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園林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園林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5-02-02 00:23:37

⑴ 文藝復興建築風格有什麼特點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世俗建築類型增加,在設計方面有許多創新。世俗建築一般圍繞院子布置,有整齊庄嚴的臨街立面。外部造型在古典建築的基礎上,發展出靈活多樣的處理方法,如立面分層,粗石與細石牆面的處理,疊柱的應用,券柱式、雙柱、拱廊、粉刷、隅石、裝飾、山花的變化等,使文藝復興建築呈現出嶄新的面貌。世俗建築的成就集中表現在府邸建築上(見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府邸建築)。 教堂建築利用了世俗建築的成就,並發展了古典傳統,造型更加富麗堂皇。不過,往往由於設計上局限於宗教要求,或是追求過分的誇張,而失去應有的真實性和尺度感。 建築技術 樑柱系統與拱券結構混合應用;大型建築外牆用石材,內部用磚,或者下層用石、上層用磚砌築;在方形平面上加鼓形座和圓頂;穹窿頂採用內外殼和肋骨;這些,都反映出結構和施工技術達到了新的水平。 城市和廣場 城市的改建往往追求庄嚴對稱。典型的例子如佛羅倫薩、威尼斯、羅馬等。文藝復興晚期出現一些理想城市的方案,最有代表性的是V.斯卡莫齊的理想城。廣場在文藝復興時期得到很大的發展。按性質可分為集市活動廣場、紀念性廣場、裝飾性廣場、交通性廣場。按形式分,有長方形廣場、圓形或橢圓形廣場,以及不規則形廣場、復合式廣場等。廣場一般都有一個主題,四周有附屬建築陪襯。早期廣場周圍布置比較自由,空間多封閉,雕像常在廣場一側;後期廣場較嚴整,周圍常用柱廊,空間較開敞,雕像往往放在廣場中央。 園林 從14世紀起,修建園林成了一時的風尚。15世紀時,貴族富商的園林別墅差不多遍布佛羅倫薩和義大利北部各城市。16世紀時,園林藝術發展到了高峰(見義大利園林)。 編輯本段風格特點 法國楓丹白露宮文藝復興建築最明顯的特徵是揚棄了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築風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築上重新採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們認為,哥特式建築是基督教神權統治的象徵,而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建築是非基督教的。他們認為這種古典建築,特別是古典柱式構圖體觀著和諧與理性,並同人體美有相通之處,這些正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觀念。 但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師絕不是食古不化的人。雖然有人(如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在著作中為古典柱式制定出嚴格的規范。不過當時的建築師,包括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本人在內並沒有受規范的束縛。 他們一方面採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靈活變通,大膽創新,甚至將各個地區的建築風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們還將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科學技術上的成果,如力學上的成就、繪畫中的透視規律、新的施工機具等等,運用到建築創作實踐中去。 編輯本段代表人物伯魯乃列斯基 伯魯乃列斯基(Fillipo Brunelleschi) </B>從時間和地點上來看,義大利的佛羅倫斯算是作為文藝復興的開端了。建築師伯魯乃列斯基(Fillipo Brunelleschi)在義大利佛羅倫斯所建的大教堂就沒有採用哥特形式,而是看起來很像拜占庭的聖母大教堂,可是卻沒有採用三角帆拱,而是直接將尖拱放在了一個八角形的牆上。而最後看起來很危險的在頂上面的一個小亭子卻起了連接拱的幾個部分並且用自重將他們壓在一起的作用。另外,這個拱頂是一個木結構的頂,而不是羅馬的石或混凝土頂。 而他在Santa Sroce的Franciscan Friary的Closter中,為Pazzi Family所建立的Chapel真正用上了三角帆拱,這次下部的平面是一個正方形,而上是一個三角帆拱加圓拱,失傳幾個世紀的工藝終於復活。從此這種圓頂加上巴西利卡的平面成為了後來幾個世紀內的標准。 