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的民族音樂有哪些

義大利的民族音樂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4-05-08 13:22:43

Ⅰ 16世紀的義大利牧歌有何特點

16世紀最代表義大利民族特徵的世俗音樂體裁就是牧歌。16世紀的牧歌已不同於14世紀新藝術時期的牧歌,二者除了在名稱上相同以外已沒有任何音樂風格上的聯系。14世紀的牧歌是分節歌形式,結尾帶有利都奈洛(原意為「回復」,這里指結束段,而在17、18世紀中指樂曲中樂隊全奏主題的反復器樂)段落作為疊歌,大部分為二聲部,偶爾也有三聲部,歌詞一般有二到四個詩節,內容簡單;而16世紀牧歌是通譜體形式,不使用疊歌,織體形式多樣,以四聲部和五聲部居多,通常以多行詩文寫成,有十四行詩,六行詩,或多詩節的詩文。詩文往往具有較高的文學水平,如當時著名的詩人彼特拉克、本博、桑納扎羅、阿里奧斯托、塔索(李斯特以他為題材有一部交響詩作品)和瓜里尼的詩作都是牧歌經常採用的內容。

音樂家在寫作牧歌時特別注重對詩文內容的表達,於是在詩人與音樂家,詩文與音樂之間形成了彼此輔助、互相影響的關系,體現在音樂上就是「表情性」的加強,尤其在16世紀後半葉,牧歌更朝著描繪性和戲劇性的效果發展,人文主義者理想中的音樂在牧歌中逐步實現,而這一發展最終導致歌劇的誕生。

牧歌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早、中、晚,這是一個大約持續了一個世紀的發展時間。牧歌體裁的整個形成過程,可以說,表現為強烈地義大利化的尼德蘭大師們的創作成果。1533年出版的第一本牧歌集包含了許多尼德蘭作曲家創作的作品,他們保持義大利風格與尼德蘭傳統結合的寫作方式,主要有韋爾德洛、阿卡德爾特和維拉爾特。除了費斯塔以外,義大利人最初好像並沒有參與到牧歌的發展中。韋爾德洛的牧歌表現出對音樂純凈風格的敏感性,並帶有朗誦的韻味,而且他努力讓音樂表達出詩文的內在意思;阿卡德爾特是一位具有強烈表情力量的抒情音樂家,他特別受到晚期牧歌大師蒙特威爾第的欽佩,還承擔起重新編輯阿卡德爾特牧歌作品的工作。阿卡德爾特的牧歌注重旋律並突出清透的織體結構;維拉爾特是若斯坎之後拉索之前重要的佛蘭德作曲家,他的創作體現出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中特有的包容性與多樣性。在牧歌中維拉爾特表現出清淡與雅緻,帶著一定的音樂直覺,他敏感地注意到詞曲之間的關系,「特別注意表達出歌詞的重音,是最早堅持在樂譜上歌詞的音節要精確地印在音符下方的人」,在音樂的表現力上作出了新的探索。

早期的牧歌通常為四聲部,有時為三聲部,風格上比經文歌更為靈活。根據詩文的內容,作品中會出現以節奏的變化和較鮮明的段落來強調文字的意思。如提到天空和高山時,旋律會隨之產生上行,而提到土地或地獄時,旋律會下行,在停止、不變或持續等字眼上,將以不動的旋律形態表達,等等。這樣的象徵手法在此之前或之後的音樂和詩中都有所運用,但特別在牧歌中我們又可以看出其新的靈感,象徵不再是一種思想的轉換,而是通過聲音營造一種氣氛,一種精神狀態或一種情景,在這一點上,牧歌作曲家與19世紀末印象主義音樂家懷有相似的理想。

牧歌作曲家普遍帶有一種強烈的要求,就是要表現出外觀的和潛在的詩文內容,因而他們創造出了新的音樂象徵。如對殘酷,悲傷或死的描寫,他們認為必須打破正常的規則,使用新的不協和音和突然轉調營造變化的氣氛。這些大膽的變化很少發生於宗教音樂中,而在牧歌中卻成為公認的創作技法,這給牧歌提供了多種方式的試驗機會,從而產生充實的表情資源,加強了理性創作原則的感性成分。牧歌的中期發展中,作曲家們在這方面作了許多新的嘗試。中期的牧歌作曲家除了羅勒,開始加入更多的義大利人,有阿·加布里埃利,維森蒂諾。羅勒和維森蒂諾都是維拉爾特的學生,羅勒的牧歌開始受到老師的影響,後期就突出其個性風格,注重主調風格與復調風格的結合,尤其對半音化和聲的探索影響到後人的創作。拉索、蒙特威爾第等人牧歌的音樂語言都受到羅勒很大的影響。半音化和聲或稱 「半音體系」(chromaticism,或稱半音階風格)是為了提供出音樂更多新的可能的表現性而出現的。16世紀半音體系並不具有現在我們所理解的意義,在早期義大利理論著作中,它僅表示短時值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運用,變化音(偽音)的使用也包含其中。當時的理論家力圖保存教會調式的特點和色彩,無論選擇何種調式都禁止使用變化音,只有在所謂的交錯音(musica falsa)或偽音(musica ficta)中,允許有升F,升C,升G,降B和降E,因為這些音已被作曲家使用的較為普遍,所以要徹底禁止變化音則成為了不可能的事。為了盡可能表達意思的要求,牧歌作曲家開始更為頻繁地使用變化音,如維拉爾特的另一個學生義大利作曲家、理論家維森蒂諾,他就是半音體系的倡導者,他追隨人文主義者精神力主以古希臘音樂的自然音、變化音和四分之一音三大類「音階」為基礎,提出復興古希臘音樂的理論綱要。他於1546年出版了一本五聲部牧歌,通過音樂實踐告訴人們運用半音階和等音調式的風格是來自他的老師維拉爾特。1555年他出版了論文《適合於現代實踐的古代音樂》(Antica musica ridotta alla moderana prattica),從理論上提出半音風格的實踐應用,並設計製造了能演奏半音和微分音的羽管鍵琴和管風琴,這對於推廣半音體系及擴大其表現作用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16世紀末,牧歌的發展才重回到義大利人手裡,雖然延續了其本國的音樂風格,但受到周圍尼德蘭音樂家的影響,他們在創新的同時,音樂語言也趨於國際化風格的統一中。在威尼斯,A·加布里埃利和他的侄子喬凡尼·加布里埃利將牧歌變為華麗的裝飾風格,喬凡尼對聲部的掌握非常好,他善於寫作儀式性的牧歌,而不是純抒情的作品。十二聲部牧歌(Sacri di giove augei)既奢華,又突出和聲的色彩,偶爾也運用蒙特威爾第那樣大膽的不協和音。

