人。)但從小威爾第就顯露出了音樂天才,並獲得了一台當時的方形小鋼琴,和當地管風琴師的指導。管風琴師去世後,威爾第接替了他的位置,他當時9歲。
之後巴雷茲資助他的音樂教育,他是威爾第家小店的酒供應商。18歲時,威爾第投考米蘭音樂學院未被錄取,而巴雷茲又一次救了他,為他支付在米蘭的學習費用。威爾第於1835年與巴雷茲的女兒瑪格麗塔結婚,可是他的兩個兒子均死於襁褓之中。他的第一部歌劇《波尼法西奧伯爵奧貝托》於1893年在斯卡拉劇院上演獲得成功。可是第二年,他的妻子過世了,而他的第二部歌劇《王國的一天》又一敗塗地。經歷許多了精神上的痛苦後,他的第三部歌劇《納布科》以聖經中尼布甲的故事為基礎,這部歌劇大獲成功並成為他音樂和經濟好運的起點。
後來10年間,他創作了14部歌劇,其中有些非常出色,有些則稍遜一籌,所有這些都磨練了他的技巧。1851-53年,威爾第達到了鼎盛時期,寫出了《弄臣》、《游吟詩人》和《茶花女》。另外,從1849年起他公開與斯特蕾波妮同居,並於1859年與她結婚。1860年起,威爾第推卻所有委約,只寫他自己想寫的作品。正是從這個時候起,威爾第寫出了他最偉大的作品《唐卡洛斯》(1867)以及應埃及肯迪夫之邀為慶祝蘇伊士運河開通而作的《阿依達》(1871),還有《安魂曲》(1874),《奧塞羅》(1887)。他的代表作《法爾斯塔夫》寫於1893年,當時的威爾第已年近八十。威爾第於1901年在米蘭逝世。
這張專輯選錄了他的五部歌劇的節選。
《阿依達》是一個關於戰爭的故事,背叛、愛情的背景都設在了古埃及。衣索比亞的公主阿依達愛上了打敗她父親入侵軍隊的埃及士兵拉達梅斯,而拉達梅斯已被許配給法老之女阿姆內里斯。他不得不在名譽、命運和無愛的婚姻或死亡、恥辱與所愛的女人中選擇。他選擇了後者。
《聖潔的阿依達》唱出了拉達梅斯對阿依達的愛;《榮耀歸於埃及》和隨後的《勝利進行曲》可以算是寫得最華美、輝煌的音樂之一。而合唱曲《埃及英雄拉達梅斯》 將拉達梅斯譽為埃及的英雄,在這兩位命運多蹇的戀人臨死前,對唱《告別大地》響起了。
上演《阿依達》時,劇院之間相互競爭,比賽誰有最恢弘的演出場景,其中當然有馬、籠中的動物,經常也有大象。不過當劇院經理們發現要讓大象發出自然的吼聲不是很有保證時,這種慣例有漸漸不那麼流行了。而合唱團在台邊來來去去,給舞台增加了本不該有的喜劇色彩。
悲劇故事《弄臣》發生在曼圖亞公爵的朝廷,充斥著腐敗、不合常理的性和混亂。吉爾達是公爵駝背丑角利哥萊托的女兒。利哥萊托犀利的口舌使他樹敵頗多,而當公爵誘拐了他的女兒時,他發誓要報復這個人。但在復仇的過程中,他卻殺死了自己的女兒。
專輯中歌劇選段覆蓋了整部歌劇,其中有吉爾達與輕浮的公爵唱的情歌 《俊美青年內心不安》,以及《親愛的名字刻在我的心上》、美妙的四重奏《愛之驕子》,另外還有引起轟動的《善變的女人》,整場歌劇的高潮。
《茶花女》初次上演時引起震驚,因為它講述了一個妓女—維奧萊塔和和年輕人阿爾弗雷多的故事。首演簡直就是個悲劇,因為女主角如此強壯,所以當她最終由於肺結核而死去時,底下卻鬨笑不已。
《祝酒歌》是阿爾弗雷多在歌劇開場時所唱,美妙無比。後來他父親試圖用家來安撫他兒子,唱起了《省外的海與地》。維奧萊塔臨死前唱的《告別舊夢》動人無比,而阿爾弗雷多則以一曲華爾茲風格的《巴黎,可愛的,我們將離去》作答。但它已於事無濟,維奧萊塔在他懷里死去。
《游吟詩人》是又一部與偷盜嬰兒、失散的兄弟、背叛的愛情有關的精彩故事。《吉普賽合唱曲》是這部歌劇的高潮,同樣動人的是《讓戰爭的號角響起》,堪稱威爾第熱鬧音樂的最佳代表。它與曼里科樸素的《啊,是的,我的愛》形成了很好的對比。
《唐卡洛斯》是另一部光彩照人的愛情故事,發生在西班牙的貴族家庭。國王的兒子愛上了他的繼母。《面紗之歌》顯示了威爾第如何運用西班牙節奏來創作一首充滿力量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