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義大利憑什麼條件在二戰後發展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之一
你要說義大利沒科技,沒膽,沒錢!!我不敢苟同!!義大利是老牌資本主義強國,世界的殖民地固然沒有英法的多,但也不少!!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義大利善於見風使舵,義大利一戰前屬於同盟國,但開戰後立即倒向協約國一方,沒什麼損失便混到個戰勝國的地位,在凡爾賽合約中也撈了不少好處!!至於二戰後一是美國的大力援助和相對自由的貿易政策,還有雄厚的人才儲備,成為強國水到渠成!!
⑵ 為什麼義大利會成為文藝復興的中心(商品經濟高度發達)
在歐洲歷史的長河中,文藝復興無疑是一道耀眼的光芒,它不僅標志著中世紀向近現代的過渡,更是人類思想和文化的一次重大覺醒。而義大利,作為這場文化大革命的發源地,其特殊的地位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是推動義大利成為文藝復興中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1、商品經濟的繁榮
在中世紀後期,義大利的城邦如威尼斯、佛羅倫薩和熱那亞等,因其地理位置的優勢,成為了東西方貿易的重要樞紐。尤其是在十字軍東征後,義大利的商人利用與東方的貿易關系,大量引進了來自拜占庭和伊斯蘭世界的商品和知識,使得這些城邦積累了巨大的財富。商品經濟的繁榮,不僅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更為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
2、資助藝術的商業精英
隨著經濟的繁榮,一批富有的商業精英和銀行家家族如美第奇家族等崛起。這些商業精英不僅對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更願意用手中的財富去資助藝術家,支持他們的創作。美第奇家族對藝術家的資助尤為著名,他們資助了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眾多藝術家,使佛羅倫薩成為了文藝復興的中心。商業精英的資助,為藝術創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促進了藝術的蓬勃發展。
3、城邦政治與文化多元
與此同時,義大利的政治形態也為文藝復興的興起提供了條件。不同於其他歐洲地區的封建君主集權,義大利城邦採取相對獨立的城邦政治制度,這種政治形態使得義大利的政治環境相對寬松,文化更為開放多元。城邦間的競爭也促使各城邦都致力於文化的發展,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實力。
4、古典文化的復興
更重要的是,義大利是古羅馬文化的發源地,這里保存了大量的古羅馬遺跡和文獻。當時的義大利人對古羅馬時期的輝煌歷史懷有深厚的懷舊情感,渴望恢復古羅馬的榮光。這種對古典文化的嚮往和研究,成為了文藝復興運動的重要推動力。通過對古羅馬以及古希臘文化的重新發現和研究,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和藝術家們開啟了對人文主義的探索,推動了科學、藝術和哲學等領域的巨大進步。
義大利成為文藝復興中心,不是偶然的。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為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商業精英對藝術的熱愛和資助促進了藝術的繁榮發展;城邦政治與文化的多元開放為文藝復興提供了自由的空間;而對古典文化的復興,則是文藝復興精神的核心。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義大利成為了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和中心,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⑶ 二戰後義大利經濟騰飛的原因
1945年5月,隨著蘇軍攻克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戰逐漸進入尾聲,歐洲戰事基本結束。戰後的歐洲一片狼藉,到處是瓦礫廢墟,百姓流離失所,整個歐洲經濟出現嚴重的倒退。作為戰敗國,義大利也同樣遭遇了戰爭的創傷。眾所周知,義大利國土狹小、資源匱乏,工業基礎薄弱,是列強中最弱的一環,不過就是這個沒有什麼存在感,一直飽受人們詬病的義大利,卻在二戰後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黃金期,在短時間內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經濟奇跡」。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義大利甚至超越了英國,成為歐洲名列前茅的主要經濟體。那麼義大利為何能在戰後創造出令世界矚目的「經濟奇跡」?