晚期牧歌作曲家中馬倫齊奧、蒙特威爾第和傑蘇阿爾多所做出的貢獻可使牧歌在整個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發展中的地位進一步有所提高。

馬倫齊奧被同時代人稱為「牧歌的舒伯特」。在他的世界裡沒有學究式樂長的影子,他很習慣宮廷生活,並經常出訪國外,促使其音樂視野得以開闊。他最值得稱贊的創作特徵就是熟練掌握所謂的半音化牧歌(chromatic madrigal)的寫法,這體現了現代概念的和聲轉調。在他的牧歌中不僅描寫了可觸知的外部世界,還有內部的感情世界。作品中融入蒙特威爾第般的戲劇風格,但更為保守和嚴謹,他從不允許音樂中有突然爆發的熱情。馬倫齊奧早期牧歌的旋律與和聲傾向於簡朴,有時甚至呈現出文雅的感覺和女人氣質;晚期的創作風格變得更具能量,第五本六聲部牧歌集展現了華麗的色彩和節奏,帶有非常靈活的觸感,他能表現出魚急沖入反光水面的狀態,以及落日,或春天的芳香,音樂中能包含最為細致的色調。

傑蘇阿爾多的音樂創作中由「破壞」所導致的建設性似乎應屬於20世紀的特徵,而不是16世紀晚期。他與義大利大貴族家庭有密切的關聯,這使得他在各方面都具有發展優勢。由於受到人文主義者關於古代音樂的討論和維森蒂諾理論的影響,他創作了一些三聲部維拉內拉和大量使用對位風格的牧歌。之後嘗試運用不協和音和半音體系(他不當之為一種手段,而是作為一個結果)創作牧歌,他在各個聲部內部使用半音手法,使和聲失去調性感,並非常喜歡保持音與快速跑句之間的對比。

牧歌化的象徵意義在傑蘇阿爾多的音樂中被最大程度的表現出來,他的作品包含某種自覺性和智慧因素,同時也具有華麗的旋律概念,使某些悲劇性樂句可以形成「浪漫」的悲壯。蒙特威爾第熱烈的藝術手法與馬倫齊奧純凈且經過提煉的藝術手法相比,就如同貝多芬與莫扎特藝術風格之間的比較。蒙特威爾第創作中總是帶有猛烈的戲劇性,這不僅體現出他的個性,還反映了他的音樂特徵。

蒙特威爾第跨越16世紀和17世紀,精通文藝復興各種形式,同時也是17世紀創作的主要領導者,是文藝復興晚期最後一位偉大的牧歌作曲家,同時也是巴羅克早期義大利國家的奠基者之一。可以說,牧歌藝術由於蒙特威爾第而發展到了頂峰,他的牧歌包含了現代和聲語言、音樂戲劇風格和描繪性交響樂的萌芽。蒙特威爾第個人的表現力代替了15世紀從哥特式音樂家繼承而來的概括形式的表現力,從某種程度上講,他將牧歌孕育成為一種新的藝術。蒙特威爾第的早期牧歌沒有超出其它人所使用的和聲語言,但卻有所創新,不協和音由切分音、倚音和經過音產生,有目的的使用交錯關系。盡管其它人把不協和音當作經過變化音,形成對後面平靜音響的期待感,而蒙特威爾第卻謹慎使用這種處理方式。早期牧歌基本為聲樂性格,在第四本牧歌集後,蒙特威爾第的思維中似乎存在器樂的構思,有的作品甚至對於當時最技藝精湛的歌手也是十分困難的。蒙特威爾第的晚期牧歌已具有明顯的和聲改革跡象,本能地實踐出調性和弦進行的整個技術,第一次在終止處使用沒有預備地屬七和弦和屬九和弦,在轉調中使用屬七和弦,這方面在後來拉莫的《和聲學自然原理》中有系統化的論述。

義大利牧歌各種形式的音樂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技巧和表情資源,它漫射出無數的象徵和格式,被同時代和後來的音樂家所使用,對器樂音樂、經文歌和法國復調尚松等宗教音樂和世俗音樂的發展都有直接的影響。

Ⅱ 義大利音樂輝煌時期......