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 伯魯乃列斯基兼具了一個傳統中世紀工匠的角色,真正作為復興時期建築師代表的,並且真正將文藝復興建築的營造提高到理論高度的是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他的《論建築》於1485年出版。(這里值得一提的是Gutenberg發明了印刷術,使得文化的交流變得更加快速。這是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因素。)他在這本書裡面體現了從文藝復興人文主義者地角度討論了建築的可能性。他提出應該根據歐幾里德的數學原理,在圓形,方形等基本集合體制上進行合乎比例的重新組合以找到建築中美的黃金分割。他在建設Palazzo Rucellai的過程中 使用了各種柱式,而這些柱子都擁有經過精心推敲的比例。而宮殿的頂部也是獨創的深出檐,甚至遮住了屋頂,使得建築的外觀保持完整的方形。 伯拉孟特(Donato Bramante) 伯拉孟特是將這種唯理主義古代精神推向極致的人,他竭盡所能的推敲每一個建築比例,從他的坦比哀多(Tempietto of San Pietro)中你可以看到這種被推敲到近乎完美的比例 。而往後的很多公共,宗教建築,比如聖彼得教堂,巴黎萬神廟,甚至白宮都有布拉芒特的影子。 文藝復興時期規模最宏大的作品可以說是聖彼得教堂,這個教堂的修建歷史超過了一個世紀。而建築師的名單列出來如同一個文藝復興的名人錄。而這個開端或者說骨架,則是由布拉芒特來完成的。而後陸陸續續有Raphael、Peruzzi、Sangallo the Younger、米開朗基羅、Vignola、Della Porta、Fontana和Maderna。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米開朗基羅並不是一個專業的建築師,而是一個偉大的雕塑家。而正因為這一點是他避免的他的同代人過分糾纏於比例之中的弊端而從一個雕塑家獨特的三維視角來提煉建築。他利用各種手法,比如破壞均衡,或者是利用狹長的走道或者柱廊,來達到一種感動人心的建築效果,而對於是否符合嚴格的古典比例卻不是很在意。其中用於聖彼得大教堂的巨柱式便是他將普通柱式拔高幾倍而得到的。而這種對於古典母題的創造性應用將文藝復興引入了後期的手法主義。 帕拉第奧(Palladio) 在維琴察的領袖人物是帕拉第奧。他是一個嚴肅的古典主義者,對於古典主義的蒸餾使得這位大師的作品總是帶有鑽石般的純粹。體現了文藝復興建築的數學美感的精確性和那種對於集中式平面的控制力。而進一步看則可以看見在這種嚴格的美學體系下,作為建築的主體已經被擠入一個很邊緣的角落,建築在他的手中徹底變成了一個概念的載體。 編輯本段傳播北歐文藝復興進一步向著Alpen的北方傳播。這種傳播卻並不是很順利,北方的歐洲文明並沒有能夠直接接觸到古代文明的遺跡,比如雅典衛城或者是羅馬城遺跡,而雖然當時印刷術已經發明,可是印刷品始終只是對於建築的貳維再現,他不可能讓建築師獲得臨場的建築感受,而且當時很多的大師都是由外行轉入的,比如米開朗基羅。而他們對於建築的描述很多是純感受性質的,很難用印刷品來表達。北方的建築師最多隻能依照圖解對於當時流行樣式來一個照樣翻制,至於對於這種文化的理解,又或者對於這種新風格怎麼和當地風格進行妥善的協調,除了一些天才建築師以外就很少能達到了。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也影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南方建築進入北方。那就是同時進行的宗教改革。這次改革造成某種程度上的歐洲分裂。不同的教宗之間時有戰爭,而不同的宗教信仰也造成了不同的文化理解。有時候對於南方教廷的反對甚至可以影響到對於南方文化的排斥。 遠離古典文化中心和民族自身文脈的產生導致了北方建築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特點,他們通常都不是純粹的文藝復興式樣的,而且也很難找到如同帕拉第奧的那種異常嚴格的比例和對稱關系。不過卻由於北方國家的新教特徵導致世俗建築中多樣化的風格。而一旦這些風格穩定下來以後又重新成為了歷史文脈中的新的母題。這樣北方建築相對南方建築在文藝復興的風格演進中便缺少了明確的斷代史。 編輯本段風行歐洲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影響深遠,在16~18世紀風行歐洲,大多與其本國的建築風格結合起來。 對法國的影響 16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影響下形成法國文藝復興建築。從那時起,法國的建築風格由哥特式向文藝復興式過渡,往往把文藝復興建築的細部裝飾應用在哥特式建築上。當時主要是建造宮殿、府邸和市民房屋等世俗建築。代表作品有:尚堡府邸(1519~1547)、楓丹白露離宮(1528~1540)。尚堡府邸原為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的獵庄和離宮,建築平面布局和造型保持中世紀的傳統手法,有角樓、護壕和吊橋;外形的水平劃分和細部線腳處理則是文藝復興式的,屋頂高低參差。17世紀和18世紀上半葉在法國建築中占統治地位的則是古典主義建築風格(見法國古典主義建築)。 