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經歷過什麼戰爭

義大利經歷過什麼戰爭

發布時間:2024-06-16 16:04:11

⑴ 義大利獨立戰爭是怎麼回事

義大利是古羅馬帝國的核心,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歐洲資本主義的搖籃。但是,自從中世紀以來,它曾長期陷入四分五裂、內亂不息的局面。從16世紀起,西班牙、奧地利和法國先後入侵義大利。義大利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經歷了幾個世紀的英勇斗爭。到19世紀中葉,席捲義大利全境的民族解放戰爭即將來臨。

第一次獨立戰爭(1848—1849)。這次戰爭是1848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1848年1—8月,革命形勢不斷高漲,各邦國在人民運動推動下被迫對奧地利宣戰。但是各邦國君主作戰不堅決,甚至千方百計阻撓和破壞,導致對奧戰爭失敗。1848年1月,西西里島首府首先爆發人民起義,揭開義大利獨立戰爭序幕。3月,米蘭人民發動起義,解放米蘭;威尼斯人民起義,宣布建立獨立的威尼斯共和國。在各地人民起義浪潮沖擊下,各邦君主被迫對奧作戰。但是,戰至4月底,羅馬教皇呼籲停止反奧戰爭,並從前線撤回軍隊。5月,西西里起義被鎮壓,各邦君主的叛變使奧地利獲得了喘息之機。6月,奧軍得到增援後轉入反攻。7月,奧軍重占米蘭並圍攻威尼斯城。8月9日,撒丁王國同奧地利簽訂停戰協定,將倫巴底、威尼斯、帕爾馬和莫德納等地割讓給奧地利。反奧戰爭失敗,獨立戰爭進入資產階級民主派掌握領導權的新階段。

1848年8月—1849年8月,對奧戰爭的失敗激起義大利人民的憤怒,資產階級民主派掌握獨立運動領導權,將獨立戰爭推向高潮。威尼斯城人民堅守城池,托斯坎納人民發動起義,成立共和國。1849年初,羅馬共和國建立。1849年3月,撒丁王國國王決定重新對奧作戰,但奧軍7萬人重創撒丁軍隊,撒丁王國的對奧戰爭徹底失敗。奧軍乘勝長驅直入。羅馬教皇向歐洲天主教國家求援,法國、奧地利、西班牙等國聚會加埃塔,制定聯合干涉羅馬共和國計劃。4月,法軍1萬人向羅馬進逼,奧軍侵佔博洛尼亞,西軍逼近羅馬以南,對羅馬形成圍殲態勢。加里波第率共和國軍多次挫敗敵軍進攻,遲滯敵軍推進。羅馬共和國暫時轉危為安。6月,法軍得到增援後,雙方在羅馬城外激戰。6月23日,法軍發起總攻,共和國軍損失慘重,無力再戰。7月1日,議會決定停止戰斗,撤出羅馬;3日,法軍開進羅馬城。1849年8月22日,威尼斯城被奧軍攻陷。至此,第一次獨立戰爭結束。

第二次獨立戰爭(1859—1860年)。第一次獨立戰爭的失利,資產階級民主派受到沉重打擊。19世紀50年代,民主派不斷分化、瓦解,資產階級自由派應運而生。1859年4月初,撒丁軍隊開始動員,月底,奧軍開始出擊,戰爭爆發。5月底,雙方進行首次交戰,聯軍獲勝,加里波第率志願軍深入敵後,連戰皆捷,解放大片地區,廣大群眾揭竿而起,紛紛加入志願軍,加里波第力量不斷壯大,有力地牽制奧軍作戰行動。6月戰事,聯軍損失慘重,其中奧軍被逐出倫巴底。對奧戰爭的勝利,推動義大利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人民起義席捲義大利北部和中部。7月,加里波第解放西西里島全部,為進軍義大利本土做了准備。8月初,加里波第開始進軍那不勒斯;8月19日拂曉,在卡拉布里亞登陸;20日發起勒佐之戰;勒佐之戰後,加里波第揮師北上,直取那不勒斯;9月,進入那不勒斯城,王國守軍不戰而降;10月,加里波第與西西里島守軍展開激戰,由於敵軍兵力占絕對優勢,加里波第付出重大傷亡後重創守軍,守軍退卻,死守陣地;11月初,南部地區宣布並入撒丁省。戰至1861年3月,義大利基本實現統一。