第一,義大利雖然也是二戰的主要參戰國,但並不是二戰的主戰場,而且中途當了叛徒,所以受到的損害相對較小。在二戰中,義大利除了米蘭和都靈遭受了相對比較嚴重的襲擊外,其他主要城市幾乎完好無損,在戰爭中受到的破壞並不大,義大利的大部分基礎設施和工業設施都完整的保留下來,戰後的經濟情況也明顯好於其他國家。這為二戰後義大利經濟的騰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二戰後,作為受革命影響較大的國家,美國為了穩住義大利,防止其投入蘇聯懷抱,所以對義大利進行了大規模的援助。義大利是「馬歇爾振興歐洲計劃」中最大的受益國之一。義大利在1947年到1951年四年間得到了12億美元的援助,50年代蘇聯援助中國的貸款總額也不過3億美元,美國對義大利的援助之大可見一斑。美國的援助佔到了馬歇爾計劃資金總額的10%以上,佔到了義大利國民收入的5%,這一比例比其他國家都高。
此外,聯合國救濟署也向義大利提供了幫助,聯合國救濟署在1946年一年就向義大利提供了價值45億元的食物和燃料等物資。在美國的強力支持下,義大利經濟開始逐步復甦,並實現了經濟的飛速增長,成為歐洲經濟的領頭羊之一。美國的幫助在義大利的經濟崛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二戰後,義大利並沒有像英美一樣走上金融工業衍生的發展道路,而是走上了以製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道路。義大利充分利用自身國情,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很快成為歐洲重要的製造業生產基地,成為世界製造業強國。加上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的刺激以及歐共體的成立,義大利的經濟發展勢頭強勁,走上了一條獨特的實業立國的道路,義大利的中小企業發展格外引人注目。義大利生產的冰箱、汽車、時裝等產品暢銷歐美各地。蘇聯學者曾評價:中小企業是義大利經濟復興的基礎。
第四,戰後的義大利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政治和經濟改革。義大利不僅廢除了君主制,鏟除了法西斯的基礎,而且給予了地方更多的權力,加大國家對市場經濟干預力度,確立了新的自由經濟體制,激發出了義大利的經濟活力和發展潛力。同時義大利確立了和平中立的外交路線,這為義大利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正是在這些因素的共同推動下,義大利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1961年,美國總統肯尼迪也公開贊揚義大利:「一個國家曾經深陷廢墟,在創造就業和開辟新興工業方面達到了西方世界無與倫比的速度。」
⑷ 德意的歷史
法西斯的由來
在義大利近代的復興過程中,民族主義充當一面旗幟,發揮意識形態功能,促進了這一偉大進程的完成。然而,統一後的義大利開始了初步擴張,於是,民族主義蛻化成了民族利己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在反動的民族沙文主義即國家主義驅使下,義大利最終離開了三國同盟集團而加入了協約國方面。一戰結束後至二戰前的義大利為了報復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及實現領土進一步擴張的野心,肆意發動侵略戰爭。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墨索里尼逐步掌握了政權,法西斯主義最後形成。
民族主義在近現代各國、各民族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及至思想領域里都廣泛地存在著。民族主義是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的自信自愛,但同時也應當是對別的民族與國家的尊重。健康、科學的民族主義能使人們避免民族虛無主義,激發愛國主義熱情,使一個國家永葆生命青春並蓬勃發展。但是扭曲的、極端的民族主義卻能轉變成民族沙文主義、擴張主義,使本是民族精神和靈魂的民族主義成了民族理性的腐蝕劑。通觀義大利近代從四分五裂中實現統一,到20世紀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這段歷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民族主義由低沉到上升,直至偏離了正常軌道而一步步演變成極端民族利己主義、反動的民族沙文主義,最終到法西斯主義的線索。在當今民族主義在全球范圍內又一次興起的時候,重溫義大利的這段特殊的歷程,仍能給世人以啟迪和思考。