義大利音樂

義大利音樂在歐洲音樂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從文藝復興以來,在聲樂(主要是歌劇)、器樂(主要是弦樂)方面都起了開拓者的作用,對西歐各國的音樂發展有重要影響。

民間音樂 義大利的那不勒斯街頭小調、威尼斯船歌、塔蘭泰拉舞曲、西西里舞曲等,長期以來人們都把它們看作是民間音樂。其實它們主要是城市音樂或流入城市後而逐漸城市化了的民間音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音樂民族學家們才開始採集和系統地深入研究義大利民間音樂。他們認為義大利民間音樂可分為 4個地區:①地中海(南方)地區。其特點是以清晰的曲調(而不是以和聲或節奏)為基礎。調式體系是小調性的,可能有近東和印度的影響。曲調中有裝飾音,多為獨唱,音調高亢,節奏自由。②北方地區。曲調以三和弦的和弦音為主。調式為現代的大調和幾種小調,曲調華麗而有裝飾性,常常是復調的合唱,有嚴格的節奏型,多為分節歌形式。③中部地區。曲調華麗,富於裝飾性,多為獨唱,發聲法有北方式的和南方式的兩種,節奏有嚴格的和自由的,歌詞多為抒情的。④撒丁地區。有復雜的多聲部結構的四重唱,歌唱以領唱開始,其他聲部不唱歌詞,只唱襯詞(「乒巴拉、乒巴拉」)。歌手嗓音深沉,曲調華麗,多裝飾音,近似西班牙-阿拉伯風格。

專業音樂 義大利專業音樂的早期發展,繼承了古希臘羅馬的音樂文化,與基督教有密切關系。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的音樂理論家亞里士多塞諾斯生在義大利的塔蘭托,該地後來成為羅馬音樂文化中心。古羅馬音樂除軍樂外,高度發達的聲樂和戲劇音樂都來自古希臘。

中世紀 從4世紀起,基督教的禮拜儀式中,音樂佔主要地位。日課以唱猶太教的「詩篇」為主,加添了源於敘利亞的「交替合唱」,並且採用了源於古希臘和敘利亞的「贊歌」形式。米蘭的主教安布羅斯以此為基礎,審訂了一套安布羅斯聖詠。6世紀末,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從教會音樂中選出一些典型歌調,制定了演唱規則,編成唱經本,並在各地設立聖詠學校加以推廣(見素歌)。這種搜集聖詠和編訂工作,在7世紀繼續進行,安布羅斯聖詠大部分也被收集在內。這是一項集聖詠之大成的工作,具有積極意義。但是由於在編訂中排除了歌調中的地方特色,引起了地方教會的反抗。例如,米蘭教會便保留了自己的有世俗因素的歌調。

9世紀,法國的「西昆斯」(散文詩花腔歌調)和「特羅普」(填詞花腔歌調)在義大利盛行起來,受到教會的反對,除少數歌調外,其餘全部禁止傳唱。中世紀的樂譜都是採用符號記譜法,但不能表明准確的音程。10世紀,圭多(阿雷佐的)發明了有線記譜法,他還創造了六聲的音階唱名法,今日盛行的音階唱名法就是從它改進來的。

8世紀以前的世俗音樂,今日已無從考證。從19世紀發現的世俗音樂的符號譜來看,歌詞為拉丁語,節奏比宗教音樂復雜。11世紀,法國的吟唱詩人流入義大利,不久義大利也出現了吟唱詩人。他們不限於為宮廷服務,也為市民階層服務。他們所唱的內容多為世俗化的宗教詩。12、13世紀,義大利吟唱詩人的創作十分繁榮,曲調豐富,但由於是口傳的,已經散失。13世紀,阿西西的聖弗蘭奇斯(約1182~1226)提倡一種一般民眾唱的贊歌,稱「勞達」,這是一種單聲部的義大利語歌曲,受吟唱詩人的影響很深,後來這種體裁發生了很大變化。

文藝復興時期 14世紀以後,由於市民階層的覺醒,以佛羅倫薩為中心,形成早期文藝復興的音樂風格的「新藝術」時代,奠定了世俗性的二聲部、三聲部的抒情歌曲(如牧歌、巴拉塔)、風俗歌曲(如獵歌)及器樂繁榮的基礎。當時最大的作曲家是佛羅倫薩的管風琴家、盲人音樂家F.蘭迪尼。這時定量記譜法已經流傳。在音樂創作中只承認三度和六度,禁用平行五度和八度;感情豐富的多聲部音樂與詩詞結合得很緊密。牧歌有器樂伴奏,巴拉塔為三段式結構,獵歌為卡農曲式。這時產生了專業音樂學校,音樂理論得到發展,如威尼斯人G.扎利諾就是當時著名的音樂理論家。15世紀末是有伴奏的新的世俗歌曲體裁「弗羅托拉」的繁榮時期,16世紀中葉又產生了與它相似的「維拉內拉」。這些歌曲對確立和聲性的主調音樂有重要意義。其作者多出自市民階層,他們的創作反映了人文主義的世界觀。