第三次獨立戰爭(1866—1870年)。義大利王國成立後,企圖通過王朝戰爭,奪取威尼斯。1866年4月,時值普魯士和奧地利爭奪德意志統一的領導權而發生尖銳矛盾。1866年4月,普意結成反奧軍事同盟,6月,普奧戰爭爆發,義大利乘機對奧宣戰,第三次獨立戰爭爆發。6月24日,奧意兩軍在庫斯托扎進行大規模會戰,意軍遭重創,被迫撤至明喬河。同時,奧軍主力撤回本土,意軍免遭打擊。加里波第協助政府軍作戰,深入敵後,連戰皆捷。但義大利政府迫於普魯士首相俾斯麥的壓力,強令加里波第撤出奧軍戰略據點南提羅爾,致使該地重歸奧軍之手。同時,奧意海軍在亞得里亞海附近海域進行一場殊死海戰,意軍損失慘重,3艘裝甲艦沉沒,其餘艦只撤出戰斗。奧軍損失甚微。奧意戰爭結束後,加里波第為解放羅馬奔走呼號。1866年10月,加里波第率軍打敗一支教皇部隊,攻佔蒙特羅頓多要塞。法國拿破崙三世為阻止加里波第進攻羅馬,派遠征軍經海路在奇維塔維基亞登陸,於10月26日進駐羅馬。11月3日,加里波第率部進至門塔納,遭法軍和教皇軍隊阻擊。由於法軍裝備新式步槍,火力密集,加里波第部遭重創,進軍羅馬行動再次受阻。

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被迫撤回駐羅馬法軍。9月2日,法軍在色當之戰中大敗,拿破崙三世成為階下囚。義大利王國政府不再擔心法國的干涉,遂派6萬大軍日夜兼程,趕在加里波第部之前奪占羅馬。9月20日,政府軍和加里波第部同時開進羅馬城。羅馬教皇庇護九世下令停止抵抗,避居梵蒂岡。至此,義大利統一大業終於完成。1871年1月,義大利王國首都由佛羅倫薩遷至羅馬。

義大利的獨立和統一,經歷了長期、艱苦而又曲折的斗爭過程,喚起了義大利民族的覺醒。1848—1870年的獨立戰爭最終獲得了勝利,使義大利擺脫長期受外族壓迫和分裂割據的局面,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障礙,大大推動了歷史的進步。

在義大利獨立戰爭中,資產階級民主派和自由派之間始終存在著矛盾和斗爭。民主派主張「自下而上」的道路,自由派主張「自上而下」的道路。由於民主派勢單力薄,加之內部不團結,「自下而上」道路行不通。然而,自由派力量雄厚,政治上比較成熟,因而成為獨立戰爭的領導力量。

義大利獨立戰爭造就了傑出代表人物,其中首推加里波第。加里波第在戰前通過一系列軍事實踐活動,獲得了豐富的經驗。在三次獨立戰爭中,他指揮若定,多次打敗兵力上占優勢的敵軍,取得輝煌戰績。他善於發揚革命軍隊的政治優勢,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積小勝為大勝,為義大利統一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人稱他為「現代游擊戰之父」是當之無愧的。他在軍事實踐中創立的一整套戰略戰術,是義大利乃至全世界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⑵ 二戰中義大利發動過或者參加過哪些著名戰役印象中,意

二戰中義大利軍隊參加過許多重大戰役,有名的有:阿拉曼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義大利派出30萬部隊參加了侵蘇戰爭)、突尼西亞戰役(德意聯軍在非洲的最後一戰),不過意軍參加的沒有一場是勝利的戰役,成為德軍的拖後腿部隊。

