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問被遣送回國能否再次入境
將近十年後,憲法法庭就該上訴做出了判決。部分接受了上訴內容,其中有外國人法有對於禁止非法入境而且遣返的外國人,以及對於非法在西班牙停留的外國人的驅逐的同時,規定被遣返或被驅逐者,在事後的三年內禁止進入申根協議國的規定。憲法法庭認為該規定是不符合西班牙憲法理論的,要給予取消。也就是說,今後凡被西班牙政府遣送回國的非法移民,出境後,可以取得合法簽證再度進入西班牙。 可委託辦理無罪證明嗎? 讀者問:我曾在西班牙留學,現在要去美國,申請簽證時,美國駐華使館要求我出示在西班牙停留期間的無犯罪證明,不知道如何辦理? 鄭老師答:過去,電子信息尚未如此發達時,西班牙司法部只給西班牙公民和在西班牙持有效居留證的外國移民辦理無罪證明。現在,曾經在西班牙居住或停留過的人,如果需要,可以向西班牙司法部申請該證明。 如果本人不在,可以通過辦理委託書的辦法,委託在這里的任何人申請。委託書,可以是中國公證處做的,但是必須要翻譯、認證。比較簡單的辦法是,到西班牙駐華使領館直接辦理西班牙文的。只要本人前去,並提供受委託人的個人資料即可。費用也不見得比做中文的公證後認罪、翻譯要多。辦出來的是西班牙文的,可以直接在這里使用。 孩子的居留到底跟誰? 讀者問:現在西班牙經濟很不好,我們想回國去發展,可能要待一段時間。但是在這里出生的孩子們已經習慣了這里的環境,我不想打亂他們的生活,想讓我們的父母來照顧他們。可是他們的居留是跟我們的,不知道該怎麼辦呢? 鄭老師答:首先,你們如果要保留自己的長期居留,應該每年回來一次。這樣,孩子們的居留也不會出問題。你們離開歐盟的時間不要超過12個月即可。到更換居留時按時回來辦理。 如果你們准備放棄這里的居留,由於孩子是這里出生的,他們的居留還可以繼續,不過必須有一個監護人。要是他們還沒滿18歲,他們的居留可以跟隨他們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但是,孩子們還小,離開父母的時間不宜過長,否則會影響他們的成長的。 還有一個辦法是,為他們申請西班牙籍,一旦他們有了西班牙籍,可以繼續在這里生活,以後你們還想回西班牙,也就比較容易了,是西班牙籍未成年孩子的父母,可以隨時辦理簽證進來。
Ⅱ 香港被割讓的歷史,回歸的過程,回歸後的繁榮發展
日期: 1840年6月28日 - 1842年8月 。
地點: 中國 。
結果: 英國勝利 。
直接原因:虎門銷煙
根本原因:英殖民主義為了發展壟斷資本主義,開辟殖民地市場,傾銷英國工業品,掠奪發展中國家廉價的工業原料。
英國勝利以後的要求:1.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 2.賠款2100萬銀元。3.割讓香港島。4.與英國協商關稅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國發動了一次侵略戰爭。由於這次戰爭是英殖民主義強行向中國傾走私鴉片引起的,所以歷史上叫做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由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華民族開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難、探索、斗爭的歷程。 民族英雄林則徐畫像
從乾隆後期開始,清朝的統治日趨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國」自居,虛驕自大,閉目塞聽。而同一時期的歐美帝國主義列強已有長足發展,並把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作為他們擴大海外市場的目標。而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國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國」思想,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外來的產品的需求很小。外國商人為攝取暴利,從華南將大量鴉片走私輸入中國,鴉片的輸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鴉片的泛濫,影響了民眾的身心健康,使吏治敗壞導致中國白銀外流,政府財政收入短絀。道光延續自雍正以來的禁煙政策,但鴉片走私不但不見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態的發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覺。