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義大利在一戰中得到的領土是不是原本就屬於義大利
當然不是,也不可能
義大利自從羅馬的光榮時代結束後,就四分五裂為多個國家或被其他國家佔領
真正獨立為一個國家是19世紀的事,自然談不上原本就屬於
義大利在一戰中得到的領土包括蒂羅爾、的里雅斯特、伊斯特拉、達爾馬提亞海岸的一部分和希臘人聚居的多德卡尼斯群島。屬於奧地利的時候,義大利還沒誕生呢
⑵ 鍦ㄧ涓嬈′笘鐣屽ぇ鎴樹腑錛屼負浠涔堝悓鐩熷浗涓娌¤佸埌鎰忓ぇ鍒╋紵
鍒氬紑濮嬫剰澶у埄鏄鍚岀洘鍥藉浗瀹訛紝浣嗘槸鎰忓ぇ鍒╄櫧鐒惰窡鑻卞浗鍦ㄥ湴涓嫻峰湴鍖烘湁鐭涚浘錛屼絾鏄鎰忓ぇ鍒╄窡鍚屾槸鍚岀洘鍥界殑濂ュ寛甯濆浗涔熷瓨鍦ㄩ嗘搗鍜岄嗗湡鐭涚浘錛岃繖涓鐐硅鍗忕害鍥芥姄浣忥紝鍗忕害鍥界瓟搴旀垬鍚庡垎緇欓儴鍒嗗ゥ鍖堝笣鍥介嗗湡緇欐剰澶у埄錛岄殢鍚庢剰澶у埄鍙傚姞鍗忕害鍥姐
⑶ 一戰中義大利是否參戰
一戰中,義大利參戰了。
一戰開始前,義大利與德國和奧匈帝國同屬同盟國陣營,「同盟國」的名稱就是源於他們簽署的「三國同盟」。當德國決定發動戰爭時,並沒對義大利抱什麼希望,但還是征詢了義大利的態度,義大利的答復是他將保持中立,以軍事實力保衛自己不受侵犯。
義大利位於奧匈帝國南部,隨著戰爭的進程,奧匈帝國屢戰屢敗,德國意識到假如這個時候義大利再從背後捅一刀,奧匈帝國必定崩潰,於是便勸說奧匈帝國在和義大利的領土爭端上讓步。但牆頭草義大利在緊張的談判過程中耍起兩面三刀的伎倆,悄悄和協約國眉來眼去。
義大利的小算盤是:與其費盡口舌一寸一寸地向奧匈帝國討要土地,不如趕在奧匈帝國在被戰爭打垮之前,乘機幫協約國一把,以便日後光明正大的參與對它的瓜分。
1915年4月在得到大量領土瓜分的許諾過後,義大利秘密簽署倫敦條約加入協約國一方,5月23日義大利對奧匈帝國宣戰,1916年8月28日,確認不會受到報復後,義大利對德宣戰。
義大利軍隊在兩次大戰中都是最浪漫的一隻軍隊,說直白點,就是最無能,無能到不但打不贏仗,還要成為友軍的累贅。
(3)一戰中義大利在哪裡擴展閱讀
1915年,義大利集結了90萬軍隊,1700門左右的火炮,對奧匈帝國發起進攻。不過奧匈帝國的總參謀長康拉德一直對義大利抱有戒心。
在一戰還未爆發時,就在邊界地區也就是伊松佐河所有渡口及東岸的巴因西扎高地及卡爾索高地,托爾明諾和戈里齊亞修建了堅固的防禦陣地。這拯救了奧匈帝國,但對於義大利來說簡直就是災難性的後果。
由於地形的原因義大利軍隊只能圍繞著伊松佐河及阿爾卑斯山展開進攻。盡管奧匈帝國只能在這條防線上部署10萬左右的軍隊,但依託堅固的防禦工事,還是有一戰的能力。而在阿爾卑斯地區,奧匈帝國最為精銳的山地部隊阿爾卑斯軍負責守衛。這支部隊雖然人數不多,但居高臨下,占據優勢。
義大利面臨極其嚴峻的形勢,那就是如果不攻佔阿爾卑斯山,伊松佐河無法渡過。不渡河,阿爾卑斯山無法攻佔。在這兩難的局面下,義大利軍隊只能硬著頭皮和奧匈軍隊打一場艱苦的攻防戰。
為此義大利集結了大量的軍隊,但義大利的動員體系有一點小問題。在義大利正式發動進攻時,奧匈帝國方面已經有20個師的部隊集結在戰線上,嚴陣以待。
面對五個歐洲戰場上的主要參戰國中最弱的奧匈軍隊,義大利以數倍的兵力輪番發起進攻,但在面對擁有極佳防守優勢的防線面前,義大利損失慘重。在長達2年多的進攻里,義大利發起了11次戰役,傷亡高達100多萬人。
面對如此傷亡慘重的局面,雖然義大利軍隊士氣低落,但在面對奧匈軍隊的進攻時仍然給予其造成了重大傷亡。這迫使奧匈軍隊無力單獨對義大利展開攻擊,並由進攻轉為防禦。
而在1917年,隨著俄國革命爆發,東線戰場的德、奧軍隊得以將部分軍事力量調往義大利方向。隨著德軍部隊的到來,同盟國決定對義大利發起一次決定性的攻擊。
這次戰役,義大利損失了32萬人,2500門火炮,並從伊松佐河撤退100公里。而德奧軍隊損失不過2萬餘人,奪回了在伊松佐河戰役中丟失的奧匈帝國領土。而在之後的卡波雷托戰役中,如果德奧軍隊有足夠的力量運輸兵力和物資,義大利恐怕等不到援軍到來就將投降並退出戰爭。
⑷ 義大利在巴爾干半島的領土,為什麼丟掉了
▲如今充滿斯拉夫風情的巴爾干西部沿海,卻曾經是義大利人的家園
⑸ 義大利在一戰中為何倒戈
