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義大利園林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前,中,後期各自有哪些特點
初期:人文主義園林
1.選址時注意周圍環境,可以遠眺前景→多建在佛羅倫薩郊外風景秀麗的丘陵坡地上。
2.多個台層相對獨立,沒有貫穿各台層的中軸線。
3.建築風格保留一些中世紀痕跡。
4.建築與庭園部分都比較簡朴,大方,有很好的比例和尺度。
5.噴泉、水池作為局部中心。
6.綠叢植壇為常見的裝飾,圖案花紋簡單。
中期(盛期):人文主義園林
16世紀40年代後,義大利庄園的建造以羅馬為中心,進入鼎盛時期。16世紀後半葉庭園多建在郊外的山坡上,構成若乾颱層,形成台地園。
1.中軸線貫穿全園
2.景物對稱布置在中軸線兩側
3.各台層上常以多種理水形式,或理水與雕像相結合,作為局部的中心。
4.理水技術成熟,包括各種光影與音響效果(水風琴,水劇場),跌水,噴水(秘密噴泉,驚愕噴泉)等,水景與背景在明暗與色彩方面形成對比。
5.植物造景(迷園,花壇),水渠,噴泉等日趨復雜
後期:巴洛克園林
1. 造園愈加矯揉造作,大量繁雜的園林小品充斥著整個園林。
2.濫用造型樹木,對植物進行強行修剪作為獵奇的手段,形態愈來愈不自然。
3.線條復雜化。花園形狀從正方形變為矩形,並在四角加上了各種形式的圖案。花壇、水渠、噴泉及細部的線條少用直線,多用曲線。
2. 求意式、法式、英式各建築特點與區別,多謝啦!
一、意式、法式、英式各建築特點:
1、義大利建築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尖形拱門、大窗戶及繪有聖經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設計中利用尖肋拱頂、飛扶壁、修長的束柱,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以及用新的框架結構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築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
2、法式建築講究點綴在自然中,並不在乎佔地面積的大小,追求的是色彩和內在的聯系,讓人感到有很大的活動空間。法式建築對建築的整體方面有著嚴格的把握,善於在細節雕琢上下工夫。法式建築史是經典的,而不是時尚的,法式建築十分推崇優雅、高貴和浪漫。
3、英國的建築大多保持著紅磚在外,斜頂在上,屋頂為深灰色。也有牆面塗成白色的,是那種很暗的白或者可以叫做「灰色」。房子一般是由磚、木和鋼材等材料構成,很少看見鋼筋混凝土的建築。
英式別墅主要建築結構牆體為混凝土砌塊,具有簡潔的建築線條,凝重的建築色彩和獨特的風格,坡屋頂、老虎窗、女兒牆、陽光室等建築語言和符號的運用,充分詮釋著英式建築所特有的莊重、古樸。
二、意式、法式、英式各建築的區別:
1、義大利建築義大利建築在建築技術、規模和類型以及建築藝術手法上都有很大的發展,無論在建築空間、建築構件還是建築外形裝飾上,都體現一種次序、一種規律、一種統一的空間概念。
2、法式建築往往不求簡單的協調,而是崇尚沖突之美,呈現出浪漫典雅風格。
3、英式建築空間靈活適用、流動自然,藍、灰、綠富有藝術的配色處理賦予建築動態的韻律與美感。
三、意式、法式和英式建築介紹
1、義大利建築,14世紀義大利出現「文藝復興」運動,隨之資產階級的象徵——市政廳、行會大廈、廣場與鍾塔等建築興起,這就是文藝復興的義大利建築風格。這種建築並沒有簡單地模仿或照搬希臘、羅馬樣、它在建築藝術、規模和類型以及建築藝術手法上都有很大的發展,無論在建築空間、建築構件還是建築外形裝飾上,都體現一種次序、一種規律、一種統一的空間概念。
著名的佛羅倫薩主教堂的穹頂建造標志著文藝復興建築史的開始,這座建築對邊12.2米,高達107米,成了整個城市輪廓線的中心。有名的聖彼得大教堂也是這個時期建造。各種拱頂、碹廓,特別是柱式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建築構圖的主要手段,表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獨創精神。
「巴洛克「建築史17世紀義大利建築衰退之後出現的一種建築風格。它突破了歐洲古典、文藝復興時期古典主義的常規,採取了雙柱或三柱為一組的節奏不規則跳動的形式,開間變化很大,突出垂直分劃。牆面作為深色的壁案,有意造成出奇反常的新形式,並且喜歡大量使用壁畫和雕刻,常常將人體雕刻滲透到建築中去,以顯示富麗堂皇的形象。
