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義大利是歐洲有名的戰五渣,各國明知道它是個累贅,為何還爭相拉攏
沒辦法,多個盟友總比多個敵人勝算大,義大利就算戰鬥力再差,好歹也是個國家,在差不多勢均力敵的情況下,他倒向哪邊,哪邊勝算就大些。
一、一戰前,義大利站在“同盟國”一邊
在“一戰”前,義大利是同德國、奧匈帝國組成的共同防禦公約組織。但義大利和奧匈帝國還有領土糾紛,所以,這個同盟關系並不牢靠。德國對此也心知肚明,很擔心其加入協約國一方,從而改變戰局,使奧匈帝國遭受打擊。所以在“一戰”爆發前,德國為了讓義大利在奧匈帝國侵略塞爾維亞的戰爭中保持中立,還是征詢了這個盟國的態度。
義大利軍隊戰鬥力非常弱。不過,義大利加入協約國,對於“一戰”戰局的改變,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義大利參加協約國一方,對奧匈帝國的打擊很大,牽制了奧匈帝國的兵力,應該是義大利對協約國做的最大的貢獻了。所以說,雖然義大利的戰鬥力很渣,但有勝於無,更勝於負數。不是嗎?
❷ 一戰中義大利 。英國。 美國有何表現,為什麼說明了什麼
義大利,經不起消耗戰,最終反戈加盟同盟國。說明義大利經濟是歐洲最差的強國。
英國,幫助法國抵擋住了德國進攻,說明當時還是第一經濟體,實力相對來說較強。
美國,參戰以後迅速改變戰場形勢,導致同盟國獲勝。可以說,當時美國正在冉冉升起,並很快奪得了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
❸ 一戰時這些國家的實力是怎麼樣的
英國:當時的世界霸主,號稱日不落帝國,但是經濟實力實際上已經落後於美國和德國
法國:實力緊隨英國,經濟上是當時世界第四,政治上為第二
俄國:世界強國中實力最弱的,由於沙皇制度的存在阻礙了俄國進一步發展,因此俄國處於內憂外患之中
塞爾維亞:本來被奧匈帝國所統治,後來獨立,但是一直存在被奧匈帝國吞並的可能,實力較弱
美國:實際上的最強國,經濟世界第一,一戰前期坐山觀虎鬥,後期漁翁得利,最終成為亞太地區霸主
比利時:帝國主義列強之一,但是由於國家較小,軍事實力有限
中國:依然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雖然有點實力,但是依然被當做弱國看待
日本:列強之一,強於俄國,但是實力與歐洲豪強依然有較大差距
義大利:列強之一,但是軍隊作戰能力較差,本來是同盟國,開戰後跳到協約國,最後成了戰勝國
羅馬尼亞:同塞爾維亞,屬於相對弱國
希臘:當時已經淪為英國殖民地,正在醞釀獨立
澳大利亞:英聯邦成員,經濟較強,但軍事實力有限,受制於英國
加拿大:軍事實力較弱
印度:同中國,有一定實力,但是依然是弱國,處於英國殖民之下,正在醞釀獨立
紐西蘭:同澳大利亞
南非:英國殖民地
葡萄牙:列強之一,但是已經沒落,基本上受制於歐洲列強
德國:經濟世界第二,軍事實力已經在英國之上
奧匈帝國:奧地利和匈牙利合並而成,處於內憂外患之中,軍事實力不強
奧斯曼帝國:基本上是封建帝國時代,軍事實力較弱,武器相對落後
保加利亞:軍事實力不強,長期受制於俄國和奧匈帝國
❹ 為什麼義大利在古羅馬時期戰鬥力暴強,而到了一戰二戰期間卻成了戰力值只有5的了色
不不不。真實情況並不是這樣的,義大利軍隊還是有比較強的戰鬥力的,因為在戰前義大利統一全國的時候並沒有像德國鐵血中崛起的那麼波瀾壯闊。還是最後依靠普魯士的力量,才藉助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完成了北部統一。26萬義大利人遠征軍橫掃烏克蘭,俘虜了10萬蘇軍,獨立攻佔了斯大林格勒等重要城鎮。在蘇軍絕對優勢的裝甲部隊進攻的時候,沒有援軍,被突破包圍的情況下,山地軍和其他部隊還是堅持了將近一個月,3萬人的義大利人經過白刃戰,有4000人突圍。
沒有義大利人隆美爾的幾萬人能與幾十萬英聯邦軍隊周旋?義大利人有托布魯克的聖馬可海軍步兵營。有沖在最前面的戰斗工兵。有戰斗到最後的公羊裝甲師。有福格雷爾傘兵師史詩般的後衛戰斗。有義大利狙擊手在彈葯用盡後將自己的斷臂投擲向沖上來的英國坦克。隆美爾說過:德國士兵震驚了世界,而義大利狙擊兵震驚了德國士兵。