1915年5月,義大利因為英法答應在戰後分得阜姆和達爾馬提亞,於是投向協約國一方
5月23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義大利在向奧匈帝國宣戰後加入協約國。
⑹ 義大利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是戰勝國,怎麼回事
我們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是協約國打同盟國,其中協約國是英國、法國和俄國,同盟國則是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最終以同盟國失敗告終。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是反法西斯同盟打軸心國,軸心國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為主,最終是反法西斯同盟獲勝,軸心國徹底失敗。然而說出來很多人可能都不信,在一戰中加入同盟國、二戰中加入軸心國的義大利卻在一戰和二戰中都是戰勝國。
一戰中的義大利1882年,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在音樂之都維也納簽訂了條約,條約規定三國將聯合締造一個同盟,在國際大事上共同進退、互相支援,這就是一戰時同盟國的起源。到了20世紀初,因為同盟國勢大,英國、法國、俄國決定組建協約國以對抗三國同盟。
但義大利雖然打仗不靠譜,看風向卻很有一手,在二戰才打了一半的時候,義大利感覺軸心國要輸了,於是果斷投降,並反過來對軸心國宣戰。英國首相丘吉爾接受了義大利的投誠,於是,義大利也成了反法西斯同盟的一員,成了二戰戰勝國。
結語其實,雖然一戰和二戰期間,義大利都中途反水,搖身一變成了戰勝國,但這兩次世界大戰義大利都沒有、也不可能享受到正常戰勝國的待遇。特別是二戰,義大利該賠款還是賠款,該割地還是割地,只不過看在早早投降並且向法西斯同盟宣戰的份兒上,義大利保留了相當大的主權,這一點比德國和日本的下場要好很多。
⑺ 義大利,在一戰時為何背叛同盟國而投向協約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義大利加入了三國同盟, 本來義大利在歐洲大陸最主要的敵人是法國和奧地利帝國———與前者在突尼西亞、摩洛哥、利比亞等海外殖民地上存在著尖銳對立; 與後者在領土問題( 如特倫提諾和的里雅斯特) 、在爭奪勢力范圍如巴爾乾地區、亞得里亞海等方面也存在嚴重對抗。
義大利身份的轉變,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就義大利國內而言,民眾一直不滿政府與宿敵奧匈結盟的政策,資產階級也因沒有從與奧結盟中得到何種好處而對奧匈反感至極,因此一旦兩大集團開戰,義大利民眾很難接受義大利站在德奧一方作戰的主張,義大利最終必然倒向“協約國”集團。
⑻ 為什麼義大利在一戰中一定要佔領南蒂羅爾地區(現
簡單來說,除了19世紀義大利人的民族主義狂飆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即是南蒂羅爾的地理戰略意義。南蒂羅爾地區包含了一部分阿爾卑斯中部山脈的自然分水嶺,同時自中世紀開始的幾個重要的山口例如Brenner Pass等都在南蒂羅爾,現在義大利和奧地利之間幾條重要的交通要道要穿過這片地區,因此南蒂羅爾本身具有極高的軍事和經濟戰略價值。
也可不妨設想一下,如果義大利人只拿下了義大利族裔占絕大比例的特倫蒂諾省以及波爾扎諾周邊,只恢復到拿破崙時期義大利王國的北部疆域,而放棄占據阿爾卑斯中部山脈主要部分的南蒂羅爾,哪怕義大利一戰在阿爾卑斯山戰線上打贏了奧匈帝國,要是哪一天奧地利想復仇了,義大利北部幾乎無險可守,屆時軍事上的地理優勢,交通後勤優勢將全在奧軍手裡。
因此義大利在1915年簽訂倫敦條約的時候,就明確提出戰後瓜分時除了特倫蒂諾以外,南蒂羅爾也要收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