⑶ 義大利統一的統一革命戰爭

燒炭黨叛亂(1820年—1821年)1814年燒炭黨(馬志尼,後組『青年義大利黨』)開始在那不勒斯組織革命活動;至1820年組織已強大得足以憑自己的軍隊侵略那不勒斯,迫使國王答應實行燒炭黨草議的新憲法。但翌年革命被奧地利人以「神聖同盟」在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之間的中介人身分鎮壓。
兩西西里王國叛亂1820年,西班牙人成功推翻憲法,促進了義大利相似的活動。從西班牙人的經驗得到啟發,兩西西里王國的軍隊中由古格雷莫·佩佩指揮的一個團——一個燒炭黨——造反,征服兩西西里王國的半島部分。國王斐迪南德一世同意頒布新憲法。但革命人士無法贏得公眾的支持,更成為神聖同盟的奧牙利軍隊。斐迪南德一世廢除憲法,並開始有系統地迫害革命者。西西里很多革命支持者,包括米謝勒·阿瑪尼,在其後數十年被迫流亡海外。
皮埃蒙特叛亂皮埃蒙特的革命運動領袖是Santorre di Santarosa,他希望能趕走奧地利人,並將義大利統一到薩伏依王朝下。皮埃蒙特的革命在Alessandria開始,軍隊在當地採用了奇薩爾皮尼共和國的綠、白、紅三色旗。在國王離開國家時代為處理事務的攝政王通過新憲法以安撫革命者,但國王回國後卻推翻了憲法,並向神聖同盟尋求援助。Di Santarosa的軍隊戰敗。
1830年左右,支持一個統一的義大利的革命意識高漲;一連串叛亂為在義大利半島建立一個國家奠定基礎。
The Duke of Modena, Francis IV野心很大,希望藉著擴大勢力范圍而成為義大利北部的國王。1826年,Francis明言他不會阻止破壞義大利統一的反對勢力。受到聲明的鼓勵,當地的革命人士開始組織起來。
1831年,法國七月革命期間,革命人士迫使國王退位,並在法國新國王路易·菲利浦的鼓勵下開始七月王朝。路易·菲利浦答應包括Ciro Menotti在內的革命人士,如果奧地利嘗試干擾軍隊,他會作出干預。不過,因為害怕會失去王位,路易·菲利浦在Menotti計劃的起義中沒有作出干預。但事實並非如此——在1831年,Papal police得悉Menotti計劃的叛亂,將他和其他謀反者拘捕。
同時,亦有其他叛亂在波隆那、Forlì、拉文納、Imola、費拉拉、Pesaro和Urbino的Papal Legations發生。這些以三色旗取代教皇旗的成功的革命迅速布滿整個Papal Legations,他們新成立的當地政府宣稱建立了一個統一個義大利國家。
在Modena及Papal Legations的革命掀起了Duchy of Parma的類似活動,大公國亦採用了三色旗;Marie Louise公爵離開了城市。
發生叛亂的省計劃統一為Province Italiane unite(統一的義大利省),當時的教宗國瑞十六世向奧地利求助以對抗造反者。梅特涅警告路易·菲利浦奧地利沒有意圖讓義大利的問題自由發展,而且不會忍受法國的干預。路易·菲利浦拒絕提供任何軍事援助,更逮捕了在法國居住的義大利愛國人士。
1831年春天,奧地利軍隊開始進軍義大利半島,慢慢鎮壓每個發生了革命的省中的抵抗,結束了很多成熟的革命運動,並捕獲了其領袖,包括Menotti。 1848年1月,革命騷亂開始在西西里島發生。不久,革命擴展至整個歐洲。1848年2月,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浦被迫逃亡,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宣告成立。騷亂無可避免擴展至義大利,事實上革命者亦強迫大部分義大利統治者實行君主立憲,而在米蘭和威尼斯的起義亦暫時驅逐了奧地利人。
不久,薩丁尼亞王國國王卡洛·阿爾貝托認定統一義大利的時刻已經來臨。宣稱「義大利會自己建立自己」,他向奧地利宣戰。在Battle of Custoza中,他於1848年7月24日迅速被奧地利元帥約瑟夫·拉德斯基打敗。雙方很快便達成停戰協定,拉德斯基重新控制整個倫巴底-威尼斯大區,但威尼斯得以倖免,一個共和國在達尼埃爾·曼寧領導下於威尼斯宣告成立。
當拉德斯基鞏固他在倫巴底-威尼斯大區的勢力,以及阿爾貝托的傷勢漸愈時,事情在義大利其他部份變得更嚴重。三月時勉強答應憲法的君主開始與他們的憲政大臣發生沖突,經常導致正面沖突。最初,共和國取得優勢,迫使君主逃離他們的首都。這包括當時的教宗庇護九世。庇護九世最初被視為改革者,但與革命人士的沖突令他對君主立憲政府的理念感到酸溜溜。至1849年初他逃離羅馬。激進的義大利民族主義者,包括馬志尼及加里波底,宣告成立羅馬共和國。
列強有機會對羅馬共和國的成立作出回應前,在阿爾貝托的軍隊接受逃亡海外的波蘭元帥Albert Chrzanowski訓練的同時,阿爾貝托決定再次與奧地利決戰。1849年3月23日,但是很快他在Novara中被拉德斯基再次擊敗。這次戰敗是最後一次。阿爾貝托退位,由他的兒子維托里奧·伊曼紐爾二世接任,皮埃蒙特人統一義大利或征服倫巴底的野心亦已經——至少暫時——結束。戰爭於8月9日簽署條約後正式結束。