16世紀的義大利音樂由於佛蘭德作曲家A.維拉爾特在威尼斯定居而得到進一步發展。他是威尼斯樂派的鼻祖,也是二重唱和器樂里切爾卡(賦格曲前身)的創始人。維拉爾特和他的弟子們把「弗羅托拉」與佛蘭德樂派的復調技巧相結合,創作出新的牧歌。威尼斯樂派對牧歌的貢獻給後來的L.馬倫齊奧、C.傑蘇阿爾多和C.蒙泰韋爾迪的創作以很大影響。這 3位音樂家完成了牧歌發展的最後階段(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牧歌的題材主要是表現愛情生活,但在傑蘇阿爾多的牧歌中已經出現了戲劇性因素,蒙泰韋爾迪的牧歌中戲劇性因素更進一步得到了加強,並且加添了器樂伴奏。在上述的發展過程中,他們普遍運用了愛奧利亞調式和伊奧尼亞調式,這樣大調音階和小調音階的地位便得到大大加強。

繼維拉爾特之後,A.加布里埃利和他的侄兒G.加布里埃利發展了威尼斯樂派的獨特的風格:力度變化鮮明,廣泛採用裝飾手法,合唱和器樂合奏(管風琴、樂隊合奏)形成對比。這時的鍵盤樂器、弦樂器、管樂器不斷進行改革,出現了各種樂器的改革家。N.阿馬蒂、A.斯特拉迪瓦里、G.瓜爾內里 3人在小提琴製造工藝上達到完美的境地。O.彼得魯奇(1466~1539)發明了新印譜法,促進了音樂的傳播。托卡塔、幻想曲等新器樂體裁相繼出現;舞曲體裁的進一步發展為以後的組曲創造了條件。

另一方面,以作曲家G.P.da帕萊斯特里納為首的羅馬樂派,發展了天主教宗教音樂的無伴奏多聲部合唱。為使歌詞清晰,他簡化了復調,使其更接近於文藝復興時期世俗音樂中確立的和弦式的寫法。他的典範的合唱作品特別純凈清朗、安謐靜穆。

16世紀末在托斯卡納、費拉拉和佛羅倫薩都掀起了戲劇與音樂相結合的運動,同時也是從復調音樂向主調音樂轉變的過程。在佛羅倫薩,以理論家V.加利萊伊為首的「佛羅倫薩夥伴」藝術小組,要求復興古希臘悲劇和擺脫尼德蘭復調音樂壓倒一切的傳統影響,確立了敘唱風格的最初的歌劇形式。其代表作曲家是J.佩里、G.卡奇尼和E.de卡瓦列里。室內康塔塔以牧歌為主要基礎在佛羅倫薩、威尼斯、羅馬、博洛尼亞等地發展起來,在A.斯卡拉蒂的創作中達到完美的形式。教會康塔塔是從經文歌演變而成。從F.內里(1515~1595)的「勞達」中產生了清唱劇的萌芽,後來在G.卡里西米的創作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隨著歌劇的流行,1637年在威尼斯開辦了公開演出的歌劇院。蒙泰韋爾迪是威尼斯首屈一指的歌劇作家,他把富於表現力的朗誦調,如歌的詠嘆調,寬廣的重唱熔於一爐,形成所謂「慷慨激昂」的新的歌劇風格。

巴羅克和古典主義時期 17~18世紀之交,歌劇藝術中心從威尼斯移到那不勒斯。以斯卡拉蒂為首的那不勒斯樂派發展了正歌劇體裁,在歌劇詠嘆調和序曲等形式的發展上都有重大貢獻。但這種體裁後來變成聲樂家炫耀技巧的化妝音樂會,削弱了戲劇內容的力量。P.梅塔斯塔齊奧是18世紀最著名的正歌劇腳本作家,對義大利歌劇藝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器樂方面,從「法國坎佐納」、歌劇的管弦樂中所用的數字低音技術演變出與合奏協奏曲有密切關系的所謂「里托內洛體」的反復形式;由三重奏鳴曲、固定低音等演變出了變奏曲式。這時宗教奏鳴曲和室內奏鳴曲有很大發展。當時的小提琴演奏家都從事作曲,對弦樂器與哈普西科德的奏鳴曲、合奏協奏曲、獨奏協奏曲等體裁的發展起了很大促進作用。G.托雷利、A.科雷利、A.維瓦爾迪等人的創作成為義大利巴羅克音樂的典範。維瓦爾迪的協奏曲《四季》是最早的標題音樂的範例。

18世紀的義大利音樂進入由巴羅克向古典主義轉變的時期。作曲家在器樂創作中廢除了數字低音,探索新的體裁。D.斯卡拉蒂受法國洛可可風格的影響,寫了許多富於個性的哈普西科德奏鳴曲。1709年B.克里斯托福里(1655~1731)發明了用小槌擊弦的近代鋼琴。M.克萊門蒂奠定了近代鋼琴演奏技術的基礎。以G.B.薩馬蒂尼為代表的米蘭音樂家們寫作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曲,開古典主義音樂之先河。傑出的大提琴家L.博凱里尼是18世紀交響音樂和室內樂的大師之一。18世紀中葉在那不勒斯產生了歌劇新體裁趣歌劇。它的題材來自城鄉民間生活,音樂接近民間音樂,是一種與宮廷貴族的正歌劇相對立的平民歌劇藝術。它的最著名的代表作曲家為G.B.佩爾戈萊西、G.帕伊謝洛、D.奇馬羅薩。

