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義大利真垃圾兩次大戰都沒什麼貢獻
關鍵字: 兩次世界大戰 義大利 法西斯
義大利作為帝國主義國家,它是兩次世界大戰的參與者,在激烈的戰爭中義大利軍隊屢戰屢敗,與其他國家的軍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什麼因素導致義大利在戰爭中如此的軟弱無力,不堪一擊那。本文試圖通過對兩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自身的因素結合當時的國際環境來詮釋義大利屢戰屢敗的原因。
一、經濟因素---經濟落後,資源匱乏
現代戰爭中,能否保證戰略物資的供應是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戰略物資來源一旦枯竭,軍隊就會喪失行動能力,法西斯義大利的致命弱點,恰恰就是經濟基礎薄弱和資源的匱乏。軍事工業所需要的一切原料幾乎都要依賴進口。
20世紀初期的國際上,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早已經開始在各地的殖民擴張了,其勢力范圍迅速蔓延開來。他們掠奪大量的財富用於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此時的義大利國內真正的經濟發展區不過集中在北部極小的范圍內,南部廣大的農業區不僅人口較多,生產力水平較低,而且成了北方的銷售地,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國內的統治者不僅沒有採取措施,還把多年戰爭造成的財政困難轉嫁給勞動人民。社會動盪出現且日益加劇。義大利國內的商業自由資產階級不僅想把產品從狹隘的市場推向國際市場,更想從廣闊的海外獲得原料以發展資本主義,義大利以經濟利益為借口,開始了殖民擴張,但是義大利的經濟實力不如英、法等。義大利的致命弱點恰恰就是經濟基礎薄弱和資源匱乏,在沒有做好經濟准備便踏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必然會力不從心遭到挫折。第一次世界大戰, 義大利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但在巴黎和會上, 英法等不願加強意在地中海和巴爾乾的勢力, 拒絕履行許諾。在「威爾遜總統的仲裁」會議上(奧蘭多語) , 大部分的戰利品為英法等攫去, 義大利總共獲得10 萬平方英里的土地,而英國的是250 萬, 法國的是100 萬。【1】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經濟衰退,政治混亂,中央政府近於癱瘓。1929年-1933年的經濟危機,使義大利雪上加霜。義大利為了擺脫經濟上這種被動的情況,早在1937年就決定實施「自給自足計劃」但是這一計劃的實施未能縮小義大利原料生產與其他大國之間的差距,以煤炭、鋼鐵和石油等重要戰略物資的生產為例,l938年義大利僅產劣質煤148萬噸,而同年美,英、法、德四國的煤炭產量分別為4.06億噸,2.3億噸、4600萬噸和1.59億噸;當年的銅產量,義大利為237.7萬噸.美、英、法、德則分別為5000萬噸、1400萬噸,600萬噸和2300萬噸。【2】義大利的石油生產情況就更糟。l938年它僅產原油l53265噸,而平時每年消耗石油400萬噸.戰時800萬噸.所消費的石油幾乎全部都要從國外進口。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同年美國的原油產量則為1.7億噸,英、法都因逐步形成有儲量豐富的油田,因而原油產量也很高。此外,義大利的銅、鎳、鉛.錫等有色金屬資源也很缺乏。其中情況較好的銅.1938年也僅產2963噸,而同年美國的銅產量為58萬噸。【3】
原料的不足使義大利的工業化水平遠遠落後於其他歐美大國。例如,1938年,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為了實現軍隊的機械化和快速化,採取各種辦法增加汽車的產量,從而推動了義大利汽車業的發展,但仍然無法同上述國家的汽車產量相比。l939年9月1日二次大戰全面爆發時,義大利的主要戰略物資儲備己經告竭。當時,鋼材還夠用14天,煤炭只夠用50天,情況好些的鐵礦石也只夠用180天為了解決戰略資源短缺問題.
總之,到1940年6月參戰時.義大利的經濟遠沒有為戰爭做好准備.這從義大利外交部長齊亞諾的日記中可以得到證實。l940年4月7目.在義大利負責軍工生產的法瓦格羅薩將軍的陪同下,齊亞諾察看了戰略物資儲備情況。齊亞諾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我與他一起走馬觀花式地調查了我國金屬儲備情況。結果令人十分沮喪」。但更加令他不安的是法瓦格羅薩報告說.「義大利正在失去它所有的國外市場.即使動用我們少得可憐的黃金儲備也買不來我們所需要的金屬」。另外,從國內情況來看義大利的「資源極其缺乏.破銅爛鐵的收繳也已達到極限。一切都完了」。並且說,「就物資儲備而言,我們現在的處境實際上比去年9月份還要糟.現有的物資也只夠打幾個月的仗」。在聽了法瓦格羅薩的上述這番話之後,齊亞諾在日記中寫道:「我們處於這樣一種狀況,怎敢參戰呢!?」【4】義大利國內的資源匱乏,經濟基礎薄弱,在國際上與英、法等國家無法相提並論。在沒有做好准備的前提下便匆忙的參加到戰爭中這是致使義大利在戰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
二、軍事因素----裝備落後,軍隊素質低下
戰略物資的缺乏和經濟的虛弱使義大利的軍事力量受到很大影響。二戰開始後,納粹德國閃電般的軍事勝利給了墨索里尼無限的希望,他將二戰視為獲得權利的良機。1940年6月,德國進攻法國,6月10日,墨索里尼不顧美國的多次警告,對英、法宣戰。意軍32個師向法軍發起了進攻,法國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當中。
雖然義大利國防大臣吹噓可以動員1000萬人.但因武器裝備不足,到1940年6月l 0日義大利參戰時,其陸軍總數僅為45萬人,編為74個二二制陸軍師。據當時任意軍總參謀長的巴多里奧元帥事後說:「法西斯義大利參戰那天,74個二二制陸軍師中。只有19個師人員滿編,武器裝備齊全」。【5】當時。步兵是義大利陸軍的主體。約占陸軍總教的80%.但其武器裝備的落後令人吃驚。士兵手中拿的還多為第一攻世界大戰時使用的9l式步槍。自動步槍雖然已開始生產,但數量極其有限。步兵的落後還表現在缺少機動車輛上。士兵按條例規定每人背負一個重達35公斤的背包.因而行進速度十分緩慢,平均每天只能前進30公里。義大利決定參戰後,步兵師開始實施所謂的「小機械化」,即給每個師配備少量汽車和自行車作為「補充裝備」。自行車用來運送背包,士兵輪流坐汽車行軍。這樣一來,行軍速度雖然略有提高.但卻增加了團隊間的矛盾,渙散了部隊的紀律。步兵師配備的主要武器裝備是:34門100毫米野炮、30門81毫朱迫擊炮.8門47毫米反坦克炮。這些火炮有相當一部分是一戰時從奧地利人手中繳獲來的。其餘部分也多半是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生產的老式部件所組裝。由此不難看出.義大利軍隊使用的大炮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化戰爭的要求了。武器裝備最差的是工兵。當時工兵部從的主要裝備是功能落後的老式探照燈.士兵手中拿的就是鍬和鎬。陸軍中裝備略為好些的是那3個坦克師.總共擁有坦克1200輛。其中的近1100輛是3噸重的13輕型坦克.裝甲很薄.步槍子彈也可穿透。其最大特點是沒有安裝火炮,攜帶的主要武器是一挺機槍。士兵中有人戲稱這種早已被英法德淘汰的袖珍坦克是「胭脂盒」,也有人群之為。「沙丁魚罐頭盒」,事實上它不能用於作戰。只能作為戰時運送彈葯的輔助工具。另外有大約100輛6噸重的16中型坦克.這種坦克一時還不能開赴前線,因為其火炮瞄準器有毛病,需要檢修。當時英國坦克部隊配備的多半是13噸以上的中型坦克,由此看來這幾個坦克師也是徒有虛名。1939年格拉齊亞尼元帥被任命為陸軍總參謀長,發現陸軍裝備和作戰水平極差。墨索里尼叫他不要擔心,並且說,在戰場上陸軍不過是做做樣子,擺擺陣勢,打仗不靠陸軍。【6】義大利海軍和空軍的情況與陸軍有所不同。墨索里尼上台後十分重視擴充海軍和空軍,所以經過法西斯宣傳機器的大肆吹噓。義大利民眾認為其海空軍都是世界一流的。墨索里尼把海軍看成是實現其擴張野心的一個重要工具。他說,義大利是一個伸入地中海的半島。稱霸地中海是意的要求,負責軍工生產的法瓦格羅薩將軍說,從武器裝備情況來看,義大利只能打得起二至三個月的戰爭。【7】
三、政治因素----墨索里尼好大喜功,指揮無能
義大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之一,但它在大戰中的地位卻遠遠不及德國納粹集團甚至軍國主義的日本,義大利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野心頗大而實力有限。喜歡耀武揚威實戰能力又相當空虛,剛愎自用又少謀寡斷,墨索里尼的指揮無能是義大利戰爭失敗的重要因素。
1923年,墨索里尼確定擴張步驟,把大而弱的衣索比亞作為擴張的首要目標,叫囂必須征服埃國,以建成一個名副其實的殖民帝國。但是,直到1935年,做事猶豫不決的墨索里尼才決定作戰。10月2日,墨索里尼在威尼斯宮宣布戰爭總動員,囂張地宣稱:「我們已經忍耐了13年了……不能再忍了!」【8】裝備精良的義大利軍隊在南北兩線投入20多萬軍隊、數百輛坦克和大量飛機,准備一舉拿下埃國。當時的埃軍的武器只有步槍、數千挺機槍和幾百門老式輕型火炮,根本沒有坦克和能作戰的飛機。兩國實力相差懸殊。然而,事情卻超出墨索里尼預想。意軍在迅速攻佔幾個城市後,就連連受到埃國軍隊的阻擊,以至於當時意外交大臣齊亞諾都悲觀地說,「要打勝這場戰爭是不可能的。」1936年5月,瘋狂的義大利法西斯竟用瓦斯彈、芥子氣彈等化學武器,向埃國河湖和田野里傾撒毒物,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佔領埃國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建立了短暫的「東非帝國」。
