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鞋帶》:令人窒息的婚姻故事
《鞋帶》這本小說出自義大利作家多梅尼科·斯塔爾諾內,有時候我們讀外國小說會覺得翻譯晦澀讀不下去,但我保證,譯者陳英翻譯得很好,讀起來很流暢,小說也不長,只有七萬多字,很容易一口氣讀完。
短短的小說分為三部,分別從不同人的視角寫一段婚姻、一個家庭。
第一部是以妻子的視角,寫妻子對丈夫的控訴。結婚十二年,兩個孩子。可是丈夫卻出軌了,忽然喪心病狂般,想逃離家庭,一心只想追尋那個年輕美麗、只有19歲的女孩。可是妻子無法理解,她想要丈夫他給出解釋,到底是為什麼?
丈夫給出了冠冕堂皇和可笑的理由——他認為他只是跟著社會性解放的風潮,他一向如此。還在上大學的時候,他就已經和妻子結婚,原因也同意可笑——為了打破父權制,擺脫自己父親的控制。在他看來,結婚意味著他可以有自己的家庭,從而獨立在父親之外。
在含糊不清的理由中還包括——他認為婚姻中的他,整個身份、角色都完完全全改變了,他變成丈夫、父親,而這些角色束縛著他去做些什麼。
這一切模稜兩可的解釋並無法說服妻子。她願意為了他去改變,變得更好看、去追尋他所說的自由、去理解當時的社會思想風潮。可這根本不是他想要的,他始終沒有說出那一個真正的理由:他已經無可救葯地愛上那個年輕女孩了。
而她為了挽留他,開始陷入痛苦,直至最後的一點抵抗也無濟於事。她開始變得歇斯底里,而他更理直氣壯了——也許是你變成這樣,我才更想離開。
為什麼妻子那麼卑微得想留住丈夫?是因為愛和不舍嗎?又或是普遍的原因---為了孩子?
可是直至最後,妻子坦言道,「現在我的生命已經走過快八十個年頭,我終於可以說,我這一生沒有遇到任何我喜歡的東西。我不喜歡你,不喜歡兩個孩子,也不喜歡我自己。這就是為什麼你走了以後,我會那麼憤怒。我覺得自己好愚蠢,我沒能做到比你先離開,我用盡了全部力氣讓你回來,就只是為了告訴你:這次是我離開。但你看,我還在這里。」
這讓我疑惑,很多時候,在一段感情或是婚姻里,女性竭盡全力挽留對方,是否也有許多不甘心的部分?
我越來越恐懼婚姻的一個原因也許就在於,婚姻的本質是一種交易,是一種經濟行為。在以前,男女雙方在結婚前甚至都沒有見過面。但在如今,我們給婚姻注以更多的附加條件:愛、聯結、希望。
當我們看著一對愛人走入婚姻殿堂時,我們總是給予祝福,這似乎是世上最美好的事情了。我們還會用細水長流來比喻婚姻中的愛情。問題就在於,一段婚姻,正如它的本質,愛情從激情四射逐漸墜入柴米油鹽的一地雞毛里,而人的本性又是貪圖新鮮的。
當日子不再激情、有趣,尤其有了孩子,生活以孩子為重心,每天睜眼起來,是生活賬單,是孩子的健康、教育,是一系列會隨著而來的意外時,當有一方背叛了另一方,被背叛的一方也許就被突然壓垮。
於是雙方互相折磨,彼此痛苦,而又分不開---家庭財產怎麼分?孩子跟誰?如何對老人解釋?這些現實的問題往往很復雜,並沒有像爽文一樣那麼瀟灑。所以,最後往往是,背叛一方會請求原諒,而被背叛的一方會選擇原諒。
看似大團圓,但很多時候,那些傷害,就像破碎的鏡子,再怎麼修補,它的裂縫總在那裡,這就了這本書後面兩章。
第二章是以丈夫的視角,他們已經七十多歲了。沒錯,這很絕望。在歷經一切之後,他們最終還是一起走過了大半輩子。
丈夫也曾離去幾年,去那個年輕女孩身邊。他丟棄了妻子、孩子,他什麼都不想要,他只想要在年輕女孩身邊,他感覺,只有在他身邊,他才是最幸福的。
盡管他也偶爾去看孩子,可是他面對孩子時,心情又很復雜,是愧疚,又是想逃離。孩子的存在彷彿在無時無刻提醒他,他還有許多背負。
他一直以為,他不告訴妻子真正的原因是在保護她,可是他不知道,[他真正的錯誤在於無法徹底和我們斷絕來往。他的錯誤在於,既然已經深深傷害了別人,將別人置於死亡邊緣,或者是徹底地毀掉了別人,那你就不該走回頭路,就得一不做二不休,堅持到底,作惡也不能半途而廢。]