19世紀的歌劇和器樂 19世紀的義大利四分五裂,政治上反動和受異族壓迫,這對音樂的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除歌劇外,其他領域的音樂家都到國外活動,其中小提琴家和作曲家N.帕格尼尼最為突出,他的小提琴曲(特別是《24首隨想曲》)優美如歌,富於大膽的幻想和獨出心裁的構思,發揚了民族風格。他的演出和創作,對德國、奧地利和法國等歐洲浪漫主義器樂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這時思想進步的歌劇作曲家都傾向於民族解放運動。例如G.羅西尼的許多歌劇,尤其是1829年在巴黎上演的他的最重要的英雄歷史歌劇《威廉·退爾》發出了解放祖國的熱情號召。V.貝利尼的英雄歌劇《諾爾瑪》表達了解放祖國的熱望,其中的合唱在上演時曾引起聽眾的強烈共鳴。G.威爾迪的愛國歷史劇《納布科》、《第一次十字軍遠征中的倫巴第人》、《阿蒂拉》中的詠嘆調與合唱,鼓舞了義大利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羅西尼、貝利尼和多產歌劇作曲家G.多尼采蒂革新了義大利歌劇的音樂語言,使它在音調上接近民歌的優美曲調。他們善於創作發揮歌唱家特長的曲調,史稱他們為「美聲學派」(見美聲歌唱)的歌劇作家。這時義大利的著名歌唱家輩出,形成了義大利美聲學派的傳統。義大利歌劇中的現實主義精神,在羅西尼的《塞維利亞的理發師》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音樂正劇在威爾迪的《弄臣》、《茶花女》中得到發展和深化。威爾迪在他的最後 3部歌劇《阿依達》、《奧賽羅》、《福斯塔夫》中把情節、台詞和音樂熔於一爐,將歌劇的現實主義推向更高階段。19世紀70~80年代,義大利歌劇進入威爾迪派與瓦格納派之爭的時期,當時大部分青年作曲家成了「瓦格納迷」,常常流之於單純模仿。這一派的代表作曲家為A.博伊托,他的歌劇《靡菲斯特》在當時享有盛名。19世紀末義大利歌劇出現了新的流派——真實主義,其代表作曲家為P.馬斯卡尼、R.萊翁卡瓦洛和G.普契尼。他們的歌劇題材取自日常生活,主人公多為社會中受壓迫的小人物。他們推崇威爾迪和法國G.比才的現實主義創作,強調音樂的激情和情節的戲劇性,曲調流暢,通俗易懂。但在對題材的處理上常常缺乏深刻性,帶有自然主義痕跡。

現代音樂 19世紀末義大利器樂在德國的後期浪漫派和法國印象派的影響下開始復興。這時最突出的是鋼琴家、作曲家F.布索尼。他的創作借鑒德國J.S.巴赫、R.舒曼、F.門德爾松,尤其是J.勃拉姆斯的傳統,與F.李斯特和瓦格納相對立。進入20世紀後布索尼提倡新古典主義,在下一代作曲家A.卡塞拉的創作中得到進一步發展。卡塞拉是20世紀初義大利音樂界有重要影響的人物,他組織「義大利現代音樂協會」,推動義大利音樂的「現代化」。他創作的大型作品有3部交響曲和3部歌劇,其中最受人們歡迎的作品,是他在1909年創作的以西西里和那不勒斯民間曲調為基礎的管弦樂曲《義大利》。義大利器樂復興的最主要的作曲家是O.雷斯皮吉。他在配器上受R.施特勞斯、Н.А.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影響,在和聲上受法國印象派的影響,在結構上則受德國音樂的影響。義大利現代器樂作曲家還有G.F.馬利皮耶羅,他立志發揚從格列高利聖詠以來的義大利音樂傳統,他的交響樂與19世紀的一般交響樂不同,是義大利古典交響樂以現代形式的再現,在他的創作中可以看到從印象主義到新古典主義的轉變。

在現代歌劇創作方面,代表作曲家是I.皮澤蒂。他的創作風格是在鑽研民族音樂的古典傳統基礎上形成的。他在20世紀50年代創作的歌劇,把義大利真實主義歌劇的特點與C.德彪西式的細膩的朗誦結合在一起。他的晚期作品《教堂慘案》等使他名揚國外。雷斯皮吉根據德國劇作家H.霍普特曼的題材寫的《沉鍾》(1927),以及晚期他轉向新古典主義後,自由改編的蒙泰韋爾迪的歌劇《奧爾甫斯》(1935)等,都具有自己的特色。馬利皮耶羅作有歌劇連續劇3部,每部由3部歌劇組成。他的最著名的歌劇是《換子的故事》(1933)。卡塞拉則作有模仿義大利18世紀喜歌劇風格的《蛇女》。