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討論禁煙的看法,朝野對禁煙的看法不一,最終打動道光帝的是當時湖廣總督林則徐的禁煙奏摺。林則徐一針見血地指出:鴉片不禁,幾十年後會弄的國貧民弱「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這種局面顯然是道光帝無論如何也不想看到的,「兵」「銀」是封建統治的兩大死穴。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
林則徐1839年3月抵達廣州,隨即開展禁煙,嚴查煙販,整頓水師,曉諭外商呈交鴉片。同年6月3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二萬余箱(200多萬斤)鴉片(他把鴉片集中於虎門的海灘,於高處築起圍欄,挖下長寬各15丈的兩個大坑,灌入海水並倒進生石灰,待水沸騰後投下鴉片,使之徹底銷毀)。中國的禁煙措施,遭遇英國政府的強烈反對。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艦船(海軍戰艦16艘 ;東印度公司武裝汽船4艘;運兵船1艘;運輸船27艘)和陸軍4000人(愛爾蘭皇家陸軍第十八團;蘇格蘭步兵第二十六團;步兵第四十九團)海軍2~3千海軍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清軍武備廢弛、敵情不明、指揮紊亂,因此屢戰屢敗。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殖民主義軍隊攻陷鎮江,切斷京杭大運河南北交通,繼而直抵南京城下。清政府已無力再戰。1842年7月24日,清政府在英軍的炮口下,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中國的主權。他規定中國割讓香港島,賠償2100萬西班牙銀元,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城市對外通商,此外英國還享有協議關稅,而由於清政府官員長期以天朝自居,不熟悉國際關系,在隨後的《南京條約》兩個補充文件談判中遭受了進一步的利益損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的簽訂使英國得到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優惠國待遇和開設租界等特權。
鴉片戰爭的結果是使中華帝國關閉自守的古老大門,從此被英殖民主義的尖兵利炮打開。從此再也不能復合,美帝國主義隨即派全權大使乘軍艦到廣州,清政府已成驚弓之鳥,急忙跟他簽訂《望廈條約》。
法國侵略者開到廣州海面示威,宣稱將北上攻擊舟山群島,道光帝連忙跟他簽了《黃埔條約》。幾個中國人聽都沒聽過的歐洲帝國主義國家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普魯士(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荷蘭,丹麥,瑞典等等,「一些中國曾經聽說過,或從沒有聽說過的彈丸小國,在過去就是前來進貢也不夠資格的,現在排隊而來。」(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下卷)他們一一和中國簽訂了條約,而且均享有和《南京條約》中英國人一樣享有的特權。道光二十九年,葡萄牙驅逐中國在澳門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強佔了澳門。中華帝國頓時陷入半殖民地狀態。五千年來,中華民族從未受過如此巨大屈辱。
Ⅲ 關於義大利語就業
義大利語和西班牙相近,但比西語難。學了義大利語其實稍加學習,融會貫通你的西班牙語也就成了。但個人覺得義大利語的使用范圍和應用廣度較上兩者窄很多,機會也就少很多。
義大利和西語都要大舌音,法語則是小舌音。個人覺得小舌好發,現在都沒學會發大舌音。可以根據本人的具體情況再看~
大學學語言絕對是一件痛苦的事,比別的專業會辛苦很多,因為你得用四年學一個新的語言且學得精!而且學習語言只是一種工具,其實你並沒有真正所謂的專業,所以很多學語言的都修了第二學位。所以還是綜合考慮,並且看個人愛好咯
義大利語專業介紹:
義大利語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義大利語語言基礎和比較廣泛的科學文化知識,能在外事、經貿、文化、新聞出版、教育、科研、旅遊等部門從事翻譯、研究、教學、管理工作的義大利語高級人才。義大利是中國在歐洲非常重要的貿易夥伴。