1939年9月,納粹德國「閃電」襲擊波蘭,歐洲戰爭全面爆發。義大利先是以國內經濟困難和軍事准備不足為由,等候有利的作戰時機。還沒等墨索里尼緩過神來,納粹德國的「閃電」作戰已橫掃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1940年5月,德國軍隊迅速攻入法國並逼近巴黎。6月10日,墨索里尼認為時機已到,命令西方集團軍群司令翁貝托親王指揮32.5萬軍隊駐扎在意法邊界待命。17日,新組成的法國貝當政府要求停戰,希特勒邀請墨索里尼前往慕尼黑會晤。墨索里尼很順利地得到法國部分割讓土地。 然而,墨索里尼覺得這樣的勝利有失尊嚴,又突然決定在停戰協議正式簽訂前的21日和22日向法軍發動閃電戰。結果,在阿爾卑斯山地區,意軍的閃電進攻非但沒有讓勢單力薄的6個法國師後退一步,反而遭到法軍迎頭痛擊,損失慘重,631人被打死,5206人受傷,626人失蹤,翁貝托親王被迫宣布停戰。
1940年6月,英國20多萬遠征軍在敦刻爾克丟盔卸甲、敗退英倫三島。此時,墨索里尼認為搶奪英國非洲殖民地的時機已經到了。當時,英國軍隊的主力在歐洲,駐非洲和中東的英軍只有10多萬人,而義大利在非洲駐軍近60萬人。意軍企圖以東非的軍隊進攻英屬索馬里,控制紅海南部的出海口;以北非的軍隊進攻埃及,奪取蘇伊士運河。一旦實現目的,地中海便可能成為「新羅馬帝國的內湖」。然而,墨索里尼卻完全高估了自己。不到半年時間,駐守北非的數萬英軍憑借幾次漂亮的戰役俘虜意軍達30多萬人,包括百餘名將軍。北非戰場失利後,墨索里尼非但沒有自省,反而責備德國救援不及時,大罵「他們(德國人)應記住是他們使我們失去了一個帝國」。【9】
為了改變自己在法西斯軸心國當中的配角地位,1940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動用8.7萬兵力、163輛坦克、686門火炮和380架飛機,向希臘發起了全面進攻。可是,意軍未能達到墨索里尼的預期。11月4日,希臘政府僅集結了15個師,花了一周時間就把意軍趕出邊境。21日,墨索里尼臨時換指揮,增派14個師,發動新的一輪總攻。希軍巧妙地利用地形,頑強抗擊,意軍始終沒有扭轉敗局。墨索里尼心急如焚,一面把慘敗的責任歸罪於總參謀部,進而更換總參謀長,一面又通過希特勒要求希臘停戰。可是為時已晚,希臘軍隊已全線發動進攻,意軍死傷慘重,王牌師全部被殲,5名將軍被俘,1名將軍被打死。義大利人全都被打蒙了,他們不知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墨索里尼急切地跑到德國,像犯了錯誤的小學生惴惴不安地坐在希特勒面前,請求救兵。希特勒同意出兵,並用了兩個小時的時間向墨索里尼傳授戰略戰術。墨索里尼回國後,仍然希望搶在德國之前靠本國的力量打敗希臘,挽回面子。他下令急征新兵,組建一支50萬人的增援部隊。1941年3月2日,他以最高統帥的身份親自督戰,但還是以失敗告終。墨索里尼怎麼也想不通,人數和武器都占優勢的義大利軍隊為什麼攻不破希臘的防線。希臘一戰進一步暴露義大利法西斯政權的虛弱和無能,也使義大利淪為軸心國集團中的二流國家,只能作「配角」隨德軍進行從屬戰。蘇德戰爭爆發後,希特勒本想「單干」。墨索里尼認為德軍必勝,如協同作戰還可以分到戰利品,於是,苦苦哀求希特勒答應意軍參加對蘇作戰。結果,派往蘇聯的22萬義大利精銳部隊同樣不堪一擊,一半士兵被打死打傷或被俘,另一半則早早就逃回義大利,各種武器損失大都達80%以上。
義大利軍隊在戰場上的連連失利使國內出現了嚴重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危機,人民反戰和反法西斯情緒異常高漲。1943年7月25日,義大利發生政變,墨索里尼被捕,法西斯政權倒台。關押中的墨索里尼始終不承認自己的錯誤,而把失敗歸於「義大利人的軟弱」。實際上,號稱「世界上最精銳的殖民軍」的意軍屢戰屢敗的主要原因在於義大利領導人的無能。墨索里尼剛愎自用,優柔寡斷,缺乏指揮才能,不信任軍隊指揮,也不聽取作戰問題的建議與勸誡,卻常以最高統帥身份剝奪了總參謀部的軍事決定權,常突然改變軍事計劃,獨斷專行。除此之外,意軍將軍們庸碌無能,。這樣,義大利法西斯過早垮台是可想而知的。
四、民眾因素----民心士氣低落,普遍厭戰
墨索里尼認為義大利軍隊的失敗是由於「義大利人軟弱.不喜歡大膽的行動」.說「他們不是古羅馬人的後裔,而是外藉奴隸、農奴和混血兒的後代」。實際上,失敗的主要原因並不是義大利民族素質的低下.而是民心和士氣的低落.他們早已厭倦了這場戰爭。正如希臘雅典《芟斯諾斯》報所評論的耶樣:「斷言義大利軍隊不擅長打仗是不正確的。他們是往日的戰士,但或許是這場戰爭沒有激起他們的熱情。「美國國際問題專家薩姆納•韋爾斯。1939年冬曾經作為羅斯福總統的私人代表訪問羅馬。他注意到.在義大利。很少有法西斯首領。一切有影響的力量幾乎都反對戰爭。這固然主要是由於對納粹德國普遍感到恐懼和仇恨,同時也由於普遍相信.不論義大利同英國和法國的人為摩擦有多大。很大一部分輿論反對戰爭.因為他們認識到這場戰爭甚至鑄成大錯.不論誰勝誰負.義大利是都將一無所得,並會喪失一切。1940年6月10日.墨索里尼宣戰後,義大利廣大老百姓卻深最感到不安。這一夜的羅馬市內,有如已經預知了即將來臨的劫難.大街上沉靜得異平尋常,一到傍晚.家家門面緊閉,委實叫人恐怖。在阿爾巴尼亞前線與希臘軍趴作戰的義大利部隊處境悲慘,意軍鬥志消沉.士氣促落。一個被俘的義大利軍官在日記中記錄了這種狀況。這個軍官盡管是法西斯分子,但他在日記中對義大利軍事翠¤表達了強烈的不滿和憎恨。他抱怨說意軍被告知希臘人都是膽小鬼,只有喝了白蘭地之後才敢打仗。部隊對外界的情況一無所知,宣傳機器聲稱意大剎軍隊正在向南斯拉夫勝利進軍.希臘已經發生了革命.但事實上根本不是那麼回事。一種致命的情緒逐漸地滋生開來:我們不是敵人的對手.抵擋他們是不可能的」。【10】
五、外交因素---外交立場搖擺不定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政治地圖發生了巨大變化英國失去了過去的仲裁能力,俄國十月革命使歐洲和世界出現了兩種社會制度體系的對立;由於奧匈帝國的瓦解、德國的戰敗和俄國的被排斥,傳統的歐洲大國均勢已無法重建;東方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首先沖擊了傳統殖民主義的歐洲老牌帝國;美國和日本這兩個非歐洲強國的崛起,使列強的爭霸更顯尖銳和復雜。【11】
世界正在崛起。然而,戰勝國列強在與戰敗國締結和約時卻只是利用自己經過戰爭仍然存留下來或通過戰爭而獲得的某種優勢地位,殫精竭慮地試圖建立起一種有利於自己的戰後結構,而不去考慮這種結構是否適合變化了的世界形勢。他們之間勾心鬥角,激烈爭斗:英國帶著復雜的均衡考慮,企圖維護原有的世界霸權,主宰歐洲,努力做到既削弱德國又保留一個未被肢解的德國;法國企圖爭奪歐洲領導權而迫切希望一勞永逸地解決德國問題;威爾遜的「十四點計劃」是要利用美國的經濟優勢爭奪世界領導權;義大利希望確立其在地中海周邊地區的優勢地位;日本的目標是獨佔中國,稱霸亞太。凡爾賽格局中的義大利是一個既想維護現狀又欲修正現狀的特定力量, 歐洲列強在新的一輪爭奪世界霸權與維護霸權的斗爭中都希望把它拉到自己的陣營中去, 義大利在國際舞台上成了一個似乎左右逢源的被選擇的對象。另一方面, 義大利國力相對薄弱, 屬於二等國家, 沒有獨立的實力去實現其霸權目標, 而只能傍依某一強國集團, 利用列強爭霸破壞穩定所帶來的裂隙以實現自己的野心。《倫敦條約》允諾了它的全部野心: 取得蒂羅爾和伊斯特利亞以完成「民族統一」, 在亞得里亞海獲得主宰地位, 在近東及殖民事務中的強國地位得到承認。【12】但是, 以戰勝國身份出席戰後分贓會議的義大利, 在巴黎卻被作為一個無足輕重的二等角色來對待,《倫敦條約》未獲承認。盡管義大利通過《聖日耳曼和約》得到了伊斯特利亞、的里雅斯特、特蘭提諾、達爾馬提亞沿岸的一些島嶼和南蒂羅爾, 意奧邊界也向北移到勃倫納山口,兌現了義大利在歐洲的大部分領土要求, 【13】 但英法並沒有滿足義大利對東地中海和非洲的願望: 在小亞細亞, 義大利一無所獲; 在非洲, 沒有一塊前德國的殖民地委任給義大利統治。【14】 凡爾賽因此在義大利人心目中成了「欺騙」的代名詞和一種痛苦的回憶, 他們感到義大利獲得的是一種「殘缺不全的勝利」【15】「義大利贏得了戰爭, 但卻失去了和平。義大利, 盡管有所獲, 出現在和會上仍是一個不滿意的國家」【16】凡爾賽帶給義大利的是一種奇恥大辱般的失落感。
墨索里尼正是利用義大利人的這種失落感, 打著修訂主義的旗號, 做著洗雪凡爾賽之恥的許諾攫取政權,凡爾賽體系促成了義大利這種兩面性政策選擇, 而整個20 年代凡爾賽體系的相對穩定則又決定了義大利無須作什麼新的選擇。這種特殊的、矛盾性的兩面政策一直貫穿在20 年代的義大利外交之中。
20 世紀20 年代末30 年代初, 整個世界遭受了經濟危機的劇烈振盪, 凡爾賽和平結構因此而搖搖欲墜。20 年代相對穩定時期潛伏著的民族主義力量又以新的精力復活了, 尤其是德國。德國政府在裁軍會議上提出了與其他大國享有平等權利的要求, 重整軍備的呼聲與日俱增, 隨後的希特勒上台及其所推行的毀約擴軍政策更是讓凡爾賽體系下的歐洲惶惶不安。相對穩定的凡爾賽格局中, 義大利只不過是一個二等角色, 不足為列強所注意, 但是動盪的凡爾賽格局卻使它成了一個為列強所爭取的對象。希特勒早在《我的奮斗》和《第二本書》中就已把義大利作為爭取的對象和有用的同盟者。英國認為,「在這個階段, 義大利似乎不是一個主要威脅」, 比起「德國的納粹統治來, 還不那麼咄咄逼人, 還不那麼無孔不入」,【17】 應予爭取, 甚至還有一些英國政客看中義大利跟自己一樣超脫於法德沖突之上, 稱它是「歐洲和平的關鍵」【18】。法國雖和義大利有矛盾, 20年代兩國關系一直互不融洽, 但是面對德國咄咄逼人的毀約擴軍, 也想爭取義大利。法西斯義大利在歐洲舞台上似乎左右逢源。