盡管他最後還是回歸了家庭,但他並沒有忘記那個年輕女孩。他對她日思夜想,時不時給她打電話,把曾經給她拍的照片珍藏在家裡。他好像回到了家人的身邊,但他已經離家很遠了。
他給家裡的貓取名拉貝斯,而拉貝斯的拉丁語意思是混亂、災難。當七十多歲的妻子知道之後接近崩潰,原來在他看來,整個家就是一場混亂、一場災難。對他而言,每天喊著「拉貝斯」,就好像在宣洩,這個家簡直就是災難。
當他試圖平復妻子的情緒時,他想的是,妻子此時那麼脆弱,不能刺激她。看起來頗為貼心,可你怎能想到,糖衣炮彈也是炮彈,如果妻子身體不適,誰來照顧我?讀到這里真的太窒息了。在他的鴻圖里,永遠只有「我」,而不是「我們」。
在完整的家庭下,一場每個人都只有「我」的傷痛和折磨里,誰又可以倖免與此呢?為了孩子---可是孩子真的幸福嗎?
第三章以孩子的視角,孩子也已經成為中年人了。安娜四十多歲了,卻堅信不婚不育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她不想生孩子,在她看來,孩子是負擔,是痛苦的源泉。她看到媽媽那些年來的樣子:憔悴、悲傷,卻始終盡心盡力照顧他們。可是媽媽的不幸她又怎能不知道呢?她感受著媽媽的痛苦,在爸爸離家的那幾年,她渴望著爸爸的陪伴。
對安娜來說,她也背叛了她媽媽,這成為她心裡始終無法磨滅的歉疚---媽媽曾帶著他們去爸爸所在的地方,在離爸爸和年輕女孩住處不遠,他們和媽媽就站在那裡。媽媽說,他們會從這里走過去的。沒錯,她看到了她的爸爸和一個年輕女孩一起走了過去。她被女孩的美麗、氣質給吸引注了,毫無疑問,她也喜歡那個年輕女孩,她長大了也想變成年輕女孩那樣美麗雅緻。如果不是媽媽在身邊,她甚至想對爸爸說,你就和她在一起吧!
當她有這些想法的時候,她隨即意識到,她已經站在了爸爸的那一邊。這種心情令她自責,卻又無法控制,一直伴隨著她,直到中年,也無法釋懷。
而她的哥哥桑德羅,盡管五十多歲了,也依舊瀟灑、帥氣。他和幾個女人都生了孩子,和安娜有所不同,他認為孩子帶給他是幸福的。他也記得爸爸那些事情,包括爸爸藏在家裡的秘密---那個年輕女孩的照片。桑德羅和安娜,在這個看似完整美滿的家庭下,他們走向了兩個不同的極端。安娜不信任感情,桑德羅卻過分依賴感情。
孩子是無辜的,但孩子又很敏感,他們什麼都不懂,但他們什麼都能感受到,情緒就這樣在不知不覺時傳給了他們。孩子長大了,帶著種種家庭傳遞下來的影響,他們也開始了新生活,而這種浸透在骨子裡的東西,他們也在不知不覺中,傳給了下一代。
在安娜和桑德羅小的時候,他們要去和爸爸見面。媽媽告訴安娜,她哥哥系鞋帶的方式好奇怪哦,像她爸爸,讓安娜告訴她爸爸。安娜問她爸爸,是不是他教她的哥哥系鞋帶的,她也想學,於是爸爸教了她如何系鞋帶。
想學習奇怪的系鞋帶方式是安娜對爸爸愛的渴望,而爸爸系鞋帶的方式,一如他的婚姻生活---他用他的手,控制著鞋帶的起承轉合。他也親手,將他的婚姻生活,變成了一灘爛泥。
這是《鞋帶》,也是對婚姻生活中男人、女人們的想法的真實描寫。
我一直認為,一段婚姻,一定會有幸福的部分,也會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在決定進入一場婚姻前,也許我們都應該對它有更多的認識,從書籍、歷史、他人經驗,種種地方,去了解它。
希望大家都能夠擁有美滿的生活~
2. superga鞋子屬於什麼檔次的牌子
superga鞋子屬於義大利中端品牌。
Superga經常會和一些大牌出合作款,Maxmara和Sandro都有合作過。這個牌子的帆布鞋有內增高,平底和厚底三種,純色款各種顏色跟調色盤一樣,夏天來了什麼小紅鞋小綠鞋小粉鞋配短褲T恤怎麼穿都有。還有一些蕾絲的帶花紋的也都不錯。第一雙Superga毫不猶豫選擇了小白鞋,其實我是想心機婊一下買內增高的,但是它賣沒了我就只能買平底了。小白鞋有多少雙都不為過,隨便穿搭都很好看,鞋子也很舒服。