義大利語專業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義大利語語言、文學、歷史;政治、經濟、外交、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義大利語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良好的熟巧訓練,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從事翻譯、研究、教學、管理工作的業務水平及較好的素質和較強的能力。義大利專業基礎階段開設的主要課程有:基礎義大利語、義大利語口語、義大利語聽力、義大利國家概況、義大利語泛讀等;高年級階段主要開設高級義大利語,義大利語口筆譯,義大利語寫作等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義大利語的實踐和應用能力,擴大知識面。
義大利語比較好的就業去向:
一種是畢業以後作為應屆畢業生參加中央機關公務員考試,或者中央直屬事業單位的錄用考試,面兒還是很寬的.就業方向大概有: 外交部、商務部、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中央編譯局、外文局、新華社等.第二種是進國有企業,特別是有"走出去"業務的國有企業: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當然這3家競爭特別激烈,待遇也非常好),中成套,中水電,中國路橋,中興等等.這些都是國資委下屬的央企, 也算是比較好的單位,第三種是外企,同樣是在外企,待遇也有差別。究竟是直接在義大利人的手下工作還是以中國人為上司呢?通常情況下,薪水一旦發的是RMB了,就比給義大利人工作的薪水下了個檔次。第四種就是進出口,雖然普遍覺得這個並不是首選,但是創業型的同學依然會有這樣的傾向。
學習難易程度:
學義大利語很容易上手,因為它和英語比較相近,起初的發音也比較容易,基本上不用背單詞的拼法,因為和拼音差不多,只要記住發音規則就能拼寫出來。
但是學了一階段以後就會發現它的語法根系很龐大,比較難啃。有分陰性和陽性,每個動詞的每種時態還分有8種變位(其中一為尊稱),不過規則的動詞變位還是有規律可循的,不規則的需要記憶,和英語一樣。其實比起德語,義大利語已經算比較簡單的了。
只要義大利語入了門,後頭的就輕鬆了,學語言無非日積月累,多說多練多寫寫就能學得不錯了,慢慢的就會愛上這門語言,不過就是容易和英語打架,因為太相近了。
學習意語和就業情況案例收集:
案例1.做這行很慘,我在溫州做翻譯的,找工作比找老公還要難
案例2.作為一個在大學學外語的人,我覺得外語真不是人人都能學好的,能搞什麼同傳更是鳳毛麟角,真的不要太抱希望.
從全國來說,學習義大利語的點已經接近20家,像上外開始每年招生。現在的市場還能勉強說供不應求,不過5年後一定供大於求
案例3:義大利語是小語種,相對其他更普通的專業來說有一定優勢,尤其是在剛畢業的時候,絕對不會愁找不到工作。但是幾年之後的發展就要看個人了。同傳比較辛苦,也真的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需要有很大的毅力,這絕對是一個非常辛苦的職業,鮮光的都是外表。不過真的喜歡的話可以做口譯。這個職業的機會在近幾年還是挺多的。但是不能保證四年以後會怎樣。現在會義大利語的人越來越多了。
案例4.我是今年剛考入上外義大利語系的,義大利語的分數每年都很高,只要是專業的出來就業基本不會有大問題
案例5.如果不能堅持的話還是不要學 如果認為自己很有語言天賦 那就可以選義大利語專業 ,雖然國內開義大利語專業的學校變多 但是在這個專業里能學好的還是很少的吧。前兩天聽一個義大利語的講座, 是一個年輕女士講的, 根本口語就什麼不是 很濃的黑龍江土腔 ,這樣的都上去做講師了, 還是個年輕的 如果你在語言學方面有天賦的話為什麼不試試呢.自認為學好了德語更有前程 都說德國人英語好 學德語沒用 可是真正的技術類翻譯 或者新聞記者 翻譯德文資料 還得是德語精通的人 而且德語真正的難 需要下苦工夫 如果有語言天賦和毅力 不仿試試這個 我現在在學它 感覺象數學一樣
案例6.找個工作肯定是沒問題的,薪水比起其他行業起步要高一點,四五千肯定是有的,關鍵是只靠語言沒什麼前景,十年後還是做同樣等工作拿同樣的錢。要不就把語言學精做個頂尖的翻譯,要不就學習其他的專業知識,趁早轉行 。外語只是敲門磚
案例7.我是北外畢業的,義大利語的就業還是可以的。英語和阿拉伯語才是就業不好的專業。