戰後剩下羅馬及威尼斯共和國。四月,Nicolas Oudinot下的一支法國軍隊被派遣到羅馬。表面上,法國人希望協助教宗及其國民和解,但不久法國人被迫傾向某一方,並決定恢復教宗的地位。經過兩個月的圍城,羅馬於1849年6月29日投降,教宗復位。加里波底和馬志尼再次流亡海外——1850年,加里波底流亡美國紐約市。同時,奧地利人包圍威尼斯,威尼斯被迫於8月24日投降。奧地利人亦發起恢復義大利中部的秩序,恢復被逼走的太子的地位,並建立他們對教皇國的控制。革命因而完全瓦解。
1848年革命,也被稱作第一次義大利獨立戰爭. 盡管卡洛·阿爾貝托已經被奧地利人徹底擊敗,但是皮埃蒙特人並沒有完全放棄希望。加富爾在1852年成為首相,同樣也有著擴張的雄心。但是他已經察覺到僅憑撒丁王國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因此,他希望藉助英法的力量趕走奧地利人。
為此,撒丁王國在1855年加入了克里米亞戰爭並支持英國和法國。但是這一做法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義大利人的利益在戰後的巴黎和會上被忽視了。盡管如此,這場戰爭還是取得了一個有益的結果,奧地利被孤立了,因為它試圖在戰爭中對戰爭雙方搞平衡,以至於戰爭雙方對其都沒有好感。
在1858年1月14日,一個義大利民族主義者Felice Orsini試圖行刺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失敗後被捕入獄,他在獄中寫信給拿破崙三世,呼籲他給予義大利民族主義者以幫助。拿破崙三世在年輕的時候曾加入過燒炭黨,他還認為自己是一個進步的思想家,在經歷了這件事情之後,開始堅信自己應該為義大利的命運做些什麼。1858年夏,加富爾與拿破崙會面,雙方同意對奧地利聯合作戰。按照協議撒丁王國在戰後接收奧地利在義大利的領地(倫巴第和威尼斯)以及帕爾馬和摩德納,與此同時,法國將獲得撒丁王國在阿爾卑斯山麓的領地薩伏依和尼斯。義大利中部和南部將保持原樣,盡管據傳皇帝的侄子將取代哈布斯堡家族而成為托斯卡納的主人。為了使法國的干涉不被視為侵略行徑,加富爾將煽動倫巴第的革命活動,從而引誘奧地利的入侵。
然而,事情的進展並不如計劃的那樣順利。奧地利人在處理皮埃蒙特人引發的叛亂時表現得出奇地有耐心。皮埃蒙特人在1859年三月的總動員在一定程度上宣告失敗,從而使得引誘奧地利入侵的計劃破產。沒有奧地利的入侵,法國就無法名正言順地「干涉」。失去了法國的支持,加富爾就無法承擔戰爭的風險了。正在這個時候,奧地利發出了解除動員的最後通牒,皮埃蒙特當然加以拒絕,使得奧地利看起來是入侵者,使得法國能夠順利「干涉」。
這場戰爭很快結束。即使奧地利推進至皮埃蒙特,亦無力對抗。在由拿破崙三世帶領的法國軍隊抵達前,奧地利已無法保住阿爾卑斯山的路線。6月4日的馬真塔戰爭中,法國和薩丁尼亞戰勝Gyulai伯爵的奧地利軍隊,奧地利由倫巴底的大部分地區撤軍,拿破崙和維托里奧·伊曼紐爾二世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米蘭。6月24日,兩軍之間的第二場戰爭於蘇法利諾爆發。奧地利國王弗朗茨·約瑟夫亦有親自指揮其軍隊,雙方皆展示了一些作戰技巧,但法國亦再次戰勝。奧地利撤軍至威尼斯邊境的要塞。 在1866年的普奧戰爭中,奧地利帝國與普魯士王國競爭在德意志諸國的領導地位。義大利王國抓住這個機會,企圖奪回奧地利帝國手中的威尼西亞,而與普魯士結成盟友。奧地利試圖去說服義大利王國政府,接受威尼西亞為代價而不插手戰事。然而,於4月8日義大利王國與普魯士簽訂協議,義大利王國將取得威尼西亞。6月20日,義大利王國向奧地利帝國宣戰。在義大利一統中,普奧戰爭被稱為「第三次獨立戰爭」,在第一次(1848年)及第二次(1859年)的獨立戰爭之後。
義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催促引導軍隊渡過明喬河去入侵威尼西亞,同時加里波底率領他那支名為阿爾卑斯山獵人的志願軍去入侵蒂羅爾。義大利正規軍的冒險以慘敗告終。義大利王國陸軍在6月24日與奧軍於庫斯托扎開戰,意軍遭受失敗。7月20日,義大利海軍於利薩海戰中大敗,海軍損失慘重。義大利命運並未全部如此凄涼,7月21日加里波底的志願軍於貝澤卡戰勝奧軍,並朝特倫托進軍。
7月3日,薩多瓦會戰,奧軍被普軍完全擊敗,普軍進逼維也納。同時,普魯士首相奧托·馮·俾斯麥見其目標已經達成,於7月27日與奧地利簽訂停戰協定。義大利王國正式於8月12日與奧地利停戰。加里波底於勝利的行軍中被召回,並且發出一份簡短的辭職電報,上面只有「服從」(Obbedisco)一字。
盡管義大利表現差勁,但普魯士在北線的勝利,確保奧地利割讓威尼西亞。10月12日在維也納簽訂的條約中,奧皇同意將威尼西亞割予拿破崙三世,然後拿破崙三世在10月19日將威尼西亞讓予義大利。條約中,表示威尼西亞的合並,經過公投才能變成有效。公投於10月21、22日舉行。歷史學家認為此公投,是在軍隊的監控下進行,因為僅僅只有0.01%的投票者投下反對票。許多支持獨立的威尼斯人認為,這是一個阻止威尼西亞獨立的騙局。
奧地利軍隊對於義大利人的進入,作出了一些反對,但成效不大。伊曼紐爾二世進入威尼斯,並表現了他對聖馬可廣場的尊重。