在國際舞台的風雲變幻中,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義大利由於本國的實力所限,始終傾向避免與其他大國直接交手,它最擅長的是仔細選擇同盟夥伴以從中漁利。正如義大利外交政策的研究專家保羅•克雷莫納在1938年所說的:「義大利的外交政策從未受抽象的理念所支配,沒有哪個地方比他的祖國更廣泛地將馬基亞維利的警句應用於單純的政治術。」這種騎牆外交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實在是被義大利演繹得淋漓盡致了。這種政策也是義大利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無法確定自己的立場,最終失敗乃至退出戰爭的重要原因。
② 老事情啦!!!誰知道呀。。。
法西斯統治時期-法西斯的由來
在義大利近代的復興過程中,民族主義充當一面旗幟,發揮意識形態功能,促進了這一偉大進程的完成。然而,統一後的義大利開始了初步擴張,於是,民族主義蛻化成了民族利己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在反動的民族沙文主義即國家主義驅使下,義大利最終離開了三國同盟集團而加入了協約國方面。一戰結束後至二戰前的義大利為了報復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及實現領土進一步擴張的野心,肆意發動侵略戰爭。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墨索里尼逐步掌握了政權,法西斯主義最後形成。
民族主義在近現代各國、各民族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及至思想領域里都廣泛地存在著。民族主義是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的自信自愛,但同時也應當是對別的民族與國家的尊重。健康、科學的民族主義能使人們避免民族虛無主義,激發愛國主義熱情,使一個國家永葆生命青春並蓬勃發展。但是扭曲的、極端的民族主義卻能轉變成民族沙文主義、擴張主義,使本是民族精神和靈魂的民族主義成了民族理性的腐蝕劑。通觀義大利近代從四分五裂中實現統一,到20世紀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這段歷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民族主義由低沉到上升,直至偏離了正常軌道而一步步演變成極端民族利己主義、反動的民族沙文主義,最終到法西斯主義的線索。在當今民族主義在全球范圍內又一次興起的時候,重溫義大利的這段特殊的歷程,仍能給世人以啟迪和思考。
一、民族主義促進了義大利的統一與獨立
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9世紀70年代最終完成統一的近1400年裡,義大利連續不斷地遭受外族入侵,時而為一國控制,時而又成了列強逐鹿的場地。10世紀以後,德意志、西班牙、法國、奧地利圍繞著義大利相繼展開了爭奪。恩格斯曾指出:「自帕維亞會戰以來,在波河流域的戰場上,間接決定著法國和德國的命運,直接決定著義大利的命運。」當15~16世紀歐洲大陸上許多國家已成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時,義大利仍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俾斯麥語),義大利各地的封建割據勢力,在外國勢力的扶持下也相互爭戰,造成嚴重的分裂狀態,割斷了經濟、文化、政治上的往來,阻礙了資本主義的正常發展。義大利資本主義的萌芽雖早於任何其它一個國家,但終因惡劣的形勢變化而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18世紀下半期,美國獨立戰爭贏得了最後的勝利,原是英國的殖民地的美國變成了獨立的國家。隨後,與意毗鄰的法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封建特權被剝奪,封建專制的束縛被解除,資產階級掌握了政權。國際斗爭的成功激勵著義大利,義大利人民同外國統治者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而國內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進程亦要求推翻各邦國封建專制實現統一。義大利特定的歷史狀況決定了民族復興必須採取反對凌辱與結束分裂割據共同進行的方式。然而,對於一千多年來一直處於外族統治、四分五裂的義大利來說,要實現獨立統一談何容易!不僅外國統治者要鎮壓,教皇從中作梗以漁利,各地小封建主因害怕損及自身利益而反對,就是普通民眾又怎能相信會成為現實呢?長期的隔離與忍氣吞聲不知使多少人失去了知覺。義大利首先得覺醒。為喚起人民的民族意識——其實是正在形成中的民族意識,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啟蒙的學者,最後是統一過程中的民族派與自由派,都高揚著民族主義的大旗。
早在14到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中,義大利的許多學者就對諸如國家和統一的問題做過探索,盡管影響還不是那麼深遠。接承文藝復興運動思想文化的淵源,18世紀下半期展開的資產階級啟蒙運動則較多地表現了民族主義的傾向。資產階級革命家們更注意培養民眾的民族激情,使之樹立民族自信心,鼓舞他們參加民族獨立和統一的斗爭。經濟學家傑諾維季在舉辦的歐洲首次《經濟與商業》講座上用義大利語宣讀講稿;季拉鮑斯基出版了多卷本的《義大利文化史》。此外,許多哲學家,法學家,各社團、學會也組織起來。因而,經過啟蒙學者廣泛的宣傳與激勵,義大利人破碎的整體意識被一根絲線穿連起來,開始形成一個共同的心理和願望。從18世紀末葉,義大利人民復興國家的思想便「從文學作品中擺脫出來變成了政治實踐」。
首先,燒炭黨人開展了反法、反奧斗爭。18世紀末,拿破崙在法國崛起。法軍攻入了奧地利控制下的義大利。義大利雖由於各封建君主被拿破崙趕跑而出現了暫時的統一,但義大利的獨立問題仍是老樣子,只是法國接替了奧地利而已。19世紀初,拿破崙在歐洲的統治發生危機,義大利出現革命的動向。反抗拿破崙統治的共同斗爭,使義大利民族的反抗活動擺脫了過去的分散、孤立狀態,匯成了一股巨大的洪流。燒炭黨人率先起來領導斗爭。他們由國土南端擴展到整個亞平寧半島。後來歐洲大陸上反法同盟取得勝利,1814至1815年在維也納會議上,義大利重新被分割為8個邦國,奧地利、西班牙、教皇等的勢力也得以恢復。燒炭黨人繼續打著民族獨立的旗幟開展反奧斗爭,得到人民的熱烈相助,各地的人們紛紛為受難的煤炭黨人慷慨解囊以支持正義的事業。到19世紀30年代,燒炭黨基本上退出斗爭舞台,復興運動暫處低潮。但是,義大利人的民族情緒在經過初次血與劍的洗禮後已經高漲起來,民族意識進一步覺醒,到處激盪著反奧愛國的民族主義思潮,表現在文化領域就是蓬勃開展的「文化復興」運動。這為大規模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1848年革命的爆發准備了深厚的思想基礎。
30年代後的復興運動的領袖人物——無論是民主派還是自由派都有著更強烈的民族意識。他們以民族主義為實踐動力,為祖國的統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更重要的是,民族主義在運動中還把不同的派別團結一起,增強了獨立統一斗爭的力量。這一作用體現在運動的全過程。在民族主義思想的鼓舞和激勵下,義大利的革命形勢如潑油的乾柴熊熊燃燒起來。到1871年,義大利以一個獨立國家的姿態進入了資本主義時代,並開始在歐洲的國際舞台上扮演角色。
二、統一後的初步擴張:民族主義的蛻化
義大利的統一趕跑了外國侵略者,實現了民族的獨立自主,鏟除了重重妨礙工商業發展的壁壘與束縛,形成了國內大市場,鐵路、紡織等工業得到了發展,貨幣等度量制度也得到統一。應該說這相對以往悲慘的狀況是極大的進步。然而,此時的國際形勢與國內情況已今非昔比了。國際上,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早已開始在各地的殖民擴張,其勢力范圍迅速蔓延開來,他們掠奪大量財富以用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吞吃著一塊塊的肥肉。這種行為對新生的義大利產生無窮的誘惑力。國內真正的經濟發展區不過集中在北部極小的范圍內,南部廣大的農業區不僅人口較多,生產力水平較低,而且成了北方商品的銷售地,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南方不少人嚮往並移居海外。統一後執政的加富爾派不僅未採取有力措施刺激經濟的恢復與發展,還把多年戰爭造成的財政困難轉嫁給勞動人民,社會動盪出現且日益加劇。1871年工商業自由資產階級集團上台,他們不僅想把產品從狹隘的國內市場推向國際市場,更想從廣闊的海外獲得原料以發展資本主義。義大利以民族利益、經濟利益為借口,開始了殖民擴張。民族主義蛻變了。
這種蛻變最突出表現在同法國在突尼西亞的爭奪上。突尼西亞是義大利最近的非洲鄰邦,與西西里島共扼地中海狹窄的咽喉,僅有150萬人口,而可耕地卻多達750萬英畝,地下還有著豐富的礦藏。早在19世紀60年代義大利的政治家們就意識到了突尼西亞對意的重要性,喋喋不休地告誡國民要關心國外的殖民事業,故大批義大利人湧向突尼西亞。然而在1881年的柏林會議上,法國得到把突尼西亞當作其「勢力范圍」的許諾,並且其後法國武裝控制了突尼西亞,宣布為法國的保護領地。意國內群情激憤,法意邊境發生許多沖突,似乎反對拿破崙統治的時代重又來臨。在這樣的情況下,盡管義大利與奧地利是世仇,在現實中還有著特蘭提諾問題,但為同法國爭奪,它還是於1882年參加了德意奧三國同盟。可以說義大利與奧地利結盟是帶著某種民族情緒的,一旦形勢變化,它又可能退出三國同盟。