案例8.我是一名專業的義大利語翻譯,在義大利學習了5年,回國後工作了5年,主要從事義大利語翻譯,對意外貿性質的工作。這5年,我目睹了義大利語就業市場從盛到衰的過程。早在2005年,就是我回國的第一年,當時我在一家意資外貿公司工作,老闆是義大利人。當時公司還想再招一個會說義大利語的員工,我負責這個事情。我找遍了網路,我給找到的義大利語翻譯打電話,我幾乎是哀求他們過來工作(這家公司的工資並不低,絕對不會低於市場水平),但是當時還真是一將難求,說白了,就是沒有人。2006年-2007年,我換了一家中意合資公司,在工作期間常有電話打過來要我換工作的,有獵頭公司打來的,也有用人單位直接找到我的,他們往往會報出不低的薪酬水平,只要我願意跳槽過去。至於平時有電話打過來要是做一段時間兼職的,我都是一口拒絕,因為沒時間。2007年我因為家庭問題辭職,專門在家做兼職的義大利語翻譯,從2007年-2008年兼職工作的機會還不錯,常有活做,但是可以感覺到市場價格在慢慢走低。到了2008年下半年以後,市場就越來越差,2009年幾乎沒有什麼太多的機會,直到現在(現在是2010年5月)還是這樣。眼見著兼職機會越來越少,近來想找個固定的工作,可是在網上找了很久,除了那些不代表真實市場招聘行情的翻譯中介公司在招人外,幾乎很少看到真正的用人單位在招義大利語人員,即使有看到些招聘廣告,也都是些過了期的信息,這些廣告是被一些招聘網站轉載過來打上新的日期,以提高網站人氣的。綜合當前的情況,我對義大利語市場之所以走弱提出兩點看法: (1)其實早在2005年,社會已經注意到小語種市場的火爆,各種市場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來,盡管教學質量良莠不齊,但畢竟是教人學習的。同時,各正規軍也就是正式的外語院校也在大肆擴招,我就接到過很多培訓機構甚至正式外語學院要我去做義大利語老師的電話。中國有著強大的生產和復制能力,不管是產品還是人才。經過這5年的全社會培養,義大利語人才已經有供過於求的趨勢。 (2)中意貿易的規模這兩年在縮小。2008年發生的經濟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打擊是客觀存在的。中意貿易的規模本來就不大,實力也不強,一旦出現經濟問題,市場遭受損失是必然的。我們這些外語工作者,能夠很敏銳的感受到市場變化。縱觀形勢,縱橫10年的強勢歐元已經走到盡頭,希臘主權債務危機以後的下一個災區可能就是在歐洲。按照這個趨勢發展,義大利語就業市場還會進一步萎縮。 以上是我作為一個義大利語業內人士對就業市場的看法,介於目前的形勢,我已經打算退出這個市場,好在我有別的工作技能。我相信這個吧里會有很多我的同行,大家是不是也出來談談對市場的感受?我看到現在很多年輕人想學這些小語種,我們這些業內人士的看法能幫助大家認清市場形勢,不要讓大家花費了好幾年的時間學出來了,又馬上要面對人才供過於求,畢業即失業的困境。
Ⅳ 為什麼會有中國球迷喜歡義大利
首先,意甲聯賽是中國最先轉播的歐洲聯賽,意甲自然在但是足球聯賽轉播貧瘠的中國樹立起了一個旗幟,而且當時的意甲正處於盛世階段,技戰術水平非常高,引得很多喜愛足球的人觀看,愛屋及烏,自然有很多人喜歡義大利隊,本人就是這樣愛上義大利的。
其次,其實義大利雖然踢得是防守足球,但是他們將防守也做出了藝術,以前是完美的鏈式防守,現在是縝密的區域防守。一個富有完美進攻性的球隊固然受人推崇,比如巴西隊,西班牙隊。但是lz也可以試想一下,當一個隊伍一直被人壓著打,可是直到最後一分鍾都憑借著自己頑強的意志和優秀的防守未能讓強大的對手破門,這難道不值得人稱道么?我曾經做過專門的調查,很多曾經中立球迷因為崇拜2000年義大利半決賽時頑強的防守以及托爾多的神奇而從此喜歡了義大利隊。
再次,義大利男人天生長得比較帥,引來很多女球迷喜愛,比如皮耶羅阿,因扎吉阿什麼的,到最後這種對球員的喜歡就轉化到了對國家隊的喜愛中。
另外我想糾正一下lz的觀點,我覺得lz認為這象徵著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是不對的,畢竟中國國家隊太弱了,一個球迷的感情必須有一個寄託才行,所以很多人便選擇了最先看到的義大利隊。
還有,其實對日本人稍作了解就能明白為什麼日本人會這樣。日本人一向是誰強就聽誰的話,大化改新的時候聽中國的,明治維新的時候聽歐洲的,二戰以後聽美國的,明顯的島國心理,說難聽點就是哈巴狗心理,所以他們這么做沒什麼可奇怪的。
Ⅳ 詳解:義大利葡萄酒發展歷史
前篇
有朋友問義大利葡萄酒難學嗎?「難!」
當被問到為什麼的時候,我只是透露出一絲詭異的笑,因為它的歷史悠久且風格眾多。聽者通常一頭霧水,本就迷離的眼神更多了迷惘的色彩。看來是時候八一八義大利那富有傳奇色彩的葡萄酒歷史了,它很長,很厚重,適合用一種瞻仰的心情來體會。准備好了嗎,now, we』ll go !