法西斯政權統治時代,義大利作曲家受到所謂「民族的」、「歷史主義」的蠱惑宣傳和配合政治要求的影響。如卡塞拉所作的神秘劇《誘惑的沙漠》,就以雄偉的風格美化義大利對阿比西尼亞的侵略。L.達拉皮科拉則堅決反對法西斯政權及其藝術政策。他的獨幕歌劇《夜飛行》(1940)和《囚徒》,曾在許多國家的電視台播放。他的大型合唱組歌《囚徒之歌》,由《瑪麗·斯圖加特的祈禱》、《博埃蒂奧的號召》、《薩沃納羅拉的訣別之歌》3部組成,是抗議法西斯恐怖統治和支援人民抵抗運動的力作。

40年代許多作曲家包括馬利皮耶羅都轉向嚴格的十二音技法,而50年代知名的C.托尼(1922~ )、L.諾諾、B.馬代爾納(1920~1973)、L.貝里奧(1925~ )都是受後期 A.von韋貝恩派和先鋒派思潮影響的激進作曲家。諾諾雖然是「先鋒派」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但他信奉馬克思主義,認識到必須創作為人民所理解的藝術。他在自己的創作中注意引用通俗的音樂語言,採用富有特色的民間舞蹈節奏;為了使效果強烈感人,他還利用帶有說白的合唱。這些合唱事先錄在錄音帶上,然後在幾個揚聲器中播放產生逼真的效果。他寫的歌劇《褊狹的1960年》(1961),反映了反對阿爾及利亞戰爭的內容。近年,諾諾在復興B.布萊希特的戲劇傳統的道路上繼續探索,力求把現代政治戲劇結構與音樂表現手段結合起來。

Ⅲ 英國和義大利牧歌是什麼

牧歌是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民族化世俗音樂興起的一種體裁,一般使用通譜體,歌詞因為使用著名詩人詩作,所以歌詞的文學水準比較高。牧歌的織體是主復調相結合的。具體如下:

1、義大利是牧歌的發源地,也正是因為牧歌的繁榮義大利音樂在歐洲地位也逐漸凸顯。因此您的問題應該從義大利的牧歌談起。義大利牧歌的前身是弗羅托拉,就是一種世俗音樂體裁,早期牧歌作曲家一般也是創作這種體裁的高手,後來轉而創作牧歌。牧歌產生和彼特拉克有關。

早期義大利牧歌,代表人物是維拉爾特,中期是羅勒,晚期作曲家則更有名些,例如馬倫齊奧、傑蘇阿爾多(作品比較特殊的一位,個人很喜歡,極端半音運用的傾向已經非常明顯,節奏有點怪異,不過充滿矛盾感和吸引人的戲劇性)、蒙特威爾第等人。

ps:注意維拉爾特和羅勒,這二位是日後威尼斯樂派的創始人,法-佛蘭德樂派的代表作曲家,並且,該樂派的晚期代表作曲家如拉索的牧歌也是受到這兩位的的影響。

2、英國此時盛行的世俗音樂體裁是琉特琴歌曲和埃爾曲,不過琉特琴歌曲中也包括了牧歌部分。英國牧歌並不典型,相比義大利等國,它的音樂發展算滯後的。

16世紀末,尼古拉斯•楊出版了義大利牧歌的英譯本才標志著牧歌這一形式在英國逐漸流行,後來又有了英國牧歌運動。作曲家Byrd,也就是伯德,和他的學生莫利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他們的作品風格還是受到了義大利牧歌的非常大影響而創作的。

相關介紹

十六世紀,一批全新的世俗音樂如暖風一般,從義大利吹遍歐洲。盡管教會與富人們依然青睞嚴肅的教會音樂,但它正在失去在當時音樂界的統治地位,而被這種全新的音樂所替代:它們似乎蘊含某種特質,使那些所謂的上流社會的藝術音樂,即將被普羅大眾的流行音樂拯救。

在這世俗音樂浪潮中,義大利「牧歌(madrigal)」是最重要的音樂體裁。

義大利牧歌以較高水準的詩歌為詞譜寫的歌曲。歌曲的旋律自由,歌詞多為單段,採用描繪性詞彙和象徵手法為主,有些作品具有戲劇性效果。

早期的牧歌多為四聲部,主調風格(指由一條主旋律加和聲襯托聲部構成的織體),融入少量的模仿復調風格(指同一旋律在不同聲部中先後出現,形成了前起後應,層次分明的模仿關系)。

其中佛萊芒樂派(Franco-Flemish)對義大利牧歌的成形和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這個樂派的音樂家大都來自尼德蘭的佛萊芒地區(今法國北部、荷蘭與比利時南部),並由此命名。

1533年發行的第一本牧歌集中,包含了許多佛萊芒樂派的作曲家創作的作品,他們在保持著義大利民間抒情歌弗羅托拉(Frottola)的特色的同時與佛萊芒傳統結合的作曲方式創造出了「牧歌」這一體裁。

來自佛萊芒樂派的菲利普·韋爾德洛(Philippe Verdelot,1480-1532)是義大利牧歌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Ⅳ 有哪些好聽的義大利語歌曲

好聽的義大利語歌曲有:

1、桑塔露琪亞:

《阿瑪麗莉》是義大利藝術歌曲,是卡契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由作曲家卡契尼作曲,瓜里尼作詞。是一首帶有濃郁宗教色彩的世俗性歌曲。《阿瑪麗莉》的音域不寬,但其旋律優美動聽,細膩感人。