義大利在突尼西亞上敗給了法國,但它在其它地方卻頻頻得逞。1882年,意在非洲紅海沿岸的阿薩布港,擴大了在沿岸的統治權。戴普雷蒂斯去世後,恢復了國內秩序的克里斯皮深得各階級、階層的擁護,而克里斯皮富有野心,夢想建立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他把在紅海沿岸獲得的土地組成厄利垂亞殖民地,並獲得索馬里蘭。對於具有豐富資源和重要戰略地位而又比較落後的衣索比亞,義大利更是垂涎三尺。1890年,克里斯皮向歐洲宣布意為埃的保護國。1895年,義大利出兵衣索比亞,但在1896年的阿杜瓦戰役中慘敗。克里斯皮這個擴張主義者,雖然幹得已很出色,不過仍未能很好地完成"使命"。慘敗的消息在國內公布時「群情憤怒」。克里斯皮的政治生涯就此結束。其實,由於歷史的原因,義大利無論經濟、軍事實力都不如英法等,在剛剛完成獨立統一不久便試圖也踏上殖民擴張的道路,當然會顯得力不從心。
三、國家主義即反動的民族利己主義、民族沙文主義時期
20世紀初,義大利所面臨的國內、國際形勢又大大改變了。國內經濟明顯好轉:廉價水力資源的開發利用使工業發展速度加快;對外貿易在1901至1910年間增加了70%之多,政府財政收支開始出現平衡,在19世紀70年代農業危機打擊下大批背井離鄉的意僑寄回的外匯彌補了國際收支的赤字,義大利里拉的國際信譽得到提高,但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激化了國內市場狹小和原料有限性的矛盾,經濟上的侵略性由隱性而明朗化。在國際上,由於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各國加緊了激烈的爭奪。在歐洲大陸上,崇拜武力的俾斯麥主義深深地「啟示」著義大利。相似的統一史,使不少義大利人迷信起俾斯麥「鐵與血」的信條,「超國家與超人」「種族理論」「亞利安主義」等在義大利也找到了一定的市場。於是新的國家主義即反動的「民族主義」抬頭。有人曲解馬志尼的「第三羅馬」和焦貝蒂的「義大利的首要地位」的說法,為他們的要擁有為全歐所敬畏殖民地的帝國的虛幻辨護。在這種特殊的條件下,民族主義完全失去了它的科學涵義,民族利己主義、擴張主義、沙文主義以各種面目在義大利泛濫。
首先是輿論界。如科拉迪尼主編的《國家思想報》以及《三色報》、《大義大利報》都充當了吹鼓手和急先鋒。科拉迪尼主張軍國主義和殖民擴張,力圖喚起冒險精神,歌頌戰爭的「道德價值」。這些論調非常迎合那些不安定、不滿足分子的心理,亦受到工業家們的歡迎。其次是文學。「現實主義者」新詩人的「最傑出代表」鄧南遮的那套人必須無情和殘忍的學說深深地影響了年青的一代。在史學和經濟學等方面也有這種反動的「民族主義」的表現,如奧里昂尼用其歷史著作表達了擴張主義的觀點及對一個非洲帝國的要求。以阿爾貝蒂為首的一群經濟學家則認為未來的義大利經濟應向近東、俄國和巴爾干半島上的各國滲透。義大利開始了「光榮偉大」的「前進政策」。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義大利在協約集團與同盟方之間搖擺並最終加入協約作戰,似乎是協約集團外交的成功,這其實也是所謂的民族利益起了作用。蛻化以後的義大利民族主義雖然充當了意與其它列強爭奪的工具,但由於王室貴族等社會上層與奧地利有著歷史的血緣親姻,它並不十分強烈地反對奧地利。在同奧的關繫上,意政府無法充分利用這一工具。在國際問題上意奧能夠妥協時,政府就適度地抑制民族主義的張揚;當意奧矛盾無法掩蓋起來時,意政府同樣用「民族主義」與之決裂。戰爭伊始,義大利採取了中立政策。它渴望得到奧佔領下的特蘭提諾,但遭斷然拒絕。在意徘徊之際,英法滿足了其對特蘭提諾等地的領地要求。於是,1915年5月,義大利宣布退出三國同盟。對此,列寧說:「我們親眼看到革命的民主主義的即革命的資產階級的義大利,推翻奧地利壓迫的義大利,加里波第時代的義大利,已經演變成壓迫其民族,掠奪土耳其和奧地利的義大利了,變成暴虐的、反動透頂的、卑鄙的資產階級的義大利了」。
四、一戰後,「民族主義」為法西斯運動利用,徹底演變成法西斯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義大利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但在巴黎和會上,英法等不願加強意在地中海和巴爾乾的勢力,拒絕履行許諾。在「威爾遜總統的仲裁」會議上(奧蘭多語),大部分的戰利品為英法等攫去,義大利總共獲得10萬平方英里的土地,而英國的是250萬,法國的是100萬。意對阜姆的主權要求也受挫。和會的結果傳到國內,各階層都感到悲憤,全國出現一股「愛國熱」,懷念古羅馬情緒的幽靈也到處游盪。他們覺得「義大利贏得了戰爭,但卻失去了和平。義大利盡管有所獲,出現在和會上仍是一個不滿意的國家」。義大利國內紛紛指責政府無能,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來實現其領土要求。墨索里尼等反動的「民族主義」分子迎合並利用國民的這一情緒,趁機打出修訂主義的旗號,鼓吹義大利有權擴張,頌揚古羅馬的遼闊版圖和尚武精神,許諾洗雪凡爾賽的恥辱以奪取政權。「極端民族主義是法西斯理論的核心」。法西斯首先在義大利崛起也就有了基礎。「……而在一戰結束後僅僅20年間,在德意日法西斯通往世界大戰的道路上,自始至終貫穿著一條以擴張性和侵略性為特點的極端民族主義政治化的主線」。
1914年,墨索里尼被趕出《前進報》和義大利社會黨時,他就利用《義大利人民報》鼓噪,支持「民族主義」者提出的「通過戰爭把國家的英雄氣概從渺小與貧困的生活現狀中拯救出來」的口號。巴黎和會後,黑索里尼把在和會上的失敗歸罪於簽約時主張中立的社會黨,指責「社會黨是民族的叛逆」,把自己裝扮成所謂的民族利益的保護神。1921年秋,墨索里尼在法西斯黨會議上宣布黨綱的要點是:「進行社會改革,提高國家在國外的威望」等,其核心思想是「民族主義」。法西斯黨的黨綱迎合了當時意國內的需要,其反動而迷人的宣傳初奏成效。同年,墨索里尼與自由黨和國家主義黨共同競選。墨宣稱,只有雅利安人的值得驕傲的代表義大利人才有權統治公海(指地中海),重申法西斯的外交政策可以用「帝國主義」和「民族擴張主義」來概括。結果法西斯黨贏得35個議席,佔7%。1922年議會普選,墨又大放厥詞,以此增加吸引力。法西斯主義利用了不健康的民族情緒、民族沙文主義、民族擴張主義,並逐步與之重疊。它適應了一戰後義大利特定的政治、經濟、社會形勢,不僅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教會、國王對它表示滿意,連城市小資產階級、工人、農民、商人、藝術家甚至無業流浪者也都對它充滿了「愛戴之情」。法西斯在一戰後的義大利首先崛起了。
1923年7月,掌握了國家政權的墨索里尼開始了冒險行動。他下令出兵希臘科孚島。雖然有人對他的「雄心大志」產生懷疑,但絕大多數人仍然堅決支持他。結果他看到:其冒險政策連許多非法西斯黨員和反法西斯主義者都熱烈歡迎。1924年春的選舉再次說明,法西斯主義受到普遍的支持。法西斯黨便不斷強化政權、擴大侵略。1935年1月,義大利不宣而戰武裝入侵衣索比亞,並於次年完全佔領了該國。義大利國內出現了對偉大「領袖」狂熱崇拜的新高潮,墨索里尼被吹得神乎其神。農民在田野里向他下跪,婦女舉起孩子請他祝福;內閣大臣在他面前要立正,一站就是好幾小時。「當時在義大利到處有這樣的標語:『領袖啊,你就是我們的一切。』」[7]墨索里尼建立了個人獨裁,得到「信賴」與「響應」,他把義大利拖入戰爭的深淵也就有了現實的可能性。
五、關於義大利民族主義演變的一點思索
第一個把法西斯主義看成是一種復雜歷史過程的產物的G·威爾普認為:「法斯主義植根於19世紀義大利民族解放運動,受到那些從統一到大戰爆發期間擁護義大利民族主義的人們的支持。」[8]頗具諷刺的是,墨索里尼生於加里波第死後不久,對此常為人津津樂道,似乎他就是這位致力於國家統一的英雄的繼承人,將接過火炬創建一個義大利帝國。但墨氏畢竟缺乏獨立統一時期的英雄們的那種處理民族主義問題的理智,且獨立統一前後的國內國際條件已大不相同了。墨索里尼的罪惡或者說近現代義大利民族的悲哀與災難在於,當民族獨立與國家統一已經實現時,民族主義不僅未能緊跟著收住腳步,反而被錯誤思潮與認識所左右,逐漸蛻化,從而促使國家民族走向侵略擴張的道路。民族主義是民族國家的精神動力的源泉,而一切霸權主義、強權主義者同樣亦能夠從中找到憑借和力量——倘若民族主義被扭曲、變形、蛻化的話。蓬勃興起的義大利有意、無意之間忘記了民族主義還有尊重別的國家、民族的一面,最終導致法西斯主義泛濫,給義大利人民乃至整個人類釀成不幸。這段沉痛的歷史告誡人們:在當今世界錯綜復雜的關系中,特別是近幾年極端民族主義與原教旨主義又有所抬頭時,一定要把握好這個問題,既要敢於同改頭換面的新殖民主義、強權政治作斗爭,以維護民族國家的利益,也要防止不健康的民族利己主義損害整個國際大家庭的關系。各民族各國家應該互相學習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③ 義大利戰爭是怎麼回事
義大利戰爭是中世紀歐洲強國法國和西班牙為爭奪對亞平寧半島的霸權而在義大利領土上進行的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戰爭。它以法國對義大利的入侵開始,以西班牙獲得對意的控制權而告終。通過這場戰爭,法國向南擴張的美夢破滅了,但卻加強了法國的封建中央集權。義大利受到戰爭的嚴重創傷,加速了自身的衰落。
義大利地處歐洲大陸南端,三面為美麗、溫暖的地中海碧波所環繞。優越的地理位置,使義大利的商業和貿易十分興旺。十字軍東侵以後,義大利幾乎壟斷了東西方貿易,威尼斯、熱那亞和佛羅倫薩等城市最先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義大利的富饒和繁榮,美麗和文明,極大地吸引了歐洲強國的統治階級,特別是法國和西班牙作為義大利的近鄰,更是對義大利垂涎三尺。