3. 在歐洲,有鞋帶的鞋子最早出現於幾世紀
17世紀早期 作為一種最流行的點綴,鞋帶出現了。
公元前8000年 在密蘇里州,發現了美洲土著人的鞋子遺骸。
公元前3300年 一個死在法國高山上的冰商,留下了一雙原始的用草編織的鞋子。
公元前3000年 在埃及的神殿,可以發現關於鞋或鞋匠的油畫。
公元100年 光著腳丫是希臘奴隸與自由人服裝上最根本的區別。
公元200年羅馬皇帝馬可.奧里利烏斯聲明,除他和他的繼承人外,任何人都禁止穿紅色沙鞋。
15世紀 騎士都穿長鞋頭(24英寸長)的鞋,素來提倡節儉的法律明文規定鞋頭的長度。
16世紀早期 在達芬奇的影響下,發明了高跟鞋。
16世紀中期 30英寸的高跟鞋風靡了整個歐洲南部。
17世紀早期 作為一種最流行的點綴,鞋帶出現了。
17世紀末 由於誤譯,法國童話故事中的灰姑娘的絨布拖鞋,變成了灰姑娘的水晶鞋。
18世紀中期 花費近百年的時間,才終於取代了傳統製鞋方法,第一家鞋廠出現。很快,第一家鞋鋪又在波士頓出現。
19世紀早期 扁平鞋與希臘沙灘鞋很受歡迎。
19世紀中期 出現了第一雙運動鞋(也稱橡皮底帆布鞋)。隨後,伊萊亞斯、豪發明第一部針車。
19世紀末 服裝不可缺少的裝飾品---搭紐扣,也運用到鞋款上,並很快成為時尚標准。
本世紀以前,鞋匠與木匠、鐵匠和裁縫一樣,是一個低賤的行當。鞋的設計不被認為是一種獨立的、具有藝術性的工作,而被看作是整個製鞋工序中的一部分。
著名鞋業設計師主要崛起在歐洲,因為在美國隨著現代鞋業大規模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個體鞋匠顯得多餘。 美國的鞋業起萌於新英格蘭的殖民地,那裡的農夫冬天在廚房裡製作自家用的鞋。整個家庭都參與這項工作。男人割皮革、貼鞋底,女人縫鞋邊。殖民時期鞋匠們所用的工作台現在成了收藏家的物品。 由於掌握了製鞋的技藝,一些有膽識的農夫就開辦了小鞋作坊,三四個工人一起把當地鞋匠縫好的鞋料進行拼裝、上底,然後製成成品鞋。
1750年,馬薩諸塞州的利恩建了一個製鞋廠,使當地的製鞋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那裡工人不再是獨立的做鞋,鞋的每個製作環節都由一個受過訓練的專人負責。生產線開始形成。 起初的鞋仍然是訂做的,但為了使工人在淡季有事可干,鞋坊老闆開始做沒有預訂的鞋。這些鞋被稱作待售鞋,擺在當地商店的櫥窗里。哈維兩兄弟早期是用馬車裝待售鞋,到附近的地方兜售。
在1793年,他們在波士頓開辦了第一家鞋業零售店,每逢周三和周六齣售成品鞋。 十八世紀中葉以來,發明家們一直致力於縫紉機的改進。直到1790年,第一台專用於皮革加工的縫紉機才由一個名叫托馬斯·聖特的英國人改造出來。它差不多隻是一個垂直向上可在皮革上打孔的錐子。 英國的馬克.布朗勒爵士曾任紐約港的總工程師,他發明了一種壓力機,可用金屬針把鞋幫與鞋底縫起來。為了在英國反拿破崙的戰爭中盡職,在傷殘軍人的幫助下,布朗勒一天生產400雙鞋子。戰爭結束以後,英國的製鞋工業又回到了手工操作的方式。
1810年,美國出現了類似的機器。與此同時,兩個名叫井格布勒和約利勒爾的法國人也在巴黎製造這種機器。 一位名叫布勒西的德國斯圖加特的製鞋人嘗試過用螺釘把鞋幫和鞋底連接起來。1829年,美國馬薩諸塞州梅里馬克一個名叫納賽尼爾·涅奧拿多的人,使釘鞋機得以最後的完善。 大約在1812年,馬薩諸塞州沙頓的托馬斯·布蘭查得,把一部制槍托用的車床改成了用來雕刻鞋楦的機器,鞋楦是一個製成鞋狀的木模,鞋就是在它上面拼裝的。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還是在新英格蘭,鞋匠們開始藉助模具來裁剪鞋幫,而不再依靠個人的裁剪技能。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滾軋機在皮革壓縮方面的應用,便於鞋幫後跟加固後部成型。 英國人仍繼續手工製鞋,直到十九世紀末期,才迫於經濟的需要轉入機器生產。這時他們才發現所有的專利權都屬於美國人,他們不得不租用美國人的機器,並支付專利權使用費。但這也使英格蘭保留了很強的手工製鞋的傳統。