Ⅳ 義大利民歌特點是什麼

義大利人是喜愛歌唱的民族。義大利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4世紀的牧歌。作曲者常採用知名作家的詞來譜曲,所以單單歌詞就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義大利牧歌的內容都是以愛情為主題或描寫對田園的喜愛。經過兩個世紀的高派演變,型櫻牧歌越來越傾向精美的表現,到16世紀後半期,充滿了「世紀末」的實驗趨勢。當然,也因此牧歌有了彈性空間的可能性,在義大利的那不勒斯便發展出鄉村歌曲—歌曲返璞歸真,以聲樂來表現富有詩意的書畫,接近於獨唱聲樂精品的嶄新風格——這就是今日的那不戚租賀勒斯民歌。

Ⅵ 浪漫義大利歌曲或者音樂有哪些

浪漫義大利歌曲Core'ngrato 負心人
02 Funiculia 心動
03 'O sole mio 我的太陽
04 Mattinata 瑪訂娜塔
05 Mamma mia,che vo'sape 媽媽
06 La vilanella 維尼拉
07 Marechiare 做我的愛人
08 'A Vucchella 溫情
09 Comme facette mammeta 走過歲月
10 Fenesta che lucive那波里民歌
11 Torna'a Surriento 重歸蘇蓮托
12 O surdato'namorato 生活陽光 Giuseppe Verdi (1813-1901) 朱塞佩·威爾第
Aida (1871) 阿依達
Un ballo in maschera (1859) 化裝舞會
La forza del destino (1862) 命運之力
Otello (1887) 奧賽羅
Il trovatore (1853) 死仇(游唱詩人)
La traviata (1853) 茶花女
Rigoletto (1821) 弄臣(利果萊托)

Gioacchino Rossini (1792-1868) 喬亞基諾·羅西尼
Il barbere di Siviglia (1816) 西維利亞的理發師
Semiramide (1823) 賽米拉密德
Cenerentola (1817) 回姑娘

Giacomo Puccini (1858-1924) 賈科莫·普契尼
La Boheme (1896) 波希米亞人
Madama Butterfly (1904) 蝴蝶夫人
Tosca (1900) 托斯卡
Turandot (1926) 圖蘭朵

Pietro Mascagni(1863-1945) 彼得·馬士康尼
Cavalleria rusticana (1890) 鄉間騎士

Gaetano Donizetti(1747-1848) 家也塔塔·董尼才第
Don Pasquale (1843) 唐·巴斯瓜雷
Lucia di Lammermoor (1835) 拉默莫的魯琪亞
L'eliser d'amore (1832)愛情的靈葯

Vecinzo Bellini (1801-1835) 維切左·貝里尼
Norma (1831) 諾瑪
La sonnambula (1831) 夢游病人

Ruggero Leoncavallo (1858-1919) 魯傑羅·雷昂卡發洛
Pagliacci 巴里亞其(丑角)

Ⅶ 電影教父中的義大利民族音樂

教父:
---------------------------
01. Godfather Waltz
02. I Have But One Heart (O Marenariello)
03. Pickup
04. Connie's Wedding
05. Halls of Fear
06. Sicilian Pastorale
07. Godfather (Love Theme)
08. Godfather Waltz
09. Appollonia
10. New Godfather
11. Baptism
12. Godfather Finale

教父2:
---------------------------
01. Main Title/The Immigrant
02. New Carpet
03. Kay - Beres Hammond
04. Ev'ry Time I Look in Your Eyes/After the Party
05. Vito and Abbandando
06. Senza Mamma/Diuri-Ciuri/Napule Ve Salute
07. Godfathers at Home - Beres Hammond
08. Remember Vito Andolini
09. Michael Comes Home
10. Marcia Stilo Italiano - Carmine Coppola
11. Ninna Nanna a Michele
12. Brothers Mourn
13. Murder of Dom Fanucci - Carmine Coppola
14. End Title

教父3:
---------------------------
01. Main Title - Nino Rota
02. The Godfather Waltz - Nino Rota
03. Marcia Religioso - Carmine Coppola and Nino Rota
04. Michael's Letter - Carmine Coppola and Nino Rota
05. Immigrant/Love Theme From 'the Godfather, Pt. Iii - Carmine Coppola and Nino Rota
06. The Godfather Waltz - Nino Rota
07. To Each His Own - Al Martino
08. Vincent's Theme - Carmine Coppola and Nino Rota
09. Altobello - Carmine Coppola and Nino Rota
10. The Godfather Intermezzo - Carmine Coppola and Nino Rota
11. Sicilian Medley: Va Pensiero/etc... - Carmine Coppola
12. Promise Me You'll Remember (Love Theme...) - Harry Connick Jr.
13. Preludio And Siciliana - Turid
14. A Casa Amiche - Turid and chorus
15. Preghiera - Chorus
16. Finale - Turid and chorus
17. Coda: The Godfather Finale - Nino Rota