一、民族主義促進了義大利的統一與獨立
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9世紀70年代最終完成統一的近1400年裡,義大利連續不斷地遭受外族入侵,時而為一國控制,時而又成了列強逐鹿的場地。10世紀以後,德意志、西班牙、法國、奧地利圍繞著義大利相繼展開了爭奪。恩格斯曾指出:「自帕維亞會戰以來,在波河流域的戰場上,間接決定著法國和德國的命運,直接決定著義大利的命運。」當15~16世紀歐洲大陸上許多國家已成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時,義大利仍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俾斯麥語),義大利各地的封建割據勢力,在外國勢力的扶持下也相互爭戰,造成嚴重的分裂狀態,割斷了經濟、文化、政治上的往來,阻礙了資本主義的正常發展。義大利資本主義的萌芽雖早於任何其它一個國家,但終因惡劣的形勢變化而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18世紀下半期,美國獨立戰爭贏得了最後的勝利,原是英國的殖民地的美國變成了獨立的國家。隨後,與意毗鄰的法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封建特權被剝奪,封建專制的束縛被解除,資產階級掌握了政權。國際斗爭的成功激勵著義大利,義大利人民同外國統治者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而國內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進程亦要求推翻各邦國封建專制實現統一。義大利特定的歷史狀況決定了民族復興必須採取反對凌辱與結束分裂割據共同進行的方式。然而,對於一千多年來一直處於外族統治、四分五裂的義大利來說,要實現獨立統一談何容易!不僅外國統治者要鎮壓,教皇從中作梗以漁利,各地小封建主因害怕損及自身利益而反對,就是普通民眾又怎能相信會成為現實呢?長期的隔離與忍氣吞聲不知使多少人失去了知覺。義大利首先得覺醒。為喚起人民的民族意識——其實是正在形成中的民族意識,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啟蒙的學者,最後是統一過程中的民族派與自由派,都高揚著民族主義的大旗。
早在14到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中,義大利的許多學者就對諸如國家和統一的問題做過探索,盡管影響還不是那麼深遠。接承文藝復興運動思想文化的淵源,18世紀下半期展開的資產階級啟蒙運動則較多地表現了民族主義的傾向。資產階級革命家們更注意培養民眾的民族激情,使之樹立民族自信心,鼓舞他們參加民族獨立和統一的斗爭。經濟學家傑諾維季在舉辦的歐洲首次《經濟與商業》講座上用義大利語宣讀講稿;季拉鮑斯基出版了多卷本的《義大利文化史》。此外,許多哲學家,法學家,各社團、學會也組織起來。因而,經過啟蒙學者廣泛的宣傳與激勵,義大利人破碎的整體意識被一根絲線穿連起來,開始形成一個共同的心理和願望。從18世紀末葉,義大利人民復興國家的思想便「從文學作品中擺脫出來變成了政治實踐」。
首先,燒炭黨人開展了反法、反奧斗爭。18世紀末,拿破崙在法國崛起。法軍攻入了奧地利控制下的義大利。義大利雖由於各封建君主被拿破崙趕跑而出現了暫時的統一,但義大利的獨立問題仍是老樣子,只是法國接替了奧地利而已。19世紀初,拿破崙在歐洲的統治發生危機,義大利出現革命的動向。反抗拿破崙統治的共同斗爭,使義大利民族的反抗活動擺脫了過去的分散、孤立狀態,匯成了一股巨大的洪流。燒炭黨人率先起來領導斗爭。他們由國土南端擴展到整個亞平寧半島。後來歐洲大陸上反法同盟取得勝利,1814至1815年在維也納會議上,義大利重新被分割為8個邦國,奧地利、西班牙、教皇等的勢力也得以恢復。燒炭黨人繼續打著民族獨立的旗幟開展反奧斗爭,得到人民的熱烈相助,各地的人們紛紛為受難的煤炭黨人慷慨解囊以支持正義的事業。到19世紀30年代,燒炭黨基本上退出斗爭舞台,復興運動暫處低潮。但是,義大利人的民族情緒在經過初次血與劍的洗禮後已經高漲起來,民族意識進一步覺醒,到處激盪著反奧愛國的民族主義思潮,表現在文化領域就是蓬勃開展的「文化復興」運動。這為大規模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1848年革命的爆發准備了深厚的思想基礎。