義大利本身的發展極不平衡,各地情況千差萬別。北部城市經濟比較發達,南部經濟落後,封建土地關系仍佔主導地位,還存在農奴剝削。各城市之間競爭激烈,政體形式多樣,政治上四分五裂。實力較強的有米蘭、威尼斯、佛羅倫薩、那不勒斯和教皇國。它們各自為政,各有各的同盟關系,相互之間矛盾重重,時有沖突。這種一盤散沙的局面,是歐洲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的必然階段,它為法國的入侵和強國之間爭奪義大利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1494年1月,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一世去世,法國國王查理八世宣稱:自己作為安茹王朝(屬法蘭西王朝的旁系)的繼承人有權佔有斐迪南一世的領地。8月,查理八世率兵3.7萬人(其中包括瑞士雇傭兵),野炮136門,越過阿爾卑斯山脈向那不勒斯開進,標志著義大利戰爭的開始。從1494年到1559年,義大利戰爭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1494—1504年。這一時期的核心是法國爭奪那不勒斯王國。在義大利親法貴族的配合下,查理八世的軍隊穿越羅馬全境,經過米蘭公國和教皇國直逼那不勒斯。一路上沒有遇到各公國的認真抵抗。1495年1月,查理八世接受羅馬教皇任命他為那不勒斯國王的授職書後,便於2月23日開進那不勒斯城,阿拉岡王朝國王弗蘭第諾驚慌出逃。查理八世自稱是「法蘭西、那不勒斯和君士坦丁堡的國王」。
然而,法軍的掠奪和暴行以及增收新稅激起了義大利人民的憤慨。義大利各國首腦害怕法國勢力的加強和發生全民起義,於是在1495年3月建立「神聖同盟」(也稱「威尼斯同盟」)以圖驅逐法軍。參加同盟的有威尼斯、米蘭公爵和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二世也加入同盟。查理八世急忙從那不勒斯北上,1495年7月6日在福爾諾沃遭「神聖同盟」軍隊包圍。法軍戰敗,查理八世直到10月才得以突向北方。1496年12月,法國撤出那不勒斯,但軍隊主力得以保存。查理八世的繼承者路易十二不甘心法國退出義大利,於1499年遠征米蘭公國。在1499—1500年幾次交戰中,法國先後獲勝,相繼佔領米蘭和倫巴第。1500年,法西兩國勾結佔領了那不勒斯,推翻了阿拉岡王朝。根據條約,法西兩國軍隊共同佔領那不勒斯。但1503年春,法西兩國因分贓不均爆發戰爭。1503年12月29日的加里利亞諾河畔一戰,西軍獲勝,法軍被迫放棄那不勒斯王國,使其淪為西班牙領地。
第二時期:1509—1515年。這一時期從「康布雷同盟」對威尼斯共和國發動戰爭開始。1508年12月,由於威尼斯共和國借驅逐法國之機大肆擴張領土,所有反威尼斯的勢力聯合起來建立了「康布雷同盟」(成員包括西班牙、法國、羅馬教皇、「神聖羅馬帝國」),共同對威尼斯作戰。佛羅倫薩、費拉拉、曼圖亞及其他義大利國家也先後加入該同盟。1509年4月,羅馬教皇禁止威尼斯做禮拜和舉行宗教儀式。同年春,法國出兵威尼斯,佔領它在倫巴第的領地,在5月14日米蘭附近的阿尼亞代洛一戰,擊敗威尼斯軍隊,取得重大勝利。然而法國勢力在義大利西北部的壯大引起力量的重新組合。1511年10月,威尼斯、羅馬教皇、西班牙、英國和瑞士組成「神聖同盟」,共同對法作戰。1512年,法軍以2.5萬人、火炮50門的兵力在拉韋納擊潰由1.6萬人、24門火炮組成的西班牙軍隊。但是,由於政治形勢的逆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從法軍召回德國雇傭兵、瑞士雇傭兵投向威尼斯,法軍被迫退卻,並於1512年底放棄倫巴第。
法蘭西斯一世繼位後,又准備大舉侵略義大利。他於1515年9月在距米蘭17公里處的馬里尼亞諾擊潰米蘭公爵的瑞士僱傭軍,又奪走米蘭公國。1516年8月,法西兩國簽訂《努瓦永和約》,把米蘭和那不勒斯分別劃歸法國和西班牙。教皇也於1516年底同法蘭西斯一世簽訂教務專約,承認法對米蘭、帕爾馬、皮亞琴察的佔領。1517年,法、西和「神聖羅馬帝國」締結《康布雷條約》,肯定了法國在義大利的既得利益和優勢地位。然而,爭霸戰爭不會就此結束。
第三時期:1521—1559年。這一時期以1519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即查理五世)後,法、西瓜分義大利的戰爭為標志。這一時期共爆發6次戰爭,被捲入的有羅馬教皇、威尼斯、瑞士、英國和土耳其。查理五世力圖把法軍趕出義大利,他得到英國、羅馬教皇、曼圖亞和佛羅倫薩等國的支持,威尼斯則是法國的同盟軍。1521年戰爭爆發,1522年法軍在比科卡戰中失利,德國僱傭軍打敗了擔任法軍突擊力量的瑞士僱傭軍。1525年2月的帕維亞一戰,法軍慘敗,法王被俘。1526年。法王法蘭西斯一世回國後立即加入羅馬教皇在英國支持下建立的旨在使義大利擺脫西班牙桎梏的「科尼亞克同盟」,參加同盟的還有威尼斯、米蘭和佛羅倫薩。1527年,戰爭再度爆發,雙方各有勝負。1529年,法國在不利形勢面前被迫與查理五世簽訂和約並放棄對義大利的主權要求。7年過後,法蘭西斯一世再次挑起戰爭,佔領了皮埃蒙特和薩伏依。1538年,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簽訂為期10年的停戰協定。法國使者在米蘭被殺一事引起了1542—1544年的戰爭。法國同丹麥、瑞典、奧斯曼帝國結盟,查理五世與英國結盟。法軍先後佔領威尼斯和馬里尼亞諾,但查理五世卻攻入法國境內。雙方於1544年簽訂《克雷普和約》。1551年再度爆發義大利戰爭。交戰雙方互有勝負,誰也不佔明顯優勢。1559年4月,法西締結《卡托·康布雷西和約》,正式結束了法國對義大利的爭奪,西班牙在米蘭公國、那不勒斯王國、西西里和撒丁的統治得以鞏固,義大利的分裂局面依然繼續。
義大利戰爭是一場法、西霸權爭奪戰,是中世紀歐洲封建王國領土擴張戰爭的繼續。它不是一場進步和正義性質的戰爭。它先後經歷了幾代國王,持續65年之久。它促進了法國中央集權制度的鞏固和經濟調整。鑄炮業、造船業、印刷業、采礦業等日益興旺,度量衡得到統一,稅收制度得以建立,最龐大而有效的官僚機構在法國形成。發端於路易十一時代的法國專制君主制經受住了長期戰爭的考驗,這從客觀上有利於法國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發展。
與此相對應的是,長期的戰爭使義大利更加分裂,經濟發展受到嚴重破壞。在佛羅倫薩,呢絨年產量從15世紀末的2.5萬匹下降到1530—1540年間的幾百匹。到17世紀,義大利的經濟特別是手工工業進一步衰落。義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也隨之日趨枯萎。
義大利戰爭集中體現了中世紀歐洲封建王朝戰爭的特點:為領土和財富而隨時發動戰爭;戰爭各方利益關系復雜,敵友關系變幻莫測;只以對方軍隊為攻擊目標,只求征服對方,不打殲滅戰,等等。在戰爭期間,經過改進的火器(火槍和輪式炮架青銅火炮)首次得到廣泛使用,炮兵首次參加野戰和堡壘、設防城鎮的攻防戰斗;對要塞經常採用圍而不攻的戰術;野戰部隊用於為受敵圍困的據點解圍;攻擊要塞時首先構築圍攻線,圍攻線必須設在要塞防禦工事炮火射程之外,爾後構築土木工事,形成阻援線,此後才逐步展開攻擊。這場戰爭表明,僱傭軍是不可靠的,其戰鬥力取決於交戰國的政治和經濟狀況、取決於雇傭兵的民族特點和是否及時發放薪餉。政治形勢決定戰略形勢,而軍事行動不能對戰爭結局產生本質的影響。這就是義大利戰爭的軍事意義。
④ 有沒有人了解一些義大利的風情呢
義大利是一個南歐國家,國土大部在歐洲伸入地中海的亞平寧半島上,西北—東南走同,形狀狹長,西部的是撒丁王國的舊地撒丁島,南部的西西里島是意國另一個大的島嶼,把這個島和義大利本土一塊看,恰象一個腳在踢球.
意國最北部是橫亘著的阿爾卑斯山脈的一部分,它把義大利和法國、瑞士、前南斯拉夫分隔開來,法、意邊境上有歐洲的最高峰——勃朗峰。
接著下來的是波河平原,這個平原介於北部的阿爾卑斯山脈和亞平寧山脈之間。發源於阿爾卑斯山脈的冰雪溶水的波河自西北向東南流入地中海,把兩岸的泥沙沖積成了現在窄三角狀、西北高東南低的波河平原。
義大利的河流不多,最大的水系是波河水系。最長的河是波河,長652公里。其他較大的河流,北部有阿迪傑河和皮牙偉河,中部有阿爾諾河(流經佛羅倫薩)和台伯河(流經羅馬)。義大利的河流由於流量有限,很少用於航運。
再下來就是亞平寧山脈,南北縱貫於義大利,它把義大利導向地中海。
由於處於歐亞大陸、非洲大陸板塊擠壓帶上,使義大利多山、多丘陵,約占其境的80%,而且多活火山,著名的火山有維蘇威火山、埃特納火山。
義大利境內有數千個大大小小的湖泊,其中最著名有北部的馬焦雷湖,科莫湖,卡爾達湖。
義大利境內還有兩個主權袖珍國:梵帝岡教皇國和聖馬利諾。
氣候
義大利雖處在溫帶,但由於地形狹長,境內多山和位於地中海之中,各地的氣候差異很大。北方地區冬季寒冷,一月份波河平原的平均氣溫為零度,而阿爾卑斯山區氣溫可降到零下20度,有些山峰甚至終年積雪。南方地區,除內陸山區外,一月的平均氣溫可達到零上10度。夏季整個義大利,除較海拔較高的山區外,平均氣溫在24-25度。
人口
據1981年10月的人口普查,義大利人口5655萬多人,估計現略有減少,約等於我國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男性佔48.6%,女性佔51.4%。工業人口佔28.6%,服務業52.5%,92年的失業率10.2%。人口密度190/平方公里,是歐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然而,義大利人口的實際分部很不平衡:64%的人居住在只佔1/3領土的平原地區,沿海地帶,大中小城市的市區及周圍。
歷史上義大利人口遷移嚴重,曾有上千萬義大利遷移到美洲,非洲和歐洲其他國家。50和60年帶由於北部工業發展對勞力的需求,南方又向北方遷移,同時也有部分國外移民迴流。70年代後迴流的移民已超過向國外的移民。
議會
義大利憲法規定,義大利的立法機構是議會,包括參眾兩院。參議院議席325人,按地區選舉,任期五年,其中十位由前任總統和現任總統從對國家有特殊貢獻的人士中挑選;眾議院630席,按人口比例分區選舉,任期五年。
總統
總統由公民直接投票產生,任期7年,代表國家的政治統一,履行憲法賦予的權力,如批准政府的提案,要求選舉和公民投票,通過與兩院議長協商命令解散議會,提名總理並在政治危機時負責於各政黨協商重組政府,等等。
總理及政府
政府是持行機構,由總理負責。總理決定政府總的政策,並有權決定涉及各部門職責的事務。
行政區劃分
義大利分為二十個行政區(regione, 相當於我國的省), 稱區或大區, 其中五個為自自治區。區又分若干省, 全國共有95個省。省又分若干市鎮, 全國有8088個市鎮。市有市議會(consiglio comunale),市政府(giunta comunale),市長(sindaco).