流行於19世紀下半葉的義大利式風格,一般為方形或近似方形的平面,紅瓦緩坡頂,出檐較深,檐下有很大的托架(也稱牛腿)。檐口處精雕細鑿,氣勢宏大,既美觀又避免雨水淋濕檐口及外牆而變色,使外觀看上去始終保持鮮艷亮麗沒有污濁。普通的義大利風格的建築,朝向花園的一面有半圓形封閉式門廊,落地長窗將室內與室外花園連成一體,門廊上面是二樓的半圓形露台。
義大利建築的細節的處理上特別細膩精巧,又貼近自然的脈動,使其擁有永恆的生命力。其中鐵藝是義大利建築的一個亮點,陽台、窗間都有鑄鐵花飾,既保持了羅馬建築特色,又升華了建築作為住宅的韻味感。尖頂、石柱、浮雕等,彰顯著義大利建築風格古老、雄偉的歷史感。
英式別墅主要建築結構牆體為混凝土砌塊,具有簡潔的建築線條,凝重的建築色彩和獨特的風格,坡屋頂、老虎窗、女兒牆、陽光室等建築語言和符號的運用,充分詮釋著英式建築所特有的莊重、古樸。雙坡陡屋面、深檐口、外露木、構架、磚砌底腳等為英式建築的主要特徵。
鬱郁蔥蔥的草坪和花木映襯著色彩鮮艷的紅牆、白窗、黑瓦,顯得優雅、莊重。建材選用手工打制的紅磚、碳烤原木木筋、鐵藝欄桿、手工窗飾拼花圖案,滲透著自然的氣息。英式建築空間靈活適用、流動自然,藍、灰、綠富有藝術的配色處理賦予建築動態的韻律與美感。
3. 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建築藝術有哪些特點
14--16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對整個歐洲的文藝界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是世界建築史上一個大發展和大提高的時期,這時期的建築藝術既體現統一的時代風格,又表現了藝術個性。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是繼哥特式建築之後出現的一種新的建築形式,15世紀初產生於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後流傳到歐洲其他地區。這種建築的基本特徵是追求整體的和諧、穩定,力求對稱,並將設計與美感效果建立在數學和透視學的基礎之上。如採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結構;窗戶和門為方形或半圓拱,不再是尖拱形;空間不再用裝飾性圖案和鑲邊塞滿,而是讓它空著。它給人以朴實大方、簡潔和諧的感覺。而哥特式風格於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但這種風格主要涉及義大利北部地區(如米蘭大教堂),而對中、南部則影響不大。
文藝復興之前,哥特式建築在歐洲許多地區占統治地位,主要表現為修建的教堂是尖拱頂、尖拱門、外牆有許多垂直的線條和尖拱券、鑲嵌著彩色玻璃的花窗,造成一種「仰望天國」的神秘感,並被認為是基督教神權統治的象徵。最早使用「哥特式」這個詞的人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人文主義者,它有「野蠻的」的含義,是對無規則的建築的「譴責」。認為「哥特式」建築是神權統治的象徵,在結構上缺乏穩定感。文藝復興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富裕的人們開始尋求人們的「天堂」。人們希望有一種更適合人們居住、體現為人服務的建築。這樣,簡潔和諧的文藝復興風格逐漸壓倒了裝飾繁鎖的哥特式風格。
文藝復興以後,在當時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建築的主題由宗教走向人生。而人文主義者認為,藝術首先贊美的是人的偉大,而不是神的萬能。建築的首要功能是為人的世俗生活服務,特別是為城市公民生活服務。建築的最大榮耀在於為城市提供實用之需與現實之美,因此商業利益、軍事防衛和生活日用是建築服務的主要內容。
人文主義者還認為古典建築,特別是古典柱式構正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觀念。
在多種原因的共同作用下,14--16世紀歐洲,形成了獨特的建築藝術,即文藝復興時期建築藝術。