30年代後的復興運動的領袖人物——無論是民主派還是自由派都有著更強烈的民族意識。他們以民族主義為實踐動力,為祖國的統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更重要的是,民族主義在運動中還把不同的派別團結一起,增強了獨立統一斗爭的力量。這一作用體現在運動的全過程。在民族主義思想的鼓舞和激勵下,義大利的革命形勢如潑油的乾柴熊熊燃燒起來。到1871年,義大利以一個獨立國家的姿態進入了資本主義時代,並開始在歐洲的國際舞台上扮演角色。
二、統一後的初步擴張:民族主義的蛻化
義大利的統一趕跑了外國侵略者,實現了民族的獨立自主,鏟除了重重妨礙工商業發展的壁壘與束縛,形成了國內大市場,鐵路、紡織等工業得到了發展,貨幣等度量制度也得到統一。應該說這相對以往悲慘的狀況是極大的進步。然而,此時的國際形勢與國內情況已今非昔比了。國際上,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早已開始在各地的殖民擴張,其勢力范圍迅速蔓延開來,他們掠奪大量財富以用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吞吃著一塊塊的肥肉。這種行為對新生的義大利產生無窮的誘惑力。國內真正的經濟發展區不過集中在北部極小的范圍內,南部廣大的農業區不僅人口較多,生產力水平較低,而且成了北方商品的銷售地,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南方不少人嚮往並移居海外。統一後執政的加富爾派不僅未採取有力措施刺激經濟的恢復與發展,還把多年戰爭造成的財政困難轉嫁給勞動人民,社會動盪出現且日益加劇。1871年工商業自由資產階級集團上台,他們不僅想把產品從狹隘的國內市場推向國際市場,更想從廣闊的海外獲得原料以發展資本主義。義大利以民族利益、經濟利益為借口,開始了殖民擴張。民族主義蛻變了。
這種蛻變最突出表現在同法國在突尼西亞的爭奪上。突尼西亞是義大利最近的非洲鄰邦,與西西里島共扼地中海狹窄的咽喉,僅有150萬人口,而可耕地卻多達750萬英畝,地下還有著豐富的礦藏。早在19世紀60年代義大利的政治家們就意識到了突尼西亞對意的重要性,喋喋不休地告誡國民要關心國外的殖民事業,故大批義大利人湧向突尼西亞。然而在1881年的柏林會議上,法國得到把突尼西亞當作其「勢力范圍」的許諾,並且其後法國武裝控制了突尼西亞,宣布為法國的保護領地。意國內群情激憤,法意邊境發生許多沖突,似乎反對拿破崙統治的時代重又來臨。在這樣的情況下,盡管義大利與奧地利是世仇,在現實中還有著特蘭提諾問題,但為同法國爭奪,它還是於1882年參加了德意奧三國同盟。可以說義大利與奧地利結盟是帶著某種民族情緒的,一旦形勢變化,它又可能退出三國同盟。
義大利在突尼西亞上敗給了法國,但它在其它地方卻頻頻得逞。1882年,意在非洲紅海沿岸的阿薩布港,擴大了在沿岸的統治權。戴普雷蒂斯去世後,恢復了國內秩序的克里斯皮深得各階級、階層的擁護,而克里斯皮富有野心,夢想建立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他把在紅海沿岸獲得的土地組成厄利垂亞殖民地,並獲得索馬里蘭。對於具有豐富資源和重要戰略地位而又比較落後的衣索比亞,義大利更是垂涎三尺。1890年,克里斯皮向歐洲宣布意為埃的保護國。1895年,義大利出兵衣索比亞,但在1896年的阿杜瓦戰役中慘敗。克里斯皮這個擴張主義者,雖然幹得已很出色,不過仍未能很好地完成"使命"。慘敗的消息在國內公布時「群情憤怒」。克里斯皮的政治生涯就此結束。其實,由於歷史的原因,義大利無論經濟、軍事實力都不如英法等,在剛剛完成獨立統一不久便試圖也踏上殖民擴張的道路,當然會顯得力不從心。
三、國家主義即反動的民族利己主義、民族沙文主義時期