1846年,馬薩諸塞州斯賓塞的艾利斯·豪維把一台縫紉機登記了專利。該機不僅可以縫合布料,而且可以用蠟線來縫合皮革。三年後,美國發明家伊沙克·M·辛格在波士頓發明了帶踏板的縫紉機。
1858年,利曼·B·布萊克發明出可以把鞋底和鞋幫縫合起來的機器。兩年後,一位名叫麥克的紳士對該機器進行了完善。以後的21年當中,布萊克和麥克強手聯合壟斷了機製鞋行業。在義大利,手工製鞋的傳統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而在法國,預訂鞋的設計與生產規模不大的時裝業緊密地結合到一起。 巴黎的時裝業是由一個名叫查爾斯·弗里德里克·伍斯的英國人創立的,1858年他在巴黎的得·拉佩斯大街7號開辦了一家時裝店。他第一個於每一季推出一批服裝,並叫年輕姑娘來當模特。作為時裝界崛起的第一人,他還第一個建立了設計服裝的體系,設計出來的服裝可以在巴黎的工廠里批量生產,並銷往全世界。 奧地利駐法大使夫人保琳·得·麥特里奇公主穿了他的一件衣服去參加了拿破崙三世的宮廷舞會,這給了他第一個大好機會。很快拿破崙三世的妻子約瑟尼皇後和宮廷里的其他貴婦開始穿伍斯的衣服。他設計了第二帝國時期的豪華襯裙並在背後加上了腰墊,使之成為了十九世紀七十和八十年代婦女的標准服裝。伍斯主導著人們的著裝品位,在1895年去世之前,他已在為歐洲所有的皇室製作服裝。有的服裝甚至沒有加標簽就給秘密地送到維多利亞女王的宮廷裡面去。 伍斯死後,生意由他的兩個兒子蓋斯頓和讓·菲力浦接管。他們很快意識到時裝正在飛速變化,1900年,為了趕上不斷變化的時裝品味,他們請來了當時只有21歲的設計師保羅·波樂斯。波樂斯的前衛服裝很快就出現在當時的名流顯貴身上。在為伍斯兄弟幹了四年以後,他離開他們,另起爐灶。那時,一些其他的時裝店---帕奎、舍路特、道舍特---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伍斯兄弟商店的周圍和鄰近的文多姆廣場上,巴黎成了世界時裝業的中心。 大多數製鞋人默默無聞地為時裝店工作,但少數人開始成為知名的鞋業設計師。
穿著波樂斯或帕奎服裝的時髦女性,一定穿著利謝里大街的查百里或得·拉·古朗基·巴特利爾大街的費里所設計的鞋。 帕拉帝斯·波森勒爾大街的皮樂特是這些設計師中最能追趕潮流的一個。他出生於1817年,是一個鄉村鞋匠的兒子,從父親那裡學會了製鞋的技術。1855年,他到了巴黎,並憑借伍斯兄弟在時裝業買主中贏得了名聲,這主要得益於他所設計的鞋後跟,它要比當時流行的路易後跟更瘦、更直。皮勒特退休以後,他的兒子接管了生意。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皮勒特的鞋都以高貴典雅而著稱。
當皮勒特在倫敦和巴黎的鞋店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顧客的時候,另一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巴黎開始工作的著名鞋業設計師只贏得了20名顧客。他的名字叫皮托·嚴特尼,自稱是「世界上要價最高的設計師」。這保證了他有一個獨有的客戶群。他的鞋現在陳列在紐約市藝術博物館。 繼嚴特尼之後,安得·佩魯吉是又一個來自萊斯的年輕設計師。他的製鞋技藝是跟他義大利的父親學的。佩魯吉是被波勒特帶來巴黎的,在許多時裝公司干過事。他設計的鞋現在在法國諾曼的得·拉·肖緒博物館陳列著的數量達兩千隻。