⑷ 義大利戰爭分為哪三個時期

義大利戰爭指法國、西班牙和「神聖羅馬帝國」等國家為爭奪義大利而進行的封建戰爭。後轉變為法西兩國爭奪歐洲霸權的戰爭。

這些戰爭主要發生在義大利的領土上。義大利政治上的分裂狀態和境內各國之間的內訌使列強的侵略計劃易於得逞。義大利戰爭分為3個時期。

第一時期主要是法國爭奪那不勒斯王國。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一世死後,作為安茹王朝繼承人的法王查理八世宣布有權佔有斐迪南一世的領地。

1494年8月底,查理八世領兵越過阿爾卑斯山,向那不勒斯前進。在阿斯提地區的皮埃蒙特部隊加入查理八世的部隊。法國陸軍的行動得到本國艦隊的保障。

北義大利和中義大利各國對查理八世沒有積極進行抵抗,法軍得以穿過羅馬全境。

1495年1月,查理八世得到了羅馬教皇任命他為那不勒斯國王的授職書,2月23日,查理八世進入那不勒斯。法軍的掠奪和暴行,以及實行新的捐稅激起了義大利人民的憤慨。義大利各國首腦害怕法國勢力強大,也擔心發生全面起義,遂於1495年3月建立了「神聖同盟」,以便把法國人逐出義大利。

參加這一同盟的有威尼斯、米蘭和羅馬教皇。「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和西班牙國王亞拉岡的斐迪南二世也加入這一同盟。

1495年7月6日,法軍在福爾諾沃與「神聖同盟」軍交戰,遭到失敗。

1495年12月,法軍好容易才由南向北撤至北部。1496年12月,法國從那不勒斯王國領土上撤退。

1499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二世繼承前國王的政策,遠征米蘭公國。路易十二世在1499~1500年的一系列作戰中,多次獲勝,佔領了米蘭和倫巴第。

1501~1502年,根據條約規定,法國和西班牙軍隊佔領了那不勒斯王國。

但1503年春,法西之間由於一些有爭議的地區的歸屬問題爆發了戰爭。在加里利亞河畔交戰,西軍取得了勝利,法國被迫放棄對那不勒斯王國的要求。那不勒斯王國淪為西班牙的領地。

第二時期是堪布來同盟向威尼斯共和國發動了戰爭。佛羅倫薩、斐拉拉、曼圖亞以及其他義大利國家也加入了堪布來同盟。

1509年4月,羅馬教皇對威尼斯下達命令,禁止做禮拜和舉行宗教儀式。

1509年春,法國開始對威尼斯作戰,佔領了它的倫巴第領地,1509年5月14日,在安亞傑洛附近法國又取得了對威尼斯人的重大勝利。法國勢力在義大利西北部的加強導致了力量的重新組合。

1511年10月,威尼斯、羅馬教皇、西班牙、英國和瑞士各州訂立同盟,目的是要把法國侵略者逐出義大利。路易十二世得知這一情況後,命令在義大利的法軍統帥富瓦轉入進攻。

法軍向臘萬納進發,企圖奪取該城。卡爾當總督率領西班牙軍隊前來增援臘萬納守軍。雙方在臘萬納交戰,西軍被擊潰。由於政治形勢的變化,法國沒能把戰術上的勝利發展為戰略上的勝利。「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從法軍中召回了應募兵,而瑞士雇傭兵則投向了威尼斯部隊。

在這種情況下,法軍被迫開始退卻,1512年年底放棄了倫巴第。

1515年,登上法國王位的法蘭西斯一世再度發起軍事行動。法軍在馬林亞諾附近擊潰米蘭公爵的瑞士雇傭兵。根據法西兩國簽訂的努艾昂和約,米蘭歸屬法國,那不勒斯歸屬西班牙。

第三時期是以1519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後,法西兩國瓜分義大利的爭斗為標志的。

這一時期發生過6次戰爭,被捲入戰爭的有:羅馬教皇、威尼斯、瑞士、英國和土耳其。查理五世力圖把法國人逐出北義大利,繼而統一自己的南北領土。這一意圖事先得到了英國、羅馬教皇、曼圖亞和佛羅倫薩的支持。威尼斯則成了法國國王的同盟。1521年戰事爆發。