在義大利的一些區域發現了來自於第四紀(248萬年前)形成的野生歐洲種葡萄樹化石......(由於年代過於久遠,請自動忽略)
在義大利境內,葡萄被人工種植的歷史要追溯到公元前8世紀,當時的伊特拉斯人(Etruscans)開始聚居在現今托斯卡納(Toscana)和翁布里亞(Umbria)地區。他們馴化了野生葡萄樹,用樹木作為人工栽培葡萄藤的天然支撐,形成離地面較高的修剪方式。而這種修剪方式也是目前在義大利某些產區還廣泛使用的high-trained system 的前身。早在公元前7世紀,伊特拉斯人就創造了葡萄酒貿易的繁榮,甚至出口到法國南部和西班牙,葡萄酒成為他們的核心文化之一。直到公元前6世紀,伊特拉斯人占據了義大利中部的大部分地區,以及波河(Po River)沿岸的北部地區,包括倫巴第(Lombardia),威尼托(Veneto),皮埃蒙特(Piemonte),艾米利亞-羅馬涅(Emilia-Romagna),達到強盛時期。他們教授在Piemonte、Lombardia、Veneto的原住民先進的種植和釀造方法,以及如何儲存葡萄酒。但好景不長,在公元前5世紀,凱爾特人(Celtic)佔領了義大利北部,並取代了伊特拉斯人的地位。(強悍的Celtic啊,為Etruscans小悲傷了一下,真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啊!)
另一方面,從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希臘移民到了義大利南部沿岸,在現今的西西里島(Sicilia)、坎帕尼亞(Campania)、卡拉布里亞(Calabria)、巴西利卡塔(Basilicata)、普利亞(Puglia)等大區建立了殖民城市。希臘殖民者不僅對當地的政治、文化影響深遠,奠定了之後羅馬文化的基礎之外,還為南部帶入了先進的種植和釀造技術,正如同伊特拉斯人在北部和中部扮演的角色一樣。他們發現南部適宜的氣候和多樣性的土壤更易激發葡萄的潛力,於是從希臘帶來了很多葡萄品種,Muscato(Muscat Blanc a Petits Grains)就是在當時引進的。自那時起,希臘人就稱義大利南部為「Oenotria」,意為葡萄酒之鄉,並將葡萄酒跟希臘神話里的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聯繫到一起,而後來的羅馬人給酒神起了新的更響亮的名字——巴克斯(Bacchus).