第一。看了上面的對於義大利部分戰斗的介紹,然後用幾個數據來介紹下當時義大利面對各個世界強國的資源產量。
二戰中煤炭資源(萬噸)
美國 3758 英國1464 德國3455 日本 411 俄 903 意 81
石油(百萬噸)
美國1466 英國93.5 德國46.2 日本20.4 俄172.1 意 6.3
鋼(百萬噸)
美國2880.5 英國1056.5 德國2265.6 日本647.2 俄1806.8 意237.7
軍用汽車產量
美國2382311 英 480943 德國345914 日本164268 俄197621 意84625
另外 銅礦產量 美國580000噸 義大利2963噸
戰時戰略資源儲備對一個國家維持戰爭消耗有這巨大的影響。就義大利著點家底,能打個毛線。在1939年9月1日二戰全面爆發的時候,義大利鋼材夠用14天 煤炭50天 鐵礦石150天。總的來說。二戰前,人民認為在墨索里尼的領導下,義大利已經整裝待發,做好了戰爭准備。實際上,義大利人只能打的起二至三個月的戰爭。
第二。然後很致命的是戰略領導。說實話,墨索里尼直接插手軍事指揮簡直可笑,其中意軍入侵希臘僅僅是為了顯示義大利能與德國平起平坐,簡直有點孩子氣。蘇德開戰,墨索里尼預計德軍會很快取得勝利,為了獲得戰利品,墨索里尼給元首寫信要求派一支部隊參戰,從1941年到1942年兩年工派遣了22.9萬人的義大利第八集團軍。結果二十多萬人死傷近半裝備損失80%以上。墨索里尼根本不懂軍事 而且執意妄為 聽不進去不同意見。這貨自己還總結了一下:我的政權在缺乏武器,士氣和資源的情況下,在錯誤的時間把國家拖入了一場錯誤的戰爭。濫用了千萬人的勇氣和熱情,為了向盟國顯示自己的偉大,外行的指揮了許多愚蠢的遠征。。。。(我認為很精闢)
總的來說義大利人在二戰中雖然有一些比較出彩的地方,但是總體戰斗表現實在一般。但是究其本質,戰爭打的不單單是軍人的戰斗素質,更重要的是戰斗准備和經濟能力。義大利戰爭准備不夠,裝備落後,墨索里尼過分干預軍事指揮,加上當時國內反獨裁運動高漲,政局十分不穩定,這些原因造成了大家對義大利人的表現十分恥笑。
❺ 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兵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各國軍事實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各國的軍事實力也是有比較大的差距。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一戰各國軍事實力。首先,德意志帝國在一戰中的軍事實力是最強的,這一點毋庸置疑。接下去應該是英國、俄國、美國、法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
一戰東線戰場,1500萬的俄軍幾乎全部崩潰,這一場戰爭中的同盟國是德奧聯軍,其中以德軍居多。可見德國的軍事實力是非常強的。但這還不是德國的主要實力,德國在西線戰場上,也有自己的軍隊。西線戰場共造成英法美聯軍傷亡高達1000萬。而在這英法美聯軍中,又屬法國傷亡最為嚴重,英國其次,美國最後。從這里可以看出,法國的軍事實力應該是低於英國和美國的。
東線戰場俄國以一個國家之力就與德奧聯軍相抗了快四年的時間,可見俄國的軍事實力也是比較強的。而西線戰場從凡爾登戰役之後,幾乎就是英國一個國家在支撐,法國只在1917年發動了一個百萬大軍的攻勢,但是這場戰爭打得法國差點亡國。因此,英國的軍事實力應該是僅次於德國的。
塞爾維亞的軍事實力在這些大國面前是比較弱的,但是比當時的日本要強上許多。一戰前,塞爾維亞是兵力只有25萬,戰時達到了40萬。奧匈帝國前後兩次入侵,都是奧匈帝國的傷亡更加慘重一些。羅馬尼亞的軍事實力是非常弱的,在一個星期內,就被德奧聯軍消滅了30萬左右的大軍。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簡介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7月,是由同盟國挑起的非正義性的戰爭。一戰雖然是1914年正式爆發的,但是同盟國集團和協約國集團卻是很早就成立的。1882年,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在維也納簽訂合約,同盟國就此成立。1892年到1907年這段時間,俄國、法國、英國先後簽訂了協約,漸漸形成與同盟國相對立的協約國。