20世紀初,義大利所面臨的國內、國際形勢又大大改變了。國內經濟明顯好轉:廉價水力資源的開發利用使工業發展速度加快;對外貿易在1901至1910年間增加了70%之多,政府財政收支開始出現平衡,在19世紀70年代農業危機打擊下大批背井離鄉的意僑寄回的外匯彌補了國際收支的赤字,義大利里拉的國際信譽得到提高,但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激化了國內市場狹小和原料有限性的矛盾,經濟上的侵略性由隱性而明朗化。在國際上,由於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各國加緊了激烈的爭奪。在歐洲大陸上,崇拜武力的俾斯麥主義深深地「啟示」著義大利。相似的統一史,使不少義大利人迷信起俾斯麥「鐵與血」的信條,「超國家與超人」「種族理論」「亞利安主義」等在義大利也找到了一定的市場。於是新的國家主義即反動的「民族主義」抬頭。有人曲解馬志尼的「第三羅馬」和焦貝蒂的「義大利的首要地位」的說法,為他們的要擁有為全歐所敬畏殖民地的帝國的虛幻辨護。在這種特殊的條件下,民族主義完全失去了它的科學涵義,民族利己主義、擴張主義、沙文主義以各種面目在義大利泛濫。
首先是輿論界。如科拉迪尼主編的《國家思想報》以及《三色報》、《大義大利報》都充當了吹鼓手和急先鋒。科拉迪尼主張軍國主義和殖民擴張,力圖喚起冒險精神,歌頌戰爭的「道德價值」。這些論調非常迎合那些不安定、不滿足分子的心理,亦受到工業家們的歡迎。其次是文學。「現實主義者」新詩人的「最傑出代表」鄧南遮的那套人必須無情和殘忍的學說深深地影響了年青的一代。在史學和經濟學等方面也有這種反動的「民族主義」的表現,如奧里昂尼用其歷史著作表達了擴張主義的觀點及對一個非洲帝國的要求。以阿爾貝蒂為首的一群經濟學家則認為未來的義大利經濟應向近東、俄國和巴爾干半島上的各國滲透。義大利開始了「光榮偉大」的「前進政策」。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義大利在協約集團與同盟方之間搖擺並最終加入協約作戰,似乎是協約集團外交的成功,這其實也是所謂的民族利益起了作用。蛻化以後的義大利民族主義雖然充當了意與其它列強爭奪的工具,但由於王室貴族等社會上層與奧地利有著歷史的血緣親姻,它並不十分強烈地反對奧地利。在同奧的關繫上,意政府無法充分利用這一工具。在國際問題上意奧能夠妥協時,政府就適度地抑制民族主義的張揚;當意奧矛盾無法掩蓋起來時,意政府同樣用「民族主義」與之決裂。戰爭伊始,義大利採取了中立政策。它渴望得到奧佔領下的特蘭提諾,但遭斷然拒絕。在意徘徊之際,英法滿足了其對特蘭提諾等地的領地要求。於是,1915年5月,義大利宣布退出三國同盟。對此,列寧說:「我們親眼看到革命的民主主義的即革命的資產階級的義大利,推翻奧地利壓迫的義大利,加里波第時代的義大利,已經演變成壓迫其民族,掠奪土耳其和奧地利的義大利了,變成暴虐的、反動透頂的、卑鄙的資產階級的義大利了」。
四、一戰後,「民族主義」為法西斯運動利用,徹底演變成法西斯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義大利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但在巴黎和會上,英法等不願加強意在地中海和巴爾乾的勢力,拒絕履行許諾。在「威爾遜總統的仲裁」會議上(奧蘭多語),大部分的戰利品為英法等攫去,義大利總共獲得10萬平方英里的土地,而英國的是250萬,法國的是100萬。意對阜姆的主權要求也受挫。和會的結果傳到國內,各階層都感到悲憤,全國出現一股「愛國熱」,懷念古羅馬情緒的幽靈也到處游盪。他們覺得「義大利贏得了戰爭,但卻失去了和平。義大利盡管有所獲,出現在和會上仍是一個不滿意的國家」。義大利國內紛紛指責政府無能,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來實現其領土要求。墨索里尼等反動的「民族主義」分子迎合並利用國民的這一情緒,趁機打出修訂主義的旗號,鼓吹義大利有權擴張,頌揚古羅馬的遼闊版圖和尚武精神,許諾洗雪凡爾賽的恥辱以奪取政權。「極端民族主義是法西斯理論的核心」。法西斯首先在義大利崛起也就有了基礎。「……而在一戰結束後僅僅20年間,在德意日法西斯通往世界大戰的道路上,自始至終貫穿著一條以擴張性和侵略性為特點的極端民族主義政治化的主線」。