如果說前面的歷史還屬於小清新,那接下來的這一段漫長的羅馬史就為義大利葡萄酒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公元前4世紀起,羅馬共和國(Roman Republic)逐漸成為義大利半島主要的政治和軍事權威。羅馬人汲取了伊特拉斯人和希臘人最好的栽培和釀造技術,一些特定的白葡萄酒,例如Lazio』s Caecubum, Campania』s Falernum, Sicilia』s Mamertinum,被認定為義大利最早的Grand Crus。當時羅馬人的飲酒時尚沿襲了希臘人的習慣,喜歡喝甜型酒,飲用的時候需要加水稀釋,否則會被認為是粗魯的行為。因為希臘人認為葡萄酒是神賜的產物,只有神才能純飲,而凡人只配飲用稀釋後的酒,以免造成情緒失控。而葡萄酒的封瓶也借鑒希臘人的傳統,採用松香和草本植物等等。
羅馬共和國的統治將近500年,大家都相安無事,哪知道在公元前49年,突然冒出個尤里烏斯.凱撒(Julius Caesar)這樣的大獨裁者,被歷史學家稱為羅馬帝國的無冕之王,尊為凱撒大帝!在公元前42年,羅馬帝國內的公民都被授予羅馬人稱謂,並且實現了歷史上第一次領土的統一。他的侄子Octavius在公元前27年稱帝,稱號奧古斯塔大帝(Augustus),成為了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而當時的羅馬城也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容我膜拜一下下)在奧古斯塔統治時期,義大利北部的葡萄酒受到了重視和尊重,特別是產於Veneto產區Verona周邊的Retico (Amarone和 Recioto的前身,好激動,那麼早就開始流行了),以及產於Friuli Venezia Giulia的享譽盛名的Pucinum (用Glera葡萄釀造的酒).義大利成為了葡萄酒生產和貿易的中心,四通八達通向羅馬的道路像網一樣覆蓋了整個歐洲,大大促進了葡萄酒的運輸。
之後經過幾任羅馬皇帝的勵精圖治,到公元117年(相當於我國的東漢時期),羅馬帝國占據了包括不列顛在內的整個西歐,外加中歐、東歐、地中海沿岸的大部分領土,以及非洲北部和中東地區。如此廣袤的疆土被劃分成眾多的大行政區進行管制。凡是羅馬人入駐的地方,都會帶去葡萄樹,以及栽培和釀造技術,例如在西班牙、法國羅納河谷、勃艮第、波爾多,德國莫澤爾和萊茵河流域。
無獨有偶,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就像東漢遷都洛陽一樣,康斯坦丁大帝(Constantine)亦在公元330年遷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羅馬城的政治和軍事地位大大削減。在395年,羅馬帝國分為兩部分: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也稱拜占庭帝國),西羅馬以米蘭為都城,後又遷到北部拉文納(Ravenna),而東羅馬依然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公元5世紀初,日耳曼民族部落——哥特族(Goths)和汪達爾人(Vandals)先後入侵義大利北部,最終導致西羅馬帝國在公元476年覆滅。蠻族的入侵,更使得經濟崩塌,葡萄酒貿易出現了嚴重的退化期.....
大羅馬的榮光,就這樣一去不復返!
中篇
「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大道通羅馬。我在學生時代對這句諺語的理解是殊途同歸,或者類似有志者事竟成之類。但看了義大利史,才知道它的出處是有些悲壯的意味。
公元五世紀,西羅馬帝國內政腐敗,且受到日益強悍的日耳曼族群勢力的嚴重威脅。西哥特王阿拉里克(Alaric)一直想要攻佔羅馬,但是屢屢敗於西羅馬將軍斯提里科(Stilicho)之手。斯提里科是保衛西羅馬帝國的功臣,卻被讒臣陷害,終於在公元407年,西羅馬皇帝霍諾留(Honorius)下令將其斬首。阿拉里克得到斯提里科被殺的消息後,仰天長笑:「終於沒有人能阻止我去羅馬了。」當他手下的將軍問:「不知大王打算走哪條路去羅馬?」
西哥特王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All Roads Lead to Rome!