1522年4月,法軍在比科卡附近交戰中敗北,德國應募兵首次戰勝了作為法軍突擊力量的瑞士雇傭兵。

這次交戰並未決定戰爭的勝負。法蘭西斯一世率大批部隊,越過阿爾卑斯山並佔領了米蘭,逼近帕維亞。爭奪帕維亞的戰斗以法軍失敗、法蘭西斯一世被俘告終。法蘭西斯一世獲釋後,拒絕承認在馬德里簽訂的條約,並加入了羅馬教皇在英國支持下建立的同盟科涅克同盟,這一同盟旨在使義大利擺脫西班牙的桎梏。參加同盟的還有威尼斯、米蘭、佛羅倫薩。

1527年,戰事在義大利再度爆發。雙方各有勝負,1529年,法國國王失敗,被迫於1529年8月與羅馬帝國簽訂和約,放棄對義大利的爭奪。

然而法蘭西斯一世於1536年再度挑起戰事,佔領了皮埃蒙特和薩伏依。

1538年,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在尼察訂立了為期10年的停戰協定。

但前去覲見土耳其蘇丹的兩名法國使者在米蘭公國境內被殺,又導致了1542~1544年的戰爭。查理五世與英國國王結盟。法國的同盟者是丹麥、瑞典、奧斯曼帝國。

1543年,法土聯合分艦隊佔領尼察。

1544年,法軍圍攻卡林亞諾要塞,在切列佐列附近取得了輝煌勝利。

盡管如此,法國由於羅馬帝國和英國軍隊攻入其境內被迫在克列彼簽訂了承認堪布來條約基本條款的和約。

1551年,在義大利再次爆發戰爭,戰爭一直延續到1559年法西雙方簽訂卡托—堪布來齊和約為止。這一和約結束了法國對義大利的擴張,鞏固了西班牙在米蘭公國、那不勒斯王國、西西里和撒丁的統治地位,並使義大利仍處於政治上分裂的局面。

在義大利戰爭期間,改進的火器首次得到廣泛使用,炮兵首次參加了野戰以及圍攻和守衛核堡、設防城鎮的戰斗。

經常以封鎖來代替對要塞的攻擊。野戰部隊被派去為受敵圍困的據點解圍。在攻取要塞時,首先要構築圍攻線,如今圍攻線必須設置在要塞防禦工事炮火射程之外,然後構築由土木工事組成的阻援線。只有在這之後,才逐步展開攻勢。義大利戰爭證明了僱傭部隊是不可靠的,僱傭部隊的戰鬥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交戰國的政治和經濟狀況,取決於這些部隊的民族特點和是否能及時付給他們薪水。

從義大利戰爭的全過程看,政治形勢總是決定戰略局勢,而戰斗行動卻不能從本質上影響戰爭的勝負。這是歐洲各封建專制國家用僱傭部隊進行的「內閣戰爭」。

⑸ 兩次世界大戰義大利分別發動過什麼戰爭

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國內經濟困難,軍事准備不足,
擔心參戰後會招致號稱「歐洲第一軍事強國」法國的打擊,因此,義大利採取了
中立的立場,宣布自己是非交戰國。後來在希特勒的煽動下 先是首戰法國,然後是希臘 ,再死非洲 ,無一不以失敗而告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也是一直是隨風倒的國家。【如需詳細可以追問 ,拒絕ctrlc+v 包您滿意!】

⑹ 義大利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是戰勝國,怎麼回事

我們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是協約國打同盟國,其中協約國是英國、法國和俄國,同盟國則是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最終以同盟國失敗告終。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是反法西斯同盟打軸心國,軸心國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為主,最終是反法西斯同盟獲勝,軸心國徹底失敗。然而說出來很多人可能都不信,在一戰中加入同盟國、二戰中加入軸心國的義大利卻在一戰和二戰中都是戰勝國。

一戰中的義大利

1882年,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在音樂之都維也納簽訂了條約,條約規定三國將聯合締造一個同盟,在國際大事上共同進退、互相支援,這就是一戰時同盟國的起源。到了20世紀初,因為同盟國勢大,英國、法國、俄國決定組建協約國以對抗三國同盟。


但義大利雖然打仗不靠譜,看風向卻很有一手,在二戰才打了一半的時候,義大利感覺軸心國要輸了,於是果斷投降,並反過來對軸心國宣戰。英國首相丘吉爾接受了義大利的投誠,於是,義大利也成了反法西斯同盟的一員,成了二戰戰勝國。

結語

其實,雖然一戰和二戰期間,義大利都中途反水,搖身一變成了戰勝國,但這兩次世界大戰義大利都沒有、也不可能享受到正常戰勝國的待遇。特別是二戰,義大利該賠款還是賠款,該割地還是割地,只不過看在早早投降並且向法西斯同盟宣戰的份兒上,義大利保留了相當大的主權,這一點比德國和日本的下場要好很多。