2至16世紀的歐洲,主要是宗教建築,其特色為「高」、「尖」。文藝復興以後,建築的主題由宗教走向人生,即由寺院變為宮室。建築風格的特點是追求豪華,大量採用圓柱、圓頂,外加很多精美的飾物。文藝復興時期是義大利建築最輝煌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建築發生了不同於以往的新變化,古希臘、古羅馬的建築風格取代了歐洲盛行的哥特式風格,古典柱式再度成為建築構圖的主題,同時追求穩定感。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的特點是推崇基本的幾何體,如方形、三角形、立方體、球體、圓柱體等,進而由這些形體倍數關系的增減創造出理想的比例;在建築設計及建造中大量採用古羅馬的建築主題、高低拱券、壁柱、窗子、穹頂、塔樓等,不同高度使用不同的柱式。建築物底層多採用粗琢的石料,故意留下粗糙的砍鑿痕跡,有些門窗也採用這種作法。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結構、建築風格是全新的,突破了風格主義的常規,創造出—種新穎而生動的活力。
文藝復興建築最明顯的特徵是揚棄了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築風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築上重新採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們認為,哥特式建築是基督教神權統治的象徵,而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建築是非基督教的。他們認為這種古典建築,特別是古典柱式構圖體觀著和諧與理性,並同人體美有相通之處,這些正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觀念。
但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師絕不是食古不化的人。雖然有人(如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在著作中為古典柱式制定出嚴格的規范。不過當時的建築師,包括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本人在內並沒有受規范的束縛。
他們一方面採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靈活變通,大膽創新,甚至將各個地區的建築風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們還將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科學技術上的成果,如力學上的成就、繪畫中的透視規律、新的施工機具等等,運用到建築創作實踐中去。
文藝復興是整個歐洲文化最輝煌的一段時期,這時期的建築藝術獨具特色,歐洲大地上矗立起許許多多經典華麗的建築。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藝術對後世也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如俄羅斯在18世紀建築的彼得宮等。與今天單一的建築結構相比,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更顯示出了它的雍容華貴、高貴典雅。總之文藝復興是人類文藝發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這其中更離不開建築藝術的貢獻。
4. 義大利式建築風格有什麼特點
義大利風格建築風格是以古羅馬中世紀暑期建築風格為代表,因其採用了卷、拱等式樣而得名,主要特徵為厚實的牆壁、窄小的窗口、半圓形的拱頂、逐層挑出的門框裝飾和高大的塔樓,並大量使用磚石材料。羅馬式建築以教堂為主,外表輪廓分明,給人以庄嚴肅穆的神聖感覺。
古典風格的義大利多層公寓常用標准單元,一些公寓底層設商店,樓上住戶有陽台,這種形制同現代公寓也大體相似。這些建築物的外露部分會有漂亮的圖案,頗饒生趣;而一些富人的邸宅、市政廳、同業公會等建築則多用磚石建造,並採用哥特式教堂的許多裝飾手法去進行美化,圖案細膩柔媚,常常採用多種不同手法,並喜歡用弧線和S形線,尤其愛用貝殼、旋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卷草舒花,纏綿盤曲,連成一體。
巴洛克風格興起於十七世紀的義大利建築,在義大利語中,巴洛克意思是「畸形珍珠」。巴洛克風格主要體現在,裝修毫無節制、放盪不羈、炫耀財富、五光十色。在巴洛克建築里,充滿了壁畫、雕塑,並且壁畫的構圖是躁動不安、扭曲的,貼金描銀,色彩艷麗的,藝術家更熱衷於那些有錯覺的、富有戲劇性的裝飾方法,顯然,這樣的房間是不大適合凡人居住的。今天的學者普遍認為,巴洛克風格是文藝復興「人本思潮」的倒退。
來源於問問我建築綜合平台
5. 義大利的四大建築風格