西羅馬帝國的覆滅標志著歐洲黑暗時期(6-13世紀)的開始。所謂唇亡齒寒,僅存的東羅馬帝國也在風雨中飄搖。公元568年,日耳曼民族的一支——倫巴第族人(Lombards)攻陷義大利北部,隨後占據大部分義大利中部和南部地區。這一局面導致東羅馬帝國的領土日漸縮減,只剩下威尼托、義大利中部和南部部分地區,西西里島和撒丁島。而羅馬城周邊區域則建立羅馬公國(Duchy of Roma),由教皇Pope管制。
當倫巴第人以為高枕無憂的時候,法蘭克國王查理曼(Charlemagne)在774年帶領軍隊打敗了倫巴第人,同時也保衛了教皇的領地。為了表彰查理曼護衛有功,教皇在聖彼得大教堂為其加冕,並賜封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Holy Roman Empire)。其實查理曼本身也是日耳曼民族的後裔,就看到兩大日耳曼民族爭來斗去。之後在公元9世紀,阿拉伯人入侵義大利南部,統治了西西里島長達100年之久,直到法國諾曼底人打敗了阿拉伯人,西西里島建立了西西里王國,歸屬於諾曼底人管轄。
公元11世紀是歐洲歷史的分水嶺,法國、西班牙、英格蘭在經歷變革陣痛之後進入了君主制,但義大利仍然是分裂成眾多的王國、公國、侯國和小的自治區,這使得義大利的命運發生了轉變。長年的戰亂,苦的可是義大利葡萄酒產業啊!在黑暗時期,即便是葡萄酒生產沒有完全終止,但對高品質葡萄酒的需求已經大大減少,而且由於戰亂,運輸葡萄酒也變得相當危險。慶幸的是,教會將葡萄樹栽種和釀造延續了下來,用於祭祀和醫葯用途。
到14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逐漸興起的富商們開始渴望更好質量的葡萄酒。一些領地的執政團是由貴族家族掌控,他們擁有巨額的財富和強大的影響力,直接關繫到整個所在自治區的命運。最著名的有佛羅倫薩的美帝奇家族(Medici),米蘭的斯佛撒家族(Sforza)和維斯孔蒂家族(Visconti),曼多瓦的貢扎加家族(Gonzaga)。在同時期興起的沿海城市,威尼斯、熱那亞和比薩,成為了重要的貿易和軍事中心,被譽為「海上共和國」,位列歐洲最富裕和最有活力的城市。這三大城市控制著地中海貿易,也包括葡萄酒貿易,並且相互競爭,直到威尼斯雄踞第一的地位。
而那些義大利重要的葡萄品種,例如Nebbiolo、Barbera、Garganega也在這一時期的歷史文獻中首次記載,再次見證了義大利葡萄酒歷史的榮光!
後篇
義大利在經歷了文藝復興時期之後,雖然文化方面得到了偉大的復興,但相比法國、西班牙等國在政治、軍事方面依然很薄弱。因此法國、西班牙等歐洲列強把義大利變成了他們的主戰場,法國占據了皮埃蒙特,西班牙則占據了從北到南的大部分地區,而義大利統治的區域就僅剩威尼斯共和國(Republic of Venezia)和教皇屬地(Papal States)是獨立的。
美洲大陸在1492年被發現以後,地中海貿易失去了昔日的輝煌,義大利開始出現經濟危機。而受經濟危機影響最深的就是義大利南部區域。動盪不安的政局,以及遠離大西洋航運等因素,使得義大利相對孤立而無法將葡萄酒出口到北歐國家。閉塞的市場環境,使得義大利葡萄酒產業革新相對滯後,當法國和德國在17世紀就開始使用軟木塞和玻璃瓶時,義大利是直到19世紀才開始採用。
19世紀,義大利再次實現統一,但各區域擁有不同的民族、文化、語言和法律,經濟和社會環境也各不相同,南部依然遠遠落後於北部和中部的發展。政府實施了大量變革來應對這些嚴峻的挑戰。與此同時,一些著名的義大利酒,Barolo, Chianti和Brunello di Montalcino沿襲了當時19世紀流行的風格和配方。在一些重要產區,種植和釀造學校再次興起,例如威尼托的科內利亞諾、聖米歇爾阿迪傑農業研究所、皮埃蒙特阿爾巴葡萄酒釀造學校等等。
一戰時期,義大利加入法國、大不列顛、俄羅斯的協約國,雖然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也進一步加深了整個社會政治、經濟的危機。當法西斯主義日漸掌權,墨索里尼統治下的義大利加入了德國、日本陣營,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對墨索里尼無感,但在他的治下,卻大量興起了城市市政建設,力圖重振羅馬時期的繁榮景象,並且發起了第一屆威尼斯電影節,也算是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功績)。1946年,義大利建立共和國。僅僅十年後,經濟和工業的快速復甦,使義大利再次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