義大利行政劃分簡單: 國家>大區>省>市鎮, 沒有其他. 如此以來就有像羅馬米蘭擁有幾百萬人口的市鎮, 也有隻幾千人口的小市鎮。
宗教信仰
大多數義大利人信仰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曾是義大利的國教, 1927年政教分開後, 天主教的影響在年清人中逐漸減弱。除天主教外, 還有基督教,猶太教等。
經濟地理
由於歷史的原因,義大利北方經濟發達, 南方落後。 習慣上把義大利分為北部,中部和南部(包括西西里和撤丁島)。
北部有八個區: Valle D'Aosta; Piemonte; Liguria; Lombardia; Trentino-Alto Adige; Veneto; Friuli-Venezie Giulia; Emilia-Romagna.
Valle d'Aosta (瓦萊達奧斯塔)
位於西北邊界, 是1948年建立的講法語的特別行政區, 義大利語和法語通用, 首府Aosta。這是一多山的地區, 有些山峰終年積雪。居民集中居住在Aosta谷地。氣候為典型的阿爾卑斯山地氣候, 冬寒夏涼, 是夏季避暑, 冬季滑雪的勝地。 Courmayeur,Cogne,Cervinia都是出名的滑雪地, 設施良好。旅遊業是瓦萊達奧斯塔的重要經濟來源。 Casino'Saint Vicent是義大利三大合法賭場之一。勃朗峰隧道是通往法國的火車與汽車必經之路, 大聖伯納德山口隧道通往瑞士。
Piemonte (皮耶蒙特)
位於西北部, 北西南三面環山, 波河流經全境, 兩岸是肥沃的平原。冬寒夏熱, 屬大陸型氣候。首府都靈Torino。有汽車製造(FIAT),電腦Olivetti(現有轉變成投資公司的趨勢), 紡織, 服裝。農業有水稻(Vercelli),葡萄酒(Asti)。有許多自然保護區, 如著名的大天堂山自然保護區。皮耶蒙特也是著名的旅遊區, 這兒有許多的古羅馬建築, 從自然景觀上來講, Maggiore湖是最誘人的旅遊勝地。
Liguria (利古里亞)
瀕臨熱那亞灣,首府熱那亞Genova。它北部是山,南臨海,山巒重疊,海岸險峻,幾乎沒有平原,但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出產油橄欖和葡萄。海運和造船業發達,集中在熱那亞。熱那亞是地中海最大的貨運碼頭, 我國的遠洋運輸公司在這里有辦事處。這兒海岸陡峭,風景優美,利古里亞海岸是義大利的旅遊勝地。還有一年一度的San Remo聖雷莫義大利歌唱節FestivalBar,也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
Lombardia (倫巴底)
位於北方波河平原,首府米蘭Milano。倫巴底是義大利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工業部門齊全, 機械化工,服裝紡織,食品,出版,印刷,建材,傢具等都很發達。主要集中在米蘭,Como,Varese三角地帶。為義大利的金融中心,是世界的流行,設計,時尚中心之一, 每年的服裝展和傢具展都各可吸引20萬以上的參觀者。義大利各大服裝品牌的總部幾乎都在這里,市中心一帶名牌服飾店林立, 世界各國來此shopping的人士多如牛毛。中國銀行在此有分行。
Trentino-Alto Adige(特蘭迪諾-上阿迪傑)
位於義大利最北邊,居民由日爾曼人(66.6%),義大利人(29。4%)和講拉丁語的少數民族(4.2%)。1948年建自治區,官方語言為德語和義大利語,首府在Trento。這是個大山區,氣候寒冷,森林面積佔全區面積的44%以上。重多山峰常年積雪,是旅遊滑雪勝地。這里水力發電也被充分利用。義大利第二條大河Adige阿迪傑河,全長410公里,由西北向東南流經整個地區,河谷兩岸形成了富饒的農夜區,主要生產水果,蔬菜和麥子,蘋果產量全國第一。葡萄種植也很普遍,盛產優質葡萄酒。這兒雖是山區但交通十分方便,有鐵路和公路與奧地利相通。
Veneto(威尼托)
位於義大利東北邊,西北部是山區,東南部是平原,波河與阿迪傑河流經全區,首府威尼斯。這里風景優美,除水上名城威尼斯之外,西部的多洛米蒂山區也是義大利的滑雪勝地。總之旅遊業在本區佔有重要地位。與旅遊業相關的特色手工藝品的生產,主要集中在威尼斯附近的小島上, 如Murano的水晶玻璃製品,Burano的手工綉花。此區著名企業有世界成衣之王Benetton。
Friuli-Venezia Giulia(費留利-威尼斯 朱利亞)
位於義大利東北邊有鐵路與巴爾乾和中歐各國相通,是義大利的東大門。該區南部是平原,北部是山區,大陸性氣候,首府在Trieste。主要居民是義大利人,也有少數斯洛維尼亞人和日爾曼人。由於歷史原因該區1963年起也成了自治區。Udine附近是世界上重要的椅子生產地, 每年產量佔世界一半以上, 出口世界各地。Trieste的Illy咖啡更是馳名全球。
Emilia Romagna(艾米尼亞 羅馬涅)
位於義大利中部靠北處,南部是丘陵,北部為平原,氣候屬大陸性氣候,首府Bologna波羅尼亞。Parma地區產的火腿和乳酪聞名遐爾,Modena地區的Balsamico黑葡萄醋也很有名。屬Modena地區的Maranello是法拉利汽車產地。Modena地區的Sassuolo更是世界瓷磚界的領導者。波羅尼亞每年初秋舉行的瓷磚展是世界第一大展。義大利的國中國之一聖馬利諾共和國在本區境內。波羅尼亞是義大利南北鐵路樞紐。
中部有六個區: Toscana, Umbria, Marche, Lazio, Abruzzi, Molise
Toscana(托斯卡納)
位於義大利中部亞平寧山脈的西邊,北部為山區,東部和南部為丘陵,西部沿海和阿諾河流域是平原。屬地中海氣候。 首府佛羅倫薩。古羅馬人統一義大利半島前,這里是艾特魯斯克人居住的地方,文明程度比其他地方高,加上它又是文藝復興的搖籃,一直是國內外遊客嚮往的地方,如佛羅倫薩的古跡和藝術珍品,Siena錫耶那的哥德式建築,比薩斜塔。這兒丘陵地大量種植葡萄和橄欖,盛產優異的葡萄酒和橄欖油。Cararra地區的白色大理石舉世聞名,更是雕刻家們的喜愛珍品。Prato普拉托的紡織業在世界佔有重要地位, 因此也迎來了重多的中國移居從事服裝加工,因拍《美麗人身》出名的貝尼尼就是普拉託人。Arezzo的金銀首飾業非常發達。本站長公司位於普拉托市。
Umbria(翁布里亞)
位於義大利中部,東部是大山區,佔29%,西部是丘陵地帶,佔71%,僅在台伯河上游有少數平地。氣候屬地中海氣候。首府Perugia貝魯加。本區有許多艾特魯斯克文化和古羅馬時期的遺跡,也有許多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和藝術品,如貝魯加,阿西西Assisi幾乎完整保存了中世紀的古城面貌,是義大利重要的旅遊點。貝魯加是著名巧克力Perugina(Baci)的生產地。貝魯加外國人大學是外國人來意學習的必然之路。
Marche(馬爾科)
位於義大利中部亞平寧山脈的東邊,東臨亞得里亞海,主要是山區和丘陵。首府Ancona安科那。這兒海灘平緩多沙,海水污染少,是義大利最好的海濱浴場,夏季人滿為患。本區Pesaro一帶是義大利製鞋中心區。
Lazio(拉齊奧)
位於義大利中部,臨西海岸。該區是丘陵地,沿海和台伯河沿岸為平原。首府羅馬。二戰後以羅馬為中心發展了比較期全的工業。本區旅遊業發達,服務行業在這里的經濟生活中佔有很大比重。
Abruzzi(阿布魯棄)
位於義大利中部亞平寧山脈的東邊,Marche南部,Lazio東部,中西部以畜牧業為主,也種植蔬菜水果。沿海地區以漁業為主。首府L'Aquila拉跪拉。海岸也是優良的浴場,夏季有許多本國和外國遊客光顧這里。Teramo有中部唯一的滑雪場。還有許多帶古代風貌的,景色別致的小城。
Molise(莫利澀)
原屬阿布魯棄,1963年獨立出來,位於其南部,地貌和氣候與其相同。除義大利人外,還有不少阿爾巴尼亞人,塞爾維亞人。首府在Campobasso。這地區以農業為主。 也有清潔的海灘,優美的山莊,但旅遊業沒有很好開發。所以這里是義大利最貧窮的地區之一。
南部有六個區: Campagnia, Puglia, Basilicata, Calabria, 包括Sicilia, Sardegna
Campagnia(坎帕尼亞)
位於義大利南部亞平寧山脈的南面,南臨第樂尼安海。氣候宜人,冬暖夏涼。首府那不勒斯。這地區農業十分重要,工業雖比不上北方,但在南方是手屈一指。交通方便,那不勒斯港是義大利重要的港口。這兒自然風光優美, 加上有龐貝古城,旅遊業也成了一重要經濟來源。
其他大區基本上都是以農業為主, 工業也都是中小企業。旅遊資源都很豐富。
城市介紹
佛羅倫薩
佛羅倫薩位於義大利中部,現為托斯卡那(Toscana)大區首府,人口近50萬。佛羅倫薩作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文化和藝術古城,每年都吸引著大量的遊客。
文藝復興時期,許多享有盛名的藝術家,如號稱文藝復興三傑的達芬奇,拉菲爾,米開郎基羅,都在佛羅倫薩留下了許多不朽的作品。現本市烏菲茲畫廊,彼蒂宮,學院畫廊,國家博物館珍藏著許多藝術珍品。
該市同南京已節為友好城市。
熱那亞
位於義大利北部熱那亞灣的熱那亞市,是Liguria大區的首府人口77萬,港口水域面積達45平方公里,是義大利最大的港口。該市的經濟緊緊圍饒著港口業務而發展,運輸和保險業業發達。
這兒也有許多歷史古跡,其中大教堂,聖瑪利亞教堂,聖僑治宮,市政廳,羅索宮和斯皮那諾宮等,還有大航海家哥倫布故居和博物館, 及義大利最大的海洋生物公園。
