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義大利1973發生了什麼事情(內政、經濟、外交、軍事上的情況)
義大利在1973年這個年份上,算的上是很平靜的一年,沒有發生什麼重大的事件,、
只有幾件事情可以拿出來說說,
政治上: 1973年義大利總工會「八大」提出工會應成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主角」,應幫助政府實現「國家政治領導的穩定性」。
經濟上:1973年1月22日,義大利政府開始實際商業報價和金融報價,這一舉措意味著義大利開始逐步恢復單一貨幣市場制。
外交上:由義大利著名導演安東尼奧拍攝紀錄片《中國》於1973年1月在義大利首映,結果在中國引起了近一年的大規模全國性批判運動,從而引發了中意兩國外交沖突,為剛剛建交的中意關系蒙上了陰影。
Ⅱ 義大利人極其反感法國和德國,這背後有何淵源
文案策劃、監制:袁載譽;文案:立青
義大利、法國和德國都位於歐洲西部,其中義大利和法國甚至還是鄰居。不僅如此,這三個國家在歷史上同屬於法蘭克帝國。但是義大利人卻極其反感法國和德國。
但是在筆者看來,不管是過去這三國之間的歷史淵源也好,還是現在彼此的激烈競爭也罷,都是國際社會乃至歷史中十分正常的事。同處於一塊大陸,共享一個市場,有矛盾和爭斗都是正常的。就像生活在一個屋檐下的人們一樣,總有磕磕碰碰的時候。
在看到這些競爭乃至沖突的時候,我們也要看到彼此間的合作與進步。這個時代是和平開放的時代,是合作共贏的時代。我們要相信,整體的合作總是大於個體的單打獨斗的。只有攜起手來,才能創造最大的效益。
Ⅲ 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同盟國和協約國。分別是哪些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分別有:
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協約國分別有:英國、法國、俄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軸心國分別有:
德國、日本、義大利。同盟陣營分別有:中華民國、蘇聯、美國、英國等。
(3)義大利成語哪些國家發生過沖突擴展閱讀:
第一場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語: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簡稱WWI或WW1),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