⑺ 義大利戰爭分為哪3個時期

第一時期主要是法國爭奪那不勒斯王國。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一世死後,作為安茹王朝繼承人的法王查理八世宣布有權佔有斐迪南一世的領地。

第二時期是堪布來同盟向威尼斯共和國發動了戰爭。佛羅倫薩、斐拉拉、曼圖亞以及其他義大利國家也加入了堪布來同盟。

第三時期是以1519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後,法西兩國瓜分義大利的爭斗為標志的。

⑻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義大利都做了哪些事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每個國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戲份,有的是主角,有的是配角,有的只是跑龍套。義大利是一個奇怪的角色。按照戲份,它是德國重要盟友,實力也能在歐洲列強中排一個名分。但在後來人們對它的評價中,義大利在二戰的表現並不算多好。那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義大利都做了哪些事情呢?

<img p=""

其實在二戰爆發的最初階段,義大利並不願意跟著德國投入到戰爭當中。原因很簡單。在二戰爆發以前,義大利就已經是在連年的戰爭中度過。從攻打非洲衣索比亞後,義大利又投身參加了西班牙內戰。結果西班牙內戰還沒休息幾個月,義大利又投入到入侵阿爾巴尼亞的戰爭當中,頻繁的戰爭,讓義大利覺得自己的體力快跟不上了。所以,當德國拉著義大利,准備一起參加二戰的時候,義大利一開始是拒絕的。

不過,義大利跟德國之間的關系,實在是太過特殊。這兩個國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同盟國。當年希特勒創建納粹黨,很大程度上,就是模肢山弊仿了義大利的墨索里尼。也正是這個原因,墨索里尼跟希特勒講話,經常是一副導師的口吻。

<img p=""

現在德國要發動戰爭,義大利自然不能只扶腰不出力。可義大利實在是沒辦法,雙方談歷族來談去。最後,希特勒就提出,希望義大利能在國內輿論上支持德國,在國際上牽制英國跟法國。更重要的一點是,還得為德國提供一些勞動力。幫助德國搞工業跟農業。也就是說,德國軍隊出征後,由義大利人幫忙照顧的內務。對於這個提議,義大利倒沒有拒絕。因為他們既支援了德國,又不用參加二戰。

可隨著德國軍隊在歐洲的接連取勝,義大利又坐不住了。因為他們覺得,如果只靠德國軍隊取得戰爭的勝利,將來年終分紅的時候,肯定沒有自己的那一份。所以,義大利唯塌也跟著插了一腿。他們對當時處於敗勢的法國發動了戰爭,然後被擊敗。對希臘發動戰爭,結果被英國擊沉了5艘艦船。希臘戰爭的失敗,對於納粹德國為首的軸心國集團,還是有不小的打擊。因為在那以前,軸心國的戰績,還算不錯。

除了在進攻英國本土的不列顛之戰沒能取得太大進展。像進攻法國,突破馬奇諾防線這些戰役,都打得非常漂亮。現在義大利的這場敗仗,讓那些原本打算跟著軸心國的國家,現在都暫停了腳步。而隨著義大利的失敗,英國也名正言順的在希臘建起了基地。順帶拉攏了一幫小兄弟,一起投入到英國陣營,共同反對德國。

不只是歐洲戰場上,義大利吃了大虧。在北非戰場上,義大利原本是有絕對優勢的。前面講到,在二戰之前,義大利出兵佔領了衣索比亞跟阿爾巴尼亞。在北非,義大利不止有50萬大軍,更有大片的根據地。可這種局面,依舊沒能讓義大利取得很好的成績。在義大利軍隊的打擊下,占據兵力與地盤優勢的義大利,居然很快就吃不消了。最後的北非戰場,也是以義大利的失敗告終。等到北非戰場結束後,二戰也接近尾聲,義大利也退出了德國的軸心國陣營。