1914年,墨索里尼被趕出《前進報》和義大利社會黨時,他就利用《義大利人民報》鼓噪,支持「民族主義」者提出的「通過戰爭把國家的英雄氣概從渺小與貧困的生活現狀中拯救出來」的口號。巴黎和會後,黑索里尼把在和會上的失敗歸罪於簽約時主張中立的社會黨,指責「社會黨是民族的叛逆」,把自己裝扮成所謂的民族利益的保護神。1921年秋,墨索里尼在法西斯黨會議上宣布黨綱的要點是:「進行社會改革,提高國家在國外的威望」等,其核心思想是「民族主義」。法西斯黨的黨綱迎合了當時意國內的需要,其反動而迷人的宣傳初奏成效。同年,墨索里尼與自由黨和國家主義黨共同競選。墨宣稱,只有雅利安人的值得驕傲的代表義大利人才有權統治公海(指地中海),重申法西斯的外交政策可以用「帝國主義」和「民族擴張主義」來概括。結果法西斯黨贏得35個議席,佔7%。1922年議會普選,墨又大放厥詞,以此增加吸引力。法西斯主義利用了不健康的民族情緒、民族沙文主義、民族擴張主義,並逐步與之重疊。它適應了一戰後義大利特定的政治、經濟、社會形勢,不僅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教會、國王對它表示滿意,連城市小資產階級、工人、農民、商人、藝術家甚至無業流浪者也都對它充滿了「愛戴之情」。法西斯在一戰後的義大利首先崛起了。
1923年7月,掌握了國家政權的墨索里尼開始了冒險行動。他下令出兵希臘科孚島。雖然有人對他的「雄心大志」產生懷疑,但絕大多數人仍然堅決支持他。結果他看到:其冒險政策連許多非法西斯黨員和反法西斯主義者都熱烈歡迎。1924年春的選舉再次說明,法西斯主義受到普遍的支持。法西斯黨便不斷強化政權、擴大侵略。1935年1月,義大利不宣而戰武裝入侵衣索比亞,並於次年完全佔領了該國。義大利國內出現了對偉大「領袖」狂熱崇拜的新高潮,墨索里尼被吹得神乎其神。農民在田野里向他下跪,婦女舉起孩子請他祝福;內閣大臣在他面前要立正,一站就是好幾小時。「當時在義大利到處有這樣的標語:『領袖啊,你就是我們的一切。』」[7]墨索里尼建立了個人獨裁,得到「信賴」與「響應」,他把義大利拖入戰爭的深淵也就有了現實的可能性。
五、關於義大利民族主義演變的一點思索
第一個把法西斯主義看成是一種復雜歷史過程的產物的G·威爾普認為:「法斯主義植根於19世紀義大利民族解放運動,受到那些從統一到大戰爆發期間擁護義大利民族主義的人們的支持。」[8]頗具諷刺的是,墨索里尼生於加里波第死後不久,對此常為人津津樂道,似乎他就是這位致力於國家統一的英雄的繼承人,將接過火炬創建一個義大利帝國。但墨氏畢竟缺乏獨立統一時期的英雄們的那種處理民族主義問題的理智,且獨立統一前後的國內國際條件已大不相同了。墨索里尼的罪惡或者說近現代義大利民族的悲哀與災難在於,當民族獨立與國家統一已經實現時,民族主義不僅未能緊跟著收住腳步,反而被錯誤思潮與認識所左右,逐漸蛻化,從而促使國家民族走向侵略擴張的道路。民族主義是民族國家的精神動力的源泉,而一切霸權主義、強權主義者同樣亦能夠從中找到憑借和力量——倘若民族主義被扭曲、變形、蛻化的話。蓬勃興起的義大利有意、無意之間忘記了民族主義還有尊重別的國家、民族的一面,最終導致法西斯主義泛濫,給義大利人民乃至整個人類釀成不幸。這段沉痛的歷史告誡人們:在當今世界錯綜復雜的關系中,特別是近幾年極端民族主義與原教旨主義又有所抬頭時,一定要把握好這個問題,既要敢於同改頭換面的新殖民主義、強權政治作斗爭,以維護民族國家的利益,也要防止不健康的民族利己主義損害整個國際大家庭的關系。各民族各國家應該互相學習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⑸ 什麼因素導致了義大利法西斯主義崛起
義大利是戰勝國的五強之一,在戰爭中付出巨大代價,然而,戰後對其領土許諾大多並未兌現。義大利朝野廣泛認為受了欺騙,曾發起反對《凡爾賽和約》的政治運動。鄧南遮佔領阜姆城是將民族主義狂熱推向了極端。阜姆城問題至1924年才基本解決。由此,義大利對美、英、法深懷不滿,其極端民族民主主義思潮的泛濫成為義大利法西斯主義得以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⑹ 文藝復興在義大利最先興起的經濟根源是什麼其思想核心是什麼
經濟根源是義大利商業和由商業帶動起來的手工業的發展。11世紀後,熱那亞和比薩崛起,分割了原本屬於威尼斯的地中海貿易,以此帶動了弗洛倫薩、米蘭、倫巴第等手工業城市的崛起,使義大利本部成了整個歐洲最為富庶的地方。同時,馬賽和布魯塞爾等港口城市也在逐漸壯大。
唯一復興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由彼得拉克提出,是一種力圖於通過提高人貶低自然,來縮短人和神之間距離的思想,至今已經毀譽參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