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在塞爾維亞炫耀武力,於薩拉熱窩被刺殺。這件事就是一戰的導火線,戰爭一觸即發,很快的就從歐洲蔓延到中近東、遠東和個別非洲地區。除了這些陸地之外,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太平洋南部海域都發生過戰爭。
一戰的戰線主要分為東線、西線和南線。東線是俄國對抗德國和奧匈帝國;西線是英法對抗德國;南線又被成為巴爾干戰線,主要是塞爾維亞和奧匈帝國之間的戰爭。在這三條戰線中,西線是最為慘烈的,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的凡爾登戰役就是發生西線。一戰最後在1918年以德奧戰敗而結束。
❻ 一戰中義大利是否參戰
一戰中,義大利參戰了。
一戰開始前,義大利與德國和奧匈帝國同屬同盟國陣營,「同盟國」的名稱就是源於他們簽署的「三國同盟」。當德國決定發動戰爭時,並沒對義大利抱什麼希望,但還是征詢了義大利的態度,義大利的答復是他將保持中立,以軍事實力保衛自己不受侵犯。
義大利位於奧匈帝國南部,隨著戰爭的進程,奧匈帝國屢戰屢敗,德國意識到假如這個時候義大利再從背後捅一刀,奧匈帝國必定崩潰,於是便勸說奧匈帝國在和義大利的領土爭端上讓步。但牆頭草義大利在緊張的談判過程中耍起兩面三刀的伎倆,悄悄和協約國眉來眼去。
義大利的小算盤是:與其費盡口舌一寸一寸地向奧匈帝國討要土地,不如趕在奧匈帝國在被戰爭打垮之前,乘機幫協約國一把,以便日後光明正大的參與對它的瓜分。
1915年4月在得到大量領土瓜分的許諾過後,義大利秘密簽署倫敦條約加入協約國一方,5月23日義大利對奧匈帝國宣戰,1916年8月28日,確認不會受到報復後,義大利對德宣戰。
義大利軍隊在兩次大戰中都是最浪漫的一隻軍隊,說直白點,就是最無能,無能到不但打不贏仗,還要成為友軍的累贅。
(6)義大利在一戰的軍事實力怎麼樣擴展閱讀
1915年,義大利集結了90萬軍隊,1700門左右的火炮,對奧匈帝國發起進攻。不過奧匈帝國的總參謀長康拉德一直對義大利抱有戒心。
在一戰還未爆發時,就在邊界地區也就是伊松佐河所有渡口及東岸的巴因西扎高地及卡爾索高地,托爾明諾和戈里齊亞修建了堅固的防禦陣地。這拯救了奧匈帝國,但對於義大利來說簡直就是災難性的後果。
由於地形的原因義大利軍隊只能圍繞著伊松佐河及阿爾卑斯山展開進攻。盡管奧匈帝國只能在這條防線上部署10萬左右的軍隊,但依託堅固的防禦工事,還是有一戰的能力。而在阿爾卑斯地區,奧匈帝國最為精銳的山地部隊阿爾卑斯軍負責守衛。這支部隊雖然人數不多,但居高臨下,占據優勢。
義大利面臨極其嚴峻的形勢,那就是如果不攻佔阿爾卑斯山,伊松佐河無法渡過。不渡河,阿爾卑斯山無法攻佔。在這兩難的局面下,義大利軍隊只能硬著頭皮和奧匈軍隊打一場艱苦的攻防戰。
為此義大利集結了大量的軍隊,但義大利的動員體系有一點小問題。在義大利正式發動進攻時,奧匈帝國方面已經有20個師的部隊集結在戰線上,嚴陣以待。
面對五個歐洲戰場上的主要參戰國中最弱的奧匈軍隊,義大利以數倍的兵力輪番發起進攻,但在面對擁有極佳防守優勢的防線面前,義大利損失慘重。在長達2年多的進攻里,義大利發起了11次戰役,傷亡高達100多萬人。
面對如此傷亡慘重的局面,雖然義大利軍隊士氣低落,但在面對奧匈軍隊的進攻時仍然給予其造成了重大傷亡。這迫使奧匈軍隊無力單獨對義大利展開攻擊,並由進攻轉為防禦。
而在1917年,隨著俄國革命爆發,東線戰場的德、奧軍隊得以將部分軍事力量調往義大利方向。隨著德軍部隊的到來,同盟國決定對義大利發起一次決定性的攻擊。
這次戰役,義大利損失了32萬人,2500門火炮,並從伊松佐河撤退100公里。而德奧軍隊損失不過2萬餘人,奪回了在伊松佐河戰役中丟失的奧匈帝國領土。而在之後的卡波雷托戰役中,如果德奧軍隊有足夠的力量運輸兵力和物資,義大利恐怕等不到援軍到來就將投降並退出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