對英國的影響 16世紀中葉,文藝復興建築在英國逐漸確立,建築物出現過渡性風格,既繼承哥特式建築的都鐸傳統,又採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細部。中世紀的英國熱衷於建造壯麗的教堂,16世紀下半葉開始注意世俗建築。富商、權貴、紳士們的大型豪華府邸多建在鄉村,有塔樓、山牆、檐部、女兒牆、欄桿和煙囪,牆壁上常常開許多凸窗,窗額是方形。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的細部也應用到室內裝飾和傢具陳設上。府邸周圍一般布置形狀規則的大花園,其中有前庭、平台、水池、噴泉、花壇和灌木綠籬,與府邸組成完整和諧的環境。典型例子有哈德威克府邸(1590~1597)、阿許貝大廈(1572)等。 17世紀初,英國為了顯示王權的威嚴,王室在倫敦設計建造龐大的白廳宮,但只建成了大宴會廳(1619~1622)。英國建築師I.瓊斯在設計這座建築物時,採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帕拉第奧嚴格的古典建築手法,擺脫了英國中世紀建築的影響。這時期的建築仍然以居住建築佔主要地位,古典柱式和規則的建築立面漸漸代替了伊麗莎白時期自由的過渡性風格。 1640年開始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削弱了王室的專制統治,但在君主立憲的斯圖亞特王朝時,古典建築手法在英國仍佔主導地位,以倫敦聖保羅大教堂為代表作。 18世紀初,為英國新貴族和一部分富商建造府邸成了建築活動的中心。這些新府邸規模宏大,應用嚴格的古典手法,追求森嚴傲岸的風格。比較有代表性的實例是牛津郡的勃侖罕姆府邸(1704~1720)、約克郡的霍華德府邸(1699~1712)和凱德爾斯頓府邸(1757~1770)。府邸的平面布局多半是正中為主樓,樓內有大廳、沙龍、卧室、餐廳、起居室等。主樓前是一個寬敞的三合院。它的兩側又各有一個很大的院子,一個是馬廄,另一個有廚房和其他服務用房。這種布局方式意在表現新貴族和巨商們的氣派和財富。 對德國的影響 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影響下,德國在16世紀下半葉出現文藝復興建築。開始,主要是在哥特式建築上安置一些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的構件,或者增添一些這種風格的建築裝飾。典型實例如規模巨大的海得堡宮(1531~1612)和海爾布隆市政廳(1535~1596)。1560年,巴伐利亞公爵阿爾伯蒂五世在慕尼黑重建府邸,有意採用古典風格,其中的文物陳列廳是德國文藝復興建築中的精美作品。 從17世紀開始,義大利建築師陸續從義大利北部把文藝復興建築藝術帶到德國。而德國建築師也開始真正接受文藝復興建築,並創造了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手法。不來梅市政廳1612年改造後的立面可稱代表作。 對西班牙的影響 從15世紀末葉開始,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影響了西班牙建築。那時起,西班牙建築的顯著特點是把文藝復興建築的細部用在哥特式建築上,同時還帶有中世紀統治西班牙的摩爾人的藝術印記。建築造型變化很多,裝飾豐富細膩,幾乎可同銀飾媲美,因而稱為「銀匠式」風格。比較有代表性的實例是薩拉曼卡的貝殼府邸(1512~1514)和阿爾卡拉·埃納雷斯大學(1537~1553)等。 從16世紀中葉起,西班牙的一些建築師和雕刻家曾到弗蘭德爾和義大利考察,深受古典藝術影響。當時最著名的作品是馬德里郊區的埃斯庫里阿爾宮(1559~1584,見彩圖)。從17世紀中葉起,巴洛克建築在西班牙興起。 編輯本段歷史評價在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類型、建築形制、建築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築師在創作中既體現統一的時代風格,又十分重視表現自己的藝術個性。總之,文藝復興建築,特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是世界建築史上一個大發展和大提高的時期。 一般認為,十五世紀佛羅倫薩大教堂的建成,標志著文藝復興建築的開端。而關於文藝復興建築何時結束的問題,建築史界尚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學者認為一直到 十八世紀末,有將近四百年的時間屬於文藝復興建築時期。另一種看法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到十七世紀初就結束了,此後轉為巴洛克建築風格。 義大利以外地區的文藝復興建築的形成和延續呈現著復雜、曲折和參差不一的狀況。建築史學界對其它各國文藝復興建築的性質和延續時間並無一致的見解。盡管如此,建築史學界仍然公認 ,以義大利為中心的文藝復興建築,對以後幾百年的歐洲及其他許多地區的建築風格都產生了廣泛持久的影響。