我遠洋運輸公司在此設有辦事處。
米蘭
米蘭是義大利第二大城市,人口250萬,面積1800多平方公里。該市是義大利最重要的工業,商業和金融中心,亦是全國的鐵路,公路和空運樞紐。
米蘭歷史悠久,始建於公元前400年,從公元292年起,成為西羅馬帝國皇帝的居住地,歷史上,米蘭曾多次先後被西班牙,奧地利,法蘭西統治過,1860年擺脫奧地利的統治並入義大利。
它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同時也蘊藏著大量的文化藝術遺產和著名古跡。最為著名的是位於市中心的『多噢莫』大教堂。該教堂始建於1386年,直到1858年才竣工,前後經歷了五個世紀。這是一座白色大理石的哥德式建築,教堂頂上有135個塔樓,刻工精巧,最高的塔頂上有聖母瑪利亞的鍍金雕像。整個教堂面積11700平方米,可容納35000人,是世界第二大教堂。靠近『多噢莫』廣場還有餓馬努艾樂二世長廊。這是一座頂部呈半圓型用彩色玻璃裝飾的長廊,長196米,寬105米,高47米,兩邊布滿了各種裝飾考究,價格昂貴的各種商店。
米蘭還有世界著名的斯卡拉歌劇院,斯福爾澤斯科誠堡,聖瑪利亞得拉格拉奇教堂,其毗鄰的修道院內珍藏有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
米蘭工業發達, 經濟實力雄厚,與都靈,熱內亞構成義大利的工業三角洲,其產值占義大利工業總產值一半以上。許多大公司的總部都設在這里。米蘭展覽館舉行的各種展覽更是吸引重多世界各地的商家。
米蘭同上海為友好城市。
那不勒斯
位於義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海灣的那不勒斯市,是義大利第三大城市,人口120萬,是Campagna大區首府, 重要的港口和南方工業中心。著名的旅遊勝地卡不里島,伊斯基亞島和維蘇威火山,君距該市不遠。附加還有龐貝,埃爾科拉諾等古城廢墟。
那不勒斯港闊水深,能停巨輪,是義大利的天然良港,其客運全國第一,貨運量僅次於熱那亞港,占第二位。
羅馬
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羅馬,位於義大利中部,是義大利的首都,拉齊奧大區的首府,面積1500平方公里,人口280萬,是義大利最大的城市。
羅馬始建於公元前735年, 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是古羅馬的發源地。傳說:特洛伊王子戰敗後逃到義大利,他的女兒叫西爾維婭。王叔阿穆里烏斯為奪王位迫使侄女出家。西爾維婭與戰神馬爾斯生下一對孿生兄弟羅莫洛和雷莫。阿穆里烏斯將他們放入木盆里順台伯飄流而下,到今羅馬一帶擱淺,由一狼和啄木鳥哺養,後又為一牧民收養。兄弟兩人長大後成了當地的領袖,後殺死阿穆里烏斯奪回王位。羅莫洛和雷莫劃地為界,自己要建座城市,不許弟弟進入;雷莫不聽其言,跨入羅莫洛的地盤,被哥哥殺死。羅莫洛在那裡建了一座城市,並以自己的名字為其命名叫羅馬。所以羅馬的城徽為一狼育二嬰。
羅馬是以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為代表的西方文明的搖籃,穿行在羅馬的街頭,彷彿走進一座古建築藝術的陳列館。遍布全城的教堂,廣場,雕塑,噴泉,使羅馬成為公認的永恆之城。羅馬有許多具考古,文化和藝術價值的名勝古跡,如號稱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斗獸場,古羅馬廢墟,萬神殿,天使古堡,等等。
羅馬全城有各式噴泉1300多個,據說大多是在文藝復興時期,為慶祝修復一些供水管道而建造的。其中最著名的是位於市中心的「特雷維噴泉」(又稱少女噴泉),還有西班牙廣場上的「古舫噴泉」,巴爾巴里尼廣場的「海神噴泉」和「蜜蜂噴泉」,以及納沃那廣場上的「四河噴泉」。
羅馬的廣場中最著名的是聖彼得廣場和威尼斯廣場。聖彼得廣場是建築師貝爾尼尼設計督造,廣場上有兩條以具大石柱構成的長廊, 兩條長廊共有284根圓柱,柱頂豎有142尊神態各異的聖人塑像。廣場氣勢宏偉,堪稱建築史上的一絕。威尼斯廣場是羅馬最大的廣場,長130米,寬75米,羅馬的一切大型慶典都在這舉行,如總統就職,外國元首獻花圈。
羅馬有教堂和修道院610座,其中最著名的是「城中之國」梵蒂岡境內的聖彼得大教堂,為米開郎基羅等設計。教堂內外輝煌;長960英尺,拱頂高144英尺,可容納6萬人,是世界最大的教堂。此外,羅馬還有聖媽利亞大教堂,聖保羅大教堂。
本世紀三十年代末,政府有計劃地在羅馬古城的南郊建築大片現代建築群,稱新羅馬。現為許多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和大公司的總部所在。羅馬旅遊業發達,大約有2/3以上的人從事第三產業。
都靈
位於義大利西北部波河流域的都靈市,是Piemonte大區的首府,人口117萬,是義大利重要的工業,商業和文化中心。
它是一座歷史名城,曾是倫巴底國首都,撒丁王國首都,直到1865年仍為義大利王國的首都,因此這座城市擁有大量的古跡,最著名的有中世紀的馬達馬宮。在巴洛可時期,許多的建築師們又為這座城市設計督造了許多精美的建築,如王宮,瓦冷迪諾城堡,斯多畢尼王家別墅,蘇佩爾加市政廳,聖母大教堂,聖卡洛廣場等。19世紀建造的安東內利木質尖塔,至今還是這座城市的象徵。
都靈工業發達, 義大利著名的私營企業菲亞特公司就在都靈, 整個城市在它的帶動下不斷發展。每年舉行的汽車展是世界上重要的展覽之一。
威尼斯
位於義大利北部亞得里亞海濱的威尼斯市,是Veneto大區的首府,世界聞名的水城。該市座落在威尼斯瀉湖的118個小島上,401座大小橋梁把這些島嶼連成一片,177條運河縱橫交錯,構成了城市的主要交通線。
作為著名的旅遊勝地,它每年接待上千萬的遊客,主要名勝古跡有:聖馬可廣場和教堂,督治宮,聖瑪利亞教堂,聖僑治大教堂等。乘上當地特色『貢多拉』小舟在水中穿梭,邊欣賞屹立於水邊的歌德-威尼斯式建築,邊凝聽藝人高歌『Santa Lucia』,別有一番情趣。
威尼斯的經濟以旅遊業和服務業為主,每年春天的嘉年華會更是吸引著重多的遊客,真正到了水瀉不通的地步, 還會出現交通警指揮行人交通的奇觀。 威尼斯穆拉諾的水晶玻璃製作也是非常聞名的傳統行業。
威尼斯的賭場是義大利三大合法賭場之一。
歷史概況
1.古羅馬時期
義大利是個文明古國,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文明史。大約在公元前一千年的鐵器時代,義大利半島上從南到北居住著利古里亞人,威尼脫託人,埃特魯斯克人,翁布里亞人,拉丁人,薩比尼人,姆薩尼特人,義大利人等。
羅馬建都
羅馬始建於公元前735年, 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是古羅馬的發源地。傳說:特洛伊王子戰敗後逃到義大利,他的女兒叫西爾維婭。王叔阿穆里烏斯為奪王位迫使侄女出家。西爾維婭與戰神馬爾斯生下一對孿生兄弟羅莫洛和雷莫。阿穆里烏斯將他們放入木盆里順台伯飄流而下,到今羅馬一帶擱淺,由一狼和啄木鳥哺養,後又為一牧民收養。兄弟兩人長大後成了當地的領袖,後殺死阿穆里烏斯奪回王位。羅莫洛和雷莫劃地為界,自己要建座城市,不許弟弟進入;雷莫不聽其言,跨入羅莫洛的地盤,被哥哥殺死。羅莫洛在那裡建了一座城市,並以自己的名字為其命名叫羅馬。所以羅馬的城徽為一狼育二嬰。
當然這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但反映了古希臘對古羅馬的影響:羅馬人認為自已是希臘人的後裔,是神的後代。
王政時期(公元前735-前510年)
古羅馬的王政時期,先後經歷了七任國王。羅莫洛為第一位國王。另據傳說,王政初期羅馬有300個氏族,羅莫洛把每十個氏族組成一個胞族稱庫里亞,每十個胞族成一部落,三個這樣的部落就構成了「羅馬」。庫里亞會議是羅馬人民的政治組織形式,由它討論重大問題並做出決定,宣布戰爭與和平,選舉產生國王等。國王是軍事首領。由各氏族首領組成元老院,協助國王處理事物。
共和時期(公元前510-27年)
公元前六世紀初,羅馬人已佔據了現羅馬城以南台伯河入海口一帶約2000平方公里的地盤。由王國到共和國的轉變,不僅僅是制度上的轉變,還涉及到社會和法律的深刻變革。共和國在其鞏固和發展初期,羅馬人捲入了與鄰近國家和民族的沖突,首先征服了台伯河南北地區,鞏固了在拉齊奧的地位,然後向南侵入姆薩尼特人的地盤,最後與希臘人爭奪塔蘭托地區。至公元前三世紀初,羅馬人在義大利半島上已取得了絕對霸權,幾乎控制著包括比薩,佛羅倫薩,里米尼以南的整個義大利半島,領土達13萬平方公里。
布匿戰爭和領土擴張
公元前五世紀至二世紀中,新興的羅馬共和國與迦太基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系。因為羅馬人在本土與希臘人作戰,需要迦太基的支持,而後者也希望清除希臘人在西西里的勢力。但新興的羅馬共和國奉行擴張主義。公元前264年因爭奪西西里,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爆發了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果羅馬奪取了西西里島,撒丁島和科西嘉島的控制權。公元前218年爆發了第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01年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羅馬取得了迦太基的一切海外領地,解散了迦太基的海軍並取得了大量的賠款。第二次布匿戰爭後,羅馬通過三次馬其頓戰爭(前215-前146)征服了希臘,又通過第三次布匿戰爭徹底摧毀了迦太基,完成了對東地中海的控制,成了地中海區域的強國。