義大利不但擁有正宗的歐洲古典風格,同時也是現代設計最具活力的地方,下面就一起來看看義大利的四大建築風格吧
拜占庭式建築(Byzantine Architecture)
“拜占庭”原是古希臘的一個城堡。拜占庭建築,就是誕生於這一時期的拜占庭帝國的一種建築文化。
拜占庭建築的特點主要有四個方面:
1、屋頂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頂”。
2、整體造型中心突出。
3、集中式建築形制,創造了把穹頂支承在獨立方柱上的結構方法和與之相應的。
4、變化和統一的色彩的使用。
羅馬式建築(Roman architecture)
羅馬式建築是10~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區的一種建築風格,特徵是線條簡單明快,造型厚重敦實,部分建築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徵,是教會威力的化身,是建築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組織到建築的完整構圖之中。
羅馬式建築的典型特徵是:
1、樸素的中廳與華麗的聖壇形成對比,打破了古典建築的均衡感。
2、拱頂常採用扶壁和肋骨拱來平衡橫推力。
3、交替布置的中廳大小柱,均有韻律。
4、巨大而厚實的牆體,牆面用連列小券,門宙洞口用同心多層小圓券,別出心裁,以減少沉重感。
5、半圓形拱券結構的窗戶、門、拱廊。
6、鍾樓的出現,有時拉丁十字交點和橫廳上也有鍾樓。
7、窄小的窗口,在較大的內部空間營造了一種陰暗神秘的氣氛。
哥特式建築(Gothic Architecture)
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
哥特式建築的特點:
1、尖塔高聳、尖形拱門、大窗戶及繪有聖經故事的彩色大玻璃。
2、以新的框架結構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築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
3、教堂的平面仍基本為拉丁十字形,西端門的兩側增加一對高塔。
4、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
5、飛扶壁由側廳外面的柱墩發券,柱墩上有砌尖塔,平衡中廳拱腳的'側推力。
6、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建築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7、設計中利用十字拱、飛券、修長的立柱,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
巴洛克式建築(Baroque Architecture)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
巴洛克式建築的特徵:
1、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常常大量使用貴重的材料、精細的加工、刻意的裝飾,以顯示其富有與高貴。
2、強烈的色彩,從而產生反常與驚奇的特殊效果。
3、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反對神化,提倡世俗化。
4、標新立異,追求新奇。這是巴洛克建築風格最顯著的特徵。
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的義大利風格建築,早已是時尚和經典的代名詞,這些風格各異的建築激發了無數藝術設計者的想像和創作,成為熱愛建築者的源泉之一。
6. 義大利建築的風格非常貼近自然,義大利建築的靈魂是什麼
義大利是一個古老的文明。經歷羅馬時期後,義大利於公元962年被神聖羅馬帝國統治。義大利的歷史是輝煌的。它受益於古希臘文明,並得到了發揚光大。「文藝復興」運動出現在14世紀的義大利,伴隨著市政廳、議會大廈、廣場和鍾樓等資產階級符號的興起,充分體現了文藝復興的建築風格。
義大利建築的起源。從公元前12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伊特魯里亞人是義大利半島的主要居民。他們住在亞平寧山脈以西的伊特魯里亞地區,在台伯河和阿諾河之間。直到公元前6世紀,他們的權力達到頂峰,他們幾乎控制了整個義大利半島,除了希臘殖民地。伊特魯里亞建築主要包括城市建築、寺廟建築和陵墓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