⑼ 義大利戰爭的戰爭簡史

義大利戰爭分為3個時期 這一時期的特點基本上是法國爭奪那不勒斯王國。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一世死後(1494年1月),法王查理八世宣布作為安茹王朝(屬於法蘭西王朝的旁系)的繼承人有權佔有斐迪南一世的領地。1494年8月底,查理八世率兵(3.7萬人,其中包括瑞士雇傭兵;野炮136門)越過阿爾卑斯山脈,向那不勒斯開進。皮埃蒙特軍隊(2.3萬人)在阿斯蒂地域與查理八世軍隊匯合。陸軍作戰得到法國艦隊保障。義大利北部和中部各國對查理八世未作認真抵抗,使其得以穿過羅馬全境(1494年12月31日)。1495年1月,查理八世接受羅馬教皇任命他為那不勒斯國王的授職書(委任和批准神職人員的職位和教職的詔書)後,於2月23日進占那不勒斯。法軍的掠奪和暴行和徵收新的捐稅激起了義大利人民的憤慨。義大利各國首腦害怕法國勢力的加強和發生全面起義,於1495年3月建立了「神聖同盟」(或稱「威尼斯同盟」),以驅逐法軍。參加同盟的有威尼斯、米蘭和羅馬教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和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二世也加入了同盟。1495年7月6日,法軍在福爾諾沃(帕爾馬附近)與「神聖同盟」軍交戰,遭到失敗。法軍直到1495年10月才得以突向北方。1496年12月,法國撤出那不勒斯王國。
1499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二繼續奉行先王政策,遠征米蘭公國。路易十二在1499—1500年的幾次交戰中獲勝,相繼佔領米蘭和倫巴第。1501—1502年,根據條約規定,那不勒斯王國由法西兩國軍隊共同佔領。但1503年春,法西兩國因一些有爭議地區的問題而爆發戰爭。1503年12月29日加里利亞諾河畔一戰,西軍獲勝,法國被迫放棄那不勒斯王國,使其淪為西班牙領地。 這一時期以1519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後,法西兩國瓜分義大利的戰爭為標志。這一時期爆發6次戰爭,被捲入戰爭的有羅馬教皇、威尼斯、瑞士、英國和土耳其。查理五世力圖把法軍從北義大利驅逐出去,繼而實現南北領地的統一,他事先得到了英國、羅馬教皇、曼圖亞和佛羅倫薩等國的支持。威尼斯是法國國王的同盟軍。1521年戰爭爆發。1522年4月,法軍在比科卡戰中失利,德國雇傭兵首次打敗了擔任法軍突擊力量的瑞士雇傭兵。這次戰役並未決定戰爭的勝負。法蘭西斯一世率重兵越過阿爾卑斯山脈佔領了米蘭,爾後逼近帕維亞。帕維亞一戰法軍失敗,法蘭西斯一世被俘。法蘭西斯一世獲釋後,拒不承認1526年在馬德里簽訂的條約,並加入羅馬教皇在英國支持下建立的旨在使義大利擺脫西班牙桎梏的同盟(科尼亞克同盟,1526年5月)。參加同盟的還有威尼斯、米蘭、佛羅倫薩。
1527年,義大利戰爭再度爆發。雙方各有勝負,1529年法國國王戰敗,被迫於1529年8月與羅馬帝國簽訂和約並放棄對義大利的爭奪。然而法蘭西斯一世於1536年再度挑起戰爭,佔領皮埃蒙特和薩伏依。1538年,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在尼斯簽訂為期10年的停戰協定。但法國出使土耳其蘇丹的兩位使者在米蘭公國境內被殺,成為1542—1544年戰爭的導火索。查理五世與英國國王結成同盟。法國的盟國有丹麥、瑞典。雖然天主教國家被規定禁止與穆斯林結盟,法國仍於奧斯曼帝國達成了秘密同盟,並在1543年於尼斯發動聯合登陸戰。1544年,法軍在圍攻卡里尼亞諾要塞(都靈以南)期間,在切雷索萊附近取得了輝煌勝利。然而,由於羅馬和英國軍隊攻入法國境內,法國被迫於1544年9月在克雷普簽訂了重申1529年康布雷條約基本條款的和約。1551年再度爆發的義大利戰爭一直延續到1559年,法西兩國被迫簽訂了卡托—康布雷西和約(1559)。這一和約結束了法國對義大利的擴張,鞏固了西班牙在米蘭公國、那不勒斯王國、西西里島和撒丁島的統治地位,並使義大利仍處於政治上分裂的局面。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經歷過什麼戰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英國怎麼開通流量包 瀏覽:13
微信怎麼設置把中文翻譯成越南 瀏覽:739
伊朗有多大有多少人 瀏覽:924
印尼國家華僑怎麼那麼多 瀏覽:6
中國怎麼通過印度洋到達伊朗 瀏覽:918
中國最老的樹在哪個省份 瀏覽:597
十萬元越南幣多少錢 瀏覽:413
義大利epsilon是什麼意思 瀏覽:669
中國銀行存多久有分紅 瀏覽:25
如何將中國元素融入到廣告中 瀏覽:737
印度人口2018總人數多少 瀏覽:506
中國免費公交在哪個城市 瀏覽:529
怎麼查伊朗關稅編號 瀏覽:828
中國一級演員怎麼評的 瀏覽:258
英國打工一天多少人 瀏覽:368
印尼虎魚為什麼吃食的時候會明 瀏覽:95
中國外匯未來前景如何 瀏覽:977
印尼電廠工資一般多少 瀏覽:288
義大利導航軟體哪個好 瀏覽:101
印尼買套房多少錢 瀏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