⑵ 義大利園林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前,中,後期各自有哪些特點

初期:人文主義園林
1.選址時注意周圍環境,可以遠眺前景→多建在佛羅倫薩郊外風景秀麗的丘陵坡地上。
2.多個台層相對獨立,沒有貫穿各台層的中軸線。
3.建築風格保留一些中世紀痕跡。
4.建築與庭園部分都比較簡朴,大方,有很好的比例和尺度。
5.噴泉、水池作為局部中心。
6.綠叢植壇為常見的裝飾,圖案花紋簡單。
中期(盛期):人文主義園林
16世紀40年代後,義大利庄園的建造以羅馬為中心,進入鼎盛時期。16世紀後半葉庭園多建在郊外的山坡上,構成若乾颱層,形成台地園。
1.中軸線貫穿全園
2.景物對稱布置在中軸線兩側
3.各台層上常以多種理水形式,或理水與雕像相結合,作為局部的中心。
4.理水技術成熟,包括各種光影與音響效果(水風琴,水劇場),跌水,噴水(秘密噴泉,驚愕噴泉)等,水景與背景在明暗與色彩方面形成對比。
5.植物造景(迷園,花壇),水渠,噴泉等日趨復雜
後期:巴洛克園林
1. 造園愈加矯揉造作,大量繁雜的園林小品充斥著整個園林。
2.濫用造型樹木,對植物進行強行修剪作為獵奇的手段,形態愈來愈不自然。
3.線條復雜化。花園形狀從正方形變為矩形,並在四角加上了各種形式的圖案。花壇、水渠、噴泉及細部的線條少用直線,多用曲線。

⑶ 試析義大利文藝復興園林與法國勒若特爾式園林的異同。

15世紀初葉,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興起。文學和藝術飛躍進步,引起一批人愛好自然,追求田園趣味,文藝復興園林盛行,並逐步從幾何型向巴洛克藝術曲線型轉變。文藝復興後期,園林甚至追求主觀、新奇、夢幻般的「手法主義」的表現。