薩爾瓦多·費拉加莫,年輕的義大利鞋匠,1914年移民到波士頓以後,他把手工製作女鞋的技藝帶回了美國。由於對美國機器製鞋的方法深感失望,他搬到了加利福利亞,成為了一名道具製作人,同時為電影界人士手工製鞋。很快電影明星就開始購買他的鞋了。在他1927年回到義大利以後,那幫明星仍然是他的忠實顧客。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他開發出以軟木作底的鞋,流行了十多年。他死後,他的代表作還曾在世界巡迴展出。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一個名叫戴維·艾文斯的年輕英國人在費拉加莫之後來到了美國西海岸,成了好萊塢明星們的鞋設計師。他還為包括比爾·布拉斯和奧斯卡·得·拉·倫塔在內的紐約最著名的時裝設計師設計過皮鞋。同時,富有傳奇色彩的羅傑·維爾去巴黎為克里絲琴·戴爾工作,在那裡因設計出了細高跟女鞋而出名。他的富有創意的作品也是全世界的藝術博物館獵取的目標。
現在歐美出現了新的一代鞋業設計師,盡管還沒有博物館留意他們,但其作品已經受到顧客和時裝設計師們的青睞。馬羅·布拉尼克、瓊·哈爾佩恩、莫得·弗里讓、貝斯和荷伯特·列文、安得·費思特、簡·簡森、帕特里克·科克斯和克里絲琴·盧伯斯的作品更有靈感,可以說,他們的作品將來某一天也會與他們那些知名前輩的作品享有同樣的地位。他們的鞋將被作為藝術品來欣賞,而不只是腳的保護物
4. 義大利地圖是什麼形狀
義大利國土形狀如一隻長筒靴子。
義大利地處歐洲南部地中海北岸,在北緯36°28′~47°6′,東經6°38′~18°31′之間。其領土包括阿爾卑斯山南麓和波河平原地區,亞平寧半島及西西里島、撒丁島和其他的許多島嶼。亞平寧半島占其全部領土面積的80%。
義大利陸界北部以阿爾卑斯山為屏障與法國、瑞士、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接壤,80%國界線為海界。東、西、南三面臨地中海的屬海亞德里亞海、愛奧尼亞海和第勒尼安海,並且與突尼西亞、馬爾他和阿爾及利亞隔海相望。海岸線長約7200多公里。
(4)義大利系鞋帶意味著什麼擴展閱讀:
義大利共和國(Repubblica Italiana)面積301333平方公里。主要是義大利人,講義大利語,個別邊境地區講法語和德語。大部分居民信奉天主教。
義大利系文明古國,經歷羅馬共和(前509~前28年)和羅馬帝國(前27~476年)時期後,962年受神聖羅馬帝國統治。11世紀諾曼人入侵南部並建立王國。12~13世紀分裂成許多王國、公國、自治城市和小封建領地。16世紀起先後被法、西、奧佔領。1861年3月建立義大利王國。1870年王國軍隊攻克羅馬,完成統一。
此後,意同其他歐洲列強進行殖民擴張競爭,曾先後佔領了厄立特利亞(1885~1896年)、索馬里(1889~1905年)、利比亞和愛琴群島(1911~1912年),並在中國取得天津一塊商業租界(1902年)。一戰時作為盟國一員參戰,獲得了東北部特倫蒂諾、上阿迪傑、威尼斯·朱利亞和多德卡尼索斯等地區。
1922年10月31日墨索里尼上台,實行長達20餘年的法西斯統治。其間包括入侵衣索比亞(1930~1936年),幫助佛朗哥在西班牙打內戰和與德國結成羅馬-柏林軸心(1938年)、隨後捲入二戰(1939~1945年)、淪為戰敗國。1946年6月2日成立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