Ⅷ 義大利人喜歡什麼風格的音樂

義大利人的性格熱情豪放,喜歡歌唱,義大利的音樂有著悠久的傳統,也是美聲唱法的發源地。義大利民歌美麗動人,豐富多彩,按地區可分為南部、北部、中部和撒丁地區。南部的民歌特點是曲調清晰,採用小調式,節奏自由,曲調高亢。北部曲調以三和弦的和弦音為主,調式為大調和小調,曲調華麗而富於裝飾性,常常有加復調的合唱,節奏型嚴格,多為分節歌形式。中部地區的民歌曲調華麗,富於裝飾,節奏有嚴格的和自由的兩種,撒丁地區的民歌有復雜的多聲部結構的四重唱,歌唱以領唱開始,其它聲部只唱襯詞,歌手嗓音深沉,曲調華麗,多裝飾音,近似西班牙和阿拉伯風格。義大利民歌的種類有:船歌、戀歌、牧歌、敘事歌、情歌、小夜曲、飲酒歌等,義大利民歌流利生動,極富歌唱性和浪漫色彩。作品賞析1、《桑塔•露琪亞》這是一首著名的義大利「船歌」。船歌是一種聲樂體裁,在義大利各地都有。《桑塔•露琪亞》是一首由義大利作曲家科特勞按民族風格創作的歌曲,這首歌採用了3/8拍的節奏,突出了船歌的特點,給人以一種水面上起伏晃動的感覺。歌曲採用了大調式音階,用分節歌形式寫成。這首歌配有伴奏,適合於用吉它伴奏,傳說桑塔•露琪亞是一個女神的名字,她是美麗幸福的象徵。桑塔•露琪亞是首愛情歌曲,歌曲表達了人們熱愛生活和呼喚愛情的主題。這首歌的節奏充滿活力,旋律優美婉轉,歌調和唱詞結合緊密,是一首美麗動人的歌曲。它受到世界各國聽眾的喜愛,也是男高音歌者喜歡的曲目之一,可謂「雅俗共賞」。2、《重歸蘇蓮托》這支歌不僅是一首著名的義大利民歌,也是男高音歌者最喜歡演唱的獨唱曲之一。其實這首歌是由義大利人詹巴第斯塔•德•庫爾蒂斯、埃爾內斯托•德•庫爾蒂斯兄弟倆創作的,弟弟埃爾內斯托•德•庫爾蒂斯曾寫了很多拿坡里歌曲,《重歸蘇蓮托》是最著名的一首。拿坡里是個海濱城市,游覽勝地蘇蓮托距此不遠。這里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山坡上長滿果樹,每逢秋季,果實裡面散發著誘人的芳香。許多建築都建在海邊的懸崖峭壁上,景觀奇特。蘇蓮托還是「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著名詩人塔索的故鄉,因此世界上許多名人都到過此處。《重歸蘇蓮托》這首歌屬拿坡里船歌體裁,採用3/4拍節奏,節奏稍慢,歌詞清新優雅,這首歌採用了大調式和小調式交替,第一部分從第1至第8小節為E小調,旋律優美柔和,第二部分為E大調,旋律也較明亮開放,從21小節處運用了調式的交替,使旋律的表現力豐富,歌曲的最後部分,結束在E大調上。3、《我的太陽》這是義大利19世紀作曲家卡普阿創作的歌曲,最初是在拿坡里民歌節上演出的,具有濃郁的拿坡里民歌風格,歌的旋律優美華麗,情緒奔放熱情,加之類似探戈的伴奏音型的烘托,十分迷人,這首歌為2/4拍,大調式音階,兩段體寫成,1至16小節為第一段,17至34小節為第二段。歌曲的第一段旋律在中低聲區進行,曲調柔和宛轉,贊美了輝煌的陽光,格調清晰。第二段的旋律高亢明亮情緒熱情激動,與第一段對比強烈,歌中把愛人比喻成太陽,並以此來抒發內心的情懷。4、《啊!朋友》這是一首我國人民十分熟悉的歌曲,由於它出現在南斯拉夫電影《橋》中,有人誤認為它是南斯拉夫民歌,實際上它是一首義大利民歌,南斯拉夫電影《橋》描寫了第二世界大戰中,南斯拉夫游擊隊在反法西斯斗爭中戰斗生活的內容,是我國觀眾十分喜愛的影片,電影《橋》的插曲《啊!朋友》也在我國廣泛傳唱。這首歌為2/4拍,弱起音型的節奏生動富有動力感,准確地反映出遊擊隊機智勇敢,堅定樂觀的形象,旋律舒展流利,質朴感人,由於使用了小調性的音階,音調略帶有些傷感的情調。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的民族音樂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有多少儲罐 瀏覽:5
印度教育怎麼推進 瀏覽:582
印尼巴士模擬小汽車怎麼加mod 瀏覽:870
在英國洗牙多少錢 瀏覽:503
印度的燜鍋是什麼樣子 瀏覽:59
印度亂停車怎麼辦 瀏覽:69
印度為什麼要建212米雕像 瀏覽:861
英國化毛膏能吃多久 瀏覽:33
月星家居連鎖在中國有多少家店 瀏覽:466
義大利威尼斯哪裡有賣雪茄 瀏覽:931
英國廣告學是什麼 瀏覽:702
中國有哪些灣 瀏覽:297
深圳哪些企業在越南有工廠 瀏覽:7
越南辣椒油怎麼做 瀏覽:226
越南咖啡沖量多少合適 瀏覽:643
印度女廁所是什麼樣 瀏覽:855
英國疫情還要維持多久最新 瀏覽:292
美國為什麼禁止華為在伊朗開工廠 瀏覽:65
為什麼突厥人長得像印度人 瀏覽:58
伊朗產的蜂蜜多少錢 瀏覽: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