帝國時期(公元前27-476年)
公元前一世紀羅馬共和國內部發生了多次內戰,結果行成了以凱撒(Cesare)和屋大維(Ottaviano)為首的軍人當政。公元前27年1月13日屋大維就任國家元首,正式宣布了共和時期的結束和帝國時期的開設。屋大維對外繼續擴張,基本確定了它的疆土:東起幼發拉底河,西至大西洋,北至英德國,南至北非。建國兩世紀是比較平靜的時期。公元401年西哥特人入侵羅馬帝國,並一度攻佔了羅馬城,455年汪達爾人從北非經西西里攻入義大利半島,洗劫了羅馬。476年最後一位皇帝被蠻族將領奧多阿克廢黜,西羅馬帝國滅亡
2.中世紀與文藝復興
3.義大利的統一運動
4.現代義大利
日常生活習俗
現國內人們的生活已達一定水準,日常媒體西方世界的報道,也詳盡且多面。因此有機會出國留學,旅遊或移民的同胞們對外面的世界少有「劉姥姥游大觀圓」之感,更談不上什麼文化震撼了。大多數在國外的同胞們,經過耳濡目染西方禮節,也多半滿腔自信,在外國人面前只要行為自然得宜,還不至於失態,失禮。然而,有些已根深蒂固,成為積習的小動作和小習慣,在國內或許人人為之,或許沒人介意,卻會在國外引人側目或被視為大忌,為此我們更應入鄉隨俗。而這些應注意的小節是[國際禮儀]書上找不到的,端看個人是否在生活中去體會觀察。
吃要閉嘴,吃喝不要出聲,吃面條要用叉子卷好送入口中,不可吸出聲音。餐間談話也等嘴中無食物再交談。否則是沒教養的表現。每一道菜吃完後,只要把刀叉並排放在盤內,就表示這菜已吃畢,有剩的話服務員也會撤了。
朋友間聚會一般上餐館一起吃飯,共同攤錢,除非對方申明請客。義大利人如請你上家裡吃飯, 那是當你為上賓了,客人可帶酒(一般葡萄酒),甜點或紀念品鮮花。義大利人排座位是一男一女叉開,一般還要把丈夫與妻子分開。客人帶的食物酒和甜點也馬上食用。禮物也當場打開。
餐桌上不要[撈過界]拿調味品,食物若非擺在面前,應請鄰座代拿。我們習慣是起身夾取較遠的餐點,而歐洲人則剛好相反:將遠處的整盤拿到面前,再取食物放入碗盤。
親吻是在比較親近的朋友間的禮節, 一般兩人的臉要靠兩三次,還要發出親吻的聲音。在義大利兩個男性好友間也行親吻禮,這在西方國家中是比較例外的, 其他國家只在男女或女性間才行親吻禮。普通朋友和禮節性的交往時就行握手禮。
在人前勿用手指挖鼻孔,在國內一般人不以為意,且是下意識的動作。在歐洲卻是社交場合的大忌。也注意不要在人前挖耳孔。在公共場合不要大聲喧嘩。
義大利(Italy)
義大利文化- 義大利旅遊- 義大利商業- 義大利歷史
製造「流行」的工廠。
義大利面積為30.13 萬平方千米,大約是我們國家的三十分之一。她的氣候總體來說,真的不錯。冬季溫和,夏季雖然炎熱,但是有大海在身邊,那麼,熱也就成了一種享受。
首都羅馬(Roma),人口約283萬,是古羅馬帝國的發源地。從8 世紀起,成為天主教中心。她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是米蘭(Milano),其他著名的城市有,威尼斯(Venezia),佛羅倫薩(Firenze),那不勒斯(Napoli),都靈(Torino),熱那亞(Genova),巴勒莫(Palermo)等等。
義大利的各項觀光服務都很完善,不論是團體出遊、個人自助行,都能在各地的觀光局(EMIT)、車站、旅館及林立的資訊站等地得到滿意的服務。
義大利有三多:熱情男女多、雕像遺跡多、天主教堂多;不管你身在繁榮現代化的都市或人煙稀疏的窮鄉僻野,都可以感受到這些特質。雖然義大利文是主要語言,但許多人仍略通英文,而且由於時常面對觀光客,即使語言不通,義大利人也頗能了解或猜測到你的需求。
開朗、樂觀、熱情是拉丁民族的特質,但不拘泥、懶散、工作效率低卻也是他們一致的特性。義大利的全年假期很多,而且經常以宗教理由放假。他們每日的工作時間不長,大致是上午9點到12點,下午4點到6點,而中午休息時間卻很長。也因此,不管你是參觀、購物、或辦事都要特別注意各地點的開放或營業時間,以免有所耽誤。
有人說義大利的人民很熱情、天氣有點熱、東西很好吃,文化歷史很悠久,環境同樣是亂中有序,這一點在你到義大利大約一天,大概就清楚我在說什麽了。
⑤ 義大利的簡介,要簡介,速度
意 大 利 概 況
國名: 義大利 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Italy, la repubblica italiana)
獨立日:3月17日(1861年)
國慶日:6月2日(1946年)
全國解放日:4月25日(1945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相連構成,從左至右依次為綠、白、紅三色。義大利原來國旗的顏色與法國國旗相同,1796年才把藍色改為綠色。據記載,1796年拿破崙的的義大利軍團在征戰中曾使用由拿破崙本人設計的綠、白、紅三色旗。1946年義大利共和國建立,正式規定綠、白、紅三色旗為共和國國旗。
國徽:呈圓形。中心圖案是一個帶紅邊的五角星,象徵義大利共和國;五角星背後是一個大齒輪,象徵勞動者;齒輪周圍由橄欖枝葉和橡樹葉環繞,象徵和平與強盛。底部的紅色綬帶上用義大利文寫著「義大利共和國」。
國名由來:
義大利全稱「義大利共和國」,位於歐洲南部,包括亞寧半島及西西里,撒丁等島嶼。北與法國,瑞士,奧地利,南斯拉夫接壤,東西南三面臨亞得里亞海和地中海。
義大利古時稱過「艾諾利亞」「艾斯佩利亞」「威大利亞」,後因語言變化「威」音變「意」,即稱「義大利亞」,意為「小牛生長的樂園」。又有人說,「義大利」名稱是由該國一個古代部落首領的名字演變而來的。義大利為羅馬帝國的發祥地。2至3世紀為古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版圖遍及整個地中海沿岸。14至15世紀文藝空前繁榮,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的搖籃。此後幾經分裂和外族入侵。1861年成立王國。1870年實現統一,建成義大利王國。1946年6月2日正式命名為「義大利共和國」。
國歌:《馬梅利之歌》
國花:雛菊
國石:珊瑚
自然地理:301318平方公里。位於歐洲南部,包括亞平寧半島以及西西里島、撒丁島等島嶼。北以阿爾卑斯山為屏障與法國、瑞士、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接壤,東、西、南三面臨地中海的屬海亞德里亞海、愛奧尼亞海和第勒尼安海。海岸線長約7200多公里。全境4/5為山丘地帶。有阿爾卑斯山脈和亞平寧山脈。意、法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居歐洲第二;有著名的維蘇威火山和歐洲最大的活火山——埃特納火山。最大河流是波河。較大湖泊有加爾達湖、馬焦雷湖等。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年平均氣溫1月2~10℃,7月23~26℃。年平均降水量500~1000毫米。
人口:5788.82萬萬(2003年底)。94%的居民為義大利人,少數民族有法蘭西人、拉丁人、羅馬人、弗留里人等。講義大利語,個別地區講法語和德語。大部分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羅馬 (rome / roma) ;人口:264.4萬(1999年底)。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20個行政區,共103個省,8088個市(鎮)。20個行政區是:皮埃蒙特、瓦萊達奧斯塔、倫巴第、特倫蒂諾上阿迪傑、威尼托、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亞、利古里亞、艾米利亞-羅馬涅、托斯卡納、翁布里亞、拉齊奧、馬爾凱、阿布魯齊、莫利塞、坎帕尼亞、普利亞、巴西利卡塔、卡拉布里亞、西西里島、撒丁島。
⑥ 義大利軍隊不堪一擊,為何義大利黑手黨卻實力強大
因為義大利軍隊害怕斗爭,而黑手黨卻相反。
另一方面,由於據說義大利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因此西西里島等許多地方遭受了長期的經濟落後和嚴重的社會分層。只有這樣,強大的犯罪組織才能生存。從西西里島的位置可以看到地中海的中部是主要的交通點,在古羅馬時期,羅馬人和迦太基人之間發生布匿戰爭的原因是為西西里人而戰,然後是地中海霸權。因此,西西里島的海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很猖,,北非的摩爾人海盜一起搶奪了從東方絲綢之路運來的商業路線,然後又通過地中海運往西歐和北歐。這樣,歷史和社會經濟原因使犯罪沒有在現場受到歧視,但能夠通過犯罪引導家庭致富並值得尊重和贊揚。即使在統一之後,這也是黑社會和義大利長期分裂的土壤。由於經濟和社會階層的原因,它也不是很強大,並且從未有過強大的計劃和決心打擊犯罪組織。因此,將這兩方面結合起來,義大利軍隊就很弱,黑手黨也很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