17世紀,園林史上出現了一位開創法國乃至歐洲造園新風的傑出人物——勒·諾特(AndreLeNotre1613-1700),法國園林即由他開創。中國稱之為古典主義園林。勒·諾特的造園保留了義大利文藝復興庄園的一些要素,又以一種更開朗、華麗、宏偉、對稱的方式在法國重新組合,創造了一種更顯高貴的園林,追求整個園林寧靜開闊,統一中又富有變化,富麗堂皇、雄偉壯觀的景觀效果。在中國的圓明園,由於乾隆皇帝的獵奇,也建造了模仿法國園林的西洋樓。

17、18世紀,繪畫與文學兩種藝術熱衷於自然的傾向影響了英國造園,加之中國園林文化的影響,英國出現了自然風景園。以起伏開闊的草地、自然曲折的湖岸、成片成叢自然生長的樹木為要素構成了一種新的園林。18世紀中葉,作為改進,園林中建造一些點景物,如中國的亭、塔、橋、假山以及其他異國情調的小建築或模仿古羅馬的廢墟等,人們將這種園林稱之為感傷主義園林或英中式園林。

歐洲大陸風景園是從模仿英中式園林開始的,雖然最初常常是很盲目的模仿,但結果卻帶來了園林的根本變革。風景園在歐洲大陸的發展是一個凈化的過程,自然風景式比重越來越大,點景物越來越少,到1800年後,純凈的自然風景園終於出現。

19世紀上半葉的園林設計常常是幾何式與規則式園林的綜合。19世紀末,更多的設計使用規則式園林來協調建築與環境的關系。藝術和建築業在向簡潔的方向發展,園林受新思潮的影響,走向了凈化的道路,逐步轉向注重功能、以人為本的設計。

19世紀,造園風格停滯在自然式與幾何式兩者互相交融的設計風格上,甚至逐步淪為對歷史樣式的模仿與拼湊,直至工藝美術運動和新藝術運動中導致新的園林風格的誕生。

受工藝美術運動影響,花園風格更加簡潔、浪漫、高雅,用小尺度具有不同功能的空間構築花園,並強調自然材料的運用。這種風格影響到後來歐洲大陸的花園設計,直到今天仍有一定的影響。

新藝術運動的目的是希望通過裝飾的手段來創造出一種新的設計,主要表現在追求自然曲線形和追求直線幾何形兩種形式。新藝術運動中的另一個特點是強調園林與建築之間以藝術的形式相聯系,認為園林與建築之間在概念上要統一,理想的園林應該是盡量再現建築內部的「室外房間」。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園林主要植物: 熊果(Arbutus unedo) 義大利傘松(Pinus pinea) 歐洲板栗(Castanea sativa) 三球懸鈴木(Platanus orientalis) 柑橘(Citrus spp.) 地中海柏木(Cupressus sempervirens) 聖櫟(Quercus ilex) 薰衣草(Lavanla spp.) 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 油橄欖(Olea europaea) 桂葉莢蒾(Viburnum tinus)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園林的主要特徵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點炮手是什麼梗 瀏覽:454
怎麼畫印度眼睛 瀏覽:322
伊朗空襲能力怎麼樣 瀏覽:761
英國什麼時候進入議會制度 瀏覽:732
中國電信如何裝電視 瀏覽:200
英國蓮功放如何配音箱 瀏覽:657
印尼榴槤怎麼取 瀏覽:23
印度女方出嫁需要給多少錢 瀏覽:139
新中國改革運動有哪些 瀏覽:514
印度的航母是長什麼樣子 瀏覽:507
英國人為什麼不用付錢 瀏覽:516
義大利歌曲綠樹成蔭什麼調 瀏覽:63
伊朗什麼時候有海軍 瀏覽:39
越南老婆來中國有多少 瀏覽:483
義大利高中畢業去哪裡留學 瀏覽:239
印尼siap是什麼意思 瀏覽:892
印尼fe第三方第七欄應該標注什麼區別 瀏覽:73
伊朗總統的工資是多少 瀏覽:803
印度貨幣是哪個國家的 瀏覽:815
越南鐵路時速為多少 瀏覽: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